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工行业
中心思想
市场概览:需求疲软与产能过剩的挑战
本报告核心观点指出,当前炼化产业链面临终端需求持续低迷与部分环节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受疫情及纺服传统淡季影响,下游聚酯、涤纶长丝及织布等行业需求持续疲弱,导致产品价格普遍下行,库存高企。上游PX、PTA、MEG等产品虽有供应端调整,但整体供需结构失衡,价格承压。特别是PTA环节,新装置的全面投产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
产业链利润承压与减产应对
在需求不振和价格下行的背景下,炼化产业链各环节的盈利能力受到严重挤压。PX与石脑油价差缩小,涤纶长丝现金流亏损加剧,促使部分涤丝工厂采取减产降负措施以应对市场困境。MEG库存持续累积,供需矛盾加剧。尽管部分产品(如聚酯瓶片)在价格下行后有所企稳,但整体市场交投氛围依然偏淡,行业正经历结构性调整和去库存的阶段。
主要内容
PX:终端需求持续低迷,价差收窄挤压利润
PX市场表现为终端需求持续低迷,导致PX与石脑油价差缩小,挤压了芳烃产品的利润空间。供应端,原油和石脑油市场稳中走高,PX供应量充裕。需求端,受疫情和纺服淡季影响,下游行业需求疲软,终端用户库存高企,PX期货和现货交易均呈现疲软行情。总体来看,PX供需结构失衡,价格维持低位。目前,PX CFR中国主港价格为540美元/吨(与上周持平),PX与原油价差为231美元/吨(环比增加6美元/吨),PX与石脑油价差为96美元/吨(环比减少17美元/吨),显示利润空间被压缩。
PTA:新装置投产,价格震荡下行
PTA市场受新增产能全面投产影响,价格震荡下行。供应端,福海创一套450万吨PTA装置于7月9日降负7成运行,预计维持一周;恒力5#250万吨PTA新装置中另一半125万吨生产线于7月11日投产;华东一套220万吨PTA装置于上周末故障停车,暂定维持两周。本周PTA开工率小幅提升至82.1%(环比增加1.2pct)。需求端,下游需求持续疲弱近1个月,导致多数聚酯产品跌至利润线以下,部分长丝工厂开始减产。整体而言,由于下游聚酯市场基本面下行及PTA新增产能完成投产,供需面持续收紧,PTA价格震荡下行。据CCFEI数据显示,本周PTA社会流通库存增至231.8万吨(环比增加5.7万吨)。目前PTA现货价格为3475元/吨(环比减少105元/吨),行业单吨净利润为65元/吨(环比增加10元/吨)。
MEG:库存持续累积,价格疲软下行
MEG市场表现为库存持续累积,价格疲软下行。供应方面,周内MEG装置负荷小幅下滑。需求方面,下游聚酯工厂产销虽受促销刺激有所提振,但整体需求仍保持低迷,下游聚酯工厂纷纷开始减产,MEG需求持续疲软态势。总体来看,本周MEG库存持续累积,供需矛盾再次加剧,价格疲软下行。目前MEG现货价格为3380元/吨(环比减少120元/吨),华东罐区库存为142万吨(环比增加7万吨),开工率为56.8%(环比减少0.9pct)。
涤纶长丝:现金流亏损加剧,装置减产降负
涤纶长丝市场面临现金流亏损加剧的困境,导致涤丝装置减产降负。供应端,涤丝现金流亏损加剧,本周多套涤丝装置下调生产负荷,整体开工率下滑。需求端,下游淡季持续深入,周中涤丝工厂加大促销力度,但下游纺企采购积极性仍不高,以谨慎刚需补货为主,促销效果不及以往。整体而言,本周涤丝市场交投气氛偏淡,产销持续低迷,成交重心持续走低。目前涤纶长丝价格POY为5000元/吨(环比减少350元/吨)、FDY为5300元/吨(环比减少375元/吨)和DTY为6500元/吨(环比减少225元/吨)。行业单吨盈利分别为POY -191元/吨(环比减少145元/吨)、FDY -257元/吨(环比减少162元/吨)和DTY -58元/吨(环比减少62元/吨),均处于亏损状态。涤纶长丝企业库存天数分别为POY 20.3天(环比减少2.2天)、FDY 19天(环比减少1.5天)和DTY 32.5天(环比减少2天),开工率为81.1%(环比减少2.1pct)。
织布:终端需求持续低迷,坯布库存高企
织布行业终端需求持续低迷。纺服传统淡季继续深入,二次疫情预期将限制海外订单回升,需求方面,终端持续低迷形势难改。供应端,喷水织机开机率维持低位,坯布库存已突破4年最高位,本周库存保持稳定。盛泽地区织机开机率为70.0%(与上周持平),盛泽地区坯布库存天数为44.5天(与上周持平)。
聚酯瓶片:价格下行后企稳,交投氛围一般
聚酯瓶片市场价格在经历下行后企稳。周初,受新订单情况不佳影响,部分瓶片工厂报价下调;周中,原油及聚酯原料价格高位整理,下游厂商操作意愿不强,瓶片工厂报价保持稳定;周尾,原料价格走跌,瓶片价格有所走低。整体来看,终端需求仍显疲软,瓶片市场整体交投氛围一般。目前PET瓶片现货价格为5375元/吨(环比减少100元/吨),行业单吨净利润为356.6元/吨(环比增加20.6元/吨)。
信达大炼化指数:显著跑赢市场基准
信达大炼化指数自2017年9月4日至2020年7月10日期间,涨幅高达77.48%,显著跑赢同期石油加工行业指数(-32.29%)和沪深300指数(+23.6%)。该指数以荣盛石化、桐昆股份、恒力石化、恒逸石化四家民营石化巨头为成分股,反映了这些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在特定时期内的优异市场表现和盈利能力。
相关上市公司与风险因素
相关上市公司包括桐昆股份(601233.SH)、恒力石化(600346.SH)、恒逸石化(000703.SZ)、荣盛石化(002493.SZ)和新凤鸣(603225.SH)等。
风险因素主要包括:(1)大炼化装置投产及达产进度不及预期;(2)宏观经济增速严重下滑,导致聚酯需求端严重不振;(3)地缘政治以及厄尔尼诺现象对油价出现大幅度的干扰;(4)PX-PTA-PET产业链的产能无法预期的重大变动。
总结
炼化产业链面临多重压力
本周炼化市场整体呈现需求疲软、价格承压的态势。PX、PTA、MEG等主要产品受下游需求不振及新增产能释放影响,供需矛盾突出,价格普遍下行,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涤纶长丝行业现金流亏损加剧,促使工厂减产降负,以应对低迷的市场交投氛围。织布行业终端需求持续低迷,坯布库存维持高位,显示纺服产业链整体景气度不高。
行业结构性调整与未来展望
尽管短期内炼化产业链面临多重挑战,但行业内部的结构性调整正在进行,例如涤纶长丝工厂的减产降负。长期来看,以大型民营石化巨头为代表的信达大炼化指数表现出显著超越市场基准的韧性,表明一体化、规模化优势在行业竞争中日益凸显。然而,宏观经济走势、地缘政治风险以及产业链产能的不可预测变动,仍是未来行业发展需要密切关注的关键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