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行业
中国传染和感染类POCT行业概览分析报告
中心思想
中国传染和感染类POCT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4-2018年复合增长率达37.8%,预计2018-2023年将保持20.2%的年复合增长率。
行业发展受重大传染病防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需求、分级诊疗政策等多重因素驱动。
行业内存在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包括技术平台替代和市场份额挤压。
本土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积极布局,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多元化。
主要内容
## 市场综述与发展历程
1.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传染和感染类POCT是POCT按检测项目类型细分的类别,指对各类常见传染病、重大传染病及感染类蛋白标志物等进行现场筛查与即时检测的产品或服务。
分类: 艾丙梅传染病类、公卫传染病类、细菌或病毒感染标志物类。
应用场景: 医院(急诊科室)、基层医疗机构(卫生院、社区门诊)及急救等专业化场景。
2. 发展历程
初步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产品以定性检测为主,精确度低。
快速发展期: 步入21世纪,IVD技术导入,产品精确度提升。
高速发展期: 21世纪10年代,智能化、全自动化、精准定量化发展,本土龙头企业挂牌上市。
3. 市场规模
增长趋势: 2014-2018年市场规模从8.7亿元人民币增长至31.4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37.8%。预计2023年达到78.7亿元人民币。
增长因素: 重大传染病防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分级诊疗政策。
4. 产业链分析
上游: 试剂原料(抗原抗体自产自足)、仪器元器件。
中游: 传染和感染类POCT产品厂商。
下游: 终端场所(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终端用户(受检者)。
销售模式: 经销或代理模式为主。
## 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1. 重大传染疾病预防及监控力度加强
重大传染病危害性高,国家加强预防与监控,缩短紧急处理响应时间。
POCT产品有助于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应用需求提升。
2.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需求明显
抗菌药物滥用后果严重,国家出台政策规范抗菌药物使用。
CRP检测有助于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驱动行业发展。
3. 分级诊疗政策推动
分级诊疗政策将诊疗需求下沉至基层医疗机构。
POCT产品便捷、及时,助力分级诊疗政策落地。
## 行业投资风险因素分析
1. 技术风险:方法学临床应用受限
金标法试剂检测范围有限,定性检测无法满足临床诊疗需求。
2. 市场风险:技术平台替代挤压市场份额
化学发光法等新技术平台出现,挤压传统POCT市场份额。
## 行业相关政策分析
1. 政策支持
鼓励医疗器械研发创新,优先审批创新医疗器械。
支持高精度即时检验系统(POCT)等产品升级换代。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2. 政策影响
国家对国产POCT产品鼓励,推动行业发展。
分子诊断等革新技术将成为行业突破口。
抗菌药物监管趋严,POCT行业将得到充分发挥。
##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 前沿拓展:分子诊断类技术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平台提升检测灵敏度与精确度。
分子诊断类技术应用于HBV、HIV、流感病毒等传染病病原体指标检测。
2. 企业发展:行业出清与技术创新
行业出清:中小型企业面临挑战。
技术创新:本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
## 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1. 竞争格局概述
市场参与者分为三类梯队:跨国企业巨头、本土龙头企业、中小型企业。
本土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积极布局。
2. 投资企业推荐
星童医疗: 全自动免疫检测POCT产品及创新型免疫诊断平台系统企业。
南京诺尔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从事体外诊断产品、实验室仪器、多克隆抗体及临床POCT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企业。
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中国最早从事即时检验(POCT)医学快速诊断的生物高科技企业。
总结
本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传染和感染类POCT行业的市场现状、驱动因素、风险因素、相关政策、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 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受到重大传染病防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需求、分级诊疗政策等多重因素驱动。 行业内存在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但本土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积极布局,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多元化。 未来,分子诊断技术应用和行业出清、技术创新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