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行业领域:
  • 全部
  • 化药/生物药
  • 中药
  • 原料药
  • 医疗器械
  • 泛医疗
  • 其他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产业分析
  • 市场数据分析
  • 临床研究进展
  • 集采分析
  • 专利分析/FTO分析
  • 政策分析
  • 医药盘点
  • 投融资
  • 立项评估
  • 技术平台研究
  • 其他
治疗领域:
  • 全部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物
  • 皮肤病药物
  • 罕见病
  • 其他
  • 补气补血药物
  • 全身用激素类制剂(不含性激素和胰岛素)
  • 呼吸系统药物
  • 心血管系统药物
  • 感觉系统药物
  • 抗寄生虫药物、杀虫药物和驱虫药物
  • 抗肿瘤药
  • 免疫机能调节药物
  • 杂类
  • 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
  • 神经系统药物
  • 系统用抗感染药物
  •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报告搜索:

全部报告(110760)

  • 康复器械行业深度:需求与供给共振,业绩与估值双击

    康复器械行业深度:需求与供给共振,业绩与估值双击

    医疗器械
      投资摘要   千亿市场需求+低渗透率,康复行业蓝海市场:1)康复医疗为现代四大医学之一,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医疗机构运营效率,发展康复医疗兼具社会、经济意义。康复医疗覆盖全生命周期,涉及盆底、精神康复、美容康复、老龄康复、康养多类不同疾病,受众体量庞大,柳叶刀测算2020年我国康复需求达4.6亿人。2)对比庞大需求人口,我国康复医疗基础设施供给有限,预计床位缺口10.6万张,致使我国康复医疗渗透率低(2018年康复科出院患者占比仅为1%)。对比发达国家,我国人均康复费用、三级康复体系建设、康复医疗结构及介入期限均存在显著改善提升空间。3)政策全方位支持康复医疗发展,在供给端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及康复医师数量提升,支付端国家、地方层面医保政策持续加码扩大支付范围,政策支持下行业市场规模超千亿级别,康复行业为朝阳蓝海赛道。   康复器械:技术持续迭代升级,国产持续发力高潜力赛道:1)器械为康复治疗的重要辅助工具,疗法丰富、受众多元,具有副作用小、患者接受度高等优势,2022年规模超500亿。技术端,康复器械经历了电刺激、磁刺激、电生理、康复机器人的技术升级迭代,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精准化和远程化发展,技术融合创新持续满足复杂康复医疗治疗。产业端,政策支持下国内康复行业自2011年来步入快速发展期。2)各国产厂商采用差异化的策略争先布局康复的不同高潜力赛道,推动各个产品技术持续迭代升级,近年来自研新品持续上市,竞争格局百花齐放;3)细分康复市场,①盆底康复具有200亿级广阔市场空间,以产科看国产伟思医疗、麦澜德市占率超40%;②精神康复电磁刺激治疗抑郁症已获指南充分认可,2021年起多地陆续将经颅磁刺激纳入医保覆盖范围。③在患者认知提高、指南共识推出、医保覆盖等多因素驱动下,多科室康复器械正加速放量。   疫后弹性修复,股权激励彰显行业发展信心:疫后康复器械厂商23Q1业绩高弹性恢复,继麦澜德给予4年30%复合增长激励目标,伟思发布23/24年增速不低于60%、31%股权激励,23Q1恢复高增长,股权激励目标有望持续兑现。   行业处于估值底部,2023年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我们复盘上市以来的业绩与估值表现,受到疫情影响以及部分公司内部调整等原因,伟思医疗、翔宇医疗上市以来业绩下滑较多,整个康复器械板块受到市场较大质疑,估值从最高150xPE位置持续调整,当前PE处于历史1/3以下分位,2023年行业重回快增长,或具备板块业绩+估值戴维斯双击的大机会。   投资推荐:1)麦澜德:专注女性健康,持续拓展产品线,4年30%增长股权激励;2)伟思医疗:磁刺激为主,“一体两翼”跨科室布局;3)翔宇医疗:产品广度竞争优势明显,产品医保覆盖率94%;4)诚益通:深耕六大康复专科,产品组合丰富度高,重点发力基层大市场。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疫后诊疗修复不及预期;产品研发不及预期;下沉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德邦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7页
    2023-07-25
  • 生物医药行业深度:“疫后复苏、新品上市”或将带动麻药行业新一轮增长

    生物医药行业深度:“疫后复苏、新品上市”或将带动麻药行业新一轮增长

    化学制药
      核心逻辑:(1)“手术量恢复+应用拓展”带来行业增量;(2)强监管政策下,利好头部龙头企业;(3)多款创新产品销售有望超预期。   1)“手术量恢复+应用拓展”双重逻辑,麻醉板块有望加速恢复。2020年因疫情住院手术人次同比下降4%,为近5年来首次下滑,2021年手术量增幅回正同比增长20%,由于22年疫情散发预计手术量有所影响。由于23年疫情影响基本消除,此前积压的手术需求有望得到释放,我们预计23年手术量有望大幅回暖,带动麻醉药品需求增加。此外随着医患镇痛意识的提升,无痛分娩(国内30%,美国>85%)以及癌痛治疗(控制率仅30%)等领域有望带来麻药新增量。手术量与麻药市场增幅总体保持一致,我们预计22年麻药市场在300-400亿元之间,随着手术量增加,2023年麻醉药物市场将进一步扩容。   2)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管制严格,精麻药品竞争格局好且有集采免疫属性。(1)从生产端来看,管制类精麻药品实行定点生产和经营批发制度,因而精麻药品竞争格局普遍较好,龙头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2)从价格体系来看,国家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实行政府定价,价格体系较为稳定,尚无集采风险;(3)从未来发展来看,麻药细分市场众多,麻醉龙头企业产品线丰富,先发优势明显,新进者或难以撼动龙头企业地位。   3)多款重磅创新麻醉产品进入快速放量期:   ①海思科:环泊酚于2020年12月获批上市,作为丙泊酚me-better,产品具有明显更优的安全性,2022年样本医院销售额达1.33亿元(同比+524%);   ②恒瑞医药:瑞马唑仑于2019年12月上市,产品安全性方面优于丙泊酚,2022年样本医院销售额达0.6亿元(销量同比+177%);   ③恩华药业:奥赛利定已于2023年5月获批,该产品有效性与吗啡相当,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后续销售表现值得期待。   ④人福医药:瑞马唑仑于2020年7月获批上市,2022年样本医院销售额达0.3亿元(销量同比+185%),此外磷丙泊酚二钠后续几年也有望加速放量。   重点关注:人福医药、恩华药业、恒瑞医药、海思科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政策风险;销售不及预期的风险。
    德邦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70页
    2023-07-25
  • 中泰化工周度观点23W29:全球供给不确定性增强,磷产业链底部复苏

    中泰化工周度观点23W29:全球供给不确定性增强,磷产业链底部复苏

    化学制品
      年初以来,板块落后于大盘:本周化工(申万)行业指数涨幅为0.24%,创业板指数涨幅为-2.74%,沪深300指数上涨-1.98%,上证综指上涨-2.16%,化工(申万)板块领先大盘2.40个百分点。2023年初至今,化工(申万)行业指数上涨幅度为-23.69%,创业板指数上涨幅度为-34.90%,沪深300指数上涨幅度为-22.64%,上证综指上涨幅度为-12.97%,化工(申万)板块落后大盘10.72个百分点。   事件: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7月14日,陶氏化学公司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普拉克明地区的化学工厂发生火灾。该工厂是拜尔美国草甘膦工厂(38万吨/年,全球占比30%以上)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商,主要负责为其提供IDA法草甘膦所需的二乙醇胺。受此事件影响,本周草甘膦等磷化工产品价格快速上涨。根据Wind,截至7月21日,草甘膦、黄磷、磷酸一铵市场价格分别为35791、23738、2455元/吨,周环比+22.2%、+3.2%、+0.6%。另据环球网消息,当地时间7月17日,俄方宣布中止《黑海粮食外运协议》。全球供给端不确定性增强叠加海内外秋肥种植需求同步提振,磷化工产品市场价短期内有望延续涨势。   点评:   草甘膦、黄磷价格领涨,海内外需求同步催化。需求方面,近期巴西等南美国家陆续开启种植高峰,进口商、贸易商采购意愿强烈。国内秋肥备货同步开启,内外需共振下工厂库存持续去化。根据百川盈孚,截至7月21日,国内草甘膦工厂库存约4.5万吨,周环比-10.0%、月环比-22.4%,较5月份年度高点降幅近50%。黄磷价格自5月中旬筑底后震荡上行,目前回归至2.3-2.4万元/吨,涨幅约26.7%。供给方面,根据卓创资讯,国内约25%的草甘膦产能和近90%的黄磷产能集中于以四川为主的西南片区,持续的高温限电叠加成都大运会举办将至,预计供给端将出现一定缩量。产能预期下滑+下游开工提升,短期涨价趋势不改。   磷矿整体供需偏紧,本轮回调基本筑底。根据百川盈孚,截至7月21日,国内磷矿石市场价格约866元/吨,较Q1末相比降幅超20%。根据国家统计局,23H1磷矿石累计产量约4660万吨,同比-7%。结合我国磷矿石“贫矿多、富矿少”的产品结构以及四川安全检查所导致的部分产能出清影响,供给减量+冬储提振背景下,磷矿价格或已见底,反弹趋势初步体现。   磷肥价格基本筑底,旺季将至或迎反弹。今年上半年,受欧美连续加息影响,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磷酸二铵传统进口国因财务困境导致采购量较往年相比出现显著性下滑。受东南亚地区需求持续低迷影响,年初至今,国内磷酸二铵市场价格出现持续性回落现象,现价同比降幅约22.8%。考虑到Q4东南亚新一轮种植旺季将启且近日巴基斯坦已与IMF达成30亿美元的短期融资协议。若本轮备肥需求顺利起量,看好二铵价格磨底回升。磷酸一铵方面,本周海内外价格同步上涨。根据百川盈孚,当前一铵(FOB波罗的海)和国内现价分别约425美元/吨(折约3069元/吨)和2455元/吨,较上周分别上涨15美元/吨(折约115元/吨)和14元/吨。   投资观点:   化工当下在何位置?根据Wind我们测算,当前国内化工品价格、价差指数分别处于自2014年来的36.52%、14.87%历史分位,较今年一季度高点分别回落10.1pct、11.9pct,较今年年初分别回落6.2pct、2.4pct,较2021年11月价差最高点分别回落56.5pct、77.8pct,反映产品景气基本筑底,继续下行的风险或充分释放。截至7月21日,申万行业指数位于自2014年来的52.27%历史分位,较今年年初-5.7pct,较2021年高点时相比,跌幅几近腰斩。现阶段,伴随行业库存持续去化、产品价格出现上涨,我们认为,当前行业基本面已悄然转变为“强现实、弱预期”。   下半年投资最大主线为经济复苏,“强弱”本质上是修饰语,重要在“复苏”本身。本轮复苏周期叠加了化工产能的大幅扩张,市场担忧其将抑制产品价格上涨。我们认为,一是本轮投产周期中或存在结构化的差异,部分化工品在政策驱动下仍存在收缩逻辑,比如制冷剂、电子雷管,部分化工品供需格局仍持续优化,如MDI、涤纶长丝、磷肥,这些化工品在经济复苏带来的业绩弹性将更值得期待。二是考虑在本身化工品产能过剩的格局下,国内龙头化工企业位于全球成本曲线最左端,长期以来通过产能投放穿越周期实现成长。随龙头企业待投产能逐步释放,本轮周期或仍具备“以量补价”甚至“量价齐升”的弹性。因此,我们看好以下四方面:   ①龙头白马:具备穿越周期的韧性。一方面,龙头公司通过精益生产实现化工品成本曲线的全球最左端;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持续性的研发创新成功打破海外技术垄断,加速推动国产化替代进程。经济底部企稳、制造业投资增长下,随后续需求修复,利好龙头企业受益涨价弹性。相关标的:万华化学、华鲁恒升、宝丰能源、卫星石化、龙佰集团、远兴能源等。   ②涤纶长丝:复苏链中较强弹性品种。大部分化工品在上半年通过低开工率减产主动去库,涤纶长丝上半年在行业“扩产能、提开工率、稳价格”的背景下仍然快速去库,从这个现象上看实际上已经在淡季提前进入到被动去库周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1-5月我国规模以上家用纺织品利润总额同比+5.05%,低端服饰消费需求向好;外需方面,根据卓创资讯,长丝出口量上半年同比+25.9%;根据Wind,6月纺服累计出口金额降幅缩窄至-5.90%,且金九银十预期下,需求仍可能超预期;同时扩产密集期已过,行业景气度持续升温背景下,龙头话语权提高或将在这轮周期中体现。相关标的:桐昆股份、新凤鸣。   ③制冷剂:具备供给收缩长逻辑的稀缺板块。《基加利修正案》要求,我国将于明年正式冻结三代制冷剂配额于基线水平,企业已在去年年底结束配额抢夺,上半年行业整体呈现“开工下滑、库存消化”的趋势,逐步回归理性。近期三代制冷剂R134a与R32开始上调报价,主要原因为:需求方面,根据产业在线,国内空调排产7月单月1613万台,同比增长近50%,且厄尔尼诺预期下白电的新增和维修市场向好;库存方面,以R134a为例,根据百川盈孚,截至7月21日,国内工厂库存约4000吨,周环比-1.72%,年同比-5.21%,并没有出现市场担心的大幅累库的情况;供给方面,自7月中下旬以来,江浙等地R134a企业进入检修期,部分装置降负运行,预计将持续近一个月的时间,短期供给减量明显,当前供需下,短期价格仍有望向上。此外,考虑到政策窗口期将至,我们预计,配额核发的具体细则或在9-10月份正式落地,有望承接当前的阶段性上涨行情。相关标的:巨化股份、三美股份、永和股份、昊华科技等。   ④新材料:产业革新穿越周期。在全球供应链格局重塑的背景下,我国化工新材料自主可控加速推进,“卡脖子”技术逐个突破。长期推荐关注技术壁垒高、市场空间广阔的新材料,如尼龙、气凝胶、POE、电子化学品、新能源材料、生物基材料等;短期重点关注从0到1突破与业绩进入验证阶段的标的。相关标的:东材科技、凯立新材、凯盛新材、万润股份等。   产品价格涨跌互现:价格周度涨幅居前品种:草甘膦(28.81%)、DMF(14.89%)、美国HenryHub期货(8.06%)、硫磺(固体硫磺)(元/吨)(5.19%)、防老剂(4.55%)、脂肪醇(C12-14)(4.35%)、维生素B5(泛酸钙,98%)(4.35%)、促进剂M(4.00%)、三聚氰胺(2.90%)、三氯化磷(2.36%)。产品周度价格跌幅居前品种:百菌清(-6.85%)、氯氰菊酯(-3.23%)、2-氯-5-氯甲基吡啶(CCMP)(-3.08%)、棕榈油(24度)(-2.55%)、联苯菊酯(-2.47%)、己二酸(-2.30%)、环己酮(-2.27%)、Brent期货(-2.18%)、苯胺(-2.07%)、辛醇(-2.03%)。   风险提示事件:政策不及预期,需求恢复不及预期、产能投放超预期、信息更新不及时等。
    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0页
    2023-07-25
  • 医药生物行业双周报2023年第14期总第88期:《2022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建议关注创新药板块

    医药生物行业双周报2023年第14期总第88期:《2022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建议关注创新药板块

    化学制药
      行业回顾   本报告期医药生物行业指数涨幅为0.09%,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位居第14,跑赢沪深300指数(-0.10%)。从子行业来看,疫苗、医院涨幅居前,涨幅分别为6.95%、6.64%;医药流通、化学制剂跌幅居前,跌幅分别为-2.31%、-2.85%。   估值方面,截至2023年7月21日,医药生物行业PE(TTM整体法,剔除负值)为25.93x(上期末为26.00x),估值下行,低于负一倍标准差。医药生物申万三级行业PE(TTM整体法,剔除负值)前三的行业分别为医院(71.38x)、其他医疗服务(55.76x)、医疗设备(35.01x),中位数为25.98x,体外诊断行业(12.23x)估值最低。   本报告期,两市医药生物行业共有27家上市公司的股东净减持29.17亿元。其中,2家增持0.03亿元,25家减持29.20亿元。   截止2023年7月24日,我们跟踪的477家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中有107家披露了2023年半年报业绩预告。其中,业绩预告类型为预增、略增、扭亏的家数分别为42/8/10家;预告净利润增速下限等于或超过30%且2022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正的公司有43家。   重要行业资讯:   国家医保局:《2022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医保局等:开展2023年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工作   诺华:first-in-class靶向PCSK9的siRNA降血脂新药获FDA批准新适应症   复星医药:MEK1/2抑制剂FCN-159片拟纳入突破性疗法,治疗神经纤维瘤   科伦博泰:完成港股开年以来最大一笔医药IPO   投资建议:   国家医保局发布《2022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总收入30,922.17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总支出24,597.24亿元,比上年增长2.3%。在集采控费的背景下,医保基金仍保持增长态势。医保局正式发布《谈判药品续约规则》及《非独家药品竞价规则》,和征求意见稿基本一致,创新药支付端边际明显改善。2023年半年报披露在即,我们持续关注创新药板块业绩超预期的企业。   风险提示:   政策不及预期,疫情反复,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市场风险加剧。
    长城国瑞证券有限公司
    29页
    2023-07-25
  • 原料药板块6月跟踪报告:原料药市场价格总体平稳,烟酸价格环比下降

    原料药板块6月跟踪报告:原料药市场价格总体平稳,烟酸价格环比下降

    医药商业
      核心观点   2023年5月原料药最新报价及行情回顾(报价截至2023年5月31日):   价格上涨品种:大宗原料药中,维生素类:维生素E5月价格为73.5元/千克(环比+4.1%,同比-11.6%),维生素A价格为87.5元/千克(环比+2.9%,同比-51.4%)。   价格持平品种:大宗原料药中,维生素类:维生素D35月价格为59元/千克(同比-23.9%),泛酸钙价格为120元/千克(同比-70.7%),叶酸价格为200元/千克(同比-25.9%),生物素价格为41元/千克(同比-28.7%),维生素B1价格为115元/千克(同比-24.6%),维生素B6价格为130元/千克(同比+2%);抗生素及中间体类:6-APA5月价格为370元/千克(同比+8.8%),硫氰酸红霉素价格为500元/千克(同比-1%),7-ACA价格为450元/千克(同比-10%),青霉素工业盐价格为170元/BOU(同比-20%);激素类:皂素5月价格为500元/千克(同比无变化),地塞米松磷酸钠价格为9750元/千克(同比-11.4%);解热镇痛药类:布洛芬5月价格为190元/千克(同比+7%),安乃近价格为101.5元/千克(同比+6.8%),阿司匹林价格为27元/千克(同比-23.9%),扑热息痛价格为45元/千克(同比-27.4%),咖啡因价格为170元/千克(同比-27.7%);特色原料药中,肝素及其盐:5月价格为9575.5美元/千克(同比-20.9%);心血管原料药类:缬沙坦5月价格为735元/千克(同比+17.6%),阿托伐他汀钙价格为1525元/千克(同比+1.7%),厄贝沙坦价格为635元/千克(同比-0.8%),马来酸依那普利价格为825元/千克,赖诺普利价格为2400元/千克,均在近一年内价格无变化。培南类:4-AA5月价格为1375元/千克(同比-23.6%)。   价格下降品种:大宗原料药中,维生素类:维生素B2价格为91.5元/千克(环比-5.5%,同比-6.5%),烟酸价格为57.5元/千克(环比-17.4%,同比-3.1%)。   短中期维度:5月烟酸报价环比大幅下降,建议密切关注解热镇痛类、维生素类价格变动趋势。   长期维度:三条路径打开特色原料药长期成长空间。1)“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巩固制造优势,制剂出口加速+集采放量打开成长空间;2)优异M端能力带来业绩弹性,CDMO业务步入产能释放周期;3)基于创新技术平台的高稀缺性、高壁垒业务有望打破周期属性,长期成长确定性高。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九洲药业、健友股份、海普瑞等。   风险提示:原料药价格不及预期;产品销量不及预期;突发停产整顿风险;原料药行业政策风险。
    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3页
    2023-07-25
  • 生物材料全产业链贯通,四轮驱动勇立潮头

    生物材料全产业链贯通,四轮驱动勇立潮头

    个股研报
      华熙生物(688363)   以合成生物创新驱动,打造生物科技全产业链平台型公司   华熙生物是全球知名的以合成生物为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和生物材料全产业链平台公司。公司于2000年成立,作为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研发、生产及销售企业,多项透明质酸相关技术和产品行业领先。公司从透明质酸原料起家,逐步向2B端和2C端拓展业务,并发力合成生物学,形成了生物活性物原料、医疗终端产品、功能性护肤品和功能性食品“四轮驱动”的业务布局。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59亿元,同比增长28.53%,归母净利润9.71亿元,同比增长24.11%。   原料业务:透明质酸龙头地位稳固,多种生物材料前景广阔   公司透明质酸业务具备两大优势:1)产品质量优势。公司国内首创微生物发酵和生物酶切法,产品纯度和精度位于行业前列;2)产能优势。公司自2019年起大幅扩产,总产能已达770吨,规模效应凸显。基于前沿的合成生物学国际创新研发中心,2022年公司开展原料及合成生物研发项目116项,全力探索胶原蛋白、麦角硫因等新领域,有望逐步实现量产。   医疗终端:医美行业高景气,润致产品系列组合竞争力持续增强   在医疗美容注射治疗不断发展和透明质酸产品种类持续丰富的推动下,中国透明质酸医美产品2021-2026年有望保持25%的复合增速。我们看好公司具有竞争力的医美产品推动整体医疗终端业务上行:1)医美终端产品管线丰富,2021年润致作为医美首推品牌,目前润致产品系列5款产品已形成组合方案,实现分层抗衰,满足医美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我们预计产品组合将对用户形成较强粘性;2)水光针纳入III类医疗器械管理,公司III类医疗器械医美产品丰富,有望受益于行业出清带来的市场机会。   功能性护肤品:四大品牌差异化定位清晰,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改善   公司基于生物活性物原料端的研发优势,不断为功能性护肤品赋能,形成了具有差异化定位的四大品牌润百颜、夸迪、米蓓尔、BM肌活,覆盖多元消费人群。公司坚持打造大单品及大单品系列,已打造出年收入破4亿(含税)的大单品肌活糙米水,不断突破品牌成长天花板。当前公司针对四大品牌持续精细化运营,线上线下全渠道发力,品牌渗透率持续提升,加强用户体验与复购,公司有望实现降本增效,盈利能力向上改善。   盈利预测:公司作为全球知名的生物科技全产业链平台公司,已布局从2B到2C的四大业务且相互赋能。公司注重研发投入,产品管线持续丰富,在精细化运营下,公司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改善。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4.66/95.17/115.17亿元,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72/15.27/19.43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技术替代风险、新产品注册风险、新产品推广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行业监管风险
    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1页
    2023-07-25
  • SMO行业的领先企业 助力临床试验高效可靠执行

    SMO行业的领先企业 助力临床试验高效可靠执行

    个股研报
      普蕊斯(301257)   主要观点:   国内领先的SMO企业,营收持续扩张。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临床试验现场管理服务组织(SMO),主要客户包括默沙东、精鼎、罗氏、强生、诺华、百时美施贵宝、艾昆纬、礼来、恒瑞、康方、信达等。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累计承接超过2,500个国际和国内SMO项目,服务可覆盖肿瘤、内分泌疾病、医疗器械、病毒性肝炎、免疫性疾病等共24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项目执行经验,推动110+个产品在国内外上市。自2013年公司成立以来,营业收入呈持续扩张态势,2017年营收突破1亿元,2019年营收突破3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营收同比增速有所下滑,2021年营收突破5亿元,2022年因疫情影响临床试验开展、增速下滑,2023年一季度营收为1.57亿元、同比增长30.02%,重回快速增长。   国内外SMO市场快速扩容,有望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根据PrecedenceResearch的报告,2020年全球SMO服务市场规模约为64亿美元,预计于2032年将进一步增长至122.7亿美元,2022至203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为6.72%。根据灼识咨询的报告,中国SMO服务市场规模在2015年至2021年从11亿元人民币增长至69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35.3%;预计于2030年增长至350亿元人民币,2021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为19.8%。   国内SMO行业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当前国内SMO行业仍处于竞争激烈的早期发展阶段,呈现数家头部企业与多家尾部企业并存的竞争格局。从CRC人员规模的角度看,截至2020年10月末,在“中国CRC之家”登记的SMO企业共39家,其中CRC人员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有4家企业,占行业10.26%。头部五家SMO公司2021年的SMO服务总收入约为20.75亿元,占整个SMO行业市场规模的30.07%,行业集中度较低。头部SMO企业在客户资源、人才规模、机构覆盖、技术、品牌与口碑等方面建立核心壁垒,且随着经营规模的逐渐扩大,客户资源进一步丰富、人才规模进一步扩大、机构覆盖率进一步提升、技术进一步更新迭代、品牌与口碑进一步建立,前述壁垒将进一步巩固,预计SMO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公司人才储备丰富,新增合同金额快速增长。公司专业业务人员(包含CRC)数量近年来快速增长,由2019年的2,113人增长至2023Q1的超过3,700人,在SMO行业中处于第一梯队。截至2023年一季度,公司建立了3,700余人的专业技术服务团队,服务近800家临床试验机构,可覆盖临床试验机构数量超过1,300家,服务范围覆盖全国160多个城市。基于在全国160多个城市的CRC人才储备,可应申办方要求、快速对我国绝大部分临床试验机构形成覆盖,满足客户绝大多数项目需求。2022年,公司新增项目合同金额为10.43亿元,同比增长43%。存量合同方面,截至2022年底,公司存量项目合同金额为15.05亿元。   全面的SOP体系,推动临床试验方案合规、可靠、高效执行。目前公司已经沉淀了一套科学详实的标准操作规程(SOP)体系,涵盖260余份SOP制度文件,有效地保证公司临床试验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推动临床试验方案的高效执行。在“722核查”事件里,最终涉及的1,622个自查申请中,超过80%的申报材料企业主动撤回,而公司在项目管理型SMO模式下实现了0项目撤回,进一步证明了公司项目执行及质量控制体系的优势性。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9/1.25/1.37亿元,EPS分别为1.80/2.06/2.25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30/26/24倍。考虑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SMO企业,当前人员规模位居行业第一梯队,覆盖临床机构范围广,营收持续扩张,新增订单金额快速增长,盈利能力有望回升,将受益于SMO行业集中度提升和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我们首次给予其“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人员流失风险;新增合同金额增长不及预期;临床试验服务面临诉讼或纠纷风险;毛利率下滑的风险;业务资质风险。
    长城国瑞证券有限公司
    35页
    2023-07-25
  • 双特异性抗体药物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双特异性抗体药物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化学制药
      双抗药物的治疗领域主要分为抗肿瘤、自身免疫病及其他疾病三类,以抗癌产品居多,超85%的管线集中在癌症领域,其中实体瘤最为热门。截至2023年2月,全球累计共有9款双抗药物获批,5项在2022年获批;其中国内企业康方生物PD-1/CTLA-4双抗卡度尼利单抗于2022年获批上市,为全球首款肿瘤免疫双抗。与单抗药物相比,双抗药物具备更强特异性、靶向性和低脱靶毒性,在肿瘤治疗领域优势显著。目前国内共有300余款双抗在研药物,其中进入临床阶段的药物近100款,未来双抗药物将迎来收获期,带动行业高速增长。
    头豹研究院
    15页
    2023-07-24
  • 华熙生物(688363):生物材料全产业链贯通,四轮驱动勇立潮头

    华熙生物(688363):生物材料全产业链贯通,四轮驱动勇立潮头

  • 医药行业周报:医药底部已现,关注医药创新、制造与消费

    医药行业周报:医药底部已现,关注医药创新、制造与消费

    医药商业
      医药周观点复盘: 1)中医药: 多个中药个股披露中报、中报预告, 2023H1业绩表现向好,持续看好中药高质量发展大逻辑,在政策支持和国民认可度逐步提高的大环境下,有望逐步出现市场规模和个股业绩增长的实质变化; 2) 药品:本周国家医保局公布《谈判药品续约规则》及《非独家药品竞价规则》 , 医药政策边际转暖,看好业绩触底反弹的仿创转型企业; 继续看好具有技术平台及出海潜力的公司。辉瑞美国工厂受灾, 关注仿制药制剂出海,特别是注射剂出海的底部投资机会; 3) CXO: 海外龙头公司方面, LONZA 公布半年报,因新冠退坡、营养胶囊需求疲软和美元贬值等因素下调全年预期。 关注 AI+药物发现领域和多肽产业链相关订单落地进度。 投融资逐渐企稳向上,看好下半年常规业务快速增长、新签订单出现环比改善, 关注国内头部公司半年报非新冠业务的增长情况;4)医药上游供应链: 创新药行情回暖,叠加国内复工复产+海外市场开拓,带动生科链板块业绩+估值修复,关注下半年制药工业端大订单落地节奏; 5) IVD 与ICL: 化学发光技术壁垒高,国产化率低,伴随集采政策逐步推广落地、分级诊疗政策进一步推动,有望加速进口替代,提升检测渗透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强调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相关企业新冠检测业务有一定应收账款,有望受益于指导意见,应收账款回款速度加速; 6)高值耗材与设备: 重点关注疫后复苏增长有望超预期的康复产业链和介入瓣领域。 集采政策推进节奏短期加速,第四批高值耗材国采启动在即,内外因素扰动不改高耗行业向上态势,关注全年择期手术复苏及集采落地后国产替代加速两大方向,重点关注吻合器、电生理、脊柱、关节等集采执标后手术渗透率及国产化率有望出现显著边际变化的细分领域; 7)仪器设备: 国产替代趋势不变下,关注仪器设备出口机会。随着国内企业产品力增强,市场可覆盖面积加大,科学仪器支付端政策加码利好职业教育市场增量需求,相同趋势下政府端、科研端、医疗终端各细分赛道需求有望加速恢复; 8)医疗服务: 消费医疗方向,重点关注前期低基数,今年运营层面存在明显改善的企业;同时关注刚性医疗服务,具备较高的业绩韧性,考虑到下半年属于传统医疗旺季,此外部分公司存在公司的外延扩张将推动业绩的高速发展; 9)低值耗材: 关注 GLP-1 相关上游辅包材需求提升和潜在国产厂商切入供应链的机遇;关注疫后进入去库存供给逐渐出清的相关上游耗材领域,特别是手套方向; 10)线下药店:短期重点关注业绩相对确定性较高、 前期存在低基数的企业;中长期重点关注后续门诊统筹相关政策在各区域落地情况及相关影响,后续随着门诊统筹在各个区域落地,我们预计药店将迎来更多的处方外流; 11)血制品:血制品属于国家战略资源,国企化进程不断推进,同时 23Q2 伴随院内复苏有望实现批签发和销售量的恢复,关注下半年行业供给与需求双重景气度提升; 12)疫苗:随着新冠疫苗影响出清,需求恢复性提升,国内疫苗行业有望进入新景气周期,关注新产品放量情况。   医药政策跟踪: 本周国家医保局公布《谈判药品续约规则》及《非独家药品竞价规则》 , 强调“保基本”并进一步支持创新药。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恒瑞医药、百济神州,迈得医疗、祥生医疗,太极集团、华润三九、康缘药业, 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普蕊斯,伟思医疗、英科医疗等。   风险提示: 集采压力大于预期风险;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竞争加剧风险;政策监管环境变化风险;疫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其他系统性风险。
    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4页
    2023-07-24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