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行业领域:
  • 全部
  • 化药/生物药
  • 中药
  • 原料药
  • 医疗器械
  • 泛医疗
  • 其他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产业分析
  • 市场数据分析
  • 临床研究进展
  • 集采分析
  • 专利分析/FTO分析
  • 政策分析
  • 医药盘点
  • 投融资
  • 立项评估
  • 技术平台研究
  • 其他
治疗领域:
  • 全部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物
  • 皮肤病药物
  • 罕见病
  • 其他
  • 补气补血药物
  • 全身用激素类制剂(不含性激素和胰岛素)
  • 呼吸系统药物
  • 心血管系统药物
  • 感觉系统药物
  • 抗寄生虫药物、杀虫药物和驱虫药物
  • 抗肿瘤药
  • 免疫机能调节药物
  • 杂类
  • 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
  • 神经系统药物
  • 系统用抗感染药物
  •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报告搜索:

全部报告(98196)

  • 中国生物制药(01177):公司引进用于治疗NASH的Pan-PPAR激动剂lanifibranor

    中国生物制药(01177):公司引进用于治疗NASH的Pan-PPAR激动剂lanifibranor

  • 跬步千里,鱼跃龙门

    跬步千里,鱼跃龙门

    个股研报
      近岸蛋白(688137)   国内重组蛋白试剂先行者,行业发展助推驶入快车道   公司深耕重组蛋白试剂十余年,早期构建功能强大核心技术平台并基于此开发超7,700种产品及服务项目,覆盖领域位于国产前列;近年随着诊断原料和mRNA疫苗药物原料市场需求逐渐增长,公司迈入大规模生产供应原料的新阶段。   得益于重组蛋白行业稳步发展、疫情防控进一步助推需求,公司核心业务进入快速成长期,21年收入达到3.41亿元,三年复合增速为136%,利润端也扭亏为盈,21年实现扣非净利润1.49亿元;随着公司业务规模扩大与市场认可度提升,客户数持续增加,平均订单量稳步提升。本次IPO公司将增强诊断核心原料及创新诊断试剂产业化能力,持续提升重组蛋白领域研发实力。   蛋白类试剂市场稳定扩容,公司份额有望持续提升   蛋白类试剂广泛应用于科研与药物发现以及体外诊断试剂原料。随着国内生物医药研发投入增长以及IVD终端市场扩容,我国蛋白类试剂市场规模有望保持稳健增长趋势。近年来国产试剂质量与性能快速提升,在疫情与国际形势双重影响下,国产试剂具备质优价廉服务好的优势,国产替代趋势明显。   公司是国内重组蛋白试剂先行者,产品布局全面,覆盖多个应用领域。新冠疫情带来诊断需求,公司新冠相关抗原抗体试剂销售规模大增,客户认可度提升。近年来依靠专业的蛋白设计平台持续推出新品,部分高壁垒产品如GMP级细胞因子、类器官培养因子等有望助力公司常规产品保持稳定增长。此外,公司结合相关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抗体药、mRNA疫苗等CRO定制服务,拓展了更多的业务空间。   近十年积淀迎来收获期,国产mRNA原料酶龙头蓝海掘金   mRNA药物通过直接控制指导蛋白质合成,应用场景广泛,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新冠疫情流行促进mRNA疫苗技术突破,mRNA疗法前景逐渐明朗。辉瑞与ModernamRNA疫苗大规模应用,证明了mRNA疫苗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短期考虑病毒变异问题与我国接种情况,国产新冠mRNA疫苗研发与销售仍有广阔空间;动物疫苗公司开始布局mRNA疫苗赛道,中长期预防性疫苗与肿瘤疫苗等将打开mRNA疫苗市场空间。   酶是mRNA疗法原料核心构成,终端需求旺盛带动酶市场高景气。公司早在13年即前瞻性布局mRNA原料酶研发,目前已成功实现7大核心原料酶规模化生产,现有基地可支持年产50亿人份GMP级mRNA疫苗原料mRNA原料酶的大规模生产能力位居国内第一梯队;此外公司mRNA原料酶在质控、性能指标达到进口品牌先进水准。目前公司与沃森、丽凡达等进展较快的国产新冠mRNA疫苗企业均有合作,除短期商业化直接带来丰厚订单外,中长期将形成示范效应将持续利好后续其他mRNA原料酶业务拓展,公司有望形成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   盈利预测:公司是国产重组蛋白试剂与mRNA原料酶领军企业,核心技术平台竞争力强劲,产品布局全面,覆盖领域位于国产前列,近年随着诊断原料和mRNA疫苗原料市场需求逐渐增长,公司迈入大规模生产供应原料的新阶段。预计22-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47、6.10、7.6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1、2.71、3.45亿元。   风险提示:客户拓展不及预期,订单量不及预期,新产品开发不及预期,价格降幅超预期。
    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4页
    2022-09-28
  • 医药行业专题:脊柱耗材集采降价84%符合预期,国产龙头份额提升

    医药行业专题:脊柱耗材集采降价84%符合预期,国产龙头份额提升

  • 皓元医药(688131):工具化合物龙头,后端CDMO有望迎来发力期

    皓元医药(688131):工具化合物龙头,后端CDMO有望迎来发力期

  • 机械设备行业专题:乘生物医疗之风,有望步入快车道

    机械设备行业专题:乘生物医疗之风,有望步入快车道

  • 毕得医药招股说明书梳理

    毕得医药招股说明书梳理

    国金证券
    19页
    2022-09-27
  •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高速成长的国产重组蛋白试剂国际化领跑者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高速成长的国产重组蛋白试剂国际化领跑者

  •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生物试剂和技术服务平台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生物试剂和技术服务平台

  • 合成生物学:绿色造物,智创未来

    合成生物学:绿色造物,智创未来

    医药商业
      投资要点   1.加速绿色生物制造,开启新造物时代。合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采用自下而上的策略,重编改造天然的或设计合成新的生物体系。作为绿色制造的核心技术,合成生物学加速化学制造向生物制造的变革,是实现医药、化工、食品、轻工等多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其应用被欧美等发达国家作为颠覆性技术给与政策支持。   2.系统工程,工具整合运用。合成生物学是一门整合酶工程、基因合成、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等多种生物技术工具的系统工程,其运作过程包括前期阶段的底盘细胞筛选、催化酶构型设计、代谢路径构建优化,中期的细胞工厂的优化,通过“设计-构建-检测-学习”(DBTL)的循环获得最佳菌种和发酵工艺,最后进入工业化应用生产阶段。作为一门know-how的应用,经验和专利的累积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达到工业化应用的细胞工厂甚至需要上十年时间的持续积累,先发企业在技术持续迭代中巩固在相应目标产物或者代谢路径中的优势。   3.合成生物学的产业化已经到来。合成生物学从技术探索走向生产应用,从公斤级向吨级规划化生产突破,产品领域从基础化工产品到中高分子量的胶原蛋白等,规模化量产与经济效益均已实现。工业化应用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稀到多,从贵到廉的突破,由此催生新市场,如保健食品,医美等新应用,另一方面凭借低成本,高质量,绿色环保等优势,替代传统高耗能、高污染工艺,革新原有的产业格局。根据CBInsights分析数据显示,到2024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将达189亿美元。   4.投资建议和推荐标的:合成生物学应用领域多样,投资逻辑因下游而易,建议结合下游目标产品的属性进行判断:①选择大市场,高壁垒,高毛利品种,如重组胶原蛋白等面向消费市场的品种。合成生物学实现了市场从无到有,从贵到廉的突破,供给创造市场,合成生物学产品可以凭借功能和效果取得差异化优势,部分原料生产企业逐渐向价值量更高的下游延伸,华东医药和华熙生物将受益;②选择大市场,格局已进入生物合成替代化学合成的品种,此类品种虽然要取得成本或者供应量上的优势,但是一旦到达替代的临界点,产业格局会迅速变化,同时先发企业在产物下游或相同代谢路径的具有积累的先发优势,产品线可持续丰富,而且构成进入壁垒,推荐关注金城医药,华恒生物、凯赛生物等将受益。③合成生物学的成果转化也需要经过发酵和下游工艺,对于已有产能基础的企业,转型改造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具有后端生产放大的经验,科伦药业,星湖科技,新诺威等将受益。   风险提示:合成生物学技术迭代;专利纠纷风险;新产品市场拓展风险。
    东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98页
    2022-09-27
  • 医用低耗领先企业,产能释放及定制赋能带来新增量

    医用低耗领先企业,产能释放及定制赋能带来新增量

    个股研报
      拱东医疗(605369)   医用低耗市场千亿,公司为行业领先企业。医用低耗内外需求高增长,2021年国内市场规模1164亿元,四年复合增速约21%,行业细分领域众多、竞争格局分散。公司在医用低耗领域市占率约为1%,已形成近4000种规格的产品体系,是国内医用低耗行业产品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   模具设计能力构筑核心竞争力,“定制+通用”双轮驱动下持续拓展业务边界。模具决定耗材生产的质量、效率、成本和稳定性。公司位处模具之乡,是医用耗材领域少数具备模具设计能力的企业,产业资源和人才资源丰富,为定制服务和品类扩张赋能。   通用耗材:境内采血管集采可期,境外长尾客户项目放量有望。境内方面,真空采血管集采趋势初显,公司产能充足、成本优势及盈利能力突出,有望借助集采推动销量翻番;境外方面,2022H1境外营收占比26%,随着长尾客户项目放量、产能瓶颈突破及海外疫情缓解,OEM/ODM有望恢复高增长。   短期看IVD封闭式耗材:率先入局,放量正当时。2020年中国IVD市场规模890亿元,同比增速24%,IVD行业快速增长驱动耗材市场扩容,预计2025年IVD封闭耗材市场空间约20亿元,市场集中度高。公司于2016年率先布局IVD封闭耗材、头部效应明显,已与超过100家IVD企业形成合作,覆盖国内主流客户,SKU超过300种。伴随客户项目的逐步成熟,IVD封闭式耗材2020年收入1.4亿元、2021年收入2.6亿元,迎来快速放量期。   中短期看药品包材:项目逐步迈入成熟期,未来三年有望迎来高速增长期。2018年中国塑料药包材市场规模593亿元,药品和包材关联审评政策深度绑定药包材供应商和药企。公司于2018年布局药包材,已有2个项目进入成熟期、60余个储备项目稳步推进,有望复制IVD封闭式耗材的成功路径。   中长期看实验室耗材:入局科研市场,重点发力高附加值细胞培养类耗材。2021年中国一次性生物实验室耗材市场规模约115亿元,国产化率低。公司凭借模具开发能力和多年积累的技术基础,重点研发高附加值细胞培养类耗材,发展高校、科研机构等科研类客户,有望提供中长期业绩支撑。   盈利预测与估值:突破产能瓶颈,IVD封闭式耗材放量,品类扩张持续,预计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4.05/5.22/6.69亿元(+30.2%/28.9%/28.1%),综合考虑相对与绝对估值,预计公司合理估值140-149亿元,相较当前股价有19%-27%空间,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料价格波动;新品研发失败;市场开拓不及预期;竞争加剧等。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0页
    2022-09-27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