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listItem.name }}快速筛选药品,用摩熵药筛 微信扫一扫-立即使用 微信扫一扫-立即使用
 
                             
                         
                                     
                东亚前海新材料:产业化进程提速、PET铜箔未来可期
下载次数:
96 次
发布机构:
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日期:
2022-08-03
页数:
50页
核心观点
PET铜箔为新型负极集流体,下游可应用于锂离子电池领域。PET铜箔以PET作为基础材料,上下采用先进工艺沉积金属铜层,属于复合材料,具有“三明治”结构。PET铜箔生产工艺以两步法为主,首先采用磁控溅射工艺,实现非金属材料金属化;然后采用水电镀工艺,实现集流体导电需求,其工艺难度较大。PET铜箔具有密度小、厚度薄、抗拉强度较高等特点,叠加其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因此具有替代传统的锂电铜箔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潜力。
PET铜箔兼具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优势。近年来,为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锂电铜箔向极薄化方向发展。6μm及以下锂电铜箔产量占比从2018年的26%上升至2021年的64%。由此带来的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PET铜箔可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能方面,PET铜箔具有导电层较薄、基膜不导电等特点,致使其能在锂电池发生内短路时更易被熔断,从而切断短路电流,降低短路时产生的热量,防止热失控现象。高能量密度方面,复合铜箔的厚度相较于传统铜箔减少了25%-40%,可有效提升电池能量密度5%-10%。
PET铜箔入局企业渐多,产业化进程有望提速。上游方面,目前已入局的企业包括三孚新科等,目前三孚新科正推进PET镀铜专用化学品应用测试。中游方面,目前已入局的企业包括重庆金美、双星新材、万顺新材、宝明科技等。重庆金美与宝明科技已进入量产阶段或有量产计划。重庆金美自主研发的高分子复合铜膜已成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并顺利通过德国穿刺实验,进入量产阶段。此外,2021年公司投资2.2亿元扩建3600万平方米/年复合铝膜产能和3600万平方米/年复合铜膜产能。2022年7月,宝明科技发布公告称计划投资60亿元在赣州建设
锂电池复合铜箔生产基地。在研发验证阶段的企业包括双星新材、万顺新材。其中双星新材PET铜箔已送往客户进行评价认证;万顺新材已开发出应用于电池负极的载体铜膜,相关样品也已送往下游企业验证。下游方面,电池生产商持续加码布局复合集流体领域。2019年以来,下游相关企业陆续申请复合集流体领域的专利,研发成果显著。锂电池需求快速增长,PET铜箔市场空间广阔。一方面,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带动动力电池装车量上升。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57.6%;2022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15.6%。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同比增长142.8%;2022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09.8%。另一方面,电化学储能市场装机规模持续上涨带动锂离子电池需求上行。2016-2020年,中国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从243兆瓦增长至3269.2兆瓦,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1.5%,而2021年锂离子电池储能占中国电化学储能的比例达89.7%。锂电池下游需求高速增长为PET铜箔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投资建议
目前国内PET铜箔正处产业化阶段,入局企业增多,叠加锂电池下游需求高速增长,相关生产企业或将受益,如三孚新科、双星新材、宝明科技、万顺新材等。
风险提示
复合铜箔量产投产进度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异常波动、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放缓等。
本报告的核心观点是:PET铜箔作为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集流体,凭借其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强兼容性等优势,有望替代部分传统锂电铜箔,市场空间广阔。目前PET铜箔产业化进程加速,入局企业增多,但仍面临生产设备及材料有待升级的瓶颈。
PET铜箔具有显著的性能优势,包括更高的安全性(导电层较薄,更易熔断,防止热失控)、更高的能量密度(厚度比传统铜箔减少25%-40%,提升能量密度5%-10%)、更长的寿命(高分子材料吸收膨胀-收缩应力,提高循环寿命)以及更强的兼容性(不影响电化学反应,兼容不同电池体系)。这些优势使其在快速增长的锂离子电池市场中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尤其是在追求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
目前,PET铜箔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越来越多的企业(如三孚新科、双星新材、宝明科技、万顺新材等)加入其中,部分企业已进入量产阶段或有量产计划。然而,产业化进程也面临挑战,例如生产设备(磁控溅射设备和水电镀设备)及材料(超薄PET膜)技术有待进一步升级,以提高良率、降低成本,并解决薄膜形变、铜层结合力等技术难题。
本报告详细分析了PET铜箔的市场现状、产业链、技术瓶颈以及相关上市公司。
报告首先介绍了PET铜箔的结构和特性,以及其在覆铜板、高端电缆屏蔽层和锂离子电池集流体等领域的应用。详细比较了PET铜箔与传统锂电铜箔的性能差异,突出了PET铜箔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寿命和兼容性方面的优势。同时,报告还分析了传统锂电铜箔的生产工艺(电解法和压延法),以及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
报告深入分析了PET铜箔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上游的原材料和设备供应商(例如东威科技,专注于水平电镀设备,并逐步引进磁控溅射技术)、中游的PET铜箔制造商(重庆金美已实现量产,双星新材、万顺新材等企业积极布局),以及下游的电池厂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积极推进复合集流体研发)。报告详细介绍了部分关键企业的技术进展、产能规划和市场布局,并分析了产业化进程加速的原因和趋势。
报告预测了PET铜箔的市场前景,分析了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快速增长的驱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PET铜箔需求的拉动作用。报告指出,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增长和5G基站的快速扩张将为PET铜箔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报告对与PET铜箔相关的几家上市公司(三孚新科、双星新材、宝明科技、万顺新材、光华科技、方邦股份)进行了详细的财务分析和业务梳理,评估了这些公司在PET铜箔产业链中的地位和未来发展潜力。分析内容包括公司主营业务、财务状况、研发投入、专利数量以及在PET铜箔领域的布局情况。
报告最后列出了投资PET铜箔产业链的潜在风险,包括复合铜箔量产投产进度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异常波动以及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放缓等。
本报告对PET铜箔的市场前景、产业链现状、技术瓶颈以及相关上市公司进行了全面的分析。PET铜箔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领域的重要材料。然而,产业化进程仍面临挑战,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发展。投资者需关注相关风险,谨慎决策。
 
                                        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2022年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总结
 
                                        化工行业22年及23年一季度业绩综述:行业整体估值处于低位,轮胎及烧碱行业业绩可期
 
                                        光伏胶膜2022年年报及2023Q1业绩综述:需求保持高增,盈利有望修复
 
                                        2022年年报&2023年一季报点评:投入期业绩有所扰动,关注长期经营效率提升
摩熵咨询是摩熵数科旗下生物医药专业咨询服务品牌,由深耕医药领域多年的专业人士组成,核心成员均来自国际顶级咨询机构和行业标杆企业,涵盖立项、市场、战略、投资等从业背景,依托摩熵数科丰富的外部专家资源及全面的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为客户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定制化解决方案
 
                             
                             
                             
                             
                             
                         
        对不起!您还未登录!请登陆后查看!
 
        您今日剩余【10】次下载额度,确定继续吗?
请填写你的需求,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nameTip}}
{{companyTip}}
{{telTip}}
{{sms_codeTip}}
{{emailTip}}
{{descriptionTip}}
*请放心填写您的个人信息,该信息仅用于“摩熵咨询报告”的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