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行业领域:
  • 全部
  • 化药/生物药
  • 中药
  • 原料药
  • 医疗器械
  • 泛医疗
  • 其他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产业分析
  • 市场数据分析
  • 临床研究进展
  • 集采分析
  • 专利分析/FTO分析
  • 政策分析
  • 医药盘点
  • 投融资
  • 立项评估
  • 技术平台研究
  • 其他
治疗领域:
  • 全部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物
  • 皮肤病药物
  • 罕见病
  • 其他
  • 补气补血药物
  • 全身用激素类制剂(不含性激素和胰岛素)
  • 呼吸系统药物
  • 心血管系统药物
  • 感觉系统药物
  • 抗寄生虫药物、杀虫药物和驱虫药物
  • 抗肿瘤药
  • 免疫机能调节药物
  • 杂类
  • 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
  • 神经系统药物
  • 系统用抗感染药物
  •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报告搜索:

全部报告(93926)

  • 医疗服务行业深度研究:三博脑科招股说明书梳理

    医疗服务行业深度研究:三博脑科招股说明书梳理

    医疗服务
      投资逻辑   民众就医需求不断增加,政策推动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民众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政府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民营医院高质量发展。持续增长的医疗需求促进了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2013年至202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从31,669亿元增长至75,594亿元,年化增长率约为11.49%。随着我国民众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提出多项政策意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在政策积极鼓励的环境下,由于融资渠道广、管理和服务机制灵活,民营医院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医疗服务行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民营医院数量从2013年的11,313个增长到2021年的24,766个,年化增长率约为10.29%,2021年民营医院的数量占比已经达到67.72%,民营医院的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总数的比重从2013年的15.6%增长到2021年的29.8%,诊疗人次从2013年的10.6%增长到2021年的15.7%,入院人数从2013年的12.1%提升到2021年的18.6%。   以神经专科为特色,助力公司快速发展。公司是以神经专科为特色的医疗服务集团,共运营了6家医院,其中神经专科医院4家,为北京三博、昆明三博、福建三博和河南三博,分别辐射全国、西南地区、东南地区和华中地区,2022H1分别实现了17,585.46万元、3,665.79万元、5,542.35万元以及471.52.万元的收入;综合性医院2家,为重庆三博江陵和重庆三博长安,就诊患者主要来自周边区域,在2022H1收入分别达到了10,036.30万元以及15,756.49万元。2014年以来,公司通过多种形式在云南、重庆、福建、河南等多个省市推行连锁扩张。由1家单体医院发展成为运营6家医院、在建2家医院的神经专科连锁医疗机构,开放床位数由200余张增加至超过1,500张,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规范的医院管理运营模式,通过远程会诊、专家到当地等方式,向各地输出先进的医疗技术,突破单体医院运营模式下医疗资源的地域化限制。公司积极鼓励医疗人才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开展创新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展应用Rosa机器人技术辅助脑立体定向颅内电极植入精准定位癫痫灶、大脑半球离断与切除术、“乙状窦前-远外侧联合入路”用于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等创新医疗技术,提高手术效果、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神经专科医疗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专家团队实力雄厚,医教研一体化平台完善。公司共有员工1,700余名,其中医务人员超过1,300名,医师人数超过400名,主任及副主任医师160余名,组建了具有专业背景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团队,拥有包括栾国明、于春江、石祥恩、王保国、闫长祥、吴斌、周健、张宏伟等一批国内知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公司致力于推进临床诊疗、医学研究和教学培训相结合的“医教研”体系的整体协同发展,持续开展临床研究合作及学术交流,推进公司的学科建设和诊疗实力的提升。公司下属院区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校局级各类科研项目160余项,取得各类专利授权超过15项,软件著作权6项;公司的专家学者作为专家组核心成员供参与了2则临床指南与6则专家共识的讨论、制定和编写工作,为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了规范依据和重要参考,推动了相关细分领域诊疗行为的发展和规范;2011年至2022年7月,北京三博已发表SCI论文35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在5分以上的SCI论文共有45篇,取得了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北京三博还是国家药物和器械临床试验机构,结题或在研的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近30项,为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管理和科研支持。   资金用途   公司本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用于:湖南三博脑科医院项目、三博脑科信息化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风险提示   医疗执业和医疗纠纷的风险;医保定点资格不能继续获取和医保政策变化的风险;北京三博院区合作不能持续的风险;新冠疫情导致业绩下滑的风险等。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7页
    2023-01-03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新冠药物可及性提升,疫后复苏主线强化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新冠药物可及性提升,疫后复苏主线强化

    化学制药
      投资要点:   市场表现:   本周医药生物板块整体上涨0.98%,在申万31个行业中排第18位,跑输沪深300指数0.15个百分点。2022全年,医药生物板块整体下跌20.34%,在申万31个行业中排第20位,跑赢沪深300指数1.30个百分点。当前医药生物板块PE估值为24.4倍,处于历史低位水平,相对于沪深300的估值溢价为129%。子板块中,本周医疗服务涨幅最高,达到5.52%。上涨的个股为190只(占比41.1%),涨幅前五的个股分别为美年健康(17.9%)、凯因科技(16.8%)、昊海生科(16.2%)、君实生物(16.1%)、卫信康(14.9%)。   行业要闻:   12月29日,国家药监局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按照药品特别审批程序,进行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默沙东公司新冠病毒治疗药物莫诺拉韦胶囊(商品名称:利卓瑞/LAGEVRIO)进口注册。本品为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治疗药物,用于治疗成人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至中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例如伴有高龄、肥胖或超重、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严重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动性癌症等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患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说明书用药。(资料来源:国家药监局)   莫诺拉韦成为继Paxlovid(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和阿兹夫定之后,国内获批的第三款用于治疗新冠的小分子口服药,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新冠药物的可及性。我国新冠感染将降为乙类乙管,疫情防控工作的重心将转为防重症。自疫情防控政策逐步放开后,短时间内感染人数快速上升,对于相关药物的需求也随之显著增加。近期新冠相关药物陆续获得积极进展,Paxlovid医保支付价格下调,莫诺拉韦获批上市,正大天晴与平安盐野义签订Ensitrelvir独家市场推广协议,VV116三期临床数据发布。未来随着相关药物研发上市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冠药物的可及性将显著提升,拥有优秀临床疗效和良好安全性的药物有望实现快速放量,关注相关国内药物研发企业。   投资建议:   本周,大盘呈震荡上行走势,医药生物板块小幅跑输大盘指数。新冠感染划为乙类乙管后,防控措施进一步宽松,防疫工作重心将主要侧重于防重症。近期,多款国产新冠治疗药物临床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默沙东新冠治疗药物莫诺拉韦获批注册,新冠治疗药物的可及性大幅提升,有利于进一步降低重症率,缓解医疗临床紧张形势。随着部分城市地区感染人数陆续达峰,疫情扰动的影响不断弱化,常规医疗服务消费有望持续改善,建议关注复苏主线带来的相关投资机会。2022年医保谈判延期,预计于2023年1月5日启动,建议积极关注国内创新药企的谈判情况。建议重点关注血制品、连锁药店、医疗服务、创新药、特色器械、二类疫苗、品牌中药、研发外包等细分板块及个股。   个股推荐组合:华兰生物、益丰药房、贝达药业、丽珠集团、凯莱英;   个股关注组合:老百姓、国际医学、康泰生物、惠泰医疗、恒瑞医药等。   风险提示:政策风险;业绩风险;事件风险。
    东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1页
    2023-01-03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着眼医疗运营常态下的医药投资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着眼医疗运营常态下的医药投资

    化学制药
      本周行情回顾:板块上涨   本周医药生物指数上涨0.98%,跑输沪深300指数0.15个百分点,跑输上证综指0.44个百分点,行业涨跌幅排名第20。12月30日(本周五),医药生物行业PE(TTM,剔除负值)为25X,位于2012年以来“均值-1X标准差”和“均值-2X标准差”之间,相比12月23日PE上涨0.5个单位,比2012年以来均值(35X)低9个单位。本周,13个医药III级子行业中,9个子行业上涨,4个子行业下跌。其中,血液制品为涨幅最大的子行业,上涨7.96%,体外诊断为跌幅最大的子行业,下跌3.73%。12月30日(本周五)估值最高的子行业为医院,PE(TTM)为82X。   着眼医疗运营常态下的医药投资   本周医药生物指数跑输市场,医药生物指数上涨0.98%,跑输沪深300指数0.15个百分点,跑输上证综指0.44个百分点,血制品、CXO和药店等细分板块领涨,而体外诊断、中药等领跌。一方面是疫情后时代的投资常态化,新冠相关产品贡献的收入的持续性市场顾虑较多,另外则是疫情政策放开之后带来的医院ICU重症、治疗人群增加等的增加带来的新预期。   站在此刻的时间点,我们认为要回归到寻找更好公司的出发点上来,主题的博弈尤其是新冠的博弈预计告一段落。复苏会是2023年很大的主体,我们认为手术耗材类别产品,更加注意。   我们团队2022年12月14日发布2023年华安医药团队的医药投资策略:《内生、硬医疗与新增长》,对主线和结构性机会做了剖析。   2022年医药板块波动的核心要素:研发投入要求和一级融资环境;疫情政策;十年美债收益;医保相关政策。压制2022年医药板块的因素,不同程度在2022年时间换空间,一方面医药板块的指数下跌调整,另外一方面,各方面的因素也在缓和,从而带来了2023年乐观的期待。   我们策略板块提出的主要机会有:   (1)核心主线机会:   中药(中长期逻辑不变):2022年1月份提出中药不是短期机会(3-5年机会),抓住好公司(好品种+稳定团队),以岭药业、康缘药业、华润三九、太极集团、贵州三力、特一药业、桂林三金、羚锐制药、同仁堂、广誉远、新天药业等;留意国企改革、小儿药等主题催化。   医疗基建(医疗设备+康复类+药房信息化+IVD+科研仪器):贴息政策持续关注,落地概率大,弹性+稳健结合,相关标的包括迈瑞医疗、开立医疗、理邦仪器、澳华内镜、海泰新光、健麾信息、艾隆科技、华大智造、亚辉龙、安图生物、新产业等。   硬医疗(进口替代有空间的医疗设备和耗材+创新药及产业链的创新落地):具备创新性和研发实力的产品,硬镜、软镜、超声、新药研发、医疗机器人、神经介入、电生理、科研仪器、测序仪器、双抗、ADC等。   复苏:医院端+医疗服务+药店+消费医疗+手术场景的耗材。   (2)结构行情:   小细分行业带来的结构性机会:肝炎、艾滋病、测序仪器、医疗机器人等细分大家关注度不高但是有催化。   内生(具备商业化产品的公司+中药新增产品渠道放量):特宝生物、艾迪药业、荣昌生物、科济药业、康缘药业、健民集团等。   本周新发报告   新股系列专题报告(十六):《国产血液净化设备龙头——山外山(688410.SH)新股梳理》;医疗器械专题之心脏瓣膜:《厚积薄发,心脏瓣膜介入行业初探》;公司点评固生堂(2273.HK):《新店开业,业务版图持续扩张,期待业绩释放》。   本周个股表现:A股四成个股上涨   本周454支A股医药生物个股中,有188支上涨,占比41%。   本周涨幅前十的医药股为:美年健康(+17.88%)、凯因科技(+16.85%)、昊海生科(+16.17%)、君实生物(+16.08%)、卫信康(+14.86%)、华海药业(+14.81%)、美迪西(+14.18%)、海创药业(+13.13%)、凯莱英(+12.89%)、春立医疗(+12.52%)。本周跌幅前十的医药股为:众生药业(-25.24%)、翰宇药业(-23.50%)、亨迪药业(-20.33%)、盘龙药业(-20.19%)、金石亚药(-19.75%)、舒泰神(-18.51%)、上海凯宝(-17.92%)、以岭药业(-17.10%)、新华制药(-16.78%)、灵康药业(-16.20%)。本周港股70支个股中,51支上涨,占比73%。   风险提示   政策风险,竞争风险,股价异常波动风险。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6页
    2023-01-03
  • 新材料周报:复合铜箔:产业链齐发力、量产元年将至

    新材料周报:复合铜箔:产业链齐发力、量产元年将至

    化学原料
      核心观点   1、复合铜箔入局企业增多,助力产业化提速。沃格光电具备PI膜材研发能力和镀铜工艺能力,已将复合铜箔列为研发项目。目前公司处于复合铜箔产品的低成本技术路径和方案验证阶段,若验证阶段通过,公司将给下游厂商送样验证。日久光电的磁控溅射技术可以匹配PET铜箔的磁控溅射工序,并在该工序方面配合过样品。复合铜箔产业化趋势明确,新玩家积极进入有望助力复合铜箔产业化进程提速。已入局企业积极推进复合铜箔量产,复合铜箔量产元年在即。英联股份拟投资30.89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复合铜箔、铝箔项目,该项目包含100条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复合铜箔生产线。宝明科技PET复合铜箔一期计划于2023年二季度量产,目前其一期生产设备已开始陆续交付,此外,公司正在与各大电池厂商积极合作中。近日,元琛科技新一代复合集流体产品正式生产。胜利精密已与东威科技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复合铜箔电镀设备,待设备开发成功后,可视市场需求情况以2023年上半年10台、下半年30台的订单锁定上述设备。入局企业持续推进复合铜箔产品建设,助力复合铜箔形成规模化量产。产业链中企业齐发力助力复合铜箔发展。原料端,光华科技可为PET复合铜箔生产商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三孚新科可在复合铜箔水电镀环节提供电镀添加剂及铜面抗氧化剂等专用化学品等。双星新材在PET基材上已具备很好的技术储备。设备端,东威科技预计2023年真空磁控设备出货不低于50台。此外,公司将研制24靶真空磁控设备,该设备有望大大提高速率。三孚新科“一步式”全湿法复合铜箔化学镀铜设备产能是2-3条/月,后续预计通过1年时间将产能提升到10-20条/月。此外,三孚新科的无钯催化方案将显著降低“一步式”生产成本,预计2023年可投入量产应用。道森股份重点研发的复合铜箔一体机设备计划于2023年第一季度完成组装调试并正式推向市场。综合来看,新玩家加入叠加已入局企业积极推进复合铜箔量产,复合铜箔产业化趋势明确。未来随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助力,复合铜箔量产元年可期。   2、截至2022年12月30日,新材料指数(885544.TI)周涨2.2%。新材料14个板块上周有10个板块上涨,有4个板块下跌,其中涨幅排名前三的分别为碳纤维、光伏玻璃、聚氨酯,涨幅分别为5.8%、5.0%、4.1%;跌幅排名前三的板块分别为显示器、电池化学品、有机硅,跌幅分别为1.6%、1.1%、0.1%。   3、化工新材料产品涨跌不一,聚酯切片涨0.8%,六氟磷酸锂跌3.2%。聚酯切片方面,价格上涨原因主要为国际原油强势反弹,带动成本端小幅走高,推动聚酯瓶片价格小幅上涨。六氟磷酸锂方面,价格下跌主要原因为周内六氟磷酸锂市场供应有所增加,叠加下游需求量有所下降,致使六氟磷酸锂价格承压下行。   4、行情回顾。上周,化工新材料中的160家上市公司,共有101家上市公司股价上涨或持平,占比63.1%,有59家上市公司下跌,占比36.9%。周涨幅排名前3的依次为裕兴股份、昊华科技、联泓新科,周涨幅分别为16.8%、13.2%、11.9%;周跌幅排名前3的依次为中晶科技、瑞泰新材、道恩股份,周跌幅分别为8.8%、8.6%、8.2%。   投资建议   目前产业链中企业积极推进复合铜箔产业化,复合铜箔有望迎来量产元年,相关企业或将受益,如:三孚新科、宝明科技等。   风险提示   技术更新迭代、产品认证不及预期、国内疫情反复等。
    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21页
    2023-01-03
  • 第四代光激发光优势明确,小而美企业业绩放量在即

    第四代光激发光优势明确,小而美企业业绩放量在即

    个股研报
      科美诊断(688468)   第四代光激发光优势明确,小而美公司业绩放量在即:公司主要产品为基于光激化学发光的LiCA系列和基于酶促免疫的CC系列诊断试剂及仪器;其中LiCA系列为主打产品,已上市LiCA500/800/Smart等多款仪器,覆盖各类医院。公司在传染病等优势领域的基础上,依托光激方法学对小分子检测高精度的优势,加速产品线拓展,目前已有66项产品注册证,基本覆盖高频检测项目。随着公司LiCA系列完成对CC系列的替换,入院设备持续放量,我们认为公司业绩将进入快车道,预计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CAGR近50%。   发光检测空间大,公司有望实现真正进口替代:我国发光市场规模有望在2025年达634亿元,2019-2025年CAGR为19.2%,仍保持快速增长。目前我国76%的市场被罗雅贝西等外资占据,随着DRG/DIP等控费政策推进,检验科将回归优质且高性价比的检测项目。而公司作为第四代发光技术企业,在小分子和传染病领域一流的检测精度、高效的均相检测、低成本等多优势,帮助医疗机构降本增效,将在进口替代浪潮中占到先机,实现对跨国巨头真正的替代。   第四代发光技术,纳米高分子微球+均相反应,检测质量高速度快:公司自主研发的光激化学发光LiCA平台为第四代化学发光,对比传统发光方法学,采用独创的纳米级微球,反应迅速且充分,在检测精度、灵敏度、特异性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尤其是在激素等小分子检测领域。且光激发光为均相检测,无需清洗过程,避免了结合状态标记物被洗脱而造成检测误差,且检测速度更快,通量高,无需清洗液等耗材,成本更低。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2022-2024年总营收分别为4.77/6.47/8.9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1%/36%/3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5/2.21/3.1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2%/53%/42%,2022-2024年P/E估值分别为26/17/12X;基于公司1)LiCA平台装机加速,2)DRGs等政策推进进口替代,3)光激发光技术优势明确;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集采风险、装机不及预期、研发不及预期等。
    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1页
    2023-01-03
  • 医药行业周报:国家医保谈判在即,或带动医药科技崛起

    医药行业周报:国家医保谈判在即,或带动医药科技崛起

    化学制药
      行情回顾:申万医药生物板块指数上涨0.98%,跑输沪深300指数0.15%,医药板块在申万行业分类中排名第18;年初至今申万医药生物板块指数下跌20.3%,较沪深300指数跑赢1.3%,在申万行业分类中排名20位。本周涨幅前五的个股为美年健康(+17.88%)、凯因科技(+16.85%)、昊海生科(+16.17%)、君实生物-U(+16.08%)、卫信康(+14.86%)。   国家医保谈判在即,或带动医药科技崛起。2022年6月29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2022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首次公布了简易续约规则,整体降幅较为温和。简易续约根据A\B两个系数进行相加调整,简而言之,规则按照医保实际超支金额和支付范围调整的大小来进行降价,实际超支的医保资金越多,降幅越大;新纳入的适应症越大,降幅越大。续约规则的发布,明确了药品续约的流程及大致的价格降幅,我们认为,此后的医保续约谈判降幅将更加可预期。本轮谈判中预计将有众多国产创新药纳入,其中恒瑞医药AR抑制剂瑞维鲁胺片、CDK4/6抑制剂达尔西利片、SGLT2抑制剂恒格列净片首次参与谈判,吡咯替尼,卡瑞利珠新增适应症谈判;荣昌生物HER2-ADC维迪西妥单抗新增尿路上皮癌适应症;再鼎医药两款新产品参与医保谈判,康方生物PD-1/CTLA4双抗卡度尼利有资格参与谈判;国内三款三代EGFR抑制剂均新增适应症谈判;PD-1领域竞争依旧激烈。建议重点关注恒瑞医药、荣昌生物、康方生物、再鼎医药、翰森药业等。   投资策略及配置思路:上周为2022年基金排名决胜周,市场整体以复苏条线和CXO等蓝筹白马条线表现较强,即是回归主流亦是对2023年的提前布局。回顾医药板块,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底持续2年半大牛市(+约150%),在新冠和医保政策影响下,投资赛道化,风格极致分化,从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底,医药指数深度调整-40%,估值(TTM估值处于近20年低位)和配置(近5年大底)创历史大底。我们判断2023年医药有望戴维斯双击,将迎结构化牛市,有业绩和政策两大支持:业绩上-疫情防控正加速放开,国内就诊和消费复苏明确,2023年医药业绩向好;估值上-医保政策释放积极信号,政策关注点正从医保控费逐步转向国家对医疗的投入力度加大;我们认为医药行情持续性强,医药消费、科技和制造将依次崛起,具体细分看好如下:   一、医药消费崛起:22年受疫情扰动严重,23年有望边际向好,疫情受损条线从产品到服务或将依次复苏:1)中药:民族瑰宝,国家鼓励传承与创新,看好中药企业国企改革和品牌传承,以及配方颗粒和中药新药的创新方向,关注:太极集团、达仁堂、同仁堂、健民集团、红日药业、华润三九和中国中药等;2)疫苗:看好小孩苗复苏和成人苗放量,关注:智飞生物、万泰生物、康泰生物和百克生物等;3)消费药械:关注:华东医药、长春高新、兴齐眼药、泰恩康、爱博医疗、鱼跃医疗和美好医疗等;4)零售药店:一心堂、健之佳、漱玉平民、大参林、老百姓和益丰药房;5)医疗服务:爱尔眼科、通策医疗、三星医疗、普瑞眼科和何氏眼科等;   二、医药科技崛起:创新为永恒主线,新一轮国家医保谈判即将启动,大品种23年或将进入放量期,创新中西药及产业链将依次崛起:1)创新药: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荣昌生物、康方生物、再鼎医药、海思科和海创药业等;2)创新中药:以岭药业、康缘药业、新天药业和方盛制药等;3)创新药产业链:海内外二级市场回暖有望带动一级投融资复苏,CXO关注:药明康德、药明生物、百诚医药和阳光诺和等。   三、医药制造崛起:医保集采和DRG/DIP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国家战略要求的底层逻辑均为进口替代,同时设备板块还受益新基建和贴息贷款:1)医疗设备:重点关注替代空间大的影像设备和内窥镜等,关注:联影医疗、开立医疗、海泰新光、澳华内镜和迈瑞医疗等;2)体外诊断:政策缓和,看好免疫诊断,关注:迈瑞医疗、普门科技、安图生物、新产业以及浩欧博等;3)高值耗材:替代空间大的电生理和骨科,关注微创电生理、惠泰医疗、威高骨科、三友医疗等;4)难仿药及原料药:关注:丽珠集团、健康元、九典制药和中国生物制药等;5)生命科学上游:产业链自主可控下的进口替代,关注:华大制造、多宁生物、东富龙、楚天科技、奥普迈、纳微科技、康为世纪和近岸蛋白等;   本周投资组合:康缘药业、太极集团、长春高新、九典制药、联影医疗、泰格医药;   一月投资组合:康缘药业、天坛生物、长春高新、昂利康、海泰新光、一心堂;   风险提示:行业需求不及预期;上市公司业绩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德邦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3页
    2023-01-03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君实生物VV116荣登NEJM,建议关注相关国产新冠口服药企业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君实生物VV116荣登NEJM,建议关注相关国产新冠口服药企业

    化学制药
      行情回顾   上周(12.26-12.30),医药生物板块(申万)上涨0.98%,上证综指上涨1.42%,深证成指上涨1.53%,沪深300上涨1.13%,医药生物板块跑输沪深300指数0.15个百分点,在申万31个一级子行业周涨跌幅中排名第18位。   本周观点   北京时间12月29日,君实生物新冠口服药物VV116和辉瑞Paxlovid头对头三期临床试验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VV116成为首个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公开三期临床试验结果的国产新冠口服药物。   该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牵头,在上海的7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联合开展,是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间首个针对中国COVID-19患者开展的小分子口服抗病毒药物“头对头”III期临床研究。2022年4月4日至5月2日,试验共纳入822例确诊为伴有进展高风险的轻度至中度COVID-19成人患者,按照1:1的比例被分配至VV116组和PAXLOVID组。最终,共有771例(FAS)患者接受了VV116(n=384)或PAXLOVID(n=387)的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从随机至持续临床恢复的时间,风险比(HR)两侧95%置信区间(CI)下限>0.8定义为非劣效性。次要疗效终点包括截至第28天进展为重度/危重COVID-19或全因死亡的患者比例,COVID-19相关症状评分和WHO临床进展量表评分变化、至持续症状消失的时间、SARS-CoV-2核酸阴性时间等。安全性终点包括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情况。   试验具有有效性:在FAS人群中,VV116与PAXLOVID在“至持续临床恢复的时间”达到非劣效,且VV116组比PAXLOVID组的中位恢复时间更短(4天vs5天)。VV116组和PAXLOVID组在“至持续症状消失的时间”、“至首次SARS-CoV-2核酸阴性时间”方面表现类似,中位时间均为7天。在每一个预设时间点,VV116组症状缓解的患者比例均高于PAXLOVID组。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进展为重度/危重COVID-19或死亡。试验具有安全性:VV116比PAXLOVID的安全性顾虑更少。VV116组的AE发生率低于PAXLOVID组(所有级别的AE:67.4%vs.77.3%,3或4级AE:2.6%vs.5.7%)。PAXLOVID与多种药物存在相互作用,而VV116不会抑制或诱导主要药物代谢酶,或者抑制主要药物转运蛋白,因此与合并用药发生相互作用可能性小。   投资建议   随着国家防疫政策不断优化,新冠口服药需求急剧增加。目前中国新冠口服药只有默沙东的Molnupiravir、辉瑞的Paxlovid和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获得应急附条件批准上市,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建议关注布局新冠口服药企业:君实生物、先声药业、众生药业、远大医药等。   风险提示   政策变化超预期;研发失败风险;国内和海外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等。
    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12页
    2023-01-03
  • 2022年12月第五周创新药周报(附小专题-CDK2抑制剂研发概况)

    2022年12月第五周创新药周报(附小专题-CDK2抑制剂研发概况)

    化学制药
      新冠口服药研发进展   目前全球5款新冠口服药获批上市,10款药物处于临床Ⅲ期(包括老药新用和Ⅱ/Ⅲ期,其中2款药物获得紧急使用授权)。辉瑞Paxlovid和默克的Molnupiravir已在中国获批上市,国内研发进度最快的为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于2022年7月获批上市,君实生物、开拓药业、先声药业、众生药业等处于三期临床。12月18日,先声药业发布公告,先诺欣(SIM0417)治疗轻中度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成年感染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II期临床研究已完成全部1208例患者入组。   A股和港股创新药板块及XBI指数本周走势   2022年12月第五周,陆港两地创新药板块共计36支个股上涨,21支个股下跌。其中涨幅前三为和誉-B(37.59%)、永泰生物-B(20.53%)、艾力斯-U(16.55%)。跌幅前三为前沿生物-U(-13.67%)、加科思-B(-13.60%)、前沿生物-U(-11.12%)。本周A股创新药板块上涨5.58%,跑赢沪深300指数4.5pp,生物医药上涨5.95%。近6个月A股创新药累计上涨2.67%,跑赢沪深300指数13.21pp,生物医药累计下跌11.26%。本周港股创新药板块上涨3.35%,跑赢恒生指数0.11pp,恒生医疗保健上涨5.62%。近6个月港股创新药累计下跌0.02%,跑赢恒生指数8.11pp,恒生医疗保健累计下跌0.19%。本周XBI指数上涨5.8%,近6个月XBI指数累计上涨2.6%。   国内重点创新药进展   12月国内7款新药获批上市,本周国内3款新药获批上市。   海外重点创新药进展   12月美国13款新药获批上市,本周美国2款新药获批上市。12月欧洲无创新药获批上市。12月日本无新药获批上市。   本周小专题——CDK2抑制剂研发概况   12月28日,石药集团宣布自主开发的CDK2/4/6抑制剂SYH2043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可以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SYH2043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口服小分子CDK2/4/6抑制剂类创新抗肿瘤药物。临床前药效研究显示,该产品对多种实体瘤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尤其是对CDK4/6抑制剂原发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的乳腺癌。临床前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评价也显示该产品具有良好的成药性及可控的安全性。石药集团将全力以赴推进该产品的临床研究工作,力争该产品尽快上市。全球处于临床阶段的CDK2抑制剂一共7款,其中III期临床1款,II期临床3款,I/II期临床1款,I期临床2款。   本周全球重点创新药交易进展   本周全球共达成2起重点交易,披露金额的重点交易有1起。Opus Genetics宣布收购两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候选基因治疗产品的权利。PeptiDream宣布与MSD就发现和开发新型肽药物结合物达成合作和许可协议。   风险提示:药品降价风险;医改政策执行进度低于预期风险;研发失败的风险。
    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页
    2023-01-03
  • 公司事件点评报告:新冠口服药入组完成,加固防疫堡垒

    公司事件点评报告:新冠口服药入组完成,加固防疫堡垒

    个股研报
      众生药业(002317)   事件   众生药业发布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广东众生睿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生睿创”)口服抗新型冠状病毒3CL 蛋白酶抑制剂一类创新药 RAY1216 片按临床方案要求完成 III 期临床全部病例数入组。   投资要点   RAY1216 片获批在即   2022 年 11 月获得组长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评批准,并于当月入组首例患者,目前完成 III 期临床全部 1360 例病例入组,研发高速推进。目前在药监局审批的新冠药物临床申请中, RAY1216 片是国内第二家获批 III期临床的以 3CL 蛋白酶为靶点的口服小分子新冠药物,有望成为国内第三个获批上市的口服小分子新冠治疗药物。 III 期临床试验主要终点为 28 天临床症状的持续改善,考虑到作为新冠治疗用药可纳入药监局的特别审批程序上市,我们预计2023 年 Q1 将完成 III 期临床实验及 EUA 申请相关工作。   RAY1216 片有望成为 BEST IN CLASS   前期的剂量探索性研究(IIT 研究)中, RAY1216 片单药组或联合利托那韦组均较安慰剂组可快速降低新冠病毒 RNA 载量、缩短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安全性、耐受性良好。与已经上市的同为 3CL 靶点的 Paxlovid 比较, RAY1216 片在相同给药剂量下的峰浓度或暴露量为同等剂量的 PF-07321332( Paxlovid 复方组分之一)片的 2-3倍,而且 RAY1216 可开发单方用药,减少因使用利托那韦而导致的副反应, RAY1216 具备成为最佳新冠口服药物的潜力。   新冠特效药需求将持续存在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周五的数据,在截至 12 月 24日的一周内, Omicron 亚变体 XBB 约占美国 COVID-19 病例的 18.3%, 显著高于前一周的 11.2%。 从美国感染趋势来看,随着新冠毒株的持续变异, 在经历第一轮感染高峰后感染仍持续发生,新冠口服药需求度将持续存在。国内各地放开后,相继达到感染高峰,民众亲身经历新冠感染全过程,无症状感染比例被重新定义,未来随二次感染的发生,对于可缩短病程的新冠口服药需求将迎来高峰。同时 60 岁以上人群感染新冠, 发展成重症、危重症的比例较高, 2022 年 9 月发表在 NEJM 的研究表明, Paxlovid 可有效降低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住院风险 (降低 73%) 或死亡风险 (降低79%), 60 岁以上人群对新冠特效药需求度将处于较高水平。   盈利预测   在不考虑新冠药物和流感药物营收的前提下,我们预测公司2022E-2024E 年收入分别为 26.83、 29.65、 32.85 亿元,EPS 分别为 0.45、 0.50、 0.55 元,当前股价对应 PE 分别为60.5、 54.5、 49.4 倍,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临床试验进展不及预期,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中成药销售不及预期等风险。
    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5页
    2023-01-03
  • 专家领航,科研领跑,立足八闽,辐射全国

    专家领航,科研领跑,立足八闽,辐射全国

    个股研报
      华厦眼科(301267)   投资逻辑   眼科全科诊疗服务体系先行者,行业优势地位稳固。公司成立于2004年,已建立八大眼科亚专科科室及眼视光的眼科全科诊疗服务体系,目前拥有57家专科医院,覆盖17个省及46个城市,以厦门眼科中心的影响力为基础,形成辐射全国的诊疗服务网点体系。以2021年收入规模计算,公司位列国内眼科医疗服务连锁机构公司第二。   专家团队实力雄厚,医教研一体化平台完善。公司组建了覆盖八大亚专科及眼视光的专家团队,汇聚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原主任委员黎晓新教授、赵堪兴教授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眼科学界专家,拥有医师总数达891人。公司致力于推进临床诊疗、医学研究和教学培训相结合的“医教研”体系的整体协同发展。下属医院厦门眼科中心持续开展临床研究合作及学术交流,推进公司的学科建设和诊疗实力的提升。   多项核心业务均衡拓展,屈光、视光业务发展快速。公司在眼底、白内障等基础眼病领域拥有众多知名专家,技术优势及高知名度保证了就诊人数及手术量的持续增长。公司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积极调整战略布局,至2021年,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屈光业务占比已达37%,中高端手术占比不断增加。   公司本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用于:天津华厦眼科医院项目;区域视光中心建设项;现有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升级项目;信息化运营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补充营运资金项目。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公司积极在全国范围内完善眼科医疗服务网络,后续区域视光中心建设项目、现有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升级项目落地后有望进一步贡献业绩增量,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3.98亿元(+18.13%),预计公司22-24年归母净利润为5.21亿元、6.80亿元、8.68亿元,22-24年分别同比增长15%、30%、28%。参考同行业上市公司可比估值情况,给予公司23年70倍PE估值,对应目标价85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租赁物业存在瑕疵的风险;下属医院盈利不及预期的风险;医保定点资格风险;眼科人才流失或不足的风险;限售股解禁风险。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1页
    2023-01-03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