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2022年医药生物行业年度策略报告:从繁荣到平淡,守正出奇

2022年医药生物行业年度策略报告:从繁荣到平淡,守正出奇

研报

2022年医药生物行业年度策略报告:从繁荣到平淡,守正出奇

  核心观点:   医药行业2021走势复盘和2022年研判。复盘2021年医药行业全年走势,上半场强势特征明显,主要受CXO板块和新冠产业链的超预期业绩表现驱动,大市值、高ROE和高增长的龙头白马领跑市场。进入下半场,伴随龙头白马的高估值和交易赛道的拥挤,大市值、高景气板块连续多月回调,叠加CDE创新药研发指引等新政策出台、集采预期变化和部分医疗服务龙头阶段性业绩低于预期等因素,市场情绪带动创新药及其产业链持续下行。11月以后,随着负面因素充分释放,低估值中药、药店等板块,超跌的医疗器械板块,以及通胀预期下涨价的原料药等板块带动复苏行情。从风格来看,中小市值企业表现明显占优。长周期来看,医药行业自2019年开启了新一轮的牛市,并且持续两年。叠加新冠疫情需求刺激,防护、检测和预防等板块业绩均进入业绩爆发后期,新冠“悬崖”的担忧增加了预期的不确定性。整体来看,我们认为医药行业2022年大概率维持震荡走势,估值中枢抬升,结构分化行情特征明显。   创新趋势不变,集采和医保谈判常态化。2021年11月19日,CDE正式发布并施行《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文件要求未来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从确定研发方向到开展临床试验,都应贯彻以临床需求、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开发原则。该原则将推动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逐步从me-too往mebetter或者完全自主的创新药的路径上转型,给真正有价值的创新释放出更多的资源,避免“高水平重复”带来的同质化竞争,长远来看将利好创新药头部公司及差异化公司。药品集采逐渐步入常态化。国家医保局组织开展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胰岛素集采渐次落地。除国家层面在积极推动药品带量采购之外,2020年以来,省际联盟集采广泛发展,除港澳台外,基本我国所有省市都参与各种省际联盟采购。省际联盟带量采购范围大,谈判筹码强,以量换价成功率较高,是国家集采之外的有效补充,包括湖北等19省联盟的中成药集采落地,具备很强的示范效应。2021年12月3日,2021版国家医保目录发布,新版目录于2022年1月1日执行。调整后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为2860种,其中西药1486种,中成药1374种,均为历轮医保目录谈判品种数量之最。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连续4年累计新增507个药品。本次调整,共计74种药品新增进入目录,11种药品被调出目录。本次调整,共计对117个药品进行了谈判,谈判成功94个,其中,目录外85个独家药品谈成67个。平均降价61.71%,最高降价幅度94%,与历次谈判相比均处于较高水平。医保目录较高的谈判成功率一方面表明了国家对于医保谈判普惠性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医保目录谈判框架基本已定的前提下,市场及医药公司针对谈判准备越来越充分。随着集采和医保谈判的逐步推进,未来行业持续分化,龙头效应进一步凸显,生产管线丰富,研发能力突出,竞争格局较好的企业有望从中获益,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基金重仓持股数据显示,医药行业超配比率依然局行业前列。2021年前三季度,基金重仓持有A股医药生物行业的市值占持有A股市值的比例分别为13.75%、14.47%和13.25%,总体比较平稳。其中,三季度持仓比例仅次于食品饮料。医药行业目前依然处在超配状态,超配4.39%,在行业中排名第3。尽管2021年震荡特征明显,医药行业防御属性仍然受到机构的投资青睐。资金方面,2021年前三季度,医药基金发行数量共计438个,发行规模共计6981.89亿元,依旧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增量资金的流入对整个行业的估值形成有效支撑。外资持股占医药生物行业总市值比重相对较低,占比约为3.68%;外资持股占流通市值比例为7.63%,2021年2月5日为外资持股占流通市值比例的高点,为8.38%,医药生物行业外资持股市值的占比整体呈上升趋势。从渠道来看,陆股通是外资流入的主要投资渠道且呈上升趋势,目前占外资投资医药生物行业比重的93.17%。外资持续涌入A股市场,在为我国资本市场提供更多海外资金的同时,同时会带来市场投资风格的变化。风格显示,陆股通在医药生物行业投资方向以生物制品及CXO等大中型公司为主,QFII在医药生物行业投资方向以医疗器械和中药公司为主,整体布局倾向于中小市值公司。   融资渠道通畅,医药行业融资规模和证券化率不断提升。2021年,医药生物行业整体融资1366.24亿元,同比下滑-3.57%。其中,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行业融资总额1122.23亿元,同比下滑3.38%;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行业融资总额244.00亿元,同比下滑4.46%。总体来看,首发上市融资规模占比最大。总体来看,2020年、2021年均为医药生物公司集中上市的年份。对比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和医药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截至2021年11月,医药生物行业营业收入占医药生物制造业营业收入的77.60%,利润总额占49.00%。从趋势上来看,自2013年开始医药生物行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在医药制造业中的占比逐年提升,医药生物行业证券化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受新冠需求爆发等因素驱动,医疗器械、生物制品和医疗服务三个板块表现出超强的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   老龄化进程驱动常规医疗需求,新冠产业链是当前医疗总需求的重要一环。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149个地级及以上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超过了14%,进入到深度老龄化。总的来看,2020年65岁人口占总人口之比为13.5%,较2015年的10.5%有明显攀升。预计到204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慢性病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老龄人口的增加意味着慢病防治需求的增加。老龄化进程是常规医疗需求的重要驱动力。PANGO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14日,新冠病毒已经出现1727个变种,新的变异毒株的出现凸显了新冠疫情防控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目前流行的Omicron毒株的高传染性、低重症率增加了新冠流行预期的不确定性,疫情短期或难以结束。新冠“悬崖”决定了产业链的盛衰拐点,站在当前的时点,新冠产业链是医疗总需求的重要一环,根据消费特征的差异,新冠检测、治疗的投资机会优于防护和疫苗环节,同时决定了医药产业的出口结构。   多项支付端数据显示医疗消费依然存在巨大的释放空间。我国人均卫生费用从2010年的1490.1元增加到2020年的5112.3元,尽管2020年人均卫生费用增速和前几年相比有所下滑,但仍有9.49%,保持较高水平。从结构上看,个人卫生支出比例持续下降,从2010年的35.29%下降到2020年的27.65%,为医疗消费的进一步释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医保基金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基本医保基金收入24846亿元,增速为1.74%;我国基本医保基金支出为21032亿元,增速为0.85%,收入增速大于支出增速,且均呈现放缓趋势,两者变化分别受受疫情以来阶段性减半征收职工医保单位缴费、以及药品集采和医保谈判带来的医保基金支出节约影响所致。纵向对比,2018-2019年医保基金支出增速连续两年高于收入增速,但在2020年实现反转。医保基金盈余方面,2020年我国医保基金盈余为3814亿元,增速为6.92%,与前两年相比,增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健康险方面,2021年1-10月,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为7435.64亿元,增速为3.82%,增速与2020年相比有所下降。整体来看,我国健康险近年来发展较为快速,保费收入维持增长态势,成为个人支付、医保基金支付以外的另一支撑。从结构上看,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91%,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7.86%,医疗消费仍然存在巨大的空间。   医药生物行业估值阶段性处于中低位。统计2000年以来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采用申万医药指数,医药生物行业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估值较低分位,行业PE处于31.58%分位,子板块方面,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生物制品、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的PE分别为处于32.00%、35.92%、62.74%、10.28%、18.30%、12.20%和20.94%分位;医药生物行业PB处于54.97%分位,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生物制品、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的PB分别处于43.02%、27.82%、44.36%、41.19%、23.89%、75.19%和59.81%分位。整体来看,医药行业的估值处在相对较低的位置。按照2021年12月31日的收盘数据,采用整体法计算,医药行业(TTM)的市盈率和市净率(最新报告期MRQ)分别为33.46和4.72。2020年医药行业相对A股整体的市盈率和市净率的溢价比率分别为2.35和2.87,2021年医药行业相对A股整体的市盈率和市净率的溢价比率分别为1.99和2.47,较2020年有所下滑。整体来看,医药商业处在降低位置,受年末估值修复行情驱动,中药板块溢价比率显著提升。   投资策略。2021年海外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国内零星散发,新冠疫苗接种提高了人类整体防御能力,全球结构性防疫不均衡特征和奥密克戎等超级变种的出现决定了新冠流感化非一夕之功。常规医疗需求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新冠医疗需求的持续构成了全球医疗需求的现状,医药行业加速迭代。政策鼓励创新、医疗市场国际化、集采和医保谈判常态化等是医疗行业的常规演绎。2022年医药行业或呈现六大特征:1)相对低估值和确定高需求决定医药行业整体表现优于2021年;2)行情延续快速轮动风格,低估值价值表现优于高估值成长;3)中小市值公司领先表现,大市值看下半场;4)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贯穿医药行业长周期投资,只会迟到,不会缺席;5)“疫苗+奥密克戎”提升免疫屏障,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全球防疫的不均衡特征决定了新冠疫情长尾需求,检测和治疗投资机会   优优于疫苗和防护;6)行业加速分化,差异化产品和模式会被给予更高估值定价。结合行业政策、需求和市场风格的变化,建议在结构分化行情确定的情况下,重点关注成长确定的白马股和产品差异化布局具备超预期可能的二线蓝筹,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政策持续引导下的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包括创新药生产企业以及为创新药提供服务的CXO企业等;二是具备进口替代能力的高端医疗器械龙头及检测类等疫情耗材生产企业;三是受益市场集中度提升,稳健扩张的连锁药店;四是市场需求旺盛的第三方检测医疗服务机构;五是兼备消费和防疫属性的生物制品企业;六是具备“真创新”和“强消费”属性的中药企业。   重点公司。建议关注2022年核心组合,包括药明康德、恒瑞医药、恩华药业、君实生物-U、乐普医疗、迈瑞医疗、一心堂、迪安诊断、华兰生物、康希诺-U、长春高新和天士力。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风险;行业政策风险;研发风险;药械降价风险;业绩不及预期风险;海外扩张不及预期风险。
报告标签:
  • 生物制品
报告专题:
  • 下载次数:

    1650

  • 发布机构:

    中航证券

  • 发布日期:

    2022-01-19

  • 页数:

    88页

下载全文
定制咨询
报告内容
AI精读报告
报告摘要

  核心观点:

  医药行业2021走势复盘和2022年研判。复盘2021年医药行业全年走势,上半场强势特征明显,主要受CXO板块和新冠产业链的超预期业绩表现驱动,大市值、高ROE和高增长的龙头白马领跑市场。进入下半场,伴随龙头白马的高估值和交易赛道的拥挤,大市值、高景气板块连续多月回调,叠加CDE创新药研发指引等新政策出台、集采预期变化和部分医疗服务龙头阶段性业绩低于预期等因素,市场情绪带动创新药及其产业链持续下行。11月以后,随着负面因素充分释放,低估值中药、药店等板块,超跌的医疗器械板块,以及通胀预期下涨价的原料药等板块带动复苏行情。从风格来看,中小市值企业表现明显占优。长周期来看,医药行业自2019年开启了新一轮的牛市,并且持续两年。叠加新冠疫情需求刺激,防护、检测和预防等板块业绩均进入业绩爆发后期,新冠“悬崖”的担忧增加了预期的不确定性。整体来看,我们认为医药行业2022年大概率维持震荡走势,估值中枢抬升,结构分化行情特征明显。

  创新趋势不变,集采和医保谈判常态化。2021年11月19日,CDE正式发布并施行《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文件要求未来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从确定研发方向到开展临床试验,都应贯彻以临床需求、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开发原则。该原则将推动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逐步从me-too往mebetter或者完全自主的创新药的路径上转型,给真正有价值的创新释放出更多的资源,避免“高水平重复”带来的同质化竞争,长远来看将利好创新药头部公司及差异化公司。药品集采逐渐步入常态化。国家医保局组织开展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胰岛素集采渐次落地。除国家层面在积极推动药品带量采购之外,2020年以来,省际联盟集采广泛发展,除港澳台外,基本我国所有省市都参与各种省际联盟采购。省际联盟带量采购范围大,谈判筹码强,以量换价成功率较高,是国家集采之外的有效补充,包括湖北等19省联盟的中成药集采落地,具备很强的示范效应。2021年12月3日,2021版国家医保目录发布,新版目录于2022年1月1日执行。调整后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为2860种,其中西药1486种,中成药1374种,均为历轮医保目录谈判品种数量之最。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连续4年累计新增507个药品。本次调整,共计74种药品新增进入目录,11种药品被调出目录。本次调整,共计对117个药品进行了谈判,谈判成功94个,其中,目录外85个独家药品谈成67个。平均降价61.71%,最高降价幅度94%,与历次谈判相比均处于较高水平。医保目录较高的谈判成功率一方面表明了国家对于医保谈判普惠性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医保目录谈判框架基本已定的前提下,市场及医药公司针对谈判准备越来越充分。随着集采和医保谈判的逐步推进,未来行业持续分化,龙头效应进一步凸显,生产管线丰富,研发能力突出,竞争格局较好的企业有望从中获益,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基金重仓持股数据显示,医药行业超配比率依然局行业前列。2021年前三季度,基金重仓持有A股医药生物行业的市值占持有A股市值的比例分别为13.75%、14.47%和13.25%,总体比较平稳。其中,三季度持仓比例仅次于食品饮料。医药行业目前依然处在超配状态,超配4.39%,在行业中排名第3。尽管2021年震荡特征明显,医药行业防御属性仍然受到机构的投资青睐。资金方面,2021年前三季度,医药基金发行数量共计438个,发行规模共计6981.89亿元,依旧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增量资金的流入对整个行业的估值形成有效支撑。外资持股占医药生物行业总市值比重相对较低,占比约为3.68%;外资持股占流通市值比例为7.63%,2021年2月5日为外资持股占流通市值比例的高点,为8.38%,医药生物行业外资持股市值的占比整体呈上升趋势。从渠道来看,陆股通是外资流入的主要投资渠道且呈上升趋势,目前占外资投资医药生物行业比重的93.17%。外资持续涌入A股市场,在为我国资本市场提供更多海外资金的同时,同时会带来市场投资风格的变化。风格显示,陆股通在医药生物行业投资方向以生物制品及CXO等大中型公司为主,QFII在医药生物行业投资方向以医疗器械和中药公司为主,整体布局倾向于中小市值公司。

  融资渠道通畅,医药行业融资规模和证券化率不断提升。2021年,医药生物行业整体融资1366.24亿元,同比下滑-3.57%。其中,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行业融资总额1122.23亿元,同比下滑3.38%;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行业融资总额244.00亿元,同比下滑4.46%。总体来看,首发上市融资规模占比最大。总体来看,2020年、2021年均为医药生物公司集中上市的年份。对比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和医药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截至2021年11月,医药生物行业营业收入占医药生物制造业营业收入的77.60%,利润总额占49.00%。从趋势上来看,自2013年开始医药生物行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在医药制造业中的占比逐年提升,医药生物行业证券化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受新冠需求爆发等因素驱动,医疗器械、生物制品和医疗服务三个板块表现出超强的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

  老龄化进程驱动常规医疗需求,新冠产业链是当前医疗总需求的重要一环。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149个地级及以上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超过了14%,进入到深度老龄化。总的来看,2020年65岁人口占总人口之比为13.5%,较2015年的10.5%有明显攀升。预计到204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慢性病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老龄人口的增加意味着慢病防治需求的增加。老龄化进程是常规医疗需求的重要驱动力。PANGO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14日,新冠病毒已经出现1727个变种,新的变异毒株的出现凸显了新冠疫情防控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目前流行的Omicron毒株的高传染性、低重症率增加了新冠流行预期的不确定性,疫情短期或难以结束。新冠“悬崖”决定了产业链的盛衰拐点,站在当前的时点,新冠产业链是医疗总需求的重要一环,根据消费特征的差异,新冠检测、治疗的投资机会优于防护和疫苗环节,同时决定了医药产业的出口结构。

  多项支付端数据显示医疗消费依然存在巨大的释放空间。我国人均卫生费用从2010年的1490.1元增加到2020年的5112.3元,尽管2020年人均卫生费用增速和前几年相比有所下滑,但仍有9.49%,保持较高水平。从结构上看,个人卫生支出比例持续下降,从2010年的35.29%下降到2020年的27.65%,为医疗消费的进一步释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医保基金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基本医保基金收入24846亿元,增速为1.74%;我国基本医保基金支出为21032亿元,增速为0.85%,收入增速大于支出增速,且均呈现放缓趋势,两者变化分别受受疫情以来阶段性减半征收职工医保单位缴费、以及药品集采和医保谈判带来的医保基金支出节约影响所致。纵向对比,2018-2019年医保基金支出增速连续两年高于收入增速,但在2020年实现反转。医保基金盈余方面,2020年我国医保基金盈余为3814亿元,增速为6.92%,与前两年相比,增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健康险方面,2021年1-10月,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为7435.64亿元,增速为3.82%,增速与2020年相比有所下降。整体来看,我国健康险近年来发展较为快速,保费收入维持增长态势,成为个人支付、医保基金支付以外的另一支撑。从结构上看,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91%,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7.86%,医疗消费仍然存在巨大的空间。

  医药生物行业估值阶段性处于中低位。统计2000年以来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采用申万医药指数,医药生物行业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估值较低分位,行业PE处于31.58%分位,子板块方面,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生物制品、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的PE分别为处于32.00%、35.92%、62.74%、10.28%、18.30%、12.20%和20.94%分位;医药生物行业PB处于54.97%分位,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生物制品、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的PB分别处于43.02%、27.82%、44.36%、41.19%、23.89%、75.19%和59.81%分位。整体来看,医药行业的估值处在相对较低的位置。按照2021年12月31日的收盘数据,采用整体法计算,医药行业(TTM)的市盈率和市净率(最新报告期MRQ)分别为33.46和4.72。2020年医药行业相对A股整体的市盈率和市净率的溢价比率分别为2.35和2.87,2021年医药行业相对A股整体的市盈率和市净率的溢价比率分别为1.99和2.47,较2020年有所下滑。整体来看,医药商业处在降低位置,受年末估值修复行情驱动,中药板块溢价比率显著提升。

  投资策略。2021年海外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国内零星散发,新冠疫苗接种提高了人类整体防御能力,全球结构性防疫不均衡特征和奥密克戎等超级变种的出现决定了新冠流感化非一夕之功。常规医疗需求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新冠医疗需求的持续构成了全球医疗需求的现状,医药行业加速迭代。政策鼓励创新、医疗市场国际化、集采和医保谈判常态化等是医疗行业的常规演绎。2022年医药行业或呈现六大特征:1)相对低估值和确定高需求决定医药行业整体表现优于2021年;2)行情延续快速轮动风格,低估值价值表现优于高估值成长;3)中小市值公司领先表现,大市值看下半场;4)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贯穿医药行业长周期投资,只会迟到,不会缺席;5)“疫苗+奥密克戎”提升免疫屏障,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全球防疫的不均衡特征决定了新冠疫情长尾需求,检测和治疗投资机会

  优优于疫苗和防护;6)行业加速分化,差异化产品和模式会被给予更高估值定价。结合行业政策、需求和市场风格的变化,建议在结构分化行情确定的情况下,重点关注成长确定的白马股和产品差异化布局具备超预期可能的二线蓝筹,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政策持续引导下的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包括创新药生产企业以及为创新药提供服务的CXO企业等;二是具备进口替代能力的高端医疗器械龙头及检测类等疫情耗材生产企业;三是受益市场集中度提升,稳健扩张的连锁药店;四是市场需求旺盛的第三方检测医疗服务机构;五是兼备消费和防疫属性的生物制品企业;六是具备“真创新”和“强消费”属性的中药企业。

  重点公司。建议关注2022年核心组合,包括药明康德、恒瑞医药、恩华药业、君实生物-U、乐普医疗、迈瑞医疗、一心堂、迪安诊断、华兰生物、康希诺-U、长春高新和天士力。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风险;行业政策风险;研发风险;药械降价风险;业绩不及预期风险;海外扩张不及预期风险。

中心思想

本报告的核心观点是:2022年医药生物行业将从2021年的繁荣转向平淡,呈现震荡走势,估值中枢抬升,结构性分化行情特征明显。 报告建议投资者关注成长确定性高的白马股和具备超预期潜力的二线蓝筹,重点关注创新药及产业链、高端医疗器械、连锁药店、第三方检测医疗服务机构、生物制品和具有“真创新”和“强消费”属性的中药企业。

2021年医药行业复盘与2022年展望

2021年医药行业上半年强势上涨,主要由CXO板块和新冠产业链的超预期业绩驱动,大市值龙头白马股领跑市场。下半年,受龙头白马股高估值、交易拥挤、新政策出台(如CDE创新药研发指引)、集采预期变化及部分医疗服务龙头业绩低于预期等因素影响,市场情绪低迷,创新药及其产业链持续下行。11月后,负面因素充分释放,低估值中药、药店、医疗器械及原料药板块带动市场复苏,中小市值企业表现突出。2022年,医药行业预计将维持震荡,估值中枢抬升,结构性分化明显。

创新与集采常态化下的行业发展趋势

创新趋势不变,但集采和医保谈判常态化将加剧行业分化。CDE发布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将推动企业向me-better或完全自主创新转型,利好创新药头部和差异化公司。药品集采常态化,国家层面和省际联盟集采持续推进,带量采购范围扩大,谈判筹码增强,以量换价成功率提高,龙头效应进一步凸显。2021年医保目录调整,新增药品数量创历年新高,平均降价幅度也较高,体现了国家对医保谈判普惠性的重视,也表明医药公司对谈判准备日益充分。

主要内容

医药行业市场走势复盘

2021年医药生物板块走势复盘:震荡整理,疲态尽显

2021年医药生物板块整体呈现震荡整理态势,上半年强势,下半年回调。上半年主要受CXO和新冠产业链驱动,大市值、高ROE、高增长的龙头白马股领涨;下半年则受高估值、交易拥挤、新政策、集采预期变化及部分医疗服务龙头业绩不及预期等因素影响,创新药及其产业链持续下行。11月后,低估值板块和超跌板块带动市场复苏。图表1和图表2分别显示了板块整体走势和各子板块月涨跌幅情况。图表3显示2021年申万一级行业涨跌幅,医药生物板块排名中后位。

2021年医药生物板块走势复盘:上半年优于下半年

2021年4月医药生物板块整体上涨,医疗服务、疫苗和体外诊断等子板块表现强势;11月,受医保谈判结果利好影响,多个板块修复性上涨,医疗设备、体外诊断和中药涨幅领先。中药板块触底反弹持续至年底,主要基于业绩边际改善和估值修复。

2021年医药生物板块走势复盘:横向比较表现居中后位

与其他行业相比,2021年申万医药生物指数跑输沪深300指数,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27位。

医药生物板块长周期位置:震荡蓄势和结构分化

医药行业自2019年开启新一轮牛市,持续两年,新冠疫情刺激防护、检测和预防板块业绩爆发,但“新冠悬崖”增加了预期不确定性。2022年,医药行业预计将维持震荡走势,估值中枢抬升,结构性行情特征明显。

医药生物子板块表现:多数上涨,市值分布差异决定呈现出和指数整体不同形态

2021年多个子板块上涨,但由于市值分布差异,与指数整体表现不同。涨幅前五的子板块为:其他医疗服务、中药、医疗设备、原料药和医疗研发外包;涨幅后五的子板块为:医院、线下药店、血液制品、其他生物制品和疫苗。

医药公司的市场表现:中小市值药企表现最佳

2021年,中小市值药企表现最佳,股价上涨公司数量占比远超大型和中型药企。

医药生物板块业绩表现:营收位居中游水平,归母净利润居中上游水平

2021年前三季度,医药生物板块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规模及增速均处于中上游水平。

医药行业政策梳理

2021年重要政策:医药行业创新发展趋势明确

CDE发布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将推动创新药研发,利好创新药头部和差异化公司。“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规划也强调药品高质量和创新发展。

全国范围集采:药品集采品种、中选品种数量和降价幅度等各个维度均再次有所提升

历轮药品集采工作在品种数量、中选品种数量、参加企业数量和中选企业数量上均有较大提升。胰岛素集采落地,国产替代加速。高值耗材集采第二轮开展,未来或保持每年集采一个品种态势。

省级范围集采:药品集采跨区域联合集采广泛发展,覆盖品种多样;中成药首次集采;冠脉导引导丝、人工晶状体、吻合器等产品类别成为未来趋势

省际联盟集采广泛发展,覆盖品种多样,中成药首次集采对全国中成药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省级集采在耗材领域涉及冠脉导引导丝、人工晶状体、骨科创伤类、止血防粘连材料等,反映了未来国家集采趋势。

2021年医保谈判:67个独家品种谈判成功

2021年医保目录调整,新增药品数量创历年新高,平均降价幅度也较高,体现了国家对医保谈判普惠性的重视。

基金持仓显示医药依然超配

基金重仓持股情况:医药超配比率排名靠前,重仓持股水平维持平稳,略有抬升

医药行业重仓、超配比率在行业居前,2021年前三季度基金重仓持股比例较为平稳,略有抬升,依旧保持超配状态。

医药基金发行数量依旧维持在较高水平

2021年前三季度医药基金发行数量和规模依旧维持在较高水平,增量资金流入对行业估值形成支撑。

融资通畅,证券化率持续提升

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情况:融资规模小幅下滑,首发上市融资规模占比最大,上市公司数量同比小幅上升

2021年医药生物行业整体融资规模同比下滑,但首发上市融资规模占比最大,2020年和2021年均为医药生物公司集中上市年份。

医药制造业情况:同比大幅改善,证券化率上升趋势明显

2021年1-11月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大幅增长,医药生物行业证券化率整体呈上升趋势。

常规医疗和新冠疫情构成医疗总需求

老龄化进程加速,慢性病患病率上升

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65岁以上人口占比持续上升,慢性病患病率与年龄正相关,增加了慢病防治需求。

新冠“悬崖”:海外疫情仍在蔓延,国内疫情多地零星爆发为主,总体控制良好;疫苗接种加速,低收入国家疫苗需求亟待满足;全球新冠口服药研发取得突破进展,有望实现新冠流感化;新冠变种持续扩散,疫情短期或难以结束

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出现增加了疫情不确定性。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局部地区反弹仍带来挑战。全球疫苗接种取得进展,但地域和收入水平差异导致接种不均衡。新冠口服药研发取得突破,有望加速新冠流感化进程。

多项支付能力均有提升

卫生费用情况:人均卫生费用持续提升,个人卫生费用占比持续下降

我国人均卫生费用持续提升,但个人卫生支出占比持续下降,为医疗消费释放提供了空间。

医保基金收入、支出情况:增速放缓,个人账户结余增速提升

医保基金收入和支出增速放缓,但个人账户结余增速提升,医保基金统筹账户结余也保持增长。

商业保险情况:维持增长趋势

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维持增长态势,成为个人支付、医保基金支付以外的另一支撑。

个人支付能力持续提升: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速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医疗消费空间巨大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速均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医疗消费仍有巨大空间。

2022年投资策略

估值:医药行业估值整体处于较低分位,医药商业估值较低,中药溢价比率提升明显

医药行业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估值较低分位,医药商业估值较低,中药板块溢价比率显著提升。

投资策略:重点关注成长确定的白马股和产品差异化布局具备超预期可能的二线蓝筹

建议重点关注创新药及产业链、高端医疗器械、连锁药店、第三方检测医疗服务机构、生物制品和具有“真创新”和“强消费”属性的中药企业。

重点公司推荐

报告推荐了药明康德、恒瑞医药、恩华药业、君实生物-U、乐普医疗、迈瑞医疗、一心堂、迪安诊断、华兰生物、康希诺-U、长春高新和天士力等重点公司。对部分重点公司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其业务模式、财务状况、发展前景等。

风险提示

报告列出了新冠疫情风险、行业政策风险、研发风险、药械降价风险、业绩不及预期风险和海外扩张不及预期风险等。

总结

本报告对2021年医药生物行业进行了全面复盘,并对2022年行业发展趋势和投资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报告指出,2022年医药行业将呈现震荡走势,结构性分化行情特征明显,建议投资者关注创新药及产业链、高端医疗器械、连锁药店、第三方检测医疗服务机构、生物制品和具有“真创新”和“强消费”属性的中药企业,并重点关注报告中推荐的重点公司。同时,报告也提示了投资者需要注意的风险因素。 报告基于大量数据和图表,对市场进行了专业的分析,为投资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报告正文
摩熵医药企业版
9大数据库,200+子数据库,一站查询药品研发、临床、上市、销售、投资、政策等数据了解更多
我要试用
1 / 88
试读已结束,如需全文阅读可点击
下载全文
如果您有其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咨询
中航证券最新报告
关于摩熵咨询

摩熵咨询是摩熵数科旗下生物医药专业咨询服务品牌,由深耕医药领域多年的专业人士组成,核心成员均来自国际顶级咨询机构和行业标杆企业,涵盖立项、市场、战略、投资等从业背景,依托摩熵数科丰富的外部专家资源及全面的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为客户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定制化解决方案

1W+
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200+
真实项目案例
1300+
业内高端专家资源
市场洞察与营销赋能
市场洞察与营销赋能
分析市场现状,洞察行业趋势,依托数据分析和深度研究,辅助商业决策。
立项评估及管线规划
立项评估及管线规划
提供疾病领域品种调研、专家访谈、品种立项、项目交易整套服务。
产业规划及研究服务
产业规划及研究服务
以数据为基础,为组织、园区、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趋势线索。
多渠道数据分析及定制服务
多渠道数据分析及定制服务
帮助客户深入了解目标领域和市场情况,发现潜在机会,优化企业决策。
投资决策与交易估值
投资决策与交易估值
依托全球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与顶级投行级分析模型,为并购、融资、IPO提供全周期决策支持。
立即定制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