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istItem.name }}快速筛选药品,用摩熵药筛
微信扫一扫-立即使用
创新药盘点系列报告(22):IBD治疗领域存在未满足的需求,关注新靶点、新机制
下载次数:
1421 次
发布机构: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
2025-06-17
页数:
41页
摘要
IBD治疗领域存在未满足的需求。美国及欧洲5国适用于生物制剂治疗的中重度患者人群总计~230万人(CD/UC分别~100/~130万人),患者人群体量对标AD/特应性皮炎(~280万人)及PsO/银屑病(~240万人);IBD具有复发-缓解交替特点,患者常出现黏膜损伤、肠腔狭窄、瘘管、肛周病变等并发症,最终仍有相当比例患者需接受手术干预,疾病负担沉重;现有IBD治疗药物存在未满足需求,起效慢、缓解深度有限,且对部分人群无效,部分患者存在抗药性或副作用耐受性差等问题;IBD治疗目标由“临床缓解”逐步提升至“内镜/组织学愈合”,进一步要求治疗方案实现更深层次的炎症控制。
全球IBD药物市场规模超200亿美元。根据Evaluate Pharma,2022年全球IBD市场空间规模~230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280亿美元;一线生物制剂中TNFi及Ustekinumab已专利到期,Risankizumab IBD适应症销售快速增长,Guselkumab UC/CD适应症获批有望贡献销售增量,Vedolizumab2024年UC/CD适应症合计贡献~60亿美元,预计将于2030年前专利到期。
MNC药企密集布局新靶点、新机制。TL1A是IBD治疗领域最热门的在研靶点之一,聚焦炎症+纤维化双通路,Merck、Roche、Sanofi及Abbvie等巨头通过收购或合作方式布局,其中Tulisokibart、Afimkibart及Duvakitug等管线已经/即将启动Ph3注册研究;TYK2兼顾Th1和Th17通路,第一代产品Deucravacitinib在PsO取得成功,但折戟IBD适应症,第二代TYK2如Zasocitinib、D-2570等在PsO适应症临床数据更优,目前正在推进IBD适应症临床研究,有望填补“高效、安全、可长期使用”的口服药物生态位空缺;基于IL-23、TL1A的多靶点/联用方案也是重要的探索方向,近一年达成多个BD合作,其中Sanofi以1.25亿美元首付款+17.2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对价获得Earendil Labs两款临床前双抗,Abbvie以1.5亿美元首付款+15.6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对价获得明济生物临床前TL1A抗体并计划与Risankizumab、Lutikizumab等联用。
投资建议:关注国内IBD治疗新靶点、双抗等潜在出海机会。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产品临床失败或有效性低于预期的风险,产品商业化不达预期的风险,技术升级迭代风险。
本报告的核心观点是:炎症性肠病(IBD)治疗领域存在巨大的未满足需求,全球市场规模超过200亿美元,并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现有治疗药物存在起效慢、缓解深度有限、抗药性及副作用等问题,促使药企积极布局新靶点、新机制药物,特别是TL1A和TYK2抑制剂以及多靶点/联用方案。报告建议关注国内IBD治疗新靶点、双抗等潜在的出海机会。
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免疫介导的胃肠道炎症性疾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美国及欧洲5国适用于生物制剂治疗的中重度IBD患者约230万人,与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患者数量相当。现有治疗药物存在诸多不足,例如起效慢、缓解深度有限、部分人群无效、抗药性及副作用等问题。IBD治疗目标也从“临床缓解”逐步提升至“内镜/组织学愈合”,对治疗方案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球IBD药物市场规模巨大,2022年约为230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280亿美元。一线生物制剂如TNF抑制剂和Ustekinumab专利到期,但Risankizumab等新型药物销售快速增长,Guselkumab等新适应症获批也为市场带来增量。Vedolizumab预计在2030年前专利到期,2024年销售额约60亿美元。
报告首先分析了IBD的流行病学现状,指出欧美发达国家IBD患病率处于快速上升阶段,而中国IBD发病率虽然低于欧美,但近年来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报告详细描述了UC和CD的临床表现、并发症以及复发缓解模式,强调了相当比例的患者最终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干预,突出了IBD的严重性和高疾病负担。
报告阐述了IBD的诊断标准,包括基于患者自述和内镜检查的量表系统(如CDAI、SES-CD、Mayo评分),并对临床缓解和临床响应等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 更重要的是,报告重点介绍了IBD治疗目标的演变,从早期的“临床缓解”发展到目前的“内镜/组织学愈合”,这标志着对更深层次炎症控制的需求。STRIDE II共识的提出,进一步细化了IBD治疗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为药物研发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导。
报告系统地总结了现有IBD治疗药物,按照靶点分类,分别对Integrins(Vedolizumab)、S1PR(Ozanimod、Etrasimod)、IL-23(Ustekinumab、Risankizumab、Guselkumab、Mirikizumab)、JAK(Tofacitinib、Upadacitinib、Filgotinib)等靶点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及市场表现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通过图表直观地展现了各药物的临床缓解率和内镜响应率数据,并对这些药物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报告指出,已上市药物的诱导期临床缓解率普遍较低,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报告重点关注了MNC药企在新靶点、新机制药物上的密集布局,特别是TL1A和TYK2抑制剂。 报告详细介绍了多个处于临床研发阶段的药物,包括Tulisokibart、Afimkibart、Duvakitug等TL1A抑制剂,以及Zasocitinib、D-2570等TYK2抑制剂,并分析了它们的临床数据和市场潜力。 此外,报告还探讨了多靶点/联用方案,例如IL-23和TL1A的联用,以及一些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双抗药物。
报告简要介绍了国内IBD药物研发进展,并指出国内企业应关注新靶点、双抗等潜在的出海机会。
本报告对IBD治疗领域的市场现状、药物研发进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IBD治疗领域存在巨大的未满足需求,全球市场规模庞大,现有药物疗效仍有待提高。 药企正积极探索新靶点、新机制药物,特别是TL1A和TYK2抑制剂以及多靶点/联用方案,为IBD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国内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并关注潜在的出海机会。 然而,市场竞争加剧、临床失败、商业化风险以及技术升级迭代等因素也需要引起重视。
医药生物周报(25年第36周):劲方医药在港交所上市,关注具备差异化的创新药公司
国信化工·数据中心及AI服务器液冷冷却液行业分析框架
创新转型成果初见,在研管线值得期待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行业点评:欧盟SAF强制添加需求拉动,国内生物航煤出口量价齐升
摩熵咨询是摩熵数科旗下生物医药专业咨询服务品牌,由深耕医药领域多年的专业人士组成,核心成员均来自国际顶级咨询机构和行业标杆企业,涵盖立项、市场、战略、投资等从业背景,依托摩熵数科丰富的外部专家资源及全面的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为客户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定制化解决方案
对不起!您还未登录!请登陆后查看!
您今日剩余【10】次下载额度,确定继续吗?
请填写你的需求,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nameTip}}
{{companyTip}}
{{telTip}}
{{sms_codeTip}}
{{emailTip}}
{{descriptionTip}}
*请放心填写您的个人信息,该信息仅用于“摩熵咨询报告”的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