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行业领域:
  • 全部
  • 化药/生物药
  • 中药
  • 原料药
  • 医疗器械
  • 泛医疗
  • 其他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产业分析
  • 市场数据分析
  • 临床研究进展
  • 集采分析
  • 专利分析/FTO分析
  • 政策分析
  • 医药盘点
  • 投融资
  • 立项评估
  • 技术平台研究
  • 其他
治疗领域:
  • 全部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物
  • 皮肤病药物
  • 罕见病
  • 其他
  • 补气补血药物
  • 全身用激素类制剂(不含性激素和胰岛素)
  • 呼吸系统药物
  • 心血管系统药物
  • 感觉系统药物
  • 抗寄生虫药物、杀虫药物和驱虫药物
  • 抗肿瘤药
  • 免疫机能调节药物
  • 杂类
  • 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
  • 神经系统药物
  • 系统用抗感染药物
  •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报告搜索:

全部报告(92558)

  • 2021年中国创伤骨科行业概览

    2021年中国创伤骨科行业概览

    医疗器械
      中国创伤骨科行业的龙头企业该如何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   中国创伤骨科行业是整体骨科行业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并且许多本土的医疗器械公司都深耕于此。中国创伤骨科市场也是骨科市场中国产化最高的一片沃土,孕育着一批在未来能与国外医疗器械巨头竞争的本土企业。在进入国际高端创伤骨科器械市场以前,中国创伤骨科行业中的中国企业同样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一些基础需要再巩固打牢,紧紧把握创伤骨科植入类器械有关的医用材料的自主研发权、供应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医疗器械的制作及工艺水准,这同样将提升整个中国骨科市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创伤骨科行业整体趋势呈向上趋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自1937年西方骨科手术引进中国医疗体系,创伤骨科也共同经历了长达84年的发展及变革。2020年底,中国创伤骨科市场规模达到94亿元人民币,占整体骨科市场的27.5%;预计在2025年底,中国创伤骨科市场规模将达到166亿元人民币,占整体骨科市场的23.6%。创伤骨科行业的发展依托老龄化人口、运动损伤人群数量的逐年增加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和推动   中国创伤骨科市场国产化程度较高,中国企业表现强势,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大中崮企业的市场份额   中国创伤骨科行业是骨科市场中国产化最高的细分市场,但整体呈现散,小、杂的特点。2020年底,占中国创伤骨科市场份额top5的中国企业的整体营收为17.7亿元人民币,仅占市场份额的18.8%。与全球创伤骨科市场相比较,强生骨科及史塞克两家企业就达到总市场份额的62%,整体呈现一超三强的市场格局。这或许是中国创伤骨科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中国医疗器械国产化的相关政策也将进一步扩大本土创伤骨科类医疗器械公司的市场规模   专注高品质医用材料的研发生产、医疗器械的制造及工艺水准、新科技的研发,将是中国创伤骨科类医疗器械公司进入国际高端器械市场的门票   与国际创伤骨科行业龙头相比,中国企业应专注于高品质医用材料的研发及生产,如生物陶瓷、医用钛合金等原材料。这关系到高值医疗器械的成本费用及定价权,也是中国创伤骨科类器械公司甚至是中国骨科企业未来与国际龙头竞争的核心;其次是进一步提升创伤植入器械的工艺制造水准,和质量的把控;尽早研发生产新型的科技手段,如3D打印、手术机器人等相关技术,也是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法
    头豹研究院
    44页
    2022-01-13
  • 原料自主可控,引领POCT检测发展

    原料自主可控,引领POCT检测发展

    个股研报
      安旭生物(688075)   海外业务扎实,试剂种类丰富。安旭生物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体外诊断试剂、POCT仪器及生物原材料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企业,目前主营业务以毒品和传染病检测为主,妊娠、肿瘤等其他检测为辅。公司深耕海外市场,海外收入占比超90%,客户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业务扎实。借助公司五大核心技术平台,公司试剂产品种类丰富,布局八大产品系列并获得近百项海外认证,产品变现能力强。   POCT诊断便捷迅速,行业前景广阔。POCT产品具有两大特征:1)检测快速(产品缩短了从样本采集、检测到结果报告的检测周期);2)便捷性(操作者可以是非专业检验师,甚至是被检测对象本人,同时在被检测对象身边的检测,对检测空间环境要求低)。基于POCT产品的快速便捷优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9年中国POCT市场规模已达到112亿元,2015至2019年复合增速约27%,预计2019-2024年复合增速为20.9%,快于中国IVD市场规模增速,有望在2024年达到290亿元,行业前景广阔。   重视原料自主可控,自给能力强。抗原和抗体是POCT试剂的核心原料,其性能影响着POCT试剂的关键性能指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POCT试剂性能的上限。公司子公司旭科生物专注于抗原抗体等生物原料的研发生产,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合成抗原、重组抗原、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及其他生物材料共五大类产品。2021H1,在通用型抗原抗体方面,公司实现90.66%的自给率,在特异性抗原抗体方面,毒品检测、传染病检测、妊娠检测、心肌检测和肿瘤检测的特异性抗原抗体自供比例分别为57%、3.58%、52.59%、36.71%和47.96%,自给能力强。   独家新冠自测笔获批叠加产能提升有望显着增厚业绩。2021年12月份,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抗原鼻腔检测试剂(自测鼻腔笔)欧盟CE认证,在新冠疫情反复的背景下,新冠居家自检笔结合有效新冠小分子药物,可极大缓解院端医疗资源压力,市场需求强劲。产能方面,截止2021H1,公司整体产能1.6亿条/年,POCT试剂产能利用率为97.84%,接近饱和,公司目前正大力提升自动化能力和广泛招工,募投项目拟在湖州新建24,661平方米的生产车间,有望新增体外检测试剂产能2.995亿条/年,同时可替换一部分外包产能,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在海外认证获批以及新增产能逐步投放下,公司业绩有望持续增厚。   盈利预测   推荐“买入”评级。我们预计2021-23年公司将实现归母净利润7.26/29.88/16.55亿元,同比增长11.9%/311.5%/-44.6%,对应EPS为11.84/48.72/26.98,21-23年PE估值为15.08/3.67/6.62倍。我们持续看好市场广阔的POCT检测赛道,同时,公司属于优质赛道内具有高度原料自供能力、品类丰富的核心POCT试剂提供商,在海外疫情催化,以及独家自测笔销售带动下业绩有望显着增厚,公司未来亦可借助大量的盈利现金进行产品研发、渠道扩建和产能提升,前景广阔。   风险提示   新冠疫情变化导致销售不及预期,行业监管政策变化风险、毛利率波动风险、海外销售风险、中美摩擦风险、存在股价异动风险等。
    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40页
    2022-01-12
  • 康龙化成(3759.HK 300759.CH):收购英国原料药产能,国内疫情反复影响有限

    康龙化成(3759.HK 300759.CH):收购英国原料药产能,国内疫情反复影响有限

  • 亿帆医药(002019):业绩拐点初现,多业务全面开花

    亿帆医药(002019):业绩拐点初现,多业务全面开花

  • 康希诺生物-B(06185):新冠吸入剂交叉加强数据《柳叶刀》平台发布

    康希诺生物-B(06185):新冠吸入剂交叉加强数据《柳叶刀》平台发布

  • 医药行业周观点:政策支持,看好中医药产业发展

    医药行业周观点:政策支持,看好中医药产业发展

  • 药明康德(02359):核心资产回调提供长期配置机会

    药明康德(02359):核心资产回调提供长期配置机会

  • 天坛生物(600161):业绩符合预期,研发工作持续推进

    天坛生物(600161):业绩符合预期,研发工作持续推进

  • 2021定期寿险白皮书

    2021定期寿险白皮书

    华贵保险
    186页
    2022-01-12
  • 稀缺的高技术壁垒仿创药企,有望步入快速成长期

    稀缺的高技术壁垒仿创药企,有望步入快速成长期

    个股研报
      博瑞医药(688166)   摘要:   公司是国内稀缺的拥有较高技术壁垒的仿创药企,凭借多个技术平台,已成功开发出多款在全球供应中占据主导优势的原料药品种,并布局多个潜力领域。公司专注于高难度合成品种,储备管线丰富,同时向制剂业务延伸,随着募投项目的陆续达产和产能的释放,公司有望步入快速成长期。   现有品种方面,公司芬净类产品在全球原料药供应中优势突出,市场份额高,且与多个下游客户签订了项目合作分成协议,对公司利润贡献度最高。目前米卡芬净刚处于商业化快速放量阶段,卡泊芬净和阿尼芬净受益下游需求均稳定较快增长,公司业绩安全垫较足。   其它品种中,恩替卡韦受益国内集采,虽毛利率下降,但收入端快速增长。奥司他韦和依维莫司均为市场空间较大的品种,潜力较足。受益于新冠疫情,磺达肝葵钠也增长抢眼。由于品种和所涉领域丰富,公司产品结构较为合理。同时公司着眼于全球市场,多个品种进入欧美等法规市场销售,进一步提升了现有品种的市场空间。   中长期看,由于公司定位明确,产品竞争格局良好,各品种各地区商业化程度不同带来更长的生命周期。同时储备品种布局丰富,同样具备较高技术壁垒,如铁剂和吸入剂市场都潜力较大。   公司目前发展受产能制约较大,近年公司来资本开支加大主要为扩大原料药和制剂的产能。我们预计随着产能的逐步释放,公司凭借多年来积累的技术实力和品种资源,发展有望迈入新台阶。 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 年实现 EPS 分别为0.62、0.84 和 1.12 元/股,首次覆盖,给与“推荐”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影响超预期;集采等政策影响超预期;业绩增长不及预期风险;产品竞争加剧风险;产品获批进度不及预期风险;生产安全事故风险;核心产品销售不及预期风险;产品研发风险;订单波动风险;海内外宏观经济下行风险;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
    国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4页
    2022-01-12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