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15801)

    • 业绩短期承压,多点开花助力公司长期发展

      业绩短期承压,多点开花助力公司长期发展

      个股研报
        新和成(002001)   事件描述   4月20日晚,公司发布2022年度报告及2023年一季度报告,2022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9.34亿元,同比增长6.82%;实现归母净利润36.20亿元,同比减少16.8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5.86亿元,同比减少14.19%;实现基本每股收益1.17元/股。2023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6.12亿元,同比减少16.15%;实现归母净利润6.43亿元,同比减少46.5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5.86亿元,同比减少48.68%。   维生素行业整体需求疲软,业绩短期承压   公司业绩短期承压,主要是维生素行业需求疲软所致。2022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9.34亿元,同比增长6.82%;实现归母净利润36.20亿元,同比减少16.8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5.86亿元,同比减少14.19%。单季度来看,公司2022Q4季度实现营收40.24亿元,同比减少6.02%,环比增长8.90%;实现归母净利润6.09亿元,同比减少36.41%,环比减少23.58%,2023年Q1季度实现营收36.12亿元,同比减少16.15%,环比减少10.23%;实现归母净利润6.43亿元,同比减少46.55%,环比增长5.57%。目前国内维生素整体价格处于历史低位,根据百川资讯,截至2023年4月20日,VA价格为91元/公斤,较2022年年初下降66.9%,VE价格为78元/公斤,较2022年年初下降10.34%,2022年我国维生素行业整体较为疲软,主要是由于国内维生素产能持续扩张导致国内市场供大于需,这也是公司业绩短期承压的主要原因,此外受宏观因素影响,公司部分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产品成本有所上升,随着未来维生素库存消解,下游需求恢复,公司业绩有望恢复增长。   维生素景气有望反转,蛋氨酸等项目投产有望提供业绩增量   维生素供给收缩内需复苏,公司有望集中受益。维生素方面,供给端海外维生素巨头近期宣布停产,成本端上游原材料价格节节攀升预计将对维生素E价格形成支撑,需求端国内猪周期即将开启上行通道,目前维生素库存有所消解,在供给收缩、内需复苏背景下,公司有望集中受益。氨基酸方面,国内蛋氨酸市场需求广阔,液体蛋氨酸市场渗透率有望提升,国内企业逐步打破海外壁垒,公司二期15万吨固体蛋氨酸将于今年6月投产,同时拟与中石化成立合资公司建设18万吨/年液体蛋氨酸(折纯)的生产装置,所有项目建成后,我国蛋氨酸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此外公司5000吨/年维生素B6、3000吨/年维生素B12正常销售,3万吨牛磺酸项目开始试车,多个项目陆续投产有望为公司提供业绩增量。   全球香精香料产业向亚非地区转移,公司成本优势助力拓展市场份额   香精香料产业东移,公司不断拓展香精香料新品类,有望抓住机遇。香精香料种类繁多,主要应用于日化和食品行业,其技术、渠道、人才壁垒高筑,中小企业难以入局。目前国际企业香精香料巨头产业逐步向亚非地区转移,给国内香精香料企业带来机遇,公司上延维生素中间体拓展出芳樟醇和柠檬醛系列产品,在产品质量维持国际领先水平的同时能够降低10%-20%的成本,显著的成本优势将助力公司不断拓展市场份额,此外公司还在投建更多香精香料新产品,5000吨薄荷醇项目目前进入试车阶段,公司不断优化产品矩阵,未来市场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高。   加码布局新材料板块,加速实现高端材料自主可控   布局高端新材料多个细分赛道,公司有望抢占先机。高端新材料细分赛道如PPS、PPA、己二腈长期为国外所垄断,随着我国汽车轻量化的快速发展,对以上材料的需求也一直维持高速增长,近几年以公司为代表的国内企业逐步突破技术封锁,国产替代进程加快。PPS方面,公司现已规划报批PPS产能3万吨/年,其中1.5万吨/年生产线已实现正常销售,三期7000吨/年装置进入试车阶段,进展顺利;PPA与己二腈方面,1000吨PPA与110吨己二腈中试线正在建设当中。此外公司还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布局了PA66、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异佛尔酮二胺(IPDA)、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等新产品,超前布局有望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14亿元、49.01亿元、58.35亿元(原2023年-2024年分别为50.76亿元和60.19亿元),同比增速为16.4%、16.3%、19.1%。对应PE分别为13、11、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宏观经济风险;   (2)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3)产能建设不及预期;   (4)汇率及贸易风险。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1页
      2023-04-24
    • 大订单贡献减少,常规业务开拓与人效提升成为重心

      大订单贡献减少,常规业务开拓与人效提升成为重心

      个股研报
        博腾股份(300363)   事项:   公司发布2023年一季报,实现营收13.78亿元(-4.50%),实现归母净利润3.04亿元(-20.3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96亿元(-22.24%)。在此前预告区间内。   平安观点:   订单结构发生变化,投入加大影响短期费用   根据年报公布数据,公司2023年待交付大订单超10亿元,预计大部分会在上半年完成交付。据此推算,估计2023Q1交付的大订单规模比上年同期有所减少,常规订单占比提升,收入结构进入变化调整阶段。   2023Q1公司综合毛利率为50.23%(+1.28pct),同比提高主要系由于大订单执行一段时间后,规模化生产效率提升。2023Q1费用率方面,销售费用率为2.62%(-1.05pct),主要系上年同期订单销售提成较多;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1.44%(+4.75pct)和12.05%(+4.77pct),增长主要来自过去一年新追加人员的薪酬开支。2023年公司意图提升单人产出效率,预计新增人员数量将少于上年,全年来看公司费用率有望保持相对稳定。   疫情影响消退,加码业务开拓   防疫及出入境政策调整后,公司各业务部门加大了客户拜访与订单承接的力度,提高大订单执行完毕后的规模化产能利用率。公司2023Q1已签订单客户数、服务API产品数均实现了同比较快增长。随公司在手项目推进以及新进入项目的增多,公司产能与订单结构匹配度将会持续提升。   维持“推荐”评级。公司通过大订单赢得较多现金,从而凭借自有资金实现了进一步战略布局。后大订单时代,公司将逐步提升自身产能与订单结构的匹配度,继续实现发展。维持公司2023-2025年EPS为1.41、1.42、2.11元的预测,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若全球创新药物的投入和外包比例不及预期,会影响行业发展;2)药品研发失败项目提前终止,或药品上市后销售不及预期,可能导致对应订单无法实现放量;3)生产事故、监管机构警告信等情况,可能会导致订单乃至客户的丢失;4)汇率波动可能造成汇兑损失。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04-24
    • 一季报业绩超预期,奠定全年高速增长态势

      一季报业绩超预期,奠定全年高速增长态势

      个股研报
        国际医学(000516)   事件   收入规模持续放量,一季度业绩超预期   公司发布2022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公司2022年实现收入27.11亿元,同比下降7.19%,归母净利润-11.77亿元,扣非净利润-11.23亿元,主要受核心医院停诊3月及疫情影响。受国内经济复苏以及公司新建院区和新业务带动,2023年Q1公司实现收入10.59亿元,同比增长247.40%,归母净利润-0.75亿元,同比减亏;扣非净利润-1.03亿元,同比减亏,整体业绩超预期,全年有望保持快速增长。   医疗服务能力扩容,疫情压力下稳中有进   尽管受到2022年Q1停诊及传染性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旗下高新医院、中心医院精进医教研实力,服务能力持续提升。2022年高新医院最高日门急诊服务量3271人次,最高日在院患者1503人,全年实现收入9.87亿元(同比-14.36%),净利润-0.59亿元(同比-245.34%);中心医院最高日门急诊服务3,109人次,最高日在院患者2273人次,全年实现收入16.19亿元(同比-1.51%),净利润-7.69亿元(同比-42.45%);商洛医院全年实现收入0.89亿元(同比-29%),公司与“商洛交投”于2022年10月签署股权转让合同,拟将所持商洛医院99%的股权作价转让,我们认为这将有效改善公司资产结构和盈利节奏,资源优化轻装上阵。   公司特色专科布局不断完善,中远期空间广阔   公司在医疗领域专注“综合医疗+特色专科”业务模式,高新医院已获批开展IVF/ICSI业务,在特色专科方向上积极布局辅助生殖、医美整形、康复、妇儿、特需、质子治疗等业务板块,获准开展IVF/ICSI是实现公司在特色专科业务布局上的关键节点,有助于公司打造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平台。后续中心医院北院区全面投入运营后,国际医学核心院区开放床位规模将达10000张左右,医疗服务体量有望大幅提高。   盈利预测   我们认为国际医学在人才梯队、经营规模、商业模式上具备长远的优势和潜力,获准开展试管婴儿技术,将优化业务结构,催化公司业绩新增量。考虑新建院区投用新增人员及折旧等影响,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收分别45.71/60.24/76.73亿元(23-24年前值45.72/60.2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16/2.80/8.62亿元(23-24年前值0.56/3.07亿元,不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当前市值对应5.3/4.0/3.2XPS,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床位爬坡速度低于预期;运营前期资本开支较大;医保支付政策变动
      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页
      2023-04-24
    • 公司信息更新报告:在手订单快速增长,业绩增长确定性高

      公司信息更新报告:在手订单快速增长,业绩增长确定性高

      个股研报
        泓博医药(301230)   在手订单快速增长,业绩增长确定性高   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实现营收4.79亿元,同比增长6.84%;归母净利润0.67亿元,同比下滑8.70%;扣非归母净利润0.63亿元,同比下滑10.81%。2022年受疫情影响较大,营收端增速放缓,公司加大商务拓展,并布局前沿技术平台,销售和研发费用增加较多,利润端承压。截至2022年底,公司在手订单达3.65亿元,同比增长54.22%,在手订单充沛,业绩增长确定性强。公司以小分子药物设计见长,并与海外优质biotech公司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协助客户开发多款FIC药物。同时,公司主要的商业化品种竞争格局好,并处于专利陆续到期阶段,客户需求有望持续增加。鉴于行业需求趋缓,我们下调2023-2024年并新增2025年盈利预测,预计2023-2025公司的归母净利润1.14/1.72/2.44亿元(原预计1.19/1.86亿元),EPS为1.49/2.24/3.18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40.3/26.8/18.9倍,考虑公司各业务线均在快速拓展,维持“买入”评级。   持续增强研发实力,不断助力客户开发FIC药物   公司持续增强研发实力,2022年研发投入达0.33亿元,3年复合增长率为66.14%;研发人员于2022年底达669人,占比68.06%。公司以技术壁垒高、同质化竞争低的小分子药物设计为起点,深度参与客户的新药研发,不断加强与海内外biotech的合作。截止2022年底,公司已累计向客户交付33个(+12个)候选药分子,其中FIC项目数27个,占比81.82%,其中有4个已经获批上市。   商务拓展持续加强,业务能力不断完善   公司加大商务拓展的力度,2022年累计参加11场海内外展会/论坛,截止2022年底CRO/CDMO活跃客户数为135家,同比增长50%;商业化生产活跃客户为132家(+21),公司在手订单达3.65亿元,同比增长54.22%。公司设立泓博尚奕,承担CDMO业务的开发职能;成立成都泓博扩充药物发现业务产能,并规划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平台,协同公司现有业务,完善业务能力。   风险提示:药物研发市场需求下降、核心成员流失、产能投放不及预期等。
      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04-24
    • 2022年报&2023Q1季报点评:消费眼科占比小幅提高,公司盈利水平进一步提升

      2022年报&2023Q1季报点评:消费眼科占比小幅提高,公司盈利水平进一步提升

      个股研报
        华厦眼科(301267)   投资要点   事件: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32.33亿元(+5.51%),归母净利润5.12亿元(+12.50%),扣非归母净利润5.39亿元(+13.29%);2023Q1实现营收9.31亿元(+15.10%),归母净利润1.50亿元(+34.01%),扣非归母净利润1.47亿元(+21.47%)。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主要为政府补助、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等。考虑2022年及2023年1月仍受疫情影响,整体业绩符合预期。   2022年公司消费眼科实现增长,毛利率有所提升。1)分业务来看:2022年,公司屈光项目实现营收10.73亿元(+12.07%),占比33.19%(+1.94pp),毛利率54.87%(+2.32pp);视光服务3.97亿元(+9.91%),占比12.27%(+0.49pp),毛利率55.60%(-0.82pp);白内障项目7.51亿元(-0.69%),占比23.23%(-1.45pp),毛利率38.01%(+1.90pp);综合眼病9.09亿元(-2.43%),占比28.12%(-2.29pp),毛利率45.37%(+3.54pp)。公司屈光+视光占比为45.46%(+2.43pp),医疗服务毛利率为48.16%(+2.60pp)。预计随着消费眼科占比继续提升,公司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高。2)分地区来看:2022年,华东地区实现收入23.66亿元(+5.35%),占比73.19%(-0.11pp);西南地区收入2.78亿元(+6.38%),占比8.61%(+0.07pp);华南地区收入2.76亿元(+9.48%),占比8.53%(+0.32pp);华中地区收入2.19亿元(-1.66%),占比6.76%(-0.49pp);西北地区收入0.49亿元(+15.84%),占比1.52%(+0.14pp);华北地区收入0.45亿元(+12.88%),占比1.41%(+0.1pp)。厦门眼科中心稳健增长,实现营收8.47亿元(+6.14%),净利润2.29亿元(+5.05%)。   医教研协同发展成果丰硕,持续加强品牌效应。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12.44%(-0.69pp),管理费用率为11.21%(+0.86pp),研发费用率为1.52%(+0.7pp),整体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48.05%(+2.01pp)、15.71%(+0.91pp)。2023Q1,公司销售费用率为11.61%(-1.4pp),管理费用率为10.82%(+0.34pp),研发费用率为1.61%(+0.65pp),整体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48.17%(+2.06pp)、16.95%(+3.19pp)。公司进一步加大临床科研及课题投入,推进医教研体系的整体协同发展,获批医学科研项目42项,主办各类学术会议18场;已与北京大学等2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公司学科实力持续加强,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到疫情放开的影响,我们将2023-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由6.83/8.62亿元调整至6.66/8.66亿元,预计2025年为11.17亿元,对应当前市值的估值分别为65/50/39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规模扩张带来的管理风险;下属医院持续亏损的风险;专业医务人才流失的风险;医药行业政策不确定性风险。
      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页
      2023-04-24
    • 服务网络覆盖广泛,盈利能力向好发展

      服务网络覆盖广泛,盈利能力向好发展

      个股研报
        华厦眼科(301267)   业绩简评   2023年4月23日,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公司实现收入32.33亿元,同比+5.51%;实现归母净利润5.12亿元,同比+12.5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5.39亿元,同比+13.29%。公司同时发布2023年一季报。2023Q1公司实现收入9.31亿元,同比+15.10%;实现归母净利润1.50亿元,同比+34.0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47亿元,同比+21.47%。   经营分析   眼科医疗服务网络辐射全国,主要业务地区稳健增长。截至2022年底,公司已在国内开设57家眼科专科医院以及23家视光中心,覆盖17个省及46个城市。2022年,贡献最高的华东地区实现收入23.66亿元(+5.35%),其中,厦门眼科中心收入为8.47亿元(+6.16%);近年来提升较快的华南和西南地区,分别实现收入2.76亿元(+9.48%)、2.78亿元(+6.38%)。   积极拓展视光屈光业务,收入贡献日渐提高。2022年,公司屈光项目实现收入10.73亿元(+12.07%);视光服务项目实现收入3.97亿元(+9.91%),二者在收入中占比合计为45.46%(+2.43pcts)。此外,综合眼病项目实现收入9.09亿元(-2.43%);白内障项目实现收入7.51亿元(-0.69%)。   医教研协同发展,科研成果丰硕。2022年,公司共获批医学科研项目42项,包括省级科研项目及厦门市重大科技项目;专家主编/参编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共计126篇,其中SCI收录55篇。   毛利率稳步提升,盈利能力持续向好。2022年,公司屈光项目毛利率为54.87%(+2.32pcts);综合眼病项目毛利率为45.37%(+3.54pcts);白内障项目毛利率为38.01%(+1.90pcts);视光服务项目毛利率为55.60%(-0.82pcts)。2022年,公司综合毛利率48.05%(+2.01pcts),净利率为15.71%(+0.90pcts)。2023Q1,公司综合毛利率48.17%(+2.06pcts),净利率为16.95%(+3.18pcts)。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现有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升级项目、新建医院/区域视光中心建设项目的向前推进,有望为公司业绩增长赋能。预计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71、8.68、11.20亿元,同比增长31%、29%、29%,EPS分别为1.20、1.55、2.00元,现价对应PE为65、50、3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租赁物业存在瑕疵的风险;下属医院盈利不及预期的风险;医保定点资格风险;眼科人才流失或不足的风险;限售股解禁风险。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04-24
    • 2022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点评:非新冠疫苗保持较快增长

      2022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点评:非新冠疫苗保持较快增长

      个股研报
        康泰生物(300601)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了2022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1.57亿元,同比下降13.55%;归母净利润亏损1.33亿元。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48亿元,同比下降14.12%;实现归母净利润2.05亿元,同比下降24.9%;业绩符合预期。   点评:   非新冠疫苗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公司净利润亏损主要受新冠疫苗销量下滑、计提新冠疫苗相关资产减值准备等因素拖累;公司常规疫苗(不含新冠疫苗)实现销售收入29.46元,同比增长85.39%;其中,主要产品四联苗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4.18%,乙肝疫苗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6.34%;新产品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批签发496.78万剂,同比增长1089.6%,销售逐步放量。2023年一季度,公司常规疫苗(新冠疫苗除外)实现营业收入7.48亿元,同比增长3.42%。   持续推进研发。公司自主研发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已完成注册现场核查及GMP符合性检查;水痘减毒活疫苗已申请药品注册批件,并已完成注册现场核查及GMP符合性检查;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已获得Ⅲ期临床试验总结报告;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和口服五价重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Vero细胞)处于Ⅰ期临床试验阶段;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和吸附破伤风疫苗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同时,公司已布局研制四价手足口病疫苗、麻腮风水痘疫苗、20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重组带状疱疹疫苗、重组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RSV)等疫苗的研发。未来随着重磅产品陆续获批上市,将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投资建议:新冠疫苗销量下滑带来的不利影响将逐步减弱,随着新上市疫苗逐步放量,公司业绩有望回升;公司在研管线丰富,未来将有多个品种获批,中长期发展可期。预计公司2023-2024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1.59元、2.07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0倍、15倍,维持对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研发进展低于预期、新上市疫苗放量低于预期、产品安全质量风险等。
      东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页
      2023-04-24
    • 血液重症领域逆势增长,员工持股计划彰显决心

      血液重症领域逆势增长,员工持股计划彰显决心

      个股研报
        健帆生物(300529)   事件   2023年3月30日,公司发布2022年报,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24.91亿元,同比减少6.88%,归母净利润8.9亿元,同比减少25.67%,扣非归母净利润8.22亿元,同比下降27.65%。四季度单季实现收入4.66亿元,同比下降47.88%,归母净利润1609万,同比下降95.18%,扣非归母净利润310万,同比下降99.03%。   点评   四季度肝、肾业绩受疫情影响,血液净化与重症领域表现亮眼   2022年公司肝肾科相关产品的销售收入较2021年同期有明显下降。危重症相关产品的销售取得较好业绩表现1)主营产品血液灌流器2022年收入20.25亿,减少12.6%,主要原因系疫情导致海内外需求降低以及下半年销售未达预期所致。2)血液净化设备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1.98亿,同比增长163.18%,2023年一季度北京市采购公司DX-10设备近300台,预计未来血液净化设备将打开更大发展局面。3)公司胆红素吸附器产品2022年销售收入1.15亿元,同比下降26.2%,系疫情影响常规诊疗,预计恢复入院后2023年收入重回增长。   研发费用率持续提升优化产能,销售费用率提升扩大市场   2022年公司毛利率82.34%,下降2.64%。销售费用率28.12%,同比提升5.75%,主要系销售端加大学术推广力度所致。管理费用率5.54%,同比小幅提升0.64%;2022年度研发费用率达10.19,同比提升3.69个百分点,主要系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所致,如公司投资建设的健帆科学楼目前建筑主体已改造完成。新产品研发方面,2022年公司新增5个产品注册证与1个新产品CE证书,丰富了公司血液净化全产业链的产品种类。   推进“奋斗者一号”员工持股计划,增进凝聚力促进健康发展。   2023年公司发布了员工持股计划“奋斗者一号”。该计划拟通过员工自筹资金与公司激励基金1:1配比形式筹集资金不超过1.5亿用于持股计划。其业绩考核指标为:1)2023-2025年累计净利润达到36亿元;2)2023-2027年累计净利润达到70亿元。本次持股计划有助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水平,合理配置短、中、长期激励资源,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8.30/34.86/43.78亿元(2023/2024前值为40.86/53.11亿元),下调原因为疫情恢复对主营业务影响以及对员工持股计划指标的参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84/15.77/19.86亿元(前值为17.22/22.71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市场风险,行业竞争风险,技术更新迭代风险,产品质量控制风险,政策变化风险
      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页
      2023-04-23
    • 业务从疫情中快速恢复,全球智能化建设加强竞争力+盈利能力

      业务从疫情中快速恢复,全球智能化建设加强竞争力+盈利能力

      个股研报
        诺禾致源(688315)   事件:公司2022年收入19.26亿元(+3.17%)、归母净利润1.77亿元(-21.3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53亿元(-12.58%);公司2023年Q1收入4.41亿元(+13.96%)、归母净利润0.23亿元(+19.2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20亿元(+60.88%)。   疫情对科研活动的持续冲击导致2022年收入增速缓慢,2023年Q1收入端快速恢复。分季度来看,2022年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季度收入分别为3.87(+5.8%)/4.63(+6.1%)/5.15(+8.6%)/5.61(-5.0%)亿元;分地区看,中国大陆/港澳台及海外2022年收入分别为11.18(-6.71%)/8.07(+21.25%)亿元。而2021年收入分别为11.98(+24.62%)/6.66(+26.42%)亿元。据以上我们认为2022年收入增速缓慢主要原因系国内疫情防控政策严格、2022年年末国内疫情管控政策放开初期科研人员大面积感染,导致公司的下游客户科研项目推进速度较慢,向公司采购服务的频率减少。考虑到国内新冠阳性患者人数在2023年1月仍未降至足够低的水平,2022年Q1仍有一部分核酸检测相关业务带来的收入,公司在2023年Q1收入端增速恢复情况好于预期。   以Falcon为代表的智能化设施持续建设,降本增效+提升服务质量作用明显。公司在2020年推出高通量测序多产品(WGS、WES、RNA-seq、扩增子、建库测序产品)并行柔性智能交付平台Falcon,2021年将其升级为小型柔性智能交付系统FalconII,2022年在英国、美国、天津、广州等实验室部署了FalconII,并计划加速推进自动化智能产线全球化布局。根据公司官网,使用FalconII可使人工投入降低70%,实验室人效提升约100%,产品周期最多可压缩60%,交付质量可提升10%,我们认为由此一来,长期来看公司的毛利率可随着Falcon的部署数量增加不断提升(公司2020年/2021年/2022年的整体、测序平台服务业务、生命科学基础科研服务业务、医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35.12%/42.89%/44.28%、20.75%/34.47%/36.70%、46.78%/54.33%/54.73%、37.44%/43.44%/44.12%,自Falcon开始投放以来已呈现出快速提升趋势,且三条主要业务线均有受益),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公司基因科技相关服务的交付周期短、性价比高的优势将进一步放大,不断强化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不断深耕和突破高精尖技术,研发硕果累累。2022年公司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其他知识产权获得数分别为17/6/6/56个(2021年获得数分别为4/0/0/32个),研发投入成果转化加速。公司2022年主要的研发进展包括:1)率先成功开发了基因组的完整无间隙组装技术流程,针对组装技术、HIC挂载技术、端粒着丝粒鉴定技术、等位基因鉴定等开展了多种算法的研发设计和优化。2)针对分子育种完成了多项液相捕获产品的研发,物种覆盖柑橘、棉花、小麦等。3)进行转录及表观组学技术的提升优化、数据分析算法优化建设,推动转录组和表观组学测序技术在肿瘤诊断、精准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4)深化宏基因组学在环境、医药、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应用,通过优化多类型样本的DNA提取方法,覆盖更多样本类型,提升了宏基因组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效果。5)开发了自动化细胞注释工具,结合公司建立的细胞标记基因数据库,摆脱了人工依赖,且准确性较高,显著改善了单细胞数据分析的效率。6)开发了三代测序技术在全外显子组建库测序分析技术,攻克了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大片段结构变异的技术瓶颈,为遗传病、罕见病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准确的技术方案。   给予“增持”评级。公司为基因科技全产业链的国产品牌领航者,在多个应用领域中精益求精,正处在需求端恢复+智能化生产建设全球拓展+技术不断升级的快速发展期。预计23-25年净利润为2.56/3.49/4.89亿元,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科研活动恢复速度不及预期;客户项目进展不及预期;海外市场拓展进度不及预期。
      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页
      2023-04-23
    • 2022年业绩稳步增长,2023Q1疫情影响短期业绩

      2022年业绩稳步增长,2023Q1疫情影响短期业绩

      个股研报
        安图生物(603658)   主要观点:   事件:   公司披露2022年报,全年实现营收44.42亿元(yoy+17.94%),实现归母净利润11.67亿元(yoy+19.9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11.20亿元(yoy+17.03%)。   同时,公司也公布2023年一季报,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36亿元(yoy+0.52%),实现归母净利润2.42亿元(yoy+0.7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2.36亿元(yoy+1.61%)。   事件点评   2022年公司稳步增长,分子诊断受益新冠疫情大幅增长   2022年公司整体业绩基本符合预期,其中2022Q4受国内疫情影响,实现营业收入11.60亿元,同比增长8.35%,实现归母净利润2.69亿元,同比增长4.46%。   从公司业务结构看,公司2022年试剂类产品实现营收35.30亿元(yoy+16%),仪器类产品实现营收7.20亿元(yoy+32%),其中仪器收入增长较高,其中分子设备装机带来1.76亿元收入。主要试剂种类看,2022年以磁微粒发光试剂为核心的免疫诊断试剂实现营收20.06亿元(yoy+11.10%),微生物、生化诊断分别实现营收2.73亿元(yoy+4.68%)和2.07亿元(yoy+11.35%),分子诊断试剂贡献0.83亿元(yoy+303%)。   2022年,公司推出了自主研发、制造的流水线产品AutolasX-1Series、新一代高通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AutolumoA6000、新一代全自动生殖道分泌物分析仪AutowoMoW500,助力医学实验室自动化、物联化、智能化的发展。   2023Q1公司业绩增长低于市场预期,分子诊断板块未来仍可期   2023Q1公司收入端和利润端增长约1%,低于市场预期,扣除分子诊断板块业绩的影响,我们预计公司核心业务磁微粒化学发光诊断试剂收入约4.95亿元,增速约16.7%,仍处于较平稳增长水平,而且2023Q1公司销售毛利率达到61.06%,同比环比均有所提升,预计是公司高毛利的化学发光试剂收入占比提升所致。   分子诊断板块是未来公司收入增长的重要业务线,尽管当下新冠疫情防控后时期,医疗机构客户需求有所变化,公司也在调整设备的销售模式,采用投放的方式积极推广,未来仍有较长的成长生命期。在检测项目上,公司目前产品可检测甲流、乙流、合胞、副流感1/2/3型、偏肺、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腺病毒和新冠病毒等11项病原体,并在传染病、个体化用药等领域全面布局。除了布局PCR技术,公司在NGS测序领域也持续投入,2022年公司测序试剂、测序仪器和测序芯片实现了技术突破,完成系统联调,为后续进一步系统优化奠定基础。   投资建议   结合公司最新公告,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收入有望分别实现53.44亿元、66.68亿元和81.9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约20.3%、24.8%和22.8%,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14.50亿元、17.82亿元和21.68亿元,同比增长分别约24.2%、22.9%和21.6%。2023-2025年的EPS分别为2.47元、3.04元和3.70元,对应PE估值分别为24x、19x和16x。鉴于公司产品线布局全面,综合优势显著,分子管线崭露头角,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IVD集采风险。   产品研发风险。   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04-23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