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1492)

    • 化工:卫星化学及烯烃行业周度动态跟踪

      化工:卫星化学及烯烃行业周度动态跟踪

      化学制品
        本周乙烷价格小幅上升,乙烷裂解制乙烯盈利出现回落。截至9月15日,乙烷价格来到31.5美分/加仑,较高点60美分/加仑下跌47.5%。本周乙烷裂解价差小幅上涨,周环比2.39%,PDH价差小幅上涨,周环比+32.63%。   本周原油、石脑油、乙烯、丙烯、乙烷价格均小幅上升,周环比分别为+2.41%/+0.09%/0.85%/+0.06%/+2.15%,液氯、价格与上周持平,丙烷价格下跌,周环比-1.73%。   C2/C3下游主要产品聚乙烯/环氧乙烷/聚醚大单体/乙二醇/苯乙烯价格历史分位28.68%/5.90%/14.65%/13.44%/52.78%,产品价差历史分位66.12%/17.34%/17.18%/21.60%/17.02%。除聚醚大单体价格环比持平,C2/C3下游产品价格均呈现小幅上涨。   在当前节点展望后市,我们判断乙烷价格虽有所波动,但供需宽松,整体价格将继续下行。此外,我们认为下游需求端在今年仍有修复空间。   我们持续推荐轻烃化工龙头企业卫星化学,公司景气修复叠加新材料存在空间。   风险提示: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及主要产品波动引起的各项风险;装置不可抗力的风险;国家及行业政策变动风险。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3页
      2023-09-19
    • 基础化工行业周报:万华化学扩建33万吨TDI产能,PTA、热法磷酸价差扩大

      基础化工行业周报:万华化学扩建33万吨TDI产能,PTA、热法磷酸价差扩大

      化学原料
        主要观点:   行业周观点   本周(2023/9/11-2023/9/15)化工板块整体涨跌幅表现排名第16位,跌幅为-0.55%,走势处于市场整体走势中游。上证综指涨幅为+0.03%,创业板指跌幅为-2.29%,申万化工板块跑输上证综指0.58个百分点,跑赢创业板指1.75个百分点。   2023年化工行业景气度将延续分化趋势,推荐关注合成生物学、农药、层析介质、代糖、维生素、轻烃化工、COC聚合物、MDI等行业:   (1)合成生物学奇点时刻到来。能源结构调整大背景下,化石基材料或在局部面临颠覆性冲击,低耗能的产品或产业有望获得更长成长窗口。对于传统化工企业而言,未来的竞争在于能耗和碳税的成本,优秀的传统化工企业会利用绿色能源代替方案、一体化和规模化优势来降低能耗成本,亦或新增产能转移至更大的海外市场,从而达到双减的目标。同时,随着生物基材料成本下降以及“非粮”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的突破,生物基材料有望迎来需求爆发期,需求超预期的高景气赛道,未来有望盈利估值与业绩的双重提升。推荐关注合成生物学领域,重点关注凯赛生物、华恒生物等行业领先企业。   (2)配额政策落地在即,三代制冷剂有望进入高景气周期。24年起三代制冷剂供给进入“定额+持续削减”阶段,同时二代制冷剂加速削减,四代制冷剂因为专利问题价格居高不下难以形成替代,制冷剂供给端持续缩减。同时随着热泵、冷链市场发展以及空调存量市场持续扩张,叠加东南亚国家制冷剂需求扩张等因素,需求端保持稳定增长。未来制冷剂市场供需缺口将会持续扩大,制冷剂价格稳定上涨,拥有较高配额占比的公司将充分受益。建议关注:巨化股份、三美股份、昊华科技、永和股份。   (3)电子特气是电子工业的“粮食”,是产业链国产化的核心一环。从全球电子特气市场的角度来看,目前行业呈现出高技术壁垒和高附加值的特征。从国内电子特气市场的角度来看,下游晶圆制造的产业升级迅速与国产高端电子特气市场分散、产能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换而言之,产业链的松散和稀缺也带来了较大的国产替代机遇,率先布局高端产能,拥有丰厚技术储备的企业有望占据先机,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从需求端来看,集成电路/面板/光伏三轮驱动,高端产能需求日益迫切。其中,半导体对特气的拉动主要表现为集成电路高端化带来的量价齐升;平板显示来自于为产业升级与迭代带来的特气品类需求提升;光伏主要表现为装机量快速增长带动量的增长。市场空间方面,预计到2025年,全球电子特气市场规模将达到60.23亿美元,行业规模持续增长,未来空间广阔。综上,电子特气行业核心竞争力可以总结为:提纯的技术+混合的配方+多(全)品类供应的潜力。建议关注有望凭借核心产品向着全品类的平台型公司进发,实现以点破面,最终真正实现电子特气国产化的优质公司:金宏气体、华特气体、中船特气。   (4)轻烃化工成全球性趋势。近十年全球范围内烯烃行业最显著的变革之一是原料轻质化趋势,即烯烃生产原料逐渐由重质石脑油转向更为轻质的低碳烷烃乙烷、丙烷等。经过十年的发展,全球乙烯中轻质化原料占比已从2010年的32%提升到2020年的40%,且除亚洲还有煤头和油头路线的增长,其他所有地区增量均来自于轻质化原料。以乙烷裂解和丙烷脱氢为代表的轻烃化工具有流程短、收率高、成本低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烯烃结构轻质化的浪潮。同时,轻烃化工还有低碳排、低能耗、低水耗的特点,其副产主要为氢气,能够有效降低循环产业链的用氢成本,并可以向外提供高纯低成本氢能源,符合碳中和背景下低碳节能的全球共识。我们认为,碳中和背景下原料轻质化已成为全球烯烃行业不可逆的趋势,轻烃化工龙头价值有望重估。推荐关注轻烃化工赛道,重点关注卫星化学。   (5)COC聚合物产业化进程加速,国产突围可期。COC/COP(环烯烃共聚物/聚合物)是一类性能优越的材料,这种材料依赖于C5产业链,由C5原料制备得到环烯烃单体,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共聚或者自聚制得COC/COP。其中环烯烃共聚物(COC)具有紫外可见区高透明度等优良的光学性能,低吸水性,高生物相容性等。目前主流的手机摄像镜头均采用以COC/COP为原料的塑料镜片,同时COC/COP近年来也拓展了预灌注、医疗包装、食品包装等用途。近两年,COC/COP国内产业化进程加速,主要原因来自于:1)国内部分企业经过多年研发积累已实现了一定的产业化突破;2)光学领域中消费电子、新能源车等下游产业链明显转移至国内,该材料由日本卡脖子问题日益突出,供应链安全担忧下下游厂商的国产替代意愿加强,从而促使上下游产业化开发进程加快。目前该材料在很多领域仍呈现过高的价格将产品定位于高端应用领域,我们认为市场主要瓶颈仍在供给侧,国产企业有望形成突围,打开市场空间。推荐关注COC聚合物生产环节,重点关注阿科力。   (6)国际巨头撤回报价或减产,钾肥价格有望触底回升。据百川盈孚数据,氯化钾现价2294元/吨,较去年同期下降53.18%。氯化钾目前工厂库存162.85万吨,同比上升374.99%,行业库存384万吨,同比上升96.83%。氯化钾价格已然逼近中加钾肥大合同307美元的底价,我们认为钾肥价格有望触底回升,行业已进入去库存周期。Canpotex撤回新报价,Nutrien宣布减产,导致短期内钾肥供给下滑,有望消解生产厂商的库存压力。叠加俄罗斯终止《黑海粮食外运协议》,小麦和玉米期货价格均大幅上升,农民粮食种植意愿有所提升,推高了钾肥的需求。综合来看钾肥短期内供需关系失衡,库存主要集中在上游的化肥生产企业上,因此企业或较容易实现对价格的管控,秋季全球各国有望加大钾肥补库力度,钾肥价格将迎来反转。建议关注钾肥领域,重点关注亚钾国际、盐湖股份、藏格矿业、东方铁塔等行业领先企业。   (7)MDI寡头垄断,行业供给格局有望向好。受益于聚氨酯材料应用端的拓展,近20年MDI需求端稳中向好,而且MDI目前仍是公认的高技术壁垒产品,核心技术没有外散,全球MDI厂家共计8家,其中产能主要集中在万华化学、巴斯夫、科思创、亨斯迈、陶氏5家化工巨头中,5家厂商MDI总产能占比达到90.85%。目前受经济下行影响,MDI价格维持底部区间震荡,但单吨利润依旧可观,随着万华收购巨力以及欧洲整体产能持续低位运行,未来MDI供给格局有望向好,随着需求端逐步修复,MDI将成为极少数能够穿越整个经济周期的化工品。推荐关注聚氨酯领域,重点关注万华化学等企业。   (8)维生素B2、B6行业库存低,价格底部或将反转。近年在新进入者压力及供求不匹配情况下,vb2,vb6于年初分别触底至82.5元/kg及107.5元/kg,价格长期低迷下,市场开工率不足50%。目前行业库存处于低位,中小企业产能分散且规模较小,产能复苏重启预计短期内无法实现。Vb6方面,6月28日帝斯曼官宣关停上海星火维生素B6工厂,供大于求关系得到缓解。三季度维生素企业迎来停产检修,后续库存有望迎来短期持续低位。需求端,维生素B2、B6均以出口为主,随着海外家禽价格回升,维生素补库需求有望回升。建议关注维生素B族领域,重点关注天新药业、广济药业等企业。   化工价格周度跟踪   本周化工品价格周涨幅靠前为液氯(+36.41%)、醋酸(+8.89%)、甘氨酸(+8.70%)。①液氯:供应减少,带动价格上行。②醋酸:供应偏紧,带动价格上行。③甘氨酸:成本上升,带动价格上行。   本周化工品价格周跌幅靠前为黄磷(-1.92%)、丁苯橡胶(-1.45%)、尿素(-0.79%)。①黄磷:供应过剩,需求不足,导致价格下降。②丁苯橡胶:需求弱势,导致价格下降。③尿素:供应增加,导致价格下降。   周价差涨幅前五:PTA(+543.52%)、有机硅DMC(+20.42%)、热法磷酸(+18.10%)、DMF(+13.88%)、醋酸(+12.66%)。周价差跌幅前五:涤纶短纤(-63.53%)、顺酐法BDO(-62.17%)、己二酸(-36.72%)、PET(-27.27%)、PVA(-25.72%)。   化工供给侧跟踪   本周行业内主要化工产品共有124家企业产能状况受到影响,较上周统计数量减少1家,其中统计新增停车检修6家,重启7家。本周新增检修主要集中在丙烯、己二酸,预计2023年9月中旬共有25家企业重启生产。   重点行业周度跟踪   1、石油石化:原油供给缩减,油价小幅上涨。建议关注中国海油、卫星化学、广汇能源   原油:原油供给缩减,油价小幅上涨。供给方面,根据哈萨克斯坦能源部分析中心的数据显示,由于Tengiz油田的停电和维护工作,哈萨克斯坦8月石油和凝析油产量从7月下降约3%,至706万吨,即166万桶/日。不包括凝析油,8月产量从7月的627万吨(148万桶/日)降至604万吨(142万桶/日)。哈萨克斯坦8月产量低于OPEC集团与主要石油生产国达成的最新生产协议规定的义务。库存方面,EIA报告显示,截至9月8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增加400万桶,至4.2059亿桶。美国汽油库存增加560万桶,至2.2031亿桶。包括取暖油和柴油在内的馏分油库存增加390万桶,至1.2253亿桶。需求方面,国际能源署周三发布9月份《石油市场月度报告》。报告说,在中国需求引领下、在航煤和石化原料复苏的带动下,2023年世界石油日均需求仍将以220万桶的速度增长,达到每日1.018亿桶的消耗量。   LNG:市场供需博弈,LNG价格上涨。供应方面:内蒙古区域个别液厂停机检修,产量略有影响;山西区域有液厂恢复出液;整体来看国产LNG供应量无明显变化。需求方面: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尚未打破,液价在成本线上下徘徊,液厂虽存挺价心理,奈何需求支撑乏力,行情继续走低。下游需求依旧弱势且储备库积极出货挤占市场份额,液厂出货缓慢液价继续高价补跌。   油价维持高位,油服行业受益。能源服务公司贝克休斯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8日当周,未来产量的先行指标石油和天然气钻机数增加1座,至632座。尽管当周钻机数量增加,但贝克休斯表示,与去年同期相比,总钻机数量仍减少127座,降幅为17%。   2、磷肥及磷化工:磷矿石、磷酸氢钙价格上涨,磷酸铁价格稳定。建议关注云天化、川发龙蟒、川恒股份   磷矿石:市场需求走强,磷矿石价格上涨。供应方面:本周一铵行业周度开工60.85%,平均日产3.39吨,周度总产量为23.71万吨,本周一铵开工和产量较上周有小幅度下滑,影响因素主要有湖北地区某厂装置临时停车以及部分厂家产量减少。另外,本周云南地区某厂继续释放产能,日产量增加。整体来看,市场供应小幅下滑。需求方面:磷肥厂家继续以发送前期预收单为主,多暂停报价。下游对高价磷肥采购积极性一般。本周磷肥价格小幅走弱。另外,黄磷市场开工良好,且库存逐步提升至高位,部分企业有出货需求;需求端部分企业仍有补货需求,但是压价强烈,价格难有利好支撑。据下游产品情况来看,本周整体价格虽偏弱整理,但对开工整体稳定,对磷矿石需求平稳呈现。   磷酸氢钙:市场供需博弈,磷酸氢钙价格上涨。供应方面:云南1企业装置恢复生产,1企业产品暂停生产;主流企业开始全面恢复报价,正常对外接单;虽行业市场库存水平偏低,但总体市场现货供应充足。需求方面:下游季节性采购需求逐步进入扫尾阶段;当前市场价格较高,下游总体采购需求不高;部分需求转移至经销商市场前期低价合同货源。   磷酸铁:市场供需平衡,磷酸铁价格稳定。供应方面:9月中旬,磷酸铁企业开工不一,各生产企业根据自身订单情况调节装置负荷,个别企业提负生产。整体来看,周内磷酸铁市场现货窄幅增加,供应端表现较为宽裕。现磷酸铁主流供货方装置满负荷运行;中小型企业多利润处在倒挂状态,多以销定产,维系老客户走量为主,装置负荷维系4-6成。需求方面:近期下游磷酸铁锂市场整体商谈氛围稍有好转,成交量小幅上行,上下游博弈,僵持氛围较浓,上游原料端碳酸锂价格连续回落,磷酸铁锂企业成本面支撑减弱,下游端,电池企业在当前市场行情影响下,多以刚需购买为主。   3、聚氨酯:环氧丙烷、聚醚价格上涨,TDI价格下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5页
      2023-09-18
    • 股权激励注入强心剂,卓润出表提升净利率

      股权激励注入强心剂,卓润出表提升净利率

      个股研报
        亚辉龙(688575)   主要观点:   事件:   1) 2023 年 9 月 14 日,公司发布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拟授予限制性股票数量 198.30 万股,约占股本总额 56,812.91 万股的 0.35%;激励对象为公司副总经理肖育劲(6.00 万股,占比 3.03%), 59 名核心骨干(192.30 万股,占比 96.97%),授予价格为 9.10 元/股。 2)公司全资子公司大德昌龙将其持有的卓润生物21.0462万元注册资本转让予淳辉昭润(转让对价 900 万元),同时淳辉昭润以 2700 万元对价认购卓润生物新增注册资本 63.1385 万元。公司放弃对卓润生物增资的优先认购权,卓润生物不再纳入公司报表范围。   收入目标: 23-24 年非新冠自产 CAGR 35%,化学发光 CAGR 40%   1)非新冠自产收入: 2022 年 8.96 亿元, 2023-2024 年激励目标较 2022年增长 35.00%/82.25%,对应 2023-2024 年 12.10/16.33 亿元。 2)化学发光收入: 2022 年 7.80 亿元, 2023-2024 年激励目标较 2022 年增长 40.00%/89.00%,对应 2023-2024 年 10.92/14.74 亿元。 3)化学发光仪器新增装机: 2022 年新增 2000 台(国内 1300 台,海外 700 台),2023 年新增 2400 台(国内 1400 台,海外 1000 台), 2024 年新增 2700台(国内 1500 台,海外 1200 台)。 根据 2023 年半年度业绩情况,公司 23H1 非新冠自产收入 5.49 亿元,化学发光收入 4.83 亿元, 化学发光新增装机 1280 台(国内 880 台,海外 400 台)。   投资建议:维持“买入”评级   我们预测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有望实现20.37/21.27/26.43亿元,同比增长-48.8%/4.4%/24.2%;归母净利润实现 3.70/5.20/7.08 亿元,同比增长-63.4%/40.6%/35.9%;对应 EPS 为 0.65/0.92/1.25 元,对应PE 倍数为 28/20/15x。 我们看好公司作为国内“自免+常规+多项特色”的稀缺化学发光 IVD 企业, 本次股权激励方案给予公司明确增长目标,卓润生物出表有利于 2023 年下半年利润释放。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增装机不及预期风险、新品入院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09-15
    • 业绩表现亮眼,严肃诊疗为增长之基

      业绩表现亮眼,严肃诊疗为增长之基

      个股研报
        华厦眼科(301267)   事件   2023年8月30日公司发布2023年中报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19.94亿元(同比+26.30%),实现归母净利润3.55亿元(同比+50.08%),扣非净利润约3.63亿元(同比+41.26%),业绩符合预期。   事件点评   业绩符合预期,基础眼科增速亮眼,白内障业务行业领先   公司2023H1收入快速增长,利润增长亮眼,单季度来看,公司2023年第二季度实现营收10.63亿元(同比+38.06%),实现归母净利润2.04亿元(同比+64.60%)。   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高,控费有所成效。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毛利率50.30%(+2.89pct),净利率18.32%(+3.28pct);实现销售费用率12.31%(+0.06pct)、管理费用率10.81%(+0.2pct)、研发费用率2.00%(+0.71pct)、财务费用率0.46%(-0.64pct)。   拆分收入结构,23H1公司白内障营收4.97亿元(+44.89%),毛利率44.16%(+8.06pct),毛利率超预期,我们认为主要系疫情积压的需求释放以及公司高端术式占比持续提高等。眼后段23H1营收2.76亿元(+35.81%),毛利率44.72%(+4.77pct)。屈光营收6.51亿元(+13.84%),毛利率56.86%(+0.91pct)。视光营收4.75亿元(+17.75%),毛利率50.00%(-0.67pct)。   核心医院表现优异,部分医院扭亏进一步推高利润率   截至23H1,公司旗下拥有眼科医院57家,视光中心52家,覆盖18个省、49个城市,华东地区收入占比73%,公司在福建省内及周边地区影响力深远。公司体内核心医院表现良好,厦门眼科中心营收5.06亿元(+25.31%),净利率25.24%;福州眼科医院营收87.12百万元,净利率14.41%;上海和平眼科医院营收1.13亿元(+103%),净利率5.33%;郑州华厦视光营收64.03百万元(+14.86%),净利率21.09%。   投资建议: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单季度收入利润均呈良好增长趋势,省内布局已完善,省外扩张节奏稳定,业绩稳定增长可期。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将实现营业收入41.9/52.63/64.4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5%/25.6%/22.4%;实现归母净利润6.68/8.44/10.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5%/26.3%/24.8%,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政策不确定性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09-15
    • 化学:万华化学基本面周度动态跟踪:MDI价差有所收窄,福建7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项目公示

      化学:万华化学基本面周度动态跟踪:MDI价差有所收窄,福建7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项目公示

      化学制品
        万华化学(福建)异氰酸酯有限公司高盐废水综合利用暨7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   截至2023.09.08,聚合MDI/纯MDI/TDI/硬泡聚醚/软泡聚醚价格分别为17200/22300/17400/9750/10200元/吨,周环比分别为0/+2.76/-3.33/+1.04/0%。聚合MDI/纯MDI/TDI/硬泡聚醚价差周环比分别为-12.90/-4.99/-10.05/-1.25%。   目前MDI处于夏季检修期,库存处于历史中枢水平,下游需求有待跟进,价格短期震荡。未来地产竣工端及出行链的逐步修复叠加下半年需求改善预期,我们预计未来MDI价格中枢有望上移。万华化学40万吨MDI装置于2022年底投产,MDI及TDI价格、价差的修复将改善公司主营业务业绩。   风险提示: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产品价格大幅波动;装置不可抗力的风险;下游需求复苏不及预期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2页
      2023-09-12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跨越时间乐观思考医药标的选择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跨越时间乐观思考医药标的选择

      医药商业
        主要观点:   本周行情回顾:板块下跌   本周医药生物指数下跌2.29%,跑输沪深300指数0.93个百分点,跑输上证综指1.76个百分点,行业涨跌幅排名第30。9月8日(本周五),医药生物行业PE(TTM,剔除负值)为24X,位于2012年以来“均值-1X标准差”和“均值-2X标准差”之间,相比9月1日PE下跌0.6个单位,比2012年以来均值(35X)低10个单位。本周,13个医药III级子行业中,2个子行业上涨,11个子行业下跌。   其中,疫苗为涨幅最大的子行业,上涨0.89%;医疗研发外包为跌幅最大的子行业,下跌5.30%。9月8日(本周五)估值最高的子行业为医院,PE(TTM)为65X。   跨越时间乐观思考医药标的选择   本周整体市场动荡,医药生物跑输沪深300指数,还是处于涨-跌-涨-跌的状态,医药在目前阶段不是全市场机构的配置主流,要在医药的赛道赚取超额收益的难度极大。细分板块方面,本周仅有疫苗和医院细分板块取得正增长,CXO、药店、血制品等大幅调整。个股涨幅top10,疫苗为主,兼顾部分个股的积极变化;个股跌幅top10,相对分散,基本为前期涨幅较大的标的。港股方面,HSCIH周线调整三周后本周下跌3.29%,相对主线分散。   中报的博弈完全结束,进入新阶段。本阶段主要是三四季度相比预期的同比增长如何保持,重点在验证公司的产品是否具备真实硬性的临床需求。   医药生物(申万)年初至今走势已经回到了2022年9月份的低点位置。我们认为,平台型、研发能力强的公司,调整是非常好的“上车”机会,中长期看,医药板块的利空性因素几乎出尽,可以期待2024年的否极泰来。   站在此刻的时间点,亚辉龙、同仁堂、君实生物、美年健康我们团队重点关注。   其他投资思考思路:   (1)短中长期角度:OTC、药店、医疗服务,首先同仁堂(国企、产品品牌强、OTC)、大参林(药店龙头)、固生堂+美年健康、CXO龙头。   (2)国际化和优质产品角度:亚辉龙(产品有区分度、增速快、低估值、国际化)、迈瑞(器械龙头)、开立医疗、君实生物(管理改善+多适应症+国际化);健麾信息(沙特订单落地预期)。   (3)仿制药集采利空出尽,2024年迎来行业改善:信立泰等公司(同时建议关注恒瑞、科伦药业、海思科等)。   (4)高值耗材调整出尽利空:电生理(惠泰、微电生理)、康复(麦澜德、伟思医疗)、TAVR(沛嘉、心通)。   近期医药个股回调较大,我们认为此刻需要持续关注的公司:同仁堂、亚辉龙、健麾信息、润达医疗、特宝生物、艾迪药业、君实生物、天士力、固生堂、爱尔眼科、药明康德、迈瑞医疗。   华安创新药周观点:政策扰动实质影响显现需时,关注出海及底部品种   周度复盘:本周药品板块普跌,仅少数维持涨幅,其中贝达药业(+3.54%),其头部矩阵产品恩沙替尼作为II-IIIB期ALK阳性NSCLC新辅助治疗的II期研究NEOEAST研究成果将亮相2023WCLC;艾迪药业(+1.26%),近期旗下产品艾诺米替(ACC008)头对头整合酶抑制剂捷夫康的III期临床公布。料医药领域的反腐行动对进院产品的销售具有一定滞后效应,预计将会集中显现于23Q4。尽管反腐力度的不断增强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医药产业的庞大复杂性使得反腐政策的全面贯彻需要时间,预计短期内,药品板块可能仍面临一定风险,我们继续关注出海可落地、医保前期受压反弹等标的。   然而观行业内,创新药企主力军已经逐步进入产品销售放量阶段,随着CDE对新药临床审批、证监会对企业上市及资金流动的限制,都意味着中国创新药发展从野蛮生长进入到了比拼真实力的阶段,叠加医保支付对具有临床价值产品的倾斜、医疗反腐推陈出新,部分更具疗效的产品或能得到更多处方机会,整体行业进入规范发展的快车道。老龄化所引发的临床需求催化行业长期β,创新药等具有解决疾病能力的品类在新的行业规则下有望受益、成熟药企也会更着重扩充优秀的产品管线。只有具有创新临床价值的产品有望出海,期待更多具有价值的药品提高可及性,惠及更多患者。   关注标的:   1)专科用药领域领先公司:特宝生物(乙肝)、艾迪药业(HIV复方单片)、泽璟制药(自免管线)、亚虹医药(创新药械结合)、康弘药业(康柏西普、眼科基因治疗);   2)新药上市产品放量公司:艾迪药业(HIV复方单片)、华领医药(华堂宁)、艾力斯(伏美替尼)、云顶新耀(肾病Nefecon、依拉环素);   3)仿制企稳创新变化公司:康哲药业(集采出尽+新产品上市+芦可软膏等)、石药集团(mRNA、ADC)、亿帆医药(F627出海)、信立泰(集采利空出尽+多个产品上市);   4)有望引领行业突破公司:信达生物(IBI362等)、科伦博泰(SKB264等)、康诺亚(CM310等)、百利天恒(双抗ADCBL-B01D1)、华东医药(GLP-1类)、康方生物(AK105/AK112);   5)长期关注出海型/平台型制药企业:百济神州、科伦药业、君实生物、诺诚健华、恒瑞医药。   本周个股表现:A股超一成个股上涨   本周459支A股医药生物个股中,有67支上涨,占比15%。   本周涨幅前十的医药股为:普瑞眼科(+9.92%)、*ST吉药(+8.50%)、福瑞股份(+7.36%)、通化金马(+7.16%)、智飞生物(+6.34%)、康华生物(+5.94%)、润达医疗(+5.52%)、恩华药业(+4.29%)、百克生物(+3.84%)、奥泰生物(+3.80%)。   本周跌幅前十的医药股为:开开实业(-15.95%)、华人健康(-12.26%)、我武生物(-9.91%)、海创药业(-9.57%)、益方生物(-9.41%)、华大智造(-9.14%)、太极集团(-9.02%)、奕瑞科技(-8.71%)、新诺威(-8.47%)、富祥药业(-8.32%)。   本周港股88支个股中,23支上涨,占比26%。   本周新发报告   公司点评天士力(600535):《二季度业绩超预期,中药板块持续增长》;公司点评健麾信息(605186):《上半年医院恢复阶段带来业绩端承压,期待公司沙特订单落地》;公司点评广誉远(600771):《应收账款不断优化,现款现货凸显品牌实力,改革成效持续落地》;公司点评药康生物(688046):《海外渠道加速铺设,持续推出新品类》;公司点评毕得医药(688073):《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管理效率稳步提升》;公司点评健康元(600380):《上半年稳健增长,呼吸领域营收表现亮眼》;公司点评信立泰(002294.SZ):《二季度业绩符合预期,创新转型静待花开》;公司点评海吉亚医疗(6078.HK):《内生稳定增长,并购标的增厚长期业绩》;公司点评心通医疗-B(2160.HK):《核心产品持续放量,国际化蓄势待发》;公司点评兴齐眼药(300573):《二季度增速亮眼,阿托品滴眼液获批在即》;公司点评昆药集团(600422):《华润三九入主赋能,二季度扣非增速亮眼》;公司点评迈瑞医疗(300760):《业绩符合预期,常规业务显著恢复》;公司点评爱尔眼科(300015):《利润增速亮眼,战略规划稳步推进》;公司点评开立医疗(300633):《中高端产品不断突破,微创板块设高激励目标》;公司点评安图生物(603658.SH):《发光业务稳健增长,分子高基数影响表观业绩》;公司点评怡和嘉业(301367):《2023Q2业绩波动加大,下半年预计逐季改善》;公司点评海泰新光(688677):《23Q2业绩环比下降,等待新产品和新订单落地》;公司点评可孚医疗(301087):《呼吸支持类增速显著,健耳听力加速扩张》;公司点评澳华内镜(688212):《中报业绩符合业绩,AQ-300打开高端市场》;公司点评微电生理(688351):《23H1业绩符合预期,房颤解决方案完整》;公司点评惠泰医疗(688617):《23H1业绩超预期,集采推动公司市场份额提升》;公司点评大参林(603233):《上半年业绩符合预期,处方承接能力不断提升》;公司点评益丰药房(603939):《上半年业绩稳健增长,加盟业务持续扩张》;公司点评老百姓(603883):《上半年业绩稳定增长,新零售业务持续发力》;公司点评一心堂(002727):《上半年盈利能力稳健提升,门店数持续扩张》;公司点评健之佳(605266):《上半年利润增速亮眼,“自建+收购”双轮驱动》;公司点评伟思医疗(688580):《23H1业绩如期恢复,磁刺激产品增长强劲》。   风险提示   政策风险,竞争风险,股价异常波动风险。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5页
      2023-09-12
    • 基础化工行业周报:巴斯夫湛江基地合成气装置动工,电石法PVC、黄磷价差扩大

      基础化工行业周报:巴斯夫湛江基地合成气装置动工,电石法PVC、黄磷价差扩大

      化学制品
        主要观点:   行业周观点   本周(2023/9/4-2023/9/8)化工板块整体涨跌幅表现排名第7位,涨幅为+0.46%,走势处于市场整体走势上游。上证综指跌幅为-0.53%,创业板指跌幅为-2.40%,申万化工板块跑赢上证综指0.99个百分点,跑赢创业板指2.87个百分点。   2023年化工行业景气度将延续分化趋势,推荐关注合成生物学、农药、层析介质、代糖、维生素、轻烃化工、COC聚合物、MDI等行业:   (1)合成生物学奇点时刻到来。能源结构调整大背景下,化石基材料或在局部面临颠覆性冲击,低耗能的产品或产业有望获得更长成长窗口。对于传统化工企业而言,未来的竞争在于能耗和碳税的成本,优秀的传统化工企业会利用绿色能源代替方案、一体化和规模化优势来降低能耗成本,亦或新增产能转移至更大的海外市场,从而达到双减的目标。同时,随着生物基材料成本下降以及“非粮”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的突破,生物基材料有望迎来需求爆发期,需求超预期的高景气赛道,未来有望盈利估值与业绩的双重提升。推荐关注合成生物学领域,重点关注凯赛生物、华恒生物等行业领先企业。   (2)配额政策落地在即,三代制冷剂有望进入高景气周期。24年起三代制冷剂供给进入“定额+持续削减”阶段,同时二代制冷剂加速削减,四代制冷剂因为专利问题价格居高不下难以形成替代,制冷剂供给端持续缩减。同时随着热泵、冷链市场发展以及空调存量市场持续扩张,叠加东南亚国家制冷剂需求扩张等因素,需求端保持稳定增长。未来制冷剂市场供需缺口将会持续扩大,制冷剂价格稳定上涨,拥有较高配额占比的公司将充分受益。建议关注:巨化股份、三美股份、昊华科技、永和股份。   (3)电子特气是电子工业的“粮食”,是产业链国产化的核心一环。从全球电子特气市场的角度来看,目前行业呈现出高技术壁垒和高附加值的特征。从国内电子特气市场的角度来看,下游晶圆制造的产业升级迅速与国产高端电子特气市场分散、产能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换而言之,产业链的松散和稀缺也带来了较大的国产替代机遇,率先布局高端产能,拥有丰厚技术储备的企业有望占据先机,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从需求端来看,集成电路/面板/光伏三轮驱动,高端产能需求日益迫切。其中,半导体对特气的拉动主要表现为集成电路高端化带来的量价齐升;平板显示来自于为产业升级与迭代带来的特气品类需求提升;光伏主要表现为装机量快速增长带动量的增长。市场空间方面,预计到2025年,全球电子特气市场规模将达到60.23亿美元,行业规模持续增长,未来空间广阔。综上,电子特气行业核心竞争力可以总结为:提纯的技术+混合的配方+多(全)品类供应的潜力。建议关注有望凭借核心产品向着全品类的平台型公司进发,实现以点破面,最终真正实现电子特气国产化的优质公司:金宏气体、华特气体、中船特气。   (4)轻烃化工成全球性趋势。近十年全球范围内烯烃行业最显著的变革之一是原料轻质化趋势,即烯烃生产原料逐渐由重质石脑油转向更为轻质的低碳烷烃乙烷、丙烷等。经过十年的发展,全球乙烯中轻质化原料占比已从2010年的32%提升到2020年的40%,且除亚洲还有煤头和油头路线的增长,其他所有地区增量均来自于轻质化原料。以乙烷裂解和丙烷脱氢为代表的轻烃化工具有流程短、收率高、成本低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烯烃结构轻质化的浪潮。同时,轻烃化工还有低碳排、低能耗、低水耗的特点,其副产主要为氢气,能够有效降低循环产业链的用氢成本,并可以向外提供高纯低成本氢能源,符合碳中和背景下低碳节能的全球共识。我们认为,碳中和背景下原料轻质化已成为全球烯烃行业不可逆的趋势,轻烃化工龙头价值有望重估。推荐关注轻烃化工赛道,重点关注卫星化学。   (5)COC聚合物产业化进程加速,国产突围可期。COC/COP(环烯烃共聚物/聚合物)是一类性能优越的材料,这种材料依赖于C5产业链,由C5原料制备得到环烯烃单体,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共聚或者自聚制得COC/COP。其中环烯烃共聚物(COC)具有紫外可见区高透明度等优良的光学性能,低吸水性,高生物相容性等。目前主流的手机摄像镜头均采用以COC/COP为原料的塑料镜片,同时COC/COP近年来也拓展了预灌注、医疗包装、食品包装等用途。近两年,COC/COP国内产业化进程加速,主要原因来自于:1)国内部分企业经过多年研发积累已实现了一定的产业化突破;2)光学领域中消费电子、新能源车等下游产业链明显转移至国内,该材料由日本卡脖子问题日益突出,供应链安全担忧下下游厂商的国产替代意愿加强,从而促使上下游产业化开发进程加快。目前该材料在很多领域仍呈现过高的价格将产品定位于高端应用领域,我们认为市场主要瓶颈仍在供给侧,国产企业有望形成突围,打开市场空间。推荐关注COC聚合物生产环节,重点关注阿科力。   (6)国际巨头撤回报价或减产,钾肥价格有望触底回升。据百川盈孚数据,氯化钾现价2294元/吨,较去年同期下降53.18%。氯化钾目前工厂库存162.85万吨,同比上升374.99%,行业库存384万吨,同比上升96.83%。氯化钾价格已然逼近中加钾肥大合同307美元的底价,我们认为钾肥价格有望触底回升,行业已进入去库存周期。Canpotex撤回新报价,Nutrien宣布减产,导致短期内钾肥供给下滑,有望消解生产厂商的库存压力。叠加俄罗斯终止《黑海粮食外运协议》,小麦和玉米期货价格均大幅上升,农民粮食种植意愿有所提升,推高了钾肥的需求。综合来看钾肥短期内供需关系失衡,库存主要集中在上游的化肥生产企业上,因此企业或较容易实现对价格的管控,秋季全球各国有望加大钾肥补库力度,钾肥价格将迎来反转。建议关注钾肥领域,重点关注亚钾国际、盐湖股份、藏格矿业、东方铁塔等行业领先企业。   (7)MDI寡头垄断,行业供给格局有望向好。受益于聚氨酯材料应用端的拓展,近20年MDI需求端稳中向好,而且MDI目前仍是公认的高技术壁垒产品,核心技术没有外散,全球MDI厂家共计8家,其中产能主要集中在万华化学、巴斯夫、科思创、亨斯迈、陶氏5家化工巨头中,5家厂商MDI总产能占比达到90.85%。目前受经济下行影响,MDI价格维持底部区间震荡,但单吨利润依旧可观,随着万华收购巨力以及欧洲整体产能持续低位运行,未来MDI供给格局有望向好,随着需求端逐步修复,MDI将成为极少数能够穿越整个经济周期的化工品。推荐关注聚氨酯领域,重点关注万华化学等企业。   (8)维生素B2、B6行业库存低,价格底部或将反转。近年在新进入者压力及供求不匹配情况下,vb2,vb6于年初分别触底至82.5元/kg及107.5元/kg,价格长期低迷下,市场开工率不足50%。目前行业库存处于低位,中小企业产能分散且规模较小,产能复苏重启预计短期内无法实现。Vb6方面,6月28日帝斯曼官宣关停上海星火维生素B6工厂,供大于求关系得到缓解。三季度维生素企业迎来停产检修,后续库存有望迎来短期持续低位。需求端,维生素B2、B6均以出口为主,随着海外家禽价格回升,维生素补库需求有望回升。建议关注维生素B族领域,重点关注天新药业、广济药业等企业。   化工价格周度跟踪   本周化工品价格周涨幅靠前为醋酸(+10.26%)、DMF(+8.77%)、炭黑(+6.82%)。①醋酸:需求增加,企业挺价,带动价格上行。②DMF:供应减少,需求好转,带动价格上行。③炭黑:需求回暖,成本上升,带动价格上行。   本周化工品价格周跌幅靠前为液氯(-9.25%)、草甘膦(-3.23%)、TDI(-2.22%)。①液氯:需求不足,导致价格下降。②草甘膦:需求疲软,导致价格下降。③TDI:需求不足,导致价格下降。   周价差涨幅前五:电石法PVC(+100.23%)、PET(+66.75%)、涤纶短纤(+36.38%)、DMF(+23.34%)、黄磷(+20.61%)。周价差跌幅前五:醋酸乙烯(-175.16%)、PTA(-75.19%)、己二酸(-51.63%)、热法磷酸(-25.96%)、顺酐法BDO(-25.27%)。   化工供给侧跟踪   本周行业内主要化工产品共有124家企业产能状况受到影响,较上周统计数量减少1家,其中统计新增停车检修6家,重启7家。本周新增检修主要集中在丙烯、己二酸,预计2023年9月中旬共有25家企业重启生产。   重点行业周度跟踪   1、石油石化:原油供给缩减,油价大幅上涨。建议关注中国海油、卫星化学、广汇能源   原油:原油供给缩减,油价大幅上涨。供给方面,沙特通讯社SPA报道称,沙特将把石油自愿减产100万桶/日的期限再延长三个月,直至2023年12月底。在接下来的10月、11月和12月,沙特的原油产量将约为900万桶/日。报道还援引该国能源部官员的话称,沙特额外自愿减产是为了加强OPEC国家的预防努力,目的是支持石油市场的稳定和平衡,此外将每月对自愿减产决定进行审查,以便基于市场条件,考虑进一步减产或增产。库存方面,美国石油协会(API)发布数据显示,截至9月1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减少约550万桶,汽油库存减少约510万桶,而馏分油库存增加约30.6万桶。受访分析师此前预计,上周美国原油库存下降210万桶,馏分油库存增加20万桶,汽油库存减少100万桶。需求方面,美国商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占美国经济活动三分之二以上的消费者支出7月增长了0.8%。以个人消费支出(PCE)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胀7月增长0.2%,与6月份的涨幅持平。受此影响,美联储9月维持利率不变的预期升温,通胀放缓加剧了人们的乐观情绪,认为央行可能已经完成加息,并可能实现“软着陆”。   LNG:市场供需博弈,LNG价格上涨。供应方面:华中地区设计产能为500万方/天的装置已于昨日正式生产另近期局部储备库开始对外出货,市场供应主体增加。且海气后续船期较多,整体进口供应较为充足。需求方面:市场下行趋势明显,下游买气不佳虽液厂持续让利销售但出货量仍不及预期,需求一再走弱液价缺乏动力支撑。需求面未见明显利好,9月中旬原料气竞拍将启,市场多随竞拍结果调控价格。下游接货积极性减淡,打击经销商拿货心理。   油价维持高位,油服行业受益。能源服务公司贝克休斯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1日当周,美国石油和天然气钻机运营数量为631台,比一周前减少1台,创下2022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也是过去18周里第17次减少钻机运营数量。目前钻机总量比去年同期的760台减少129台或17%。   2、磷肥及磷化工:一铵、磷酸氢钙价格上涨,磷酸铁价格稳定。建议关注云天化、川发龙蟒、川恒股份   一铵:市场需求旺盛,一铵价格上涨。供应方面:本周一铵行业周度开工61.53%,平均日产3.42吨,周度总产量为23.98万吨,本周一铵开工和产量较上周有小幅度提升,影响因素主要有云南某大厂检修结束恢复正常生产,甘肃某厂产能继续释放,日产量小幅提升。另外,本周华中地区部分厂家日产量小幅下调。整体来看,市场供应增加有限,开工小幅提升。需求方面:国内复合肥市场坚挺运行。当前企业交付前期收款订单为主,主产区大厂开工多保持在中等偏高负荷;东北地区个别企业恢复开车,低负荷运行;另外,受到原料价位较高、钾肥现货供应偏紧等因素影响,个别中小型复合肥企业适当调整开工。据百川盈孚不完全统计,本周复合肥平均开工负荷在50.10%,较上周减少0.20%,市场开工保持稳定。   磷酸氢钙:市场供给趋紧,磷酸氢钙价格上涨。供应方面:云南地区个别企业表示因原料硫酸供应紧张,日产量有所下降,四川1企业装置恢复生产;多数企业排单量可执行1个月至1个半月。厂家正常发运,经销商市场因需求不佳,出货表现较慢。行情库存水平偏低,多数企业表示无库存积压。需求方面:终端市场备货充足,部分表示备货已至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本周磷酸氢钙市场厂家新单成交量较为稀少,部分下游采购需求转移至经销商市场前期低价合同订单。   磷酸铁:市场供需平衡,磷酸铁价格稳定。供应方面:9月,需求端传统旺季,下游铁锂行业开工率上升,对磷酸铁的需求订单窄幅增多,场内询单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5页
      2023-09-10
    • 23Q2环比大幅改善,期待下半年新产能投产

      23Q2环比大幅改善,期待下半年新产能投产

      个股研报
        采纳股份(301122)   事件:   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报,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77亿元(yoy-35.40%),归母净利润0.51亿元(yoy-48.52%),扣非净利润0.38亿(yoy-58.44%);   分季度,2023Q1实现收入0.67亿元(yoy-52.79%),归母净利润0.16亿元(yoy-59.62%),2023Q2实现收入1.10亿元(yoy-16.82%),归母净利润0.35亿元(yoy-41.28%)。   事件点评   23Q2环比大幅改善,预计海外客户去库存已接近尾声   公司医用产品收入1.13亿元(yoy-30.91%),收入占比达到63.84%,毛利率33.08%(-11.19pct);兽用板块实现收入0.50亿元(yoy-40.45%),收入占比约28.25%,毛利率38.30%(+2.71pct);实验室耗材板块收入实现0.10亿元(yoy-60.87%),收入占比5.65%,毛利率53.28%(-10.99pct)。   单季度来看,2022Q3/2022Q4/2023Q1/2023Q2公司分别实现收入约1.03/0.88/0.67/1.10亿元,2023Q2收入水平已经回到了2022Q3水平,综合销售毛利率也回升至38.37%,预计老客户下订单节奏也已经基本回到2022年下半年水平。结合公司业务结构变化,我们预计2023Q2收入环比回升,主要是医用类产品收入环比增加所致。   布局高毛利新产品,新产能预计2023年下半年投产   公司IPO时募资约11亿元,其中,华士澄鹿路二期产能项目建设预计投入约3亿元,该产能落地有望支撑公司新增9.2亿支(套)医用注射穿刺器械产能。公司二期项目所布局的产品线涵盖了安全胰岛素笔针、安全采血针、预灌装注射器等安全系列产品,这些产品线定位高端,毛利率高,也有望拉动业绩高速增长。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3-2025收入有望分别为4.46亿元、6.19亿元和8.67亿元(前次预测约6.21亿元、7.90亿元和9.92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4.2%、38.8%和40.1%;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1.38亿元、1.88亿元和2.59亿元(前次预测分别为1.96亿元、2.45亿元和3.06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4.5%、35.7%和38.0%。2023-2025年的EPS分别为1.13元、1.54元和2.12元,对应PE估值分别为30x、22x和16x。鉴于公司产品横向拓展能力强,与国际大客户绑定紧、粘性大,以及公司产能将于2023年下半年逐渐释放,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大客户依赖风险;   大宗原料价格上涨风险;   汇率剧烈波动风险。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09-08
    • 23H1业绩超预期,集采推动公司市场份额提升

      23H1业绩超预期,集采推动公司市场份额提升

      个股研报
        惠泰医疗(688617)   主要观点:   事件:   公司发布 2023 年中报, 2023H1 实现营业收入 7.88 亿元( yoy+41.81%),归母净利润 2.57 亿元( yoy+62.01%),扣非归母净利润 2.42 亿元( yoy+92.02%),业绩增速超市场预期。   其中, 23Q2 实现营业收入 4.38 亿元( yoy+51.05%),归母净利润1.55 亿元( yoy+68.04%),扣非归母净利润 1.52 亿元( yoy+89.49%),同比及环比均提升明显。   点评:   电生理耗材集采助力公司三维手术量放,提高市场份额   2023 年上半年,预计公司电生理板块仍实现较快增长,根据公司投资者问答交流,预计增速达到 30%左右。 2023 年上半年,公司如期实现三维对传统二维手术的升级与市场份额的提升, 在超过 400 家医院完成三维电生理手术 3,500 余例,全年预计完成 9000-10000 例手术,较 2022 年全年的 3000 例左右,预计增长超 200%。 2022 年,在以福建省牵头, 27 省参与的电生理带量采购项目中,公司电生理产品全线中标, 通过报量在全国头部大中心的准入渗透率从 27%提升至 70%,也有利于公司后续其他创新产品的入院。   在新产品推进上, 公司陆续完成了脉冲场( PFA)消融导管临床注册试验和压力感应射频消融导管临床注册试验的受试者入组,目前正处于临床随访阶段, 预计 2024-2025 年期间公司将有大批电生理产品上市,届时也更有利于公司参加下一轮电生理耗材集采。   血管介入产品线丰富,降本提效,规模化效应显著   2023 年上半年, 公司血管介入类产品的覆盖率及入院渗透率进一步提升,产品入院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 500 余家,整体覆盖医院数 3,000余家。 公司血管介入产品线围绕客户使用习惯培养、手术观念养成、政策变化等主题参与及举办自主品牌活动 100 余场,覆盖全国 20 余省份及直辖市。   目前公司建立了 17 条血管介入产品线,包括血管鞘组、微导管、造影导管、导引导管、球囊导管、亲水涂层导丝、导引导丝、微导丝、支撑导管、导引延伸导管、血栓抽吸导管、可调弯鞘、导管鞘组、 Y 阀、压力泵、长鞘、各类 OEM 产品线等产品系列。 2022 年产能较 2021 年提升 50%,各类产品年产能达到了 1,370 万 pcs,其中导管类年产能达到 600 万 pcs,导丝类年产能达到 400 万 pcs,鞘管类年产能达到 250万 pcs,球囊类年产能达到 120 万 pcs。 2023 年上半年, 子公司湖南埃普特对产能继续进行扩容,新的生产基地已经完成规划设计并开始施工,新厂区将按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连续流的思路进行车间规划布局,预计 2024 年投入使用,投产后主要产品将实现产能翻番。   目前,冠脉通路器械市场正在向规模化和集中化发展,公司依靠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和丰富的产品线逐渐靠近国际先进水平。同时,随着公司自动化水平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在逐步加强。   公司海外市场拓展加速   2023 年上半年, 公司国际业务整体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 PCI 自主品牌同比增长 96.29%; EP 自主品牌同比增长 98.09%;国际 OEM同比增长 77.95%; PCI 自主品牌及 EP 自主品牌依然是国际业务增长的驱动源头。   投资建议   预计 2023-2025 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6.80 亿元、22.56 亿元和30.43亿元(前次预测为 16.11 亿元、 21.65 亿元和 29.26 亿元),收入增速分别为 38.1%、 34.3%和 34.9%,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 4.98亿元、 6.66 亿元和 9.22 亿元(前次预测为 4.80 亿元、 6.43 亿元和 8.91亿元),增速分别为 39.0%、 33.8%和 38.5%, 2023-2025 年 EPS 预计分别为 7.45 元、 9.96 元和 13.80 元, 对应 2023-2025 年的 PE 分别为46x、 34x 和 25x,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公司手术量拓展不及预期风险。   公司行业竞争格局恶化风险。   公司在研临床进展不及预期风险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09-08
    • 2023Q2收入略不及预期,新产品带动盈利能力提升

      2023Q2收入略不及预期,新产品带动盈利能力提升

      个股研报
        麦澜德(688273)   主要观点:   事件:   公司发布 2023 年中报: 2023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 2.04 亿( yoy+11.6%), 归母净利润 5,884 万( yoy+26.1%), 扣非净利润 4,974万(同 yoy+20.2%)。 2023H1 销售毛利率约 68.31%,销售净利率约29.68%。   2023Q2 实现营业收入 9,528 万( yoy-12.2%),归母净利润 2,646万( yoy+3.4%),扣非净利润 2,273 万( yoy+7.8%)。 2023Q2 公司销售毛利率回升至 74.26%,销售净利率约 28.62%。   事件点评   2023Q2 收入同比有所下降, 销售毛利率因新产品占比提升而提升2023Q2 实现营业收入 9,528 万( yoy-12.2%), 去年同期公司有部分抗原检测试剂盒模具收入,拉高了收入基数。 2023Q2 销售毛利率约74.26%,较 2023Q1 的 63.12%显著提升。   2022 年 5 月,公司自产的盆底磁刺激产品推广上市, 2022 年 8 月公司生殖康复类产品如子宫复旧仪(自动版)、高频评估电灼仪(可用于盆底和医美)推出,我们预计 2023 年这几款产品均有较好的销售表现。 2023 年公司生殖康复板块实现收入约 0.25 亿元,接近 2022 年全年水平。 这些新产品的推出,销售收入占比的提升,促进了 2023Q2 销售毛利率的提升。2023 年上半年,公司核心品类, 盆底类产品实现 1.08 亿元, 耗材及配件 0.46 亿元, 我们预计院外产康市场仍没有有效恢复,院内市场相对恢复更快,并带动对公司电刺激、磁刺激以及常规耗材采购增长。海外市场,公司 2023 年上半年也开始发力,公司瞄准东南亚市场,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亚太地区市场逐步推进, 华人文化、习惯和国内有一定的相似度,预计海外市场未来也将成为公司业绩另一块增量。   公司在盆底领域壁垒坚固,竞争优势突出   公司长期愿景是关注女性健康和美,在女性健康领域,公司用近 10年时间在盆底康复领域构建起竞争壁垒,未来也有机会向“美”这个领域拓展。 目前公司在研产品线也十分丰富, 自研产品彩色超声诊断评估系统 Mederola 系列已经获国内注册证并进入试产及临床评价阶段, 64通道盆底超声智能诊断系统已获 II 类医疗注册证正在确认试产阶段,拟于 23 年上市,盆底智能诊断设备的推出,会进一步完善公司在盆底领域的产品布局,“智能影像诊断+诊断+电+磁+射频” 实现使用场景闭环,也更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   另外,公司也推出了中长期的股权激励计划,激励计划考核   2023-2026 年四个会计年度的归母净利润, 以 2022 年归母净利润为基数, 2023-2026 年的归母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 30%/69%/120%/186%,2023-2026 年复合增速不低于 30%。公司股权激励目标着眼长远,也不断激励管理层拓宽业务领域,未来生殖康复有望达到和盆底业务相当的收入规模。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 2023-2025 收入有望分别实现 4.79 亿元、 6.22 亿元和8.34 亿元(前次预测为 5.18 亿元、 6.87 亿元和 9.33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到 27.1%、 29.7%和 34.1%,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1.37 亿元、 1.93 亿元和 2.55 亿元(前次预测为 1.38 亿元、 1.93 亿元和 2.58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到 12.8%、 40.1%和 32.5%。 2023-2025年的 EPS 分别为 1.37 元、 1.91 元和 2.54 元,对应 PE 估值分别为 25x、18x 和 13x。 基于公司产品组合协同效应强, 公司中长期股权激励为业绩增长指明方向, 维持“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   新产品研发及推广不及预期风险;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09-08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