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20)

    • 投资者日:TIDES势头延续,早期研发初现回暖

      投资者日:TIDES势头延续,早期研发初现回暖

      个股研报
        药明康德(603259)   药明康德举办了投资者日活动,我们认为此次会议的要点如下:1)TIDES业务发展势头不变,产能扩张迅速、管线储备丰富;2)早期研发显现进一步复苏的信号,将拉动占公司总收入约1/3的早期业务收入的增长;3)精细化运营助力公司在面对宏观不确定性以及进行全球产能扩张的同时保持有韧性的盈利能力。   产能扩张支持TIDES业务保持发展势头。公司将按计划在25年底将多肽产能扩张至超过10万L,显著高于2024年底的4.1万L。截至25年8月,药明康德TDIES管线包含23个GLP-1类项目,其中16个在临床2/3期,占全球的26%。除了GLP-1类项目,管线内的其他分子例如环肽和核酸项目也已进入商业化或者PPQ阶段,将为TIDES业务带来业绩增量。此外,TIDES业务完美体现了公司“跟随分子”战略,在1H25,TIDES管线中有19个项目从R阶段推进至D阶段,占TIDES业务D阶段1H25新增新分子数的50%。管理层维持TIDES收入全年增长超过80%的指引。管理层目标未来TIDES业务的全球市占率高于传统小分子业务(D阶段~16%市占率)。   早期研发需求复苏信号进一步显现。国内外早期研发需求均看到积极催化因素。在国内市场,创新药BD热潮以及其引发的资本市场融资复苏,为中国biotech创新研发带来了资金支持。在海外市场,美联储在9月份再次开启降息通道,有望刺激海外biotech融资的复苏。作为全球药物早期研发最大的赋能平台之一,药明康德将会显著受益于全球早期研发需求的复苏。1H25,公司的临床前新签订单同比增长14.5%,其中来自美国客户的新签订单同比增长19.9%。新分子的研发客户需求维持强劲增长,1H25PDC相关DMPK收入同比增长25%,CGT相关生物分析收入增长393%。   精细化运营提升。公司的CRDMO商业模式以及前瞻的产能建设带来了充足的订单,公司强大的执行能力也保证了订单的交付效率以及利润率。公司的新厂房从投产至满负荷运转所需的时间已从2017年的22.6个月大幅度缩短至2024年的2.4个月。公司开发的智能排产系统将产能空置率大幅度降低,API设备的使用率从2020年的60%提升至1H25的72%。小分子和多肽生产的自动化率达到90%/80%,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操作的准确性。精细化运营助力公司在面对宏观不确定性以及进行全球产能扩张的同时保持优秀的盈利水平。1H25公司的经调整毛利率和净利润率达到44.5%和30.4%,均为公司历史最高。管理层有信心保持有韧性的盈利能力。   维持买入评级。小幅上调药明康德目标价至118.79元人民币(WACC:9.39%,永续增长率:2.0%),以反映全球早期研发需求改善的积极信号。我们预计公司在2025E/26E/27E持续经营收入同比增长16.0%/15.9%/15.8%,经调整non-IFRS净利润同比增长16.2%/17.6%/16.4%。
      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6页
      2025-10-09
    • 中国医药:1H25业绩回顾:创新药保持强势,行业需求疲弱

      中国医药:1H25业绩回顾:创新药保持强势,行业需求疲弱

      医药商业
        我们统计了A股和港股上市的393家医药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情况,行业整体增长疲弱,平均收入增长1.6%,平均净利润下滑3.2%,收入和利润相较于2024年全年均有所恶化。我们认为,行业整体业绩改善仍需时间,国内集采政策优化,对于创新药械的支持政策持续落地,以及创新药和器械出海,全球生物医药融资改善,将驱动医药行业的业绩修复。   创新药板块收入增长强劲。分板块来看,表现最好的仍是创新药(Biotech),收入平均增长35%,维持强劲势头,主要由于创新药享受较为积极的医保支付环境,以及多家创新药企业实现了品种出海授权。多家Biotech企业大幅减亏乃至实现经营利润转正。制药(Pharma)板块的业绩稳健,1H25平均收入增长0.8%,平均净利润增长3.4%。受益于丰富的创新药管线储备,多家龙头制药企业实现了多个创新药的海外BD合作,并且预期出海授权将成为可持续的盈利来源。然而,仿制药的业务仍处于萎缩或者持平的状态,集采的影响边际减弱但是仍然拖累业绩。随着国家集采政策的优化,我们认为未来仿制药的价格压力将得到缓解。   CXO迎来业绩改善,主要由于低基数以及商业化生产需求旺盛。1H25,CXO板块收入平均增长15.5%,净利润平均增长32.7%。全球强劲的GLP-1需求带动了部分CXO企业的多肽CDMO收入增长。ADC的研发和生产外包需求也强劲增长。然而,海外及中国的早期研发需求仍较为疲弱,主要是由于全球生物医药融资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认为,早期需求的恢复仍然需要时间。   医疗器械板块表现分化,主要受医保政策和价格竞争影响。1H25,IVD板块业绩明显走弱,平均收入下滑14%,试剂集采、IVD套餐解绑、IVD服务价格治理等医保政策的执行导致量价齐跌。尽管医疗设备招标出现了复苏,但中低端医疗设备的价格竞争日趋激烈,且部分企业仍处于清库存周期,因此1H25收入承压。部分创新属性较大的医疗器械企业收入增速较快。   行业展望:我们认为,受益于创新药出海交易、国内集采政策优化等积极因素推动,医药行业有望持续上涨。短期来看,由于市场对于出海交易的频次和交易规模预期较高,创新药的估值持续攀升,需理性看待股价上升空间。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创新药的持续上涨动力将主要来源于海外合作伙伴对于已授权管线的临床推动。此外,我们看好消费医疗的估值修复机会。推荐买入三生制药(1530HK)、巨子生物(2367HK)、药明合联(2268HK)、固生堂(2273HK)、中国生物制药(1177HK)、信达生物(1801HK)。
      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0页
      2025-09-09
    • 中国医药:短期面临回调压力,寻找优秀公司的买点

      中国医药:短期面临回调压力,寻找优秀公司的买点

      化学制药
        MSCI中国医疗指数2025年初至今累计上涨31.7%,跑赢MSCI中国指数18.2%。短期来看,由于市场对于出海交易的频次和交易规模预期较高,行业或仍将面临一定的回调压力。 创新药属于高风险、长周期、高回报的行业。中国创新药的研发实力具备全球竞争力, 我们认为创新药出海趋势将长期持续。然而,由于创新药的长周期特征,导致出海交易的达成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研发积累。   长期看,中国创新药的出海 BD 交易仍有大幅增长空间。 十几年前的归国科学家打下了中国创新药研发的技术基础,中国的大批本土工程师为行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近年来,中国创新药的研发实力飞速提升。在ASCO会议中, 2015年仅 1 项中国研究入选口头报告, 2025 年升至 73 项,占比达到 15%。 LBA(Late-Breaking Abstract)达到 11 项,占比达到 20%(2025 年),反映中国创新药研究质量显著提升。 同时, 中国公司在全球临床试验启动数中所占的份额大幅上升,从 2009 年的 1%上升至 2024 年的 30%。大规模出海 BD 交易侧面印证了中国创新药的研发实力。多个 BD 达成仅基于中国数据,体现了 MNC对于中国临床数据质量的认可。 2024 年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的总规模约为 522亿美元,占全球许可交易总规模的约 1/3。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授权合作交易以外,全球生命科学领域 M&A 交易总额每年约为 1500 亿美元,这其中中国企业的被收购占比非常小。因此,无论是授权交易,还是并购交易,中国创新药的出海交易规模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消费类医疗领域同样值得关注。 我们认为,消费类医疗领域的部分企业基本面扎实,估值合理,值得布局。 核心看好标的包括:巨子生物、时代天使、固生堂。 我们认为,受益于强劲的产品力, 巨子生物的销售额将逐步复苏。巨子生物的品类扩张和品牌扩张仍在继续,将驱动业绩增长。 我们认为, 时代天使的海外业务已经基本完成了早期高投入获客的阶段,盈利能力正快速改善, ASP和毛利率持续提升。鉴于国际市场的庞大规模, 海外业务有望成为公司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作为唯一的大规模中医连锁企业,固生堂不断积累医生资源和品牌影响力,拓城扩张卓有成效,业绩持续快速增长,经营现金流强劲。   行业展望: 我们认为, 尽管短期创新药板块或将由于获利了结等因素继续回调,医药行业基本面仍然保持强劲,估值处于合理区间。 推荐买入三生制药( 1530 HK)、 百济神州( ONC US)、 信达生物( 1801 HK)、巨子生物(2367 HK) 、时代天使(6699 HK) 、 固生堂(2273 HK) 。
      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5页
      2025-06-23
    • 中国医药:药品价格政策有望优化,医疗AI加速商业化落地

      中国医药:药品价格政策有望优化,医疗AI加速商业化落地

      化学制药
        MSCI中国医疗指数2025年初至今累计上涨11.5%,跑输MSCI中国指数1.2%。受益于国内药品价格政策优化、国内宏观环境改善以及海外降息预期,医药行业有望在2025年继续迎来估值修复。丙类医保目录年内即将落地,创新药将覆盖获得更好的支付环境。医疗设备招标加速复苏,将推动国产医疗设备企业盈利复苏。   药品价格政策有望优化,创新药迎来更大机遇。近日,网络流传《关于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文件,引起市场较大关注。鉴于近期集采药品质量的舆情,我们认为未来药品价格政策有望趋向温和,助力医药企业的盈利复苏。根据流传的文件内容,政策鼓励商业保险公司设立创新药产业投资基金,或明确现有投资基金对创新药产业进行重点投资。涉及创新药权益类投资规模达到上季度末总资产5%的,视为创新支持型商业保险公司,可获得税收政策优惠等。此外,文件提到,创新药首发价格自主权提升,高壁垒创新药可获取更高溢价。文件提到将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鼓励企业为员工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符合规定的事业单位可使用财政资金购买与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将符合条件的高水平创新药纳入丙类目录,支持丙类目录药品以适当的协议价格纳入医保目录。同时,文件提到,优化符合各类药品特点的集采规则,统一规范续约规则,我们认为将有助于减少仿制药的非理性降价,避免恶性竞争,稳定企业利润预期。   医疗AI加速商业化落地。当前,AI在医疗影像、药物研发、智能诊疗、健康管理领域的深入应用,将为行业带来降本增效及医疗资源优化的深远影响。我们建议关注具备技术壁垒、商业模式清晰的企业,如讯飞医疗科技(具备医疗基座大模型能力,广泛落地于基层医疗机构、医院等场景,赋能医生、医院、政府机构)、医脉通(基于AI驱动的医学知识数据库,为医生提供信息支持和效率工具)、联影医疗(发挥与联影智能的协同作用,AI赋能各类影像设备,提升设备性能、提升医生诊断效率)等。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数据能力以及商业化落地将是中国医疗AI的核心壁垒。由于医疗数据的敏感性、医疗知识的专业性、医疗监管的严肃性,我们认为在垂类医疗模型的表现和商业化应用能力将远优于泛行业AI模型。我们看好现有医疗AI龙头企业在数据积累、商业化场景落地方面的领先能力。   看好行业估值修复。推荐买入信达生物(1801HK)、百济神州(ONCUS)、三生制药(1530HK)、联影医疗(688271CH)、巨子生物(2367HK)、药明康德(2359HK,603259CH)、科伦博泰(6990HK)。
      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5页
      2025-02-25
    • 拥抱AI,与联影智能深入协同

      拥抱AI,与联影智能深入协同

      个股研报
        联影医疗(688271)   联影智能是联影医疗控股股东联影集团旗下的AI医疗公司,联影集团持股24.1%。联影智能以全栈全谱的医学影像AI赋能临床、科研及影像设备。联影医疗与联影智能深入协同合作,已在全线设备产品中融入AI应用,通过高效的诊断辅助和数据处理能力,优化医疗设备的使用体验,并提升影像和放疗设备性能及成像质量。我们认为,依托与联影智能的业务协同,联影医疗正从传统设备制造商转型为智慧影像解决方案提供商。联影医疗将凭借“设备+AI”的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行业龙头地位,构建更强的竞争壁垒。   全栈全谱AI布局,多维度赋能医疗场景。联影智能的全栈全谱医学影像AI能力贯穿成像、筛查、随访、诊断、治疗的完整工作流,覆盖XR、CT、MR、MI等多模态场景。联影智能的业务分为三个方向:1)赋能临床:业务占比约60-70%,利用AI帮助医生进行临床任务和决策,目前主要在影像科落地。截至2024年底,联影智能已推出超100款医疗AI产品,共获得12张NMPA三类证,21张NMPA二类证,13款应用获CE认证,15款应用获FDA认证。2)赋能科研:业务占比约20%,即协助医生进行科研工作。3)赋能设备:业务占比约10%,即与联影医疗合作,助力影像设备的智能化升级与性能提升。目前,在国内影像AI的应用方面,联影智能具备较强的先发优势,其获证数量远超GPS等国际同行。   软硬件协同创新,共建“设备+AI”一体化竞争力。联影医疗和联影智能形成了软硬件协同创新优势,引领全球“医疗设备+AI”的技术创新。例如,联影智能将AI算法直接嵌入联影医疗的影像设备,实现患者智能摆位、扫描参数智能优化、图像重建加速等功能,提升成像效率和质量。我们认为,AI可加强影像设备竞争力与议价能力,“影像诊疗+AI”带来的市场增量将一部分体现在联影医疗的设备收入中。目前,AI及智能化应用已覆盖联影医疗的全产品线。凭借与联影智能的协同合作,联影医疗已形成“设备+AI”一体化竞争力。在政策驱动设备更新与AI应用渗透率提升的背景下,联影医疗的收入有望持续快速增长。
      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9页
      2025-02-25
    • 生物安全法案大概率立法失败,看好估值修复

      生物安全法案大概率立法失败,看好估值修复

      个股研报
        药明康德(603259)   当地时间12月7日,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对外公布了经两院委员会最终协商后的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以下简称NDAA)文本。该法案有待美国总统签字后生效。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Act,编号S.3558/H.R.8333)并没有被纳入2025财年NDAA的修正案中,这意味着生物安全法案试图通过加入NDAA的立法路径失败。生物安全法案仍可以推进单独立法,但考虑到仅剩两周窗口期,我们认为单独立法的成功率极低。长期来看,我们看好公司在全球医药研发产业链中将保持强大的竞争优势,维持稳定的市场份额。此外,我们预期随着全球生物医药融资复苏,公司的订单持续快速增长,多肽业务高速增长,驱动业绩修复。(药明康德深度报告链接)   25财年NDAA不包含生物安全法案,生物安全法案大概率立法失败。12月7日,经参众院协商的最终版本NDAA公布,其中不包含生物安全法案。我们认为这反映出了生物安全法案在美国国会立法进程存在阻力。现为美国参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高级成员(ranking member)的Rand Paul是今年3月份该委员会对生物安全法案进行小范围投票时唯一投反对票的议员。Rand Paul将在明年担任参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主席。关于该方案的单独立法路径,众议院在9月9日投票通过了生物安全法案(H.R.8333),目前仍待参议院全体投票,以及总统签署才可完成立法流程。本届国会的会议期限仅剩余两周,我们认为窗口期很短,单独立法成功率极低。   预计公司仍将在中长期保持全球化学药CDMO领先地位,海外同行较难超越。我们整理了30家位于欧洲、美国和印度的从事API和化学药CDMO业务的公司情况,发现这些公司在收入体量和产能投入上显著落后于药明康德。印度专门从事API和化学药CDMO的公司大多提供大宗和特色原料药,对于创新药领域的涉足相对有限。与药明康德相比,印度同行公司的研发团队规模很小。欧洲的制药工业基础较好,区域内有众多历史悠久的化学药CDMO公司。但欧洲的化学药CDMO企业偏重制剂业务。同时,他们的产能主要分布在中欧和西欧地区,导致人工成本高于药明康德。   看好全球生物医药融资复苏,拉动订单快速增长。由于海外生物医药融资的复苏以及MNC药企研发投入的韧性,药明康德的订单已经反映了海外客户需求的增长。公司截至9月底的在手订单同比增长35%,其中TIDES订单同比增长196%。我们预计,随着美国降息周期持续,全球生物医药融资有望持续复苏,拉动公司订单快速增长。   维持买入评级。上调药明康德目标价至78.51元(WACC:9.42%,永续增长率:2.0%),以反映法案的不确定性降低以及在手订单增长带来的业绩复苏。我们预计公司在2024E/25E/26E收入同比变化-3.6%/+11.4%/+13.6%,经调整non-IFRS净利润同比变化-3.9%/+11.9%/+15.5%
      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5页
      2024-12-09
    • 中国医药:医疗设备招标有望复苏,创新药出海成果丰硕

      中国医药:医疗设备招标有望复苏,创新药出海成果丰硕

      化学制药
        MSCI中国医疗指数年初至今累计下跌17.9%,跑输MSCI中国指数32.4%。受益于海外降息以及国内宏观环境改善,医药作为高弹性行业有望跑赢市场。随着政策焦点转向刺激经济,我们认为医疗设备更新政策有望加速落地,推动国产医疗设备企业盈利复苏。此外,新一轮医保谈判的结果即将公布,尽管医保资金收支存在一定压力,我们认为医保资金支持创新药的政策趋势不会改变。医保基金监管趋严,同时满足院内、刚需、医保三个特点的产品将持续增长。CXO板块有望受益于海外研发需求复苏,《生物安全法案》的影响或将有限。   医疗设备招标将加速落地。随着国内经济刺激政策实施,医疗设备更新的落地进度有望加快。据众成医械统计,截至9月15日,全国共批复957个设备更新项目,总金额已突破410亿元。进入9月份以来,设备采购意向规模快速增加;11月第一周,新增采购意向规模超10亿元。通常,项目审批→采购意向→招标公告的周期约为2-3个月,招标落地有望加快。目前涉及的采购主要包含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设备。我们预期国内龙头设备企业将从4季度开始迎来业绩修复,并延续至明年。   创新药出海成果丰硕,交易类型多样。MNC药企延续在中国“扫货”的势头,加速引进中国创新药资产以丰富自身管线。创新药出海交易类型不断丰富,包含产品授权、整体并购、NewCo等方式。例如:11月14日,默沙东宣布获得礼新医药LM-299(PD-1/VEGF)的全球权益,该项交易首付款高达5.8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高达27亿美元。11月13日,BioNTech宣布收购普米斯,将支付8亿美元预付款,并额外支付最高1.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主要涉及核心产品PM8002(PD-L1/VEGF)。11月7日,维立志博与风险投资公司AditumBio成立新药研发公司OblenioBio,推进CD19xBCMAxCD3三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抗体LBL-051的全球研发。   医保目录即将公布,基调延续“鼓励创新”。医保持续支持创新,过去6年,医保谈判新增药品协议期内销售近5,000亿元,医保基金支出超3,400亿元。预计新版医保药品目录将于11月底对外发布,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们重点关注的公司/品种包括:康方药业的卡度尼利单抗(PD-1/CTLA4,目录外)、依沃西单抗(PD-1/VEGF,目录外);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新增适应症)、贝林妥欧单抗(目录外)、戈舍瑞林微球(新增适应症)。今年将有多家目录外的国产PD-(L)1产品进行谈判,对国内竞争格局或有潜在影响。   看好创新药、医疗设备、CXO、消费医疗板块。看好联影医疗、百济神州、药明康德、巨子生物、三生制药、信达生物、科伦博泰。
      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5页
      2024-11-18
    • 双靶点GLP1/GIP创新药未来可期;首予买入

      双靶点GLP1/GIP创新药未来可期;首予买入

      个股研报
        博瑞医药(688166)   原料药和制剂业务稳定增长。公司贯彻执行原料药与制剂一体,仿制药与创新药结合的策略,聚焦于首仿、难仿、特色原料药、复杂制剂和原创性新药。公司以特色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为起点,并不断向下游制剂领域延伸。随着原料药和制剂产品数量的增加,公司的收入体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80亿元,同比增长15.9%。2024年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6.8%至9.77亿元。公司的制剂产品持续丰富。截至2024年9月公司累计有16款制剂获批上市。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制剂产品收入1.10亿元,同比增长30.4%;制剂产品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进一步提升至17.9%。   未来公司重点布局复杂制剂和创新药。公司重视产品研发,随着业务的增长,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公司的研发费用为2.49亿元,同比增长20.1%,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21.1%。公司未来业务的重点将投向吸入剂、GLP-1类药物等复杂制剂及原创性新药。2024年上半年,创新药及吸入制剂合计研发投入占公司研发费用的53.0%,同比增长105.3%。公司自主研发的多肽类降糖和减重用BGM0504注射液目前已经进入三期临床阶段,长效多肽靶向偶联药物BGC0228目前已完成临床一期试验。   BGM0504减重和降糖数据优异,已启动减重三期临床。BGM0504是公司自主研发的GLP-1/GIP受体双重激动剂,在国产周制剂中处于第一梯队。BGM0504在减重二期临床中,15mg剂量组治疗24周呈现出18.5%的安慰剂调整后的体重下降,在主流GLP-1类品种中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公司已启动BGM0504的三期减重临床,BGM0504减重适应症在美国的IND已获批,现已完成首例入组。在针对糖尿病的二期临床中,BGM0504单药展现出十分亮眼的疗效数据和安全性,经过12周治疗,最高剂量15mg组患者HbA1c较基线的平均降幅达2.76%,跨研究比较显著优于其他竞品,如替尔泊肽、司美格鲁肽等。BGM0504针对糖尿病的三期临床预计待获得伦理批件后将很快启动。中国GLP-1药物的研发竞争激烈,双靶点创新药具有升级迭代的优势。BGM0504在国产GLP-1/GIP双激动剂中处于第一梯队,具有先发优势。我们看好该产品在肥胖和糖尿病适应症的潜力,期待三期临床的推进。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44.21元。我们预测公司营业收入将保持稳定增长,2024-2026年收入分别同比增长9.6%/11.5%/14.5%至12.9亿/14.4亿/16.5亿元。公司的创新品种BGM0504于2027年获批上市后,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有望进一步加速。我们预测2024-2026年,公司将分别录得2.0亿/2.3亿/2.9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3.7%/16.3%/27.9%。基于折现现金流模型,我们给予公司目标价44.21元(WACC:13.2%,永续增长率:2.0%)。
      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23页
      2024-11-12
    • 投资者日要点:国之重器,扬帆出海

      投资者日要点:国之重器,扬帆出海

      个股研报
        联影医疗(688271)   联影医疗于11月8日举行投资者日,介绍了公司的全球化业务布局,包括海外业务拓展,全球科研合作以及海外运营体系打造等。公司首次展示了先进的自研超声平台及样机。公司的超声产线旨在实现临床场景的全覆盖,包括中端系列、超高端系列、便携系列和无线掌超,涵盖全身、心脏、妇产和介入等领域。公司的超声系列产品已临近上市,正与多所国内顶尖医院开展合作,目标走向全球市场。   高举高打海外战略成效显著,持续突破海外高端市场。凭借强劲的创新能力、比肩全球一流水平的产品力,年初至今,公司的各类高端机型已成功在全球超40个国家签单或装机近300台,覆盖欧美及拉美、非洲、中东、亚太等市场,涉及产品包括uCT960+、uMR Omega、MI、RT等。截至第三季度末,公司销售渠道已覆盖超75个国家,海外装机总数约2,700台。我们预计2024年底,公司海外装机总数有望超过3,000台。   科研合作驱动创新研发,助力拓展全球市场。科研合作是联影医疗全球化发展的独特名片。公司与全球顶级临床科研专家合作共创,研发行业的领先技术,并提升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形象和专业认知。例如,公司与耶鲁大学、UC Davis合作研发的全球首款数字化脑专用PET/CT NeuroEXPLORER(NX),其扫描得到的大脑图像荣获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2024年度最佳影像”。公司与UTHealth合作,把传统基于二维的PET-CT心脏图像拓展到三维,并实现车载应用,不仅提高了心脏成像的分辨率,也助推公司在美国市场实现从高端学术研究机构到广泛地区的延展。全美最大的车载心脏PET集团CII已从公司采购超13台PET设备。我们认为,持续深入的全球科研合作是公司长期保持技术领先和产品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也为公司贯彻高举高打的出海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全球化生产布局,锻造全球供应链韧性。公司打造了全面的核心零部件自主生产研发能力,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和技术壁垒,打破供应链“卡脖子”瓶颈。同时,公司加速全球生产布局和海外供应链网络建设,以应对地缘政治挑战。目前,公司在美国休斯敦的生产基地年产能可达超500台/套,并初步计划在2025-27年在东南亚和拉美等区域建设生产基地。公司持续优化全球物流交付和海外备件库网络,已建成29个海外备件库(含中国香港),在建海外备件库共6个。极具韧性的全球供应链和生产网络,高效的全球物流和售后服务能力是公司快速全球化发展的基石。   维持买入评级。我们预期国内公立医院招标活动将从四季度开始强势复苏,公司海外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看好公司业绩修复弹性。我们认为,公司超声产品线即将推出,为长期业绩增长再添重要动力。基于9年的DCF模型,维持162.81元人民币的目标价(WACC:8.3%,永续增长率:4.0%)。
      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6页
      2024-11-11
    • 地缘政治扰动有限,业绩企稳复苏

      地缘政治扰动有限,业绩企稳复苏

      个股研报
        药明康德(603259)   美国众议院在当地时间2024年9月9日投票通过了《生物安全法案》(法案编号H.R.8333)。我们在9月12日发布报告,认为即使法案通过,可能仅影响极少部分政府资助的项目,公司的美国业务有望维持基本稳健。此外,我们认为药明康德相比印度和欧美的化学药CDMO公司积累了显著的产能优势,预计海外同行中期内不太可能承接中国化学药CDMO行业的产能。基于公司快速增长的在手订单,特别是多肽业务的强劲增长趋势,以及美联储降息趋势下医药融资的恢复,我们认为公司盈利有望复苏。   生物安全法案预计影响有限。我们认为,众议院版本的议案限制美国政府机构以及接受美国政府补贴或者贷款的实体从相关中国公司采购商品或者服务,这大概率对药明康德的业务影响范围有限,并且议案内具有允许现有合同执行至2032年的“祖父条款”。虽然法案在众议院获得通过,但其中49%的民主党议员未投赞成票,包括36%的反对票,因此我们预计生物安全法案在民主党主导的参议院将面临更大的阻力。同时,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年内剩余的投票窗口期很短,单独立法有一定概率无法完成。   预计海外同行中期内无法承接中国化学药CDMO行业的产能。我们整理了30家位于欧洲、美国和印度的从事API和化学药CDMO业务的公司情况,发现这些公司在收入体量和产能投入上显著落后于药明康德。印度专门从事API和化学药CDMO的公司大多提供大宗和特色原料药,对于创新药领域的涉足相对有限。与药明康德相比,印度相关企业的研发团队规模很小。欧洲的制药工业基础较好,区域内有众多历史悠久的化学药CDMO公司。但欧洲的化学药CDMO企业偏重制剂业务。同时,他们的主要分布在中欧和西欧地区,导致人工成本高于药明康德。   公司业务有望企稳复苏。药明康德管理层富有前瞻性地布局了多肽研发和生产业务。随着近几年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等多肽类药物在代谢类疾病领域展现出重磅销售潜力,药明康德的多肽业务也随之快速增长,成为公司最重要的增长引擎。我们预计美联储进入利率下降通道后,医疗健康融资额将恢复增长,驱动全球早期医药研发需求的改善,药明康德早期业务也有望复苏。公司1H24的在手订单相比2023年底增长22.4%,复苏趋势已现。   维持买入评级。上调药明康德目标价至67.72元(WACC:9.42%,永续增长率:2.0%),以反映法案的不确定性降低以及在手订单增长带来的业绩复苏。我们预计公司在2024E/25E/26E收入同比增长-4.4%/+10.9%/+13.2%,经调整non-IFRS净利润同比变化-8.4%/+11.5%/+14.4%。
      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27页
      2024-10-21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