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listItem.name }}快速筛选药品,用摩熵药筛微信扫一扫-立即使用
基础化工行业深度报告:热界面材料受益散热需求提升,产业链基础助力国产化突破
下载次数:
2335 次
发布机构:
东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
2025-03-03
页数:
25页
投资要点:
热界面材料是电子元件热管理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上常见热界面材料主要分为高分子基复合材料、金属基热界面材料及处于前沿探索阶段的新型热界面材料。高分子基复合材料包括导热硅脂、导热凝胶、导热胶、导热垫及导热相变材料等;金属基热界面材料以低熔点焊料、液态金属材料等为代表;新型的热界面材料则以导热高分子、石墨烯和碳纳米管阵列等为代表。目前,我国热界面材料下游主要应用领域为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通信技术、医疗等领域。其中消费电子领域占比最重,占比达46.7%,其次通信设备领域占比为38.5%。
“AI+”热潮拉动电子器件散热需求,全球热界面材料市场规模有望至2034年超70亿美元2024年至2034年复合增长率超10%。目前对于AI终端的散热设计方法处于多元化发展阶段,热界面材料均作为主流散热方案必要参与者。AI+有望带动消费电子进一步复苏,IDC预计2025年中国新一代AI手机市场出货量达到1.18亿台,同比增长59.8%,整体市场占比40.7%;随着电动汽车的日益普及,TIM市场需求也在迅速增长,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数据中心由“智能”向“智算”迈进,预计2028年中国智算中心市场投资规模有望达到2886亿元,较2023年投入增长超3倍;未来三年我国5G基站需求量整体仍有约25%的增长空间据future market insights预测,全球热界面材料市场规模2024年预计达24.826亿美元,到2034年将达到76.233亿美元,2024年至203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1.9%。中国热界面材料市场规模2024年至2034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可达11.3%。
国产化、高端化仍将是我国热界面材料发展趋势,我国产业链基础有优势。全球热界面材料市场龙头目前仍以海外企业为主,如汉高、3M公司、信越化学有限公司、霍尼韦尔国际公司、陶氏化学公司等,市场份额占比45%至50%。根据智研咨询,2022年中国热界面材料国产化率为23.1%。目前来看,我国在热界面关键材料节点均有良好的产业链基础,1)热界面材料中使用占比约42.9%的重要基材有机硅,行业集中度提升,后续产能增速放缓,新兴应用有效带动产能消化,静待微观基本面拐点。2)球形氧化铝作为应用最广泛的导热填料,我国2022年市场规模占比22%,行业前三企业合计出货量占比65%,市场集中度较高。3)中国人工石墨散热膜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占据全球约70%的市场需求量。我国企业依靠上游关键原料(PI膜)国产化率提升、中游制造技术突破、下游关键客户绑定等系列优势,将原先由Panasonic、美国Graftech、日本Kaneka等海外生产厂商垄断的市场局面改写,并有望在今后继续延续产业链优势,在市场占有率上更进一步。
投资建议:1)热界面材料供应链上材料龙头,例如有机硅、球形氧化铝、PI膜、石墨材料领域等,均有望受益电子链国产化及人工智能升级带来的新需求。有机硅代表企业:新安股份、合盛硅业、东岳硅材等;球形氧化铝代表企业:联瑞新材;PI膜代表企业:瑞华泰石墨材料代表企业:道明光学等。
2)企业从单一的热界面材料商向散热方案综合服务商发展,形成平台产品导入合力,绑定下游龙头客户,开拓新客户,成长能力体现在业绩的稳定性、研发支出的高水平性、产品矩阵的丰富性。建议关注:飞荣达,中石科技,思泉新材,苏州天脉。
风险提示:下游消费电子等周期景气度恢复不及预期;主要客户订单份额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本报告的核心观点是:受益于AI+热潮引发的电子器件散热需求提升,全球热界面材料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到2034年将超过70亿美元。同时,国产化和高端化将成为我国热界面材料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产业链基础优势将助力国产厂商突破。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AI+应用的普及,显著增加了电子器件的功耗和散热需求。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和5G通信等领域对热界面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推动了全球热界面材料市场的扩张。报告预测,2024年至2034年,全球热界面材料市场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10%,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亿美元。
目前,全球热界面材料市场主要被海外企业占据,但中国在热界面关键材料(如有机硅、球形氧化铝、PI膜和石墨材料)方面拥有良好的产业链基础。报告指出,国产化和高端化将成为我国热界面材料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协同,中国企业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提升市场份额,打破国外厂商的垄断局面。
报告首先对热界面材料进行了概览,介绍了其定义、特性、分类以及产业链结构。热界面材料是电子元件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填充电子元件与散热器之间的空隙,提高热量传递效率,降低工作温度,延长使用寿命。常见的热界面材料包括高分子基复合材料(导热硅脂、导热凝胶、导热胶等)、金属基热界面材料(低熔点焊料、液态金属等)以及新型热界面材料(导热高分子、石墨烯等)。报告还分析了不同类型热界面材料的市场占比以及产业链上游原材料的构成。
报告详细分析了AI+热潮对不同下游应用领域热界面材料需求的影响。
智能手机市场回暖,以及AI手机的兴起,推动了消费电子领域对热界面材料的需求。报告引用IDC数据预测了未来几年中国AI手机市场出货量,并分析了不同手机品牌采用的散热方案,其中石墨膜和VC均热板成为主流趋势。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热界面材料的需求增长。报告分析了热界面材料在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中的应用,并预测了未来十年内电动汽车领域对热界面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趋势。
数据中心由“智能”向“智算”迈进,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都对数据中心和汽车ADAS领域的散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告分析了液体冷却方案在数据中心中的应用,以及高性能热界面材料在ADAS传感器和ECU中的需求。
5G基站的建设和普及,以及对电磁干扰(EMI)屏蔽的需求,也推动了热界面材料的应用。报告分析了5G基站的功耗特点以及EMI屏蔽材料在5G应用中的重要性。
报告分析了全球和中国热界面材料市场的供给情况,并指出国产化和高端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有机硅是热界面材料中最常用的基材,报告分析了中国有机硅产业的产能、出口情况以及行业集中度,并探讨了新兴应用对有机硅产能消化的影响。
球形氧化铝是应用最广泛的导热填料,报告分析了其市场规模、全球和中国市场份额以及行业集中度。
报告分析了石墨系材料(包括人工合成石墨膜和石墨烯)在热界面材料中的应用,并重点介绍了中国企业在人工合成石墨膜领域的竞争优势,以及石墨烯材料的巨大发展潜力。
报告最后给出了投资建议,建议关注热界面材料供应链上的材料龙头企业(有机硅、球形氧化铝、PI膜、石墨材料等),以及从单一材料商向散热方案综合服务商发展的企业。
报告也指出了潜在的风险因素,包括下游消费电子景气度恢复不及预期、主要客户订单份额不及预期以及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本报告深入分析了热界面材料行业的发展现状、市场趋势以及投资机会。AI+热潮引发的电子器件散热需求提升是推动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热界面材料行业拥有良好的产业链基础,国产化和高端化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报告建议投资者关注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并密切关注下游应用领域的发展动态以及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全球首个双靶点减重药上市,持续关注GLP-1赛道机会
医药生物行业2025年度中期投资策略:创新为王,出海扬帆
基础化工2025中期投资策略:供给优化的弹性β,需求驱动的优质α
基础化工行业周报:地缘政治波动加剧,关注相关化工产品价格
摩熵咨询是摩熵数科旗下生物医药专业咨询服务品牌,由深耕医药领域多年的专业人士组成,核心成员均来自国际顶级咨询机构和行业标杆企业,涵盖立项、市场、战略、投资等从业背景,依托摩熵数科丰富的外部专家资源及全面的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为客户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定制化解决方案
对不起!您还未登录!请登陆后查看!
您今日剩余【10】次下载额度,确定继续吗?
请填写你的需求,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nameTip}}
{{companyTip}}
{{telTip}}
{{sms_codeTip}}
{{emailTip}}
{{descriptionTip}}
*请放心填写您的个人信息,该信息仅用于“摩熵咨询报告”的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