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行业领域:
  • 全部
  • 化药/生物药
  • 中药
  • 原料药
  • 医疗器械
  • 泛医疗
  • 其他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产业分析
  • 市场数据分析
  • 临床研究进展
  • 集采分析
  • 专利分析/FTO分析
  • 政策分析
  • 医药盘点
  • 投融资
  • 立项评估
  • 技术平台研究
  • 其他
治疗领域:
  • 全部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物
  • 皮肤病药物
  • 罕见病
  • 其他
  • 补气补血药物
  • 全身用激素类制剂(不含性激素和胰岛素)
  • 呼吸系统药物
  • 心血管系统药物
  • 感觉系统药物
  • 抗寄生虫药物、杀虫药物和驱虫药物
  • 抗肿瘤药
  • 免疫机能调节药物
  • 杂类
  • 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
  • 神经系统药物
  • 系统用抗感染药物
  •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报告搜索:

全部报告(110701)

  • 基础化工行业深度报告:电解液产业链供需两旺,龙头公司强者恒强

    基础化工行业深度报告:电解液产业链供需两旺,龙头公司强者恒强

    化学制品
      电解液行业进入成本管控时代,龙头公司有望强者恒强   电解液行业目前产能充足,行业竞争格局日益激烈,而且电解液下游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高,下游龙头企业对电解液厂商的议价能力较强,因此我们预计电解液行业即将进入成本管控时代。未来电解液行业将演变为以成本管控为核心,以配套能力为辅助的竞争格局,行业龙头凭借超前的原材料一体化布局和规模化带来的成本优势,其新产能有望快于竞争对手投放,进一步提高其市占率,以量补价增厚公司利润,形成正向反馈。细分领域中,电解液溶质由于工艺难度大,技术壁垒高,是电解液细分板块中竞争格局最好的细分环节。而且电解液溶质存在技术迭代,目前以六氟磷酸锂为主,未来双氟磺酰亚胺锂、二氟磷酸锂和六氟磷酸钠等新型锂盐技术突破有望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量,龙头公司有望强者恒强。电解液溶剂行业由于技术壁垒不高,产能扩张速度较快,导致行业竞争加剧。而且电解液溶剂存在多种制备路线且成本均有下降空间,因此未来行业将形成EO法、PO法、甲醇氧化羰基法等多路线共同竞争的格局,具备原材料一体化和多工艺路线生产能力的企业有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电解液溶质赛道长坡厚雪,技术迭代创新为王   我们认为,电解液溶质赛道长坡厚雪,拥有技术+成本两大优势的企业有望在竞争中凸显而出。目前通用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溶质为六氟磷酸锂,从六氟磷酸锂行业需求端来看,未来十年新能源汽车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速,电池端需求增速则远高于30%,预计动力电池材料需求也将实现高速增长。同时电化学储能等行业的兴起将成为带动锂电材料需求增长的又一极,预计2025年六氟磷酸锂总需求将达到30万吨以上。从供给端来看,虽然目前产能规划已经接近50万吨,但以多氟多、天赐股份为代表的龙头公司扩产为主,未来行业龙头公司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龙头公司将凭借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和客户优势获取更多市场份额。而且,从当前时点看,虽然六氟磷酸锂规划的产能较多,但是行业整体产能的释放进度或慢于规划的进度,龙头公司的释放进度却有望超预期,主要原因为六氟磷酸锂行业中各企业的成本管控能力相差较大。根据百川盈孚的统计数据,在碳酸锂价格45万元/吨的前提下,六氟磷酸锂行业平均成本约22万元/吨,而根据我们的模型计算,当碳酸锂价格为45万元/吨时,多氟多六氟磷酸锂制备成本仅约17.12万元/吨,比行业平均成本低4-5万元左右,具备较大的成本优势。从六氟磷酸锂的价格来看,此前六氟磷酸锂处于高位,弱化了各企业成本控制能力的差异。目前六氟磷酸锂价格回归到了相对低的水平,但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依旧维持高位,因此成本管控能力已经成为当下六氟磷酸锂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龙头公司有望凭借成本优势进一步提高市占率。   新型电解质LiFSI技术壁垒高,工艺优化促成本下降有望加速推广   从新型电解质的角度来看,行业的技术迭代速度更快、进入门槛更高,因此对相关企业的研发和工艺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LiFSI是发展确定性最高的新型锂盐,但由于成本远超六氟磷酸锂而推广较慢。根据康鹏科技招股说明书,LiFSI的成本构成中,制造费用占比约为45%,与原材料占比基本一致。而从六氟磷酸锂的成本构成来看,原材料成本占比在70%以上,而制造费用占比仅约20%。因此,LiFSI的高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制造工艺上。我们认为,电解质行业龙头公司凭借超前的布局和长期的技术积累有望率先实现工艺突破,而原先在六氟磷酸锂行业积累的客户优势将助力其新产品快速放量,充分享受新技术带来的红利。同时,随着市场对LiFSI需求的增多,也将带动原材料氯化亚砜需求上升。根据我们的测算,假设LiFSI将替代50%六氟磷酸锂,到2025年LiFSI需求量达到15.2吨,将带动22.5万吨氯化亚砜的需求增量。   钠电池推广拉动六氟磷酸钠需求,行业或延续六氟磷酸锂竞争格局   钠离子电池作为储能和低速电动领域的新型电池,其推广将大幅拉动电解质六氟磷酸钠的需求。从六氟磷酸钠的制备技术来看,六氟磷酸钠的制备流程与六氟磷酸锂十分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将所用原材料氟化锂替换成氯化钠。因此,六氟磷酸钠的行业竞争格局基本确定,原先在六氟磷酸锂行业具备技术和成本优势的企业有望在六氟磷酸钠行业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快速切换至钠离子电池溶质大赛道。   电解液溶剂供需两旺,成本管控+电池级产品生产能力成核心竞争力   溶剂是电解液组成的又一关键成分,其质量占电解液整体质量的80%左右,是电解液的主要原材料。未来电解液行业呈现供需两旺的发展趋势,具备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企业有望受益。从需求端来看,电解液溶剂行业需求依旧旺盛,2021-2025年均复合增速高达51%。从供给端来看,单看碳酸二甲酯,现有产能加现有的规划产能已经超过200万吨,未来产能供给充足。但是,供给端的扩张多以工业级为主,从工业级碳酸二甲酯制备电池级碳酸二甲酯具备一定的技术壁垒。此外,由于电解液溶剂往往需要多种产品进行混配,拥有全品类产品配套能力的企业竞争力有望凸显。因此我们预计,未来电解液溶剂行业的竞争格局有望演化为“电池级产品生产能力+成本管控+全品类布局”的综合竞争,拥有原材料一体化布局,具备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企业有望受益。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电解液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及技术领先的公司。   风险提示   (1)原材料价格波动;   (2)产能无序扩张,行业竞争加剧;   (3)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4)宏观经济波动。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86页
    2022-09-15
  • 一文读懂氢能产业

    一文读懂氢能产业

    化学原料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提升,我国已成为全球能源消费大国。与此同时,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结构有待优化、碳排放量大等问题也不断显现,可持续发展、能源转型、能源安全等成为我国重点发展领域。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实现“双碳”目标为总体方向,明确了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氢能作为高效低碳的能源载体,绿色清洁的工业原料,在交通、工业、建筑、电力等多领域拥有丰富的落地场景,未来有望获得快速发展。   本报告从氢能的特点和主要类型入手,对氢能产业链、各国发展策略、我国氢能产业政策、氢能产业投融资等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对氢能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主要发现包括:   市场规模   从全球角度来看,当前氢能产量约7,000万吨左右,且主要为化石能源制氢。随着全球低碳转型进程的加快,氢能特别是清洁氢能将得到迅速发展。根据国际主要能源机构的预测,到2050年,氢能产量将达到5-8亿吨区间,且基本为以蓝氢和绿氢为代表的清洁氢能。从占比角度来看,氢能有望从目前仅约0.1%全球能源占比上升到2050年12%以上的占比。   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氢能产业热度攀升,发展进入快车道。2021年中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同比增长32%,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中国氢能产业联盟预计到2030年碳达峰期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约4,000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其中可再生氢供给可达约770万吨。到2060年碳中和的情境下,氢气的年需求量有望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约为20%,其中70%为可再生能源制氢。   氢能产业链   氢能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制氢,中游氢储运、加氢站,以及下游多元化的应用场景。目前来看,其主要应用场景分布于交通业、工业、发电以及建筑领域。   制氢:电解水制氢是最有发展潜力的绿色氢能生产方式,特别是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电解水制氢是目前众多氢气来源方案中碳排放最低的工艺,与全球低碳减排的能源发展趋势最为吻合。目前电解水制氢主要有3种技术路线:碱性电解(AWE)、质子交换膜(PEM)电解和固体氧化物(SOEC)电解。其中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相对最为成熟、成本最低,更具经济性,已被大规模应用。PEM电解水制氢技术已实现小规模应用,且适应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波动性,效率较高,发展前景好。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目前以技术研究为主,尚未实现商业化。
    毕马威
    62页
    2022-09-15
  • 和黄中国医药(HCM):公司在2022年ESMO大会上发布FRESCO-2临床试验数据

    和黄中国医药(HCM):公司在2022年ESMO大会上发布FRESCO-2临床试验数据

  • 海吉亚医疗(06078):种植牙政策落地强调服务价值,脊柱耗材集采推进平台型器械龙头有望获益

    海吉亚医疗(06078):种植牙政策落地强调服务价值,脊柱耗材集采推进平台型器械龙头有望获益

  • 莱茵生物点评报告:限制性股权激励发布彰显后续信心,继续推荐

    莱茵生物点评报告:限制性股权激励发布彰显后续信心,继续推荐

  • 医药2022H1中报总结:收入和利润增速整体下滑,疫情扰动加大分化

    医药2022H1中报总结:收入和利润增速整体下滑,疫情扰动加大分化

  • 产品渠道双重发力,带动业绩持续发展

    产品渠道双重发力,带动业绩持续发展

    个股研报
      可孚医疗(301087)   投资逻辑   综合性家用医疗器械先行者,产品矩阵日益丰富。公司以“可孚”产品为核心,并引入其他品牌作为补充,其中2018-2020年公司自有品牌销售额占比分别为67%、71%、81%,占比逐年增长。公司2021年10月于深交所上市共募集资金净额35.3亿元,主要用于长沙智慧健康监测与医疗护理产品生产基地、湘阴智能医疗产业园、研发中心及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8亿元,同比下降4.2%,较2019年同期增长56%;归母净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1.2%,较2019年同期增长247%。2022年H1公司收入13.0亿元(+18%),归母净利润1.3亿元(-40%)。   健耳听力中心满足听力一体化解决方案,单店模型可复制性强。目前我国约2亿人患听力障碍,约7000万人患致残性听力障碍,但助听器佩戴率不足5%,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助听器验配行业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门店连锁化程度低,行业格局分散。公司致力于拓展健耳听力中心,满足听力一体化解决方案,2018-2021年,健耳门店收入分别为671.14万元、1604万元、2524万元和6914万元。截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开设验配中心累计409家,2022年上半年净开设超50家。   打造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网络,加速公司市场扩张。公司目前已构建了大型电商平台、大型连锁药房、自营门店等相融合的立体式营销渠道。线上渠道方面,公司已完成主要包括天猫、京东、拼多多、唯品会、苏宁易购在内的国内主要第三方电商平台布局;线下方面,截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已经拥有11家仓储大卖场、409家“健耳听力”助听器验配中心和14家“好护士”医疗器械零售门店,并与70多家连锁药店百强企业建立了业务合作,为全国20多万家药店提供商品和服务。公司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形成多样性、多内容、多维度和多触达点的新型经营形态。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12、6.12和7.52亿元,增速分别19%、19%和23%,选用相对估值法(市盈率法)进行估值,给予公司2022年20倍PE,目标价49元/股,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疫情防护产品放量不及预期;线下门店销售恢复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9页
    2022-09-15
  • 化工行业2022年中报解读:景气度分化,新能源崛起

    化工行业2022年中报解读:景气度分化,新能源崛起

    化学原料
      化工品需求短期承压,行业景气度维系   化工品需求短期承压,整体行业景气度维系。国内化工品下游受疫情反复影响短期需求较为疲软,国内厂商短期存在去库存压力,海外出口方面仍未完全放量;主要化工品价格稍有回落但仍处于历史高位,整体行业仍维持景气态势,截至9月2日,中国化工产品价格指数(CCPI)报收5000点,较2021年初的4153点涨幅为21.01%。我们认为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不管是传统企业还是新能源都有机会迎来高光时刻,优秀企业的业绩将不断高增,目前的部分企业新业务存在转型期,预计未来将会不断成长,看好新能源新材料公司的长期成长性。   上半年企业业绩增速有所收敛,盈利水平分化   化工行业上半年业绩增速有所收敛,盈利水平逐渐分化,新能源崛起。2022H1实现营业收入52418.06亿元,同比增长31.63%,实现归母净利润3648.05亿元,同比增长35.07%,子行业分化较为明显,其中钾肥、氟化工、磷肥及磷化工、无机盐、其他化学纤维等行业高景气发展,2022年以来由于国际形势动荡,上游能源端价格高位震荡,化工产业链上游充分受益,但中下游企业成本提升,业绩承压。但行业整体景气度依旧维系,长期来看业绩水平将会有所提升。   化工竞争格局更优化,产业升级大周期   我们认为化工行业的投资策略是:投资系统性创新和低成本扩张。化工的下一波行业格局取决于人才竞争。化工行业已从单纯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变为人才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后来者无法通过资本反超,只能瞠乎其后,化工行业的周期性也因此变弱。优秀的公司凭借有效的激励、卓越的管理和持续的创新,打造出难以撼动的技术迭代优势、低成本优势和高效服务优势,在全球市场中攻城略地。   未来产业升级的方向主要在产品的全球化竞争、产业链一体化、高技术壁垒产品升级。例如在产品全球化方面,我国MDI产能不断攀升,出口量大幅增加,在全球市场话语权不断加大;产业链一体化方面,磷化工产业链上企业正通过控制上游磷矿资源,延伸下游产品矩阵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高技术壁垒产品升级方面,原本为国外龙头控制的尼龙66的己二腈生产原料实现国产化等。同时在碳中和背景下,生物基材料的推广应用将迎来转折点,如生物基聚酰胺有望逐步量产在民用纺丝、工程塑料等领域开启大规模应用。   投资建议   【新能源新材料的行业β:关注优质赛道的领先企业】能源结构调整大背景下,化石基材料或在局部面临颠覆性冲击,低耗能的产品或产业有望获得更长成长窗口。对于传统化工企业而言,未来的竞争在于能耗和碳税的成本,优秀的传统化工企业会利用绿色能源代替方案、一体化和规模化优势来降低能耗成本,亦或新增产能转移至更大的海外市场,从而达到双减的目标。同时,随着生物基材料成本下降以及“非粮”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的突破,生物基材料有望迎来需求爆发期,同时国内新材料国产替代进程加速,需求超预期的高景气赛道,未来有望盈利估值与业绩的双重提升。推荐关注合成生物学、新能源材料、催化剂等新兴领域,重点关注凯赛生物、中化国际、多氟多、蓝晓科技、川发龙蟒、中触媒等能源结构调整下有能力受益的企业。   【穿越化工周期的公司α:关注格局向好的行业龙头】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偏弱,下游需求面临一定压力,叠加疫情反复等黑天鹅因素造成部分细分行业景气度低迷。随着今年以来持续稳增长政策的出台,伴随疫情不利影响逐步出清,下游需求恢复,行业开启向上周期。推荐关注大炼化、聚氨酯、农药、磷化工、硅化工、维生素等目前处于低估值的行业,重点关注卫星化学、荣盛石化、万华化学、扬农化工、兴发集团、合盛硅业、新和成等企业。   风险提示   (1)化工品价格大幅波动风险;   (2)行业及监管政策变化风险;   (3)不可抗力及安全生产风险;   (4)全球局部地区冲突加剧的风险;   (5)国家与地区贸易争端的风险;   (6)宏观经济大幅下滑的风险。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01页
    2022-09-15
  • 从西部走向全国的流通行业新龙头

    从西部走向全国的流通行业新龙头

    个股研报
      重药控股(000950)   投资要点   推荐逻辑:1)首次进口药械口岸落地重庆,“渝新欧”铁路助力对接欧洲药品进口,加快仓储物流建设,2022年处理物流量增至300亿。2)“内生增长+外延扩张”双驱动,西南地区龙头地位稳固,计划2025年覆盖全国300个地级市。3)高毛利的医疗器械业绩增速超预期,力争2025年实现医疗器械收入200亿。   依托“区位+药检+成本”三大优势,抓住进口总代新机遇,加快仓储物流建设。1)2018年重庆成为全国第4个开放的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2021年重庆开放化学药品首次进口口岸,潜在进口药械代理市场潜力巨大。2)“中欧班列+医药保税仓”吸引外企深度合作,公司的和平物流中心于2018年投运,阿斯利康与辉瑞在库房内日均货量分别为10万件、6万件。3)公司的物流布局完善,已具备辐射全国的配送服务能力,2022年5月,土主(二期)竣工投产,预计年处理量可增至300亿元,大幅提升公司整体物流处理能力。   立足重庆,夯实西部,挺进中原,走向全国。区域龙头地位稳固,“内生增长+外延并购”推进全国销售网络稳步扩张。目前公司在重庆、青海、甘肃、西藏等地区的市占率位列第一。在重庆市实现三级甲等80%覆盖,二级医院60%覆盖。截至2021年末,公司拥有全级次控股子公司200余家,批发业务辐射范围达27个省(市),十四五规划提出“三百城”的战略目标:除了完成空白省会布局以外,在全国300余个地级市完成新设或并购企业的目标。   战略优化产品结构,高毛利的医疗器械类业绩增速超预期。2021年医疗器械收入为75.6亿(+51.9%),2018-2021年医疗器械收入CAGR高达89.4%。2021年医疗器械毛利为13.3亿(+94.7%),毛利占比提升至23.3%,2018-2021年医疗器械毛利CAGR高达110.9%。2021年通过并购2家子公司、新设4家公司,加强全国范围内医疗器械流通市场的业务拓展。公司力争2025年实现医疗器械收入200亿,2020-2025年复合增速为32.1%。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22-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年复合增速为10.7%。公司具有批零一体化优势,目前正处于全国商业布局高速扩张期,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联营企业投资收益波动风险;并购企业不达预期;融资成本升高;终端医院回款不及预期的风险。
    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2页
    2022-09-15
  • 基础化工行业点评:美国启动生物制造计划,国内龙头迎发展机遇

    基础化工行业点评:美国启动生物制造计划,国内龙头迎发展机遇

    化学原料
      事件描述   2022年9月12日美国拜登总统签署了一项关于促进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创新以实现可持续、安全和有保障的美国生物经济的行政命令。   美国启动《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推动生物科技发展   该计划将加速生物技术创新,推动生物制造的进步。该行政命令的主要内容包括支持和协调联邦政府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关键研发领域的投资;培育促进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创新的生物数据生态系统;改善和扩大国内生物制造生产能力和工艺等,旨在鼓励美国生物科技产业发展。随着各国陆续出台合成生物学相关政策支持文件,生物科技将迎来快速成长阶段。   合成生物学涉及多个领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必备工具之一   合成生物学是绿色制造的核心,有望得到“碳中和”背景下的政策倾斜。从合成生物投资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医疗、食品及饮料开发、生物体设计等,据McKinsey统计,生物制造的产品可以覆盖70%化学制造的产品,并在继续拓展边界。在“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以合成生物学为基础,通过生物化工生产的产品有望得到政策的倾斜,撬动合成生物学的政策杠杆:   1)原料端,生物化工主要以可再生资源作为原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在某些产品领域缩短产业链长度,降低原材料成本占比和产品周期属性;   2)工艺端,对于某些特定的化学品,生物法大部分反应步骤均在微生物或酶的作用下进行,反应条件更温和、流程更简单,反应过程中的碳排放也更少;   3)后处理端,一方面合成生物学通过改造可以让微生物参与更多的废弃物治理,另一方面生物基材料因热塑性而方便回收利用,减少环境负担。   国内合成生物学公司迎来机遇,发力合成生物学赛道   资本市场对合成生物的技术应用关注度正在提升,看好国内合成生物学产品型企业的竞争力。我们认为,合成生物学领域多家公司集中上市代表这一领域已进入成长期。中国在该领域的代表企业有凯赛生物、华恒生物、山东赫达、安琪酵母、东方盛虹等。作为全球合成生物学领军者,凯赛生物掌握了产业链上游基因工程和菌种培养相关技术,完整布局了生物化工领域从基因工程——菌种培养——生物发酵——分离纯化——化学合成——应用开发的全产业链。我们认为凯赛生物的战略布局清晰:   1)公司是全球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的主导供应商,目前拥有生物法长链二元酸7.5万吨产能,是全球唯一可以量产DC10-18的企业。   2)生物基聚酰胺产能落地在即,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区项目中年产50万吨生物基戊二胺、9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等项目将与下游产业链配套项目一并规划,预计2023年年底投产。   3)秸秆生产乳酸项目稳步推进,有利于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产业更新迭代。在加大生物基聚酰胺应用开发投入的同时,公司正在开展秸秆处理和应用于乳酸生产的实验和万吨级示范线的建设。   投资建议   持续关注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行业龙头地位的公司。建议关注凯赛生物(全球合成生物学领军者)、华恒生物(生物法丙氨酸龙头)。   风险提示   产业化进程不及预期的风险;   菌种及配方泄露的风险;   法律诉讼的风险;   生物安全的风险;   下游认证不及预期的风险。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2-09-15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