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行业领域:
  • 全部
  • 化药/生物药
  • 中药
  • 原料药
  • 医疗器械
  • 泛医疗
  • 其他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产业分析
  • 市场数据分析
  • 临床研究进展
  • 集采分析
  • 专利分析/FTO分析
  • 政策分析
  • 医药盘点
  • 投融资
  • 立项评估
  • 技术平台研究
  • 其他
治疗领域:
  • 全部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物
  • 皮肤病药物
  • 罕见病
  • 其他
  • 补气补血药物
  • 全身用激素类制剂(不含性激素和胰岛素)
  • 呼吸系统药物
  • 心血管系统药物
  • 感觉系统药物
  • 抗寄生虫药物、杀虫药物和驱虫药物
  • 抗肿瘤药
  • 免疫机能调节药物
  • 杂类
  • 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
  • 神经系统药物
  • 系统用抗感染药物
  •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报告搜索:

全部报告(93926)

  • 仿创CRO双布局,研发转化+权益分成驱动业绩进入加速期

    仿创CRO双布局,研发转化+权益分成驱动业绩进入加速期

    个股研报
      阳光诺和(688621)   投资要点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药物“临床前+临床”综合服务供应商。公司成立于2009年,起步于药学研究服务,随后通过设立及并购的方式将业务逐渐拓展至临床试验及生物分析等服务领域,公司在仿制药CRO业务上持续深耕10余年,形成了全流程一体化业务模式,同时持续布局创新药CRO业务,并开始向CDMO业务拓展。公司除了开发客户指定的品种外,也持续推进品种自研储备战略,截至2022年底,公司内部在研项目累计已超250项。   中国高端仿制药及改良型新药有较大发展空间。首先,中国正处在由仿制药大国向强国转型阶段,一致性评价及带量采购等各项政策加速了转型进程,有望促使药企进一步加大高端仿制药的投入。其次,中国改良型新药起步时间较晚,但增速较快,预计2020-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达11.6%,且2022年新制剂(2.2类)和新适应症(2.4类)合计占比达86%,有望随着Ⅰ类创新药浪潮的推进持续提升发展空间。   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即将进入收获期,权益分成将于2023年开始兑现。2022年,公司已有品种成功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且截至2022年底,公司内部在研项目累计已超250项,预计未来每年将有6-8个仿制药品种获批并陆续推荐至客户,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即将进入收获期。同时,大部分品种均为带权益转化,预计公司将于2023年获得权益分成,其中吡美莫司乳膏为国内首仿品种,该品种的销售分成将为公司权益分成业务贡献大部分收益。   聚焦多肽类肽创新药研发,市场前景广阔。公司于2018年成立诺和晟泰,专注深入挖掘类肽创新药,已掌握多肽偶联技术,目前公司目前多肽类创新药的研发标的均来自于自主立项,其中STC007两个适应症均已进入临床Ⅰ期阶段。中国肽类创新药研发仍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中国肽类药物市场2020-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6.3%,2025-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2.5%,增速高于全球市场,市场前景广阔。   战略布局CDMO业务,实现“CRO+CDMO”一体化协同发展。公司布局CDMO业务后,协同效应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业务向产业链下游拓展,将降低公司自研项目研发成本,且可自主安排生产进度,利于公司提高研发效率;(2)打造“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定制化生产”一体化综合服务体系,打通药物研发和生产全流程服务,助力公司前端受托CRO订单向后端生产导流,同时在自研项目技术成果转化上提前锁定后续订单,增强公司议价能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我们预测公司2023/24/25年营收为9.48/13.06/17.5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22/3.29/4.41亿元,对应当前PE为40/27/20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仿制药订单规模下降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自主立项产品研发失败风险
    中邮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33页
    2023-03-17
  • 业绩稳健增长,新产品持续引入

    业绩稳健增长,新产品持续引入

    个股研报
      济川药业(600566)   投资要点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放量,二线品种逐步接力:我国儿科药物稀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为儿科专有产品,对儿童风热感冒疗效好,而且中药药效平和,副作用小,处于持续放量阶段。新冠疫情结束后,我国流感进入高发期,预计流感和新冠将长期共存,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很可能增加,对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对症治疗药物的需求也会持续增长,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有望延续快速放量趋势。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由于退出地方医保,院内市场销售乏力,但院外需求仍然旺盛,预计有望保持稳定增长。二线品种健胃消食片、蛋白琥珀酸铁、硫酸镁钠钾口服液、甘海胃康、黄龙止咳颗粒军均处于高速增长期。   战略布局创新药,BD产品持续引入:公司战略布局创新药,自2021年起不断通过合作方式获得创新药商业化权益,股权激励考核就明确要求2022-2024每年BD引进产品不少于4个。2021年BD引入天境生物的长效重组人生长激素,产品上市后借助公司销售渠道有望实现快速放量。2022年BD引入恒翼生物的PDE4抑制剂,用于治疗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国内仅有进口产品上市,国产均处于研发阶段,恒翼生物产品上市后有望实现国产替代。   投资建议:我们预测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85/24.54/27.67亿元,增速分别为27%/12%/13%,对应PE分别为13/12/11倍。公司业绩保持稳定增长,BD产品持续引入将丰富公司研发管线,首次覆盖,给予“买入”建议。   风险提示:产品研发失败风险;药品降价风险;销量低于预期风险。
    华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03-17
  • 化工行业深度报告:催化剂:化工之魂,助力产业绿色高效发展

    化工行业深度报告:催化剂:化工之魂,助力产业绿色高效发展

    化学制品
      催化剂的发展引领化工行业的发展,国产化、高端化势在必行:催化剂被誉为化工“芯片”,能够提高化学反应效率,促成规模化生产。化学合成、石化炼油、环境处理为其三大主要应用场景。2021年全球催化剂市场规模为373亿美元,近三年增速约5%,稳定发展。目前国内催化剂行业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未来国产替代趋势较强。   分子筛催化剂:能源化工需求稳定,移动脱硝增量可观。分子筛催化剂作为绿色催化剂的代表,在尾气处理(移动源脱硝)和石化化工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1)传统能化应用方面,分子筛催化剂将继续受益于我国炼能扩张以及环保低碳要求的控制,市场需求稳固;在炼油、环氧丙烷(HPPO)、己内酰胺等领域快速渗透,国产化替代加速。2)移动源脱硝方面,SCR法是目前最有效的脱硝技术,以沸石分子筛为载体的催化剂是SCR催化剂的主要发展方向。国六标准下对于柴油机NOx和颗粒物方面的排放标准非常严格,原先采用钒基SCR分子筛催化剂无法满足要求,需要使用沸石型分子筛作为SCR的催化剂,并且装置CSF(DPF)强化颗粒物的捕集。国六标准下,分子筛催化剂有望迎来万吨市场增量。   聚烯烃催化剂:国产替代空间大,高端市场方兴未艾。催化剂可促进聚合物链增长,是所有聚烯烃制造工艺的核心。工业用催化剂主要为齐格勒-纳塔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是重要的补充。我国作为聚烯烃消费大国,近年聚乙烯、聚丙烯产能快速增长,聚烯烃催化剂需求同时大增,预计到2026年有70%的增长空间。全球聚烯烃催化剂CR5中仅中石化占据9%市场份额,国产提升空间大。我国高端聚烯烃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茂金属催化剂制备技术、原料壁垒高,是关键突破环节。看好从原料端、催化剂自主国产化进入并打通产品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例如对外依存率100%的POE和COP/CPP材料,均有国内企业积极研发国产化催化技术,以期实现国产0-1的突破。   贵金属催化剂:资源稀缺,氢能放量带来新亮点。贵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组分主要以铂(Pt)、钯(Pd)等为主,下游应用主要在汽车尾气和化工领域。除了前述下游需求相关看点,其主要材料铂族金属的稀缺性也值得重视。2021年全球铂族金属储量约7.0万吨,我国仅401吨,以铂金为例,进口依赖度达80%。同时,由于贵金属的稀缺,高成本或将影响其在催化剂应用的部分空间,而氢能的放量有望带来新的增长亮点。贵金属催化剂仍是PEM电解水制法主要依赖材料,铂基催化剂是燃料电池堆催化剂的最优选择。我国燃料电池车目前每车铂金使用量30-80克,后续有望降低至10-15克铂金,仍较传统柴油车、汽油车单车用量(约2-10克/辆)大幅提升。随着氢能应用领域拓宽丰富,预计至2025年可带来贵金属催化剂累计增量达358亿元。   投资建议:双碳背景+化工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下,我们认为催化剂行业发展也有望向环境保护及高端新材料方向突破,全力迈向国产化。看好:1)国六标准全面落地,分子筛催化剂市场空间较大,代表企业中触媒、万润股份等;2)聚烯烃产能扩产加速,高端聚烯烃亟待突破,相关催化剂技术储备企业有望拓展产品布局,代表企业鼎际得、阿科力;3)贵金属催化剂以稀为贵,氢能应用场景有望提供新增量,代表企业贵研铂业、凯大催化、凯立新材。   风险提示:原材料供应、价格波动风险;与国际企业竞争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
    东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8页
    2023-03-17
  • 医药生物行业简评报告:医药行业再次迎来投资良机

    医药生物行业简评报告:医药行业再次迎来投资良机

    医药商业
      医药板块估值安全边际充足,再次迎来配置良机。截至2022年3月15日,医药生物(申万)指数PE为24.77倍,目前PE分位处于近10年来较低水平,我们认为目前医药行业估值安全边际充足。从政策层面分析,我们认为政策制定方在医保控费和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之间积极寻求平衡点。自2020年起,医保基金收入增速连续3年超过支出增速,累计结存和当年结存创近年来新高,表明医保基金收支状况良好,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从支出结构看,医保基金充分发挥战略性购买作用,推进医疗保障和医药服务高质量协同发展,有效支持了创新药和创新器械的放量,未来创新药和创新器械销售占比有望持续提升。我们认为,随着政策压制因素的结束,医药行业“政策底”特征显著,估值收缩已经结束,现阶段医药板块已经具备较高的投资性价比,再次迎来配置良机。从经营趋势角度看,政策对于医药和医疗器械产品型公司,特别是药品行业公司业绩的扰动已经逐步接近尾声,后续即将进入新的盈利增长周期。   医药行业投资主线分析。现阶段,我们建议关注医药板块中以下投资主线:药品板块中,建议关注(1)疫情后手术量有望迎来快速恢复,麻醉用药、围手术期用药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2)商业化阶段创新药、高壁垒仿制药放量和传统药企积极转型带来的投资机会;(3)中医药利好政策频出,随着政策落地,中医药需求有望持续增加,中药创新药、中药OTC相关龙头企业有望持续受益。创新产业链,我们建议关注:(1)全流程一体化布局的CXO龙头;(2)景气度有望迎来修复的生命科学产业链上游相关公司。   风险提示:药品在地方集采和全国集采中降价幅度超预期;创新药放量速度和峰值低于预期;全球制药产业链分工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一级市场投融资恢复力度不及预期,影响生命科学上游产业链、CXO公司订单。   医药行业估值在过去2年内经历了较大幅度调整,主要是由于:1.高估值下,预期收益率收敛后有回调压力;2.政策压制因素持续,集采从化学药向生物药、中药、高值耗材、IVD甚至消费医疗等“政策免疫”领域拓展,市场预期一再被打破,药品和器械公司业绩和估值形成压制;3.地缘政治、宏观经济政策等外部因素扰动,对以CXO为代表的全球化业务布局公司的估值形成压制。   目前医药行业多个细分领域(仿制药、创新药、中成药、生物制剂、IVD试剂、高值耗材、种植牙服务和消费医疗等)均已经经历过政策扰动,继续拓展的范围和空间已经不大。其次,各类政策(包括化学药国家带量采购、中成药地方集采、种植牙服务价格调整、关节/脊柱集采等)的规则演变、实际中标价格等均好于市场预期,也体现出政策制定方在控费和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之间积极寻求平衡点。   国家医保局于2023年3月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在药品方面,提出要开展(1)第八批国家药品集采;(2)上海、江苏等地开展联盟接续采购:(3)湖北牵头开展中成药省际联盟集采:(4)江西牵头开展干扰素省级联盟集采;(5)广东牵头开展短缺、急抢救药物集采。由于此前7次全国集采累积纳入294个品种,且此前全国集采主要选择了销售金额较大的品种,因此我们认为全国集采和地方集采对于药品企业业绩的负面影响在边际递减。   《2022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中数据显示,2022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收入、总支出分别为30697.72亿元、24431.72亿元,年末基金累计结存42540.7亿元。自2020年起,收入增速连续3年超过支出增速,医保基金累计结存和当年结存创近年来新高,表明医保基金收支状况良好,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2018年以来,已累计开展7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共采购294种药品,平均降幅超50%,约占公立医疗机构化学药和生物药采购金额的35%。2018年以来开展3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纳入冠脉支架、人工关节和脊柱类骨科耗材,平均降幅超80%。同时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连续5年开展医保药品目录准入谈判,累计618种药品新增进入目录范围,其中2022年新增111种。2022年,协议期内275种谈判药报销1.8亿人次,当年累计为患者减负2100余亿元。   从支出结构看,医保基金充分发挥战略性购买作用,推进医疗保障和医药服务高质量协同发展,有效支持了创新药和创新器械的放量,未来创新药和创新器械销售占比有望持续提升。   我们认为,随着政策压制因素的结束,医药行业“政策底”特征显著,估值收缩已经结束,现阶段医药板块已经具备较高的投资性价比,再次迎来配置良机。从估值角度看,目前医药行业处于周期底部;从经营趋势角度看,政策对于医药和医疗器械产品型公司,特别是药品行业公司业绩的扰动已经逐步接近尾声,后续即将进入新的盈利增长周期。   2医药行业投资主线分析   现阶段,我们建议关注医药板块中以下投资主线:   1.2022年12月起由于新冠感染者数量快速增加,新冠感染者的救治对医疗资源形成较大挤占,医疗机构手术量均受到一定影响。目前疫情高峰已经逐步度过,医疗机构诊疗秩序将逐步恢复正常。由于本轮疫情感染人数众多,形成了免疫屏障,预计短期内再出现大规模疫情的概率较低。我们认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以及疫情传播高峰结束,2023年起手术量有望重新回到正常增长轨道,相关麻醉用药、围手术期用药和大输液需求将迎来新一轮增长。从产品线角度看,多个公司均有新品种处在初始放量阶段或NDA、临床后期等阶段,其中不乏重磅品种,相关产品的持续放量有望贡献可观的业绩弹性。麻醉用药、围手术期用药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推荐人福医药、海思科、卫信康和康辰药业。相关公司:恩华药业、国药股份。   2.仿制药方面,建议关注:(1)具有一定技术壁垒,中短期内竞争格局没有大幅恶化风险,长期看销量有较大增长空间的品种,推荐九典制药(经皮给药制剂梯队逐步形成)、相关公司:丽珠集团(微球制剂具有较高研发、生产壁垒)、西藏药业(新活素处于快速放量阶段);(2)竞争格局好,业绩保持快速增长的辅料、药品包材龙头,推荐山东药玻和山河药辅。   3.创新药方面,2022年6月29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2022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对于创新药医保协议到期后续约、增加适应症等情形明确了支付标准调整的细则,并且新增了简易续约程序。我们认为续约规则和价格调整幅度的明确一方面有助于市场对创新药中长期销售金额形成稳定预期,另一方面新增适应症可以通过简易续约程序纳入医保目录,医保支付价降幅有限,有利于创新药价格体系稳定。销售预期的稳定有望对创新药板块的估值形成有利支撑。   我们建议关注:(1)已有创新药上市,有望实现商业化“从0到1”突破,后续研发管线稳步推进的公司,推荐凯因科技、艾力斯,相关公司:泽璟制药。(2)传统制药企业中,存量品种集采影响较为彻底、或制剂业务受益于集采快速放量,同时创新药研发或商业化即将迎来突破的公司,推荐京新药业、亿帆医药,相关公司:科伦药业:(3)业绩趋势向好的其他标的,推荐东诚药业,相关公司:康弘药业。   4.中医药利好政策频出,2022年3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提出了“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等多项任务,此外还提出了包括中药医疗机构数量、中医医院数等多项主要量化发展指标。202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我们认为,从需求端来看,随着中医药行业各项利好政策落地,社会公众对于中医药的认知和认可程度将得到提升,中医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健全,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加快推进,医疗机构和医师数量的提升将带动中医药诊疗需求的充分释放,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中医药需求有望持续增加。   从供给端来看,2023年2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了《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对中药研制相关要求进行细化,加强了中药新药研制与注册管理,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明确提出“以临床价值为导向、重视人用经验、全过程质量控制”、“重视人用经验对中药安全性、有效性的支撑”,将药品注册管理制度与中医药特点规律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全新中药注册体系的构建。同时还明确中药说明书中“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中任何一项在本规定施行之日起满3年后申请药品再注册时仍为“尚不明确”的,依法不予再注册。我们认为随着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中药创新药研发热度和上市数量有望持续提升,中药再注册的新规定也有助于行业实现优胜劣汰,未来新获批上市的优质中药创新药有望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中药板块,我们建议关注:(1)销售体系健全,同时具备从理论研究、新药发现和转化、临床试验、循证医学证据积累等全方位中药创新药龙头。推荐天士力、康缘药业,相关公司:以岭药业。(2)由于传播途径的多元化,新兴品牌产生较强影响力的难度更大,已经具备较强影响力和认可度的OTC药品企业的品牌优势有望延续,推荐羚锐制药、相关公司:华润三九。   5.CXO及创新药产业链近期持续调整,我们认为主要由于:(1)美联储有加息幅度超预期的可能,市场对于生物医药行业一级市场投融资恢复力度存在担忧;(2)SVB事件引起的短期内的恐慌以及风险偏好的下降带来的对科技行业股价的影响。我们随着:(1)美联储年内加息的缓和;(2)SVB事件顺利处置后影响的逐渐消退;(3)国内创新药二级市场估值提升带动生物医药行业一级市场投融资复苏,我们认为国内外生物医药投融资数据都有望在年内迎来拐点。业绩端,预计CXO龙头公司常规业务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目前整体估值性价比高。推进综合型平台型公司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相关公司:临床前安评龙头昭衍新药。   6.我们认为,上游生命科学产业链也将迎来边际好转,景气度有望得到修复。一方面,随着高校科研院所春节后陆续复工复产,科研端将实现快速恢复,推荐模式动物龙头南模生物、药康生物和科研试剂龙头阿拉丁;相关公司包括:诺唯赞、优宁维;基因测序公司诺禾致源。另一方面,海外市场空间广阔,解除疫情限制后,部分企业海外业务有望迎来快速增长,建议关注已完成海外业务布局,即将进入高速增长期的模式动物龙头药康生物、以及海外业务相对成熟且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的重组蛋白公司百普赛斯、分子砌块公司毕得医药。相关公司:培养基公司奥浦迈、填料公司纳微科技。   3风险提示   药品在地方集采和全国集采中降价幅度超预期;创新药放量速度和峰值低于预期;全球制药产业链分工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一级市场投融资恢复力度不及预期,影响生命科学上游产业链、CXO公司订单。
    首创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6页
    2023-03-17
  • 2022年业绩增长好于预期,分销平稳,零售高增

    2022年业绩增长好于预期,分销平稳,零售高增

    个股研报
      国药一致(000028)   结论及建议:   公司业绩: 公司发布业绩快报, 2020 年实现营收 734.4 亿元, YOY+7.4%;录得归母净利润 14.9 亿元, YOY+11.2%,扣非后 YOY+10.8%; EPS 为 3.47元,公司业绩好于我们的预期。 分季度来看,公司 2022 年 Q1、 Q2、 Q3、Q4 分别实现营收 171.5 亿元、 189.8 亿元、 184.9 亿元、 188.3 亿元,分别YOY+6.9%、 +10.9%、 8.5%、 3.7%,分别录得归母净利润 2.5 亿元、 4.2 亿元、 3.7 亿元、 4.4 亿元,分别 YOY-23.3%、 +2.2%、 +12.2%、 +67.4%, Q4表现好于预期,主要受益于年末新冠达峰带来的药品需求激增。   分销平稳,零售高增: 分业务来看(1) 公司 2022 年分销板块实现营收502.0 亿元, YOY+7.2%,录得净利润 10.3 亿元, YOY+8.8%,其中 22H2 营收 247.4 亿元, YOY+3.1%,净利润 5.0 亿元, YOY+3.3%,整体表现较为平稳。 (2) 2022 年零售板块实现营收 241.1 亿元, YOY+7.3%,录得净利润 3.5 亿元,YOY+89.9%,实现大幅增长,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是基期偏低因素,另一方面, 22Q4 新冠疫情达峰期间感冒退烧类药物需求激增,推升了零售板块下半年的业绩。 具体来看, 22H2 零售板块营收 129.6 亿元,YOY+11.3%,净利润 2.1 亿元(21H2 亏损 0.8 亿元)。   预计分销稳健增长,零售板块 23H1 仍保持高增: 展望 2023 年,我们认为分销板块随着新冠“乙类乙管”后,将保持稳步增长。 零售板块方面,由于 22H1 基期仍偏低(22H1 营收 111.5 亿元,YOY+2.8%,净利 1.4 亿元,YOY-46.4%) ,叠加 2023 年初新冠和甲流疫情对药店销售的带动,我们预计 23H1 仍将实现快速增长。   盈利预计及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3 年、2024 年分别实现净利润 16.5亿元、 18.3 亿元,分别 YOY+10.8%、 +11.2%,EPS 为 3.85 元、 4.28 元, A股 PE 分别为 11.0 倍和 9.9 倍, B 股 PE 分别为 4.1 倍和 3.7 倍。 公司业绩恢复好于预期,短期仍有高增动力,目前 A 股估值合理、 B 股估值偏低,均给与“买进”的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 分销受集采影响超预期;国大药房净利率提升不及预期
    群益证券(香港)有限公司
    3页
    2023-03-17
  •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3.02.20-2023.02.26)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3.02.20-2023.02.26)

    仿制药
    投融资
    创新药/改良型新药
    摩熵咨询
    19页
    2023-03-17
  •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3.02.27-2023.03.05)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3.02.27-2023.03.05)

    仿制药
    投融资
    创新药/改良型新药
    摩熵咨询
    22页
    2023-03-17
  •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3.02.27-2023.03.05)

    摩熵咨询医药行业观察周报(2023.02.27-2023.03.05)

    仿制药
    投融资
    创新药/改良型新药
    摩熵咨询
    22页
    2023-03-17
  • 业绩快速增长,中药创新药管线丰富

    业绩快速增长,中药创新药管线丰富

    个股研报
      康缘药业(600557)   投资要点   高度重视研发,中药创新药管线丰富:2021-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发布了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振兴的相关政策,中药创新药审批速度加快、临床应用范围扩大、医保报销支持加大,迎来最好的政策机遇期。中药创新药审批速度快,研发支出少且长期成长性强,投资性价比高。公司董事长肖伟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度重视产品研发,技术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超过8%,研发支出从2018年的9%提升至2022年的14%。2022年国家共批准7个中药创新药上市,其中2个为公司产品:散寒化湿颗粒获批进一步丰富我国抗新冠中药产品种类;苓桂术甘颗粒获批实现了中药3.1类创新药从无到有的跨越。公司拥有超过20个中药创新药研发管线,其中3个处于3期临床,超过10个处于2期临床,中药创新药研发将迎来腾飞发展。   中药注射剂恢复增长,非注射剂品种放量:热毒宁注射液在巩固儿科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成人科室,深度挖掘急诊科室、呼吸科室及住院病房场景的市场潜力,2022年销售收入已恢复增长。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以价换量,加强市场推广工作,即将恢复正增长。金振口服液打儿科祛痰止咳第一梯队品牌,正迎来高速放量,2022年销量增速高达75%,收入突破10亿元,儿科+基药独家品种有望发展成20-30亿重磅品种。杏贝止咳颗粒、散寒化湿颗粒、筋骨止痛凝胶、桂枝茯苓胶囊等二线品种将也处于高速放量期。   投资建议:我们预测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50/6.96/8.43亿元,增速分别为27%/27%/21%,对应PE分别为32/25/21倍。公司业绩延续高增长,中药创新药研发管线丰富,首次覆盖,给予“买入”建议。   风险提示:产品研发失败风险;药品降价风险;销量低于预期风险。
    华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03-17
  • 新一代CGM产品获批,糖尿病业务步入新阶段

    新一代CGM产品获批,糖尿病业务步入新阶段

    个股研报
      鱼跃医疗(002223)   事件   2023年3月15日,公司发布公告称,控股子公司浙江凯立特收到了国家药监局颁发的关于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CGM)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型号、规格包括CT3、CT3A、CT3B、CT3C、CT15,产品用于糖尿病成年患者(≥18岁)的组织间液葡萄糖水平的连续或定期监测。   经营分析   CGM产品临床优势明显,国内市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与传统指血血糖仪不同,持续血糖监测通过24小时的连续监测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可更全面的获得身体葡萄糖水平的趋势数据,有助于更精确的调整用药改善血糖水平,相较于传统的指血血糖仪具有较强优势,目前在中国还属于新兴市场,国内有能力实现技术突破且形成销售规模的厂商较少,未来拓展空间巨大。   公司新产品14天免校准,有望引领国产CGM放量趋势。新产品可提供并存储实时葡萄糖值,供用户跟踪葡萄糖浓度变化的趋势。如葡萄糖水平低于或高于预设值,产品可发出提醒。葡萄糖传感器仅供单个用户使用,不需要用户进行校准,使用时间最长14天。新产品是公司在糖尿病护理解决方案领域的重要突破,未来将充分发挥相关产品在临床效果、舒适性、便携性、安全性以及数字化管理方面的优势,引领国产CGM实现销售放量。   子公司研发能力突出,持续血糖监测产品不断升级迭代。浙江凯立特拥有在糖尿病及传感器技术领域耕耘数十年的研发团队及领军人才,此前已推出“安耐糖”持续血糖监测产品。此次公司新上市的第三代CGM产品在相较于此前CT2产品各类性能上有显著提升,未来还将持续研发更多新品种,为公司糖尿病领域业务提供更加稳定的增长动力。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我们看好公司在呼吸与制氧、血糖及POCT、消毒感控三大核心赛道的潜力,预计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90、17.81、20.89亿元,同比增长1%、20%、17%,EPS分别为1.49、1.78、2.08元,对应PE为21、18、15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产品研发不达预期风险;产品推广不达预期风险;收购整合不及预期风险;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风险;商誉风险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03-16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