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行业领域:
  • 全部
  • 化药/生物药
  • 中药
  • 原料药
  • 医疗器械
  • 泛医疗
  • 其他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产业分析
  • 市场数据分析
  • 临床研究进展
  • 集采分析
  • 专利分析/FTO分析
  • 政策分析
  • 医药盘点
  • 投融资
  • 立项评估
  • 技术平台研究
  • 其他
治疗领域:
  • 全部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物
  • 皮肤病药物
  • 罕见病
  • 其他
  • 补气补血药物
  • 全身用激素类制剂(不含性激素和胰岛素)
  • 呼吸系统药物
  • 心血管系统药物
  • 感觉系统药物
  • 抗寄生虫药物、杀虫药物和驱虫药物
  • 抗肿瘤药
  • 免疫机能调节药物
  • 杂类
  • 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
  • 神经系统药物
  • 系统用抗感染药物
  •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报告搜索:

全部报告(97123)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着眼疫情后时代的重新出发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着眼疫情后时代的重新出发

    化学制药
      本周行情回顾:板块下跌   本周医药生物指数下跌5.19%,跑输沪深300指数2.00个百分点,跑输上证综指1.34个百分点,行业涨跌幅排名第26。12月23日(本周五),医药生物行业PE(TTM,剔除负值)为25X,位于2012年以来“均值-1X标准差”和“均值-2X标准差”之间,相比12月16日PE下跌1.0个单位,比2012年以来均值(35X)低10个单位。本周,13个医药III级子行业中,2个子行业上涨,11个子行业下跌。其中,医院为涨幅最大的子行业,上涨1.41%,医药流通为跌幅最大的子行业,下跌9.30%。12月23日(本周五)估值最高的子行业为医院,PE(TTM)为80X。   着眼疫情后时代的重新出发   本周医药生物指数跑输市场,下跌5.19%,跑输沪深300指数2.00个百分点,医院等细分板块领涨,而流通、中药、原料药、药店等领跌,和我们之前判断一致,近期板块之间切换较快,复苏-抗疫-复苏等往复。需要拉长时间周期去思考和演绎,我们团队2022年12月14日发布2023年华安医药团队的医药投资策略:《内生、硬医疗与新增长》,对主线和结构性机会做了剖析。   2022年医药板块波动的核心要素:研发投入要求和一级融资环境;疫情政策;十年美债收益;医保相关政策。压制2022年医药板块的因素,不同程度在2022年时间换空间,一方面医药板块的指数下跌调整,另外一方面,各方面的因素也在缓和,从而带来了2023年乐观的期待。   我们策略板块提出的主要机会有:   (1)核心主线机会:   中药(中长期逻辑不变):2022年1月份提出中药不是短期机会(3-5年机会),抓住好公司(好品种+稳定团队),以岭药业、康缘药业、华润三九、太极集团、贵州三力、特一药业、桂林三金、羚锐制药、同仁堂、广誉远、新天药业等;留意国企改革、小儿药等主题催化。   医疗基建(医疗设备+康复类+药房信息化+IVD+科研仪器):贴息政策持续关注,落地概率大,弹性+稳健结合,相关标的包括迈瑞医疗、开立医疗、理邦仪器、澳华内镜、海泰新光、健麾信息、艾隆科技、华大智造、亚辉龙、安图生物、新产业等。   硬医疗(进口替代有空间的医疗设备和耗材+创新药及产业链的创新落地):具备创新性和研发实力的产品,硬镜、软镜、超声、新药研发、医疗机器人、神经介入、电生理、科研仪器、测序仪器、双抗、ADC等。   复苏:医院端+医疗服务+药店+消费医疗+手术场景的耗材。   (2)结构行情:   小细分行业带来的结构性机会:肝炎、艾滋病、测序仪器、医疗机器人等细分大家关注度不高但是有催化。   内生(具备商业化产品的公司+中药新增产品渠道放量):特宝生物、艾迪药业、荣昌生物、科济药业、康缘药业、健民集团等。   上周新发报告   公司深度润达医疗(603108):《医院检验科合伙人,LDT业务迎来发展春风》;公司点评爱尔眼科(300015):《收购26家医院部分股权,业务版图持续扩张》。   本周个股表现:A股不到一成个股上涨   本周454支A股医药生物个股中,有43支上涨,占比9%。本周涨幅前十的医药股为:福瑞股份(+28.42%)、惠泰医疗(+9.59%)、美好医疗(+8.31%)、荣昌生物(+8.02%)、盘龙药业(+8.00%)、百济神州(+7.85%)、乐心医疗(+7.09%)、诺诚健华(+6.48%)、微电生理(+5.81%)、泰格医药(+5.20%)。本周跌幅前十的医药股为:振东制药(-25.29%)、宣泰医药(-24.27%)、上海凯宝(-23.04%)、海欣股份(-22.98%)、多瑞医药(-22.82%)、亨迪药业(-21.82%)、新华制药(-21.54%)、贵州百灵(-21.33%)、金石亚药(-21.12%)、香雪制药(-20.38%)。本周港股70支个股中,23支上涨,占比33%。   风险提示   政策风险,竞争风险,股价异常波动风险。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4页
    2022-12-28
  • 医药健康行业研究:新冠感染乙类乙管,看好常规医药修复与医药创新

    医药健康行业研究:新冠感染乙类乙管,看好常规医药修复与医药创新

    医药商业
      事件   2022 年 12 月 26 日,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并印发了 《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 。   点评:   制定背景:当前,随着病毒变异、疫情变化、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经验积累,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防控工作进入新阶段。从病毒变异情况看,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病毒变异大方向是更低致病性、更趋向于上呼吸道感染和更短潜伏期,新冠病毒将在自然界长期存在,其致病力较早期明显下降,所致疾病将逐步演化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从疫情形势看,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全球流行优势毒株,虽然感染人数多,但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占比超过 90%,重症率和病亡率极低。从我国防控基础看,我国目前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 34亿剂次,3 岁以上人群全程接种率超过 90%;国内外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研发取得进展,我国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方药;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疫情防控和处置经验,防治能力显著提升。   进度安排:2023 年 1 月 8 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 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依据国境卫生检疫法,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   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二)完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相关药品和检测试剂准备。(三)加大医疗资源建设投入。(四)调整人群检测策略。(五)分级分类救治患者。(六)做好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和分类分级健康服务。(七)强化重点机构防控。(八)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九)强化疫情监测与应对。(十)倡导坚持个人防护措施。(十一)做好信息发布和宣传教育。(十二)优化中外人员往来管理。   入境管理优化,看好常规医药复苏及出入境常态化对国内外医药创新交流的积极影响,关注院内诊疗的持续修复,医药消费的持续复苏,医药创新的积极进展。 方案明确, 来华人员在行前 48 小时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可来华,无需向我驻外使领馆申请健康码,将结果填入海关健康申明卡。如呈阳性,相关人员应在转阴后再来华。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健康申报正常且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者,可放行进入社会面。取消“五个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管控措施。各航司继续做好机上防疫,乘客乘机时须佩戴口罩。进一步优化复工复产、商务、留学、探亲、团聚等外籍人士来华安排,提供相应签证便利。逐步恢复水路、陆路口岸客运出入境。根据国际疫情形势和各方面服务保障能力,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   看好新冠特效药等疫情防治相关需求的提升。方案要求,加快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覆盖率,优先采取序贯加强免疫,努力做到“应接尽接”。在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基础上,在感染高风险人群、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中推动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按照三个月的日常使用量动态准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解热和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服务人口数的 15%-20%动态准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和抗原检测试剂,人口稠密地区酌情增加;药品零售企业不再开展解热、止咳、抗生素和抗病毒 4 类药物销售监测。预计未来随着新冠感染常态化、流感化发生,相关药物及疫苗存在长期需求。   投资建议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进一步优化推进,看好常规医药复苏及医药创新双主线,看好医药消费、创新药械医疗服务、CXO 等细分方向。关注疫情防治需求的结构性机会,特别是新冠特效药、新冠疫苗研发进展,及常规用药、药店、抗原等方向的结构性机会。   建议关注:泰格医药、恒瑞医药、人福医药、药明生物、阳光诺和等。   风险提示   疫情变化风险,政策落地实施不及预期风险,研发风险,订单及销售不及预期风险,政策风险。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页
    2022-12-28
  • 医药行业年度策略:迎接医药牛市,消费、科技和制造或将依次崛起!

    医药行业年度策略:迎接医药牛市,消费、科技和制造或将依次崛起!

    化学制药
      核心观点   医药板块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底持续2年半大牛市(+150%),在新冠和医保政策扰动下,投资赛道化,风格极致分化,从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底,医药指数深度调整-40%,估值(TTM估值近20年新低)和配置(近5年大底)创历史大底。我们判断2023年医药有望戴维斯双击,将迎结构化牛市,有业绩和政策两大支持:业绩上-疫情防控正加速放开,国内就诊和消费复苏明确,2023年医药业绩向好;估值上-医保政策释放积极信号,政策关注点正从医保控费逐步转向国家对医疗的投入力度加大;我们认为医药行情持续性强,医药消费、科技和制造将依次崛起,重点方向如下:   消费-疫后复苏为2023年关键词,从产品到服务或将超预期:1)医疗服务和医美:疫情期间压制的门诊/住院/医美活动,预计2023Q2开始复苏;2)零售药店:四类药恢复销售+摘口罩后用药需求增加,预计2022Q4-2023Q2业绩表现靓丽;3)中药:备药高峰后OTC类补库存业绩或超预期,叠加行业层面或有国企改革+新版基药目录+100个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目录催化;4)与诊疗复苏相关检测、药品及耗材:疫情期间压制的检查和可择期手术等活动复苏,预计IVD、手术感控、微创手术、麻醉镇痛、儿童及呼吸系统等相关药、普通耗材和高值耗材等都将快速增长;5)生物制品:疫情后新生儿有望反弹,看好小孩苗复苏,以及消费属性强的成人苗放量,同时血制品供需压制有望解除,行业有望重回两位数增速;   科技-宏观流动性改善+一级投融资复苏驱动创新药及其产业链复苏:1)创新药:受宏观流动性影响,相关标的已深度调整,2023年大概率改善,同时新一轮国家医保谈判即将启动,国内大品种或将进入放量期;2)科研服务及创新药产业链:海内外二级市场回暖有望带动一级投融资复苏,进而驱动CXO和科研服务订单预期回升,扭转行业景气度预期。   制造-医保DRG/DIP三年行动计划/医疗新基建/医药十四五规划的底层要求均为自主可控,进口替代加速:1)高壁垒医疗设备:以联影、迈瑞和开立的国产设备崛起,高壁垒的大型影像设备和内窥镜等,在医疗新基建下进口替代有望加速;2)高壁垒高值耗材:器械集采规则合理化,清晰化,以电生理、骨科等为代表的高值耗材替代有望加速;3)生命科学上游:疫情让国内企业高度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可控,随着相关公司上市和产品水平提升,设备和耗材正加速进口替代;   风险提示:医保或集采降价风险、销售不及预期风险、行业政策风险
    德邦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8页
    2022-12-28
  • 医药生物:新冠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把握防疫+疫后双线机会

    医药生物:新冠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把握防疫+疫后双线机会

    化学制药
      投资要点   近期,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依据国境卫生检疫法,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   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新冠疫苗有望不断催化。方案提出要在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基础上,在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中推动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截至11月28日,国内80岁以上老年完成加强免疫接种约1445.6万人,约占80岁以上人口40%(数据来源:民政部),还有较大渗透提升空间。实践证明接种新冠疫苗具有明显保护效果,在未来第二针加强甚至常态化新冠疫苗接种中仍然不可或缺,同时腺病毒吸入/鼻喷等形式的新冠疫苗防感染效果突出,建议持续关注已开发或在研进展靠前的相关企业,如康希诺、丽珠集团、复星医药、石药集团、神州细胞、智飞生物、万泰生物等。   加大医疗资源建设投入,重症救治资源扩容拉动设备类投资机遇。乙类乙管后新冠防疫工作重心将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最大限度减少重症和病亡。本方案对各层级医疗机构均提出配置建议,提出要要加大投入,其中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设置发热门诊或者诊室,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置发热门诊。二级综合医院应当独立设置重症医学科,三级医院要强化重症医疗资源准备,确保需要时24小时内重症监护资源增加一倍。目前国内医院床位收治仍然紧张,我们预计国内重症医疗资源有望快速扩容,高流量呼吸治疗仪、呼吸机、ECMO等重症救治设备采购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带来新的投资机遇,建议关注迈瑞医疗、鱼跃医疗、宝莱特等。   完善药品、检测试剂准备,新冠药、中药、检测行情有望持续。方案要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按照三个月日常使用量动态准备新冠相关中药、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解热和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基层医疗机构按照服务人口数15%-20%动态准备新冠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和抗原检测试剂。参照海外经验,防疫措施调整后短期内可能出现感染病例快速增加、医疗资源挤兑等情况,感染人数的达峰以及疫情的稳定需要1-2个季度的过渡,同时考虑新冠流感化趋势,相关药物、自我诊疗的采购需求预计长期持续,持续看好新冠药物及产业链上下游、中药、体外诊断等相关板块,建议关注君实生物、众生药业、以岭药业、华润三九、万孚生物、热景生物等。   投资建议:新冠感染改为乙类乙管后防控管理更加精准科学,2023年重点关注“复苏”带来的机遇;同时考虑当前疫情过渡阶段,以及后续流感化趋势,继续把握防疫相关板块的机会。1)“复苏”维度:看好院内诊疗、消费医疗、创新制造的复苏;看好院内药品、医疗设备、院内耗材、医疗服务、连锁药店、特色原料药、CRO/CDMO等。2)“防疫”维度:当前重点关注特效药产业链,看好疫苗、自我诊疗等方向。   风险提示事件:政策不确定性风险,新冠疫情不确定性风险,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页
    2022-12-28
  • 盟科药业-688373-扎根“超级抗生素”稀缺赛道,打造全球竞争力

    盟科药业-688373-扎根“超级抗生素”稀缺赛道,打造全球竞争力

  • 电子制药医疗室内几净,美埃引领空气净化

    电子制药医疗室内几净,美埃引领空气净化

  • 新股系列专题报告(十五):国产血液净化设备龙头

    新股系列专题报告(十五):国产血液净化设备龙头

    个股研报
      山外山(688410)   中国血液净化市场需求量大、增长潜力巨大。血液净化终末期肾病(ESRD)等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中国ESRD患者基数庞大,2021年达359万人,未来将保持复合10%左右的增长率。中国透析患者约80万人,每年的增速在10-15%,预计2022年国内血液净化产业规模为800亿。   公司是行业里产业链最完善的血液净化整体方案提供商。公司产业链涵盖了“血液净化设备+血液净化耗材+透析医疗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并且协同创新能力强,丰富、齐全的产品和服务有助于公司全方位的满足市场需求,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研发能力,掌握了血液净化行业的核心关键技术,产品质量和性能与进口产品相当。公司坚持以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公司作为主要参与人起草了三项国家标准以及五项行业标准。公司血液透析设备与进口产品整体性能相当,实现了同质化,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实现了全面的技术超越。   公司品牌优势助力终端覆盖,海内外市场并驾齐驱。公司设备在160多家大型三甲医院实现了终端装机,国内客户总量累计超过1000家,建立了较好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口碑。与此同时,山外山血液净化设备系列产品以其优异的产品性能和稳定安全的治疗模式,已远销印尼、菲律宾、泰国、印度、南非、利比亚、巴基斯坦、希腊、巴拉圭、瑞士、摩洛哥、尼日利亚、秘鲁、坦桑尼亚、苏丹、马来西亚等6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实现了1800余台的海外市场装机量。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风险;耗材集采降价压缩毛利率风险。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3页
    2022-12-27
  • 医药行业研究:关注特效药进展,看好创新复苏

    医药行业研究:关注特效药进展,看好创新复苏

    化学制药
      新冠跟踪   12月21日,石药集团登记新冠mRNA疫苗SYS6006的加强接种III期临床。该临床实验在12月9日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近日已完成共计4000人的入组,预计将在2023年6月30日结束。   12月22日,艾博生物宣布,新冠疫苗研发管线中奥密克戎变异株BA.4/5mRNA疫苗于近日先后在菲律宾、阿联酋两地启动三期临床研究受试者入组。   12月19日,复星医药宣布新冠mRNA疫苗复必泰(BNT162b2)、复必泰二价疫苗(原始株/Omicron变异株BA.4/5二价疫苗)均获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药品/制品正式注册。其中,复必泰BNT162b2获注册用于12岁及以上人群的基础免疫接种、复必泰二价疫苗获注册用于12岁及以上人群的加强接种。   12月18日,先声药业宣布,新冠候选创新药先诺欣™(SIM0417)的II/III期临床研究已完成全部1208例患者入组。   国内疫情反复,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新增重症病例接近今年3-5月的高位水平。全球疫情反复,新增病例明显上升,死亡病例有上升趋势。XBB在全球占比上升至7%,在美国占比上升至18%。   周观点更新   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发展,疫情防控方向重点关注新冠特效药研发进展,关注仿制药研发、国产特效药差异化研发的进度和进程。   药品板块关注创新复苏,看好2023年医保谈判等因素催化下的创新药行情。关注药品板块疫后复苏对2023年的积极影响,当前时点建议关注龙头药企估值修复、创新型Biotech研发进展、估值底部企业有机会出现反转及中医药方向。   CXO板块作为2023年的重点方向,业绩有韧性,成长确定性强,节奏有差异。关注龙头企业底部布局机遇,龙头企业估值有望随着季度业绩和新签订单的释放得到持续修复。   医药先进制造方向继续关注原料药板块及医药上游供应链。原料药板块盈利能力逐渐恢复,产业升级+产业延展驱动板块持续稳健发展。上游供应链关注贴息政策催化下科学仪器国产替代拐点加速进程(预计2023年会是相关订单持续落地的元年),以及试剂耗材领域国产替代的持续放量及疫情受损部分业务的持续恢复。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药明生物、康龙化成、药明康德、阳光诺和、聚光科技等。   风险提示   新冠疫情风险,研发风险,销售风险,订单风险,政策风险等。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1页
    2022-12-27
  • 医药健康行业研究:AD领域单抗药进展不断,大分子CDMO全球需求持续向好

    医药健康行业研究:AD领域单抗药进展不断,大分子CDMO全球需求持续向好

    医药商业
      投资逻辑   AD患者人群庞大,市场前景广阔。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轻度认知障碍(MCI)是介于认知正常和AD痴呆的中间阶段,具有向AD痴呆转归的高可能性。WHO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痴呆症患者,其中60%-80%为AD患者。2022年美国65岁以上的AD患者约有650万,并且预计到2060年将增长至1380万。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中AD患者约为983万人,MCI患者约为3877万人。   AD新药研发难度大,近期全球研发进展提振信心。AD现有改善认知类的药物包括多奈哌齐、卡巴拉汀、美金刚等小分子药物,以及国内批准的甘露特钠。AD领域新药研发难度极大,自2003年以来美国仅有Aduhelm一款AD新药获批,且疗效具有争议,商业化未获成功。近期AD领域单抗药物研发进展不断,极大提振了AD领域创新药研发信心和预期。   Biogen/卫材仑卡奈单抗临床III期成功,有望2023年获批。仑卡奈单抗(Lecanemab)是治疗脑内确认存在淀粉样蛋白病理的AD所致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AD的抗淀粉样蛋白(Aβ)原纤维抗体。2022年11月30日,卫材和Biogen公布了Lecanemab大型全球III期验证性ClarityAD临床研究的结果。仑卡奈单抗组和安慰剂组治疗18个月后,主要终点CDR-SB较基线的平均变化分别为1.21和1.66分。仑卡奈单抗较安慰剂显著降低体认知与功能量表评分0.45分,降幅达27%。从治疗6个月开始的所有时间点,治疗组较安慰剂组的绝对差每3个月增加1次,治疗组的CDR-SB较基线有高度统计学显著差异。相比安慰剂组,治疗组所有关键次要终点也显示出高度统计学显著差异。2022年12月22日,仑卡奈单抗在中国的上市申请获得药监局受理。   礼来DonanemabIII期达主要终点,头对头优于Aduhelm。2022年11月30日,礼来公布其药物Donanemab达III期试验达6个月所有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为早期症状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提供了首个与Aduhelm头对头比较数据。该试验主要终点为大脑淀粉样斑块清除,Donanemab组6个月时达标比例为37.9%,而Aduhelm组仅1.6%。关键的次要终点中,Donanemab组在6个月时脑部淀粉样蛋白水平与基线相比降低了65.2%,Aduhelm组为17.0%。   AD研发进展有望进一步催化需求,全球生物大分子CDMO供需格局预期持续向好。AD人群庞大,且单人用药量较大,市场需求量大,有望进一步催化全球生物大分子CDMO行业需求。根据我们测算,100万患者的Lecanemab或Donanemab的每年所需产能超过全球龙头CDMO企业,如SamsungBiologics、Lonza每年的生物大分子产能。因此,我们认为随着AD领域单抗类药物的积极进展,有望改善现有生物大分子CDMO的供需格局。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全球及国内AD领域研发进展,关注相关药企及上游产业链投资机遇。建议关注:药明生物,恒瑞医药,先声药业等。   风险提示   新冠疫情发展变化风险,创新药研发风险,产品产能不及预期风险,行业政策监管风险,订单及销售不及预期风险,医保谈判不及预期风险,国内和海外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汇率波动风险等。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2页
    2022-12-27
  • 2023年医药生物投资策略:“复苏”演绎下的新起点

    2023年医药生物投资策略:“复苏”演绎下的新起点

    医药商业
      投资摘要   2022年回顾:估值回归与再平衡,Q4开启新起点。2022年是医药赛道牛市的离去,叠加疫情防控、地缘政治、政策预期、宏观环境等多重因素,行业完成了估值的回归与再平衡(年内板块最低TTM市盈率21倍,低于2018年的23倍,接近历史最低19倍),板块的投资逻辑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基于当前医药内部(需求刚性,政策见底,估值匹配)以及整体宏观外部环境(行业比较下的确定性与性价比),我们认为医药有望走出结构性慢牛行情。   2023年,新起点伊始,行情有望围绕“复苏”展开。此处的“复苏”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疫情复苏,包含了政策预期缓和、企业发展阶段变化以及疫后修复等,建议重点关注四大复苏机遇:企业经营周期、院内诊疗、消费医疗、创新需求与制造的复苏;同时建议关注穿插演绎的防疫工具机会(疫苗、新冠药物、自主诊疗)。   企业经营周期的“复苏”:困境反转,有望迎来业绩与估值双升的大级别行情。重点关注①中药:自上而下政策明确鼓励,2023年细分政策有望带来催化;企业自身经历多年调整不断出现积极变化,具备预期差。②仿制药:集采见底,存量业务出清,新业务进入收获期;③创新药:泡沫出清、预期见底,行业反转可期。(看好以岭药业、康缘药业、方盛制药、一品红、华润三九、红日药业、同仁堂、太极集团;仙琚制药、苑东生物、卫信康、华东医药、恩华药业、科伦药业、京新药业;恒瑞医药、百济神州、君实生物、海思科等)。   院内诊疗的复苏:防控优化下,医疗机构就诊人次有望确定性恢复,院内诊疗服务、设备耗材需求提升。重点关注①医疗设备:新基建政策落地、短期诊疗需求激增,带动设备采购;②院内耗材:IVD、高耗集采悲观预期释放,全品类院内消耗量稳步提升;②综合医院:诊疗活动持续恢复。(看好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开立医疗、澳华内镜;安图生物、新产业;南微医学、心脉医疗、微电生理;海吉亚医疗、国际医学等)。   消费医疗的复苏:多重促消费政策刺激下,社会消费能力及意愿持续恢复。重点关注①终端服务及渠道:医疗服务、连锁药店;②消费产品:消费器械、疫苗、生长激素、血制品等。(看好通策医疗、锦欣生殖、爱尔眼科等;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一心堂、健之佳;鱼跃医疗、爱博医疗、欧普康视;百克生物、长春高新、天坛生物、华兰生物、我武生物等)。   创新需求与制造的复苏:疫情扰动结束,行业景气度回升;制造端成本有望下行,重点关注①原料药:成本下行带来盈利能力恢复,新一轮产品、产能周期开始;②CRO&CDMO:医药投融资改善,大订单逐渐消化;③上游试剂耗材:投融资需求加速恢复,技术驱动加快国产替代;制造能力持续提升,下游需求持续恢复。④制药装备:订单扰动不改中长期逻辑顺畅,制药装备迎来向上周期。(看好同和药业、普洛药业、天宇股份、司太立、奥锐特;药明生物、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百诚医药、诺泰生物;诺唯赞、阿拉丁、泰坦科技;东富龙、楚天科技等)。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风险、疫情扰动风险等
    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66页
    2022-12-27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