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行业领域:
  • 全部
  • 化药/生物药
  • 中药
  • 原料药
  • 医疗器械
  • 泛医疗
  • 其他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产业分析
  • 市场数据分析
  • 临床研究进展
  • 集采分析
  • 专利分析/FTO分析
  • 政策分析
  • 医药盘点
  • 投融资
  • 立项评估
  • 技术平台研究
  • 其他
治疗领域:
  • 全部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物
  • 皮肤病药物
  • 罕见病
  • 其他
  • 补气补血药物
  • 全身用激素类制剂(不含性激素和胰岛素)
  • 呼吸系统药物
  • 心血管系统药物
  • 感觉系统药物
  • 抗寄生虫药物、杀虫药物和驱虫药物
  • 抗肿瘤药
  • 免疫机能调节药物
  • 杂类
  • 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
  • 神经系统药物
  • 系统用抗感染药物
  •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报告搜索:

全部报告(92558)

  • 公司信息更新报告:收入、利润稳步增长,试水全国推广取得良好成效

    公司信息更新报告:收入、利润稳步增长,试水全国推广取得良好成效

    个股研报
      寿仙谷(603896)   收入、利润稳步增长,试水全国推广取得良好成效   2022年1月27日,公司发布2021年业绩快报:2021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67亿元,同比增长20.61%;实现归母净利润1.995亿元,同比增长31.5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83亿元,同比增长33.65%。分季度看,公司Q1/Q2/Q3/Q4收入分别为1.74/1.43/1.62/2.8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12%/38.62%/2.80%/19.0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41/0.14/0.32/1.1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67%/44.26%/30.04%/32.35%;扣非净利润分别为0.36/0.09/0.31/1.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94%/297.32%/25.34%/24.42%。公司收入、利润增速符合我们之前的预期。公司产品具备临床价值,未来拓展省外市场成长空间大,根据公司业绩快报,我们对公司2021年盈利预测略有下调,维持2022-2023年不变,预计2021-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由2.03/2.64/3.45亿元调整为2.00/2.64/3.45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31、1.73、2.27元/股,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8.5/29.1/22.3倍,维持“买入”评级。   产品具备种源、培育、加工核心闭环优势   公司产品具备种源、培育、加工闭环核心优势:种源方面,公司自主选育九大自主知识产权优质种源,育种有效成分含量高,为公司铸造护城河。培育方面,公司通过仿野生有机栽培确保药材高品质,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种植全程追溯。加工方面,公司自主研发的超音速气流破壁技术显著提升产品安全性,独创去壁纯化技术提升有效成分含量8倍以上,专利保护期较长。   片剂剂型提升客户体验,进行经销渠道改革,促进全国布局   公司传统销售区域集中于浙江省内地区,省内市场仍有拓展空间。省外市场方面,公司于2020年开展省外营销改革:第一,公司针对省外市场进行片剂产品的推广,避免了粉剂不方便携带、使用的缺点,且提升了使用体验(苦味减少);第二,公司将省外的自营模式逐渐转变为经销模式,通过经销商在当地拥有丰富营销经验,推广效果更为有效。营销改革有望解决省外发展痛点,赋予其增长动力。   风险提示:省外推广不及预期,中药板块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等。
    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2-01-28
  • 沛嘉医疗-B(09996)2021年业绩预告点评:TAVR快速放量,神经介入业务高增长

    沛嘉医疗-B(09996)2021年业绩预告点评:TAVR快速放量,神经介入业务高增长

  • 医药行业动态点评:中医药集采开标降价较温和,政策推进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医药行业动态点评:中医药集采开标降价较温和,政策推进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 每日一图:中国生物制药阿达木单抗获批,为国内第六款

    每日一图:中国生物制药阿达木单抗获批,为国内第六款

  • 平安健康(1833.HK):战略转型下短期业绩压力凸显,下调评级至“持有”

    平安健康(1833.HK):战略转型下短期业绩压力凸显,下调评级至“持有”

  • 原料药+制剂一体化龙头,全面开启创新药新征程

    原料药+制剂一体化龙头,全面开启创新药新征程

    个股研报
      悦康药业(688658)   公司为专注研发创新,打造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高端化药龙头。公司2001年成立于北京,业务涵盖药品研发、制造、流通和销售全产业链,具备注射剂、冻干粉针剂、片剂、胶囊剂等多种高端剂型及部分原料药的生产能力。经历二十年发展积累雄厚研发实力,连续8年入选工信部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近期,股权激励方案发布,解锁条件对业绩和研究能力都做出了要求,其中公司业绩层面,以2021年净利润为基数,2022年-2024年增速分别不低于30%、69%、119%,即3年净利润增速CAGR30%,解锁条件有望助推业绩腾飞。   创新型平台药企初露端倪,研发管线丰富,全面开启创新药新征程。公司已经形成缓控释制剂技术、药物晶型研究技术、高端药用辅料研发技术及心脑血管注射剂精细化制备技术平台4大核心技术平台,并通过收购天龙药业,布局核酸药物新平台。产品管线全面开花,目前公司在研项目45项,重点在研产品13项,其中核酸药7项、中药5项、化药1项,且近期与病原所开展多肽药物研究,持续推进创新转型。   三大重磅产品提供成长动能,传统产品受益集采。公司产品种类丰富,核心产品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新增耳部血流及神经障碍适应症且等级医院使用限制被放开,有望实现高增长;中药产品活心丸为医保甲类基药,刚进入销售起量期,随着基层医院覆盖率提升,有望快速放量;1.1类新药爱地那非获批,具有安全性好、起效快、剂量小、等特点,有望复制金戈模式,实现弯道超车;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传统品种集采受益,公司坚持原材料自主可控,使得公司对化学药制剂的生产成本有更强控制力,在面对集采时更具经济优势。公司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在2020年第三批国家集采中中标,尽管毛利率收窄,但降幅有限,公司借助集采进一步提升产品在公立医院终端市场的份额。   盈利预测:我们预测2021-2023年公司营收为52.09亿、68.12亿、89.89亿元,同比增速为20.1%、30.8%、32.0%;2021-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5.60亿、7.67亿、10.72亿元,同比增速为26.8%、36.8%、39.8%,对应EPS为1.25、1.70、2.38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19.88、14.53、10.39倍。公司三大重磅产品放量在即,且研发管线丰富有望持续提振业绩,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药研发风险;药品质量风险;销售渠道风险等。
    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32页
    2022-01-28
  • 2021年中国诊断用抗体原料行业概览

    2021年中国诊断用抗体原料行业概览

    医疗器械
      中国诊断用抗体原料行业预计至2025年,中国诊断用抗体原料行业的市场规模和CAGR预测分别是人民币81.9亿元和18.8%   诊断用抗体原料主要的应用平台有放射免疫分析、酶联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免疫比浊等。诊断用抗体原料用于检测的原理主要有双抗体夹心法、竞争法、间接法和捕获法等。2020年中国诊断用抗体原料行业的市场规模是人民币34.6亿元,2016年至2020年的CAGR是25.3%,预计至2025年,中国诊断用抗体原料行业的市场规模预测是人民币80.9亿元,2020年至2025年的CAGR预测是18.5%   诊断用抗体原料作为产业链的上游,其销售额主要受中游体外诊断试剂需求量的影响   诊断用抗体原料作为产业链的上游,其被销售给中游体外诊断试剂产家,最后中游体外诊断试剂产家再满足下游的需求市场。上游企业以义翘神州、金斯瑞、菲鹏生物的诊断用抗体原料产品数居多。2016年至2020年,中游体外诊断1^#在的IVD行业市场规模的CAGR为23.4%,下游中国临床检测市场规模和中国ICL市场规模(不含COVID-19检测)的CAGR分别是11.5%和14.1%   进口产品依然占据体外诊断试剂原料市场的主导地位,中国诊断用抗体原料企业在多省均有分布   2020年,中国IVD进口原料和国产原料的销售额分别是人民币89.0亿元和12.0亿元,进口产品依然占据体外诊断试剂原料市场的主导地位,中国诊断用抗体原料企业在多省均有分布,其中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和广东省的诊断用抗体原料产家数较多。此外,从全球角度来看,IVD原料市场突出地体现为参与者众多、个体规模较小、行业高度分散的特点
    头豹研究院
    47页
    2022-01-27
  • 2021年中国智慧医疗行业研究报告

    2021年中国智慧医疗行业研究报告

    医疗服务
      核心发现   1   2019年后,在疫情、政策以及技术等多个因素的推动下,智慧医疗飞速发展。以医院、患者、区域医疗以及制药企业为代表的需求方对智慧医疗的认可度持续增加。   2   2021年是智慧医疗企业加速发展的一年。以互联网以及ICT类企业为代表,技术型企业纷纷加入智慧医疗赛道,传统医疗信息化企业寻求转型升级。   3   通过技术、产品以及商业这三个维度的能力对智慧医疗代表企业进行评估,互联网及ICT企业作为智慧医疗建设的主力军,企业评分较高。其中百度灵医智惠、讯飞医疗、华为医疗以其技术优势及对医疗行业的深刻理解,获得较高评分。   4   在未来,随着技术与医疗场景的深入,需求方对于智慧医疗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而随着对于智慧医疗需求的加剧,智慧医疗将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
    亿欧智库
    34页
    2022-01-27
  • 生物制药行业研究:FDA批准Immunocore的全球首个TCR融合蛋白

    生物制药行业研究:FDA批准Immunocore的全球首个TCR融合蛋白

  • 化工:民营炼化系列报告之二:进口缺口大,聚烯烃仍处战略机遇期

    化工:民营炼化系列报告之二:进口缺口大,聚烯烃仍处战略机遇期

    化学制品
      核心观点:聚烯烃仍处战略机遇期    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PE下游应用以薄膜、容器为主,总体需求持续增长。   ( 1)薄膜: 下游食品与服装消费回暖,相应包装需求增长;“禁塑令”可能影响农膜和快递包装的需求。   ( 2)管材: 虽然后续房地产开工随政策收紧而放缓,但乡村振兴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驱动需求。   ( 3)中空容器: 在饮品/日化包装的需求向好。   ( 4)注塑PE: 用于周转箱/托盘等。下游需求随水果、食品、啤酒等行业消费增长向好。   PP的应用集中在拉丝和注塑上,下游需求存在新的增长点。   ( 1)拉丝: 主要用于塑编制品,粮食、水泥、化肥等包装,下游需求总体保持稳定。    ( 2)共聚注塑: 新能源汽车支撑相关需求;常用家电迎来更换期且出口旺盛。   ( 3)均聚注塑: 玩具、小家电出口表现好;外卖餐盒增长迅猛,但“禁塑令”使PP餐盒存在替代风险。   ( 4)纤维: 用来做无纺布,下游医疗卫生领域应用(湿巾、纸尿裤、医用防护服等)存在增长亮点。   进口缺口大,预计国内PE/PP开工率维持高位。   PE: 2020年,国内PE产量2032万吨,年均开工率为90%,净进口量达到1828万吨,对外依存度为48%。   现有产能2801.6万吨,以乙烯裂解-聚合工艺为主,未来新增产能2073万吨,预计2022-2024年产能分别达到3272/3685/4075万吨。需求方面,预计2022-2024年消费量分别达到3927/4127/4282万吨, 我们预计新增产能将有效替代进口缺口,整体开工率仍分别高达85%/86%/87%。   PP: 2020年,国内PP产量2554万吨,年均开工率为91%,净进口量为417万吨,对外依存度为15%。   现有产能3292.9万吨,以乙烯裂解-聚合工艺为主,未来新增产能1488.5万吨,预计2022-2024年产能分别达到3598/3753/4248万吨。需求方面,预计2022-2024年消费量分别达到3217/3342/3469万吨, 我们预计新增产能将有效替代进口缺口,并将增加出口,开工率仍分别高达87%/89%/84%。综合考虑聚烯烃行业的景气程度,给予行业“推荐”评级。   推荐关注: 万华化学、宝丰能源、恒力石化、荣盛石化、卫星石化、东方盛虹等。   风险提示: 经济下行风险、政策限制风险、项目建设不及预期风险、市场大幅波动风险、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环保及安全生产风险、同行业竞争加剧风险、下游需求不足风险、重点关注公司业绩不及预期风险
    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61页
    2022-01-27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