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开源“碳中和”化工篇之二:碳中和开启“总量控制版”供给侧改革,龙头企业将充分受益于存量资产优势

开源“碳中和”化工篇之二:碳中和开启“总量控制版”供给侧改革,龙头企业将充分受益于存量资产优势

研报

开源“碳中和”化工篇之二:碳中和开启“总量控制版”供给侧改革,龙头企业将充分受益于存量资产优势

  “碳中和”将开启“总量控制版”供给侧改革,化工龙头价值有望得到重估   2016-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著提升化工行业景气度。我们按中国化工产品价格指数(CCPI)的表现,将化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为行业无序扩张致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助推行业整合和二次扩产后行业景气下行三个阶段,分析发现2016-2018年期间,化工品价格涨幅明显,化工行业盈利能力快速改善,各子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由此验证了化工行业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向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我们认为,“碳中和”战略作为“总量控制版”供给侧改革,具有影响更为广泛、持续时间更久、结构调整更加深刻的特点,在此过程中,优质企业的存量资产优势将进一步凸显、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将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行业龙头价值有望得到重估。受益标的:【氯碱化工】三友化工、滨化股份、远兴能源、山东海化、中盐化工、和邦生物、华昌化工、中泰化学、新疆天业;【有机硅行业】合盛硅业、三友化工、东岳硅材、新安股份、兴发集团;【其他子行业龙头】云图控股、云天化、金石资源、巨化股份、三美股份、江苏索普、华谊集团、赛轮轮胎等;【行业龙头】万华化学、扬农化工、华鲁恒升、鲁西化工、恒力石化、荣盛石化、新和成。   供给侧改革期间多数化工子行业产能增速下降或放缓,价格快速上涨   通过梳理过去近20年各化工子行业的产能、价格及需求数据,我们发现(煤制)甲醇、醋酸、烧碱、电石-PVC、纯碱、有机硅、草甘膦、尿素行业展现出相似的发展路径和产品价格周期变化:(1)早期盲目扩张后行业产能过剩而下游需求不达预期,供需错配下产品价格承压下行、价差收窄,行业盈利能力显著下降;(2)供给侧改革期间,行业在高压环保督察和产业政策下扩张速度明显放缓,行业集中度得以提升、景气上行;(3)产品价格高位吸引行业开启新一轮扩产热潮,产品价格顺势下跌,行业落后产能加速出清、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总体上,上述子行业在经历三个阶段的改革和调整后,行业产能结构布局更加合理、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龙头企业的优势开始凸显。   “碳中和”下高耗能行业扩产受限,龙头企业将充分受益于存量资产优势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布局直至2060年,本次改革将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从“碳中和”的实现路径来看,能源改革是重点之一,能源供应方式的改变进而会影响到高耗能化工子行业的发展格局,此前通过部分行业放松准入门槛、以市场的方式实现落后产能的出清,“碳中和”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能源使用成本和能效要求,这将进一步广泛出清没有技术和成本优势的化工企业,同时碳指标的硬性要求、逐步严苛的环保督察又使高耗能化工子行业扩产困难,由此具备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及技术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将成为存量优质资产并脱颖而出。   风险提示:政策执行不及预期、下游需求大幅下滑、产品价格大幅下滑等。
报告标签:
  • 化工行业
报告专题:
  • 下载次数:

    2769

  • 发布机构:

    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发布日期:

    2021-07-26

  • 页数:

    34页

下载全文
定制咨询
报告内容
AI精读报告
报告摘要

  “碳中和”将开启“总量控制版”供给侧改革,化工龙头价值有望得到重估

  2016-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著提升化工行业景气度。我们按中国化工产品价格指数(CCPI)的表现,将化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为行业无序扩张致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助推行业整合和二次扩产后行业景气下行三个阶段,分析发现2016-2018年期间,化工品价格涨幅明显,化工行业盈利能力快速改善,各子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由此验证了化工行业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向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我们认为,“碳中和”战略作为“总量控制版”供给侧改革,具有影响更为广泛、持续时间更久、结构调整更加深刻的特点,在此过程中,优质企业的存量资产优势将进一步凸显、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将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行业龙头价值有望得到重估。受益标的:【氯碱化工】三友化工、滨化股份、远兴能源、山东海化、中盐化工、和邦生物、华昌化工、中泰化学、新疆天业;【有机硅行业】合盛硅业、三友化工、东岳硅材、新安股份、兴发集团;【其他子行业龙头】云图控股、云天化、金石资源、巨化股份、三美股份、江苏索普、华谊集团、赛轮轮胎等;【行业龙头】万华化学、扬农化工、华鲁恒升、鲁西化工、恒力石化、荣盛石化、新和成。

  供给侧改革期间多数化工子行业产能增速下降或放缓,价格快速上涨

  通过梳理过去近20年各化工子行业的产能、价格及需求数据,我们发现(煤制)甲醇、醋酸、烧碱、电石-PVC、纯碱、有机硅、草甘膦、尿素行业展现出相似的发展路径和产品价格周期变化:(1)早期盲目扩张后行业产能过剩而下游需求不达预期,供需错配下产品价格承压下行、价差收窄,行业盈利能力显著下降;(2)供给侧改革期间,行业在高压环保督察和产业政策下扩张速度明显放缓,行业集中度得以提升、景气上行;(3)产品价格高位吸引行业开启新一轮扩产热潮,产品价格顺势下跌,行业落后产能加速出清、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总体上,上述子行业在经历三个阶段的改革和调整后,行业产能结构布局更加合理、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龙头企业的优势开始凸显。

  “碳中和”下高耗能行业扩产受限,龙头企业将充分受益于存量资产优势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布局直至2060年,本次改革将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从“碳中和”的实现路径来看,能源改革是重点之一,能源供应方式的改变进而会影响到高耗能化工子行业的发展格局,此前通过部分行业放松准入门槛、以市场的方式实现落后产能的出清,“碳中和”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能源使用成本和能效要求,这将进一步广泛出清没有技术和成本优势的化工企业,同时碳指标的硬性要求、逐步严苛的环保督察又使高耗能化工子行业扩产困难,由此具备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及技术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将成为存量优质资产并脱颖而出。

  风险提示:政策执行不及预期、下游需求大幅下滑、产品价格大幅下滑等。

中心思想

碳中和:化工行业供给侧改革新范式

  • 本报告核心观点指出,“碳中和”战略将开启中国化工行业新一轮“总量控制版”供给侧改革。与2016-2018年的改革相比,此次改革影响将更为广泛、持续时间更久、结构调整更加深刻。
  • “碳中和”战略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成本、能效要求及碳指标硬性限制,将广泛出清缺乏技术和成本优势的化工企业,并限制高耗能子行业的扩产。

龙头企业:存量资产优势与价值重估

  • 在此深刻变革过程中,具备成本、规模和技术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将凭借其优质存量资产脱颖而出,其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有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 报告认为,化工行业龙头的价值有望得到重估,市场将从关注行业周期性转向挖掘其成长性,产品价格底部将在较长时期内不断抬升。

主要内容

1、2016-2018年供给侧改革短暂而富有成效,“碳中和”将开启新一轮更加长久而深刻地化工供给侧改革

1.1、2016-2018年的供给侧改革使化工行业结构不断优化、盈利能力快速改善

  • 改革背景与核心任务: 2015年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旨在推动经济从“有蛋糕”向“好蛋糕”转变,通过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
  • 改革阶段性影响:
    • 第一阶段(2012-2015年): 化工行业无序扩张导致产能过剩,产品价格承压,中国化工产品价格指数(CCPI)从2012年9月的6,081点下滑至2016年1月的3,521点,降幅达42.1%。化工上市公司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总额快速增长。
    • 第二阶段(2015年末-2018年): 随着“史上最严”环保法实施、排污许可制和环保税法出台,配合环保督察,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环保成本上升。落后产能加速出清,化工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3.3万家降至2018年的2.7万家,行业集中度提升。投资热潮退却,化工上市公司在建工程总额从2014年高峰的3,511.77亿元降至2017年的2,450.55亿元。化工品供给骤减,价格快速上行,CCPI从2016年1月的3,643点涨至2017年2月的5,188点,涨幅达42.41%。行业盈利能力显著改善,2017年化工行业利润总额达1.05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1.67倍,利润率、ROA、ROE及现金流水平持续改善。
    • 第三阶段(2018-2020年): 行业高景气度刺激新一轮投资热潮,2018年化工企业在建工程回升至3,865亿元,固定资产总量持续增长。新产能投放、中美贸易摩擦及新冠疫情导致化工品价格再次回落,CCPI在2020年4月下滑至3,154点,较2017年高点下跌45.6%。落后产能加速出清,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 改革不足: 2016-2018年的供给侧改革未能有效控制产能扩张总量,导致行业在景气度提升后再次进入扩张周期,引发景气下行。龙头企业在此期间扩张提速,市占率得以提升。

1.2、“碳中和”或带来新一轮更加持久而深远的总量控制版供给侧改革,化工龙头价值有望得到重估

  • “碳中和”战略目标: 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具体目标包括2030年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
  • “总量控制版”供给侧改革的特点:
    • 影响更为广泛: 能源改革是“碳中和”重点,将影响所有高耗能化工行业。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成本和能效要求,并设定碳指标硬性要求,将广泛出清无技术和成本优势的企业,限制高耗能子行业扩产,利好存量优质资产。
    • 持续时间更久: “碳中和”战略规划分为三个阶段(2030年前碳达峰、2030-2050年加速脱碳、2050-2060年全面碳中和),是一个持久过程。供给端落后产能持续出清、新增产能受限,需求端中高端产品需求增加,供需错配将使本轮景气期更加持久。
    • 结构调整更加深刻,龙头价值重估: “碳中和”将提高化工行业的技术和资金壁垒,强化“强者恒强”格局。龙头企业将获得落后产能让渡的市场份额,并通过国产替代在中高端产品市场获得广阔空间。其盈利能力和质量将不断提升,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行业将从周期性转向成长性,产品价格底部有望长期抬升,龙头企业价值有望得到重估。

2、供给侧改革助推化工子行业格局优化,“碳中和”背景下龙头企业将充分受益于存量资产优势

2.1、煤化工:产能扩张引发价格承压,龙头企业产业链布局优势凸显

  • 行业概况: 现代煤化工包括煤直接液化、煤气化、费托合成、大型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烃等,其中煤制单醇是我国甲醇行业主导。国际油价高位和国内原油对外依存度上升曾刺激甲醇产能迅速扩张。

2.1.1、(煤制)甲醇:价格上行叠加需求稳定引发投资热潮,行业产能呈现阶段性过剩

  • 2008-2015年: 甲醇价格高位(2006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引发投资热潮,产能集中释放。金融危机导致价格震荡下行,2008年末跌至1,660元/吨。2010年市场回暖,但“十二五”期间煤制烯烃产业带动甲醇装置大量上马,下游需求增长缓慢,导致产能过剩。2014年甲醇价格承压下行,价差收窄。201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政策规范煤化工产业发展,但甲醇产能和产量仍大幅增长,2011年总产能达4,543万吨,开工率仅43.67%。
  • 2015-2020年: 供给侧改革和新环保法实施使甲醇行业产能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甲醇产能达7,454万吨,开工率提升至63.32%。国家政策推动行业调整升级,大型化、集团化趋势显现。2016-2020年,甲醇产能年复合增长率降至5.4%。2020年末,国内甲醇产能9,236万吨,有效产能开工率72.73%。价格方面,2017-2018年甲醇价格一度上涨至3,730元/吨,价差2,792.5元/吨,处于历史高位。2019年价格震荡下行,2020年受疫情和原油市场影响波动较大,四季度回暖。2021年7月21日,甲醇现货价2,720元/吨,较年初上涨11.9%。
  • 行业集中度: 目前(煤制)甲醇行业CR5仅为17%左右,未来提升空间较大。

2.1.2、醋酸:甲醇产能过剩助推醋酸行业发展,供需格局影响价格走势

  • 2009年之前供不应求: 2006年国内醋酸产能256万吨,产量142万吨,表观消费量近210万吨,自给率68%,对外依存度高。2005年醋酸价格一度高达8,200元/吨。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价格大幅下跌。
  • 2009-2016年快速扩张: 随着技术提升和甲醇产能过剩,醋酸行业产能快速扩张,2009年470万吨增至2015年825万吨,复合增速8.6%,总体供大于需。2016年2月价格跌至历史最低1,730元/吨。
  • 2017年至今供需紧平衡: 2015年以来国内醋酸产能几乎无新增,2015-2020年复合增长率仅2.8%。下游PTA、醋酸乙酯等需求稳步增长。2017年醋酸价格开始上涨,2018年6月达近十年高点5,500元/吨。2021年以来,受美国装置停车、国内外需求坚挺及主流企业装置故障等因素影响,醋酸价格开启上行通道,一季度均价5,345元/吨,季度价差近4,000元/吨。2021年7月21日,醋酸现货价5,900元/吨,较年初上涨34%。
  • 未来展望: 2021年国内醋酸产能945万吨,下游PTA新增产能将带动需求增加,醋酸紧平衡格局或将加剧。受益标的:江苏索普、华谊集团。

2.1.3、需求端稳定上行,碳中和有望推动煤化工板块深化改革

  • 甲醇需求: 2008-2020年国内甲醇表观需求量年复合增长率达15.32%。2020年受疫情影响传统下游增速停滞,但煤(甲醇)制烯烃企业开工积极性提升,表观消费量8,006.73万吨,同比增长9.86%。预计2021年甲醇实际消费量将增至8,814.9万吨。
  • 醋酸需求: 2020年至2021年6月末,1,660万吨PTA投产带动醋酸需求60.87万吨/年。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仍有2,570万吨PTA产能投产,有望大幅提振醋酸94.23万吨/年,醋酸紧平衡格局或将加剧。
  • 碳中和影响: 碳中和能耗双控政策和能源结构转型战略下,煤化工将向高端化、清洁化和市场化迈进。龙头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实力延长产业链、发展高端化和高附加值产品将成为趋势。受益标的:华鲁恒升、江苏索普、华谊集团等。

2.2、氯碱化工:烧碱、PVC产能扩张放缓,碳中和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 行业地位: 氯碱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烧碱、聚氯乙烯(电石法PVC)等主要产品产能和消费量居世界第一。但存在产能过剩、碱氯失衡等问题。

2.2.1、烧碱:行业扩张速度放缓,下游需求趋于稳定

  • 产能发展: 2000-2007年国内烧碱行业快速发展,产能扩张CAGR为15%,2007年底突破2,000万吨。2010年后扩张速度放缓。2015年新《环保法》和《烧碱装置安全设计规范》实施,30万吨以下小产能面临停工,当年产能首次负增长。2016-2020年产能增速保持在5%以下,行业开工率80%左右。2020年国内烧碱产能4,248.5万吨,产量3,643.2万吨,开工率85.8%。
  • 价格周期: 2008年至今经历4个明显价格周期:
    • 2009-2010年三季度:金融危机后产能过剩,价格大幅下滑,2010年8月最低价1,880元/吨。
    • 2010年四季度-2012年三季度:“四万亿”计划刺激需求,限电政策减少供应,日本大地震刺激出口,价格拉涨至2012年7月最高价3,750元/吨。
    • 2012年四季度-2016年上半年:产能过剩加剧,价格大幅下滑,2015年2月最低价2,050元/吨。
    • 2016年下半年-2018年四季度:新环保法和中央环保督察导致开工受限,供不应求,价格连续创新高,2017年11月达5,550元/吨,盈利丰厚。
    • 2019年至今:下游氧化铝盈利趋差,中美贸易摩擦,价格持续震荡下滑。2021年7月21日,烧碱现货价2,100元/吨,较5月21日上涨200元/吨。
  • 需求与碳中和: 烧碱表观消费量2000-2014年复合增长率近12%,2015年后增速放缓至4%,维持在3,000-3,500万吨。碳中和背景下,能耗水平将影响企业发展,看好优质企业凭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促进行业产能结构重新布局,提升集中度。受益标的:三友化工、滨化股份、中泰化学、新疆天业、鲁西化工。

2.2.2、电石-PVC:落后产能清出抬升价格,碳中和将进一步扩宽盈利空间

  • 产能发展: 2005-2014年国内PVC产能迅速扩张,2008年达1,581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国,2014年达2,51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9.8%,导致产能过剩。2014年后受供给侧改革和环保政策影响,产能波动收缩,2015年首次负增长。2020年中国PVC产能2,712.5万吨,预计2021年达2,795.5万吨。
  • 价格走势:
    •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价格大幅跳水,大部分企业亏损。
    • 2009-2010年价格逐渐回升,2010年11月最高价9,050元/吨。
    • 2011-2015年价格震荡收紧。
    • 2016年下半年起,淘汰落后产能效果显现,供需改善,2016年11月最高价8,350元/吨,价差扩大至4,803元/吨。
    • 22020年二季度以来,受疫情冲击、国外订单转移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PVC价格持续景气,2021年5月最高价9,450元/吨,创5年新高。2021年7月21日,电石法PVC报价9,240元/吨,较年初上涨25%。
  • 需求与碳中和: 近20年来PVC需求稳定增长。环保督察对PVC价格有明显抬升作用。2019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20万吨/年以下乙炔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等,2020年《工业技能监察重点工作计划》对高耗能PVC企业进行能耗监察。预计更严格的环保政策和碳中和驱动下,国内PVC行业将受益于行业洗牌,盈利中枢有望提升,龙头企业优势扩大。受益标的:三友化工、中泰化学、新疆天业。

2.3、其他基础化工子行业:“碳中和”政策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龙头存量资产优势有望进一步凸显

2.3.1、纯碱:未来新增产能有限,龙头企业有望凭借产能弹性扩大领先优势

  • 产能发展: 2000-2005年国内纯碱产能年均复合增长率12%,200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国。2008年后产能过剩,环保力度加大推动落后产能淘汰。2010年工信部出台准入条件,限制小规模装置。2016-2020年纯碱产能维持在3,000-3,500万吨,增速保持在5%以下。2020年自给率88%,行业基本处于供需紧平衡。
  • 价格周期: 2008年以来经历三次明显起伏:
    • 2008-2011年:金融危机后需求萎缩价格下跌,随后“四万亿”刺激计划拉动价格至2,320元/吨。
    • 2012-2016年:产能过剩导致价格回落至1,300-1,500元/吨。2016年末受下游需求复苏影响,价格中枢上行至2,200元/吨。
    • 2018年至今:2018年价格呈“W”型走势。2019年产能增长突出,价格下滑。2020年价格波动不大。2021年以来,供应减量和需求释放推动价格上涨。2021年7月21日,重质纯碱市场价2,082元/吨,较年初上涨41.54%。
  • 未来展望: 预计2021年纯碱产能将减少76万吨(新增54万吨,淘汰130万吨)。未来短期新增产能较少,龙头企业有望凭借产能弹性抢占市场份额,稳固领先地位。受益标的:三友化工、山东海化、云图控股、和邦生物、华昌化工、远兴能源、中盐化工。

2.3.2、有机硅:供给侧改革效益明显,行业产能利用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 产能发展: 2010-2015年国内有机硅(聚硅氧烷)产能大幅扩张,从78万吨增至122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9.36%,导致供应过剩。2016年起,受环保政策及供给侧改革影响,产能进入温和扩张阶段,过剩产能消化、落后产能出清,产能利用率持续上升,2016-2019年从68%提升至83%。
  • 价格周期: 2008年以来有机硅DMC出现三次明显价格周期:
    • 2007年底至2012年9月:2008年8月价格回升至3.11万元/吨,随后受金融危机影响回调。在“四万亿”刺激下,2010年4月提升至2.4万元/吨,此后震荡下行至2012年9月最低价1.57万元/吨。
    • 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受环保压力和成本提高影响,供应紧缺,价格从1.38万元/吨回暖上升至2018年5月最高点3.55万元/吨,涨幅157%。
    • 2020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国外订单转移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有机硅DMC价格不断向高位突破,2020年11月达3.35万元/吨。2021年6月25日,报价3.06万元/吨,较年初上涨37%。
  • 需求与政策: 近十余年国内有机硅产品需求旺盛,2019年聚硅氧烷表观消费量109万吨,同比增长4.81%。国家有机硅产业政策日趋严厉,限制新建单套10万吨以下有机硅单体生产装置。预计碳中和将更强驱动过剩产能消化、落后产能出清,行业产能利用率上升,有机硅价格稳步提升。受益标的:合盛硅业、三友化工、东岳硅材、新安股份、兴发集团。

2.3.3、草甘膦:环保趋严下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龙头议价能力有望进一步加强

  • 价格周期: 2007年以来草甘膦价格震荡:
    • 2008年:受飓风影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及国际油价上涨,全球供需矛盾加剧,2008年4月草甘膦达历史最高价10万元/吨。
    • 2008年底至2012年上半年:金融危机引发原油跌价,原材料成本降低,高利润引发投资热潮,价格下滑至2.2万元/吨。中小企业停工,价格在1.8-2.95万元/吨低位游走。
    • 2012年下半年至2013年三季度:下游消化库存,行业开
报告正文
摩熵医药企业版
9大数据库,200+子数据库,一站查询药品研发、临床、上市、销售、投资、政策等数据了解更多
我要试用
1 / 34
试读已结束,如需全文阅读可点击
下载全文
如果您有其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咨询
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最新报告
关于摩熵咨询

摩熵咨询是摩熵数科旗下生物医药专业咨询服务品牌,由深耕医药领域多年的专业人士组成,核心成员均来自国际顶级咨询机构和行业标杆企业,涵盖立项、市场、战略、投资等从业背景,依托摩熵数科丰富的外部专家资源及全面的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为客户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定制化解决方案

1W+
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200+
真实项目案例
1300+
业内高端专家资源
市场洞察与营销赋能
市场洞察与营销赋能
分析市场现状,洞察行业趋势,依托数据分析和深度研究,辅助商业决策。
立项评估及管线规划
立项评估及管线规划
提供疾病领域品种调研、专家访谈、品种立项、项目交易整套服务。
产业规划及研究服务
产业规划及研究服务
以数据为基础,为组织、园区、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趋势线索。
多渠道数据分析及定制服务
多渠道数据分析及定制服务
帮助客户深入了解目标领域和市场情况,发现潜在机会,优化企业决策。
投资决策与交易估值
投资决策与交易估值
依托全球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与顶级投行级分析模型,为并购、融资、IPO提供全周期决策支持。
立即定制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