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行业领域:
  • 全部
  • 化药/生物药
  • 中药
  • 原料药
  • 医疗器械
  • 泛医疗
  • 其他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产业分析
  • 市场数据分析
  • 临床研究进展
  • 集采分析
  • 专利分析/FTO分析
  • 政策分析
  • 医药盘点
  • 投融资
  • 立项评估
  • 技术平台研究
  • 其他
治疗领域:
  • 全部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物
  • 皮肤病药物
  • 罕见病
  • 其他
  • 补气补血药物
  • 全身用激素类制剂(不含性激素和胰岛素)
  • 呼吸系统药物
  • 心血管系统药物
  • 感觉系统药物
  • 抗寄生虫药物、杀虫药物和驱虫药物
  • 抗肿瘤药
  • 免疫机能调节药物
  • 杂类
  • 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
  • 神经系统药物
  • 系统用抗感染药物
  •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报告搜索:

全部报告(110760)

  • 在线医疗健康广告及营销推广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在线医疗健康广告及营销推广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医疗服务
      在线医疗健康广告及营销推广指在提供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寻医诊疗、健康保健、专科服务、生物技术、医药电商、医生服务、医疗信息化、医疗健康硬件、医疗综合服务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时,为医疗器械公司、医药生产企业、保险公司及医院等主体提供的,旨在向潜在客户或目标受众传达广告信息,增加知名度、提高曝光度、推动销售的收费信息推广服务,是在线医疗平台的盈利方式之一。中国在线医疗行业的整体市场规模决定着在线医疗健康广告及营销推广行业的发展空间,迅猛的增长速度彰显出中国在线医疗市场的发展潜力。尽管期间经历挫折,大批新兴在线医疗平台退市,但在科技发展与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凭借“新冠疫情”这一黑天鹅事件,如今其规模已不亚于发达国家。据数据预测,2023-2027年这五年时间内该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39.22%,在未来日趋稳定增长的在线医疗规模及不断深化的卫生健康思潮的推动下,该市场前景一片光明。(该词条由云实习学员叶益烺于2023年5月编写完成)
    头豹研究院
    13页
    2023-07-26
  • 生物医药Ⅱ行业专题:GLP-1多肽应用领域逐渐扩展,产业链投资价值凸显

    生物医药Ⅱ行业专题:GLP-1多肽应用领域逐渐扩展,产业链投资价值凸显

    生物制品
      GLP-1多肽应用领域逐渐扩展,未来有望从糖尿病、肥胖减重扩展到NASH等疾病,相关产业链投资价值较为显著。目前全球已上市多款GLP-1多肽类药物,受益于降糖与减重市场的扩展,近年来GLP-1多肽类药物全球销售规模不断突破。全球市场方面,2022年全球GLP-1多肽类药物整体销售规模已达225亿美元规模以上,其中糖尿病领域销售额达201亿美元,占比约89.4%;减重领域销售额达24亿美元,占比约10.6%;国内市场方面,近年来GLP-1多肽类药物销售规模也迅速扩张,预计2022年整体销售额达60亿元。GLP-1多肽应用领域扩展方面,目前GLP-1已在NASH治疗中表现出相对优异的临床数据,未来有望应用于NASH的治疗中。综合考虑GLP-1多肽的多领域应用潜力以及其庞大的市场规模,我们认为相关产业链投资价值较为显著。   减重:目前GLP-1多肽成为药物减重的最佳选择,中性假设下未来国内减重市场每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8亿元。目前FDA已批准6款药物用于肥胖减重,其中国内已获批奥利司他和利拉鲁肽。在研GLP-1多肽药物竞争格局方面,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减重药物在研,进展最快的主要有已获批的华东医药利拉鲁肽仿制,以及在NDA阶段的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此外,信达生物的IBI362、礼来的Tirzepatide等的减重适应症均已在3期临床阶段。临床数据方面,GLP-1多肽类药物减重效果显著,目前多靶点多肽GLP-1产品已表现出相对单靶点产品的疗效优势,小分子GLP-1也已显示出显著的减重应用潜力。市场规模方面,在渗透率为3%的中性假设下,我们认为未来国内GLP-1减重市场每年规模有望达到408亿元。   糖尿病:GLP-1多肽逐渐向一线疗法迈进,中性假设下未来国内GLP-1多肽类降糖药每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94亿元。临床应用方面,由于GLP-1多肽类药物在降糖的同时具备减重的效果,同时患者有潜在心血管获益,目前GLP-1多肽类药物在实际使用中逐渐向一线疗法迈进。竞争格局方面,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繁多,全球市场上近年来GLP-1多肽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市场规模方面,国内糖尿病市场中GLP-1多肽类药物市场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渗透率为6%的中性假设下,未来GLP-1多肽类降糖药市场每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94亿元。   NASH:GLP-1多肽已在NASH治疗方面显现显著潜力,中性假设下未来国内GLP-1多肽NASH治疗潜在市场每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5亿元。目前全球有多种NASH药物在研,靶向近20种靶点,其中较热门的靶点有PPAR、THR-β、GLP-1、FXR、FGF21等,其中GLP-1多肽类产品中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阿斯利康的Cotadutide已进入3期临床开发阶段。临床数据方面,目前针对NASH尚无已获批的治疗药物,但GLP-1多肽类药物已在NASH治疗中显现出较明显的治疗效果,未来有潜力应用于NASH治疗领域。市场规模方面,我们认为国内NASH治疗药物市场庞大,在渗透率为6%的中性假设下,GLP-1多肽类药物NASH治疗每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5亿元。   上下游需求庞大,GLP-1多肽产业链投资价值凸显。考虑到GLP-1多肽药物在糖尿病领域份额的提升,在减重领域市场的快速扩张,以及未来可能潜在的NASH领域应用场景,未来GLP-1多肽产业链下游庞大市场对于上游原料药需求较大。我们以目前临床使用剂量最小的GLP-1多肽药物司美格鲁肽注射剂用量为基准,测算全球范围GLP-1多肽药物原料药最低程度的需求,在GLP-1药物在减重、糖尿病、NASH患者治疗中渗透率为3%、6%、6%的中性假设下,测算得到GLP-1药物原料药在减重、糖尿病、NASH领域的最低需求分别为1944KG、1157KG、750KG。   建议关注:产业链下游建议关注信达生物、恒瑞医药、华东医药、通化东宝、石药集团、甘李药业等;产业链上游建议关注诺泰生物、圣诺生物、昊帆生物、九洲药业、翰宇药业、奥锐特、普利制药、蓝晓科技等。   风险提示:GLP-1多肽类药物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销售不及预期的风险;医保降价超预期的风险;临床试验失败的风险;医药政策影响不确定的风险。
    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0页
    2023-07-26
  • 康波周期复盘:康波周期与中国式现代化

    康波周期复盘:康波周期与中国式现代化

  • 医药行业周报:广东省拟取消医疗机构用药数量限制

    医药行业周报:广东省拟取消医疗机构用药数量限制

  • 卫信康深度报告:肠外营养新产品周期启航

    卫信康深度报告:肠外营养新产品周期启航

  • 海吉亚医疗(6078.HK)收购西安长安医院,外延扩张稳步推进

    海吉亚医疗(6078.HK)收购西安长安医院,外延扩张稳步推进

  • 海吉亚医疗(06078)港股公司信息更新报告:拟收购长安医院100%股权,服务网络触及西北

    海吉亚医疗(06078)港股公司信息更新报告:拟收购长安医院100%股权,服务网络触及西北

  • 海吉亚医疗(06078):收购西安长安医院,肿瘤业务再添助力

    海吉亚医疗(06078):收购西安长安医院,肿瘤业务再添助力

  • 海吉亚医疗(06078)收购西安长安医院公告点评:收购西安长安医院,开启西北市场布局

    海吉亚医疗(06078)收购西安长安医院公告点评:收购西安长安医院,开启西北市场布局

  • 种子销量维持快增,主业毛利同比增加超50%

    种子销量维持快增,主业毛利同比增加超50%

    个股研报
      隆平高科(000998)   事项:   公司公告:隆平高科发布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2023H1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5~-1.20亿元,同比减少亏损51.32%-59.71%;预计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50~-1.22亿元,同比减少亏损35.05%-47.17%。   国信农业观点:1)报告期内,公司以低效资产、美元贷款等为代表的历史包袱进一步出清,且美元贷款问题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完全解决,而员工激励和研发支出则有望其为长足发展提供支撑。轻装上阵后,我们看好公司水稻业务稳健发展和玉米业务快速扩张。2)从行业角度来看,短期由厄尔尼诺带来的极端高温或催化粮价表现进而支撑板块业绩,长期转基因种子商业化落地有望打开行业成长空间,而隆平高科作为国内玉米种子龙头,已在传统育种方面拥有充足储备,近年正依靠参股杭州瑞丰、北京国丰等转基因性状公司稳步推进转基因玉米的研发,旗下瑞丰125等多个玉米性状获得安全证书,先发优势明显。如若转基因能够落地,公司玉米种子业务有望分享“种子提价+份额提升”带来的双重红利,未来量利高增有望延续。3)风险提示:恶劣天气带来的制种风险,转基因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的风险。4)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国内玉米种子龙头,兼具品种、性状双重优势,未来转基因商业化落地后玉米业务有望继续维持量价双击。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3.53/4.97/6.49亿元,2023-2025年每股收益为0.27/0.38/0.49元,对应当前股价PE为60.6/43.0/32.9X,维持“买入”评级。   评论:   历史包袱正逐步出清,公司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计同比减亏51.32%-59.71%   根据公司最新发布的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2023H1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5~-1.20亿元,同比减少亏损51.32%-59.71%;预计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50~-1.22亿元,同比减少亏损35.05%-47.17%。业绩表现承压主要受四方面因素影响:(1)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导致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约0.25亿元;(2)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导致摊销股份支付费用同比增加0.35亿元;(3)承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导致研发费用同比增加超0.30亿元;(4)美联储加息导致美元贷款利率上升,进而令利息支出同比增加约0.25亿元,同时受益主业量利增长,公司整体减亏明显。报告期内,公司已用人民币置换了1.5亿美元的外汇负债,减少了汇兑损失,并计划在2023年下半年将剩下的、未到期的外汇负债择期用人民币进行置换,从而彻底解决未来美元汇率波动对公司所造成的影响。   水稻业务维持发展、玉米业务快速增长,公司上半年主业毛利润同比增加超50%   水稻业务方面,公司库存压力近年逐步释放,2021/2022年度末库存已降至8亿元左右,同时公司正以品牌运作改革为契机,在“隆晶系”优势基础上,促进以“玮系”、“臻系”、“冠系”、“昌系”、“昱系”等系列为代表的重点新品系迅速上量,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未来有望维持稳健表现。玉米业务方面,公司持续完善黄淮海、东华北等全生态区域的科研、销售、服务体系,精准定位品种投放和渠道管控,巩固核心市场并扩大在东北市场的影响力,未来有望依靠强势品种和积极营销不断扩张市场份额。   转基因商业化或至,未来成长看玉米。公司作为国内玉米种子龙头,已在传统育种方面拥有充足储备,近年正依靠参股杭州瑞丰、北京国丰等转基因性状公司稳步推进转基因玉米的研发,旗下瑞丰125等多个玉米性状获得安全证书,先发优势明显。我们认为,如果后续转基因能够落地,公司玉米种子业务有望分享“种子提价+份额提升”带来的双重红利,未来量利高增有望延续。   投资建议:继续重点推荐   公司作为国内玉米种子龙头,兼具品种、性状双重优势,未来转基因商业化落地后玉米业务有望继续维持量价双击。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3.53/4.97/6.49亿元,2023-2025年每股收益为0.27/0.38/0.49元,对应当前股价PE为60.6/43.0/32.9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恶劣天气带来的制种风险,转基因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的风险。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页
    2023-07-26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