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会议纪要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210)

    • 医药生物行业月度报告:化学新药首发价格新规发布,利好高质量创新药

      医药生物行业月度报告:化学新药首发价格新规发布,利好高质量创新药

      化学制药
        投资要点:   市场回顾:2024年2月,医药生物(申万)板块涨幅为12.38%,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9位,跑赢沪深300、上证综指3.36、6.85个百分点,跑输深证成指、创业板指0.96、2.83个百分点。截止2024年2月29日,医药生物板块PE(TTM,整体法)均值为25.45倍,位于自2012年以来后8.40%分位数。   化学新药首发价格新规发布,利好高质量创新药,建议重点关注创新药投资机会。2月5日,国家医保局下发《关于建立新上市化学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鼓励高质量创新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并通过有关行业协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建立了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企业自评和社会监督为支撑的首发上市自主定价制度,从保留价格自主制定空间、提升挂网效率、设置价格稳定期等方面支持高质量创新药品,有助于创新药高质量发展。本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以及前期出台的《谈判药品续约规则》基本明确了化学新药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价格制定及调整规则,有利于稳定创新药价格预期。此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4年1月印发的《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依照有关规定允许生物医药新产品参照国际同类药品定价,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方案》给予了创新药灵活的定价空间。除了政策极力鼓励发展创新药,国产创新药的海外上市也迎来多个积极进展。2月23日,传奇生物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人用药品委员会关于CARVYKTI用于更前线复发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治疗的积极意见;2月27日,百济神州的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获欧洲药品管理局人用药品委员会积极意见。考虑到国内创新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产创新药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以及GLP-1等重磅药物研发催化,建议重点关注创新药板块的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耗材、药品价格降幅超预期风险;创新药研发失败风险;行业政策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等。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2页
      2024-03-07
    • 医疗器械行业月度点评:迈瑞医疗拟控股惠泰医疗,优势互补共拓心血管市场

      医疗器械行业月度点评:迈瑞医疗拟控股惠泰医疗,优势互补共拓心血管市场

      医疗器械
        行情回顾:上周医药生物(申万)板块跌幅为-25.21%,在申万32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25位,医疗器械(申万)板块跌幅为-24.96%,在6个申万医药二级子行业中排名第3位,跑赢医药生物(申万)0.26百分点,跑输沪深300指数-19.08百分点。截止2024年2月4日,医疗器械板块PE均值为26.91倍,在医药生物6个二级行业中排名第1,相对申万医药生物行业的平均估值溢价22.36%,相较于沪深300、全部A股溢价186.97%、132.78%。   迈瑞医疗拟控股惠泰医疗,优势互补共拓心血管市场。1月28日,迈瑞医疗拟通过子公司(深迈控)以471.12元每股价格收购惠泰医疗1412万股股份,收购后迈瑞医疗持有惠泰医疗股份24.61%。迈瑞此前布局领域主要为医疗设备和体外诊断,高值耗材布局有限,此次收购后,迈瑞将进入心血管领域,进一步拓展公司发展空间;二者在研发、营销、生产制造等多个环节均存在协同性,在迈瑞研发体系的助力下,惠泰原有基础相对薄弱的设备领域有望得到显著补强,此外,惠泰医疗的海外业务也将受益于迈瑞广泛的国际营销网络。   投资建议:集采规则趋于温和成熟,我们认为具备临床价值的创新产品可在集采下快速放量,国产品牌有望凭借供应链优势、性价比与本土临床创新在竞争中扩大市场份额,加速实现进口替代,并实现集中度提升,我们看好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与出海能力的医疗器械研发平台化厂家,如迈瑞医疗、心脉医疗、开立医疗、澳华内镜、海泰新光等;同时在全民健康意识增强、人均收入持续增多背景下,我们关注疫情后期消费产品的需求复苏,建议关注受益于集采和国产替代的眼科器械创新型企业爱博医疗、家用器械企业鱼跃医疗等。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集采政策变化,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等。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2页
      2024-02-21
    • 肝病治疗龙头企业,FibroScan开启销售新阶段

      肝病治疗龙头企业,FibroScan开启销售新阶段

      个股研报
        福瑞股份(300049)   投资要点:   公司为肝病领域龙头企业,实力雄厚。公司于1998年成立,2010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于肝病医疗,深耕肝纤维化、肝硬化诊治领域多年,集药品生产与销售、仪器研发与销售、医疗服务业务为一体。近年来,公司通过不断加强成本控制、适时调整公司业务经营策略、大力发展医疗设备业务,药品以及FibroScan系列等医疗设备销售稳定增长,进而带动公司营收增长。   NAFLD发病率高,治疗药物市场规模广阔。NAFLD患病率较高,亚洲患病率为31.6%,欧洲为32.6%,北美为47.8%,发病人数众多。全球仅有一款治疗药物在印度获批,大量临床治疗需求尚未被满足,市场前景广阔,吉利德、礼来、诺和诺德、Intercept、艾尔建等多家企业均加紧布局NASH新药的研发,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全球NAFLD/NASH相关药物的市场规模已从2016年的17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1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82%,预计2030年将达到322亿美元。   FibroScan性能优异,多因素推动下有望带动公司业绩快速增长。FibroScan可无创无痛、定量、准确地评估肝脏纤维化和肝脏脂肪变,已获得超180个指南权威指南推荐,应用于NAFLD的早期筛查、风险分层和患者管理,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及地区获得广泛应用。公司通过实施以下措施,有望进一步提升FibroScan的市场份额,并为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撑:(1)不断提高自身研发水平,持续研发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产品品种,2022年推出采用按次收费模式的设备FibroScan GO,并已上市推广;(2)推动全球肝病及相关领域临床实践指南的更新,提升FibroScan临床应用需求,不断扩展公司医疗器械业务的发展空间;(3)积极开展与国际大型药企的合作,助力药物临床试验及提供相关综合解决方案,以推进NASH的早期诊断,并提高患者、医疗提供者以及其它利益相关方对该疾病的认知。   投资建议: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于肝病医疗,先后投资、收购了法国Echosens SA、Median SA、Theraclion SA等企业,目前已形成以北京为管理中心、内蒙古为制药基地、法国巴黎为研发前沿、成都为医疗服务基地的战略布局。独家产品FibroScan获得超180个肝病权威指南和学会的推荐,产品护城河深厚,控股子公司Echosens与多家药企达成合作关系,大力推动FibroScan设备安装,伴随未来NASH药物上市,预计FibroScan系列设备将快速放量,我们预计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1.19、15.80、21.81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10.89%、41.24%、38.03%,归母净利润分别1.00、1.71、2.63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2.03%、70.85%、54.19%,EPS分别为0.38、0.65、1.00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14.83x,67.21x,43.59x,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FirborScan GO投放不及预期、NASH相关药物研发进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等。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3页
      2024-01-17
    • 医用导管龙头,营销变革踏征程

      医用导管龙头,营销变革踏征程

      个股研报
        维力医疗(603309)   投资要点:   低值耗材:市场空间广阔,未来仍有增长空间。2016年全球低值耗材市场规模约为528.07亿美元,2023年国内低值耗材市场规模约为155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2213亿元。国内市场高度分散,2021年行业CR5仅为15.7%。随着技术的升级、医疗需求的提高、行业监管的加强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等因素,低值医用耗材市场将优胜劣汰,头部企业凭借其自身产品、研发及渠道等优势有望更多的抢占市场份额,从而促使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   公司为国内医药导管龙头,实力雄厚。公司是国内医用导管行业龙头企业。公司业务包括麻醉、导尿、泌尿外科、护理、血液透析、呼吸等领域,导尿领域和麻醉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列。在国内市场,公司已覆盖全国超过4000家医院,其中超过1000家三甲医院,并建立专业的学术推广队伍。在海外市场,公司已进入欧盟、北美、日韩等主流市场,产品远销90余个国家或地区,与上百家国外医疗器械经销商、数十家国内出口贸易商进行业务合作。   产品升级与营销改革双轮驱动,业绩有望迈上新台阶。产品端深耕细作,公司推出了BIP导尿管、亲水性导尿管包等创新产品,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同时新产品的高毛利率特性,打开新的增长空间;营销端启动全面改革,聚焦于国内产品的分线管理策略,同时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推广活动,通过专业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在应对集采方面,公司专门成立了集采小组,以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国内医用导管龙头企业,重磅产品相继放量有望带动整体业绩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收分别为13.85、17.10、20.6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56%、23.51%、20.9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0、2.41、2.9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31%、33.39%、24.21%,对应EPS分别为0.62、0.82、1.02元,参考可比公司拱东医疗、昌红科技、三鑫医疗、康德莱估值水平,给予公司24年20-25倍PE,首次覆盖,予以“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集采等行业管理政策变化风险,新品推广不及预期,地缘摩擦、贸易摩擦风险,商誉减值风险等。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4页
      2024-01-10
    • 2024年度医疗器械行业投资策略报告:潮平岸阔帆正劲,创新驱动破浪行

      2024年度医疗器械行业投资策略报告:潮平岸阔帆正劲,创新驱动破浪行

      医疗器械
        投资要点:   多重因素影响下,2023年板块走势疲弱。年初,受到疫情放开、医疗需求逐步恢复预期影响,行业整体表现较为平稳,进入二季度后院内院外诊疗需求恢复不及预期,此外海外美联储持续加息,国内医疗反腐行动的开展,导致医疗设备面临招投标及新产品入院速度放缓。同时,耗材集采持续扩面,叠加反腐影响,非集采产品放量速度受到影响,上述两个因素共同导致了行业的疲弱表现;进入四季度,反腐预期逐步消化,生化、肝功能集采等落地,以及创新器械支持政策的颁发,行业情绪有所回暖,下跌趋势止住。   国产医疗器械需求增长趋势不减。国内老龄化超预期加速,日益增长的老龄化将进一步增加各类疾病的患者数量,而增长的患者需求也将带动医疗器械各细分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医疗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保持快速增长,国内市场快速扩容。而且由于相关基础学科和制造工艺的落后,我国医疗器械仍集中在中低端品种,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赖进口,国产替代仍有广阔空间。   集采政策不断调整改善,对于行业估值压制也有望减弱。此前,对集采的悲观预期一直是压制板块行情的核心因素,但降价已不可逆转,市场对器械集采已有充分预期,且脊柱集采、电生理集采、冠脉支架集采续约都再次表明,集采是在保证临床效果的前提下,压缩渠道费用,给予生产企业合理利润;总体而言,集采政策已有明显调整改善,集采规则不断优化完善、降幅温和理性,预计未来也将持续回暖,我们认为部分产品临床效果过硬、配套服务优秀、供应能力出众、竞争格局较好的国产企业更易获取合理价格,借助集采快速提升市占率,未来集采对于行业估值压制也有望减弱。   医保政策整体意在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国产替代。从福建三明改革探索医疗模式,到成立国家医保局加强市场调节,医疗改革持续深入。实施“两票制”和药械集采挤出流通水分,医疗反腐大力打击利益关键岗位、遏制“带金销售”,多项措施意在刨除产业“黑金”环节,促进“医药分离”,降低医疗体系运转成本。近年来,医保改革“减”的是黑色收入、不必要开支,“增”的是一揽子政策,鼓励药械创新、加快国产替代、助力产业升级。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不断推进,流程持续优化,药械上市效率不断提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等文件优先创新产品和临床急需产品快速过审,资源向具有明确临床价值的创新医械产品倾斜;政府支持采购国产器械,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医疗机构在质优价廉的前提下购买国产设备及耗材。政策明确对加强医疗人才培养、引导医疗企业发展、重视国产产品推广销售等全产业链的扶持,意在推动行业国产替代、产业创新升级。   扬帆出海是国内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医保控费带来价格压力,为了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负担以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医保控费措施持续推进,医生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医疗器械,从而进一步压缩了医疗器械的采购价格空间;国际医疗市场空间广阔,对标跨国医疗器械巨头,国内企业海外业务仍有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实施“一带一路”等开放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在医疗器械领域,政府通过提供出口退税、贷款优惠等政策措施,为企业出海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中国已陆续涌现出数个成功的药械企业通过自有品牌成功扩张出海的案例,这些企业分别走出了各有特色的出海路径。   投资建议:集采规则趋于温和成熟,综合考虑产品质量、市场份额、供应与配套服务等,充分考虑医疗机构使用习惯、给予临床更大选择空间、稳定临床使用格局;创新激励机制不断完善,集采方案尊重创新,给予高临床价值产品一定溢价,医保支付向创新药械倾斜;整体来看,集采非绝对“唯低价论”,中选价格核心决定因素为产品竞争格局与内在临床价值。我们认为具备临床价值的创新产品可在集采下快速放量,国产品牌有望凭借供应链优势、性价比与本土临床创新在竞争中扩大市场份额,加速实现进口替代,并实现集中度提升,我们看好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与出海能力的医疗器械研发平台化厂家,如迈瑞医疗、心脉医疗、维力医疗、福瑞股份、澳华内镜、海泰新光等;同时在全民健康意识增强、人均收入持续增多背景下,我们关注疫情后期消费产品的需求复苏,建议关注受益于集采和国产替代的眼科器械创新型企业爱博医疗、家用器械企业鱼跃医疗等。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集采政策变化,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等。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3页
      2024-01-10
    • 2024年基础化工策略报告:行业底部复苏,重视供需格局

      2024年基础化工策略报告:行业底部复苏,重视供需格局

      化学制品
        投资要点:   2023 年,全球局势持续动荡,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经济受疫情疤痕效应影响,需求呈现弱复苏。在这样的背景下,化工行业受到了明显影响, 由于化工产品的生产和贸易涉及到全球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为避免全球供应链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许多化工企业开始考虑生产多元化布局来降低风险, 部分新增产能向东南亚转移。 同时, 国内下游需求恢复较为缓慢,部分化工行业仍面临开工率不足,利润水平维持低位的困境。   2023 年初至 12 月 19 日,申万化工指数下跌 18.5%,跑输市场主要指数,跌幅超过上证综指 12.6 个百分点,超过沪深 300 指数 4.2 个百分点。从估值来看,截止 2023 年 12 月 20 日申万基础化工板块 PE ( TTM,整体法) 27.1 倍,较年初的估值水平上升了 11.3,主要是整体利润下滑被动推高了板块估值。子板块中,塑料和橡胶的估值水平偏高, PE( TTM,整体法)分别为 31.25 倍、 34.37 倍;农化制品和化学原料估值较低,分别为 13.25 倍、 18.87 倍。   展望 2024 年,外部流动性因素逐渐好转,国内稳经济政策发力,有望同时抬升行业业绩和估值。国内地产政策在三季度已放松限制,对于产业链上游的拉动未来有待显现,同时消费市场的需求也正随着经济的好转逐步改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正在趋于缓和,国际原油价格稳定在 80 美元/桶左右,降低了原材料波动给化工行业造成的压力,有利于大部分产业链环节的利润修复。我们看好两个方向,炼化企业在经历了历史性低谷后,行业需求有望迎来边际好转,企业本身不断的资本扩张强化了一体化优势,在行业景气恢复阶段企业将展现出更强的业绩弹性,建议关注:荣盛石化、桐昆股份。国产材料替代是自主可控需求下的必经之路,粘胶剂行业有望借助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完成产业转型,短期来看原材料有机硅价格的回落成为企业业绩修复的拐点,建议关注:回天新材、硅宝科技。   风险提示: 国际局势动荡加剧;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新能源材料市场内卷加剧,新能源产业出口不及预期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9页
      2024-01-08
    • 医疗器械行业周度点评:推进医疗装备发展会议召开,政策持续鼓励产业创新、器械出海

      医疗器械行业周度点评:推进医疗装备发展会议召开,政策持续鼓励产业创新、器械出海

      医疗器械
        投资要点:   行情回顾: 上周医药生物(申万)板块涨幅为 2.62%,在申万 32 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 14 位,医疗器械(申万)板块涨跌幅为 3.09%,在 6个申万医药二级子行业中排名第 2 位, 跑赢医药生物(申万) 0.48 百分点,跑赢沪深 300 指数 0.28 百分点。 截止 2023 年 12 月 31 日,医疗器械板块 PE均值为 32.27 倍,在医药生物 6 个二级行业中排名第 1,相对申万医药生物行业的平均估值溢价 16.89%,相较于沪深 300、全部 A 股溢价 230.78%、 149.76%。 。   医疗政策持续鼓励产业创新、器械出海。 12 月 29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 28 日在北京联合召开推进医疗装备发展应用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会议强调继续支持医疗创新、共同推动优秀医疗装备“走出去”。近年来,医保改革“减”的是黑色收入、不必要开支,“增”的是一揽子政策,鼓励药械创新、加快国产替代、助力产业升级。 医保控费下扬帆出海是国内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国际医疗市场空间广阔,对标跨国医疗器械巨头,国内企业海外业务仍有发展空间;近年来,政府大力实施“一带一路”等开放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   投资建议: 集采规则趋于温和成熟,综合考虑产品质量、市场份额、供应与配套服务等,充分考虑医疗机构使用习惯、给予临床更大选择空间、稳定临床使用格局;创新激励机制不断完善,集采方案尊重创新,给予高临床价值产品一定溢价,医保支付向创新药械倾斜;整体来看,集采非绝对“唯低价论”,中选价格核心决定因素为产品竞争格局与内在临床价值。我们认为具备临床价值的创新产品可在集采下快速放量,国产品牌有望凭借供应链优势、性价比与本土临床创新在竞争中扩大市场份额,加速实现进口替代,并实现集中度提升,我们看好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与出海能力的医疗器械研发平台化厂家,如迈瑞医疗、心脉医疗、开立医疗、澳华内镜、海泰新光等;同时在全民健康意识增强、人均收入持续增多背景下,我们关注疫情后期消费产品的需求复苏,建议关注受益于集采和国产替代的眼科器械创新型企业爱博医疗、家用器械企业鱼跃医疗等。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集采政策变化, 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等。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1页
      2024-01-08
    • 医药生物行业深度:聚焦创新升级主线,关注服务需求回暖

      医药生物行业深度:聚焦创新升级主线,关注服务需求回暖

      化学制药
        投资要点:   行业回顾:2023年,医药生物(申万)板块涨幅为4.09%,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3位,分别跑赢沪深300、深证成指、创业板指1.95、8.22、7.09个百分点。截止2023年12月27日,医药生物板块PE(TTM,整体法)均值为27.23倍,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7位,位于自2012年以来后16.50%分位数。   创新药板块:重点关注“真创新”“国际化”“大单品”三条主线。考虑到:(1)美联储预计2024开始降息,创新药资产有望迎来估值修复;(2)仿制药集采进入后半段,《谈判药品续约规则》稳定了创新药价格预期,医疗反腐推动药品销售规范化,创新药企面临的政策风险降低;(3)在药品审评政策趋严以及医药投融资趋紧的影响下,创新药行业供给格局优化;(4)国产创新药迎来收获期,创新药NDA数量、对外授权项目数量及金额、海外获批上市数量明显增多;(5)生物医药有望迎来新一轮技术创新周期,GLP-1、AD、NASH等药物研究进展积极;我们认为“创新”有望成为医药生物板块的投资主线。   中药板块:关注受益于审评政策优化、医保支付环境改善、创新成效开始显现的中药创新药企业;关注以院外渠道为主、品牌优势明显、原材料成本有望下降的中药消费品企业。   医疗服务板块:关注需求回暖。CXO板块,预计2024年全球生物医药融资有望回暖,CXO企业的订单有望改善,建议关注在多肽、ADC等前沿领域布局多或具备差异化服务优势、竞争格局相对较好的CXO企业。药店板块,门诊统筹有助于处方外流以及行业集中度提升,建议关注头部药店。民营医疗板块,建议关注具备差异化服务优势、管理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可拓展空间大的眼科、口腔、综合医院龙头,以及有望助力医院降本增效的第三方医学检测龙头等。   风险提示:耗材、药品集采价格降幅超预期风险;创新药研发失败风险;行业政策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中美贸易摩擦风险等。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0页
      2024-01-04
    • 创新驱动,心向未来

      创新驱动,心向未来

      个股研报
        心脉医疗(688016)   投资要点:   实力强劲的国内血管介入龙头企业。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来,专注于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领域,拥有13款已上市产品,包括5款创新器械产品,多款产品获批海外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较强,2017年至今毛利率、净利率基本维持在75-80%、38-46%区间水平,整体期间费用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已完成营销管理层变更,未来将加大海外产品销售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海外市占率。   主动脉介入:产品创新迭代,性能优异。公司主动脉介入布局较早,产品丰富,2002年推出国内首个分支型腹主动脉支架Aegis支架,随后相继推出Hercules支架、Hercules Low Profile支架等产品;产品力全球领先,竞争力较强,2017年推出全球首个分支型主动脉支架Castor,首次将TEVAR适应症拓展到LSA区,2019年上市国内最细外径支架Minos,新品上市后快速放量贡献收入。   外周介入:外企主导的百亿市场,多款在研产品打开增长空间。预计到2030年,国内外周介入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162.7亿元,进口厂商份额超90%,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外周业务量价齐升,营收占比快速提升,2019年至2023H1,外周业务营收从434.8万元增至6123.9万元,营收占比增长8.6pcts至9.9%。公司坚持创新驱动,逐步完善外周血管介入产品线布局,在行业内保持技术领先,目前已有多款产品在研,在研产品市场空间超数十亿元。   盈利预测:公司为国内血管介入器械龙头,自主创新产品竞争力强,多款在研项目进展顺利,国际市场拓展迅速,海外销售亮眼,预计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7、6.2、7.9亿元,同比增长32.4%、30.2%、28.1%,EPS分别为5.7、7.4、9.5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2.1、24.7、19.3倍,参考可比公司先健科技、波士顿科学估值水平,给予公司2024年30-35倍PE,予以“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集采影响超预期,行业竞争加   剧等。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7页
      2024-01-02
    • 医疗器械行业周度点评:多因素驱动,低值耗材行业增长空间广阔

      医疗器械行业周度点评:多因素驱动,低值耗材行业增长空间广阔

      医疗器械
        行情回顾:上周医药生物(申万)板块涨幅为-3.33%,在申万32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22位,医疗器械(申万)板块涨跌幅为-2.6+%,在6个申万医药二级子行业中排名第1位,跑赢医药生物(申万)0.64百分点,跑输沪深300指数1.40百分点。截止2023年12月22日,医疗器械板块PE均值为31.31倍,在医药生物6个二级行业中排名第1,相对申万医药生物行业的平均估值溢价16.38%,相较于沪深300、全部A股溢价229.62%、148.92%。   多因素驱动,低值耗材行业增长空间广阔,未来龙头企业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随着我国药械消费结构的调整、医疗条件的改善、医疗保费覆盖率上升、居民支付能力提升,低值耗材行业随之快速发展,国内低值耗材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2023年国内低值耗材市场规模约为155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2213亿元,增速高于全球平均增速;高端产品仍为进口主导,国内产品有望凭借价格、服务等优势扩大国内市场份额,推进国产替代;当前国内市场竞争格局高度分散,随着未来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必将面临优胜劣汰的过程,马太效应下市场将逐渐集中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手中,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建议关注维力医疗、振德医疗、英科医疗、可孚医疗等国产低值耗材企业。   投资建议:集采规则趋于温和成熟,综合考虑产品质量、市场份额、供应与配套服务等,充分考虑医疗机构使用习惯、给予临床更大选择空间、稳定临床使用格局;创新激励机制不断完善,集采方案尊重创新,给予高临床价值产品一定溢价,医保支付向创新药械倾斜;整体来看,集采非绝对“唯低价论”,中选价格核心决定因素为产品竞争格局与内在临床价值。我们认为具备临床价值的创新产品可在集采下快速放量,国产品牌有望凭借供应链优势、性价比与本土临床创新在竞争中扩大市场份额,加速实现进口替代,并实现集中度提升,我们看好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与出海能力的医疗器械研发平台化厂家,如迈瑞医疗、心脉医疗、开立医疗、澳华内镜、海泰新光等;同时在全民健康意识增强、人均收入持续增多背景下,我们关注疫情后期消费产品的需求复苏,建议关注受益于集采和国产替代的眼科器械创新型企业爱博医疗、家用器械企业鱼跃医疗等。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集采政策变化,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等。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1页
      2023-12-28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