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行业领域:
  • 全部
  • 化药/生物药
  • 中药
  • 原料药
  • 医疗器械
  • 泛医疗
  • 其他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产业分析
  • 市场数据分析
  • 临床研究进展
  • 集采分析
  • 专利分析/FTO分析
  • 政策分析
  • 医药盘点
  • 投融资
  • 立项评估
  • 技术平台研究
  • 其他
治疗领域:
  • 全部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物
  • 皮肤病药物
  • 罕见病
  • 其他
  • 补气补血药物
  • 全身用激素类制剂(不含性激素和胰岛素)
  • 呼吸系统药物
  • 心血管系统药物
  • 感觉系统药物
  • 抗寄生虫药物、杀虫药物和驱虫药物
  • 抗肿瘤药
  • 免疫机能调节药物
  • 杂类
  • 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
  • 神经系统药物
  • 系统用抗感染药物
  •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报告搜索:

全部报告(98196)

  • 大化工28大细分高频估值监测

    大化工28大细分高频估值监测

    化学制品
    化学原料
      我们汇总了大化工28个细分行业近20年的估值情况,发现当前化工整体估值仍处于较低水平,基础化工/石油石化PE-TTM分别在39%/17%估值分位。   具体至基础化工,PE-TTM在20%分位以内的细分行业有炭黑16%/氮肥19%/钾肥17%/氨纶15%/纯碱8%/涤纶8%/复合肥5%/轮胎1%;PE-TTM在21%-40%之间的细分行业有农药38%/无机盐34%/涂料油墨35%/其他化学制品22%/氟化工33%/膜材料28%/民爆制品27%;而氯碱/其他化学原料/聚氨酯/粘胶/其他化学纤维/改性塑料/纺织化学制品/磷肥及磷化工等细分行业PE-TTM分位居40%以上。   石油石化细分行业中,油气开采的PE-TTM估值分位最低,仅为8%;油品石化贸易/油田服务PE-TTM分位数则位于15%-40%之间,分别处于26%/19%估值分位;油气及炼化工程/其他石化行业PE-TTM分位则位于40%以上。
    国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5页
    2024-10-14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第五批耗材国采启动,关注人工耳蜗和外周介入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第五批耗材国采启动,关注人工耳蜗和外周介入

    生物制品
      主要观点   第五批耗材国采启动,人工耳蜗和外周介入进入国家集采序列。9月29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平台发布《关于开展人工耳蜗类及外周介入类医用耗材集中维护工作的通知》,第五批耗材国采正式拉开序幕。产品主要包括1.人工耳蜗类相关耗材(包含植入体、言语处理器等);2.外周介入类相关耗材,具体包括外周血管支架(不含胸主动脉支架、腹主动脉支架)、血栓保护装置、腔静脉滤器、腔静脉滤器回收套件等。   人工耳蜗成本高昂,国内渗透率低。人工耳蜗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双侧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金标准。需求端,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现有听力残疾人的人数2780万人,0-6岁的听力残疾儿童约为13.7万人,每年新增听障儿童2-3万人,其中740万适合通过植入人工耳蜗重获新声。但是国内市场渗透率仅约10%,远低于发达国家,主要由于人工耳蜗价格高昂。供给端,人工耳蜗的核心技术,特别是芯片技术(涵盖降噪、语音识别等),技术壁垒高筑。因此人工耳蜗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且仍以外资品牌为主导。数据显示,全球96%的市场份额被三大巨头澳大利亚的科利耳、美国的Advanced Bionics及奥地利的MED-EL占据,其中科利耳独占鳌头,拥有约55%的全球市场份额。2011年上海力声特取得国内首张人工耳蜗注册证,打破了外资的技术垄断。随后,诺尔康、沈阳弘鼎康医疗、上海鸿医医疗等国内企业也纷纷获得认证。预计随着国采的推进,人工耳蜗价格下降将促进市场渗透率的提升。   外周介入市场持续放量,国采有望促进国产进院。IQVIA艾昆纬数据显示,2024上半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同比下滑3.2%。细分领域中,血管介入器械市场呈现领跑之势,对比去年同期增长超10%。电生理、神经介入、外周介入等领域手术量均取得稳定增长。此外,相关手术正不断下沉,有手术能力、资质的术者和医院持续增加。由于起步较晚,外周介入领域整体尚处于发展初期,部分品类国产率不足5%,尚未实现突破。目前先瑞达、归创通桥等国内企业在该领域多有布局,通过国家集采外周介入集采后国产企业或将赢得加速进院的机会,提升国产市占率。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长期来看,耗材行业具备较强创新和价值的产品市占率将持续提升。短期积极关注第五批国采进展,建议关注人工耳蜗相关标的美好医疗、海南海药、康芝药业;外周介入相关标的乐普医疗、微创医疗等。   风险提示   药品/耗材降价风险;行业政策变动风险等;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等。
    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2页
    2024-10-14
  • 医药行业周报:24年三、四季度哪些板块增速快:看好低基数、产业景气度高以及政策推动等板块

    医药行业周报:24年三、四季度哪些板块增速快:看好低基数、产业景气度高以及政策推动等板块

  • 新药周观点:医保谈判即将启动,约41个国产创新药有望新增药品谈判

    新药周观点:医保谈判即将启动,约41个国产创新药有望新增药品谈判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诺奖花落miRNA,核酸药物开发方兴未艾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诺奖花落miRNA,核酸药物开发方兴未艾

    化学制药
      miRNA可参与基因调控,其异常表达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息息相关   10月7日,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坎,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miRNA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学和基因调控领域的热点之一,在疾病诊断、治疗以及新药开发中具有较大潜力。miRNA药物研发方兴未艾,主要包括内源性的miRNA类似物以及靶向内源性miRNA的抑制剂,目前全球研发仍处于早期临床阶段,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miRNA主要通过诱导目标m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发挥其生物学功能。成熟的miRNA由随从链与导向链两条链构成,在细胞质内会与催化的AGO蛋白结合,形成RNA沉默诱导复合物(RISC);随后,随从链被降解,导向链引导RISC复合物靶向目标mRNA互补序列,通过诱导m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发挥抑制靶基因表达的生物学功能。内源性miRNA的异常表达被报导与各种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传染病、代谢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核酸药物研发方兴未艾,siRNA全球药物研发进度相对更快   基于核酸对细胞内miRNA的调控方式主要包括两类——miRNA类似物与靶向miRNA的反义寡核苷酸。基于上述两种策略布局的调控胞内miRNA的新药管线目前仍处于早期临床研究阶段,国内尚无管线进入临床阶段。小干扰RNA(siRNA)与miRNA具有相类似的生物学功能,siRNA全球药物研发进度相对更快,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6款siRNA药物获批上市,1款进入NDA阶段。国产药企在siRNA领域进行了丰富的管线布局,悦康药业、正大天晴、齐鲁制药、石药集团、圣诺医药、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等企业均有管线进入临床阶段。   10月第2周医药生物线下跌6.00%,其他生物制品板块跌幅最小   从月度数据来看,2024年初至今沪深整体呈现上涨趋势。2024年10月第2周所有行业均下跌。电子和非银金融等行业跌幅最小,社会服务、传媒等行业跌幅较大。本周医药生物下跌6%,跑输沪深300指数2.75pct,在31个子行业中排名第18位。2024年10月第2周各板块均处于下跌态势,本周其他生物制品板块跌幅最小,下跌4.25%;医院板块跌幅最大,下跌9.85%。   推荐标的   推荐标的:制药及生物制品:九典制药、人福医药、苑东生物、百洋医药、恒瑞医药、和黄医药、泽璟制药;中药:悦康药业、方盛制药、羚锐制药、佐力药业;原料药:华海药业、普洛药业、奥锐特;医疗器械:奥泰生物、可孚医疗、爱博医疗、迈瑞医疗、开立医疗;CXO:药明合联、诺泰生物、药明生物、药明康德;科研服务:皓元医药、阿拉丁;医疗服务:海吉亚医疗、通策医疗;零售药店:益丰药房。   风险提示:政策波动风险、市场震荡风险、地缘政治风险等。
    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3页
    2024-10-13
  •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4.10.07-2024.10.13)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4.10.07-2024.10.13)

    投融资
    创新药/改良型新药
    仿制药
    1.1总体概况根据摩熵医药数据统计,2024.10.07-2024.10.13期间共有81个创新药/改良型新药临床申请/上市申请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承办(按受理号统计,不含补充申请)。其中,国产药品受理号51个,进口药品受理号30个。本周共计33款创新药/改良型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得“默示许可”,包括化学药11款,生物药19款,中药3款。其中值得注意的有:(1)SYN-818片10月8日,CDE官网公示:圣域生物的SYN-818片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公开资料显示,SYN-818片是由圣域生物自主研发的一款新型小分子抑制剂化合物。该药物通过精准靶向DNA聚合酶θ(Polθ),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DNA损伤修复,从而有选择性的杀死肿瘤细胞。(2)IPM-001注射液10月9日,CDE官网公示:臻知医学的IPM-001注射液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用于治疗经二线系统性抗肿瘤治疗失败或不耐受的进展期原发性肝细胞癌。公开资料显示,IPM-001注射液是臻知医学研发的多抗原靶点自体免疫细胞注射液。(3)IX-001 TCR-T注射液10月9日,CDE官网公示:镔铁生物的IX-001 TCR-T注射液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用于治疗基因型为HLA-A*11:01,肿瘤抗原KRAS G12V表达为阳性的晚期胰腺癌。公开资料显示,IX001 TCR-T注射液是镔铁生物研发管线中进展最快的一款产品。该产品通过基因修饰技术,将能够特异性识别KRAS G12V突变的TCR基因序列转入T细胞,使其能够精准识别并有效杀伤胰腺癌细胞。本周共3款新药获批上市,即艾帕洛利托沃瑞利单抗注射液、托夫生注射液和伊努西单抗注射液。
    摩熵咨询
    25页
    2024-10-13
  • 24Q3净利率持续提升,长期成长可期

    24Q3净利率持续提升,长期成长可期

    个股研报
      天坛生物(600161)   投资要点:   公司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前三季报业绩快报,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0.7亿元,同比增长1.28%,实现归母净利润10.5亿元,同比增长18.5%;24Q3,实现营业收入12.3亿元,同比下滑7.4%,实现归母净利润3.3亿元,同比增长1.7%。   24Q3净利率进一步提高,公司为血制品龙头长期成长可期。得益于产品价格、成本费用管控等因素,公司净利率持续提升,2024Q3公司归母净利率达到26.5%,相比2024H1的25.5%进一步提高。收入方面,考虑到基数原因,以及我们判断季度间短期渠道发货波动等原因,收入端短期承压,但考虑到血制品行业长期来看供需较为稳定,以及静丙目前需求依然旺盛,我们长期依然看好天坛生物作为国内血制品龙头未来长期成长空间。   公司十四五期间获得多个采浆站,实控人国药集团实力较强。公司单采血浆站数量及采浆规模持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2020年底,公司拥有采浆站数量59个(其中在营55个),截止24上半年,公司拥有采浆站数量102个(其中在营80个),2024年上半年公司采浆量1294吨(80家采浆站在营),23年同期1125吨(76家采浆站在营),同比增长约15%。公司在十四五期间的前三年,获得新批采浆站43个,体现了公司在血制品行业拿新批浆站的强大实力,采浆站和采浆量持续稳健增长,为公司未来业绩持续性奠定基础。考虑到实控人国药集团在中国医药产业的地位与实力,我们判断在未来新拿采浆站方面,天坛生物有望取得较为亮眼的成绩,我们认为天坛生物具备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中,在细分领域成长为全球级巨头的潜力。   新品种层析静丙放量在即,吨浆利润提升空间大。在产品梯队方面,成都蓉生的第四代层析静丙(10%)已经上市销售,该产品相比第三代静丙,在临床上使用更加安全高效,考虑到海外发达国家血制品市场主要以层析静丙为主,我们认为该产品未来市场潜力较大,是未来公司吨浆利润提升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其他在研产品方面,兰州血制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处于上市许可申请阶段;成都蓉生皮下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Fc融合蛋白等研发课题临床试验进展顺利;武汉血制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和成都蓉生人凝血因子IX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公司后续产品梯队完善,未来有望持续改善公司吨浆利润水平。   盈利预测与估值。考虑短期季度业绩承压,我们下调2024-20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0/15.6/18.5亿元(前值分别为14.1、17.3、20.3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7.5%、19.5%、19.0%,当前股价对应的PE分别为35、29、2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竞争格局恶化风险;销售不及预期风险;行业政策风险等。
    华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页
    2024-10-13
  • 新材料周报:新材料研发重点或将受益,万盛股份拟收购熵能新材布局功能性新材料

    新材料周报:新材料研发重点或将受益,万盛股份拟收购熵能新材布局功能性新材料

    化学制品
      投资要点:   本周行情回顾。 本周, Wind 新材料指数收报 3135.76 点, 环比下跌 4.79%。其中, 涨幅前五的有鼎龙股份(11.24%)、 凯赛生物(4.61%)、 晨光新材(4.19%)、宏柏新材(4.1%)、 南大光电(3.59%); 跌幅前五的有杉杉股份(-13.63%)、 普利特(-12.97%)、 建龙微纳(-12.28%)、 凯盛科技(-11.61%)、 福斯特(-11.33%)。 六个子行业中, 申万三级行业半导体材料指数收报 5867.93 点, 环比上涨 18.79%; 申万三级行业显示器件材料指数收报 1000.4 点, 环比上涨 2.13%; 中信三级行业有机硅材料指数收报 5832.47 点, 环比上涨 4.14%; 中信三级行业碳纤维指数收报 1055.69 点, 环比上涨 7.47%; 中信三级行业锂电指数收报 1730.05 点,环比上涨 6.31%; Wind 概念可降解塑料指数收报 1542.84 点, 环比下跌 6.08%。   工信部: 新材料研发重点或将受益。 近期, 工信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发布, 共涵盖“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 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 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 微纳电子技术、 新能源汽车” 等在内 16 个重点专项。 其中, “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 专项涉及固态电池关键材料、 热电/光伏/储能等能源材料, 高端分离膜与催化材料, 特种及前沿功能材料等 6 类。 “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 专项涉及 UHMWPE、 碳纤维、 芳纶等在内的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 先进结构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等 6 类。 “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 专项涉及 MicroLED/OLED、 量子点技术等新型显示材料与器件、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前沿电子材料与器件等 4 类。 “新能源汽车” 专项涉及宽温域、 高比能、 高安全动力电池、 电驱系统、 智能驾驶等 3 类。 从申报指南来看, 涉及新材料、 新能源等相关板块的多个项目( 末尾附件摘录) , 涉及的新材料主要有 UHMWPE、 碳纤维、 芳纶等在内的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 这也将为相关行业公司带来诸多机遇。 ( 资料来源: 工信部、 化工新材料)   万盛股份拟收购熵能新材, 布局功能性新材料。 10 月 8 日晚间, 浙江万盛股份发布公告, 宣布其将收购广州熵能新材 59.33%的股份。 万盛股份及其下属基金临海复星万盛基金与熵能新材的股东石建伟、 刘辉、 周亮、 广州众森巨富投资合伙企业( 有限合伙) 及其他部分中小股东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 。根据协议, 万盛股份将以自有资金 3.77 亿元收购熵能新材 2118.2 万股股份,占熵能新材总股本的 59.33%。 此次收购完成后, 万盛股份将成为熵能新材的控股股东。 ( 资料来源: 万盛股份、 中国证券网、 化工新材料)   重点标的: 半导体材料国产化加速, 下游晶圆厂扩产迅猛, 看好头部企业产业红利优势最大化。 光刻胶板块为我国自主可控之路上关键核心环节, 看好彤程新材在进口替代方面的高速进展。 特气方面, 华特气体深耕电子特气领域十余年, 不断创新研发, 实现进口替代, 西南基地叠加空分设备双重布局, 一体化产业链版图初显, 建议关注华特气体。 电子化学品方面, 下游晶圆厂逐步落成, 芯片产能有望持续释放, 建议关注: 安集科技、 鼎龙股份。 下游需求推动产业升级和革新, 行业迈入高速发展期。 国内持续推进制造升级, 高标准、高性能材料需求将逐步释放, 新材料产业有望快速发展。 国瓷材料三大业务保持高增速, 有条不紊打造齿科巨头, 新能源业务爆发式增长, 横向拓展、 纵向延伸打造新材料巨擘, 建议关注新材料平台型公司国瓷材料。 高分子材料的性能提升离不开高分子助剂, 国内抗老化剂龙头利安隆, 珠海新基地产能逐步释放, 凭借康泰股份, 进军千亿润滑油添加剂, 打造第二增长点, 建议关注国内抗老化剂龙头利安隆。 碳中和背景下, 绿电行业蓬勃发展, 光伏风电装机量逐渐攀升, 建议关注上游原材料金属硅龙头企业合盛硅业、 EVA 粒子技术行业领先的联泓新科、 拥有三氯氢硅产能的新安股份以及三孚股份。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产品价格波动风险, 新产能释放不及预期等
    华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10页
    2024-10-13
  • 医药生物设备专题:以旧换新有望加快,9月已现招投标回暖

    医药生物设备专题:以旧换新有望加快,9月已现招投标回暖

    生物制品
      投资要点:   行情回顾:本周(2024年10月8日-10月11日)中信医药指数下跌5.9%,跑输沪深300指数2.7pct,在中信一级行业分类中排名第18位;2024年初至今中信医药生物板块指数下跌11.1%,跑输沪深300指数24.4pct,在中信行业分类中排名第25位。本周涨幅前五的个股为塞托生物(+25.03%)、新里程(+13.48%)、景峰医药(+9.97%)、悦康药业(+9.19%)、奥赛康(+6.23%)。   医疗设备招采专题:低基数及以旧换新执行进度加快,9月已现招投标情况回暖。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继续提及积极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我们观察到9月医疗设备招采金额同比回正,拐点已现,就此本专题结合以旧换新政策主要回答四大问题:1)采购资金:通常由自筹资金、政府财政拨款与科研专项资金等多元化构成;本轮设备更新所需资金由超长期国债、地方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贷款贴息、省预算内投资等资金筹措安排。2)政策力度、推进进度及收益结构:自3月印发方案以来,截止9月23日亿元国债资金已全面下达,多省加速评审及招标开展等;我们认为此次资金投入比重最大的或为县域医共体,品类或主要集中在医学影像领域。3)未来集采可能性:医疗设备同药品、耗材不同,参数非标,集采执行难度大;且近日国家医保局明确医疗设备集采方案仍尚待研究;竞争格局较好的品类中,国产在集采中或将加速受益。4)前瞻性指标与投资建议:经历行业整顿招采活动短期出现影响,24年9月医疗设备招采金额数据首次出现同比回正,环比大幅改善;在政策推进+23H2整体业绩低基数的背景下,叠加国产替代率的持续提升,我们建议关注以内镜、MR、DSA、放疗、高端超声等为代表的高端医疗设备国产替代及头部厂商。   本周市场复盘及中短期投资思考:因假期期间情绪亢奋,本周市场高开后整体呈回调状态,而医药板块AH两市均跑输大盘指数,中信医药指数年初至今仍-11%,位居所有大行业(过1万亿市值)倒数第三。我们认为当前市场第一阶段的普涨已经告一段落,正逐步进入第二阶段(振荡分化),看好长牛(慢牛),从历史复盘看,医药不会缺席。策略上考虑三季报的临近,我们认为接来下医药行情重点预计从复苏线(消费医疗)向政策线(重组并购)和Q3业绩超预期线,再向科技线(创新药械)轮转。本周六财政部领导发言较为积极,预计讲显著扭转市场情绪,与医药相关表态中主要有三点:1)支持化债和清理企业欠款:医药板块中相关为金域医学、迪安诊断和智飞生物等;2)推动年大规模设备更新:医疗设备为支持方向之一,我们特做上述专题,结合进口替代空间,我们看好联影医疗、开立医疗、澳华内镜和迈瑞等投资机会,预计24Q4招投标将进一步恢复,或可战略性重点配置;3)提高城乡医疗补助标准:目前医保收支压力较大的主要为城乡居民医保,政府加大投入将一定程度上缓解医保控费压力,利好医药情绪整体恢复。从中长期看,我们持续看好创新+复苏+政策三大主线。1)创新主线:创新药械为产业周期最为明确,我们“寻增量”策略的核心方向,收入和利润正逐步体现,25年多个企业有望盈利。看好有出海竞争力的创新biopharma、有创新第二增长曲线的Pahrma及创新药配套产业链CXO;2)复苏主线:医疗设备9月的招投标情况回暖,可重点关注,同时消费刺激经济复苏,结合医疗反腐扰动阶段性结束,预计消费医疗在调整后仍有复苏潜力;3)政策主线:国家政策导向明确支持高分红企业,鼓励优质公司并购整合,结合国企改革,破净公司的市值管理,可以重点关注国改&重组。   中长期配置思路:根据医药-供给,人口-需求、医保-支付、医疗-结构的分析框架,我们在《医药新常态,路在何方?——调存量、寻增量、抓变量》报告中提出在行业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调存量(老龄化+进口替代)、寻增量(出海+大品种+仿转创)和抓变量(国企改革)或成为中长期医药投资关键词。详细方向及标的见后文。   本周建议关注组合:恒瑞医药、新诺威、悦康药业、千红制药、新里程、开立医疗   十月建议关注组合:恒瑞医药、药明康德、新诺威、长春高新、康方生物、普瑞眼科。   风险提示   行业需求不及预期;公司业绩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华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17页
    2024-10-13
  • 产能扩产蓄势待发,多肽药物快速增长

    产能扩产蓄势待发,多肽药物快速增长

    个股研报
      圣诺生物(688117)   投资要点   推荐逻辑:1)2024年全球多肽药物销售达876亿美元,GLP-1药物方兴未艾,预计2030年中国多肽原料药市场规模将达到652.5亿元;2)公司产能落地在即,预测2年内原料药收入扩大一倍以上;3)3个“光脚品种”制剂入选集采,2024H1制剂收入大幅增长48.3%。   GLP-1RA引领多肽药物快速增长,多肽原料药蓬勃发展。预计2024年全球多肽药物销售达876亿美元,并将以8.4%的年复合增速持续增长,于2030年达到1419亿美元。GLP-1药物适用于糖尿病、肥胖等常见症状,近7年市场规模复合增速达33.7%,其中司美格鲁肽2023年销售额高达184.5亿美元,同比增长97.7%。司美格鲁肽等多个热门品种陆续到期,掀起仿制热潮,原料药需求大幅增加。GLP-1RA销售快速增长拉动上游多肽原料药需求激增,预计2030年中国多肽原料药市场规模将达到652.5亿元。   多款制剂纳入集采实现放量,原料制剂一体化成本优势凸显。公司拥有10个多肽制剂品种取得14个生产批件。醋酸奥曲肽注射液入选第七批集采、醋酸阿托西班注射液和注射用生长抑素纳入第八批集采,均实现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带动制剂业务在2024上半年同比增长45.3%。公司储备多个多肽制剂有望中标后续批次集采,迎来放量增长。同时,公司原料制剂一体化发展,成本优势凸显,2023年制剂板块的毛利率仍然达到75%,随着集采降低销售费用率,净利润水平也相对可观。   新建产能即将落地,业绩逐步释放。目前拥有原料药年产能404kg,制剂年产能550万支。公司将加快产能扩建,IPO募投项目“年产395千克多肽原料药生产线项目”2024年下半年将逐步投产,预计建成投产后将拥有7条新的GLP-1相关原料药生产线,合计月产量在35kg以上,同时提升制剂产能315万/支每年,应对集采巨量需求。目前公司生产线处于满产状态,市场供不应求,随着产能逐步投产,业绩也将逐步释放。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随着公司原料药产能不断落地,GLP-1RA的原料产能供不应求,原料药板块将迎来快速增长。三款制剂产品入选集采放量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5和1.9亿元,对应PE为33、23和18倍,未来三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39%,考虑到公司未来业务持续快速增长,建议保持关注。   风险提示:新药研发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材料成本上涨风险;原料药竞争加剧导致价格下降的风险、在建项目投产及运营成效或不及预期的风险。
    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4页
    2024-10-13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