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券商报告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会议纪要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164)

    • 医药生物行业月度报告:化药国采价格降幅符合预期,中成药国采规则相对温和

      医药生物行业月度报告:化药国采价格降幅符合预期,中成药国采规则相对温和

      医药商业
        投资要点:   市场回顾: 2023 年 3 月,医药生物(申万)板块涨幅为-3.32%,在申万 31 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 21 位, 跑输沪深 300、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创业板指 4.99、 4.47、 3.98、 4.51 个百分点。截止 2023 年 3 月31 日,医药生物板块 PE( TTM,整体法)均值为 25.21 倍,在申万31 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 13 位,位于自 2012 年以来后 6.30%分位数。   第八批国家药品集采拟中选结果公布,价格平均降幅为 56.00%。 3月29 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公布第八批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本次集采有 39 种药品采购成功,投标企业中选比例约 70.00%。平均每个品种有 6.50 家企业中选,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 56.00%。前七批国家药品集采的价格降幅为 48.00%-59.00%, 第八批国家药品集采价格降幅符合预期。目前,前八批国家化药集采品种数已累计达 333种,化药国采已呈现常态化,市场预期反映已较为充分,建议关注存量品种集采风险释放、创新转型成效显现、有望迎来业绩拐点的制药企业,如恒瑞医药 ( 600276.SH)、华东医药( 000963.SZ)、 信立泰( 002294.SZ)等。   全国中成药集采文件(征求意见稿)发布,中选规则相对温和。 3 月27 日,全国中成药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采购文件(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 本次中成药集采拟中选方式分为直接拟中选、议价拟中选、增补拟中选三种。 其中, 获得直接拟中选资格需满足的条件为: A 竞争单元入围企业报价代表品申报价计算的日均费用不超过同采购组日均费用均值的 1.8 倍; A 竞价单元报价降幅排名前 70%或报价降幅超过 40%的入围企业。获得议价拟中选资格需满足的条件为:接受 A 组入围企业降幅前 50%的最低降幅。总的来看,全国中成药集采中选规则相对温和,预计医疗机构临床使用量大、产品创新能力强的中药龙头企业中选概率更高。   风险提示: 耗材、药品价格降幅超预期风险;创新药研发失败风险;行业政策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新冠疫情反复风险等。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4页
      2023-04-07
    • Q4业绩边际改善,主业经营稳健

      Q4业绩边际改善,主业经营稳健

      个股研报
        安琪酵母(600298)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28.43亿元,同比增长20.31%;实现归母净利润13.21亿元,同比增长0.9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1.14亿元,同比增长5.11%。   2022Q4环比改善显著。分季度来看,公司Q4实现营业收入38.61亿元,同比增长25.32%,环比增长33.5%;实现归母净利润4.24亿元,同比增长45.7%,环比增长85.15%;毛利率同比提升2.13pcts,环比提升1.99pcts,Q4业绩同比和环比明显改善,我们估计主要由于酵母及深加工产品营收的增长(同比+30.72%)带动:1)12月疫情带动小包装酵母需求增长;2)海天事件带动酵母提取物需求增长。   海外市场增速亮眼。分地区来看,2022年国内/国外市场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8.68/39.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91%/39.01%,营收占比分别为69.05%/30.55%。公司坚定推进海外子公司建设和营销人员本土化,抢抓海外市场恢复快、制造成本上升的机遇,大力开发新的经销商和大用户,国际业务收入取得较快增长。   主业实现稳健增长。分业务来看,酵母及深加工/制糖/包装类/奶制品/其他主营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0.2/17.66/4.78/0.16/15.11亿元,同比分别+12.98%/+68.03%/+14.08%/-74.60%/+38.75%。   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45.17/167.06/192.1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72/18.50/22.27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81/2.13/2.56元。公司三条水解糖产线已经完成技改成功投产,成本较外购水解糖低10%,预计未来随着水解糖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和技术的成熟,成本仍有一定下降空间,同时随着国内需求的逐步复苏、低毛利的贸易糖业务的逐步剥离,公司业绩有望边际改善。给予公司2023年25-30倍PE,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原材料价格大幅上行风险。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页
      2023-04-04
    • 主营业务韧性强,国际化进展积极

      主营业务韧性强,国际化进展积极

      个股研报
        泰格医药(300347)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0.85亿元,同比增长35.91%;实现归母净利润20.07亿元,同比下降30.1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5.40亿元,同比增长25.01%;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主要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减少等影响。单看2022Q4,公司实现营收16.79亿元,同比下降7.65%;实现归母净利润4.02亿元,同比下降63.2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47亿元,同比下降4.21%;2022Q4业绩同比下降主要受新冠疫情影响。   疫情扰动下主营业务保持快速增长,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毛利率有所下降。分业务看,2022年,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收入为41.25亿元,同比+37.80%,主要由于临床试验运营和临床试验技术其他服务(包括医学注册、科学事务、医学翻译、真实世界研究和药物警戒服务等)收入增加。截至2022年底,公司正在进行的药物临床研究项目达680个,同比+19.93%。报告期内,公司注册团队完成中国IND项目数量同比增长35.00%,与美国FDA相关的新增注册项目同比增长98.00%;药物警戒业务新增在研项目203个,医学翻译业务新增81家客户。由于新冠相关试验在内的多区域临床试验的第三方供应商相关费用较高,以及临床试验运营服务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等,临床试验技术服务的毛利率同比下降7.14pcts至37.63%。临床试验相关服务及实验室服务收入为28.76亿元,同比+31.12%,主要由于实验室服务、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现场管理和患者招募等服务的收入增加所致。截止2022年底,公司在执行的实验室服务项目、现场管理项目分别为5923、1621个,同比+135.41%、+13.20%,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服务客户数为259个,同比+58.90%。临床试验相关服务及实验室服务毛利率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境外业务收入增长迅速,全球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22年,受益于客户对海外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项目、临床试验运营、MRCT和实验室服务的需求增加以及新冠相关MRCT收入增加,公司境外主营业务实现收入34.59亿元,同比增长41.39%。截止2022年底,公司在境外开展的项目数达250个,同比增长37.36%;其中多区域临床试验数量达62个,同比增长24.00%;海外员工数量达1426人,同比增长38.99%。2022年,公司持续深化全球布局,在英国、荷兰、阿根廷设立分公司。2023年1月,公司收购了为欧洲及全球客户提供临床CRO服务的公司——MartiFarm,进一步强化了公司在欧洲地区的服务能力。   在手订单充足,2023年业绩有望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公司克服新冠疫情等不利影响,新增合同金额达96.73亿元,与上年同期新增合同金额基本持平。截止2022年底,公司累计待执行合同金额达137.86亿元,同比增长20.88%;员工数量达9233人,同比增长10.89%。结合公司订单及人员扩张情况来看,公司2023年业绩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2023-2025年,预计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25.93/33.17/40.83亿元,EPS分别为2.97/3.80/4.68元,当前股价对应的PE分别为34.54/27.00/21.94倍。公司估值方面,由于公司股权投资产生的非经常损益金额大(2022年产生非经常性损益4.67亿元)、不确定性高,我们将公司业务拆分为投资业务与临床CRO主营业务进行估值。投资业务部分,截止2022年底,公司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分别为99.64、18.00亿元,考虑到当前医药生物企业二级市场表现、一级市场融资不佳,基于谨慎性原则,我们以账面余额作为公司投资业务的估值,即投资业务对应的估值为117.64亿元。临床CRO主营业务,预计2023年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9.95亿元,同比增长29.57%,参考公司业绩增速、公司历史估值、同业公司估值,给予临床CRO业务2023年40-45倍PE,该业务对应的估值为798.00-897.75亿元。综合来看,公司2023年的合理市值为915.64-1015.39亿元,对应的目标价格为105.00-116.44元/股,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风险,行业政策风险,汇率变动风险,订单增长不及预期风险,人才流失风险等。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03-31
    • 血制品业务增长稳健,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血制品业务增长稳健,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个股研报
        博雅生物(300294)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 2022 年年度报告。 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7.59亿元,同比增长 4.08%;实现归母净利润 4.32 亿元,同比增长 25.4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3.92 亿元,同比增长 33.61%。单看 2022Q4,公司实现营收 6.76 亿元,同比增长 5.78%;实现归母净利润 0.14 亿元,同比下降 33.9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0.36 亿元,同比增长 241.81%。   血制品业务增长稳健,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血制品业务(母公司华润博雅生物)实现营收 13.42 亿元,同比增长 8.96%;实现净利润 4.98亿元,同比增长 29.45%,血制品业务利润增幅较大主要受产品销量增长及理财收益增加等影响。 分产品看,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人纤维蛋白原分别实现营收 3.85、 4.20、 4.33亿元,同比变动+5.88%、+17.28%、 +3.87%; 上述三类产品毛利率分别为 66.93%、 64.29%、78.19%,同比变动+4.72pcts、 +0.38pcts、 +2.50pcts。 从采浆量来看,2022 年,公司原料血浆采集量约为 439 吨,同比增长 4.52%,受新冠疫情影响,血浆采集量增速有所放缓。从浆站建设来看,截止 2022 年底,公司共有 14 个浆站,其中阳城浆站尚处于建设期。目前,公司借助华润集团与各省战略合作关系,完成 10 余个省份拟设浆站实地调研与选址工作,已获得若干个县、市级批文。展望未来, 受益于疫后存量浆站采浆量的恢复、新建浆站数量的增加以及人凝血因子Ⅷ 等新产品陆续获批上市, 公司血制品业务有望保持稳健增长。   受集采、资产减值等因素影响,非血制品业务拖累业绩表现。 非血制品业务方面, 糖尿病业务(天安药业)实现营收 1.78 亿元,同比下降25.01%;实现净利润 0.27 亿元,同比下降 15.41%;糖尿病业务业绩下降主要因为:受“集采”政策的影响,盐酸二甲双胍片/肠溶片等主要产品销量下降。 生化药业务(新百药业)实现营收 4.38 亿元,同比下降14.25%;实现净利润 0.30 亿元,同比下降 23.76%; 生化药业务业绩下降主要受缩宫素注射液省级联盟集采、复方骨肽注射液逐步退出地方医保目录及竞品竞争加剧等市场综合因素影响。化学药业务(欣和药业)实现营收 0.14 亿元,同比下降 51.59%;实现净利润-0.79 亿元,上年同期亏损 1.06 亿元; 化学药业务业绩下降主要因为:原料药品种生产尚未实现规模化,销售毛利不能完全消化固定资产折旧,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同时 2022 年计提相关资产减值准备。药品经销业务(复大医药) 实现营收 8.14 亿元,同比增长 22.69%;实现净利润 0.43 亿元,同比下降 3.33%; 药品经销业务营收大幅上涨主要受静丙产品销量增加、新产品业务开发上量等影响,净利润略微下滑主要受集采、国谈、公立自费药房关闭等相关政策影响。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2023-2025 年,预计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6.02/7.00/8.09 亿元, EPS 分别为 1.19/1.39/1.60 元,当前股价对应的 PE分别为 29.29/25.20/21.80 倍。考虑到:( 1)可比公司天坛生物、华兰生物、派林生物 2023 年的 PE 分别为 40.39、 23.28、 26.31 倍, PE 均值为 29.99 倍;( 2) “十四五”期间,公司浆站数量及采浆量将实现快速增长;给予公司 2023 年 30-35 倍 PE,对应的目标价格为 35.70-41.65元/股, 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冠疫情风险;浆站申请进展不及预期风险;行业政策风险 ;商誉减值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等。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03-28
    • 医疗器械行业周度点评:国产CGM产品相继获批,国内血糖监测行业有望加速发展

      医疗器械行业周度点评:国产CGM产品相继获批,国内血糖监测行业有望加速发展

      医疗器械
        投资要点:   行情回顾:上周医药生物(申万)板块跌幅为-2.28%,在申万32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6位,医疗器械(申万)板块跌幅为-4.08%,在6个申万医药二级子行业中排名最末。截止2023年3月20日,医疗器械板块PE均值为17.80倍,在医药生物6个二级行业中排名最末,相对申万医药生物行业的平均估值折价27.96%,相较于沪深300、全部A股溢价69.68%、31.56%。   国内新冠疫情处于低位,流感发病率快速抬升。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及抗原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后波动下降,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近3周(2月24日-3月16日)在波动增加后开始呈现平台波动,3月16日为48.3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83.2%;但近一月流感病毒阳性率呈快速上升趋势,2023年第10周流感阳性率为53.2%。   CGM较BGM优势明显,国产替代空间广阔。与BGM相比,CGM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程度,提高血糖监测依从性,全面监测血糖波动情况,加强糖尿病的管理和控制;目前我国CGM行业处于起步阶段,相较欧美市场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得益于CGM的产品优势和患者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预计未来全球CGM渗透率将有明显提升,中国CGM市场规模有望从2020年的1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26亿美元。   投资建议: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及患者人数持续增加,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渗透正在加速,我国持续葡萄糖监测市场起步相对较晚,中国CGM市场目前以进口品牌为主,美国德康医疗、雅培和美敦力占据主导地位,未来国产替代空间较大。随着微泰医疗、三诺生物、鱼跃医疗等国产产品的获批以及在技术、使用成本上对进口品牌的赶超,预计未来国产替代的步伐有望加快,在多家厂商努力进行市场教育与普及的环境下,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提升,建议关注国产CGM生产厂家三诺生物、鱼跃医疗。同时,自年初以来,既往因疫情压制的医疗需求持续回升,院内手术量(如因疫情后延的择期手术)迎来回弹,院外消费医疗也有望回温。院内需求方面,我们看好与可择期进行的诊疗活动相关的、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医疗器械研发平台化厂家,如迈瑞医疗、惠泰医疗、开立医疗、澳华内镜、海泰新光等;院外需求方面,在全民健康意识增强、人均收入持续增多背景下,我们关注疫情后期消费产品的需求复苏,建议关注受益于集采和国产替代的眼科器械创新型企业爱博医疗、产品竞争格局较好的脱敏治疗龙头我武生物、再生医学材料自主研发企业正海生物等。   风险提示:海内外疫情加剧,集采政策变化,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等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2页
      2023-03-22
    • 医疗器械行业周度点评:《关于做好2023年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发布,耗材集采持续推进

      医疗器械行业周度点评:《关于做好2023年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发布,耗材集采持续推进

      医疗器械
        投资要点:   行情回顾:上周医药生物(申万)板块跌幅为-0.46%,在申万28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26位,医疗器械(申万)板块跌幅为-1.24%,在6个申万医药二级子行业中排名最末。截止2023年3月6日,医疗器械板块PE均值为18.80倍,在医药生物6个二级行业中排名最末,相对申万医药生物行业的平均估值折价27.19%,相较于沪深300、全部A股溢价74.39%、34.48%。   国内新冠疫情处于低位,流感发病率有所抬升。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及抗原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后波动下降,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近日有所增加,3月2日为30.4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89.4%;但近一月流感病毒阳性率呈上升趋势,2023年第8周流感阳性率为25.1%。   耗材集采持续推进,未来器械带量采购将成为行业常态。3月1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扎实推进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但集采并非“唯低价论”,产品临床效果过硬、配套服务优秀、供应能力出众、竞争格局较好的国产企业更易获取合理价格,借助集采快速提升市占率,实现业绩增长,建议关注进口替代空间较大、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器械企业。   投资建议:自年初以来,既往因疫情压制的医疗需求持续回升,院内手术量(如因疫情后延的择期手术)迎来回弹,院外消费医疗也有望回温。院内需求方面,我们看好与可择期进行的诊疗活动相关的、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医疗器械研发平台化厂家,如迈瑞医疗、惠泰医疗、开立医疗、澳华内镜、海泰新光等;院外需求方面,在全民健康意识增强、人均收入持续增多背景下,我们关注疫情后期消费产品的需求复苏,建议关注受益于集采和国产替代的眼科器械创新型企业爱博医疗、产品竞争格局较好的脱敏治疗龙头我武生物、再生医学材料自主研发企业正海生物等。   风险提示:海内外疫情加剧,集采政策变化,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等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1页
      2023-03-08
    • 医药生物行业月度报告:中医药支持政策频出,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

      医药生物行业月度报告:中医药支持政策频出,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

      中药
        投资要点:   市场回顾:2023年2月,医药生物(申万)板块涨幅为0.81%,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22位,跑赢沪深300、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创业板指1.49、0.39、1.73、5.79个百分点。截止2023年2月28日,医药生物板块PE(TTM,整体法)均值为26.37倍,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4位,位于自2012年以来后9.80%分位数。   中医药重磅支持政策频出,建议关注中药创新药、品牌中药、中医医疗服务。2月10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规定》系统性构建了中药注册管理体系,对中药研制作出了全面指导,将有助于推动中药传承创新发展。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方案》围绕建设目标提出了8项重大工程,具体包括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工程。   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有助于推动处方外流,建议关注头部零售药店。2月15日晚,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1)高度重视定点零售药房纳入门诊统筹工作,各地医保部门务必将门诊统筹基金用于扩大医药服务供给;(2)积极支持定点零售药店开通门诊统筹服务;(3)完善定点零售药店门诊统筹支付政策,明确门诊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完善门诊统筹总额预算管理,加强门诊统筹医保服务协议管理,做好门诊统筹费用审核结算;(4)明确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的配套政策,加强药品价格协同,加强处方流转管理,加强基金监管。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将有助于加快处方外流,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建议关注头部零售药店。   风险提示:耗材、药品价格降幅超预期风险;创新药研发失败风险;行业政策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新冠疫情反复风险等。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3页
      2023-03-06
    • 省外门店扩张步伐加快,2023年业绩有望改善

      省外门店扩张步伐加快,2023年业绩有望改善

      个股研报
        一心堂(002727)   疫情导致2022Q1-Q3业绩出现波动,2023年业绩有望改善。2022Q1-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0.25亿元,同比+14.55%;实现归母净利润6.77亿元,同比-11.3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6.48亿元,同比-13.42%。单看2022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60亿元,同比+6.94%,环比+2.29%;实现归母净利润2.59亿元,同比+7.95%,环比+8.48%。由于2022Q1与2022Q3受疫情影响,公司部分门店短暂停业,相关一退两抗药品进行管控下架,导致公司2022Q1-Q3业绩出现波动。展望2023年,伴随着国内疫情管控措施放开,医疗消费需求持续恢复,公司业绩有望改善。   省外门店扩张步伐加快,门店坪效短期有所下降。截止2022年9底,公司直营门店数量为9164家,同比+9.67%;较2022年初+7.06%。从已开门店分布区域来看,云南省、四川省、广西省的门店数量分别为5220、1249、869家,门店数量占比分别为56.96%、13.63%、9.48%。从新开门店分布区域来看,2022Q1-Q3,公司新开门店主要集中在云南省、四川省、广西省等省份,新开门店数量分别为403、189、80家,占当期新开门店(885家)的比重分别为45.54%、21.36%、9.04%。虽然公司门店主要集中在云南省内,但省外门店扩张步伐加快,门店区域分布更趋于均衡。从门店坪效来看,2022H1,公司直营门店的整体日均坪效为38.09元/平方米,同比下降4.37元/平方米。其中,省会级、地市级、县市级、乡镇级的日均坪效分别为41.32、37.35、36.16、37.42元/平方米,同比变动-3.19、-4.02、-5.17、-5.76元/平方米。短期来看,受疫情影响,公司门店坪效有所下降;中长期来看,受益于人口老龄化、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以及药妆等新兴业务拉动,公司门店坪效有望持续提升。   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公司有望充分受益。2月15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将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将有助加快处方外流,为零售药店行业贡献增量。同时,《通知》指出,申请开通门诊统筹服务的定点零售药店应当符合医保部门规定的医保药品管理、财务管理、人员管理、信息管理、医保费用结算等方面的要求,有望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公司作为国内零售药店龙头,规模优势、医保支付优势、经营合规优势明显,有望充分受益。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2022-2024年,预计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9.49/11.69/14.12亿元,EPS分别为1.59/1.96/2.37元,对应的PE分别为21.21/17.21/14.25倍,考虑到:(1)未来3年,公司业绩的复合增速有望保持在20%左右;(2)可比公司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2023年的PE分别为30.67、27.22、24.02倍;给予公司2023年20-25倍PE,对应的目标价格为39.20-49.00元/股,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风险;门店扩张速度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医药电商冲击风险;行业政策风险等。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03-01
    • 医药生物行业月度报告:建议关注创新升级与疫后复苏两条主线

      医药生物行业月度报告:建议关注创新升级与疫后复苏两条主线

      化学制药
        市场回顾:2023年1月,医药生物(申万)板块涨幅为6.57%,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4位,跑赢沪深300、上证综指0.01、2.36个百分点。截止2023年1月31日,医药生物板块PE(TTM,整体法)均值为26.14倍,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3位,位于自2012年以来后10.80%分位数。   2022年医保谈判价格降幅符合预期,建议关注创新药及其产业链。1月18日,国家医保局公布2022年医保目录调整结果。本次医保目录调整,共有111个药品新增进入目录,3个药品被调出目录。从谈判和竞价情况看,147个目录外药品参与谈判和竞价(含原目录内药品续约谈判),121个药品谈判或竞价成功,总体成功率达82.30%,创历年新高。谈判和竞价新准入的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60.10%,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新冠治疗用药阿兹夫定片价格从每瓶270元降至175元,价格降幅约为35.20%。总的来看,2022年医保谈判规则更加科学、透明、规范,有利于稳定药品价格预期,为临床价值高的创新药提供了有利的支付环境。   新冠疫情高峰已过,国产新冠口服药获批,建议关注疫后复苏投资主线。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消息,截止1月17日,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急诊就诊人数和阳性重症患者人数分别较峰值下降94.00%、44.00%、44.30%,发热门诊高峰、急诊高峰和重症患者高峰均已度过;非新冠患者普通门诊就诊率达到99.50%,非新冠患者住院比例提升至85.00%,常规诊疗服务呈现逐步恢复趋势。展望未来,伴随着新冠肺炎感染纳入“乙类乙管”以及国产新冠口服药获批上市,新冠疫情对医疗消费的影响将逐步弱化,常规诊疗需求有望持续恢复,建议关注疫后复苏主线的投资机会,如零售药店、民营医院、第三方医学检测、血制品等。   风险提示:耗材、药品价格降幅超预期风险;创新药研发失败风险;行业政策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新冠疫情反复风险等。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2页
      2023-02-06
    • 2023年医疗器械行业投资策略报告:春暖花开,静待行业变革与复苏

      2023年医疗器械行业投资策略报告:春暖花开,静待行业变革与复苏

      医疗器械
        多重因素影响下,板块走势一波三折。2022年,受到疫情防控政策、集采政策、国际地缘政治风波、美联储加息等多重因素影响,医疗器械板块整体跟随生物医药板块波动,呈现前高后低、震荡波动的走势。医疗器械(申万)板块跌幅为-13.03%,在6个申万医药二级子行业中排名第4位;行业个股整体涨少跌多,仅11只个股实现正收益,绝大部分个股跌幅大于20%,个股之间分化明显。   行业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经过近一年的调整,目前板块PE仅18.26倍,低于历史中位数水平(48.02倍),处于历史分位点2.61%;分子行业来看,医疗设备、医疗耗材、体外诊断板块分别位于历史分位点20.35%、33.92%、0.36%,板块估值水平已回落至低位。   集采政策不断调整改善,对于行业估值压制也有望减弱。此前,对集采的悲观预期一直是压制板块行情的核心因素,但降价已不可逆转,市场对器械集采已有充分预期,且脊柱集采、电生理集采、冠脉支架集采续约都再次表明,集采是在保证临床效果的前提下,压缩渠道费用,给予生产企业合理利润。总体而言,集采政策已有明显调整改善,集采规则不断优化完善、降幅温和理性,预计未来也将持续回暖,产品临床效果过硬、配套服务优秀、供应能力出众、竞争格局较好的国产企业更易获取合理价格,借助集采快速提升市占率,未来集采对于行业估值压制也有望减弱。   医疗新基建持续高景气,2023年仍将是采购高峰。疫情前,由于分级诊疗制度限制,三级医院的扩张受到限制。但新冠疫情暴露国内医疗资源不足、建设不够完整的弊端,因而疫情后相关部门印发系列政策,鼓励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新医院立项数量压制得到明显的恢复,连续两年创新高。医疗新基建不仅为大型公立医院的扩容,也包括基层医疗机构的提质改造,新建医院的交付能够有效扩容医疗器械市场,为行业提供新增量。本轮医疗基建自疫情后开始,逐渐在全国铺开,伴随着医院新院区建设,本轮医疗新基建较大规模的产能将陆续释放,医疗专项工程、医疗设备、医疗信息化等相关企业也将相继受益。   投资建议:此前国内由于出行限制,医疗终端需求减少,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我们认为既往因疫情压制的医疗需求将逐步回升,长期看国内医疗需求增长态势不改,院内手术量(如因疫情后延的择期手术)有望迎来回弹,院外消费医疗也将持续回温;本轮医疗基建正如火如荼在全国铺开,产能将陆续释放,专项建设、设备采购订单将逐渐兑现,同时,后疫情时代,全球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也为国内医疗器械产品出海提供发展机遇,医疗器械行业国产替代、国际化进程持续加速。院内需求方面,我们看好与可择期进行的诊疗活动相关的、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医疗器械研发平台化厂家,如南微医学、迈瑞医疗、惠泰医疗、开立医疗、澳华内镜、海泰新光等;院外需求方面,在全民健康意识增强、人均收入持续增多背景下,我们关注疫情后期消费产品的需求复苏,建议关注受益于集采和国产替代的眼科器械创新型企业爱博医疗、产品竞争格局较好的脱敏治疗龙头我武生物等;我们也看好受益于下游药物研发高景气、国产替代的体外诊断产业链上游厂家,如诺唯赞、百普赛斯、泰林生物等。   风险提示:政策执行力度低于预期,疫情反复,集采降价幅度增大,供应链危机等。
      财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7页
      2023-01-04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