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医疗器械行业深度分析:从技术角度深度剖析国内医用内窥镜行业投资

医疗器械行业深度分析:从技术角度深度剖析国内医用内窥镜行业投资

研报

医疗器械行业深度分析:从技术角度深度剖析国内医用内窥镜行业投资

  前情提要:上回我们全面对国内医用内镜行业的市场规模和长期空间进行了勾勒,根据我们的测算,预计2030年后,我国医用内镜市场规模在招采端将有望超过500亿元,复合增速约在10%,对应内镜设备保有量的空间约在3倍以上。本期,我们将对行业技术面进行全方位梳理,进一步看清行业演进的趋势与方向。硬镜:在竞争趋于激烈的行业生态下,技术向高端化迭代速度更快。   硬镜生态系统整体偏向开放,产业链模式成熟且完善,中游制造商通过上游+下游完整的供应链即可实现产品的生产及销售,行业内玩家数量较多,拿证难度和技术壁垒相比软镜整体更低。   普通产品竞争的激烈化也使得硬镜市场快速向更高端迈进,从由2D走向3D,清晰度方面也向更加高清的4K迭代。纵观硬镜的发展,技术的演进表现为以下方面:在信号处理上逐渐引入AI进行更高维度的图像处理分析;在图像传感器上CCD逐步被CMOS替代;在传统白光的基础上进一步向荧光内镜发展。国产龙头好风凭借力,有望通过借助新一代技术实现自身竞争优势,未来硬镜市场份额预计会不断向头部国产企业集中,与此同时也将存在众多中小国产厂商分布在不同的细分赛道,行业呈现中心化(头部集中)和分散化(细分赛道厂商林立)共存的格局。   软镜:基础门槛更高,融合多学科和多技术领域,中游厂商对生产环节具有高整合度。   医用软镜是融合光学系统设计、图像处理算法、电子成像、精密加工制造、软件开发应用等多学科技术为一体的综合交叉行业。作为复杂的光、机、电一体化的专业医疗设备,软镜产品零部件的设计和加工需要更高的精密度,需要的核心部件包括不限于图像传感器、光学镜头、照明光源、镜体部件等,加工、组装过程中实际所需要的零部件数量众多,乃至不同型号产品同一部件采用的零部件规格亦有差异。因此,不同于硬镜成熟的上游供应链,软镜厂商往往对生产环节具有较高的整合度,会将关键部件的生产更多掌握在自身手中。   在技术趋势方面,除了要进一步解决机电和图像算法处理的问题,软镜核心技术还集中在超声、放大、电子染色技术等图像处理功能以及镜体操控的灵活性。展望未来,业内主要公司通过对临床医工合作的持续探索,将对产业链上的多模块和零部件进行自主研发与制造,推动产品技术快速更新迭代。   在如今医用内镜行业多重技术和工艺不断融合、新一代产品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国产龙头抓住窗口期发力的机会,有望不断缩小与一线外资厂商的差距,中长期实现赶超。   在我国超过30年的医用内镜发展历史中,国产公司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头部企业在部分医用内窥镜细分领域同时实现了质和量的突破,在图像清晰度、色彩还原度等核心性能指标上逐渐赶上进口厂商的中高端产品,从上游的关键零部件、中游的整机设备生产至下游的产品品牌均逐渐占据一定比例。同时,医用内镜也是一个充分展现技术活跃性的赛道,技术创新与融合不断涌现,这为国产龙头提供了实现技术赶超的重要窗口。例如,4K高清成像技术与3D技术结合,可帮助临床医生观察体内组织与器官细节,提高图像清晰度;与荧光成像技术相结合,可为外科手术提供强大的导航功能,从而降低手术风险;与更多其他技术相互融合,诞生出功能更丰富、技术更强大的内窥镜,如超声内窥镜、共聚焦显微内窥镜、胶囊内窥镜、内窥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等。此外,还可融合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开发出计算机辅助的半自动诊断系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帮助医生实现精准诊疗,以获得最佳疗效,提升时间、资源和费用的利用效率。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占率近年来在不断提升的国产龙头:(1)硬镜:迈瑞医疗、海泰新光等;(2)软镜:开立医疗、澳华内镜等。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端风险;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
报告标签:
  • 医疗器械
报告专题:
  • 下载次数:

    453

  • 发布机构:

    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发布日期:

    2023-09-14

  • 页数:

    25页

下载全文
定制咨询
报告内容
AI精读报告
报告摘要

  前情提要:上回我们全面对国内医用内镜行业的市场规模和长期空间进行了勾勒,根据我们的测算,预计2030年后,我国医用内镜市场规模在招采端将有望超过500亿元,复合增速约在10%,对应内镜设备保有量的空间约在3倍以上。本期,我们将对行业技术面进行全方位梳理,进一步看清行业演进的趋势与方向。硬镜:在竞争趋于激烈的行业生态下,技术向高端化迭代速度更快。

  硬镜生态系统整体偏向开放,产业链模式成熟且完善,中游制造商通过上游+下游完整的供应链即可实现产品的生产及销售,行业内玩家数量较多,拿证难度和技术壁垒相比软镜整体更低。

  普通产品竞争的激烈化也使得硬镜市场快速向更高端迈进,从由2D走向3D,清晰度方面也向更加高清的4K迭代。纵观硬镜的发展,技术的演进表现为以下方面:在信号处理上逐渐引入AI进行更高维度的图像处理分析;在图像传感器上CCD逐步被CMOS替代;在传统白光的基础上进一步向荧光内镜发展。国产龙头好风凭借力,有望通过借助新一代技术实现自身竞争优势,未来硬镜市场份额预计会不断向头部国产企业集中,与此同时也将存在众多中小国产厂商分布在不同的细分赛道,行业呈现中心化(头部集中)和分散化(细分赛道厂商林立)共存的格局。

  软镜:基础门槛更高,融合多学科和多技术领域,中游厂商对生产环节具有高整合度。

  医用软镜是融合光学系统设计、图像处理算法、电子成像、精密加工制造、软件开发应用等多学科技术为一体的综合交叉行业。作为复杂的光、机、电一体化的专业医疗设备,软镜产品零部件的设计和加工需要更高的精密度,需要的核心部件包括不限于图像传感器、光学镜头、照明光源、镜体部件等,加工、组装过程中实际所需要的零部件数量众多,乃至不同型号产品同一部件采用的零部件规格亦有差异。因此,不同于硬镜成熟的上游供应链,软镜厂商往往对生产环节具有较高的整合度,会将关键部件的生产更多掌握在自身手中。

  在技术趋势方面,除了要进一步解决机电和图像算法处理的问题,软镜核心技术还集中在超声、放大、电子染色技术等图像处理功能以及镜体操控的灵活性。展望未来,业内主要公司通过对临床医工合作的持续探索,将对产业链上的多模块和零部件进行自主研发与制造,推动产品技术快速更新迭代。

  在如今医用内镜行业多重技术和工艺不断融合、新一代产品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国产龙头抓住窗口期发力的机会,有望不断缩小与一线外资厂商的差距,中长期实现赶超。

  在我国超过30年的医用内镜发展历史中,国产公司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头部企业在部分医用内窥镜细分领域同时实现了质和量的突破,在图像清晰度、色彩还原度等核心性能指标上逐渐赶上进口厂商的中高端产品,从上游的关键零部件、中游的整机设备生产至下游的产品品牌均逐渐占据一定比例。同时,医用内镜也是一个充分展现技术活跃性的赛道,技术创新与融合不断涌现,这为国产龙头提供了实现技术赶超的重要窗口。例如,4K高清成像技术与3D技术结合,可帮助临床医生观察体内组织与器官细节,提高图像清晰度;与荧光成像技术相结合,可为外科手术提供强大的导航功能,从而降低手术风险;与更多其他技术相互融合,诞生出功能更丰富、技术更强大的内窥镜,如超声内窥镜、共聚焦显微内窥镜、胶囊内窥镜、内窥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等。此外,还可融合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开发出计算机辅助的半自动诊断系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帮助医生实现精准诊疗,以获得最佳疗效,提升时间、资源和费用的利用效率。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占率近年来在不断提升的国产龙头:(1)硬镜:迈瑞医疗、海泰新光等;(2)软镜:开立医疗、澳华内镜等。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端风险;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

中心思想

本报告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医用内窥镜行业正经历快速发展,国产厂商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国产替代加速,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硬镜市场呈现头部集中和细分赛道厂商林立的格局,国产龙头企业凭借技术优势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软镜市场技术门槛更高,国产龙头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核心技术,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并实现国产替代。建议关注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占率不断提升的国产龙头企业。

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及增长潜力

报告预测,到2030年后,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招采端)将超过500亿元,复合增速约为10%,内镜设备保有量将增长3倍以上。这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国产厂商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技术创新驱动市场格局变化

主要内容

技术路径演进:从硬管式内镜到电子内镜

医用内窥镜经历了硬管式、纤维内镜和电子内镜三个发展阶段,镜体种类也扩展到软镜、半可屈式和硬镜,成像原理则涵盖光学内窥镜和电子内窥镜。目前,电子内窥镜凭借其高分辨率、清晰的成像效果已成为市场主流,并朝着多功能、高像素、微型化、耗材化的方向发展。

技术核心壁垒及突破

医用内窥镜的核心技术壁垒主要集中在光学镜头集成、图像传感器、镜体设计与集成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方面。其中,图像传感器(CCD和CMOS)和图像处理技术(降噪、边缘增强等)是关键掣肘点。近年来,国产厂商在CMOS图像传感器和图像处理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例如,开立医疗的VIST光电复合染色成像技术和澳华内镜的CBI分光染色技术,有效缩小了与国际巨头的技术差距。

市场格局变化:国产替代加速

硬镜市场竞争激烈,技术迭代速度快,市场正向高端化发展(从2D到3D,清晰度向4K迭代)。国产龙头企业如迈瑞医疗和海泰新光凭借技术优势,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软镜市场技术门槛更高,国产厂商如澳华内镜和开立医疗通过自主研发,在图像处理功能(超声、放大、电子染色等)和镜体操控灵活性方面取得进展,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重点关注标的及投资建议

报告建议关注以下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占率不断提升的国产龙头企业:

  • 硬镜: 迈瑞医疗、海泰新光等。迈瑞医疗在微创外科和硬镜领域布局完善,产品性能指标处于行业先进水平;海泰新光产品在关键技术指标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积极拓展自主品牌产品线。

  • 软镜: 开立医疗、澳华内镜等。开立医疗在高端镜种领域取得突破,其VIST技术和SFI技术提升了图像质量;澳华内镜的AQ-300超高清内窥镜系统是国内首款4K软性内窥镜系统,具备显著的性价比优势。

风险提示

报告列出了潜在的风险因素:行业政策风险(医疗反腐)、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

总结

本报告对中国医用内窥镜行业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该行业市场规模巨大,增长潜力巨大。国产厂商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国产替代加速,市场格局正在发生积极变化。硬镜和软镜市场均呈现出国产厂商崛起、与国际巨头竞争加剧的态势。建议投资者关注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占率不断提升的国产龙头企业,同时需关注行业政策风险、技术研发风险和市场需求风险。 报告中提供的公司数据和市场预测,为投资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但投资者仍需进行独立的判断和决策。

报告正文
摩熵医药企业版
9大数据库,200+子数据库,一站查询药品研发、临床、上市、销售、投资、政策等数据了解更多
我要试用
1 / 25
试读已结束,如需全文阅读可点击
下载全文
如果您有其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咨询
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最新报告
关于摩熵咨询

摩熵咨询是摩熵数科旗下生物医药专业咨询服务品牌,由深耕医药领域多年的专业人士组成,核心成员均来自国际顶级咨询机构和行业标杆企业,涵盖立项、市场、战略、投资等从业背景,依托摩熵数科丰富的外部专家资源及全面的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为客户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定制化解决方案

1W+
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200+
真实项目案例
1300+
业内高端专家资源
市场洞察与营销赋能
市场洞察与营销赋能
分析市场现状,洞察行业趋势,依托数据分析和深度研究,辅助商业决策。
立项评估及管线规划
立项评估及管线规划
提供疾病领域品种调研、专家访谈、品种立项、项目交易整套服务。
产业规划及研究服务
产业规划及研究服务
以数据为基础,为组织、园区、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趋势线索。
多渠道数据分析及定制服务
多渠道数据分析及定制服务
帮助客户深入了解目标领域和市场情况,发现潜在机会,优化企业决策。
投资决策与交易估值
投资决策与交易估值
依托全球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与顶级投行级分析模型,为并购、融资、IPO提供全周期决策支持。
立即定制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