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医药行业深度研究:国产软镜破局提速,天地广阔龙头大有可为

医药行业深度研究:国产软镜破局提速,天地广阔龙头大有可为

研报

医药行业深度研究:国产软镜破局提速,天地广阔龙头大有可为

  报告摘要   软镜筛查需求大、渗透低,市场空间可期   软镜有助于提升诊疗效率,可增强院端盈利能力。软镜已应用至消化、呼吸、肝胆、泌尿等多科室诊疗场景。相较于其他影像设备,软镜兼具高分辨率与实时可视化的特性,辅以镜下器械可实现高效诊疗:在诊断中可显著提升各医学领域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为食管、胃部疾病诊断的首选手段、金标准;在治疗中可提高治疗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显著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支付方面,普通胃镜、肠镜等检查项目被列入医保,职工医保报销约70%-90%,城乡居民医保约50%-70%,为支付端扫清障碍。此外,开展软镜筛查还可增强院端盈利能力:保守估计,对于大部分消化门诊年诊疗人次破万的二级及以上医院来说,软镜诊疗可成为院端的盈利项目。   政策助力软镜普及,2020-2030年期间累计市场增量约930亿元。我国癌症高发,尤其消化道及呼吸道癌症患者人数均为全球第一。但我国胃癌软镜筛查渗透率处于较低水平,早期胃癌诊断率和五年生存率远低于日韩。   肿瘤早诊早治系国家重要健康目标,为软镜普及提供了政策保障;设备更新进入招标阶段且2025年初审批金额又创新高,有望加速软镜放量进程。以2030年我国早期胃癌诊断率达到20%为测算基础,我们估计2020-2030年期间软镜的累计市场增量约930亿元。   行业壁垒高筑,国产破局提速   多方位高筑行业壁垒。软性内窥镜行业壁垒高筑、护城河较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产业端:国产软镜发展时间短,起步落后于日本约40年,且过去存在的核心零部件卡脖子状况进一步限制了产业发展。(2)产品端:①狭小空间内的集成化对技术、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微小光学系统中的功能创新迭代造就更高壁垒。(3)需求端:①产品打磨需要与临床医生的长期配合;②高粘性导致市场教育先发优势明显;③系统封闭性致使采购时院端对镜种丰富度的要求提高。   龙头产品丰富度媲美外资,实力造就认可度。主机性能方面,国产龙头经过多年追赶,在画质、染色等重要指标上已逐步追平进口。同时,高分辨画质辅以AI,使筛查效果得到提升。配套镜体方面,头部企业在弯曲度、视场角等基础指标与进口相当,并拓展了十二指肠镜等高复杂度镜种,实现了双焦、光学放大、超细等高端技术突破。国产企业不断缩小与进口的产品差距,在设备评选、临床试验取得优异成绩,逐步被院端认可,同时兼具价格优势。   目前,国产龙头与进口的产品在打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镜体的操控性上,奥林巴斯的RIT功能、富士的ColoAssist技术较强。此外,梳理其余国产厂商情况,其产品在主机、镜体上均与国产龙头存在较大差距,短期不会对国产龙头形成太大干扰。   国产份额持续提升,天地广阔龙头大有可为。2024年软镜CR5占据超80%的市场份额,其中奥林巴斯市场份额超40%,主要系其在上游原料供应及部件制造、染色技术、终端销售、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建立起闭环壁垒。随着国产产品升级以及认可度提高,2019-2024年软镜国产化率提升22.56pct至28.33%。国产替代逐步从低等级医院辐射至三级医院,2024年三级医院中软镜国产化率已超20%,2025年前两个月该数值又创新高。   基于:(1)近年来软镜资源不断下沉,而国产设备的性价比优势在低等级医院凸显,一级、二级以及未定级医院的采购占比逐年升高;叠加部分没有与日企实现深度绑定的三级医院,可替代空间广阔。(2)选择超声、CT设备的国产替代进程作为参考,经过不断的升级迭代,这两类国产设备性能趋于成熟、国产化率由此不断上升。国产软镜凭借逐步升级的主机、不断完善的镜体,以及逐步累积的认可度、更低的价格,国产化率提升前景广阔。   相关标的:开立医疗、澳华内镜   开立医疗:国产内镜龙头,主机性能媲美进口、镜体种类丰富,公司运营已进入稳健增长阶段、盈利能力逐步显现。近期催化不断:2025年1-2月公司招投标金额同比增长约111.11%、软镜市占率维稳、超声市占率大幅提升,我们看好全年设备销售放量;1月末,公司新一代软镜主机HD-650获批上市,多创新亮点集聚一身。   澳华内镜:公司作为国产内镜龙头之一,已进入成长的快车道。2022年推出旗舰机型AQ-300,同时快速拓展销售网络,并丰富电子十二指肠、超细等高端适配镜体,使得该机型快速放量;下一代机AQ-400预计于2026年上市,直指奥林巴斯所覆盖的更高端客户市场。此外,公司于2024年推出AQ-120、AQ-150,面向低等级医院客户,做好下沉市场。   风险提示:设备招投标回暖不及预期风险,设备集采降价风险,高端产品推广不及预期风险。
报告标签:
  • 化学制药
报告专题:
  • 下载次数:

    1039

  • 发布机构:

    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发布日期:

    2025-03-12

  • 页数:

    27页

下载全文
定制咨询
报告内容
AI精读报告
报告摘要

  报告摘要

  软镜筛查需求大、渗透低,市场空间可期

  软镜有助于提升诊疗效率,可增强院端盈利能力。软镜已应用至消化、呼吸、肝胆、泌尿等多科室诊疗场景。相较于其他影像设备,软镜兼具高分辨率与实时可视化的特性,辅以镜下器械可实现高效诊疗:在诊断中可显著提升各医学领域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为食管、胃部疾病诊断的首选手段、金标准;在治疗中可提高治疗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显著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支付方面,普通胃镜、肠镜等检查项目被列入医保,职工医保报销约70%-90%,城乡居民医保约50%-70%,为支付端扫清障碍。此外,开展软镜筛查还可增强院端盈利能力:保守估计,对于大部分消化门诊年诊疗人次破万的二级及以上医院来说,软镜诊疗可成为院端的盈利项目。

  政策助力软镜普及,2020-2030年期间累计市场增量约930亿元。我国癌症高发,尤其消化道及呼吸道癌症患者人数均为全球第一。但我国胃癌软镜筛查渗透率处于较低水平,早期胃癌诊断率和五年生存率远低于日韩。

  肿瘤早诊早治系国家重要健康目标,为软镜普及提供了政策保障;设备更新进入招标阶段且2025年初审批金额又创新高,有望加速软镜放量进程。以2030年我国早期胃癌诊断率达到20%为测算基础,我们估计2020-2030年期间软镜的累计市场增量约930亿元。

  行业壁垒高筑,国产破局提速

  多方位高筑行业壁垒。软性内窥镜行业壁垒高筑、护城河较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产业端:国产软镜发展时间短,起步落后于日本约40年,且过去存在的核心零部件卡脖子状况进一步限制了产业发展。(2)产品端:①狭小空间内的集成化对技术、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微小光学系统中的功能创新迭代造就更高壁垒。(3)需求端:①产品打磨需要与临床医生的长期配合;②高粘性导致市场教育先发优势明显;③系统封闭性致使采购时院端对镜种丰富度的要求提高。

  龙头产品丰富度媲美外资,实力造就认可度。主机性能方面,国产龙头经过多年追赶,在画质、染色等重要指标上已逐步追平进口。同时,高分辨画质辅以AI,使筛查效果得到提升。配套镜体方面,头部企业在弯曲度、视场角等基础指标与进口相当,并拓展了十二指肠镜等高复杂度镜种,实现了双焦、光学放大、超细等高端技术突破。国产企业不断缩小与进口的产品差距,在设备评选、临床试验取得优异成绩,逐步被院端认可,同时兼具价格优势。

  目前,国产龙头与进口的产品在打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镜体的操控性上,奥林巴斯的RIT功能、富士的ColoAssist技术较强。此外,梳理其余国产厂商情况,其产品在主机、镜体上均与国产龙头存在较大差距,短期不会对国产龙头形成太大干扰。

  国产份额持续提升,天地广阔龙头大有可为。2024年软镜CR5占据超80%的市场份额,其中奥林巴斯市场份额超40%,主要系其在上游原料供应及部件制造、染色技术、终端销售、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建立起闭环壁垒。随着国产产品升级以及认可度提高,2019-2024年软镜国产化率提升22.56pct至28.33%。国产替代逐步从低等级医院辐射至三级医院,2024年三级医院中软镜国产化率已超20%,2025年前两个月该数值又创新高。

  基于:(1)近年来软镜资源不断下沉,而国产设备的性价比优势在低等级医院凸显,一级、二级以及未定级医院的采购占比逐年升高;叠加部分没有与日企实现深度绑定的三级医院,可替代空间广阔。(2)选择超声、CT设备的国产替代进程作为参考,经过不断的升级迭代,这两类国产设备性能趋于成熟、国产化率由此不断上升。国产软镜凭借逐步升级的主机、不断完善的镜体,以及逐步累积的认可度、更低的价格,国产化率提升前景广阔。

  相关标的:开立医疗、澳华内镜

  开立医疗:国产内镜龙头,主机性能媲美进口、镜体种类丰富,公司运营已进入稳健增长阶段、盈利能力逐步显现。近期催化不断:2025年1-2月公司招投标金额同比增长约111.11%、软镜市占率维稳、超声市占率大幅提升,我们看好全年设备销售放量;1月末,公司新一代软镜主机HD-650获批上市,多创新亮点集聚一身。

  澳华内镜:公司作为国产内镜龙头之一,已进入成长的快车道。2022年推出旗舰机型AQ-300,同时快速拓展销售网络,并丰富电子十二指肠、超细等高端适配镜体,使得该机型快速放量;下一代机AQ-400预计于2026年上市,直指奥林巴斯所覆盖的更高端客户市场。此外,公司于2024年推出AQ-120、AQ-150,面向低等级医院客户,做好下沉市场。

  风险提示:设备招投标回暖不及预期风险,设备集采降价风险,高端产品推广不及预期风险。

中心思想

本报告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国产软镜行业正经历快速发展阶段,市场空间巨大,龙头企业发展潜力巨大。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软镜市场需求旺盛,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中国癌症高发,尤其消化道和呼吸道癌症患者数量全球第一,但软镜筛查渗透率低,早期诊断率和五年生存率远低于日韩。国家政策大力支持肿瘤早诊早治,为软镜普及提供了政策保障,预计2020-2030年累计市场增量约930亿元。医保支付政策也扫清了支付端的障碍,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发展。

国产软镜技术突破,竞争力不断增强

虽然软镜行业壁垒高筑,但国产龙头企业在主机性能、镜体种类、功能创新等方面已逐步追平进口产品,部分指标甚至超越进口产品。国产软镜在价格上也更具优势,这使得国产替代逐步从低等级医院向三级医院扩展,国产化率持续提升。

主要内容

本报告从市场需求、行业壁垒、国产替代以及龙头企业分析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国产软镜行业进行了深入研究。

软镜市场需求分析:巨大的市场空间

报告首先分析了中国软镜市场的巨大需求。由于中国癌症高发,特别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癌症,而软镜筛查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因此市场潜力巨大。报告通过数据对比,展示了中国与日韩在胃癌早期诊断率和五年生存率上的差距,突出了中国软镜市场巨大的提升空间。 报告还分析了政策支持和医保支付对市场增长的推动作用,并对2020-2030年期间软镜累计市场增量进行了测算,得出约930亿元的结论。 此外,报告还强调了软镜在提升医院盈利能力方面的作用。

行业壁垒分析及国产厂商的突破

报告深入分析了软镜行业的高壁垒,包括产业端、产品端和需求端三个方面。产业端方面,国产软镜起步较晚,过去存在核心零部件“卡脖子”问题;产品端方面,软镜对技术和工艺要求极高,功能创新迭代也造成了较高的壁垒;需求端方面,产品打磨需要与临床医生长期配合,市场教育和系统封闭性也增加了进入门槛。 然而,报告也指出,国产龙头企业通过技术突破和市场开拓,正在逐步克服这些壁垒。例如,国产图像传感器已成功突破“卡脖子”问题,国产龙头企业在主机性能和镜体种类上已接近甚至部分超越进口产品,并通过市场教育和价格优势,不断提升市场份额。

国产软镜龙头企业分析:开立医疗和澳华内镜

报告重点分析了开立医疗和澳华内镜两家国产软镜龙头企业。 对于开立医疗,报告分析了其发展历程、财务状况、产品竞争力以及近期招投标数据,并对新一代软镜主机HD-650的亮点进行了详细介绍。 对于澳华内镜,报告同样分析了其发展历程、财务状况、产品竞争力,特别是其旗舰机型AQ-300的市场表现和未来发展规划。 报告还对两家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指出了潜在的风险。

风险提示

报告最后列出了潜在的风险因素,包括设备招投标回暖不及预期风险、设备集采降价风险以及高端产品推广不及预期风险。

总结

本报告基于大量数据和市场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国产软镜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国产龙头企业凭借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市场开拓,正在逐步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并有望在未来几年实现快速增长。 然而,投资者也需要关注报告中提到的潜在风险因素。 开立医疗和澳华内镜作为国产软镜的龙头企业,值得关注。 但投资者需谨慎,并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投资决策。

报告正文
摩熵医药企业版
9大数据库,200+子数据库,一站查询药品研发、临床、上市、销售、投资、政策等数据了解更多
我要试用
1 / 27
试读已结束,如需全文阅读可点击
下载全文
如果您有其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咨询
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最新报告
关于摩熵咨询

摩熵咨询是摩熵数科旗下生物医药专业咨询服务品牌,由深耕医药领域多年的专业人士组成,核心成员均来自国际顶级咨询机构和行业标杆企业,涵盖立项、市场、战略、投资等从业背景,依托摩熵数科丰富的外部专家资源及全面的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为客户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定制化解决方案

1W+
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200+
真实项目案例
1300+
业内高端专家资源
市场洞察与营销赋能
市场洞察与营销赋能
分析市场现状,洞察行业趋势,依托数据分析和深度研究,辅助商业决策。
立项评估及管线规划
立项评估及管线规划
提供疾病领域品种调研、专家访谈、品种立项、项目交易整套服务。
产业规划及研究服务
产业规划及研究服务
以数据为基础,为组织、园区、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趋势线索。
多渠道数据分析及定制服务
多渠道数据分析及定制服务
帮助客户深入了解目标领域和市场情况,发现潜在机会,优化企业决策。
投资决策与交易估值
投资决策与交易估值
依托全球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与顶级投行级分析模型,为并购、融资、IPO提供全周期决策支持。
立即定制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