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行业领域:
  • 全部
  • 化药/生物药
  • 中药
  • 原料药
  • 医疗器械
  • 泛医疗
  • 其他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产业分析
  • 市场数据分析
  • 临床研究进展
  • 集采分析
  • 专利分析/FTO分析
  • 政策分析
  • 医药盘点
  • 投融资
  • 立项评估
  • 技术平台研究
  • 其他
治疗领域:
  • 全部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物
  • 皮肤病药物
  • 罕见病
  • 其他
  • 补气补血药物
  • 全身用激素类制剂(不含性激素和胰岛素)
  • 呼吸系统药物
  • 心血管系统药物
  • 感觉系统药物
  • 抗寄生虫药物、杀虫药物和驱虫药物
  • 抗肿瘤药
  • 免疫机能调节药物
  • 杂类
  • 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
  • 神经系统药物
  • 系统用抗感染药物
  •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报告搜索:

全部报告(110760)

  • 抗高血压药物行业市场规模

    抗高血压药物行业市场规模

    生物制品
    中心思想 本报告基于头豹研究院发布的《抗高血压药物行业规模》词条报告,利用统计数据和模型分析,对中国抗高血压药物市场规模、患者数量、治疗率及相关经济指标进行深入解读。报告的核心观点包括: 中国抗高血压药物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 中国抗高血压药物市场规模庞大且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存在波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高血压患病率变化、治疗率提升、药物价格调整等。新版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实施,导致市场规模和增长模式发生变化。 新旧诊断标准下市场规模差异及未来预测 新旧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差异导致了市场规模计算方法的变化,进而影响了市场规模的预测。报告分别对基于旧标准和新标准的市场规模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主要内容 本报告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抗高血压药物市场规模的量化分析 基于旧标准的市场规模分析 报告首先基于旧版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对2017-2027年中国抗高血压药物市场规模进行了预测。数据显示,市场规模呈现波动性增长,这与高血压患病率、治疗率以及平均每年治疗价格的变动密切相关。 基于新标准的市场规模分析 2022年,中国更新了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报告也基于新标准对市场规模进行了重新评估。新标准的实施导致新增高血压患者人数大幅增加,进而影响了市场规模的计算和预测。报告中分别计算了新增高血压患者人数、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人数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增抗高血压药物市场规模。 新旧标准下市场规模对比 报告对比分析了基于旧标准和新标准计算的市场规模,揭示了新诊断标准实施后市场规模的显著变化,并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高血压患者数量及相关指标分析 高血压患病率及患者人数 报告提供了2017-2027年中国18岁以上人口数量、高血压患病率以及高血压患者人数(基于旧标准)的数据,并分析了这些指标的增长趋势。 高血压治疗率及治疗人数 报告分析了高血压治疗率(基于旧标准)及其增长趋势,并计算了历年高血压治疗人数(基于旧标准)。治疗率的提升是市场规模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新诊断标准下新增患者及治疗人数 报告基于新诊断标准,计算了新增高血压患病人数、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人数以及新增治疗人数,并分析了这些指标对市场规模的影响。 影响市场规模的关键因素分析 平均每年治疗价格 报告分析了2017-2027年抗高血压药物平均每年治疗价格的变动趋势,并解释了价格变动的原因,例如国家医保政策、药品集采等。价格的下降对市场规模增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他影响因素 除了上述指标外,报告还间接地提及了其他可能影响市场规模的因素,例如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就诊率以及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等。 数据来源及方法论 报告详细列出了所有数据的来源,包括国家统计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Wind终端数据库、以及相关学术文献和行业报告等。报告也简要介绍了头豹研究院采用的研究方法,例如8-D分析法和市场规模、竞争格局模型。 总结 本报告对中国抗高血压药物市场进行了全面的数据分析和解读,涵盖了市场规模、患者数量、治疗率以及相关经济指标等多个方面。报告分别基于旧版和新版高血压诊断标准对市场规模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新旧标准差异对市场规模的影响。通过对关键因素的分析,报告为理解中国抗高血压药物市场的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报告的数据来源清晰可靠,方法论科学严谨,为读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市场分析内容。 然而,报告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部分数据预测依赖于模型推算,未来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偏差。 此外,报告并未深入探讨市场竞争格局、不同药物类型的市场份额等方面的内容,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头豹研究院
    26页
    2023-08-21
  • 基因时代来临,智造科学重器

    基因时代来临,智造科学重器

    个股研报
      华大智造(688114)   基因测序应用场景日臻多元,上游国产设备迎发展良机。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不断迭代,基因行业呈现两大主要趋势: 1)测序成本连续多年超摩尔定律下降。 2023 年 2 月, 华大智造推出的超高通量测序仪 T20 已将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成本降低至 100 美元; 2)产业高速发展推动应用场景持续拓宽。 目前基因测序已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和科技服务、医学诊断、农业育种、法医鉴定等重要领域。其中医学诊断服务领域,从趋于成熟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肿瘤伴随诊断、微生物病原体测序到快速兴起的辅助生殖遗传诊断(PGT)、肿瘤早筛、细胞治疗,近年来持续快速成长,此外, 未来新兴技术还包括基因合成、 DEL 编码库、 DNA 存储等。   上游设备技术密集+格局集中,华大智造突破壁垒形成极强产品力。测序仪是基因测序产业链的核心, 据灼识咨询数据, 2022 年全球测序仪及耗材市场规模已达近 48 亿美元, 并预计至 2032 年达到 242亿美元, 2022-2032 年 CAGR 为 17.5%; 中国基因测序仪及耗材市场将从 2022 年的 44 亿元增至 2032 年的 298 亿元, 2019-2030 年CAGR 为 21.0%。 基于国内政策及产业环境,我们认为国产品牌迎来发展机遇,其中华大智造竞争优势凸显,主要因为: 1)掌握源头性核心技术,已形成极高技术壁垒; 2) 海内外网络布局持续完善,诉讼和解铺平全球竞争道路; 3)多业务协同发展形成合力,公司业绩长期稳健增长可期。    对比海外巨头 illumina:并购+研发持续巩固垄断优势, 华大智造崛起或致格局重塑。 Illumina 常年占据全球基因测序仪 70%以上份额,我们认为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是: 1) 技术优势与产品迭代赢得市场地位; 2) 关键并购推动公司成长,产业链布局巩固自身地位; 3) 发展眼光长远,技术领先意识强烈。 近年来,以华大智造为代表的国产厂商实现技术壁垒突破,由于海外监管反垄断意识趋严、国内供应链自主可控等因素, 国产测序仪迎来难得发展机遇。 2023 年上半年华大智造累计销售装机超过 440 台,同比增长超过 60%, 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公司累计销售装机超过2,910 台。    投资建议: 华大智造是技术立身、放眼全球的国产测序仪龙头,以核心技术和强产品力筑就高竞争壁垒,随着公司新一代测序产品上市,全球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20、 3.61、 5.52 亿元,同比增长-89.17%、64.20%、 53.18%,当前股价对应 2023-2025 年分别为 152、 92、 60倍 PE,另外我们根据基于 FCFF 的 DCF 折现法估值, 测算公司合理估值价格约为 117.86 元,因此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竞争格局加剧的风险、市场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新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关联交易占比降低不及预期的风险。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60页
    2023-08-21
  • 业绩高增长,多业务线表现亮眼

    业绩高增长,多业务线表现亮眼

    个股研报
      百诚医药(301096)   核心观点   2023上半年收入利润齐增长,整体业绩上升势头强劲。2023H1公司实现营收4.24亿元(+72.53%),归母净利润1.19亿元(+40.51%),扣非归母净利润1.19亿元(+61.69%)。其中23Q2单季营收2.63亿元(+75.45%),归母净利润0.84亿元(+28.86%),扣非归母净利润0.85亿元(+46.80%)。公司23H1和23Q2业绩均保持高速增长,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高于归母净利润,主要系22H1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损益较高所致。   多业务线表现亮眼,自研转化和CDMO业务持续贡献增量。分业务来看,23H1临床前药学研究业务实现营收1.25亿(+37.98%),临床服务业务营收0.70亿(+61.24%),自主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业务营收1.90亿(+174.87%),权益分成业务营收0.17亿元(-46.30%),CDMO业务营收0.17亿(+135.26%)。“药学+临床”受托研发、自研转化、CDMO业务均实现收入高增长,其中毛利率较高的自研转化业务占比逐年提升,进一步成为公司发展的强劲引擎。权益分成业务收入有所下滑,主要系目前享受权益分成的73个产品中仅6个获批,易受单一产品销量变动影响,后续产品的获批有望带动权益分成业务放量。   高速增长的订单为公司未来业绩增长奠定坚实基础。2022年公司新增订单10.07亿元,同比增长24.69%,2023上半年,公司新增订单6.27亿元,同比增长56.30%,延续高增长态势,充足订单为未来业绩增长提供保障。   投资建议: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2023-2025年营收9.0/12.6/17.1亿元,同比增速47%/40%/36%,归母净利润2.8/3.9/5.1亿元,同比增速46%/40%/30%,EPS为2.6/3.6/4.8元,当前股价对应PE24/17/13x。公司作为综合性医药研发领先企业,秉承创新药和仿制药双线发展思路,一方面,深入布局高端制剂,通过“自研转化+权益分成”模式加深护城河,另一方面,打造“CRO+CDMO”一体化链条,产业链协同效应不断增强,预计未来3年公司各业务线有望保持高速增长。综合绝对估值与相对估值,公司价格区间为79.23-88.55元,较当前股价有28-44%溢价空间,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药物研发失败风险;订单执行不及预期风险;监管政策风险。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8页
    2023-08-21
  • 新材料行业周报:碳纤维企业短期略有承压,复材环节受益原材料成本下降

    新材料行业周报:碳纤维企业短期略有承压,复材环节受益原材料成本下降

    化学原料
      投资要点   本周重点事件:1)金宏气体23H1业绩亮眼,特气产品量价齐升贡献显著。23H1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3和1.6亿元,分别同比+21.9%和+64.5%。特气板块贡献显著,23H1特种气体营收达4.9亿元,同比增长44.1%。电子大宗气体进展顺利支撑成长,目前在手合同价值超40亿(合约期通常15年以上),随着项目持续落地,电子大宗气体收入占比望持续提升。2)中复神鹰产能建设稳步推进强化中长期成长性。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分别为10.6亿、2.2亿、2.0亿,同比+22.4%、+0.5%、-6.6%。5月西宁二期1.4万吨产能全面建成投产,望带动全年销量保持高增。连云港年产3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已进入开工建设阶段,强化中长期成长性。3)光威复材23H1业绩仍有承压。23H1实现营业收入12.2亿元,同比减少6.9%;实现归母净利润4.1亿元,同比减少18.3%。定型纤维整体发展平稳,碳梁业务阶段性承压,预浸料业务稳健增长,先进复材业务保持高增。4)金博股份降本持续推进,新业务多点开花。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收入、归母净利、扣非净利分别为6.1亿、2.8亿、0.6亿,分别同比-28.3%、-23.1%、-73.3%。光伏热场业务降本持续推进,原材料降价+技术进步+规模效应,Q2成本降速快于价格降速,毛利率环比提升1pct至37%。负极热场、刹车盘有望快速放量,加快打造新材料平台型企业。   新材料领域,我们重点推荐工业气体、高纯石英砂、硅微粉。   1)工业气体:本周氧氮氩价格继续走低,稀有气体延续弱势。根据卓创工业气体公众号,本周液氧价格528元/吨,环比-4%,液氮价格543元/吨,环比-1.1%,液氩价格1063.9元/吨,环比-2.5%;氙气价格5.9万元/立方米,环比+3.6%,氪气价格682.1元/立方米,环比+1.1%,氖气价格295元/立方米,环比-11.6%。本周40L瓶装高纯氦气均价为1221元/瓶,环比-2.1%,管束氦气长期协议客户拿货周均价为185元/立方米,环比-1.1%。运营+渠道+产品,气体业态百花齐放,详见我们发布的《工业气体行业深度:长坡厚雪优质赛道,国产替代大有可为》。a.现场制气本质为运营模式,“旱涝保收”赚稳定盈利,合同期15-20年具备排他性,建议关注杭氧股份、侨源股份;b.零售业务本质为渠道生意,赚渠道运输(自建物流网络)+格局优化(区域整合)的钱,具备“占地为王”特性,目前国内处于跑马圈地阶段,推荐金宏气体,详见我们发布的《金宏气体深度:渠道为核、特气跃迁,纵横发展领军者》,建议关注和远气体、侨源股份;c.特气本质为产品生意,思路为“产品超市”,核心在于技术和研发优势+产品品类丰富+客户认证增加,建议关注中船特气、华特气体、硅烷科技、和远气体、昊华科技;d.气体赛道或为转型和产业延伸的“更优解”,建议关注从清洁能源延伸至气体赛道的九丰能源,以及从设备转型至气体环节的蜀道装备。电子气体“必争之地”,需求结构性变化。电子气体主要分为电子特气和电子大宗气体。a.电子大宗气体(高纯氧、氮、氩、氦气、二氧化碳、氢气等)兼具现场制气(运营)+特气(高附加值)的特点,国产替代空间广,建议关注广钢气体。b.电子特气为赛道逻辑,受益IC、面板、光伏、LED等新兴领域快速增长+国产替代渗透率提升,需求端增速快,纯化工艺+下游认证壁垒高,产品附加值高。   2)石英材料,预计Q3需求端边际向好,供给端几乎无新增产能,石英砂价格仍有提升空间。相较于硅料、碳酸锂,高纯石英砂在矿源(资源)+提纯(技术)均有较高壁垒,因此供给端约束更强。目前海外虽有扩产计划,但我们判断整体增量相对有限,国内或仅石英股份可供应中内层砂且主导新增产能,合成石英砂尚需时间,行业景气周期有望拉长。半导体、军工用石英材料需求高增+国产替代共振,资质认证壁垒高,龙头企业有望持续提升市占率,推荐石英股份和菲利华,建议关注欧晶科技。   3)功能性填料:a.硅微粉,高阶GPU加速HBM放量,其关键封装材料颗粒塑封料(GMC)需添加TOPCUT20um以下球硅和Low-α球铝来满足相应性能要求,充分受益HBM催化。CCL+EMC/GMC高端化增加球硅需求,性能/价格/服务优势下,看好国产龙头加速进入核心客户供应体系,高端品替代空间大。b.球形氧化铝,新能源车+芯片热管理需求促热界面材料需求扩张,球形氧化铝迎发展良机,预计25年全球球铝需求60.5亿。推荐联瑞新材,详见我们发布的《联瑞新材深度:硅微粉龙头引领国产替代,球形氧化铝打开成长空间》。   4)碳纤维:民用碳纤维中长期逻辑是用“价格”换“需求”。库存有所上升,市场价格持平:本周周末碳纤维市场均价为10.9万/吨(环比持平,同比-6.1),大丝束均价9.0万元/吨(环比持平,同比-4.3),小丝束均价12.8万元/吨(环比持平,同比-8.0),周末碳纤维工厂库存10340吨(环比+490,同比+8890),原料丙烯腈价格略有下滑。我们重点推荐碳纤维龙头中复神鹰(公司是碳纤维行业优质龙头,技术、规模和成本、产品、人才、股东优势明显,产能扩张+成本下降持续演绎;同时公司持续进行产品结构的高端化,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应用拓展卓有成效且持续推进)和原丝龙头吉林碳谷(原丝壁垒高,且直接受益于风电用碳纤维需求快速增长)、光威复材(军品龙头,积极拓展民品);同时建议关注吉林化纤、中简科技、恒神股份和纤维设备厂商精工科技。   5)碳碳复材:目前价格下小厂面临亏损,光伏热场价格底部区间已企稳,上游碳纤维中期降价提升碳碳复材企业盈利能力的逻辑进一步强化。龙头具备强α,推荐金博股份(负极、氢能、碳陶刹车盘等业务逐步发力)和天宜上佳(热场盈利弹性高+石英坩埚高景气+轨交闸片景气修复)。   6)尼龙:凭借拉伸强度、耐温性、吸水率等综合优势,被评价为五大工程塑料之首,在汽车、纺织服装、3D打印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但国内尼龙产业由于长期受限于国外技术垄断,发展很不充分。近年随着相关领先企业国产化技术的突破,我们认为尼龙产业链将遵循“供给推动需求”的逻辑,千亿尼龙市场逐渐打开。作为未来市场应用极其广泛的材料,当前建议关注具有先发优势、技术相对成熟、产业链配套完整的相关公司:中国化学、聚合顺、神马股份。   7)气凝胶:凭借密度最小、绝热系数最高等获得多项吉尼斯记录,被自然杂志评价为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气凝胶作为绝佳的保温材料,迄今为止产业化发展不到三十年,且是少数国内外发展水平相近的新材料。近年随着全球碳中和、碳达峰的政策推动,相关市场应用逐渐受到重视。我们认为,基于气凝胶产业目前处在快速成长期,建议关注短期有技术优势和产业化能力、长期有成本下降空间的相关公司:中国化学、泛亚微透、宏柏新材、晨光新材。   8)OLED:OLED是继CRT和LCD技术后的第三代显示技术。OLED显示基于自发光原理,在显示效果、响应速度、轻薄性等方面均有显著优势,且通过更换基板材料能够实现柔性化显示,当前OLED正从手机、智能穿戴等小尺寸领域向车载、平板、电视等中大尺寸领域渗透拓展。OLED有机材料是OLED显示核心原材料,包括OLED中间体、OLED升华前材料和OLED终端材料。随着全球面板产能向国内转移、国内OLED产能释放,OLED材料和面板出货量将加速增长。建议关注技术领先、产业链完整、客户验证成熟的相关企业:万润股份、濮阳惠成、瑞联新材。   9)催化剂:催化剂作为催化反应的核心。目前全球85%以上化工产品生产都是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全球至少有4.2万种原料和化学中间体是通过催化剂直接和间接合成的,因此催化剂被称为工业的“心脏”。催化剂具有专利技术密集、市场进入壁垒高、品牌客户粘性高等特点,国外企业发展更早更成熟,部分催化剂在国内市场具有垄断性。近年我国企业陆续实现国产化替代,建议关注基础化工、环保新能源、精细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卡脖子”催化剂的技术突破及产业化应用:凯立新材、中触媒、建龙微纳、鼎际得。   10)合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即通过细胞生产人类所需物质,具体步骤包括: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创造生物反应器,通过投喂相关原料,利用反应活化能更低、专一性更强、副产物更少的生物反应路径替代传统化学反应路径,生成目标产品。合成生物学一方面作为双碳战略实现的必要路径值得关注,另一方面合成生物学在成本上相较传统化工也有较大潜力优势。我们认为合成生物学属于长坡厚雪赛道,目前处于产业化发展快速正常期,建议积极关注具有先进专利技术、产业转化水平高、布局产品格局优秀的公司:凯赛生物、华恒生物。   11)锂电膈膜:动力及储能电池放量,预计22-23年行业需求快速增长,分别达到173.6/239.8亿平;有效产能分别为168.2/235.5亿平,同比+52.3%/+40.0%;预计23年全球供需紧平衡,价格有望平稳,中材科技成本进入下行通道,盈利改善空间大,详见我们发布的《中材科技深度:央企新材料平台,迎多业务景气+α共振拐点》。   12)“0—1”产业:产业东风至,新兴赛道望实现0—1突破。a.碳陶刹车,百亿市场,23年有望实现从0到1。b.氢能:23年绿氢电解槽项目密集落地,燃料电池汽车政策支持和补贴东风已至,销量爆发力十足。23年有望成绿氢产业爆发元年。c.车载储氢瓶,我国储氢瓶市场处于发展早期,规模提升+技术突破+原材料降价,车载储氢瓶降本路径清晰。预计25年车载储氢瓶市场规模可达48亿,碳纤维需求量7313吨。详见我们发布的《车载储氢瓶行业深度:小氢瓶承载大产业,政策东风已至》。d.电子玻璃,下游产业加持下有望加速国产替代。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风险;需求低于预期;产能新增过多;技术变革;产业政策变化;信息更新不及时风险。
    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0页
    2023-08-21
  • 医药生物行业双周报2023年第16期总第90期:行业长期逻辑未变,关注半年报业绩超预期企业

    医药生物行业双周报2023年第16期总第90期:行业长期逻辑未变,关注半年报业绩超预期企业

    医药商业
      行业回顾   本报告期医药生物行业指数跌幅为3.89%,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位居第9,跑赢沪深300指数(-5.88%)。从子行业来看,医药流通、医疗研发外包跌幅居后,跌幅分别为0.27%、1.93%;医院、医疗耗材跌幅居前,跌幅分别为6.28%、5.85%。   估值方面,截至2023年8月18日,医药生物行业PE(TTM整体法,剔除负值)为24.81x(上期末为25.88x),估值下行,低于负一倍标准差。医药生物申万三级行业PE(TTM整体法,剔除负值)前三的行业分别为医院(65.58x)、其他医疗服务(45.55x)、医疗设备(31.89x),中位数为24.92x,体外诊断行业(12.62x)估值最低。本报告期,两市医药生物行业共有30家上市公司的股东净减持14.62亿元。其中,1家增持0.45亿元,29家减持15.06亿元。   截止2023年8月21日,我们跟踪的477家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中有103家披露了2023年上半年业绩情况。其中,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大于等于100%的有9家,增速大于等于30%且小于100%的有29家;归母净利润增速等于或超过30%且2022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正的公司有32家。   重要行业资讯:   国家卫健委:发布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县级综合医院设备配置标准》   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有关问答   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制定2023年-2027年立法规划   渤健/Sage:口服产后抑郁症新药“Zuranolone”获FDA批准上市,为首款获批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显著降低肥胖或超重患者20%心血管事件风险   启动中成药带量采购:76个中成药,带量询价采购   投资建议:   近期受各种因素影响,医药生物板块持续下跌,目前估值处于底部水平。我们认为医药行业长期投资逻辑并未改变,人口老龄化带来患者数量的增加、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技术进步等将持续推动医药行业的需求增长;当前一系列因素给行业带来了一定的波动,但将推动行业长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目前,医保支付端每年支出处于稳定增长态势,且对于药品的支付定价机制有边际改善、趋于温和化,尤其是对于创新药的支付。随着2023年半年报业绩陆续披露,我们建议持续关注业绩超预期的企业及创新药板块。   风险提示:   政策不及预期,疫情反复,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市场风险加剧。
    长城国瑞证券有限公司
    28页
    2023-08-21
  • 基础化工行业周报:中报陆续披露,多数公司Q2环比改善

    基础化工行业周报:中报陆续披露,多数公司Q2环比改善

    化学原料
      行情回顾。截至2023年08月18日,中信基础化工行业本周下跌2.7%,跑输沪深300指数0.12个百分点,在中信30个行业中排名第20。具体到中信基础化工行业的三级子行业,从最近一周表现来看,涨跌幅前五的板块依次是其他塑料制品(1.4%)、粘胶(1.07%)、涂料油墨颜料(-0.03%)、日用化学品(-0.34%)、印染化学品(-0.69%),涨跌幅排名后五位的板块依次是碳纤维(-9.68%)、锂电化学品(-5.59%)、有机硅(-4.76%)、钾肥(-4.35%)、磷肥及磷化工(-4.31%)。   化工产品涨跌幅:重点监控的化工产品中,最近一周价格涨幅前五的产品是硫酸(+17.45%)、液氯(+10.54%)、二氧化碳(+8.96%)、顺酐(+7.20%)、磷酸二铵(+5.08%),价格跌幅前五的产品是硫酸铵(-6.68%)、氮气(-4.76%)、丁酮(-3.25%)、草甘膦(-2.64%)、DMC(-2.22%)。   基础化工行业周观点:目前基础化工板块有98家公司披露了中报,其中,Q2归母净利为正的公司有89家,环比实现增长的占比71%。7月份我国PPI同比-4.4%,环比-0.2%,降幅均相比6月份有所收窄。若后续PPI持续改善,则利好基础化工板块表现。近期氟化工板块表现较为坚挺。目前2024年三代制冷剂配额总量设定和分配方案的具体细节仍存在不确定性,但随着2024年配额的冻结和2029年削减的启动,三代制冷剂的供需格局、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改善,建议关注三美股份(603379)和巨化股份(600160)。近期磷肥价格上行。随着印度、巴西等海外市场需求的释放及国内秋肥跟进,且磷肥库存低位,后续磷肥价格或继续走高,建议关注云天化(600096)、兴发集团(600141)和川恒股份(002895)。   此前,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要在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等方面加强政策储备。若下半年房地产市场景气修复,则利好地产链相关化工材料需求提升,建议关注聚氨酯龙头万华化学(600309)、天然碱龙头远兴能源(000683)。涤纶长丝价格经过前期上涨后本周维稳,目前行业开工率相对高位、库存低位、价格价差平稳。近年来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规模、成本、技术优势明显,可关注桐昆股份(601233)、新凤鸣(603225)、恒逸石化(000703)等。轮胎板块,在需求回暖、原材料价格、海运费下行的背景下,行业业绩拐点已至,叠加泰国双反复审初裁税率下调,看好轮胎领先企业盈利能力的持续修复,建议关注森麒麟(002984)。   风险提示:能源价格剧烈波动导致化工产品价差收窄风险;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导致化工产品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部分化工产品新增产能过快释放导致供需格局恶化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部分化工品出口不及预期风险。
    东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3页
    2023-08-21
  • 医药行业周报:关注医药板块底部布局黄金位置

    医药行业周报:关注医药板块底部布局黄金位置

    化学制药
      医药周观点:短期继续关注院外方向,包括CXO,周期底部、边际改善的原料药和低值耗材,OTC与药店,医药消费和医疗服务(包括眼科产业链等细分赛道机遇)。关注医疗反腐进度与影响,中长期继续坚定看好医药创新、医药先进制造和医药消费。1)CXO:新冠订单基本消化完成,常规业务快速增长,我们看好全球投融资在下半年逐渐改善、CXO企业新签订单环比提升,GLP-1药物快速放量也为上游产业链带来较大的成长机遇。下游药企和biotech创新研发需求有望持续恢复,建议关注平台型龙头、细分领域龙头。2)周期底部的低值耗材和原料药板块:关注疫后进入去库存供给逐渐出清的相关上游耗材领域;关注GLP-1相关上游辅包材需求提升和潜在国产厂商切入供应链的机遇。关注原料药板块,原料药制剂一体化进展,头部企业和板块盈利能力边际改善拐点。3)中医药:建议重点关注院外OTC方向,头部企业渠道与品牌价值凸显。关注配方颗粒集采进度。4)药店:关注门诊统筹相关政策在各区域落地情况及相关影响,后续随着门诊统筹在各个区域落地,我们预计药店将迎来更多的处方外流。5)血制品与疫苗:血制品属于国家战略资源,国企化进程不断推进,同时2023年二季度伴随院内复苏有望实现批签发和销售量的恢复,关注下半年行业供给与需求双重景气度提升。随着新冠疫苗影响出清,需求恢复性提升,国内疫苗行业有望进入新景气周期,关注新品种放量节奏。7)医疗服务:重点关注消费医疗方向。同时建议关注刚性医疗服务,具备较高的业绩韧性,考虑到下半年属于传统医疗旺季,且部分公司估值处于历史低位。8)创新药:诊疗及手术需求不减,看好具有明确临床疗效及优势的刚需药品持续放量,关注板块回调机会。国家医保局公示2023年医保目录调整通过初步形式审查的药品,关注重点品种进展。9)医药上游供应链:创新药行情回暖,叠加国内复工复产+海外市场开拓,带动生科链板块业绩+估值修复,关注下半年制药工业端大订单落地节奏。10)IVD:化学发光技术壁垒高,国产化率低,伴随集采政策逐步推广落地、分级诊疗政策进一步推动,有望加速进口替代,提升检测渗透率。11)高值耗材:集采政策推进节奏短期加速,医药领域反腐整治进入推进阶段,但我们认为其对院内手术量的短期影响有限,并将在长期驱动行业健康发展,内外因素扰动不改高耗行业向上态势,关注全年择期手术复苏及集采落地后国产替代加速两大方向,重点关注吻合器、电生理等集采执标后手术渗透率及国产化率有望出现显著边际变化的细分领域,及疫后复苏增长有望超预期的康复和介入瓣领域。12)仪器设备:国产替代趋势不变,关注仪器设备出口机会。随着国内企业产品力增强,市场可覆盖面积加大,科学仪器支付端政策加码利好职业教育市场增量需求,相同趋势下政府端、科研端、医疗终端各细分赛道需求有望加速恢复。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普蕊斯、迈得医疗、华润三九、葵花药业、太极集团、健友股份、普利制药、英科医疗、祥生医疗、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科伦博泰、康诺亚等。   风险提示:集采压力大于预期风险;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竞争加剧风险;政策监管环境变化风险;药物研发服务市场需求下降的风险。
    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8页
    2023-08-21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关注世界肺癌大会数据、双抗赛道和创新产业链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关注世界肺癌大会数据、双抗赛道和创新产业链

    化学制药
      本周医药表现弱于大盘:   本周医药生物(申万)同比下跌2.44%,表现弱于上证综指大盘。其中,本周医疗器械子行业下跌1.52%,化学制药子行业下跌1.92%,医药商业子行业下跌2.06%,生物制品子行业下跌2.45%,中药子行业下跌2.79%,医疗服务子行业下跌3.68%。   受反腐情绪影响,本周医药生物行业继续回调。我们认为,从长期来看,反腐政策有利于健康规范的医疗行业体系搭建,从而利好真正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我们依然坚定看好医药行业。   下周展望:关注世界肺癌大会数据、双抗赛道和创新产业链   2023世界肺癌大会(WCLC)陆续披露摘要,建议关注有临床数据更新的药企如艾力斯、翰森制药、迪哲医药、齐鲁制药与和黄医药。   10天内FDA加速批准上市两款双抗产品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末线患者,强生的BCMA/CD3双抗特立妥单抗国内上市申请也获CDE受理,建议关注在双抗赛道有较好布局的药企如康方生物、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康诺亚等。   本周恒瑞医药向OneBio对外授权其自主研发的TSLP抗体,继续推荐恒瑞医药,建议关注PD-1产品今年有望出海的百济神州和君实生物。   目前全球医药研发景气度逐渐转暖,我们看好海外业务布局全面、一体化优势凸显的CXO龙头企业,重点推荐药明康德,建议关注康龙化成;布局差异化产品、积极拓展海外业务的创新产业链上游企业,重点推荐药康生物、毕得医药、药石科技、皓元医药。   8月月度金股   三生国健(688336.SH):公司是深耕自身免疫疾病赛道的抗体药生产销售药企。公司在自免和炎症领域前瞻性布局了IL-17/IL-4Rα/IL-5靶点药物,研发进度在同靶点产品中均位居国内前三,预计这三个品种将于2024-2026年陆续申报上市,我们认为未来这三个品种峰值销售额合计有望超过40亿元。此外,转让肿瘤在研项目使得肿瘤研发费用节省约1亿,增厚业绩。对应8月18日收盘价,2023-2025年估值分别为98X、84X、66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临床试验结果不及预期风险;企业经营风险;贸易摩擦超预期;政策性风险
    国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3页
    2023-08-21
  • 中药配方颗粒重大政策点评:十五省(地区)联盟集采文件发布,行业短期或将承压

    中药配方颗粒重大政策点评:十五省(地区)联盟集采文件发布,行业短期或将承压

    中药
      事项:   2023年8月17日,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布《中药配方颗粒采购联盟集中采购文件(征求意见稿)》,由山东、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海南、云南、西藏、陕西、青海、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成省际联盟,拟对中药配方颗粒进行集采,共涉及具有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的200个中药配方颗粒品种。   国信医药观点:   1)本次集采所涉及区域的中药配方颗粒用量占比相对较小,对企业实质影响有限。本次集采范围包括15省(地区),从省份数量上来看,集采涉及省份较多;从用量上来看,此次涉及区域除山东用量较大外,其他省(地区)用量相对较小。   2)中选规则:降幅40%即可获得拟中标资格,规则相对温和。价格是本次中药配方颗粒集采的重要考察因素,以最高有效申报价作为参照基准进行价格申报。我们预计此次最高有效申报价或将处于较高水平,且“降幅达到40%的企业将全部获得拟中选资格”的条款设置相对友好,叠加中药配方颗粒的资源属性及生产成本较大的不可控性,其集采降幅有望相较于化药品种更加温和。   3)看短期:相关企业或将承压。当前新标品种入院工作尚在持续推进当中,中药配方颗粒的处方量尚未恢复,此次集采文件的颁布或将导致医院、经销商处于观望态度,短期内将对集采区域内医院、乃至全国范围内其他医院的入院产生一定消极影响,相关企业2023年下半年业绩或将有所承压。   4)观长期:量价关系决定行业利润空间,如若出现较大降幅,则同样需要较大的处方量增加幅度才能有效弥补,行业利润或将持续承压。我们对行业的利润空间进行了测算,并进行了弹性测试。在我们的中性假设前提下(即:假设集采后销售费用率下降18个百分点),预计在降幅为40%的情况下,处方量需增长160%,行业净利润才能恢复至集采前的水平;在降幅为26%的情况下,处方量无需增长行业净利润也能恢复至集采前的水平。   投资建议:短期维度,地方型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有望借助集采提高市场份额,推荐关注具备国标生产能力的地方型优秀企业(神威药业等);长期维度,集采使得企业之间竞争转向质量和价格的竞争,有助于形成法制化、市场化的良好营商环境,也有助于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具备规模成本效应的优质企业或将形成相对优势(中国中药、华润三九、红日药业)。   风险提示:集采降幅超预期,产能建设不及预期,研发进度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9页
    2023-08-21
  • 骨科植入医疗器械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骨科植入医疗器械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医疗器械
      骨科植入医疗器械一般通过手术植入人体体内,用作固定、取代或辅助治疗受损伤的骨骼,为Ⅲ类医疗器械,产品价值较高且为一次性使用,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得到严格控制。近年来骨科植入医疗器械陆续进入国家集采目录,终端价格大幅下降,减轻患者医疗负担,产品渗透率逐渐提升。中国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数据显示,2017-2022年,行业市场规模由200.0亿元增长至385.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0%。   骨科植入医疗器械行业定义   骨科植入医疗器械一般通过手术植入人体体内,用作固定、取代或辅助治疗受损伤的骨骼,为Ⅲ类医疗器械,产品价值较高且为一次性使用,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得到严格控制。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特点主要体现在植入物材料、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和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随着骨科手术技术在微创化、个体化、精确化、智能化等方向的不断演变,各类新型手术方式的推广,骨科植入物与手术器械的技术水平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头豹研究院
    17页
    2023-08-21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