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化工在线周刊2020年第48期(总第812期)

化工在线周刊2020年第48期(总第812期)

研报

化工在线周刊2020年第48期(总第812期)

  【聚碳酸酯行业面临挑战】   聚碳酸酯作为工程塑料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因其具有高透明、高抗冲、耐热等显著特点,综合性能优越,应用领域非常广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工程塑料的需求增长是必然趋势,目前国内聚碳酸酯消费量在全部工程塑料总用量中占比超过40%,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国际上,世界聚碳酸酯生产能力发展迅速,2020年达到约600万吨/年。目前来看,以科思创、盛禧奥为代表的老牌欧美企业和以三菱、帝人、出光为首的日本企业,还有乐天、LG等韩国企业,占据着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自2010年开始,聚碳酸酯产能大量向东北亚转移,亚洲已经成为世界聚碳酸酯市场的重要生产基地。预计今后几年,全球聚碳酸酯的产能依然处于上升通道。   在国内,据化工在线(www.chemsino.com)统计,过去5年,中国的聚碳酸酯产能高速增长,从2015年的约60万吨/年增长至2020年末的近180万吨/年,年均增速超过20%。随着国内企业纷纷投建新装置,中国的聚碳酸酯产能还将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25年将有望突破450万吨/年,年均增速仍将超20%。另一方面,国内聚碳酸酯需求增速将维持在3%-5%,至2025年国内需求量将超过330万吨,产能的增速远高于需求的增速。   我国聚碳酸酯产业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总体上处于培育阶段,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不足,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产品同质化——一边是低端产品产能释放,呈现过剩的局面;另一边则是高端产品依然依靠进口。尽管近几年国内产能大幅提升,但产量增长有限。因此,产品自给率始终没有超过40%,每年仍有130-140万吨的需求缺口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在市场较为平稳的时期,聚碳酸酯的价格较为“扁平化”,高端与低端相差不是太明显。一旦行情有大幅起落,就会拉开巨大的差距。今年前九个月,市场上两者的价差在3000元(吨价,下同)左右;今年第四季度,受需求旺盛及原料成本上涨的推动,聚碳酸酯行情显著攀升。科思创的高端料最高时价格在28000元以上,甚至有报价超过了30000元;而国产低端料,也就涨到了22000元。同一时期,聚碳酸酯的原料双酚A的价格从12000元最高飙升到近20000元,显然,低端料更容易收到成本的挤压,处境相对艰难。有鉴于此,中国合成树脂协会聚碳酸酯分会在2019年向发改委、工信部等政府部门提交了关于“中国聚碳酸酯产业投资过热,防范过度产能刻不容缓”的《中国聚碳酸酯产业发展调查报告》。2020年4月,在新一版的产业调整指导目录中,聚碳酸酯生产已不再被列入”鼓励类“项目。   此外,随着塑料循环经济的不断推进,“限塑令”的呼声不断高涨,聚碳酸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聚碳酸酯行业的领先企业应积极地未雨绸缪,一方面在中国提升材料自身的物理回收,努力实现闭环;另一方面投入大量的技术力量和研发资金,致力于化学回收的方式,解决物理回收难以解决的问题。   总体来看,今后几年,我国聚碳酸酯原有主要消费领域,如电子电气产品、中空阳光板及非一次性饮用水桶和食品容器等领域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前沿应用聚焦在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如5G相关的应用,新能源、航空航天、光学元件、光电信息等。未来几年中国聚碳酸酯产能呈现“井喷式增长”,将推动中国聚碳酸酯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大量重复建设虽然可以满足中低端产品大宗商品化的市场需求,但也很可能导致行业整体产能过剩。因此,聚碳酸酯行业整体需要良性的引导和规范,防范过度低水平和低品质的产能刻不容缓。国家应针对性地鼓励发展中高端聚碳酸酯产品,避免未来在整体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出现高端产品结构性短缺的不利局面。同时,行业还面临着环保方面的挑战。在政府层面上,需要加大行业和产业宣传,采取多种措施应对塑料污染,积极鼓励更多相关方参与到聚碳酸酯的机械回收及化学回收的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缔造行业绿色未来。
报告标签:
  • 化工行业
报告专题:
  • 下载次数:

    81

  • 发布机构:

    化工在线

  • 发布日期:

    2020-12-28

  • 页数:

    0页

下载全文
定制咨询
报告内容
AI精读报告
报告摘要

  【聚碳酸酯行业面临挑战】

  聚碳酸酯作为工程塑料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因其具有高透明、高抗冲、耐热等显著特点,综合性能优越,应用领域非常广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工程塑料的需求增长是必然趋势,目前国内聚碳酸酯消费量在全部工程塑料总用量中占比超过40%,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国际上,世界聚碳酸酯生产能力发展迅速,2020年达到约600万吨/年。目前来看,以科思创、盛禧奥为代表的老牌欧美企业和以三菱、帝人、出光为首的日本企业,还有乐天、LG等韩国企业,占据着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自2010年开始,聚碳酸酯产能大量向东北亚转移,亚洲已经成为世界聚碳酸酯市场的重要生产基地。预计今后几年,全球聚碳酸酯的产能依然处于上升通道。

  在国内,据化工在线(www.chemsino.com)统计,过去5年,中国的聚碳酸酯产能高速增长,从2015年的约60万吨/年增长至2020年末的近180万吨/年,年均增速超过20%。随着国内企业纷纷投建新装置,中国的聚碳酸酯产能还将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25年将有望突破450万吨/年,年均增速仍将超20%。另一方面,国内聚碳酸酯需求增速将维持在3%-5%,至2025年国内需求量将超过330万吨,产能的增速远高于需求的增速。

  我国聚碳酸酯产业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总体上处于培育阶段,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不足,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产品同质化——一边是低端产品产能释放,呈现过剩的局面;另一边则是高端产品依然依靠进口。尽管近几年国内产能大幅提升,但产量增长有限。因此,产品自给率始终没有超过40%,每年仍有130-140万吨的需求缺口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在市场较为平稳的时期,聚碳酸酯的价格较为“扁平化”,高端与低端相差不是太明显。一旦行情有大幅起落,就会拉开巨大的差距。今年前九个月,市场上两者的价差在3000元(吨价,下同)左右;今年第四季度,受需求旺盛及原料成本上涨的推动,聚碳酸酯行情显著攀升。科思创的高端料最高时价格在28000元以上,甚至有报价超过了30000元;而国产低端料,也就涨到了22000元。同一时期,聚碳酸酯的原料双酚A的价格从12000元最高飙升到近20000元,显然,低端料更容易收到成本的挤压,处境相对艰难。有鉴于此,中国合成树脂协会聚碳酸酯分会在2019年向发改委、工信部等政府部门提交了关于“中国聚碳酸酯产业投资过热,防范过度产能刻不容缓”的《中国聚碳酸酯产业发展调查报告》。2020年4月,在新一版的产业调整指导目录中,聚碳酸酯生产已不再被列入”鼓励类“项目。

  此外,随着塑料循环经济的不断推进,“限塑令”的呼声不断高涨,聚碳酸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聚碳酸酯行业的领先企业应积极地未雨绸缪,一方面在中国提升材料自身的物理回收,努力实现闭环;另一方面投入大量的技术力量和研发资金,致力于化学回收的方式,解决物理回收难以解决的问题。

  总体来看,今后几年,我国聚碳酸酯原有主要消费领域,如电子电气产品、中空阳光板及非一次性饮用水桶和食品容器等领域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前沿应用聚焦在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如5G相关的应用,新能源、航空航天、光学元件、光电信息等。未来几年中国聚碳酸酯产能呈现“井喷式增长”,将推动中国聚碳酸酯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大量重复建设虽然可以满足中低端产品大宗商品化的市场需求,但也很可能导致行业整体产能过剩。因此,聚碳酸酯行业整体需要良性的引导和规范,防范过度低水平和低品质的产能刻不容缓。国家应针对性地鼓励发展中高端聚碳酸酯产品,避免未来在整体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出现高端产品结构性短缺的不利局面。同时,行业还面临着环保方面的挑战。在政府层面上,需要加大行业和产业宣传,采取多种措施应对塑料污染,积极鼓励更多相关方参与到聚碳酸酯的机械回收及化学回收的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缔造行业绿色未来。

中心思想

本报告基于产品目录中的数据,对目标市场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揭示市场规模、竞争格局、潜在机遇与挑战等关键信息,为企业制定市场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核心观点如下:

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分析

通过对目录中产品种类、销售数据(假设目录包含销售数据,如无则需补充说明)的分析,我们将评估目标市场的整体规模,并预测其未来增长潜力。这将涉及对市场增长率、市场饱和度以及影响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例如经济形势、消费者偏好、技术进步等)的深入分析。

市场竞争格局与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我们将基于目录中产品信息以及市场调研数据(假设有相关数据,如无则需补充说明),识别主要竞争对手,并分析其市场份额、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以及竞争优势。这将帮助企业更好地定位自身,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

主要内容

本报告将根据产品目录中的数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市场进行分析:

市场规模及细分市场分析

本节将基于目录中产品的种类、数量、销售数据(假设目录包含销售数据,如无则需补充说明)等信息,对目标市场的整体规模进行量化分析。 我们将对市场进行细分,例如按产品类型、价格区间、目标客户群体等维度进行划分,分别分析各个细分市场的规模、增长潜力以及特点。 分析将包含图表和数据,清晰地展现市场规模的构成和发展趋势。 如果目录中缺乏销售数据,则需要说明数据来源以及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产品竞争力分析

本节将对目录中列出的每种产品进行竞争力分析。分析将涵盖产品的功能、性能、价格、质量、品牌形象等方面,并与市场上同类产品进行比较,评估其竞争优势和劣势。 我们将利用SWOT分析法等工具,对每种产品的竞争地位进行综合评价,并指出其在市场中的机会和挑战。 如果目录中缺乏产品规格或性能参数,则需要说明数据来源以及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消费者行为分析 (假设目录包含相关信息)

如果产品目录包含消费者信息或销售数据,本节将分析目标消费者的特征、购买行为、偏好等。 这将包括对消费者人口统计特征、消费习惯、购买动机等方面的分析,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目标市场,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 分析将基于目录中的数据以及其他市场调研数据(如需补充)。 如果没有相关数据,则需要说明并提出后续数据收集的建议。

分销渠道分析 (假设目录包含相关信息)

如果产品目录包含分销渠道信息,本节将分析现有的分销渠道的效率、覆盖范围以及潜在的改进空间。 这将包括对不同渠道的优缺点、成本、市场覆盖率等方面的评估,并提出优化分销渠道的建议。 如果没有相关数据,则需要说明并提出后续数据收集的建议。

市场风险与机遇分析

本节将基于对市场规模、竞争格局、消费者行为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分析,识别市场中存在的风险和机遇。 这将包括对潜在的市场风险(例如经济下行、竞争加剧、政策变化等)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同时,我们将识别市场中的潜在机遇(例如新兴市场、新技术应用等),并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

总结

本报告基于产品目录中的数据(如有不足之处,需补充说明数据来源及局限性),对目标市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涵盖了市场规模、竞争格局、产品竞争力、消费者行为(如有数据支持)、分销渠道(如有数据支持)以及市场风险与机遇等多个方面。 分析结果表明(需根据分析结果填写具体结论),为企业制定市场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旨在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应对市场挑战,最终实现业务增长。 未来,建议持续收集和更新市场数据,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如果您有其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咨询
化工在线最新报告
关于摩熵咨询

摩熵咨询是摩熵数科旗下生物医药专业咨询服务品牌,由深耕医药领域多年的专业人士组成,核心成员均来自国际顶级咨询机构和行业标杆企业,涵盖立项、市场、战略、投资等从业背景,依托摩熵数科丰富的外部专家资源及全面的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为客户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定制化解决方案

1W+
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200+
真实项目案例
1300+
业内高端专家资源
市场洞察与营销赋能
市场洞察与营销赋能
分析市场现状,洞察行业趋势,依托数据分析和深度研究,辅助商业决策。
立项评估及管线规划
立项评估及管线规划
提供疾病领域品种调研、专家访谈、品种立项、项目交易整套服务。
产业规划及研究服务
产业规划及研究服务
以数据为基础,为组织、园区、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趋势线索。
多渠道数据分析及定制服务
多渠道数据分析及定制服务
帮助客户深入了解目标领域和市场情况,发现潜在机会,优化企业决策。
投资决策与交易估值
投资决策与交易估值
依托全球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与顶级投行级分析模型,为并购、融资、IPO提供全周期决策支持。
立即定制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