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行业领域:
  • 全部
  • 化药/生物药
  • 中药
  • 原料药
  • 医疗器械
  • 泛医疗
  • 其他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产业分析
  • 市场数据分析
  • 临床研究进展
  • 集采分析
  • 专利分析/FTO分析
  • 政策分析
  • 医药盘点
  • 投融资
  • 立项评估
  • 技术平台研究
  • 其他
治疗领域:
  • 全部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物
  • 皮肤病药物
  • 罕见病
  • 其他
  • 补气补血药物
  • 全身用激素类制剂(不含性激素和胰岛素)
  • 呼吸系统药物
  • 心血管系统药物
  • 感觉系统药物
  • 抗寄生虫药物、杀虫药物和驱虫药物
  • 抗肿瘤药
  • 免疫机能调节药物
  • 杂类
  • 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
  • 神经系统药物
  • 系统用抗感染药物
  •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报告搜索:

全部报告(110760)

  • 鱼跃医疗(002223):制定“质量回报双提升”方案,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鱼跃医疗(002223):制定“质量回报双提升”方案,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 中国健康管理行业研究报告:迎风而上 潮涌未来

    中国健康管理行业研究报告:迎风而上 潮涌未来

    医疗服务
      概念剖析:健康管理是指对健康人群/患者健康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控制疾病发生、发展,保持健康状态的行为。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健康维护的重点从治疗和康复向疾病的预防前移。   全球样本   健康管理模式:美国最先提出健康管理概念,各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各有特色。   市场主导-美国:鱼大水大,市场主导促进多方合作共赢,管理式医疗稳步发展;   政府主导-英国:福利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一线守门人;   混合发展-德日:法定健康险与商业健康险双元并立,以法定保险为主,具有强制性。   中国发展   市场规模:健康管理市场需求不断增加,2028年行业规模将突破30000亿元。   商业模式:分为院内与院外两大场景,各形态不断融合。   院内健康管理:体检为主,检后就医服务为辅,设备先进,专业水平高;   院外-体检+健康管理:提供个性化体检服务,适应连锁化、产业化布局;   院外-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线上化综合化,慢病管理值得重点关注;·院外-保险+健康管理:整合保险与健康服务,实现风险管理与健康促进双赢;·院外-检测+健康管理:聚焦于早筛早评估,主动与健康管理、保险等业态融合;   院外-养老+健康管理:智能化支撑,“养、护、健、医”一体化成为发展趋势。   趋势展望   用户扩容:用户增长从自然发展转向有序扩容,探索市场竞争新格局。   服务拓展:多元化、标准化、融合化引领健康管理服务成熟度提升。   厂商布局:随着行业持续繁荣发展,厂商商业化发展路径将逐渐清晰。   模式出海:健康管理生态加速融通,成熟模式或将开拓国际新市场。
    艾瑞股份
    49页
    2024-03-08
  • 深度报告:三七体系+昆中药组合拳,华润入主业务发展赋新篇

    深度报告:三七体系+昆中药组合拳,华润入主业务发展赋新篇

    个股研报
      昆药集团(600422)   六百年昆中药匠心传承,华润入主筑双赢局面。昆药集团开创了三七、天麻、青蒿、特色中药等系列重磅产品,形成了集药物研发、生产、销售、商业批发和国际营销为一体,以自主天然植物药为主,涵盖中药、化学药和医药流通领域的业务格局。2023年1月昆药集团正式完成董监事会改组,华润三九成为公司控股股东,持股28%。此次优质资产并购有望实现双赢,一方面两者在业务领域具有协同效应,强强联合打造三七产业链标杆。另一方面华润三九的品牌运作能力、商业渠道优势将助力昆药重塑精品国药品牌、拓展渠道终端、优化内部管理。   深耕三七系列与昆中药,持续发力口服增长极。公司构建了两大主要业务平台:1)以血塞通(三七系列)为核心的慢病管理平台:近年来,公司通过大品牌大C营销等途径,全力开拓血塞通软胶囊的院外渠道,以血软带动系列口服产品发展,同时深挖三七在大健康领域的潜力,切实巩固公司“慢病管理领导者”的角色定位;2)昆中药1381精品国药消费平台:2021年,昆中药1381凭借640年的悠久历史,创下全球最古老的制药企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该品牌逐步完成由济世救生到品质生活的全面升级,旗下重点打造了参苓健脾胃颗粒、舒肝颗粒等黄金品种,逐步形成“黄金单品+品类集群”的格局。   不断布局谋篇发掘潜能,着力构建三级生态圈。公司构建了三级生态圈:1)医药工业为内生核心:采用“投资并购+合作研发+引进代理“相结合的研发模式,布局梯队化研发管线;依托昆中药、贝克诺顿等7大现代化生产平台,生产覆盖心脑血管、抗疟疾、脾胃类等多治疗领域的产品;2023年开启营销组织变革,成立“昆中药1381”、“KPC·1951”、“777”三大事业部,三大事业部将成为公司打造三七产业链标杆和精品国药平台、深耕慢病管理和拓展老龄健康产业的核心支撑力。2)国际合作和医药流通为外延拓展:通过打造现代化物流体系,促进医药流通业务数字化转型。2023年10月,公司抗疟药获得WHO的PQ认证,纳入国际公立医院采购范围,依托青蒿素的出口优势,稳步提升海外业务。   投资建议:我们选取华润三九(华润系)、东阿阿胶(华润系)、达仁堂、云南白药、太极集团5家作为可比公司,PEG均值0.80。华润入主引入优质资源,整合产业链、提高上下游议价能力,并提高终端渠道渗透率;口服产品梯队将持续优化、大单品带动持续放量,同时注射剂在政策复苏下逐步修复增速。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5/7/9亿元,2022-2025年CAGR为31%,PEG为0.69,PEG小于1,低于可比公司PEG均值,考虑到公司未来业绩具有成长性,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变化风险,产品销售不及预期风险,产品质量风险,研发创新风险,原材料波动风险。
    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9页
    2024-03-08
  • 华创医药投资观点、研究专题周周谈第67期:海外CXO2023财报总结

    华创医药投资观点、研究专题周周谈第67期:海外CXO2023财报总结

  • 2023年中国溶栓药行业概览

    2023年中国溶栓药行业概览

    化学制药
      溶栓药通过激活纤溶酶系统来进行血栓溶解,主要用于治疗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其他血栓性疾病。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保健意识的提升,心脑血管栓塞疾病逐渐引起人们重视,近年中国也产出自主研发溶栓药物,主要针对心肌梗死和急性缺血性心肌梗死。2018至2022年间,行业规模保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而后国产溶栓药被列入临床急需易短缺名单导致价格小幅上涨,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大。当下国家重点关注心脑血管栓塞的急救场景,溶栓药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特异性溶栓药仍依靠进口,国产品牌以一代溶栓药为主   目前,一代溶栓药为国产品牌主要生产领域,其中尿激酶产品占绝大多数。此外,国产三代溶栓药仅有昂德药业生产的“瑞通立”和爱德药业生产的“派通欣”两种品类。由此可见中国溶栓药行业的特异性药物仍需依靠进口。   心脑血管栓塞“黄金抢救时间”短,溶栓药使用机会大小取决于是否及时送诊   心血管和脑血管栓塞多见于45至70岁人群,大部分为急性发病,一旦发生,病情恶化极其快速,心脑血管栓塞患者需在3至4.5小时内被送诊并进行溶栓,否则大概率导致半身不遂的后遗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溶栓药产品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将患者送诊。   本土品牌仍主攻尿激酶产品,海外厂商已广泛生产特异性溶栓药物   第一代溶栓药物尿激酶1951年从尿液中分离出,并被海外厂商用来生产溶栓药,直到1990年尿激酶才首次被国内厂商应用在溶栓药生产中。现在,国内厂商主要产品仍为注射用尿激酶,而在世界范围内阿替普酶、替奈普酶等特异性溶栓药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参与到制药过程中,相比来讲中国溶栓药行业技术迭代相对缓慢。
    头豹研究院
    25页
    2024-03-08
  • 制定“质量回报双提升”方案,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制定“质量回报双提升”方案,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个股研报
      鱼跃医疗(002223)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于2024年3月8日发布“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公司为维护公司全体股东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公司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了“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包括聚焦主业、坚持创新、打造全球网络体系、夯实治理、重视回报投资者等五项举措。   聚焦主业,铸中国医疗器械之重器。公司坚持扎根实业、深耕主业、做精专业,在血压检测、体温检测、中医设备、手术器械等基石业务的基础上,重点聚焦呼吸治疗、糖尿病护理、感染控制三大核心赛道不断拓展,并对急救、眼科、智能康复等高潜力业务进行积极孵化。   坚持创新,持续巩固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4.9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6.99%,同比增长16.62%。近年来,公司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CT3系列产品、第三代睡眠呼吸机、大流量制氧机、半自动体外除颤器等产品均实现了重要技术突破,海外欧盟、美国、泰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注册工作逐步落地,公司及相关产品被授予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国专利金奖、江苏省创新发展奖等多项荣誉。   打造全球网络体系,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未来公司将继续推进海外重点国家及地区的市场拓展,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疗需求、经济水平、文化背景等差异,制定符合目标市场特点的战略规划,设计贴合当地客户需要的优质产品,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属地化能力的销售团队,扎实落地产品的注册工作,积极寻求与国际合作伙伴的战略合作,拓展海外市场渠道和客户资源,持续提升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参考公司2023年业绩预告及员工持股计划,我们将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由21.27/22.29/26.61调整至23.62/22.36/24.56亿元,对应当前市值的PE估值分别为15/16/15倍。考虑到国内老龄化趋势有望加速公司产品放量,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市场推广或不及预期,研发失败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页
    2024-03-08
  • 氟化工行业深度系列(一):萤石价值中枢提升,制冷剂开启景气周期

    氟化工行业深度系列(一):萤石价值中枢提升,制冷剂开启景气周期

    化学原料
      氟化工按照产业链可划分为萤石、制冷剂、含氟聚合物和含氟精细化学品等环节。从价值分配来看,各环节盈利能力呈现出“微笑曲线”分布。氟化工产业链存在长期的投资逻辑。萤石行业格局重塑,且存供需失衡可能;制冷剂供给格局改善,中长期逻辑有望强化;含氟聚合物的高端化发展是必由之路;氟化液附加值极高,是氟化工产业链中的蓝海市场。   萤石龙头技术创新或重塑行业格局   我国萤石资源开采过度,储采比远低于全球均值,且小矿居多,每年皆有新增退出产能。资源有限叠加安全环保趋严,萤石供给扩张相对受限。伴生萤石矿的高值利用是我国萤石产业的难点,而以金石资源为代表的龙头凭借技术创新撬动伴生矿资源,有望重塑萤石格局,话语权将不断抬升。   萤石供需存失衡可能,价值中枢有望不断攀升   新能源快速发展下,萤石供需平衡存在失衡风险。根据我们的测算,2025/2030年我国萤石需求量有望达到657/851万吨,较2022年增长19%/55%。萤石供需缺口有望呈现持续扩大态势,价格中枢有望不断攀升。   制冷剂短中长期格局向好,R32供需或最为紧张   三代制冷剂配额落地后,行业中短期盈利改善,龙头集中度较二代进一步提高;2025年二代制冷剂退出较多,行业格局长期有望持续向好。根据我们的测算,2023-2027年国内制冷剂需求的年复合增长率为4%,而细分品种中,随着R32在维修市场的渗透率不断提高,供需可能最为紧张。   制冷剂价格弹性值得期待,龙头市值仍有空间   三代制冷剂的提前渗透或压制了上一轮二代的上涨空间。考虑到中短期四代制冷剂暂不构成替代威胁,叠加3月旺季的到来,以及长期二代制冷剂的退出等因素,三代制冷剂的价格弹性值得期待。相关公司目前估值合理偏高,但随着制冷剂价格上涨价差扩大,估值正在快速消化,行业长期逻辑仍存,且根据我们的测算,合理市值仍具备一定上涨空间。   投资建议:看好供给格局优化下的行业机遇   我们看好国内氟化工产业的投资价值,认为产业链多个环节存在各自的机遇,拥有长期的投资逻辑。萤石资源稀缺,下游需求带动下存在供需失衡的风险,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或重塑行业格局;三代制冷剂配额落地,行业迎来复苏拐点后,景气长周期仍可期待,相关公司或具备较大的盈利弹性。金石资源是我国萤石行业龙头,以技术撬动资源是公司核心竞争力;巨化股份、三美股份、昊华科技、永和股份拥有较大的三代制冷剂配额。   风险提示:下游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风险;政策变化风险;行业需求测算偏差风险
    国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2页
    2024-03-07
  • 深度报告:平台型国际化CXO龙头,新业务持续拓展、经营不断改善

    深度报告:平台型国际化CXO龙头,新业务持续拓展、经营不断改善

    个股研报
      康龙化成(300759)   康龙化成:全流程、一体化、国际化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龙头。公司成立于2004年,从实验室服务起家,通过自建和收购逐步延伸到临床研究和CMC领域,打造了四大业务板块:实验室业务、CMC服务(小分子CDMO)、临床研究服务、大分子和细胞与基因治疗服务。公司成熟业务收入和利润保持稳健增长,新兴业务仍处于投入和整合初期。   CXO行业高景气度,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全球医药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而医药研发外包市场增速快于研发支出,多肽、寡核苷酸、CGT等细分领域成长性更强。海外收入是未来国内CXO稳健增长的关键,工程师红利带来的成本优势正当时,产业转移和创新成长仍是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国产CXO正在逐渐缩小与海外龙头公司的人均创收差距。中国外包市场集中度持续提高,龙头公司凭借平台化优势和优质客户资源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四大业务协同发展,业务漏斗不断完善。实验室服务是核心业务,公司从实验室化学起家,不断提升生物科学服务占比,23H1生物科学占比超过实验室服务收入的51%,随着承接订单增长和实验室产能扩充,实验室业务将稳健增长。CMC与实验室业务高度协同,2022年CMC业务有80%收入来源于实验室客户导流,中美英三地产能释放加速,项目漏斗效应明显,后期临床和商业化生产收入将逐渐提升。子公司康龙临床整合国内外临床服务能力,临床业务规模将实现快速增长,毛利率触底反弹、经营逐渐改善。前瞻布局大分子和CGT业务,在国内积极推进大分子CDMO产能建设,国外搭建CGT一体化服务平台,有望抢占全球CGT领域更多市场份额。   商业模式确定性强,一体化平台实现业务协同和全球联动,未来新业务持续拓展、利润不断改善。从药物发现到临床、CDMO的商业模式展现出显著的漏斗效应优势,业绩确定性更强。公司通过自建+收购搭建了全流程一体化服务平台,各业务间形成良好的客户和项目导流,并且坚定国际化发展战略,深度绑定全球客户。随着新业务的战略布局不断成熟深化,公司经营持续稳健向好,未来几年有望进入毛利率、净利率持续改善的上升周期。   投资建议:公司打造全流程、一体化、国际化CXO服务平台,实验室服务等成熟业务稳健增长,大分子和CGT等新兴业务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逐渐实现盈利。随着新投产设施产能利用率的逐步提高,丰富的管线将驱动业务持续增长,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15/126.83/145.8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2%/10.1%/15.0%,归母净利润为16.00/16.54/19.75亿元,对应PE为27/26/22倍。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需求下降风险、人才流失风险、政策监管风险、服务质量风险、汇率风险。
    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9页
    2024-03-07
  • 医疗器械行业月度点评:人工关节集采续约1号文发布,机制进一步完善

    医疗器械行业月度点评:人工关节集采续约1号文发布,机制进一步完善

    医疗器械
      投资要点:   行情回顾:上周医药生物(申万)板块涨幅为12.25%,在申万32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1位,医疗器械(申万)板块涨幅为11.42%,在6个申万医药二级子行业中排名第5位,跑输医药生物(申万)0.83百分点,跑输沪深300指数0.72百分点。截止2024年3月5日,医疗器械板块PE均值为30.66倍,在医药生物6个二级行业中排名第1,相对申万医药生物行业的平均估值溢价20.26%,相较于沪深300、全部A股溢价195.68%、136.01%。   人工关节集采续约1号文发布,机制进一步完善。2月23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协议期满接续采购公告(第1号)》。相较人工关节初次集采,此次集采续约设置保底规则,在保证公平竞争、保持竞争强度、去除虚高价格空间前提下,基于首轮集采中选价并适当考虑首轮集采时不同产品系统类别竞争强度差异,促进更多价格低于一定水平的企业中选,增强预期稳定性,不受拟中选规则一中入围企业数量的限制,有利于院内产品的供给稳定,满足临床各类需求;但采购量分配仍倾向于中选排名靠前(即报价较低)的企业,且低价企业分配量占医疗机构协议采购量比例更高,。分配剩余量时,医疗机构虽有一定自主权,但原则上将对中选顺位靠前的企业予以倾斜,对中选顺位靠后的企业适当约束。   投资建议:集采规则趋于成熟,我们认为具备临床价值的创新产品可在集采下快速放量,国产品牌有望凭借供应链优势、性价比与本土临床创新在竞争中扩大市场份额,加速实现进口替代,并实现集中度提升,我们看好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与出海能力的医疗器械研发平台化厂家,如迈瑞医疗、心脉医疗、开立医疗、澳华内镜、海泰新光等;同时在全民健康意识增强、人均收入持续增多背景下,我们关注疫情后期消费产品的需求复苏,建议关注受益于集采和国产替代的眼科器械创新型企业爱博医疗、家用器械企业鱼跃医疗等。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集采政策变化,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等。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0页
    2024-03-07
  • 苑东生物(688513):国际化与精麻线兑现,经营发展迎新周期

    苑东生物(688513):国际化与精麻线兑现,经营发展迎新周期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