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istItem.name }}快速筛选药品,用摩熵药筛
微信扫一扫-立即使用
医药:国产创新药颇具全球竞争力,出海为大方向
下载次数:
1632 次
发布机构:
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
2024-09-14
页数:
152页
核心观点
研发实力显著增强,国产新药进入收获期。自2017年以来,国产新药各阶段临床试验数量稳步增长,国产新药在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中的参与度也稳步增长,2020年至2023年从207起上升至286起,在这一趋势中,高技术力疗法和FIC产品比例上升明显,例如ADC的临床数量占比从2018-2020年的1.8%增长至2021-2023年的4.9%;目前国产创新药在国内外市场均获得认可,国内上市药品中国产比例从2017年的20%增至2023年的51%;而国际上,截至2024年上半年共有7款中国创新药获得FDA批准上市,其中,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和传奇生物的西达基奥仑赛在2023年分别实现了13亿美元和5亿美元的全球销售额;BD方面亦成果斐然,国产创新药license-out金额逐年上升,22年科伦博泰与默沙东就多款ADC产品达成超过118亿美元年度合作、23年百利天恒与BMS就BL-B01D1达成8亿美元首付、84亿美元总金额,均创下记录。
海外市场大有可为,国产新药出海正当时。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全球医药市场规模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23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达到了14723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0694亿美元;相比于中国市场,部分海外发达国家展现出更高的创新药物市场支付能力。据OECD统计,2022年我国人均卫生支出为979美元,相比之下,排名第一的美国的人均卫生支出高达12555美元,是中国的13倍之多。而且发达国家能为国产创新药提供更广阔的定价空间,例如呋喹替尼美国定价为中国24倍、君实的特瑞普利单抗美国定价为中国33倍;目前国内创新药支出占药品比例为个位数,与日本等国相比也有较大增长空间。
中国创新药多种出海模式并驾齐驱,充分彰显全球竞争力。目前国产创新药出海模式可细分为自建团队、NewCo、License-out以及兼并收购,每种模式均赋予了企业不同程度的海外市场研发、商业化及整体战略的话语权。自主出海的典型代表是百济神州,其出海产品泽布替尼在2023年成为中国第一个十亿美金分子;NewCo模式为国内创新药企提供了一种新的国际化路径,如恒瑞医药用三个GLP-1产品组合换取了1亿首付和Hercules公司19.9%的股权等;license-out是目前中国药企出海探索中的最为主流的选择。近几年来中国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逐年上升,2023年中国license-out交易披露总金额达421亿美元,同比增长112%。首付款总额也呈上涨趋势,2023年跨境License-out首付款总和为46.3亿美元,同比增长305%;同时中国创新药企被外国公司并购的总金额逐年上升,仅2024年上半年收购总金额相较于2023年全年已经实现29.15%的增长。
国产新药进入商业化,创新药企逐步盈利。在当前资本市场紧缩的背景下,创新药公司是否具备自我造血能力,已成为投资者选择股票的重要考量标准。艾力斯、百济神州等企业凭借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成功上市和销售,逐步实现扭亏。自身产品商业化的典型代表是艾力斯,其核心产品伏美替尼2021年获批上市以来仅用3年时间,实现了2023年全年19.72亿元的销售额。除了自身产品商业化,科伦博泰、亚盛医药、百利天恒等公司通过将产品License-out的策略,也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了报表端盈利。多元化盈利模式大大提高了创新药企扭亏为盈的可能性,同时加强了创新药资产的确定性。
国内创新药政策逐步回暖,多维度支持创新。从政策端看,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政策逐步落地,进院、支付端对估值束缚有望解除。7月4日,国常会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各地政府也迅速跟进实施。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次政策对创新药进院端的支持:北京市取消了医疗机构药品数量的限制,并且要求国谈药品目录公布后一个月内召开药事会,全年药事会召开不少于4次;上海市也明确对各级医院的用药目录品种数不设数量限制,推动目录药品落地;广东省提出放宽医疗机构配备药品限制,删除了药品总品种数量方面的限制要求,进一步畅通国谈药品进医院的渠道。
建议关注产品有海外销售预期及产品有强出海预期标的,推荐组合配置龙头及催化强的标的:A股推荐恒瑞医药、百济神州、海思科,关注迪哲医药、三生国健、泽璟制药等;H股推荐信达生物、和黄医药、科伦博泰、亚盛医药,关注康方生物、康诺亚等。
风险提示:创新药疗效不及预期风险、新药研发及审批进展不及预期、竞争格局恶化风险、医保谈判价格不及预期风险、药品销售不及预期、政策的不确定性、全球业务相关风险等。
本报告的核心观点是:国产创新药研发实力显著增强,已进入收获期,并具备强大的全球竞争力;“出海”是国产创新药发展的大方向,多种出海模式并驾齐驱;创新药企逐步盈利,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本节通过NMPA受理的1类新药IND品种数量、国产新药各阶段临床试验数量、中国药企注册性临床开展数量、新药管线中高技术力疗法和FIC产品比例、热门靶点药物占比、新药NDA和上市数量等数据,论证了国产创新药研发实力的显著增强和进入收获期的趋势。数据显示,国产新药临床管线数量逐年上升,2023年达到近五年新高;高技术力疗法和FIC产品比例显著增加,ADC药物临床数量占比从2018-2020年的1.8%增长至2021-2023年的4.9%;新药NDA申请量和上市数量逐年上升,国产药品比例增长显著,2023年国产药品占比达到51%。药品审评速度提升,绝大多数药品可在两年内获得批准。
本节分析了海外医药市场规模、发达国家人均卫生支出、创新药定价空间等因素,指出海外市场对国产创新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据显示,全球医药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0694亿美元;发达国家人均卫生支出远高于中国,为创新药提供更广阔的定价空间,例如呋喹替尼美国定价为中国24倍,君实的特瑞普利单抗美国定价为中国33倍。
本节介绍了国产创新药主要的出海模式,包括自建团队、NewCo、License-out和兼并收购,并分析了各自的优势和挑战。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License-out交易披露总金额达421亿美元,同比增长112%;首付款总额也呈上涨趋势,2023年达46.3亿美元,同比增长305%。高技术附加的分子更容易获得高付款费用,ADC药物首付款总额位列第一。
本节分析了创新药企的盈利模式,包括自身产品商业化和License-out策略,并列举了部分已实现盈利的企业。数据显示,艾力斯、百济神州等企业凭借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成功上市和销售,逐步实现扭亏为盈;科伦博泰、亚盛医药、百利天恒等公司通过License-out策略,也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了盈利。
本节梳理了近年来创新药相关的政策,并分析了政策对创新药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2024年7月,《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审议通过,各地政府也迅速跟进实施,从政策端、临床端、支付端等多维度支持创新药发展。
本节分析了肿瘤(肺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胃癌)、自身免疫疾病(银屑病、红斑狼疮、特应性皮炎、白癜风)、代谢性疾病(肥胖症、糖尿病)和神经系统疾病(阿尔兹海默症)等领域的治疗现状和创新药研发进展,指出创新药有望改写疾病治疗范式,突破治疗瓶颈。详细分析了各疾病领域的关键靶点、在研药物、临床数据以及市场竞争格局。
本节介绍了ADC药物和双特异性抗体等前沿技术在创新药研发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和市场前景。数据显示,全球进入临床阶段的ADC药物和双特异性抗体药物数量众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本节分析了部分海外大型医药企业的营收和市值数据,并对2024年上半年全球畅销药TOP30进行了梳理,为国产创新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参考。
本节梳理了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全球重磅学术会议,并指出这些会议将为国产创新药带来持续的催化剂。
本节列出了部分创新药主要标的,并对其业绩、管线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分析。
本报告基于公开数据,对国产创新药市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国产创新药研发实力显著增强,已进入收获期,并具备强大的全球竞争力;“出海”是国产创新药发展的大方向,多种出海模式并驾齐驱;创新药企逐步盈利,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报告还对部分创新药企和重点产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医药行业风险较高,投资需谨慎。
小核酸行业:MNC加大BD,慢病 + 肝外领域潜力无限
医药生物行业跟踪周报:美降息利于CXO复苏,重点推荐药明康德、皓元医药等
基础化工周报:尿素价格回调
创新管线进展点评:BGM0504片剂中美均进入I期临床,在研管线顺利推进
摩熵咨询是摩熵数科旗下生物医药专业咨询服务品牌,由深耕医药领域多年的专业人士组成,核心成员均来自国际顶级咨询机构和行业标杆企业,涵盖立项、市场、战略、投资等从业背景,依托摩熵数科丰富的外部专家资源及全面的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为客户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定制化解决方案
对不起!您还未登录!请登陆后查看!
您今日剩余【10】次下载额度,确定继续吗?
请填写你的需求,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nameTip}}
{{companyTip}}
{{telTip}}
{{sms_codeTip}}
{{emailTip}}
{{descriptionTip}}
*请放心填写您的个人信息,该信息仅用于“摩熵咨询报告”的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