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2020年中国双特异性抗体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2020年中国双特异性抗体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研报

2020年中国双特异性抗体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概览摘要   双特异性抗体是一种可以同时结合两种特异性表位或目的蛋白的人工工程化抗体,具有同时结合两个不同表位的能力,可以起到一些特殊的生物学功能。得益于双特异性抗体相关生物技术的日渐成熟及陆续有产品进入临床阶段,中国双抗研究平台与相关企业受到全球生物技术企业与投资者的关注。中国双特异性抗体市场规模(按交易金额统计)从2015年的2.4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33.8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93.4%。未来,受政策激励、临床检测完成和创新模式提升整体渗透等综合因素影响,中国双特异性抗体产品将陆续进入市场。预计未来5年,中国双特异性抗体生产与应用将持续增长,于2024年达214.3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44.7%。   适应症患者基数庞大   双抗适应症患者人数相比于整体恶性肿瘤患者基数占有较大比重,总体维持在47%-50%之间。庞大的患者基数为未来双特异性抗体的商业化落地提供充足的市场空间,双抗市场增长潜力可期。   研发驱动产品落地进入收获期   中国双抗领先企业已有产品陆续进入临床1期至2期,且具有较为丰富的产品线分布,预计未来2-3年内将实现商业化落地。从疾病领域来看,业界对双特异性抗体治疗癌症更加期待。   全球化竞争与发展   2017年以来,在中国政府的倡议和资本市场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加强与海外先进企业的技术与资本交流,推动行业竞争全球化发展。近年来,随着双特异性相关产品陆续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海外机构投资者针对行业独角兽企业进行全面布局。   企业推荐:   友芝友、和铂医药、爱思迈生物
报告标签:
  • 医疗行业
报告专题:
  • 下载次数:

    2391

  • 发布机构:

    头豹研究院

  • 发布日期:

    2020-12-24

  • 页数:

    31页

下载全文
定制咨询
报告内容
AI精读报告
报告摘要

  概览摘要

  双特异性抗体是一种可以同时结合两种特异性表位或目的蛋白的人工工程化抗体,具有同时结合两个不同表位的能力,可以起到一些特殊的生物学功能。得益于双特异性抗体相关生物技术的日渐成熟及陆续有产品进入临床阶段,中国双抗研究平台与相关企业受到全球生物技术企业与投资者的关注。中国双特异性抗体市场规模(按交易金额统计)从2015年的2.4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33.8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93.4%。未来,受政策激励、临床检测完成和创新模式提升整体渗透等综合因素影响,中国双特异性抗体产品将陆续进入市场。预计未来5年,中国双特异性抗体生产与应用将持续增长,于2024年达214.3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44.7%。

  适应症患者基数庞大

  双抗适应症患者人数相比于整体恶性肿瘤患者基数占有较大比重,总体维持在47%-50%之间。庞大的患者基数为未来双特异性抗体的商业化落地提供充足的市场空间,双抗市场增长潜力可期。

  研发驱动产品落地进入收获期

  中国双抗领先企业已有产品陆续进入临床1期至2期,且具有较为丰富的产品线分布,预计未来2-3年内将实现商业化落地。从疾病领域来看,业界对双特异性抗体治疗癌症更加期待。

  全球化竞争与发展

  2017年以来,在中国政府的倡议和资本市场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加强与海外先进企业的技术与资本交流,推动行业竞争全球化发展。近年来,随着双特异性相关产品陆续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海外机构投资者针对行业独角兽企业进行全面布局。

  企业推荐:

  友芝友、和铂医药、爱思迈生物

中心思想

本报告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双特异性抗体市场潜力巨大,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以下几个关键特征:

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增长潜力

中国双特异性抗体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5年至2019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3.4%,预计未来五年将持续增长,2024年达到214.3亿元,复合增长率为44.7%。这主要得益于庞大的适应症患者基数(占整体恶性肿瘤患者的47%-50%)、研发驱动下的产品陆续进入临床阶段以及日益全球化的竞争与发展。

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程

中国企业在双特异性抗体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例如解决氨基酸分子间错配、提高抗体稳定性、改进品控水平以及降低免疫抗性等问题。 自主研发的抗体研发平台日益成熟,并获得全球认可,推动了技术授权市场的蓬勃发展,从单一产品授权向整体研发平台授权转变。

主要内容

中国双特异性抗体行业综述

本节对双特异性抗体进行了定义,阐述了其作用机制和分类,并回顾了其行业发展历程。报告指出,双特异性抗体技术复杂,商业化进程曲折,但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产品的陆续进入临床阶段,市场发展迅速。

中国双特异性抗体行业产业链分析

本节从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分析了中国双特异性抗体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和CMO/CDMO企业,中游是双特异性抗体研发企业和CRO,下游则涉及CSO和各级医院。报告分析了各环节的成本构成、技术水平和竞争格局,指出研发成本是主要支出,临床检测费用占比很高,而研发平台的交易和资本运作也日益活跃。

上游分析:成本与费用支出

研发成本是双特异性抗体企业的主要支出,其中临床检测费用占比高达50%-80%。管理费用也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源于并购重组和上市等活动。

中游分析:技术比较

中国在部分特定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研发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部分产品已进入临床二期,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结果。

下游分析:销售团队实力与适应症分布

中国双特异性抗体研发企业的销售团队实力参差不齐,未来市场竞争格局尚不明朗。适应症主要集中于实体瘤领域,覆盖了庞大的患者群体,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双特异性抗体行业市场规模

本节详细分析了中国双特异性抗体市场的规模,从2015年的2.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3.8亿元,并预测未来五年将持续高速增长。

中国双特异性抗体行业相关政策分析

本节分析了中国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旨在促进生物技术发展、保障医疗安全以及推动行业全球化发展,为双特异性抗体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中国双特异性抗体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本节从技术发展亮点、技术授权情况和投融资事件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双特异性抗体行业的投资机会。中国企业在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技术授权市场蓬勃发展,并吸引了大量海外资本的投资。

中国双特异性抗体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本节分析了中国双特异性抗体行业的竞争格局,指出研发进度方面已出现分化,但未来竞争格局仍存在不确定性。

中国双特异性抗体行业典型企业分析

本节对友芝友、和铂医药和爱思迈生物三家企业进行了详细分析,分别介绍了其公司概况、研发平台、研发管线以及市场竞争地位。

总结

本报告对中国双特异性抗体行业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该行业市场潜力巨大,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企业在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并吸引了大量投资。然而,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升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报告中分析的三家典型企业代表了中国双特异性抗体行业的不同发展模式,为投资者和行业参与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未来,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将继续推动中国双特异性抗体行业的发展。

报告正文
摩熵医药企业版
9大数据库,200+子数据库,一站查询药品研发、临床、上市、销售、投资、政策等数据了解更多
我要试用
1 / 31
试读已结束,如需全文阅读可点击
下载全文
如果您有其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咨询
头豹研究院最新报告
关于摩熵咨询

摩熵咨询是摩熵数科旗下生物医药专业咨询服务品牌,由深耕医药领域多年的专业人士组成,核心成员均来自国际顶级咨询机构和行业标杆企业,涵盖立项、市场、战略、投资等从业背景,依托摩熵数科丰富的外部专家资源及全面的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为客户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定制化解决方案

1W+
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200+
真实项目案例
1300+
业内高端专家资源
市场洞察与营销赋能
市场洞察与营销赋能
分析市场现状,洞察行业趋势,依托数据分析和深度研究,辅助商业决策。
立项评估及管线规划
立项评估及管线规划
提供疾病领域品种调研、专家访谈、品种立项、项目交易整套服务。
产业规划及研究服务
产业规划及研究服务
以数据为基础,为组织、园区、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趋势线索。
多渠道数据分析及定制服务
多渠道数据分析及定制服务
帮助客户深入了解目标领域和市场情况,发现潜在机会,优化企业决策。
投资决策与交易估值
投资决策与交易估值
依托全球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与顶级投行级分析模型,为并购、融资、IPO提供全周期决策支持。
立即定制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