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listItem.name }}快速筛选药品,用摩熵药筛微信扫一扫-立即使用
钠电池材料系列之二:正极材料量产在即,三大线路齐头并进
下载次数:
337 次
发布机构: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
2022-11-28
页数:
44页
钠电池从0到1,正极材料2026年需求有望超30万吨
2026年全球钠电池正极材料需求有望超过30万吨。由于钠离子电池不断实现技术突破,综合性能不断提升,叠加碳酸锂价格处于高位,钠离子电池成本优势凸显,其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2023年有望成为钠离子电池放量的元年。我们预计2026年全球钠离子电池需求将达到123.7GWh,正极材料作为钠电池核心材料之一,成本占比高达26%,2026年全球需求有望超30万吨,未来三年复合增速超200%。
钠电池正极材料层状氧化物路线有望率先实现产业化。材料选择方面,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路径多样,主要包括层状氧化物、普鲁士蓝类和聚阴离子型化合物。其中,层状氧化物材料凭借优异的综合性能以及与锂电正极工艺设备的高兼容性有望率先实现产业化,普鲁士蓝类化合物和聚阴离子化合物也有望实现技术突破,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层状氧化物:综合性能优异,产业化基础齐备
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综合性能优异,工艺与设备逐步成熟。性能方面,得益于层状氧化物的特殊结构,其克容量和压实密度分别能达到100-170mAh/g和3.0-4.0cm3/g,优于普鲁士类化合物和聚阴离子化合物。工艺与设备方面,钠电层状正极与锂电三元正极高度兼容,能借鉴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发展经验,因此钠电层状正极的短板正在被不断补齐,具备大规模应用基础。
国内多数企业开始布局层状氧化体系正极材料。目前,全国主流企业均在加速布局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大部分企业已经完成了从小试到中试的过程,预计在接下来的两年将陆续有新增产能的建设与投产。成本方面,由于各企业选择的层状氧化物体系存在差异,元素掺杂也不尽相同,因此各企业的层状正极成本差异较大。根据各企业公布的专利,结合当前主要原材料的市场价格,我们计算得出中科海纳Na-Cu-Fe-Mn系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理论原材料成本最低仅1.83万元/吨(按照分子式进行理论计算,不计损耗,不包括加工费用等),相比其他体系层状氧化物正极和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具备成本优势,有望率先应用。
普鲁士蓝类化合物:原材料充足,结晶水问题是关键
普鲁士蓝类化合物原料充足且具有成本优势。普鲁士蓝类化合物由于具有较大的金属离子通道,可实现Na+的快速嵌入和脱嵌而不发生晶格畸变,可在室温温和条件下制备以及材料安全无毒和成本低等诸多优点而被视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理想选项之一。性能方面,由于普鲁士蓝类化合物一般有两个不同的氧化还原活性中心,因此普鲁士蓝类化合物在充放电过程中能实现2个Na+的可逆脱嵌,其理论充放电比容量可达到170mAh/g。成本方面,以宁德时代Na1.768Mn[Fe(CN)6]0.942·2.132H2O为例,根据当前主要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其理论原材料成本约1.50万元/吨(按照分子式进行理论计算,不计损耗,不包括加工费用等,未考虑络合剂柠檬酸),远低于锂电池磷酸铁锂和三元正极。原材料方面,普鲁士蓝上游原材料以氰化钠和二价锰材料为主,这两种原材料产能充足,为普鲁士蓝材料大规模产业化提供保障。
普鲁士蓝类正极材料加速应用开发,性能及稳定性有望逐步提升。目前,普鲁士蓝正极材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材料的结晶完整性问题和结晶水问题,以宁德时代为首的企业也在加速研究进度,通过改进工艺、元素掺杂、表面包覆等多种途径助力普鲁士蓝类材料性能提升,未来行业有望加速发展。
聚阴离子化合物:钒系成本高,硫酸盐系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含钒聚阴离子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稳定性优势。聚阴离子化合物种类多样,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和稳定的结构赋予材料优异的综合性能,其中含钒聚阴离子材料(NVPF)结构性能优异,具有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稳定性好等潜在优点,是目前性能最接近实际应用的聚阴离子材料。但是,与其他聚阴离子材料一样,含钒聚阴离子材料的电子导电率极低,仅仅10-12S/cm。未经修饰的NVPF材料即使在低电流密度下仍然难以获得高比容量,同时,由于制备方法不当等带来的体相电子和离子传递阻力较大等缺陷,限制了材料的实际比容量、倍率性能及稳定性,阻碍了该材料的实际应用。由于原材料五氧化二钒价格较高,导致单吨Na3V2(PO4)2F3理论原材料成本高达5.74万元/吨(按照分子式进行理论计算,不计损耗,不包括加工费用等),远高于层状氧化物(1.83万元/吨)和普鲁士蓝类材料(1.50万元/吨),这进一步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硫酸盐聚阴离子材料有望加速实现应用。研究发现,硫酸盐聚阴离子材料具有较强的电负性和氧化还原电势,是一种潜力较大的储钠材料。虽然硫酸盐聚阴离子材料的能量密度较低,但其原材料成本可控,按照当前市场价来计算,理想情况下Na2Fe2(SO4)3的理论原材料成本仅500.4元/吨(按照分子式进行理论计算,不计损耗,不包括加工费用等),相对锂电正极材料和其他钠电正极材料理论原材料成本优势显著,因此国内多家企业积极布局,如多氟多、传艺科技、众钠能源、星空钠电等均在相关领域有专利布局。未来随着技术和制备工艺的突破,硫酸盐聚阴离子材料有望加速实际应用的步伐。
投资建议
相对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具备原材料优势,成本优势和部分性能优势,尤其是在碳酸锂价格高企的背景下,钠电池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凸显,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进而带动正极材料需求。
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凭借优异的综合性能以及与锂电三元正极工艺设备的高兼容性有望率先实现产业化,因此具备锂电三元正极材料生产经验的企业有望快速切换,建议关注振华新材、当升科技、容百科技、厦钨新能等。
普鲁士蓝类化合物正极材料目前处于小试到中试的阶段,由于普鲁士蓝类正极材料和普鲁士蓝类颜料原材料基本一致,且在工艺上具备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普鲁士蓝类颜料生产厂商具备切换至普鲁士蓝类正极材料赛道的先天优势,建议关注七彩化学、百合花等。
聚阴离子化合物正极材料当前的研究重点是硫酸铁钠体系,但是由于硫酸盐高温易分解且导电性低,因此如何在较低温度下合成出较高结晶度和纯度的材料,如何进行碳包覆等具备较高的技术壁垒,建议关注具备相关技术储备的钠电池公司如多氟多、传艺科技等。此外,钠离子电池正极上游原材料方面,建议关注锰化工相关企业如湘潭电化、红星发展等,以及从原材料纯碱进一步延伸至钠电正极材料的企业如雪天盐业等。
本报告的核心观点是: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2023年有望成为放量元年,2026年全球需求有望超过123.7GWh,正极材料需求将超过30万吨,未来三年复合增速超200%。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路线多样,层状氧化物、普鲁士蓝类化合物和聚阴离子化合物各有优势,其中层状氧化物有望率先产业化,普鲁士蓝类化合物性价比高但存在结晶水问题,聚阴离子化合物中硫酸盐体系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报告建议关注相关产业链公司,包括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生产企业、普鲁士蓝类化合物生产企业、硫酸盐聚阴离子材料生产企业以及上游原材料企业。
钠离子电池技术日趋成熟,成本优势显著,有望在储能、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报告预测,2026年全球钠离子电池需求将达到123.7GWh,正极材料需求将超过30万吨,未来三年复合增速超过200%。这一预测基于对A00级新能源汽车、储能和二轮电动车市场规模的分析,并考虑了钠离子电池在这些领域的渗透率。
报告详细分析了钠离子电池的成本构成,指出正极材料成本占比高达26%。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在原材料和制造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在碳酸锂价格高企的背景下,其成本优势更加凸显。报告还对不同类型正极材料的原材料成本进行了详细的测算,为投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本节首先介绍了钠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技术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企业的布局情况。数据显示,2023年钠离子电池新增产能有望达到17.5GWh,产业化进程加速。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具有原材料丰富、成本低廉、倍率性能优异、低温性能优异以及安全性高等优势,但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本节重点分析了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三大技术路线:层状氧化物、普鲁士蓝类化合物和聚阴离子化合物。
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具有综合性能优异、与锂电正极工艺设备兼容性高等优点,有望率先实现产业化。报告分析了其性能特点、制备工艺以及国内主要企业的布局情况,并对不同企业选择的层状氧化物体系及原材料成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Na-Cu-Fe-Mn系具备成本优势。同时,报告也指出了层状氧化物材料存在的结构稳定性差、空气稳定性差以及与电解液发生副反应等问题,并介绍了各企业为提升材料性能所采取的改性策略,例如离子掺杂、结构/组成设计、表面包覆和正极预钠化等。
普鲁士蓝类化合物正极材料具有原材料充足、成本低廉等优势,但存在结晶完整性问题和结晶水问题。报告分析了其性能特点、原材料成本以及国内外企业的布局情况,并详细介绍了各企业为提升材料性能所采取的改进措施,例如优化制备工艺、惰性气体保护、元素掺杂和表面包覆等。
聚阴离子化合物正极材料种类多样,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高稳定性等优点,但钒系材料成本较高,硫酸盐体系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报告分析了不同类型聚阴离子化合物的性能特点和成本,并重点介绍了硫酸盐体系材料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本节给出了具体的投资建议,建议关注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生产企业(振华新材、当升科技、容百科技、厦钨新能等)、普鲁士蓝类化合物生产企业(七彩化学、百合花等)、硫酸盐聚阴离子材料生产企业(多氟多、传艺科技等)以及上游原材料企业(湘潭电化、红星发展、雪天盐业等)。同时,报告也列出了潜在的风险因素,包括技术突破不及预期、钠离子电池性能不及预期、钠离子电池需求不及预期、碳酸锂价格下降导致钠离子电池成本优势不及预期以及产业链配套能力不及预期等。
本报告对钠离子电池市场及正极材料产业链进行了深入分析,预测了未来市场需求,并对不同类型正极材料的技术路线、性能特点、成本优势以及产业化前景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报告认为,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市场前景广阔,建议投资者关注相关产业链公司,但同时也需注意潜在的风险因素。 报告提供了丰富的图表数据,支持了其分析结论,为投资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信息参考。
STC007达成授权合作,重视创新管线资产价值
基础化工行业周报:乙烷禁运风波趋缓,从“全面停运”到“可运输、暂不卸货”
基础化工行业周报:中东地缘冲突再起,原油、甲醇、SAF等价格上涨
合成生物学周报:自贡签约重点项目布局生物基材料,易生新材料突破PLA纤维难题
摩熵咨询是摩熵数科旗下生物医药专业咨询服务品牌,由深耕医药领域多年的专业人士组成,核心成员均来自国际顶级咨询机构和行业标杆企业,涵盖立项、市场、战略、投资等从业背景,依托摩熵数科丰富的外部专家资源及全面的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为客户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定制化解决方案
对不起!您还未登录!请登陆后查看!
您今日剩余【10】次下载额度,确定继续吗?
请填写你的需求,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nameTip}}
{{companyTip}}
{{telTip}}
{{sms_codeTip}}
{{emailTip}}
{{descriptionTip}}
*请放心填写您的个人信息,该信息仅用于“摩熵咨询报告”的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