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2023年中国助消化药物行业概览

2023年中国助消化药物行业概览

研报

2023年中国助消化药物行业概览

  生活节奏加快和作息不规律成为消化道疾病主要致病因素,多种胃肠道疾病可综合引发消化不良   慢性胃炎、胃动力障碍、胃排空延迟和胃酸分泌异常是引发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原因。中国慢性胃炎患病率由21世纪初期的87.8%逐渐升至2022年的92.26%,患病人数增至13.0亿人,2022年胃食管反流新增患病人数204万人,总患病人数7,607.7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5.39%,消化性溃疡每年新增患病人数约为282.3万人。总体来看,中国居民胃肠基础疾病患病基数较大,引发消化不良风险逐年上升。   中国首个自主研发质子泵抑制剂药物获批上市,同期新型抑酸药物处于本土化进程中   进入21世纪,P-CAB类药物成为继质子泵抑制剂后新一代抑酸药物,中国在新药研发层面加大投入力度,2022年由罗欣制药原研生产的替戈拉生片在中国本土获批上市。2023年轩竹医药原研的安奈拉唑钠肠溶片获批上市,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质子泵抑制剂新药。接连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助消化用药本土化进程已初获成效。   未成年人消化不良比例逐年上升,国家政策出台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中华儿科数据对中国中小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调查的结果数据显示,陕西省中小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病率为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专科门诊就诊的4岁以上儿童中,患有功能性胃肠病人数比重为34.4%,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病率为59.0%。面对儿童消化不良患病率居高不下的情况,国家卫健委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出台《关于印发第四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的通知》,从药品剂型、规格等角度找到适宜儿童消化道疾病诊疗的最佳治疗方案。
报告标签:
  • 化学制药
报告专题:
  • 下载次数:

    1510

  • 发布机构:

    头豹研究院

  • 发布日期:

    2024-03-21

  • 页数:

    25页

下载全文
定制咨询
报告内容
AI精读报告
报告摘要

  生活节奏加快和作息不规律成为消化道疾病主要致病因素,多种胃肠道疾病可综合引发消化不良

  慢性胃炎、胃动力障碍、胃排空延迟和胃酸分泌异常是引发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原因。中国慢性胃炎患病率由21世纪初期的87.8%逐渐升至2022年的92.26%,患病人数增至13.0亿人,2022年胃食管反流新增患病人数204万人,总患病人数7,607.7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5.39%,消化性溃疡每年新增患病人数约为282.3万人。总体来看,中国居民胃肠基础疾病患病基数较大,引发消化不良风险逐年上升。

  中国首个自主研发质子泵抑制剂药物获批上市,同期新型抑酸药物处于本土化进程中

  进入21世纪,P-CAB类药物成为继质子泵抑制剂后新一代抑酸药物,中国在新药研发层面加大投入力度,2022年由罗欣制药原研生产的替戈拉生片在中国本土获批上市。2023年轩竹医药原研的安奈拉唑钠肠溶片获批上市,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质子泵抑制剂新药。接连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助消化用药本土化进程已初获成效。

  未成年人消化不良比例逐年上升,国家政策出台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中华儿科数据对中国中小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调查的结果数据显示,陕西省中小学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病率为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专科门诊就诊的4岁以上儿童中,患有功能性胃肠病人数比重为34.4%,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病率为59.0%。面对儿童消化不良患病率居高不下的情况,国家卫健委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出台《关于印发第四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的通知》,从药品剂型、规格等角度找到适宜儿童消化道疾病诊疗的最佳治疗方案。

中心思想

本报告基于头豹研究院对2023年中国助消化药物行业的分析,核心观点如下:

  • 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但增速放缓: 中国助消化药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但增速趋于平缓,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器质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持续增长是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 竞争格局呈现梯队化: 市场竞争格局呈现明显的梯队分布,头部企业凭借研发实力、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差异化优势占据主导地位。
  • 产品升级和研发投入是关键竞争因素: 新一代助消化药物(如艾司奥美拉唑、西尼必利)凭借更优的疗效和更低的副作用,推动了市场升级,并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研发投入占比高的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 政策和市场变化影响市场发展: 国家政策(如药品集采、儿童用药安全政策)、医保目录调整以及诊疗共识意见的更新,都对市场格局和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销售渠道多元化: 助消化药物的销售渠道日益多元化,医院渠道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零售药店和线上平台的销售占比也在不断提升。

主要内容

消化不良发病机制及市场现状分析

报告首先分析了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将其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两大类,并详细阐述了各自的病因。数据显示,中国慢性胃炎患病率高,胃食管反流病和消化性溃疡患者数量也在持续增加,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对助消化药物的需求增长。 未成年人消化不良比例的逐年上升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市场趋势,国家政策也开始关注儿童用药安全问题。

中国助消化药物产业链分析

报告对中国助消化药物产业链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涵盖上游的原料药和中间体供应、制药设备,中游的药品研发和生产企业,以及下游的销售渠道(医院、零售药店、线上平台)和医疗资源分布。分析指出,中国是胃动力促进药物中间体和原料药的主要产地,但高纯度原料药供应商的占比相对较低。中游企业面临着集采降价的压力,下游销售渠道则呈现多元化趋势。

中国助消化药物市场规模及驱动因素分析

报告对中国助消化药物市场规模进行了测算和预测,数据显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报告分析了市场规模增长的历史驱动因素(用药需求和不良反应)和长期驱动因素(产能扩增和健康评分)。 器质性消化不良患者数量的增加是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国家药监局对药物说明书的修订,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药物滥用,影响了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 产能扩增和“中国消化健康指数”的发布,则为市场长期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中国助消化药物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报告对中国助消化药物行业的竞争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将市场参与者分为三个梯队,并分析了当前和长期影响竞争格局的因素。 品类升级(如新一代PPIs和P-CAB药物的出现)和研发投入是当前竞争的关键因素,头部企业凭借研发实力和品牌优势占据主导地位。 疗效领先和诊疗共识意见的更新,则对长期竞争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新药的上市和医保目录的调整,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中国助消化药物行业代表企业分析

报告最后对石药集团、康哲药业和济川药业三家代表性企业进行了案例分析,分别从产品线布局、研发投入、销售渠道和市场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展现了不同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差异化战略。

总结

本报告对中国助消化药物行业进行了全面的市场分析,涵盖了市场规模、产业链、竞争格局和代表企业等多个方面。报告指出,中国助消化药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竞争格局呈现梯队化,产品升级和研发投入是关键竞争因素。国家政策、市场变化和企业战略都将对行业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未来,具有研发创新能力、品牌优势和差异化产品策略的企业将更有竞争力。 同时,提升公众对消化道健康的认知,促进科学用药,也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报告正文
摩熵医药企业版
9大数据库,200+子数据库,一站查询药品研发、临床、上市、销售、投资、政策等数据了解更多
我要试用
1 / 25
试读已结束,如需全文阅读可点击
下载全文
如果您有其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咨询
头豹研究院最新报告
关于摩熵咨询

摩熵咨询是摩熵数科旗下生物医药专业咨询服务品牌,由深耕医药领域多年的专业人士组成,核心成员均来自国际顶级咨询机构和行业标杆企业,涵盖立项、市场、战略、投资等从业背景,依托摩熵数科丰富的外部专家资源及全面的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为客户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定制化解决方案

1W+
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200+
真实项目案例
1300+
业内高端专家资源
市场洞察与营销赋能
市场洞察与营销赋能
分析市场现状,洞察行业趋势,依托数据分析和深度研究,辅助商业决策。
立项评估及管线规划
立项评估及管线规划
提供疾病领域品种调研、专家访谈、品种立项、项目交易整套服务。
产业规划及研究服务
产业规划及研究服务
以数据为基础,为组织、园区、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趋势线索。
多渠道数据分析及定制服务
多渠道数据分析及定制服务
帮助客户深入了解目标领域和市场情况,发现潜在机会,优化企业决策。
投资决策与交易估值
投资决策与交易估值
依托全球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与顶级投行级分析模型,为并购、融资、IPO提供全周期决策支持。
立即定制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