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券商报告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会议纪要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152)

    • 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2022年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总结

      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2022年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总结

      医药商业
        核心观点2022年医药行业实现营业收入3876.13亿元,同比增长10.79%,归母净利润459.70亿元,同比下降17.71%。分季度看,2023年Q1医药行业营业收入为1025.41亿元,环比下降2.56%,同比增长12.83%,   归母净利润186.59亿元,环比增长109.08%,同比增长55.11%。营业收入增长幅度小于净利润增长幅度。从费用看,销售、管理和研发费用率较2022年Q4有所下降,2023年Q1分别达到17.29%、5.96%和7.88%,创新药企业的销售费用占比较大。板块盈利能力相较2022年Q4大幅上升,2023年Q1毛利率和净利率实现大幅增长至23.53%和18.20%。2022年Q4受国内疫情政策优化影响,医药行业受到较大影响基数较低,2023年Q1疫情影响放缓,医药行业整体稳中向好,较2022年Q4逐步回暖。原料药及制剂:2022年原料药及制剂板块实现营业收入412.97亿元,同比增长15.53%;归母净利润56.78亿元,同比增长10.62%。分季度看,2023年Q1原料药及制剂板块营业收入为115.63亿元,环比增长8.29%,同比增长20.05%;归母净利润15.46亿元,环比增长38.49%,同比增长11.25%。2022年原料药及制剂板块收入总体保持恢复,主要原因是2022下半年疫情、原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的消除。2023年Q1,随着2022下半年化工、石化等原材料降价,板块毛利率恢复,归母净利润不仅扭亏为盈,其增速也快于收入增速;销售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较去年均有所降低。   药械上游:2022年药械上游板块实现营业收入94.24亿元,同比增长34.65%,归母净利润18.58亿元,同比下降17.06%。分季度看,2023年Q1药械上游板块营业收入为17.66亿元,环比下降37.61%,同比下降24.56%,归母净利润1.74亿元,环比上涨136.48%,同比下降77.71%。2022年药械上游相关板块营业收入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新冠相关产品需求的上升,2022年Q4以来受到国家防疫政策调整的影响部分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下降,业绩较去年同期产生较大下滑。2023年Q1,销售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均较去年有较大提高。   医疗器械:2022年医疗器械板块实现营业收入572.21亿元,同比增长16.68%,归母净利润158.34亿元,同比增长20.81%。分季度看,2023年Q1医疗器械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50.3亿元,环比下降0.01%,同比增长17.66%,实现归母净利润41.6亿元,环比增长32.4%,同比增长20.01%。2022年医疗器械相关板块各季度营业收入时涨时跌,主要原因是国内疫情时有反复。2023年Q1毛利率、净利率都有明显上升,主要由于收疫情影响减弱,常规诊疗恢复。从费用看,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率基本与2022Q4持平,分别为6.2%和11.1%;销售费用率为16.04%,较2022Q4有明显下降。   中药:2022年中药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117.9亿元,同比增长8.34%,归母净利润130.8亿元,同比下降1.53%。分季度看,2023年Q1中药板块营业收入为340.88亿元,环比上涨5.74%,同比增长24.39%,归母净利润59.02亿元,环比上涨65.66%,同比增长91.45%。2022年中药相关板块营业收入有所上涨的原因主要是疫情带动了各症状相关中药产品的销售,同时病后滋补产品需求上升,净利润有所下降主要受成本压力影响。2023年Q1受疫后需求的影响,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进一步提升。2023年Q1,销售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均较去年有一定下降,销售费用率下降较为明显是由疫情期间出差、销售推广等活动减少所致。板块盈利能力较2022Q4有大幅增长,2023Q1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0.72%和17.31%。   创新药:2022年创新药板块实现营业收入809.48亿元,同比下降0.57%,归母净利润-94.92亿元,同比下降1086.46%。分季度看,2023年Q1创新药板块营业收入为177.13亿元,环比下降19.01%,同比下降9.25%,归母净利润13.72亿元,环比上涨158.51%,同比增长175.75%。2022年创新药相关板块收入有所下滑部分原因来自医保谈判、疫情等影响,短期业绩承压。2023年Q1,销售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均较2022年四季度有显著的下降,分别为27.49%,10.63%和18.02%。板块盈利能力较2022Q4有显著上升,2023年Q1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7.75%和5.55%。   疫苗:2022年疫苗板块实现营业收入657.52亿元,同比增长19.31%,归母净利润140.43亿元,同比下降24.55%。分季度来看,2023年Q1疫苗板块营业收入为168.71亿元,环比增长0.01%,同比增长13.30%,归母净利润39.00亿元,环比上涨66.17%,同比下降2.03%。2022年,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持续提升,2023年Q1三费有所下降,分别达13.70%、2.69%和6.06%。从长远来看,随着新冠疫情影响的减小,疫苗板块整体扰动减小。新冠疫苗的需求量下降,常规疫苗如肺炎疫苗、水痘疫苗和流感疫苗等将贡献主要收入份额,疫苗板块将会呈现出更加稳定的增长趋势。   血制品:2022年血制品板块实现营业收入211.77亿元,环比增长15.31%,归母净利润49.74亿元,环比增长15.83%。分季度来看,2023年Q1血制品板块营业收入为55.11亿元,环比下降3.71%,同比增长27.46%。归母净利润16.05亿元,环比增长56.04%,同比增长40.56%。从费用方面看,2022年销售、管理和研发费用均保持持续增长,2023年Q1维持稳定增长态势,相较2022年Q4分别增长7.65%、6.61%和3.05%。2022年全年板块盈利能力高速增长,2023年Q1毛利率和净利率增长分别为31.86%和29.12%,防疫政策优化后对血制品需求增加,同时研发稳定得到保障,短期内供不应求,长期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   投资建议   随着集采成熟化、医保控费等鼓励行业创新的政策不断出台,从供给端看各种高临床价值的医药产品会不断涌现。随着国民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加之我国人口逐渐严峻的老龄化趋势以及后疫情时代全面复苏,常规医疗需求和高品质医疗需求会越来越多,我们中长期仍然坚定看好医药行业的发展。其中,创新药是我们主推的方向之一,重点关注研发、临床、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综合性龙头以及具有平台优势在细分领域管线差异化、临床进展快的特色biotech——相关标的:恒瑞医药、百济神州-U、信达生物、荣昌生物、科伦药业、康方生物、康诺亚-B、泽璟制药-U等。此外,关注中药领域的优质央企/国企标的。   风险提示   政策波动风险;研发失败风险;新冠疫情进展具有不确定性。
      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20页
      2023-05-18
    • 化工行业22年及23年一季度业绩综述:行业整体估值处于低位,轮胎及烧碱行业业绩可期

      化工行业22年及23年一季度业绩综述:行业整体估值处于低位,轮胎及烧碱行业业绩可期

      化学原料
        核心观点   2022年化工行业表现排名靠后,估值低于A股平均且处于历史较低区间。从板块整体来看,过去一年(1/1-12/31),中信基础化工指数(CI005006)报收6421.83点,全年下跌1859.72点,跌幅为22.46%,板块表现弱于上证指数(全年跌幅为15.13%)、沪深300(全年跌幅为21.63%)。自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8日,化工板块的估值持续低于A股平均。截至2023年4月8日,SW基础化工的PE为19.29X,低于行业历史均值,且低于当前大盘PE41.21X。行业层面,一季度轮胎行业归母净利润及净利率同环比均上升,利润持续修复;一季度氯碱行业归母净利润及净利率同环比均下降,利润为自2019年以来的单季度新低,目前氯碱行业估值低于五年平均,修复空间较大。   烧碱行业利润下探,业绩整体承压,静待盈利修复。价格方面,2022年烧碱价格处于高位,2023年一季度开始下行。2022全年液碱平均价报1231.73元/吨,同比上涨25.23%;2022全年片碱平均价报4475.92元/吨,同比上涨51.92%。截至2023年4月26日,烧碱(32%液碱)市场均价报922.63元/吨,较23年初下跌25.00%;烧碱(99%片碱)市场均价报3215.00元/吨,较23年初下跌33.24%。业绩方面,2家烧碱企业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收入增长,分别为北元集团和新金路,14家烧碱企业2023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普遍下降。2023年第一季度2家烧碱企业归母净利润实现环比增长。   轮胎行业有望持续修复,烧碱静待需求复苏。轮胎行业,2023Q1轮胎的主要原材料价格整体下降,据百川盈孚数据,2023Q1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价格均同比下降超8%,环比变化相对稳定;2023Q1炭黑季度均价虽同比提升16.33%,但环比下降6.86%,截至4月23日,炭黑价格已降至8644元/吨,较年初的11094元/吨下降22.08%。海运费方面,自2022年四季度以来,海运费持续下降,现已修复至历史平均区间。居民储蓄规模方面,目前美国私人净储蓄已高位回落,与疫情前水平相当。因此在高通胀和居民储蓄回落的双重背景下,人们更青睐于高性价比产品的消费。海运费大幅下降叠加欧美通胀高位,我国高性价比轮胎的出口空间重新打开。烧碱行业,供给端,在“双碳”和“能耗双控”政策下,未来烧碱低效产能淘汰,新增产能受限,产能投放或将放缓。需求端,据百川盈孚数据,2022年国内氧化铝有效产能达9930万吨,同比增长11.27%,产能创近5年新高,受益于下游氧化铝产能加速释放,烧碱需求有望增长。从估值方面来说,目前烧碱企业平均PE为21.73倍(剔除负值及极端值),而近5年烧碱企业平均PE为27.82倍,板块估值整体处于低位,未来仍有较大修复空间。   投资建议   轮胎行业盈利持续修复;氯碱行业下游需求有望恢复,行业景气周期有望反转。相关轮胎及烧碱企业或将受益,如:森麒麟、氯碱化工、镇洋发展、北元集团等。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烧碱价格异常波动、安全环保政策升级等。
      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29页
      2023-05-09
    • 光伏胶膜2022年年报及2023Q1业绩综述:需求保持高增,盈利有望修复

      光伏胶膜2022年年报及2023Q1业绩综述:需求保持高增,盈利有望修复

      化学原料
        核心观点   光伏胶膜企业增收不增利,2023Q1盈利能力改善。从市场表现来看,光伏胶膜企业2023Q1普遍股价承压。从业绩表现来看,光伏胶膜行业2022年和2023Q1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23.44亿元和83.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77%和18.76%;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8.18亿元和3.8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6.02%和27.85%。受原材料成本和产品价格的期间错配的影响,光伏胶膜企业在2022年和2023年第一季度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特点,但2023年业绩环比实现改善。2022年福斯特、海优新材、赛伍技术、鹿山新材、天洋新材和深圳燃气均实现同比营收增长,福斯特、海优新材、鹿山新材、天洋新材和深圳燃气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下滑28%、80%、34%、151%和10%,仅赛伍技术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0.68%;2023年第一季度,福斯特、海优新材、鹿山新材、赛伍技术、天洋新材、深圳燃气归母净利润环比分别增长706%、增长127%、下降114%、增长158%、增长104%、下降28%,盈利能力有所改善。   光伏行业高景气,拉动光伏胶膜需求。长期来看,下游光伏装机增速维持高位,带动光伏胶膜需求增长。2019-2022年全球光伏累计新增装机量从115GW增长至230GW,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我们预计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有望达322GW,同比增长40%。2021年我国光伏胶膜产能占全球的比例约九成以上,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保持高速增长有望带动我国胶膜出货量持续上行。短期来看,伴随多晶硅产能释放,光伏组件原料多晶硅价格回落,带动光伏组件需求上行。截至2023年5月3日,多晶硅价格报18万元/吨,较2022年最高点下降40.6%,目前处于下行通道,引领光伏组件行业开工率提升,2023年2月光伏组件行业产能利用率约为80%,环比提升15pct。需求结构来看,双面组件及N型组件的消费需求扩张,带动POE胶膜和EPE胶膜市占率提升。2022年我国双面组件市占率较2019年提升26.4pct;我国N型电池片市占率同比增长6.1pct。在双面组件及N型组件的拉动下,2022年我国POE胶膜和EPE胶膜市占率合计为35.6%,预计在2025年将提升至52.1%。   光伏胶膜企业加码布局,胶膜供需紧平衡。2022年我国POE、EVA光伏胶膜产能分别为14.2、30.0亿平方米,在建及拟建产能分别为18.8、17.6亿平方米。我们测算2023年我国EVA胶膜、POE胶膜供给过剩分别为0.9、0.8亿平,供需紧平衡;2024年我国EVA胶膜供给过剩6.8亿平,POE胶膜维持供需紧平衡。   原料价格企稳,胶膜企业盈利有望修复。2023年以来EVA和POE树脂价格企稳,有助于企业进行盈利修复。根据百川盈孚的数据,截至2023年5月6日,EVA的均价为15218元/吨,环比下降9.10%,同比下降40.3%;截至2023年5月3日,POELC175和POELC670华东地区的均价均为2.45万元/吨,同比下降1.2%。随着光伏组件开工率企稳,硅料价格下降,以及EVA与POE价格趋稳,胶膜企业有望实现盈利复苏。   投资建议   光伏行业高景气,供需紧平衡下,2023年胶膜行业盈利有望复苏,景气周期有望延续。相关企业或将受益,如:福斯特、天洋新材、鹿山新材等。   风险提示   光伏新增装机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异常波动、市场竞争加剧等。
      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28页
      2023-05-09
    • 2022年年报&2023年一季报点评:投入期业绩有所扰动,关注长期经营效率提升

      2022年年报&2023年一季报点评:投入期业绩有所扰动,关注长期经营效率提升

      个股研报
        诺唯赞(688105)   事件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69亿元,同比增长90.99%,归母净利润5.94亿元,同比下降12.39%,扣非归母净利润5.97亿元,同比下降7.28%,2022年新冠相关收入25.55亿元,占公司营收比例为71.59%,常规业务收入10.14亿元,同比增长41.03%,2022年实现毛利率68.88%,同比下滑12.34pct,净利率16.73%,同比下滑17.73pct,2022年业绩符合我们预期。   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2亿元,同比下降69.02%,环比下降76.09%,归母净利润-5062万元,同比转亏,扣非归母净利润-7513万元,同比转亏,2023年Q1公司仍处于疫后调整阶段,受新冠相关产品需求转弱及销售和研发投入增加影响,短期业绩有所波动。   点评   从结构看,生物试剂和POCT试剂仍为基本盘,技术服务收入增速快。2022年生物试剂业务实现营收20.10亿元,同比增长46.3%,营收占比56.33%,诊断试剂业务营收14.37亿元,同比增长234.59%,营收占比40.26%,生物试剂和POCT试剂受新冠检测需求增加带动,合计营收占比达到96.59%。至2022年底,疫苗CRO服务累计承接20余个新冠Ⅰ-Ⅲ期项目及多个常规疫苗项目,带动技术服务业务实现营收1.03亿元,同比增长97.03%,毛利率68.78%,同比上升1.31pct。   投入增加业绩有所波动,关注长期常规业务增长带动经营效率提升。2022年公司持续加大营销和研发投入力度,扩充产品线和渠道布局,短期业绩有所波动,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5.22亿元,同比增长63.52%,研发费用3.96亿元,同比增长71.98%,人员增长是费用上升的主要原因,截至2022年末研发人员数量为1196人,同比增长83.44%,公司总人数达到4096人。公司正处在扩张期走向效率提升期阶段,随着人员和项目调整逐步完成,常规业务保持稳健增长,经营效率有望逐步提升。   成熟业务稳步增长,海外和新业务有望成新增长点。现有业务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生命科学事业部新开发产品近300个,并实现老产品的性能升级,推出分子诊断试剂全预混方案、高通量测序试剂/原料甲基化解决方案等多个新产品;IVD事业部累计获得108项注册证,是国内心肌标志物、感染标志物最齐全的企业之一,2022年IVD仪器装机899台,为后续试剂放量奠定基础。海外业务,一次性耗材、微流控芯片等新业务成为拉动公司业绩增长下一驱动力,公司持续推动常规产品海外销售,并在美国、印度等地设立本地化仓库。mRNA疫苗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完成mRNA原料和原液开发,GMP生产工厂完成建设,陆续为客户mRNA疫苗项目研发赋能。   投资建议   考虑新冠相关业务变动,我们下调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023-2025年公司将实现营业收入13.81/18.49/24.06亿元,同比增长-61.29%/33.82%/30.12%(2023-2024年预测前值为29.28/31.20亿元),归母净利润2.70/4.86/7.43亿元,同比增长-54.62%/80.08%/53.09%(2023-2024年预测前值为8.84/9.77亿元),对应EPS为0.67/1.21/1.86元/股,基于2023年4月27日收盘价,对应PE分别为54/30/19倍,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研发失败风险;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等。
      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5页
      2023-04-28
    • 泽璟制药2022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点评:稳中向好,未来可期

      泽璟制药2022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点评:稳中向好,未来可期

      个股研报
        泽璟制药(688266)   事件   2022年:公司营收3.02亿元,YOY为58.81%;归母净利润-4.58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4.95亿元。   2023年Q1:公司营收1.08亿元,YOY为147.25%;归母净利润-0.57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0.64亿元。   核心观点   看现在:基本面持续优化,催化因素不断   (1)商业化能力不断增强,管理能力持续优化   2022年、2023Q1公司营收同比增长分别达到58.81%和147.25%,主要系多纳非尼销售的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12月31日多纳非尼已进院653家、双通道药房443家。作为公司目前唯一一款商业化的药品,多纳非尼于2021年6月上市,2022年1月正式进入医保销售。在医保降价、仿制药竞争、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多纳非尼的销售依然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一方面与多纳非尼本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表明公司的商业化能力在快速增强。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2022年研发费用(YOY-2.29%)、管理费用(YOY+10.63%)与上期基本持平。   (2)公司迎来收获期,多款重磅产品有望今年获批上市   公司目前有17个主要在研药品的41项在研项目。除多纳非尼片外,3个在研药品(重组人凝血酶、杰克替尼片和注射用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的9项适应症处于新药上市申请、III期或注册临床试验阶段。其中JAK抑制剂杰克替尼竞争格局良好,一线治疗中高危骨髓纤维化具有全球“Best-in-Class”竞争力,而且有望填补芦可替尼不耐受的中高危骨髓纤维化治疗的空白,公司于2022年10月已提交NDA申请,有望今年获批上市。重组人凝血酶具有生产成本低、止血效果突出、安全性和竞争格局良好(同类产品全球仅一款上市且未在国内上市和开展临床试验)、应用场景更为广泛的竞争优势,而且属于《国家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中的品种,公司于2022年5月已经提交BLA申请,有望今年获批上市。   (3)大额定增募资落地,公司治理结构延续稳定   根据公司2023年4月19日披露的定增结果来看,此次定增得到了多家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发行价格与发行底价比率为123.52%,共收到31份申购报价单,发行对象最终确定为11家,足额募得近12亿元资金,这将为公司加快产品管线开发和后续商业化及生产提供坚强保证。此外,此次定增完成后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及控制权未发生变化,不会影响原有法人治理结构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看未来:公司自研能力突出,三大技术平台持续兑现。   在三大自研技术平台加持下,公司广泛布局了肿瘤及血液疾病、出血及创伤、免疫炎症性及肝胆疾病等多种疾病。一方面优效的小分子、复杂重组蛋白药物已经或即将商业化,并同时拓展适应症,其中多项处于早期研发阶段;另一方面公司在双/三靶点抗体领域进行了多项、全面的布局,靶点涉及全身、局部、微环境三个不同层次,在2023年AACR会议上公司披露包括小分子药物、双抗药物在内的4项药物的临床前数据,在今年的ASCO年会上公司将披露多纳非尼和杰克替尼共计20项研究成果,多项自研成果入选行业顶级学术会议彰显了公司具有强大的自研能力。   投资建议   考虑到公司核心产品的市场空间、竞争格局以及商业化的不断加快,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收入分别为6.82亿元、13.64亿元、21.3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5.48%、100.09%、56.54%;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4亿元、-0.56亿元、3.76亿元,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创新药研发失败风险;商业化不及预期风险;国内和海外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公司核心技术与管理人员流失的风险;政策波动风险。
      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5页
      2023-04-25
    • 化工:POE投产进程加速、国产替代指日可待

      化工:POE投产进程加速、国产替代指日可待

      化学原料
        事件   近日,CHINAPLAS2023国际橡塑展在深圳举行,万华化学以“迎新境,“塑”未来”为主题出席了媒体发布会。会上,万华化学介绍了公司在创新探索塑料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战略性布局“可再生、可循环、可降解、可减碳”四大材料解决方案。其中“可减碳”方面,万华化学凭借产业链优势,通过全材料解决方案助力下游行业减碳。除了有机硅、长链尼龙、聚氨酯泡沫等明星产品,公司还可供应高性能聚烯烃弹性体(POE树脂)。   点评   凭借其优秀的物理力学、耐高温和加工流变性能,POE树脂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和光伏胶膜领域。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年我国POE树脂在汽车和光伏领域的消费占比分别为26%、40%。在汽车领域,POE主要用于改性增韧PA、PE、PP,在汽车工业方面制作保险杠、方向盘、垫板、挡泥板等。在光伏领域,POE主要用于生产高抗老化、高阻隔性的光伏封装胶膜。   我国市场规模接近200亿,完全依赖进口。根据2022年国内组件出货量288GW,我们计算光伏级POE树脂的需求量为35.5万吨,按照2022年市场平均价2.2万元/吨,则2022年我国光伏级POE树脂市场规模达78亿元。根据2021年光伏级需求的占比进行估算,我国POE树脂总体市场规模为195亿元。随着双玻组件及N型组件的扩产,未来POE胶膜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由于我国POE树脂的开发较晚,核心技术长期以来被国外垄断,目前我国POE树脂供应完全依赖进口。2019-2022年,我国POE进口量从16.06万吨增长至80.22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0.9%。   我国加速开发,国产指日可待。POE现有产能主要集中于国外少数企业。全球POE主要生产商包括陶氏化学、埃克森美孚公司、三井化学公司、SABIC、韩国LG和北欧化工有限公司等。其中陶氏化学POE产能居世界首位,最大达到76万吨/年。其次是韩国LG,POE产能约为28万吨/年。其中能够销售到我国的光伏级POE树脂产能约为41万吨/年,随着需求提升供应偏紧。为了打破国外垄断,国内企业纷纷开展研发并规划建产,目前国内POE粒子产能规划不低于255万吨/年。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3月已完成中试的企业包括万华化学、东方盛虹、卫星石化和茂名石化。其中,万华化学拟建设2×20万吨/年POE装置,一期20万吨项目预计2024年投产。另外,中国石化自主开发的从催化剂到产品加工应用的成套技术,并开始建设工业装置,是国内首家具有POE成套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商。国内首批POE产能有望在2024年投产,国内POE树脂实现国产化指日可待。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POE树脂行业完成中试具有先发优势的企业,相关标的如万华化学、东方盛虹、卫星石化和茂名石化等。   风险提示   技术开发进度不及预期、下游光伏装机量不及预期、新技术迭代等。
      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3页
      2023-04-23
    • 定增完成募资近12亿元,为公司在研产品开发及后续商业化提供充足资金保障

      定增完成募资近12亿元,为公司在研产品开发及后续商业化提供充足资金保障

      个股研报
        泽璟制药(688266)   事件   2023年4月19日,泽璟制药披露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此次定增公司募集资金近12亿元,将用于新药研发项目及新药研发生产中心三期工程建设项目。   核心观点   大额定增募资落地,公司发展获充沛资金保障。本次定增保荐人共收到31份申购报价单,有效报价区间为39.68元/股-53.51元/股,发行对象最终确定为11家,最终价格确定为49.00元/股,发行价格与发行底价比率为123.52%,实际募集资金总额1,199,999,955.00元,实现预期目标。募集资金将用于新药研发项目及新药研发生产中心三期工程建设项目,将极大加快公司推进产品管线开发和主要产品的商业化生产,有助于优化公司财务结构和夯实业务发展的基础。此外,此次定增完成后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及控制权未发生变化,不会影响原有法人治理结构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多纳非尼商业化加速推进,多款重磅产品有望今年获批。多靶点作用机制的优效肝癌、甲状腺癌氘代药物多纳非尼于2021年6月份获批上市,当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63亿元,2022年纳入医保后实现销售收入约3.04亿元,同比增长约86.5%。作为全球晚期肝细胞癌一线治疗领域唯一一款相比于索拉非尼取得主要临床终点OS优效且安全性良好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多纳非尼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我们认为随着疫情影响因素减弱,公司商业化能力的不断加强,多纳非尼的商业化速度有望进一步加快。此外,拥有良好竞争格局的新型JAK抑制剂杰克替尼一线治疗中高危骨髓纤维化具有全球“Best-in-Class”竞争力,而且有望填补芦可替尼不耐受的中高危骨髓纤维化治疗的空白,这两项适应症2022年公司均已提交NDA申请,有望今年获批上市。另外,公司的另外一个重磅产品重组人凝血酶,具有生产成本低、止血效果突出、安全性和竞争格局良好(同类产品全球仅一款上市且未在国内上市和开展临床试验)、应用场景更为广泛的竞争优势,2022年公司也已经提交BLA申请,有望今年获批上市。   公司自研能力突出,三大技术平台持续兑现。公司拥有三大技术平台即精准小分子药物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复杂重组蛋白新药及产业化平台、双/三靶点抗体研发平台,广泛布局了肿瘤及血液疾病、出血及创伤、免疫炎症性及肝胆疾病等多种疾病。小分子药物领域公司已有多款产品已经或即将商业化,并还在不断扩展适应症,还有多款产品如TLR8激动剂(ZG0895)等处于早期研发阶段;复杂重组蛋白药物领域也即将有产品商业化,双/三靶点抗体领域公司布局了多款全身、局部、微环境三个不同层次的肿瘤免疫产品。公司的抗PD-1/TIGIT双特异性抗体(ZG005)和抗VEGF/TGF-β双功能抗体融合蛋白(ZGGS18)以及高选择性和强效TLR8激动剂(ZG0895)和KRASG12C不可逆共价抑制剂(ZG19018)入选2023年AACR年会,多纳非尼和杰克替尼共计20项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ASCO年会,多项自研成果入选行业顶级学术会议彰显了公司具有强大自研能力。   投资建议   考虑到公司核心产品的市场空间、竞争格局以及商业化的不断加快,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为2.96亿元、6.82亿元、13.6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5.54%、130.21%、100.09%;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75亿元、-3.83亿元、-1.49亿元。通过DCF模型对公司保守估值可得公司A股合理市值209.19亿元。我们看好公司目前产品的竞争力和后续的商业化兑现,更重要的在于公司目前已形成合力的三大技术平台能够持续推出产品矩阵,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创新药研发失败风险;商业化不及预期风险;国内和海外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公司核心技术与管理人员流失的风险;政策波动风险。
      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5页
      2023-04-20
    • 2023年一季报点评:业绩维持高增长,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2023年一季报点评:业绩维持高增长,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个股研报
        毕得医药(688073)   事件   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2亿元,同比增长42.58%,环比增长2.91%,实现归母净利润3693万元,同比增长45.22%,环比下降22.9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897万元,同比增长54.64%,环比下降5.35%,利润同比增速高于营收同比增速,公司经营水平持续提升。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毛利率43.58%,同比下降4.28pct,净利率14.63%,同比上升0.27pct,2023年Q1公司业绩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增长,符合我们预期。   点评   研发投入强度加大,产品品类持续丰富。公司重视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2023年Q1研发支出1616万元,同比增长66.05%,研发费用率6.40%,同比上升0.90pct,截至2022年底,研发团队人员达到168人,相较21年底增加77人。一方面公司持续丰富分子砌块和科学试剂产品库,截至2022年底,公司具备提供40万种分子砌块能力,其中现货库存产品9.5万种,包括8.6万种分子砌块和0.9万种科学试剂,分子砌块产品库规模位于国产厂商前列;另一方面,公司积极开展新业务,拓宽盈利方向,23年Q1首次进入生物试剂领域,以高品质血清为突破口,打造国产细胞培养类产品一站式解决方案。   海外业务快速增长,重点产品线进展顺利。2022年公司海外业务实现营收4.06亿元,同比增长45.12%,增速高于国内营收,营收占比从2021年46.10%提升至48.64%,2023年随着海外区域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海外业务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公司含硼和含氟分子砌块产品线进展顺利,2022年含硼分子砌块月销售额快速增长,市场知名度持续提升,2023年开始公司新设实验室专注于含氟系列产品的开发,含氟分子砌块也有望逐步贡献营收增量。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将实现营业收入11.25/14.77/19.29亿元,同比增长34.86%/31.39%/30.54%(2023-2024年预测前值为11.30/14.73亿元),归母净利润2.12/2.82/3.71亿元,同比增长45.06%/33.08%/31.52%(2023-2024年预测前值为1.94/2.62亿元),对应EPS为3.26/4.34/5.71元/股,基于2023年4月19日收盘价,对应PE分别为47/36/27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研发失败风险,市场开拓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等。
      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4页
      2023-04-20
    • 创新药行业周报:康诺亚1类新药CM310针对特应性皮炎(AD)III期临床试验成功,AD领域迎来重磅玩家

      创新药行业周报:康诺亚1类新药CM310针对特应性皮炎(AD)III期临床试验成功,AD领域迎来重磅玩家

      医药商业
        上周亮点   2023年3月28日,康诺亚宣布公司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CM310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的III期确证性临床研究已完成揭盲及初步统计分析,主要研究终点均成功达到。   CM310AD005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确证性临床研究,主要用于评价CM310用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受试者的疗效、安全性、PK特征、PD效应和免疫原性。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试者以1:1的随机比例,分别接受CM310(600mg-300mgQ2W)和安慰剂治疗。以治疗16周时达到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EASI)-75(EASI评分较基线降低≥75%)的达标率及研究者整体评分法(IGA)评分达到0或1分且较基线下降≥2分的达标率为共同主要终点。研究结果显示,该研究的主要疗效终点均成功达到,安全性特征良好,且与既往结果一致。康诺亚计划于近期就递交CM310用于成年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治疗的上市申请与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进行沟通。   CM310是一种针对白介素4受体α亚基(IL-4Rα)的高效、人源化抗体,其为首个国产且获得国家药监局的临床试验申请批准的IL-4Rα抗体。通过靶向IL-4Rα,CM310可双重阻断白介素4(IL-4)及白介素13(IL-13)的信号传导,而IL-4及IL-13为引发II型炎症的两种关键细胞因子。   特应性皮炎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认为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菌群紊乱等因素是AD发病的重要原因,且三方面互为影响、互为诱因。免疫异常和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使外界环境物质易于侵入表皮而启动炎症反应,炎症因子可以抑制皮肤屏障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特应性皮炎的皮损和周边外观正常皮肤常伴有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增加和菌群多样性下降为主要表现的皮肤菌群紊乱,以及其所导致的代谢等功能异常,进一步促进了皮肤炎症的进展。同时,反复搔抓又是导致皮肤炎症加重和持续的重要原因。非免疫性因素,如神经内分泌因素也可参与皮肤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行情回顾   上周(3.27-3.31),A股创新药板块上涨0.20%,沪深300上涨0.59%,医药生物板块上涨1.24%,A股创新药板块跑输沪深300指数0.39个百分点。年初至上周五(3.31),A股创新药板块上涨4.91%,沪深300上涨4.63%,医药生物板块上涨1.83%,A股创新药板块跑赢沪深300指数0.28个百分点。上周(3.27-3.31),港股创新药板块下降2.07%,恒生指数上涨2.43%,恒生医疗保健下降3.01%,港股创新药板块跑输恒生指数4.50个百分点。年初至上周五(3.31),港股创新药板块下降9.14%,恒生指数上涨3.13%,恒生医疗保健下降9.39%,港股创新药板块跑输恒生指数12.27个百分点。   投资建议   特应性皮炎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国内新发病例在儿童和成人中快速增加,市场空间广阔且缺乏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手段,亟需优效产品满足患者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我们建议关注特应性皮炎药物研发领先的企业,相关标的:泽璟制药、康诺亚、康乃德等。   风险提示   政策变化超预期;研发失败风险等。
      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20页
      2023-04-03
    • 2022年年报点评:业绩增长符合预期,产品及服务能力持续优化

      2022年年报点评:业绩增长符合预期,产品及服务能力持续优化

      个股研报
        奥浦迈(688293)   事件   3月29日,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培养基及CDMO业务均实现增长,业绩符合我们预期。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4亿元,同比增长38.41%,归母净利润1.05亿元,同比增长74.47%,扣非归母净利润8880万元,同比增长79.23%,全年实现毛利率63.97%,净利率35.8%,均保持上升趋势。单Q4看,公司实现营收7126万元,同比增长15.85%,环比下降6.7%,归母净利润2228万元,同比增长56.63%,环比下降25.1%,扣非归母净利润1533万元,同比增长32.87%,环比下降40%,Q4实现毛利率55.24%,净利率31.26%。   从结构看,培养基业务仍然保持快速增长,2022年培养基业务营收2.03亿元,同比增长59.18%,毛利率74.22%,同比有所上升,占公司营收比重达69.1%,其中CHO培养基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83.96%,293培养基收入4098万元,同比增长57.27%,CHO培养基和293培养基合计贡献培养基业务94%收入。CDMO业务实现收入9084万元,同比增长7.01%,毛利率40.99%,同比增长1.94pct。   点评   培养基业务增长稳健,漏斗型产品管线创新高,产品丰富度持续提升。从项目数看:报告期内使用公司培养基的客户和管线持续增加,截至2022年底,共有111个药物研发管线使用公司培养基产品,相较2021年新增37个项目(包括10个CGT管线),临床前项目70个,临床Ⅰ期19个,Ⅱ期7个,Ⅲ期14个,商业化生产阶段1个,管线覆盖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强。从产品品类看:公司持续推动产品更新迭代和创新产品开发,报告期内推出新一代StarCHO和SagiCHO系列CHO细胞基础培养基,并开发StarInsect、OPM-AM146和StarMDCK等性能优异的疫苗和CGT用培养基,扩展培养基应用领域,目前公司目录培养基种类超100种,有效满足客户细胞培养需求。   CDMO业务克服行业影响实现正增长,商业化产能释放在即。报告期内公司克服行业景气度影响,CDMO业务实现营收正增长,在“培养基+CDMO”双轮驱动战略下,2022年CDMO业务服务81个项目,协助客户获得5个临床批件,技术平台能力持续提升。公司不断扩大CDMO服务范围,搭建起核酸药物质量分析平台,提供mRNA、ASO、siRNA等各类核酸药物/疫苗的分析质控服务,并与国内多个mRNA疫苗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随着IPO募投CDMO商业化产能落地,公司将具有临床Ⅲ期及大规模生产能力,CDMO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海外业务超预期,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增强。报告期内公司国际化业务进展顺利,4月在美国加州设立子公司美国奥浦迈,为国际化奠定基础,23年1月OPM-293CD05获得FDADMF备案,全年公司海外业务收入5139万元,同比增长1514%,占比达到17.46%。2022年作为公司海外业务发展元年,随着导入海外项目不断增多,海外业务有望进一步保持增长。上市后,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力度,2022年研发费用3320万元,同比增长68.6%,研发费用率11.28%,研发人员数量由21年底34人增长至52人,其中硕博比例接近60%。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将实现营业收入4.44/6.36/8.61亿元,同比增长50.71%/43.42%/35.39%(2023-2024年预测前值为5.31/7.52亿元),归母净利润1.62/2.23/3.31亿元,同比增长54.19%/37.19%/48.93%(2023-2024年预测前值为1.87/2.67亿元),对应EPS为1.98/2.72/4.05元/股,基于2023年3月30日收盘价,对应PE分别为57/42/28倍,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海外业务波动风险,产品价格下降风险,新产品研发不及预期风险等。
      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5页
      2023-03-31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