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行业领域:
  • 全部
  • 化药/生物药
  • 中药
  • 原料药
  • 医疗器械
  • 泛医疗
  • 其他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产业分析
  • 市场数据分析
  • 临床研究进展
  • 集采分析
  • 专利分析/FTO分析
  • 政策分析
  • 医药盘点
  • 投融资
  • 立项评估
  • 技术平台研究
  • 其他
治疗领域:
  • 全部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物
  • 皮肤病药物
  • 罕见病
  • 其他
  • 补气补血药物
  • 全身用激素类制剂(不含性激素和胰岛素)
  • 呼吸系统药物
  • 心血管系统药物
  • 感觉系统药物
  • 抗寄生虫药物、杀虫药物和驱虫药物
  • 抗肿瘤药
  • 免疫机能调节药物
  • 杂类
  • 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
  • 神经系统药物
  • 系统用抗感染药物
  •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报告搜索:

全部报告(98196)

  • 平安好医生(01833):2022年调整后净亏损同比收窄5.7亿元超市场预期,与集团协同空间有望加速兑现

    平安好医生(01833):2022年调整后净亏损同比收窄5.7亿元超市场预期,与集团协同空间有望加速兑现

  • 鱼跃医疗(002223):高性能CGM产品获批,有望快速抢占蓝海市场,开启国产替代新篇章

    鱼跃医疗(002223):高性能CGM产品获批,有望快速抢占蓝海市场,开启国产替代新篇章

  • 健民集团(600976)2022年年报点评:业绩增长符合预期,医疗业务稳步推进

    健民集团(600976)2022年年报点评:业绩增长符合预期,医疗业务稳步推进

  • 业绩符合预期,产品和研发稳步推进,健民大鹏利润贡献显著

    业绩符合预期,产品和研发稳步推进,健民大鹏利润贡献显著

    个股研报
      健民集团(600976)   事件   健民集团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6.41亿元,同比+10.35%;归母净利润4.08亿元,同比+33.52%;扣非归母净利润3.74亿元,同比+24.42%。   事件点评   疫情下全年收入稳定,利润端大鹏贡献突出   收入端:分产品看,2022年儿科10.07亿元(+12.99%),妇科5.52亿元(+11.88%),特色中药1.84亿元(+15.73%),其他1.36亿元(-1.56%),商业17.23亿元(+8.52%),医疗0.20亿元(-4.03%)。分渠道看,在品牌打造方面,OTC渠道围绕龙牡壮骨颗粒、便通胶囊,与央视、卫视进行战略合作,有重点、有策略地在长视频、电梯媒体、短视频等加强品牌传播;Rx渠道通过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临床案例比赛等专业学术活动开展,提高公司产品的医学价值和临床应用基础,提升品牌影响力。公司2022年OTC端实现营收9.63亿元(+6.59%),Rx端实现营收9.16亿元(+17.69%)。   利润端:2022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3.52%,主要系公司龙牡壮骨颗粒等主导产品收入增长、联营企业投资收益及政府补助增长所致。   武汉健民大鹏:2022年实现利润4.48亿元,同比增长约31%,归属健民集团投资收益为1.49亿元,利润贡献突出。   受疫情等多因素影响逐步消化   单季度来看,2022第四季度公司收入为8.46亿元,同比增长25.84%;归母净利润0.81亿元,同比增长20.44%。   财务上,公司整体毛利率为43.27%,同比+0.26个百分点;期间费用率33.11%,同比-1.38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29.36%,同比-0.70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3.73%,同比-0.48个百分点;财务费用率0.02%,同比-0.20个百分点;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2.16亿元,同比-12.93%,主要系原材料涨价影响采购付款增加、支付的薪酬与税费增加所致。   大品种稳健增长,二线品种逐步放量,研发工作有序进行   在大产品培育方面,围绕龙牡、便通双品牌塑造。   在大产品培育方面,积极开展KA连锁精细化运营,提升门店覆盖率,主导产品龙牡壮骨颗粒销售总体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销量5.4亿袋,同比增长11.3%;   同时,公司优化销售模式,提升医疗机构的覆盖率,主导产品健脾生血颗粒(片)同比增长18%。Rx产品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其中雌二醇凝胶、小儿宝泰康颗粒同比增长40%以上。七蕊胃舒胶   囊上市并成功通过谈判纳入2022年《国家医保目录》。研发上,2022年,公司全年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1个、提交上市许可申请5个,新申请专利7项。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全年开展新药研发项目26项,其中新立项儿科新制剂3项。中药1类新药通降颗粒取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小儿紫贝止咳糖浆提交NDA,获得受理通知书,牛黄小儿退热贴III期临床研究病例入组即将完成;4项儿童制剂项目提交ANDA,获得受理通知书,4项儿童制剂项目完成中试研究。   新兴业务上,2022年投资2000万元成立健民国医投资(武汉)有限公司,2022年汉阳馆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130%;投资800万元筹建第二家中医馆汉口馆,于2023年3月正式开业。   投资建议   由于公司发布年报,我们更新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收入分别44.6/53.8/64.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5%/20.6%/20.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1/6.4/8.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7%/26.4%/25.9%,对应估值为22X/17X/14X。考虑到公司主业稳定增长、研发产品有梯队,参股公司健民大鹏体外培育牛黄极具稀缺性,维持“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公司业绩不及预期;健民大鹏药业增速不及预期;品牌推广不及预期。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03-15
  • 年报点评:业绩稳健增长,看好23年持续发展

    年报点评:业绩稳健增长,看好23年持续发展

    个股研报
      健民集团(600976)   事件:健民集团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公司经营稳健,实现营业总收入36.41亿元,同比增长10.35%;实现营业利润4.42亿元,同比增长27.75%;实现归母净利润4.08亿元,同比增长33.52%。   点评:   主导产品销售表现良好,带动工业板块快速增长。据公司2022年报,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均实现超两位数增长,分板块营收来看,儿科10.07亿元(+12.99%),妇科5.52亿元(+11.88%),特色中药1.84亿元(+15.73%),其他1.36亿元(-1.56%),商业17.23亿元(+8.52%),医疗0.20亿元(-4.03%)。主导产品龙牡壮骨颗粒、健脾生血颗粒销量持续提升,2022年公司医疗工业板块营业收入达18.80亿元,占总收入51.62%,同比增长11.73%,经营质量稳中向好。   健民大鹏净利润增长亮眼,带动公司整体收益提升。据公司2022年报,公司联营企业健民大鹏净利润为4.48亿元,同比增长30.42%。健民大鹏有限公司独家拥有“国家中药一类新药”体外培育牛黄的完全知识产权和国内最大的体外培育牛黄产业化基地,在天然牛黄产量较低且牛黄市场需求旺盛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健民大鹏对健民集团总收益的提升具有可持续性。   立足三大品牌,营销研发两端强势发力。据公司2022年报,2023年公司将继续坚持以“龙牡”“健民”“叶开泰”三大品牌为依托,形成以中医药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在营销端继续加强营销数字化建设,实现渠道、终端、绩效等精细化、系统化管理;在研发端立足公司实际,以自主研发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推进各项研发工作。我们看好公司未来发展潜力。   盈利预测与评级:我们根据年度报告调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1.61/47.37/53.4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19/6.44/8.13亿元,EPS分别为3.38/4.20/1.59元,PE分别为21.28/17.16/13.58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因素:原材料价格风险、政策风险、产品集中风险、投资风险。
    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6页
    2023-03-15
  • 公司动态研究报告:体培牛黄持续贡献利润,医药工业雨过天晴

    公司动态研究报告:体培牛黄持续贡献利润,医药工业雨过天晴

    个股研报
      健民集团(600976)   投资要点   龙牡壮骨颗粒控货阶段已过   自2020年,公司通过升级包装、改善口味等方式升级龙牧壮骨颗粒品种,产品价格提升至2-3.1元/5g。公司扩充销售队伍,深耕OTC、Rx、电商渠道,2021、2022年分别销售486.28、541.22百万袋。为保护龙牧壮骨颗粒价值链,2022年公司对该品种实行渠道管控等控货措施,致使2022年上半年销量有所下滑。实施控货措施后,终端价格有所恢复,渠道库存量基本正常,2022年Q3龙牧壮骨颗粒品种销售恢复正常,预计2023年销量将有所回升。   体培牛黄需求量增加   2023年1月6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公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安宫牛黄丸可用于危重型新冠患者的内闭外脱症、高热症,新冠感染病例增多的因素作用下,安宫牛黄丸销量激增。牛黄是安宫牛黄丸最主要的原材料,安宫牛黄丸的热销带动上游牛黄市场需求量增加,但天然牛黄产量较低,目前国内每年天然牛黄产量900公斤,但市场需求量为5000-6000公斤,供需缺口巨大导致天然牛黄价格居高不下,致使安宫牛黄丸成本提升。2004年国家药监局颁发国食药监注【2004】21号文明确规定:对于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含牛黄的临床急重症药品种,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含牛黄的新药,可将处方中的牛黄以体外培育牛黄替代牛黄等量投料使用。公司的体培牛黄在保障质量和临床稳定性的同时,有效解决供应不足的问题,价格相对稳定,下游企业可有效控制成本。2021、2022年参股子公司健民大鹏实现3.43、4.48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8.45%、30.43%,近年采用体外培育牛黄的下游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体培牛黄有望持续为公司贡献利润。   培育新钻石品种   公司坚持以发展中医药为核心,构建以中成药为主的儿科、妇科、特色中药生产线,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发布的“中国非处方药产品(中成药)综合排名”中,大单品健民龙牡壮骨颗粒位居儿科消化类第一(2021),公司在小儿中成药市场取得龙头地位。公司计划培育第二梯队产品--便通胶囊,便通胶囊在医院有二十余年的销售基础,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公司梳理独家及类独家产品,如安眠补脑口服液、拔毒生肌散等,通过以龙牡壮骨颗粒为主的OTC营销模式打造新产品销售渠道。   盈利预测   预测公司2023-2025年收入分别为39.97、43.50、47.5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4、6.35、7.74亿元,EPS分别为3.48、4.14、5.05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0.7、17.4、14.3倍,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体培牛黄销量不及预期、龙牧壮骨颗粒销量不及预期、品牌推广不及预期等风险。
    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5页
    2023-03-15
  • 血制品业务稳定增长,采浆量提升稳步推进

    血制品业务稳定增长,采浆量提升稳步推进

    个股研报
      博雅生物(300294)   业绩简评   2023 年 3 月 12 日,公司发布 2022 年业绩快报,预计 2022 年实现收入 27.59 亿元,同比+4%;归母净利润 4.32 亿元,同比+2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3.92 亿元,同比+34%。   单季度来看,预计 2022Q4 实现收入 6.76 亿元,同比+6%;归母净利润 0.14 亿元,同比-3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0.36 亿元,同比扭亏。   经营分析   血制品业务稳定增长,产品毛利率持续增加。 根据业绩快报, 2022年公司血液制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13.42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96%;血液制品业务实现净利润 4.98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45%。 公司Ⅷ因子于 2022 年 8 月获批《药品注册证书》,预计于今年上半年获批签发,将进一步拓宽公司产品结构。   采浆量增长与行业整体水平接近,浆站拓展不断推进。 根据公司投资者交流文件, 2022 年预计行业采集量同比增长 6%左右,公司2022 年采浆量增幅与行业增幅基本持平。公司未来将从挖掘存量浆站潜力和申请新设浆站两方面着手提升采浆量,预计至十四五期末,力争新增浆站数量不低于 16 个, 年采集量突破 1000 吨。   公司发展重心逐步战略聚焦血液制品,非血制品业务影响有望逐渐淡化。 公司下属部分子公司天安药业、复大医药与华润医药控股下属华润双鹤、华润医商等存在一定同业竞争情况。华润医药控股承诺将促成公司在定增发行完成后 24 个月内(即 23 年 11 月份之前)通过股权转让、资产处置等方式退出Ⅱ型糖尿病化药业务和血制品流通等业务。未来公司战略发展的重心将逐步聚焦于血液制品业务。随着公司浆量扩张叠加效率提升,血制品业务远期增长潜力值得期待。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我们维持盈利预期, 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5.1(+48%)、 6.06(+19%)、 7.00 亿元(+15%)。 2022-2024 年公司对应 EPS 分别为 1.01、 1.20、 1.39 元, 对应当前 PE 分别为 34、29、 25 倍。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采浆拓展不达预期,产能落地不及预期,商誉减值风险,血液制品质量安全性风险。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03-15
  • 医药行业月报:行情分化,围绕政策寻找投资机会

    医药行业月报:行情分化,围绕政策寻找投资机会

    化学制药
      投资要点:   3月月度核心观点。1)关注中药领域的投资机会。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以及《关于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专门规定共11章82条,进一步对中药研制相关要求进行细化,加强了中药新药研制与注册管理,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旨在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出8大工程,分别为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工程。政策的密集发布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视,政策从中药产业到临床应用都提出了要求,相信后续还会有更加细化的政策出台。建议继续关注康缘药业(600557)、羚锐制药(600285)的投资机会;   2)我国作为人口世界排名第一的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总量及分布均匀度上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否则一旦遭遇类似新冠疫情的传染病,则可能因为重症患者增加而导致医疗资源挤兑的民生问题。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关注受益于分级诊疗的院内检验科服务龙头润达医疗(603108);国产医疗器械领域建议重点关注迈瑞医疗(300760)、安图生物(603658)、联影医疗(688271)。   3)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效突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仍是2023年的工作重点。近期国资委对央企“一利五率”经营指标考核体系的调整,引发市场对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关注。随着国企改革持续深化,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将继续成为国企发展重心,相关国企上市公司的估值重心也有望上移,建议关注国企类医药流通企业的投资机会。   市场行情回顾。2月(2023年2月1日至2月28日),中信生物医药行业指数上涨0.84%,同期沪深300下跌0.68%,跑赢沪深3001.52个百分点,行业整体表现在30个中信二级行业指数中排名倒数第9位,较上月有所下滑。   医药行业估值分析。从近十年来申万生物医药指数的PE走势看,截至2023年2月24日,行业的动态PE为35.30倍,处于近10年来的中位偏下水平,较上月有所震荡。维持行业“强于大市“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及病毒变异情况超出预期,中美政治风险,国家政策变化风险。
    中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7页
    2023-03-15
  • 医药生物行业双周报2023年第5期总第79期:两会期间创新药热议不断,关注后续定价机制新尝试

    医药生物行业双周报2023年第5期总第79期:两会期间创新药热议不断,关注后续定价机制新尝试

    化学制药
      行业回顾   本报告期医药生物行业指数跌幅为1.94%,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位居第12,跑赢沪深300指数(-2.31%)。从子行业来看,仅医药流通和疫苗板块上涨,涨幅分别为1.30%、0.16%;原料药、线下药店、医疗耗材跌幅居前,跌幅分别为3.98%、3.88%、3.20%。   估值方面,截至2023年3月10日,医药生物行业PE(TTM整体法,剔除负值)为25.18x(上期末为25.39x),估值小幅下降,低于负一倍标准差。医药生物申万三级行业PE(TTM整体法,剔除负值)前三的行业分别为医院(82.25x)、其他医疗服务(71.86x)、医疗设备(41.20x),中位数为29.68x,体外诊断行业(6.74x)估值最低。   本报告期,两市医药生物行业共有39家上市公司的股东净减持17.95亿元。其中,5家增持0.40亿元,34家减持18.36亿元。   截止2023年3月12日,我们跟踪的477家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中有238家披露了2022年业绩预告。其中,业绩预告类型为预增、略增、扭亏的家数分别为68/17/14家;预告净利润增速下限等于或超过30%且2021年归母净利润为正的公司有69家。   重要行业资讯:   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2022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   礼来打响美国降价“第一枪”,胰岛素全球市场洗牌加速   海和生物MET抑制剂在华获批上市   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   全国两会顺利召开,创新药热议不断   政府工作报告,5年医药成就   投资建议:   两会期间创新药热议不断,多个委员从创新药的保护机制、定价策略、评审审批等方面作出相应提案。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5年的医药成就,自医保局成立后,每年的医保谈判加快了创新药纳入医保目录的进程,新批准上市的创新药数量5年增长了49%。同时,医保局于3月1日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了探索完善新批准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其主要目的在于强调企业自主定价原则,突出激发创新活力,鼓励企业持续研发,满足临床治疗需求。   政策面的利好给处于“低谷”的创新药板块带来一丝“春风”。我们建议持续跟踪关注创新药板块未来在定价机制、专利保护机制、评审审批等方面的重大改变,随着我国创新药获批上市数量不断增加,完善的机制和配套政策将推动行业快速且可持续的发展。   风险提示:   政策不及预期,疫情反复,医药投融资不及预期。
    长城国瑞证券有限公司
    21页
    2023-03-15
  • 聚焦医药主业,持续扩充儿药产品线

    聚焦医药主业,持续扩充儿药产品线

    个股研报
      华特达因(000915)   事件描述   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公司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41、5.27、5.29亿元,同比增长15.49%、38.55%、48.51%。经营性净现金流11.96亿元,同比增长58.29%,实现EPS2.25元。拟每10股派现8元。第四季度公司实现营收、净利润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2亿元、1.33亿元、0.64亿元,同比增长14.73%、17.89%、4.67%。   公司业务主体达因药业第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36亿元、净利润1.41亿元,全年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0.41、9.72亿元,同比增长38.58%、46.55%。   事件点评   伊可新量价齐升带动医药业务高增长,非主业和费用影响四季度业绩。2022年医药业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87.18%%,利润占归母净利润的96.19%。达因药业业绩增长是伊可新销量持续增加,同时伊可新30粒装(所有规格中占比最大的规格)在去年7月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提价,幅度6.4%,此前其他规格亦有不同程度提价。另外,公司近两年新推广的右旋糖酐铁颗粒剂、维生素D滴剂、复方碳酸钙泡腾颗粒等产品较去年同期销量也有比较大的增长。公司四季度净利润下降明显,主要与非主业的亏损和计提费用有关。第四季度,非主业亏损,另外第四季度销售费用1.93亿元,同比环比均有大幅上升。   伊可新之外今年过亿品种有望增至4个,治疗类新品将增加医院端开发力度。公司治疗类的药物,包括盐酸托莫西汀口服溶液和地氯雷他定口服液等品种,今年在医院端会有比较大的开发力度,新产品费用配比有望增加。伊可新之外,维生素D销售规模已达2亿,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成人药物依帕司他片已经过亿,右旋糖酐铁和复方碳酸钙制剂今年有望过亿。达因药业实施以形成完整儿科用药体系为目标的品类延伸策略略,在研儿童专用剂型和专用规格品种有40余个,覆盖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和罕见病等领域,其中伊可新已经形成品牌效应。通过扩展“伊可新”的品牌延伸策略,搭建起完整的儿童健康食品、用品健康产品链。   非主业剥离有望持续。2022年10月公司董事会决议通过了退出卧龙学校的议案,今年有望正式剥离。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3-2025年EPS分别为2.89、3.58、4.43元,对应公司3月13日收盘价40.05元,PE分别为13.84、11.19、9.03倍,我们认为,公司是儿童药龙头企业,伊可新单品在扩大适用人群和提价后,将保持快速增长。同时凭借品牌和渠道优势,其他单品及治疗品类也将快速增长。我们看好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维持“买入-B”评级。   风险提示   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疫情反复影响终端销售的风险,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的风险,产品降价的风险等。
    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页
    2023-03-14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