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行业
中国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发展白皮书系列2-医用耗材篇
中心思想
本报告以中国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医用耗材市场,特别是高值和低值耗材领域的发展现状、竞争格局、政策环境、关键要素、发展战略、机遇挑战和趋势。报告的核心观点包括:
高值耗材市场增长迅速,但竞争格局分散,进口品牌占据优势,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低值耗材市场规模大,国产产品占据主导,但行业集中度低,面临转型升级压力。
政策环境对行业发展影响深远,鼓励创新、规范市场是主旋律。
研发能力、营销网络、品牌建设和资本实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
高值耗材行业呈现进口替代加速、行业整合加剧、生态型企业崛起和跨界技术重塑商业模式的趋势。
低值耗材行业面临国内市场拓展、行业集中度提高、转型升级和资本运作的机遇。
主要内容
1. 医用耗材上市公司概述
1.1 医用耗材行业基本情况
定义与分类: 医用耗材是指在临床诊断、护理等过程中使用的医用卫生材料,分为高值医用耗材和低值医用耗材。
高值耗材市场概况: 市场规模增速约20%,2018年超1000亿元。血管介入和骨科植入类市场占比最高。
低值耗材市场概况: 2018年市场规模约640亿元,增速20%左右。注射穿刺类占比最大。
1.2 医用耗材上市公司概况
高值耗材上市公司: 17家,分布于血管介入、骨科植入物、眼科植入物等细分领域。
高值耗材上市公司分布: 上海、北京和广东省最多。
高值耗材上市公司产品图谱: 乐普医疗、威高股份和微创医疗产品线丰富,佰仁医疗、启明医疗和健帆生物专注于细分领域。
低值耗材上市公司: 10家,分布于医用敷料、手套、采血管等细分领域。
低值耗材上市公司分布: 淄博市手套企业多,宜昌和绍兴敷料企业多,广州导管和采血管企业多。
低值耗材上市公司产品图谱: 多数企业在自身细分领域进行研发升级和产品线组合,发展成为方案解决商。
2. 骨科植入耗材上市公司发展研究
2.1 骨科植入耗材行业分析
定义与分类: 用于人体骨骼替代、支撑、修补的医疗材料,分为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等。
产业链分析: 上游为金属材料、生物陶瓷、高分子材料企业;中游为研发生产企业;下游为医疗机构。
发展历程: 经历了产业萌芽、起步、艰难发展、快速发展和创新发展期。
市场规模: 2018年全球市场365亿美元,中国市场2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7.14%。
市场格局: 创伤、脊柱和关节产品占超85%的市场,创伤市场国产化程度最高,关节市场进口占主导。
2.2 骨科植入耗材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董事长/创始人: 具备医学、生物学或管理学专业背景。
产品注册证书: 大博医疗持有三类证书数量最多。
业务收入结构: 微创医疗骨科器械占比最高,威高股份临床护理产品占比最高,大博医疗创伤类产品占比最高。
2.3 骨科植入耗材上市公司产研销与资本运作
研发投入: 近5年研发支出持续提高,微创医疗研发投入占比高。
科技研发平台与创新产出: 微创和威高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威高和大博医疗有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入围。
销售模式: 多数采取经销商模式。
销售区域分布: 微创医疗主要市场在国外,威高骨科板块在国内布局较多。
销售费用: 威高、微创和春立医疗销售费用占比较高。
资本运作: 上市企业积极通过海内外并购方式拓展产品管线。
2.4 骨科植入耗材上市公司经营数据分析
营收规模与增速: 近5年骨科部分营业收入高速增长。
利润规模与增速: 威高股份利润额最高,大博医疗和爱康医疗利润增速较稳定。
细分业务盈利能力: 大博医疗销售毛利率最高,大博医疗持续保持了近50%的净利率。
营运能力比较: 威高股份和凯利泰的存货周转率较高,大博医疗应收账款周转率最高。
市值变化: 近5年市值均大幅上涨。
3. 血管介入耗材上市公司发展研究
3.1 血管介入器械定义与分类
定义: 在医学影像导引下,经血管途径进行心血管、脑血管和外周血管修复和替换治疗的器械。
类别: 心血管介入器械、脑血管介入器械和外周血管介入器械。
3.2 血管介入器械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董事长简介: 具备医学、生物学、工学专业背景,多有博士学历。
产品注册证书: 乐普医疗3类注册证数量最多。
3.3 血管介入器械上市公司研发经费投入情况
研发投入: 近年来各公司都加大研发投入,微创医疗研发投入最高。
研发占比: 赛诺医疗、心脉医疗和先健科技近年研发投入占比最高。
科技研发平台与创新产出: 微创、先健科技和乐普医疗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微创医疗有多个创新器械产品。
销售区域: 微创医疗和先健科技国际市场占比较高。
销售情况: 微创医疗销售费用率较高,乐普医疗销售人员占比最高。
资本运作: 乐普医疗围绕心血管领域拓展产品的多元化,并购频繁。
3.4 血管介入器械上市公司营收规模与增速
营业收入: 乐普医疗营业收入最高,微创医疗次之。
营业收入增速: 先健科技、乐普、心脉医疗和微创医疗近年营收增速持续加快。
利润规模与增速: 乐普医疗营业利润最高,各公司营业利润增速呈下滑趋势。
盈利能力: 佰仁医疗毛利率最高,心脉医疗净利率最高。
营运能力: 微创医疗和先锋科技周转率相对略低,心脉医疗应收账款周转率最高。
市值变化: 市值增长强劲,微创医疗市值上涨3.6倍。
4. 眼科等高值耗材上市公司发展研究
4.1 眼科等其他高值耗材概况
细分市场: 神经外科、眼科、口腔科、血液净化等。
市场格局: 眼科耗材市场进口品牌占主导,神经外科耗材除人工硬脑膜外,其他领域进口为主,口腔耗材进口替代程度低,血液净化耗材主要以进口产品为主。
4.2 眼科等高值耗材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董事长/创始人: 具备医学、生物学或管理学专业背景。
产品注册证书: 昊海生科产品证书最多。
4.3 眼科等高值耗材上市公司研发投入
研发投入: 研发投入金额较少,昊海生科投入金额最高。
研发占比: 冠昊生物和正海生物研发投入比例较高,欧普康视和健帆生物研发投入比例较低。
科技研发平台与创新产出: 冠昊生物和昊海生科获批了国家级研发平台,正海生物获得了医疗器械优先评审程序。
销售费用与人员占比: 正海生物销售占比最高,欧普康视销售费用占比最低。
4.4 眼科等高值耗材上市公司销售区域分布
销售区域分布: 各上市公司主要市场在国内。
资本运作: 欧普康视资本运作活跃,冠昊生物投资并购范围广泛。
营业收入: 昊海生科和健帆生物营业收入超10亿元。
营收增速: 健帆生物和欧普康视近年营收增速大幅上升。
利润与增速: 健帆生物利润规模最高,冠昊生物近年利润增速持续下滑。
盈利能力: 正海生物毛利率最高,欧普康视净利率水平最高。
营运能力: 欧普康视存货周转率较高,应收账款周转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市值变化: 市值总体呈上涨趋势,冠昊生物市值下滑。
5. 高值耗材上市公司发展洞察
5.1 高值耗材行业发展特征与发展环境
发展特征: 产业发展速度快,高值耗材品类全;企业规模不大,竞争格局分散;外资品牌主导高端市场,国产品牌奋起直追;上市公司资本运作频繁,行业整合加速;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产业前景广阔。
政策环境: 鼓励创新、加速国产化、规范市场、医保控费。
5.2 高值耗材产业发展关键要素
研发能力是核心竞争力;营销网络是决定性因素;品牌建设是长期过程;资本实力是企业壮大的保障。
5.3 高值耗材上市公司发展战略洞察
发展策略: 建立行业标准,控制价值链,先发地位,客户关系,品牌与专利,技术创新优势,成本优势等。
发展路径: 精品引领型、内外并重型、综合拓展型、平台扩张型、生态构建型。
5.4 高值耗材发展机遇挑战与趋势
机会: 基层医疗和非公医疗机构存量市场放量;国际化拓展企业成长边界;进口产品的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广阔前景;创新研发获取超额利润。
挑战: 国家政策调控导致产品价格降低;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创新能力欠缺;企业规模扩张面临管理水平考验;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稀缺及激励不够。
趋势: 高值耗材进口替代加速;高值耗材行业整合加剧;生态型企业更能获得长期竞争优势;跨界新技术重塑商业模式。
6. 低值耗材上市公司发展研究
6.1 低值医用耗材定义与分类
定义: 医疗机构经常使用的一次性卫生材料。
分类: 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类、注射穿刺类、医用高分子材料类等。
6.2 低值医用耗材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董事长简介: 多数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
产品收入结构: 奥美医疗医用敷料占比最高,英科医疗医用高分子手套占比最高。
6.3 低值耗材上市公司研发投入
研发投入: 研发投入金额较少,总体保持上升态势。
研发占比: 研发投入比例普遍较低,阳普医疗研发投入比例较高。
科技研发平台与创新产出: 多数建立了省市级的科技研发平台,康德莱和阳普医疗的发明专利较多。
销售模式与费用占比: 多数企业采取OEM模式,销售费用率较低。
销售区域分布: 出口占比较多,特别是医用敷料和手套。
资本运作: 多数通过资本运作手段进行投资和并购。
营收规模: 奥美医疗和蓝帆医疗营收超20亿元。
营收增速: 蓝帆医疗营收增速最高。
利润规模: 奥美医疗和蓝帆医疗利润超2亿元。
利润增速: 蓝帆医疗利润正向增长。
盈利能力: 普华和顺净利率最高。
营运能力: 英科医疗周转率远高于其他低值耗材企业,普华和顺和奥美医疗周转率最低。
市值变化: 市值总体呈下滑趋势,蓝帆医疗市值上涨。
7. 低值耗材上市公司发展洞察
7.1 中国低值耗材行业发展特征洞察
产品种类齐全,但以低端产品为主;产品出口占比较大,但毛利率较低;产品竞争格局分散,产业完整度较低。
7.2 中国低值耗材行业发展政策环境
鼓励产业升级,开发创新性强的产品;部分省份推行集中采购政策。
7.3 低值耗材行业发展关键要素
规模化生产与低成本;质量控制技术;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资源开发能力;区位因素。
7.4 中国低值耗材行业发展趋势洞察
国内市场拓展成为发展重点;行业集中度加快提高;转型升级成主流;通过资本运作促进产业整合。
华夏基石产业服务集团
120页
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