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行业领域:
  • 全部
  • 化药/生物药
  • 中药
  • 原料药
  • 医疗器械
  • 泛医疗
  • 其他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产业分析
  • 市场数据分析
  • 临床研究进展
  • 集采分析
  • 专利分析/FTO分析
  • 政策分析
  • 医药盘点
  • 投融资
  • 立项评估
  • 技术平台研究
  • 其他
治疗领域:
  • 全部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物
  • 皮肤病药物
  • 罕见病
  • 其他
  • 补气补血药物
  • 全身用激素类制剂(不含性激素和胰岛素)
  • 呼吸系统药物
  • 心血管系统药物
  • 感觉系统药物
  • 抗寄生虫药物、杀虫药物和驱虫药物
  • 抗肿瘤药
  • 免疫机能调节药物
  • 杂类
  • 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
  • 神经系统药物
  • 系统用抗感染药物
  •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报告搜索:

全部报告(110754)

  • MCV4疫苗正式获批,未来放量可期

    MCV4疫苗正式获批,未来放量可期

    个股研报
      康希诺(688185)   事件:根据公司公告,公司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CRM197载体)已于2021年12月29日获批,成为国内首款上市的四价脑膜炎结合疫苗,用于3月龄~3周岁儿童的流行性脑膜炎预防。   公司脑膜炎疫苗管线正式形成,有望贡献10亿元收入体量。公司MCV2疫苗已于2021M9获批签发,MCV4疫苗于12月29日获批。公司MCV2疫苗对比其他厂商安全性、免疫原性俱佳。MCV4疫苗作为国内首个获批四价产品预计未来几年不会有同类产品上市,公司先发优势明显。公司MCV系列产品凭借辉瑞销售团队+自主销售的模式,明年作为第一个完整销售年,预计在新生儿市场市占率可达10%,对应约10亿元收入体量。同时,公司凭借新冠疫苗获得的大量现金流对研发投入持续加码,21Q3研发投入1.1亿元(+58.2%),公司在研管线重点布局重磅品种,如13价肺炎疫苗处于临床Ⅲ期阶段,PBPV疫苗处于Ⅰa期等均进展顺利,未来有望丰富公司产品品类。   序贯接种及海外出口保证新冠疫苗持续放量,上海基地获批产能无瓶颈。公司系国内除灭活疫苗以外唯一正式批准序贯接种的企业,目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已经启动了优先重点人群的加强针接种工作,按照6个月的接种期限推算,预计重点人群将于2021Q4-2022Q1迎来加强针接种高峰。产能方面,上海厂房制剂线已经正式获批,天津、上海、江苏三地合计产能约5亿剂,各地厂房均处于正常稳定工作状态,供应端无限速制约。   针对变异株异源加强效果优秀,吸入剂型进展顺利。根据数据显示,接种2剂灭活疫苗后序贯加强1剂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吸入剂型),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假病毒的中和抗体滴度较原型株仅略有下降,较三针灭活疫苗接种后中和抗体滴度高10倍。公司正在积极申请WHO的EUL认证以及吸入剂型的国内紧急使用,公司有望凭借接种剂次和吸入剂型优势拓展国内外订单。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Q3季度产能释放不及预期,结合公司股权激励指引,我们下调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021-2023年EPS分别为6.09元、19.49元、22.21元(原预测EPS为9.93元、21.92元、23.39元)。可比公司2022年平均估值为37倍,可比公司估值均不考虑新冠疫苗业绩预期。我们看好公司创新疫苗的平台价值,公司新冠疫苗业务收入占比较高,但目前Omicron突变株传染性可能较强,随之带来的疫苗接种需求持续性较高,但考虑到2021年公司业绩爆发主要由新冠疫苗贡献,而全球订单存在全部满足后大幅降价的风险,公司爆发式业绩有不持续的风险,因此给予公司2022年业绩20倍估值,对应目标价389.8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上市销售有低于预期风险;研发低于预期或研发失败风险;新冠疫苗未来大幅降价的风险。
    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6页
    2021-12-29
  • 医疗器械行业点评报告:《“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医疗器械板块全面受益

    医疗器械行业点评报告:《“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医疗器械板块全面受益

    医疗器械
      政策提出了“7556”的推进思路,全面支持医疗装备产业做大做强   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了“7556”的推进思路,即围绕7个重点领域、部署5项重点任务、实施5个专项行动、采取6项保障措施,推进医疗装备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规划》的发布对医疗器械板块构成全面重大利好。   行业制造体系基本健全,鼓励“引进来”和“走出去”,打造全球化竞争力   我国医疗装备领域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形成了众多细分品类的产品体系,协调合作、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为“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医疗装备工业基础和产业协同发展环境。有利于规模以上企业在现有基础上迈向更高端的医疗器械领域继续发力,补充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短板,填补国产医疗装备产业空白领域。鼓励“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路线,一方面引进国际品牌的领先产品进行本地化融合,另一方面“走出去”是国产医疗器械公司做大做强进入全球前列的必经之路。政策鼓励国内医疗装备公司“出海”,打造全球化竞争力。   聚焦新技术、新设备、新应用,重点发展7大领域,促进国产医疗装备升级   《规划》围绕新技术、新设备、新应用,受益方向包括:(1)诊断检验及治疗装备,重点关注新一代医学影像设备,推进医学影像设备相关基础材料和零部件研发。治疗领域方面,肿瘤治疗设备、手术机器人和物理治疗装备将会被重点攻坚。(2)监护及生命支持装备,自主研发的生命体征监测传感器和零部件的是未来重点推进方向。(3)中医诊断装备,重点发展脉诊、舌诊以及针刺、灸疗、康复等中医装备。(4)妇幼健康及保健康复装备,受益于二胎、三胎生育鼓励政策背景下,未来针对妇幼特殊需求的疾病早期诊断、可穿戴设备等会获得政策性长期支持。康复设备将升级为智能化、系统化、科技含量高的设备,助力市场扩容。(5)有源植介入器械,国家对于创新性植介入依然会进行发展性支持,相关可吸收、生物相容性耗材有望迎来市场扩容。   推荐及受益标的   《规划》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为出发点,聚焦临床需求和健康保障。首次提出医疗装备重点发展的7个领域,涉及到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健康促进、养老等各方面,并提出“5G+医疗健康”概念,以及居家社区、医养康养一体化等新的发展模式。同时考虑到重大传染病等突发事件的装备应急需求,明确发展医学救援装备。推荐标的:翔宇医疗;受益标的:迈瑞医疗、联影医疗、万东医疗、安图生物、万孚生物、微创机器人、鱼跃医疗、固生堂、普门科技、微创医疗、乐普医疗、康德莱医械、心脉医疗、心玮医疗、康拓医疗等。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疫情影响生产运营。
    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8页
    2021-12-29
  • 中药行业研究:政策推动中药行业发展,估值性价比凸显

    中药行业研究:政策推动中药行业发展,估值性价比凸显

    中药
      投资逻辑   多年利好政策推动,中医药行业迎来新机遇。国家近年陆续出台中医药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将中医药纳入国家级发展规划,为中医药市场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围绕中医药服务就人才培养、创新研发、安全监管等促进中医药市场的优化。有关政策不断推动中西医协调发展,为中医药行业营造了更优异的成长环境。中成药等产品纳入集采范围,有望促进中医药进院、拓宽放量渠道。此外,中医药产业对上游中药原材料的依赖性强,随着对中药材监管的趋严及其价格的上涨,将增加中药企业的成本压力。中药由于其在OTC类别中的明显优势,其主要销售渠道集中在零售端及自营而非,仅少部分被纳入集采名单,在市场需求及药店端的重视双拉动下,具备较高的价格维护能力。   老龄化进程加剧及慢病发生率的提升持续促进市场扩容,疫情及政策扶持提高中医药的消费者认可度并逐步显现其消费属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患者基数不断扩大,对中药的刚性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可支配收入提升,受疫情影响健康管理意识大幅度提升,居民对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需求上升。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中医药行业监管规范不断加强,中医药创新发展和消费升级空间广阔。   品牌中药OTC有望迎来发展机遇。根据不完全统计,纳入我们统计范围的中药行业上市企业前三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1.2%和20.7%,低基数环境下2021年前三季度行业恢复明显。中药板块细分赛道走势有所分化,品牌中药以及偏消费类、大健康类的部分公司业绩表现相对较好。   推荐标的   我们看好中药板块后续市场扩容和相关企业持续增长,重点关注品牌中药及偏消费、大健康赛道。   重点公司:片仔癀,云南白药,东阿阿胶,健民集团,同仁堂等。   风险提示   疫情反复风险;渠道库存高风险;公司治理改善低于预期风险;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9页
    2021-12-28
  • 医疗服务行业深度研究:DRG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医院提质增效

    医疗服务行业深度研究:DRG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医院提质增效

    医疗服务
      事件   2021年11月26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印发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医保发[2021]48号),提出分期分批加快推进,从2022到2024年,全面完成DRG/DIP付费方式改革任务,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到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工作,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   投资逻辑   医保控费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信息化推动院端管理规范。2019年启动DRG改革,在30个城市试点,从医疗服务评价到医保付费转变。2019年形成了技术规范,试点3年以来,101个城市全部进入了实际付费,试点城市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医保付费从按项目向按价值转变,从被动买单到主动转变,从手工到大数据管理,从粗放式到精细化管理,有望从真正意义上使得医院、医保、患者三方在降费提质上达到平衡。   驱动医疗机构从增量增效到提质增效,促使医疗服务提供方主动控制成本,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创新技术发展在不断完善的支付方式下未来可期。DRG/DIP付费改革,从试点区域的结果来看:促进分级诊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人数占比提高,以健康结果为导向的医疗本质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创新方面,从国际经验来看,多年来即使在DRG运行多年的欧美国家,创新产品及技术的发展依旧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开启支付端改革的时间较短,创新技术或产品与支付端改革,未来在不断完善的支付制度下,将持续向前发展。   看好更加具备性价比优势的产品和服务,院内信息化有望再升级。DRG/DIP制度的进一步推广,预计将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医保内医疗活动回归医疗本质,挤压不合理过度医疗,使用具备性价比优势的产品和服务;也将倒逼资本市场重新审视具体上市企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是否符合医疗本质,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和生活体验,具备较高医疗技术价值的创新产品有望受益。同时,院内信息化建设有望随着支付端改革迎来较大市场增量。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疗效显着,能够提供优质医疗服务项目且有助于医疗机构降低成本的设备、耗材,创新技术及产品,降低医院周转压力的民营医疗服务机构,院内信息化建设相关标的有望受益;   建议关注院内优质国产器械:迈瑞医疗、南微医学等。院内信息化建设:卫宁健康,创业慧康等。有助于提高医院病床周转率的民营医疗服务机构有望受益,建议关注爱尔眼科等。   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格局加剧的风险、医保控费降价风险。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8页
    2021-12-28
  • 医药生物行业:脊柱类医用耗材相关企业领取数字证书事件点评-新一轮高值耗材国采将近

    医药生物行业:脊柱类医用耗材相关企业领取数字证书事件点评-新一轮高值耗材国采将近

    医疗服务
      事件:   2021年12月27日,国家组织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平台发布《关于开展脊柱类医用耗材相关企业领取数字证书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同日,安徽省2021年度骨科植入-脊柱类高值耗材中选结果开始执行。   点评:   脊柱类医用耗材相关企业领取数字证书工作开展,或意味着下一轮高值耗材国采将要来临。《通知》明确,将于2021年12月27日-2022年1月14日,集中开展脊柱类医用耗材相关企业领取数字证书工作。根据赛柏蓝器械公众号,此前联采办相关负责人曾在关节国采企业培训会期间透露,关节国采唱标结束后,回去该准备脊柱招标的工作。而此次开展脊柱类医用耗材相关企业领取数字证书的工作,或许意味着新一轮国采将要到来。此前7月,安徽省进行了第二次脊柱类耗材的带量采购,此次带采的拟中选价格在2019年谈判成交价的基础上平均再降了大约59%。安徽省对脊柱类耗材的带采,或对国家未来开展骨科类耗材集采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近期,国内骨科耗材相关消息频发。2021年7月,河南省牵头十二省(区、市)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联盟采购,中选结果于11月正式执行。此次联盟采购中,71家企业的20,751个产品中选,平均降幅88.65%;执行结果后,联盟地区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采购金额将由每年84.37亿元降至8.54亿元,节约费用75.83亿元以上。2021年11月,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发布《关于开展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信息集中维护工作的通知》,品种范围包括接骨板及配套螺钉、髓内钉及配件、中空螺钉(空心螺钉)等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2021年12月23日,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发布《关于开展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关联十二省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联盟带量采购中选目录工作的通知》,定于12月24日起开展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关联河南等十二省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联盟带量采购中选目录工作。骨科耗材动作频繁,将进一步强化市场对骨科类耗材继续作为国家集采主攻方向的想法,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骨科脊柱类医用耗材等都有可能成为国家集采品种。   集采风声不断,械企需要加快创新步伐,海内外双线发展,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国家鼓励加入集采联盟,扩大采购范围。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大型省际采购联盟组建成功,对人工晶状体、药物涂层球囊、吻合器、留置针等多种高值耗材进行带量采购,为国家未来健康可持续地推进耗材集采做铺垫。新一轮高值耗材国采将近,在集采范围不断扩大的环境下,产品矩阵丰富、渠道不断完善、品牌影响力较高、注重自主创新研发、综合实力强劲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   风险提示:疫情防控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集采后市场份额提升不及预期等风险。
    东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页
    2021-12-28
  • 医疗行业深度研究:手术机器人风起云涌,医疗产业革命新机遇

    医疗行业深度研究:手术机器人风起云涌,医疗产业革命新机遇

    医疗器械
      行业观点   机器人辅助手术优势突出,有望掀起传统手术医疗革命。机器人辅助手术相比传统手术具备:手术创伤更小、操作更灵活、精准度与稳定性更高、医生学习周期短,患者与医生辐射暴露更低等优势,手术机器人已受到全球大量医生的青睐。且自行业诞生以来不断有新术式的机器人涌现,目前已经出现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泛血管手术机器人、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和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等,未来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医院终端的推广有望掀起全球医疗手术方式的革命。   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快速成长,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0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83亿美元。尽管中国患者人数庞大且可能需要使用手术机器人进行的常规微创手术数量较多,但中国2020年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仅为4.25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5.1%,渗透率明显低于美国及欧盟市场,未来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   政策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手术机器人医保覆盖有望逐步扩展。近年来政府制定了众多政策鼓励手术机器人等高端医疗器械发展与创新。手术机器人作为改变未来手术治疗方式的关键产品,预计未来将持续受到国家的政策鼓励与支持,尤其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有望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国内部分地区已开始将机器人辅助手术纳入医保,未来随医保覆盖面的增加与国产手术机器人的上市,限制机器人推广的高成本因素预计将逐步得到解决。   机器人应用范围广阔,不同类型产品均存在较大潜力。1)腔镜手术机器人作为最大的细分市场,可以运用在泌尿科、妇科、普外科手术等领域,美国直觉外科公司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国内市场手术量日益增多,但2020年渗透率仅为0.5%,需求仍存在较大潜力。2)骨科手术机器人中,关节置换手术应用范围广泛,国内手术仍处于起步阶段;脊柱手术机器人长期市场规模具备潜力,部分国产企业近年来崭露头角。3)泛血管手术机器人全球潜在手术量巨大,但国内术式尚未起步。4)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全球仍处在早期阶段,全球获批产品依然稀缺。5)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2020年国内手术量仅为2.26万例,渗透率1.4%,国内外已有多家企业展开布局。不同类型的机器人产品在国内均具备较大潜力,且未来全球还将出现更多新术式的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有望引领国产器械创新的浪潮。   投资建议   行业策略:基于机器人辅助手术的临床优势和国家政策对创新医疗器械的支持,我们看好手术机器人未来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和未来行业的高成长性,同时目前国内手术机器人细分领域竞争格局良好,国产龙头企业未来有望脱颖而出,手术机器人有望成为医疗行业的革命性产品。   重点公司:建议关注国产企业中产品布局丰富,研发进度领先的优势企业,微创机器人、威高集团旗下威高手术机器人、天智航、医达健康、派尔特旗下威森特医疗等。   风险提示   企业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机器人手术费用过高或纳入医保报销不及预期;产品应用推广进度不达预期;医疗事故风险。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5页
    2021-12-28
  • 【首创医药行业周报】中药板块热度提升,关注品牌中药发展新机遇

    【首创医药行业周报】中药板块热度提升,关注品牌中药发展新机遇

    中药
      核心观点   医药周观点:中药板块热度提升,关注品牌中药发展新机遇近日,在政策支持、提价催化下,过去估值较低、品牌影响力强的中药企业受到重视。近两年,多项鼓励政策发布,中药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中药企业经营有望实现边际改善。   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初显成效。截至目前, 今年共计 11 款中药新药获批,数量为近 5 年来获批中药新药最多。同时,中成药集采落地相对温和。湖北 19 省中成药集采上周结果公示,共有 157 家企业、182个产品参与,其中 97 家企业、111 个产品中选,中选中成药品价格平均降幅 42.27%,降价相对较为温和。   品牌中成药,兼具药物属性和消费属性,自主型消费较强,定位于消费升级,基本不受医保降药价影响,相反近几年由于名贵中药材原料限制,提价明显。长期看好云南白药(000538)、片仔癀(600436)、中新药业(600329)、广誉远(600771)等。   市场回顾:上周生物医药板块上涨 0.53%,周涨跌幅位居第 10。今年以来, 医药生物下跌 8.62%,跑输沪深 300 指数 3.06 个百分点,排全部 SW 一级行业第 24 位。   细分行业方面,上周医药生物细分板块涨多跌少,中药涨幅最大,上涨 9.41%,医疗服务跌幅最大,下跌 5.7%。今年以来,化学原料药和中药表现最优,年初至今分别上涨 28.81%和 27.11%;化学制剂是表现最弱的子行业,下跌 23.49%。医药商业(-23.49%)、医药商业(-22.30%)、生物制品(-16.20%) 、医疗服务(-12.19%)和医疗器械(-10.10%)跑输医药生物(SW)行业指数。   个股表现来看, 上周涨幅排名前五的个股为:陇神戎发(91.53%)、龙津药业(36.89%)、九安医疗(35.06%)、新天药业(34.82%)和广生堂(27.85%)。跌幅排名前五的个股为: *ST 康美(-22.70%)、纳微科技(-13.65%)、漱玉平民(-13.48%)、昊海生科(-10.73%)和康龙化成(-10.50%)。   估值:估值呈现小幅上升趋势,截止周五(12 月 24 日),医药生物(SW)全行业 PE(TTM)33.80 倍,PB(LF)4.16 倍   风险提示:医药政策风险;降价超预期;系统风险。
    首创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9页
    2021-12-28
  • 医药健康产业行业研究:科学技术进步法出台,看好医药专精特新

    医药健康产业行业研究:科学技术进步法出台,看好医药专精特新

    医疗器械
      事件   2021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后称《科学技术进步法》)。   点评   时隔十三年重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对于支持国内高端科研进步意义重大。该法案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首次通过,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第一次修订,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第二次修订。   再次突出政府采购在科技创新产品及服务发展中的主动作用。强调“对境内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科技创新产品、服务,在功能、质量等指标能够满足政府采购需求的条件下,政府采购应当购买;首次投放市场的,政府采购应当率先购买”。相比2007年法案,本次额外强调“不得以商业业绩为由予以限制”。   与今年专精特新呼应,加速高端科技国产替代。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月27日举行的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指出,“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强调“专精特新”就是要鼓励创新。我们预计后续各地有望结合专精特新发布《科学技术进步法》配套细则。   医药先进制造方向装备设备提升空间大:11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推动原料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面向原料药生产前沿技术领域,引导骨干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及科研院所部署创新链,加快发展核酸反应仪等高端生产装备以及高端膜材料等专用耗材,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制约,提高产业链自主配套水平。加强石化、化工、医药等行业先进技术共享,提升产业融合创新水平。   国产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率较低,替代空间大:中国国产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率较低,国产替代空间巨大。通过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项目专家夏洋向第一财经提供的关于“发改委部分200万元以上科学仪器采购数据统计”,质谱仪国产化率仅为1.19%。   投资建议   看好医药专精特新方向,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驱动的医药上游供应链,包括装备设备、科学仪器、上游耗材、高端原辅料包材四大细分方向。   建议关注:森松国际、泰林生物、聚光科技、纳微科技、威尔药业等。   风险提示   政策推动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创新产品研发失败等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页
    2021-12-28
  • 新股投资价值分析:优宁维——搭建生命科学一站式服务的桥梁

    新股投资价值分析:优宁维——搭建生命科学一站式服务的桥梁

    个股研报
      优宁维(301166)   生命科学景气度高,科学服务业大有可为   2019年市场规模在136亿元,预计2019-2024年期间CAGR为13.8%,2024年达到260亿元。随着我国基础科研经费的持续增长(2010-2019年R&D经费投入CAGR为13.30%),以及生物医药企业等生命科学的下游应用领域蓬勃发展(2015-2019年研发投入CAGR为21.9%),科学服务业有望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空间。生命科学试剂行业具有产品品种繁多、专业性强的特征,上游生产商数量众多、但单一品牌提供产品有限,下游客户群体庞大、但采购批量较小,生命科学试剂行业需要专业的一站式服务商作为链接上游生产商和下游客户的桥梁。   优宁维以抗体为核心,基于一站式平台提供综合技术服务   公司以较多生物、计算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投入和产品类、服务类及业务平台类核心技术的积累为基础,搭建生命科学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具备以下竞争优势:   (1)特色产品组合和应用技术方案:整合了50多家行业知名品牌抗体产品,目前提供生命科学试剂产品SKU超过469万种,为客户提供各研究领域的特色抗体产品,是国内抗体品种及规格最全面的供应商之一。   (2)专业的综合技术服务:公司构建了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团队,在提供生命科学科研产品同时,提供实验服务等配套服务和贯穿售前、售中和售后各环节的技术支持服务,可有效满足客户多元化实验需求,助力客户快捷、高效地开展科研实验。   (3)智能化的供应链系统:公司搭建了电商平台,并充分结合ERP系统、WMS物流系统、第三方国际/国内物流系统、微信发票小程序等实现订单全程可追踪,大幅增加信息透明度,提高交易效率。   盈利预测   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2/2023年收入分别为11.00/14.34/18.6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9.56%/30.36%/30.06%;毛利率分别为23.20%/23.44%/23.5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6/1.41/1.7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8.85%/32.99%/26.06%。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及竞争失败的风险,主要品牌厂商直销替代的风险,供应商相对集中的风险,贸易摩擦及汇率波动风险,研发投入低导致竞争力减弱的风险。
    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5页
    2021-12-28
  • 四百年老字号,大鹏助力展翅高飞

    四百年老字号,大鹏助力展翅高飞

    个股研报
      健民集团(600976)   四百年老字号,股权激励彰显信心   健民集团的前身为始创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的叶开泰。公司作为中华老字号企业,拥有“健民”、“龙牡”、“叶开泰”三大品牌。主导品种龙牡壮骨颗粒为集团的独家产品,是儿童健康成长药物领域的知名品牌。2021前三季度收入26.1亿元,同比增长62.2%;而归母净利润为2.6亿元,同比增长104.4%,前三季度已经超过2020年全年业绩。并且2021年公司进行股权激励来绑定核心管理层利益,解锁条件为剔除大鹏投资收益后的归母净利润未来三年复合增速不低于20%。   龙牡壮骨更新换代焕发新生,新品种推广和研发双重驱动打开增长空间   医药工业端儿科业务是公司的主要营收来源,借助公司独家保护品种龙牡壮骨颗粒的品牌升级,2021上半年公司儿科收入为4.8亿元,同比增长119%。根据推算,龙牡壮骨颗粒所处的营养补充剂市场规模超过130亿元,依靠其在儿童补充剂领域中极强的产品力和品牌力,有望成为10亿级别的大单品。   公司整体研发工作稳步推进:其中包括中药1.1类新药利胃胶囊已进入申报生产后的药审中心专业评审;小儿止咳糖浆及牛黄小儿退热贴Ⅲ期临床研究进展顺利等。   公司推广渠道资源丰富,通过广告持续传播、KA连锁合作、空白市场开发等举措,保持了主导产品规模、利润的稳步提升,其中两个潜力单品健脾生血颗粒/片和便通胶囊的销量也是近年来逐步加速。   我们认为,借助成熟的推广渠道,新品种推广和研发将有望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点。   参股公司健民大鹏:体外培育牛黄堪称中药材届的“钻石新星”   公司于2005年参股健民大鹏药业,目前持股比例为33.54%。健民大鹏药业拥有的体外培育牛黄是国家中药1类新药品种,而体外培育牛黄能够替代天然牛黄的,因此完美填补了天然牛黄供应不足的空间。并且体外培育牛黄依靠产能可以保证、价格更便宜的优势,越来越被下游客户所认可。   2012-2020年健民大鹏营收和净利润高速增长,2020年营业收入为4.8亿元,8年复合增长率为23%;2020年净利润为2.9亿元,8年复合增长率为37%。未来继续看好健民大鹏在体外培育牛黄量价齐升下的高速增长。   公司价值再认识,唯一的体外培育牛黄提供商具有极强稀缺性   我们认为健民集团的市值不能单一的去看待,分为两个部分分部估值更为合理。1)健民大鹏:参股33.5%且股权比例稳定,并且安宫牛黄丸持续提价,公司作为唯一的体外培育牛黄提供商,具备极强的资源属性和不可替代性,该部分股权价值估值可以参考同样稀缺的标的片仔癀。2)主营业务:属于传统中药OTC品种,单品种市场空间可以进一步扩大,净利润贡献稳定,可参考传统品牌OTC公司估值。   投资建议:首次覆盖,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收入分别32.7/39.7/45.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2%/21.3%/15.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4.3/5.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4.3%/30.4%/24.2%,对应2021~2023年EPS为2.16/2.82/3.50元,对应估值为36X/28X/23X。考虑到公司主业稳定增长、研发产品有梯队,参股公司健民大鹏体外培育牛黄极具稀缺性,首次覆盖,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公司业绩不及预期;健民大鹏药业增速不及预期;品牌推广不及预期。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2页
    2021-12-28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