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行业领域:
  • 全部
  • 化药/生物药
  • 中药
  • 原料药
  • 医疗器械
  • 泛医疗
  • 其他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产业分析
  • 市场数据分析
  • 临床研究进展
  • 集采分析
  • 专利分析/FTO分析
  • 政策分析
  • 医药盘点
  • 投融资
  • 立项评估
  • 技术平台研究
  • 其他
治疗领域:
  • 全部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物
  • 皮肤病药物
  • 罕见病
  • 其他
  • 补气补血药物
  • 全身用激素类制剂(不含性激素和胰岛素)
  • 呼吸系统药物
  • 心血管系统药物
  • 感觉系统药物
  • 抗寄生虫药物、杀虫药物和驱虫药物
  • 抗肿瘤药
  • 免疫机能调节药物
  • 杂类
  • 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
  • 神经系统药物
  • 系统用抗感染药物
  •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报告搜索:

全部报告(110760)

  • 乘风而起,加速分子诊断赛道布局

    乘风而起,加速分子诊断赛道布局

    个股研报
      圣湘生物(688289)   投资要点   推荐逻辑:1)疫情催生分子诊断需求,院内仪器和检测人员配置完善,市场已受到充分教育,2021-2025年中国分子诊断市场将保持24.1%的复合增长率,超过全球增速(约5%)。2)呼吸道检测需求旺盛,联检产品持续升温。2023年公司呼吸道产品收入超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80%。3)提供分子诊断全景解决方案,覆盖呼吸道病原体、病毒性肝炎、HPV、核酸血筛、药敏、电化学发光等检测业务,助力公司中长期发展。   疫情催生分子诊断需求,未来有望迎来高速增长。分子诊断指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编码疾病相关蛋白质、酶、抗原抗体和各种免疫活性分子的遗传信息检测技术,具有检测时间短、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强等优势。我国分子诊断市场起步较晚,规模较小,2019年分子诊断市场规模为84亿元。受益于新冠核酸检测需求,院内诊断仪器(如PCR仪)和检测人员配置完善,相关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寻找“后疫情时代”中分子诊断的优质应用场所,成为厂商布局和取胜的关键。   呼吸道检测需求旺盛,联检产品持续升温。呼吸道感染是由致病微生物入侵呼吸道并进行繁殖所致的疾病,可分为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感染,多发于冬春季节,冬春季是流感高发季。目前我国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呈现持续走高的趋势,公司已形成了涵盖60余种呼吸道产品的检测矩阵,搭建从快速鉴别-药敏鉴定-精准用药的呼吸道精准检测全流程解决方案,以满足临床呼吸道相关疾病的精准诊疗需求。公司重磅产品为呼吸道六联检产品,2023年公司呼吸道产品收入超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80%。   助力2030年两大疾病“病毒性肝炎”和“宫颈癌”消除计划。WHO提出到2030年要消除病毒性肝炎和宫颈癌两大疾病对公共卫生的威胁。我国在政策和技术层面已经对两种疾病的防控诊疗做出具体要求和措施,但由于患者基数大、医疗分布不平均等问题,仍然面临着两低挑战:“诊断率低”和“治疗率低”。目前乙肝、丙肝和HPV诊断率约为30~40%,按照WHO要求2030年诊断率均应达到90%,预计肝炎、HPV诊断市场仍有2~3倍渗透空间。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具有分子诊断的全景解决方案,旗下呼吸道病原体、病毒性肝炎、HPV、核酸血筛等业务布局具有竞争优势,公司正步入发展快速道。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5/20/2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5/4.7/6.5亿元,首次覆盖,建议关注。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风险、销售收入季节性波动风险、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
    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4页
    2024-07-18
  • 收购绿十字(中国),新增浆站有望贡献业绩弹性

    收购绿十字(中国),新增浆站有望贡献业绩弹性

    个股研报
      博雅生物(300294)   事件简评   2024 年 7 月 17 日,博雅生物发布公告, 公司于 2024 年 7 月 17 日与 GC Corp.、 Synaptic Healthcare 1st Private Equity Fund及 46 名韩国籍自然人股东签署《股份购买协议》,以自有资金人民币 18.2 亿元收购 GC、 Synaptic 及个人卖方合计持有的 GREENCROSS HK HOLDINGS LIMITED(中文名:绿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权,从而间接收购境内血液制品主体绿十字(中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经营分析   血制品行业并购标的稀缺, 新增浆站有望贡献业绩弹性。 目前国内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足 30 家,行业壁垒较高,生产企业牌照资源稀缺。 绿十字(中国)目前拥有白蛋白、静丙、Ⅷ因子、纤原、乙免及破免 6 个品种 16 个品规,现有 4 个浆站, 2023 年采浆量 104 吨, 2017 至 2023 年采浆量复合增长率 13%。绿十字(中国)在凝血产品领域,特别是人源Ⅷ因子方面具备产量、市场和品牌优势,同时还引入了重组 Ⅷ 因子,是国内少数同时拥有人源Ⅷ因子及重组Ⅷ因子销售权的血液制品企业。 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全资控股一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新增一张生产牌照,新增 4 个在营浆站及 2 个省份区域的浆站布局。 此外公司泰和浆站、乐平浆站近日获得江西省卫健委颁发的《单采血浆许可证》,原料血浆“外延+内生增长“将共同加速提升公司规模与核心竞争力。   非血制品业务处置工作持续推进。 公司与华润医药于 2024 年 7 月17 日和 GC Corp.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双方将建立药品进出口销售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产品技术合作方面, 双方将携手开展血液制品、疫苗、细胞与基因治疗和诊断业务等领域产品技术引进合作,通过技术许可、联合研发、技术转移、通过 CDMO 模式拓展海外业务等多种形式,共同推动产品技术创新与升级,实现共赢发展。 本协议的合作期为 10 年,至 2034 年 7 月 16 日止。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暂不考虑本次并购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我们维持盈利预期, 预计公司 2024-2026 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 5.54(+133%)、 6.15(+11%)、6.74 亿元(+10%)。 2024-2026 年公司对应 EPS 分别为 1.10、 1.22、1.34 元,对应当前 PE 分别为 28、 25、 23 倍。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采浆拓展不达预期,产能落地不及预期, 新产品销售推广不及预期风险, 血液制品质量安全性风险。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4-07-18
  • 核医学系列报告(一):核药具有多重临床优势,高壁垒造就寡头垄断格局

    核医学系列报告(一):核药具有多重临床优势,高壁垒造就寡头垄断格局

    化学制药
      投资要点   核药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多重优势: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指原子核不稳定,在衰变成其他核素时会自发性地放出电离辐射的核素,用其制成的特殊制剂为放射性药物,也称核药。核药根据临床用途可分为诊断类核药和治疗类核药。用于治疗时,核药具有诊疗一体化、不易耐药及靶向化治疗的优势。用于诊断时,核医学成像不仅能像其他影像学成像一样显示人体解剖结构,也能提供生化功能信息,具有敏感性强、能发现微小病灶、成像范围广的优势。   国内外核药发展方兴未艾,治疗性核药将驱动市场扩容:截止2024年7月4日,全球有88款放射性新药获批上市,仅有18款用于治疗。2022年全球核药市场规模约为70亿美元,其中治疗类核药仅占20%。2022-2028年全球核药市场规模预计将以CAGR18%增长至约187亿美元,其中治疗类核药市场规模以CAGR38.5%增长至约86亿美元,占全球核药市场规模的比例将上升至45.8%。治疗类核药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已上市产品需求旺盛和适应症持续拓展,以及新药的持续上市;而伴随着治疗类核药上市带来更多诊疗和病情跟踪需求,诊断类核药市场规模也将保持快速增长。2021年至今,我国政策从同位素保障、新药审评审批、核医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有望促进核药行业发展。预计2023-2030年,我国核药市场规模将以CAGR26.6%从50亿元增长至260亿元。   核药具有极高资源、资金和合规壁垒,终为大厂间的竞争:核药产业链包括核素的生产、核药研发和生产、核药配送和应用三大环节。1)核素生产阶段:反应堆辐照为放射性核素主要生产方式,具有极高资金、建设和审批壁垒,因此上游核素供应商对下游有强话语权。2024年两个大功率药用反应堆预计将关停,或对全球核素供应产生影响;2)核药研发和生产:以放射性配体疗法(RDC/RLT)为代表的新型核药结构复杂化,核药研发、生产过程需要多部门审批等造就高门槛;3)配送和应用环节:因核素具有物理半衰期,对配送时效性要求较高,因此需要高密度生产配送网络;而生产配送网络具有建设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等特点,相关企业先发优势明显。基于核药产业链各环节的高壁垒,我们认为全产业链布局的核药企业具备明显竞争优势。   投资建议:核药独特的诊疗优势叠加已上市核药出色的临床和市场表现,国内外药企近年频频通过收购加速布局核药赛道。建议关注:1)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如东诚药业、中国同辐等;2)核药新药研发领先的企业,包括远大医药、恒瑞、科伦博泰、百洋医药、云南白药和东曜药业等。   风险提示:1)创新核药临床试验失败风险;2)在研核药管线的靶点同质化较高;3)创新核药合规审评不通过风险。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9页
    2024-07-18
  • 博雅生物(300294):收购绿十字及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公告点评:拟斥资18.2亿元并购绿十字,加速浆站资源补充

    博雅生物(300294):收购绿十字及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公告点评:拟斥资18.2亿元并购绿十字,加速浆站资源补充

  • 超声和软镜行业领军者,多产线布局厚积薄发

    超声和软镜行业领军者,多产线布局厚积薄发

    个股研报
      开立医疗(300633)   核心观点   开立医疗是国内“超声+软镜”行业领军企业,持续丰富业务矩阵。开立医疗成立于2002年,成立伊始以超声业务为起点,2012年公司拓宽业务领域至内窥镜赛道,目前已成为国产超声市占率第二、软镜市占率第一的企业。2021-2022年连续推出4K硬镜、血管内超声(IVUS)布局微创外科和心血管介入业务。公司始终坚持高端创新与多产品线战略,逐渐实现了从内科到“内科+外科”,从诊断到“诊断+治疗”,从设备到“设备+耗材”的扩张。   超声业务稳健,开立医疗持续推动高端突破。公司超声业务已经历20多年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营销网络渠道,超声行业也逐步进入成熟期。2023年开立医疗新一代超高端彩超平台S80/P80系列正式小规模推向市场,向超高端市场进军,预计80系列等高端产品有望快速放量以支撑公司超声业务稳健增长。作为国内较早布局高端超声市场的厂家,公司有望保持领先的市场地位,加速高端进口替代进程。   软镜行业景气度高,开立医疗市占率有望提升。我国是消化道疾病大国,但内镜诊疗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25年软镜市场规模预计达到81.2亿元。从竞争格局看,2018年奥林巴斯、富士、宾得三家日本企业在国内软镜市场市占率合计95%。目前国产品牌开立和澳华中标市占率已超越宾得,2023年分别为11.8%、7.6%(销售金额口径)。开立医疗作为国产软镜后起之秀,在国内市场已跻身市占率第三,2023年推出新的旗舰产品HD-580,向高等级医院市场进一步发力,并不断补齐高端镜种,逐步完善消化呼吸系统疾病综合诊疗方案,有望不断提升竞争力和市占率。   布局微创外科和心血管介入,新业务成长可期。外科方面,2023年公司引进了具有丰富外科营销和运营经验的团队,并推出了针对性的股权激励计划,随着产品解决方案的不断完善,微创外科业务有望快速成长。心血管介入方面,公司自主研发的血管内超声诊断设备和一次性使用血管内超声诊断导管于2023年正式上市并中选浙江IVUS集采,有望借助集采实现放量。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收26.5/33.4/42.5亿元,同比增速25%/26%/27%,归母净利润5.9/7.4/9.5亿元,同比增速29%/27%/28%。综合绝对估值与相对估值,取上下限孰低者综合得到,公司合理价格区间为40.66-47.44元,对应市值区间为176-205亿元,较当前股价有23-43%溢价空间,首次覆盖,给予“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研发失败风险;设备招采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政策风险。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2页
    2024-07-18
  • 基础化工行业周报:钾肥大合同正式落地,多家胎企上半年业绩高增

    基础化工行业周报:钾肥大合同正式落地,多家胎企上半年业绩高增

    化学制品
      市场行情走势   过去一周,基础化工指数涨跌幅为1.23%,沪深300指数涨跌幅为1.20%,基础化工板块跑赢沪深300指数0.03个百分点,涨跌幅居于所有板块第13位。基础化工跌幅居前的个股有:键邦股份(-41.56%),中农立华(-14.23%),聚赛龙(-13.80%),立霸股份(-9.54%),巨化股份(-9.27%)。   化工品价格走势   周涨幅排名前五的产品分别为:硫磺(9.43%)、硫酸(5.18%)、二乙醇胺(4.40%)、三聚氰胺(4.35%)、环氧氯丙烷(3.87%)。周跌幅前五的产品分别为:液氯(-27.10%)、水合肼(-5.63%)ADC发泡剂(-5.52%)、浓硝酸(-5.00%)、丁二烯(-4.35%)。   行业重要动态   7月9日,中国钾肥进口谈判小组(中化、中农、中海化学)与国际钾肥主要供应商达成一致,确定2024年度钾肥进口合同价格为273美元/吨CFR(到岸价),较2023年价格降低34美元/吨。这是在2023年合同大幅降价(每吨在2022年590美元CFR的基础上下降283美元)之后,再一次降低合同成交价格,继续保持全球钾肥“价格洼地”的优势地位。次日,印度钾肥有限公司(IPL)也签订了新的标准氯化钾大合同,价格为279美元,比中国的合同价格高6美元。作为农业三大基础肥料之一的钾肥,对作物增产增收和品质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钾肥消费国,年钾肥需求量1600万~1700万吨,钾肥供应仍然依赖进口。长期以来,全球钾盐资源及钾肥产能呈现头部效应,我国钾肥定价话语权较弱。自2005年以来,在中国钾肥进口谈判机制的有力保障下,我国在近20年来持续保持世界钾肥“价格洼地”地位,有效保障了国内钾肥的稳定供应,对于降低农业投入成本、保障农业安全生产意义重大。   投资建议   当前时点建议关注如下主线:1、制冷剂板块。随着三年基数期结束,三代制冷剂行业供需格局将迎来再平衡,价格中枢有望持续上行,建议关注金石资源、巨化股份、三美股份、永和股份。2、化纤板块。建议关注华峰化学、新凤鸣、泰和新材。3、煤化工板块。建议关注华鲁恒升、鲁西化工、宝丰能源等煤化工板块优质标的。4、轮胎板块。建议关注赛轮轮胎、森麒麟、玲珑轮胎。5、农化板块。建议关注亚钾国际、盐湖股份、兴发集团、云天化、扬农化工。6、优质成长标的。建议关注蓝晓科技、圣泉集团、鹿山新材、山东赫达。   维持基础化工行业“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原油价格波动,需求不达预期,宏观经济下行
    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9页
    2024-07-18
  • 医药行业2024年中期策略:估值再平衡逐步完成,内需的性价比、出海的必然性

    医药行业2024年中期策略:估值再平衡逐步完成,内需的性价比、出海的必然性

    化学制药
      投资要点:   估值“扩张-收缩”再平衡逐步完成。2019年1月-2020年12月,随着核心资产、创新药&械、医疗服务等板块上涨,A股医药生物指数获得112%的涨幅,其中估值扩张了86.4%,A股医药板块在2018年-2020年估值持续提升,到达历史极大值附近,随后进入超过3年的下跌调整时期。2021年2月9日至2024年6月23日,A股医药生物指数下跌56.25%,估值收缩了50%。目前A股医药板块PE24.87倍,估值水平处于近10年以来的历史较低水平,估值再平衡过程逐步完成。   追逐创新变得更加理性,未来研发更加重视临床价值。研发创新既是时代需要,也是资本的选择。随着"一级市场融资-资本市场上市-二级市场套现退出"这一闭环的建立,2019-2021年资本对创新药&械的投入堪称狂热,资本涌入带来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项目数快速增长,出现了大量热门靶点扎堆的重复投入和内卷。随着:1、政策逐步收紧压缩临床价值不大、竞争激烈的伪创新药的生存空间,2、资本市场上,经过市场的教育和洗礼,投资人逐步理性;未来研发创新将更加健康,研发更加重视临床价值。   内需:深度老龄化带来银发经济巨大空间,极致性价比的产品与服务将会胜出。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医保支出压力持续增大,国内内需将持续追求高性价比。仿制药数轮集采之后成本大幅降低、重点监控目录持续压缩辅助用药空间,腾龙换鸟之后,通过国家医保谈判的高性价比创新药获得了更多的市场空间。医疗器械集采,推动国产产品进行进口替代。医药分家,零售药房将有望承接更多的处方药外流。便宜的中成药,治未病的中医,花小钱办大事的康复医疗等亦将获得更好的市场机会。   出海:艰难但是必经之路。中国原料药企业已经深度参与全球化竞争,大型CXO行业龙头虽然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但大量中小型CXO公司凭借其过硬的技术实力和高效的服务优势,仍有不错的海外市场空间。高端定制化医疗耗材代工行业突破0-1的阶段,龙头代工企业获得跨国器械巨头的订单,供应链加速从欧美转移至中国的趋势出现。疫苗、血制品龙头企业逐步向亚太、非洲、拉美地区销售。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站稳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同时,逐步在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与全球医疗器械巨头同场竞技。在出海难度最高的创新药领域,中国企业正在逐步通过license out,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申报生物类似药在美国、欧洲上市等积累起重要经验。   投资策略:持续3年的调整,目前医药板块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反腐对行业的冲击逐步减弱,下半年板块盈利有望恢复,预计会获得相对于大盘的超额收益。1)创新药/仿制药:看好创新药国内外商业化及创新业务转型的创仿药企,推荐京新药业。2)原料药:看好抗生素、特色原料药高景气及合成生物学业务落地带来增量的原料药企业,推荐川宁生物、普洛药业。3)血液制品:看好采浆量提升及血液制品新品种上市带来增量的企业,推荐博雅生物。4)中药:看好新一版基药目录中药数量增加带来市场扩容的企业,推荐健民集团。   风险提示:市场流动性风险、医药政策风险、汇率波动风险、地缘政治影响
    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2页
    2024-07-17
  • 普门科技-688389-糖化逐蒂落,医美待花开

    普门科技-688389-糖化逐蒂落,医美待花开

  • 体外辅助生殖用液:刚性需求加速国产替代步伐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体外辅助生殖用液:刚性需求加速国产替代步伐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医疗服务
      体外辅助生殖用液行业涉及研发、生产和销售与人类配子和胚胎接触的医疗器械产品,贯穿整个辅助生殖产业链。该行业产品多样,旨在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和受孕率。然而,进口品牌主导市场,技术壁垒高,对专业人才需求大,且伦理和监管要求严格。近年来,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但受限于技术积累薄弱和国产化程度低。未来,随着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增加,体外辅助生殖用液行业有望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头豹研究院
    20页
    2024-07-17
  • 从技术领先迈向全球领先的化学发光领导者

    从技术领先迈向全球领先的化学发光领导者

    个股研报
      新产业(300832)   投资要点:   专注同一赛道近30年,打造国产发光头部品牌。新产业成立于1995年,持续聚焦化学发光产品,形成自研仪器+试剂的产品矩阵,包括10款不同通量仪器,肿瘤、甲状腺、性腺、心肌标记物等199项试剂项目,通过坚实的产品力和多年打造的渠道优势,公司产品进入152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获得FDA、CE list A等全球高标准认证,跃然成为国内体外诊断出海标杆,长期迈向化学发光全球份额领先。   技术迭代引领行业趋势,装机稳居前列。截至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占收入占比达到9.31%,2018-2023年比例稳步提升,持续研发投入奠定公司引领行业发展的基础。2018年公司推出行业首台600高速化学发光系统X8,更高通量仪器X10于2024年2月发布;推出小分子夹心法,全面提升试剂性能。技术的迭代赢得终端用户认可,带动装机量提升,随着X系列仪器逐步稳定,2021年起,公司国内外新增装机分别突破1500台和2800台,并维持较快装机速度,奠定试剂增长基础。   海外精细化管理,长期耕耘进入收获期。截至2023年底,公司产品累计销往海外152个国家及地区,从早期代理制,发展至区域网格化管理,通过10个境外子公司,进一步深耕重点市场。公司境外装机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新增中大型仪器占比56.73%,从低通量客户,向中高通量用户进行渗透,试剂增长有望成为海外核心驱动。2023年公司海外收入13.19亿元,同比增长36.16%,其中试剂增长54.56%,2013-2023年海外收入复合增速为33.94%,10年以上保持高速增长,出海综合能力卓越。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总营收分别为49.40、63.20、80.64亿元,增速分别为25.72%、27.93%、27.60%;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81、26.69、34.05亿元,增速分别为25.83%、28.29%、27.56%。当前股价对应的PE分别为23x、18x、14x。选取同为化学发光厂家的安图生物、亚辉龙,以及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作为可比公司。基于公司在化学发光行业布局完善,试剂逐步进入放量阶段,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海外地缘政治风险、国内政策风险、竞争加剧风险。
    华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8页
    2024-07-17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