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15801)

    • 高壁垒纳米微球国产龙头,将受益于生物药蓬勃发展期

      高壁垒纳米微球国产龙头,将受益于生物药蓬勃发展期

      个股研报
        纳微科技(688690)   十五年励精发展,打破“卡脖子”问题: 高性能微球制备难度极大,性能取决于微球的基质,孔径大小,均匀度、基团的性能等多因素,技术长期被外企垄断。公司十五年磨一剑, 实现了高性能微球制备技术的突破,在二氧化硅、聚苯乙烯、聚丙乙烯酸酯的微球技术上,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已与恒瑞、丽珠、华东医药等大药企合作,实现对欧美日韩的出口。   打破外企垄断,进口替代在即,突破空间极大: 预计到 2024 年全球色谱填料市场规模可达 30 亿美元;其中中国规模预计可达 14 亿元人民币, 2019-2024CAGR 达到 11.3%,为全球范围内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公司色谱填料是生物药制备中最重要的分离方式,也是核心成本之一;预计我国生物药市场规模 2014-2018 年CAGR 为 22.4%, 2018-2023 年 CAGR 为 19.6%,高增速将快速带动上游层析介质市场的发展。从行业格局来看, 全球市场长期被 GE Health、 Tosoh、 Fuji 等行业巨头垄断, 2018 年 CR3 为 50%。公司已在国内开始进口替代放量,在国内 2019和 2020 市占率为 9.5%和 14.5%,增速明显且仍有极大空间。   公司技术优势显著,实现弯道超车: 公司突破并掌握了微球精准制备底层技术,纳米微球技术拥有以下几大优势: 1) 纳米微球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精确控制效果更好, CV 值控制在 3%,远低于行业平均的 10%。 2) 微球孔径选择齐全,可以满足市场上各类需求。 3)公司突破了纳米微球表面改性和功能化的关键技术,是少数几个可以实现同时生产硅胶、聚苯乙烯和聚丙烯酸酯三种性能互补填料的公司之一,产品可承受更大的机械强度。 4) 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具备纳米微球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   募集项目: 发行 4400 万股募集 3.65 亿元,主要用于 1)研发中心的建设,用于生物制药分离纯化应用技术和新产品研发; 2)海外销售研发中心; 3) 补充流动资金。新的研发中心将加速全新一代高载量耐碱亲和层析介质、连续流层析设备、新型磁分离介质等新产品的研发,拓宽公司护城河,帮助药企降本增效。   投资建议: 我们预测公司 2021-2023 年的收入分别为 3.36、 5.20、 7.72 亿元,增速分别为 64.1%、 54.5%、 48.5%,预计公司 2021-2023 年的净利润分别为 1.29、2.08、 3.05 亿元,增速分别为 77.5%、 61.4%、 46.4%。不考虑配股摊薄, 2019 年至 2021 年每股收益为 0.32、0.52、0.76 元,对应估值分别为 323X、199X、137X。基于 1)公司解决“卡脖子”高新微球技术,拥有高壁垒,短期内属于蓝海赛道;2)借助技术和成本优势,进口期待放量在即; 3)色谱层析是生物药制备重要环节,生物药研发高景气将直接推动色谱填料市场的增长; 4)新研发管线顺利推进,募投研发中心将帮助公司带来新产品,拓宽护城河;首次覆盖,给予公司“增持-A”的评级。   风险提示: 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进口替代不及预期的风险,政策变动风险,股份权益安排风险。
      华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0页
      2021-06-25
    • 康复设备龙头企业,共享政策利好和行业发展红利

      康复设备龙头企业,共享政策利好和行业发展红利

      个股研报
        翔宇医疗(688626)   康复潜在需求巨大,政策推动康复行业发展   根据 WHO 康复需求估算,2019 年中国约有 1/3 的人可能在患病或受伤期间受益于康复治疗,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人数的增加,康复需求增加。2021 年 6 月 16 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 8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政策发文级别较高,从人才培养、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康复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康复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医保支付等多个方面鼓励康复行业发展,同时政策内容细化详实,有助于政策落地,促进康复行业的发展。   翔宇医疗产品品类齐全,产品结构优化   公司能够提供全领域的康复医疗器械产品,包括康复评定设备、康复训练设备、康复理疗设备,已形成 20 大系列、400 多种产品的丰富产品结构。2020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4.96 亿元,同比增长 15.9%,归母净利润 1.96 亿元,同比增长 52.2%,归母净利润率为 39.5%,相比上年增加 9.3 个百分点。 2020公司体外冲击波、激光磁场理疗仪等相对高毛利产品销售占比提升使整体毛利率增加。2021 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 1.01 亿元,同比增长 53.83%,归母净利润 0.34 亿元,同比增加 64.20%。   深耕康复行业积累核心技术,构建整体解决方案促进销售   公司深耕康复行业近 20 年,积累了动态传感反馈信息驱动技术等 30 余项核心技术,申报各种专利 1267 项,拥有行业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累。公司产品经历了单个设备的研发生产→科室解决方案→康复医院解决方案&综合医院全院临床康复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市县乡)区域康养一体化的整体转型和业务提升。公司利用自身产品线齐全优势、产品质量过硬优势、行业经验丰富优势,根据患者以及终端客户的需求,从临床诊疗需求出发,针对不同疾病、不同科室的相应需求推出适宜技术的解决方案,包括医疗机构康复解决方案和疾病康复解决方案。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 年预测营业收入为 6.46/8.45/11.04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 30.45%/30.71%/30.64%,预测归母净利润为 2.60/3.40/4.43 亿元。参照同类公司 2021 年 PE 为 90 倍,考虑到新出利好政策,预计行业景气度提升,公司作为龙头企业,享受更多红利,给予公司 88 倍 PE,对应 228.62亿市值,目标价为 142.89 元,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行业政策变动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公司经营不及预期,客户变动流失的风险,公司近期股票交易存在异动
      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3页
      2021-06-25
    • 首家CAR-T获批上市,进入细胞治疗领域

      首家CAR-T获批上市,进入细胞治疗领域

      个股研报
        复星医药(600196)   事件:   2021 年 6 月 23 日, 公司发布公告, 复星医药投资的复星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复星持股 50%) 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注册证书》,其CD19 靶点自体 CAR-T 细胞治疗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产品代号 FKC876,商品名称:奕凯达®) 的上市注册申请获国家药监局批准。   该产品为经基因修饰的靶向人 CD19 的嵌合抗原受体自体 T(CAR-T)细胞, 主要用于治疗特定非霍奇金淋巴瘤; 本次获批的适应症为用于治疗既往接受二线或以上系统性治疗后复发或难治性大 B 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包括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 DLBCL)非特指型( NOS),原发纵膈大 B 细胞淋巴瘤( PMBCL)、高级别 B 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 DLBCL。   点评:   引入 CAR-T 产品, 进入细胞治疗领域: 复星与 Kite Pharma2017 年成立合资公司, 引入 Kite Pharma 的 CAR-T 产品进入中国,经过前期的技术转移及桥接临床试验, 2020 年 6 月申请上市, 2021 年 6 月获批上市,成为中国首个细胞治疗领域的产品,目前国内在研产品中仅有药明巨诺的CAR-T 正在申报上市中。 从市场端来看, CAR-T 作为最新的细胞治疗产品,具有显著的治疗优势( 如阿基仑赛注射液对复发/难治性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有 93%的缓解率, 80%的完全缓解率) , 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目前全球范围获批的三款 CAR-T 产品 Yescarta®、 Kymriah®及 Tecartus®在 2020 年的全球销售额分别约为 5.63 亿美元、4.74 亿美元及 0.44 亿美元,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另外, 复星 CAR-T 产品此次国内获批淋巴瘤的三线疗法,未来在适应症以及一二线疗法方面均有扩展空间。   创新驱动成长: 自公司 2019 年首个生物类似药利妥昔上市后,公司逐步步入研发收获期,目前已获批的生物类似药有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阿达木单抗以及小分子创新药阿伐曲波帕,后续还有斯鲁利单抗、贝伐珠单抗、奥匹卡朋、甘精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等将陆续上市,产品结构将不断优化,创新产品将逐步成为公司业绩成长驱动主力。   盈利预测: 展望未来,公司创新产品陆续进入收获期, mRNA 新冠疫苗产品获批后也具备较大业绩弹性,国际化布局也为未来增长打开空间。 我们预计公司 2021 年、 2022 年实现净利润 44.4 亿元和 54.1 亿元, YOY 分别+21.3%、 +21.8%, EPS 分别为 1.8 元/2.2 元, 对应 A 股 PE 分别为 38倍/32 倍, 对应 H 股 PE 分别为 27 倍/22 倍, 我们继续给予“买进”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疫苗获批及销售不及预期, 新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幷购企业业绩不达预期,商誉减值风险
      群益证券
      3页
      2021-06-24
    • 事项点评:集采中标促进制剂放量,API+制剂一体化逻辑持续兑现

      事项点评:集采中标促进制剂放量,API+制剂一体化逻辑持续兑现

      个股研报
        司太立(603520)   投资要点   事项:   公司公告碘海醇、碘克沙醇在第五批全国药品集采中中标。   平安观点:   碘海醇、碘克沙醇降幅分别在60%和70%左右,符合预期:根据公司公告,第五批集采公司碘海醇100ml:30g(I)和100ml:35g(I)规格中标价分别为88.05元/瓶、92.05元/瓶,较最高有效申报价降幅分别为59.57%、57.74%;而碘克沙醇100ml:32g(I)规格中标价为185.01元/瓶,较最高有效申报价降幅70.68%。本次两个品种价格降幅基本符合之前预期。   第五批集采品种有望贡献超5亿元收入,超1亿元利润:根据我们的测算,公司拟中选数量对应碘海醇和碘克沙醇销售规模分别为1.05亿和8459万元。而本次集采碘海醇和碘克沙醇报量分别约为实际的63%和46%,按报量比例放大后对应规模分别为1.66亿和1.84亿元。假设约定采购量外市场也被中标企业瓜分,则司太立碘海醇和碘克沙醇有望分别贡献2.37亿和2.30亿元,合计4.67亿元收入。而考虑到碘海醇100ml:30g(I)和100ml:35g(I)是按两个品种集采,司太立全都中标且均为3家中标,因此司太立实际销售有望超过5亿元。假设净利率在20%左右,则碘海醇和碘克沙醇集采可贡献1个亿利润。   公司制剂业务有望迎来爆发,或刺激API进一步放量。目前公司具有碘海醇、碘克沙醇、碘帕醇三个制剂品种,且碘佛醇、碘美普尔处于注册发补阶段,即将上市,后续陆续有包括钆类造影剂在内的多个制剂品种提交注册申请。公司已经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造影剂制剂企业之一,制剂业务有望迎来快速发展,API也有望随之放量。一方面,公司制剂销售直接带动API销售;另一方面,集采对终端格局的影响会提升公司API销售份额。比如碘海醇,本次集采前GE和扬子江销售量占比约74%(换算成100ml:30g(I)规格),集采后司太立API占比有望提升至50%左右。   公司API+制剂一体化逻辑逐步兑现,维持“推荐”评级:2021年为公司制剂放量元年,伴随更多制剂品种获批上市,公司API+制剂一体化逻辑逐步兑现。考虑到API新产能释放+制剂放量+海外扩展,看好公司长期发展。我们维持公司2021-2023年EPS分别为1.83元、2.54元、3.33元的预测,当前股价对应2021年PE为41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市场竞争风险:目前公司在碘造影剂API领域龙头地位稳固,若竞争对手造影剂API产能投产,将加剧市场竞争。2)研发风险:由于新品种研发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因此存在获批时间不及预期的风险。3)海外开拓风险:若制剂或原料药海外业务推广进度存在不及预期风险。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页
      2021-06-24
    • 中国首个CART获批,复星凯特细胞治疗里程碑

      中国首个CART获批,复星凯特细胞治疗里程碑

      个股研报
        复星医药(600196)   事件   2021年6月22日,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官网公示了复星凯特(复星医药孙公司公司,复星医药全资子公司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持股50%)的益基利赛注射液(拟定)获得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待领取信息。   点评   中国首个CART获批,复星凯特自此将掀开中国细胞治疗的历史新篇章。   产品:(1)益基利赛注射液,是一款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患者自体T细胞进行编辑改造后再回输给患者的细胞治疗药物。(2)该CART产品靶向CD19,适应症为用于治疗二线或以上系统性治疗后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非特指型、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PMBCL)、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淋巴瘤转化的DLBCL。(3)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首个细胞治疗产品,它的获批,标志着中国医药产业已步入全面拥有化学小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基因疗法等创新治疗手段的历史新阶段。   公司:复星凯特成立于2017年4月,2018年8月取得IND临床批件,通过9个月的桥接试验,2020年2月申报生产并获得受理。该产品由复星凯特从吉利德GileadScience旗下公司凯特制药KitePharma引进、获得在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技术及商业化权利。   市场:凯特制药的该产品Yescarta,已于2017年在美国获批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它也是欧洲第一款获批上市应用的CART产品,适应症有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在全球疫情影响下,Yescarta依然在2020年取得6.07亿美元销售额,比2019年的4.56亿美元增长33%。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我们维持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2/23年营收360.92/421.53/493.9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44.46/53.9/64.45亿元,EPS1.74/2.10/2.52元。;目前股价对应21/22/23年39/32/27xPE,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药研发、mRNA疫苗及CART产线投建、商业化推进不达预期的风险。   国家集采等政策影响带来药品总体盈利减少的风险。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1-06-23
    • 打破进口垄断,色谱填料国产龙头成长空间广阔

      打破进口垄断,色谱填料国产龙头成长空间广阔

      个股研报
        纳微科技(688690)   投资要点   投资逻辑:公司是国内纳米微球材料行业龙头,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几家可以同时规模化制备无机和有机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公司之一。公司突破微球精准制备的技术难题,打破长期国外垄断的竞争格局,未来随下游生物制药市场的高景气度以及进口替代趋势,业绩有望持续高速增长。   全球色谱填料/层析介质市场稳健增长,市场高度集中:据MarketsandMarketsTM数据统计色谱填料行业2018年全球市场规模为19.78亿美元,预计2019年-2024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16%,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9.93亿美元;2018年中国色谱填料市场规模为1.12亿美元,预计2019年和2024年将分别达到1.25亿美元和2.13亿美元,2019-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3%。在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领域,GEHealthcare、Tosoh、Bio-Rad等大型跨国科技公司是色谱填料的主要市场参与者,在中小分子分离纯化及分析检测领域,日本OsakaSoda(原名Daiso)、Fuji及瑞典Kromasil为主要生产厂家。   生物药市场蓬勃发展,色谱填料行业有望持续高景气度:色谱技术的主要应用市场是生物制药领域。据Frost&Sullivan的预测数据,2018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达到2622亿元,2014年至2018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4%,预计未来仍将以14.4%的年复合增长率继续扩容,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3万亿元。尽管国内生物药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是未来潜在增长空间仍大,2018年美国最畅销单抗药修美乐销售额为137亿美元,中国最畅销单抗药赫赛汀销售额仅为6亿美元,侧面反映中国生物制药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公司是国产填料行业龙头,有望打破进口垄断:公司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几家可以同时规模化制备无机和有机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公司之一,掌握单分散聚合物微球种子法底层技术原理。据MarketsandMarketsTM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色谱填料/层析介质市场规模为人民币8.71亿元,公司色谱填料/层析介质产品收入合计为8292万元,市场份额占比9.52%,有望未来取得更大市场份额。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27亿,5.11亿和7.8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0亿、1.99亿和3.02亿元,对应2021-2023年EPS分别为0.30元、0.50元和0.76元。发行价对应估值分别为27X、16X和11X。考虑到下游生物制药行业持续高景气度,公司作为国产色谱填料龙头进口替代空间广阔,建议积极关注。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下游行业政策风险,行业出现颠覆式的新技术风险等
      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0页
      2021-06-22
    • 过敏检测龙头,长期发展空间广阔

      过敏检测龙头,长期发展空间广阔

      个股研报
        浩欧博(688656)   推荐逻辑:1)我国过敏检测和自免检测市场空间较大,渗透率较低,市场规模增速有望保持在15%以上;2)浩欧博是过敏检测国内龙头,过敏原数量位于首位,市占率超过30%,且率先推出定量检测,未来有望快速增长;3)自免检测海外企业市占率超过80%,公司自免检测在国内率先推出化学发光技术,进口取代空间较大。   我国过敏检测和自免检测渗透率较低,未来成长空间广阔。我国过敏检测市场从2017年的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6亿元,复合增速达到15%,增长相对较快。整体来看,中国有3亿以上过敏疾病患者,假设未来渗透率达到10%,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亿元,但过敏检测在我国处于刚起步阶段,检测率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潜在市场广阔。目前我国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数量达到5000万,假设渗透率达到20%,则预计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亿元,2020年我国自免检测市场规模为15亿元,未来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过敏检测龙头,业绩有望持续快速增长。公司在国内过敏检测产品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检测产品覆盖56种IgE过敏原及80种食物特异性IgG过敏原。目前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已申报注册中的新增IgE过敏原有13种,已经立项在研的过敏原有25种,未来过敏原单点检测及组合检测可检测的项目将涵盖111项过敏检测项目,预计随着过敏原种类的增加,公司行业地位有望进一步巩固。同时,公司率先推出定量检测方法,优势显著,预计未来过敏检测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率先推出化学发光自免检测,加速进口取代可期。我国自免检测市场主要被海外公司所占据,未来进口取代空间较大。公司在化学发光技术平台相较进口厂家和传统方法学更有优势,纳米磁微粒全自动化学发光技术可以实现精确定量,检测灵敏度、精密度和效率均更高,测试通量显著领先,且操作相对简单,进口替代动力十分充足,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有望达到45%,公司是我国过敏和自免检测龙头企业,过敏检测行业领先,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自免检测率先推出化学发光自免检测,加速进口取代可期,看好公司长期发展,首次覆盖,给予“持有”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研发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产品降价风险。
      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3页
      2021-06-22
    • 亚辉龙:另辟蹊径专注自免领域,异军突起化身发光新锐

      亚辉龙:另辟蹊径专注自免领域,异军突起化身发光新锐

      个股研报
        亚辉龙(688575)   特色领域挖潜形成差异化优势,赢得优质终端医疗机构认可   ①自身免疫性疾病:公司是行业内极少数能够提供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化学发光诊断产品的厂商之一,市占率接近10%为国产品牌之首;   ②生殖健康:国内首家推出AMH、INHB化学发光诊断项目,并能够提供贯穿整个生育健康周期检测的整体解决方案;   ③呼吸道病原体:国内首家开发出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化学发光法诊断产品,缩短检测时间至30分钟、实现快速病原学诊断。   公司依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生殖健康、呼吸道病原体、糖尿病、EB病毒等诊断领域的技术优势及特色,赢得高等级终端医疗机构认可:公司主要自有产品覆盖境内终端医疗机构客户2,757家,其中三级医院971家、客户数量占比高达35%,明显高于其他几家国内同行企业,为后续常规检测项目的试剂上量奠定了优质的客户基础。   常规项目质量稳定、性能优异、性价比高,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①方法学:采用了吖啶酯化学发光技术路径,产品具有敏感性强、特异好、抗干扰强、检测准确率高等优点;   ②仪器:iFlash3000、iFlash1800系列在测试速度、样本位、试剂位等影响诊断效率的主要指标方面均达到国际体外诊断龙头同类产品水平;   ③试剂:与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已取得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化学发光产品检测项目数量处于领先水平。   依托前述特色领域打下的客户基础,并基于公司的常规检测产品在质量、性能、谱系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增加了常规检测试剂的销售规模:传染病、甲状腺、肿瘤等主流项目检测试剂的销售收入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仍能实现45%以上的快速增长,整体化学发光系列产品的销售收入也实现了远高于同行企业的快速增长。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1/22/23年收入分别为14.13/18.84/24.7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53/5.22/7.41亿元,对应当前PE分别为54/36/26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销售区域集中的风险、抗原抗体外购风险、联动销售风险、产品价格下降的风险、新冠疫情对公司生产经营的风险。
      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2页
      2021-06-21
    • 公司首次覆盖报告:数字化转型+院外广布局,有望走出第二增长曲线

      公司首次覆盖报告:数字化转型+院外广布局,有望走出第二增长曲线

      个股研报
        九州通(600998)   厚积薄发,重点发展院外市场,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公司为国内民营医药流通企业龙头,差异化布局院外市场,基于过往累积优势,持续推进平台化、数字化、互联网化转型,有望走出第二增长曲线。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31.44/36.77/43.23亿元,EPS分别为1.68/1.96/2.31元/股,当前股价对应P/E为9.1/7.8/6.6倍,相比同类医药流通公司估值合理,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院外市场发展空间大,“互联网+”以及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成为必然趋势   据我们测算,随着院内药占比每年下降1%,预计2023年将有1726亿元药品流入院外市场。院外市场持续扩容,流通龙头凭借仓网布局广、渠道覆盖全、配送范围广有望提升市场份额。在技术、市场和政策的驱动下,“互联网+”、信息化成为医药流通行业的确定发展趋势;同时,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是药品流通企业突破纯销业务天花板的必然途径,高效运营是医药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过往积累优势赋能公司平台化、数字化、互联网化转型,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公司2016-2020年归母净利润CAGR35.85%,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稳步提升,现金流状况逐年好转。与此同时,公司过往优势赋能战略转型:全渠道布局终端覆盖范围广、全品类采购满足客户多需求,拥有全国最大医药线上B2B自营电商平台;强大的物流网络和高效的拆零技术保障公司高水平的供应链服务能力;3大中台、财务共享平台、ERP系统实现内部高效运作,助力业务灵活快速开展。   新生代管理层拥有丰富管理与实战经验,助力打造九州通大健康平台   新一届董事会成员拥有丰富的业务经验和管理经验,承接公司管理与文化体系但更具创造力;未来公司重点发展:院外市场分销端,大力推进总代总销业务,向“配送+推广”综合服务商转型,提升盈利能力;零售端,拓展“万店联盟”计划,促进数字零售业务发展,提升终端市场占有率;工业端,以全产业链为基础,做强中药“九信”品牌,打造中药全产业链互联网平台;医疗健康及技术服务端,打造汇集C端消费者的社交、交易、医疗健康服务的大健康服务平台。   风险提示:未来融资成本上行,企业财务费用上升,导致净利率下降。
      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0页
      2021-06-21
    • 创中国“色谱芯”,圆梦“淳淳进口替代心”

      创中国“色谱芯”,圆梦“淳淳进口替代心”

      个股研报
        纳微科技(688690)   公司突破工业基础原材料“微球”卡脖子技术,扭转进口垄断格局;尤其在国内医改大环境药物市场火热环境及相应政策支持下,公司产品空间广阔; 从谨慎性的角度考虑,以 2020 年的财务经营数据为基数,我们估计公司发行股价在 8-10 元之间。通过相对估值法,我们给出公司 PE 在 80-100 之间,预计在二级市场上公司发行后一年期的目标价~30 元。   投资要点   科学匠人江必旺“为进口替代梦” 十年磨一剑,在纳米微球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填补了国内诸多工业领域上游原材料短板。 苏州纳微科技是一家专门从事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研发、规模化生产、销售及应用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长期坚持技术创新,并开发出世界领先的微球精准制备技术。尤其在生物制药领域,公司高性能色谱填料产品已被广泛地用于国内制药企业,已与恒瑞、丽珠、复星、华东医药等知名大药企达成合作,客户数量维持快速增长,并大规模出口到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色谱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公司已取得发明专利 19项,曾获国家重点新产品 1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 5项。同时公司产能充沛。   虽为“微”球,却威力巨大,应用广泛。 高性能微球材料是生物医药、平板显示、分析检测及体外诊断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础材料。以生物制药为例,色谱填料/层析介质微球是用于从生物发酵液中捕获、纯化目标生物活性成分的核心材料。分离纯化是单克隆抗体、融合蛋白、疫苗、胰岛素、多肽等生物药的核心生产环节,直接决定了药品的纯度和质量,也是主要生产成本所在。随着我国医改进行生物创新药成为时代热点,创新为基趋势明朗,仅在生物制药板块纳米微球行业已经占据风口浪尖,生物制药创新+政策驱动,有望带动国产崛起。外加平板显示、分析检测及体外诊断等领域,色谱填料行业空间广阔。   高性能微球材料制备技术壁垒高,曾被《科技日报》把微球列为 35 项“卡脖子”技术之一,叠加纳米微球作为现代众多工业领域重要基础原材料之一,微球的制作长期被外企垄断,纳微科技使得进口替代实现,公司价值凸显。 高性能微球材料研发涉及化学、物理、生物、材料等多学科专业知识与前沿科技。同时微球的量产主要有几大难点:对于微球而言,粒径必须精确而均匀,微球太小,筛分困难;特殊的孔道结构。对于这类微球的生产,不光需要大小、均匀性,还需要控制孔道结构;微球基础原料中国产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苯杂质含量高,尤其是萘含量高,用其生产出来的微球机械强度低、变形大,不能满足要求。   估值   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 年收入 3.28、 5.23、 8.29 亿元,同比增长 59.9%、59.4%、 58.6%;归母净利润 1.20、 1.96、 3.16 亿元,同比增长 65.06%、 63.58%、60.98%;对应 EPS 为 0.34、 0.55、 0.89 元。   主要风险   研发失败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因公开资料信息时效差导致预估出现偏差风险,行业所在市场不达预期风险,行业政策风险等
      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4页
      2021-06-15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