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332)

    • 医药行业专题:诊疗复苏提振上半年业绩,Q3静待估值磨底

      医药行业专题:诊疗复苏提振上半年业绩,Q3静待估值磨底

      生物制品
        2023H1医药行业整体业绩情况:   (1)业绩方面:23H1医药板块(剔除次新股及ST股)整体营收同比增长11.10%(同比+2.03pct),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57%(同比+2.05pct),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7.46%(同比-3.26pct)。医药行业销售费用率同比有所上升(+0.34pct);管理与研发费用率同比略有下降(-0.21pct);2023H1医药行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有所下降。   (2)估值方面:医药行业估值已然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自2020年内医药PE(TTM)达到60倍峰值以来,行业估值持续回调,23年初由于院内诊疗复苏的逻辑持续兑现,行业估值有一定的反弹,但是幅度和持续性都十分有限。二季度过后,由于下半年基数与医疗领域反腐政策对市场预期的影响,医药回调仍在继续。截止到2023年9月1日,医药行业市盈率约为26倍。   (3)基金持仓方面:2023Q2全部公募基金对医药板块的持仓比例为11.40%,环比上升0.18PP。剔除医药主题基金后的持仓比例为5.17%,环比下降0.72PP,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同期医药股在A股总市值中占比为7.43%,环比下降0.55PP。   化学制剂:2023H1化学制剂板块(剔除次新股及ST股)整体营收同比增长8.67%(+9.21pct),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32%(+6.43pct),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6.53%(+0.94pct)。疫后诊疗逐步恢复,2023H1化药制剂板块业绩增长稳定。   化学原料药:2023H1化学原料药板块(剔除次新股及ST股)整体营收同比增长2.25%(-5.88pct),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1.47%(-28.37pct),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21.63%(-42.08pct)。受部分品种价格下行、新冠订单扰动、汇率波动等影响,2023H1利润有所下滑。   生物制品:2023H1生物制品板块整体营收同比增长11.58%,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0.44%,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3.88%;Q2单季度来看,生物制品板块整体营收同比增长11.4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95%,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12.14%。2023H1生物制品板块整体业绩实现小幅增长主要系九价HPV疫苗与血制品板块稳健增长,但受新冠产品贡献减少、年初疫情政策调整扰动、二价HPV销售下滑等因素影响整体增速有所放缓。   医疗服务:2023H1医疗服务板块整体营收同比下滑7.03%,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33.66%,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39.67%。单季度来看,2023Q2医疗服务板块整体营收同比下滑7.19%,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7.53%,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33.96%。分板块来看,新冠疫情放开后,民营医疗服务的诊疗量出现明显复苏,业绩同比实现高增长;受生物医药投融资下行影响,CXO和生命科学服务国内需求端不景气,同时去年新冠业务基数较高,业绩同比表现有较大压力。   医疗器械:2023H1,医疗器械板块整体营收同比增长9.7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1.52%,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9.55%,毛利率为55.43%,扣非净利率为22.71%。Q2单季度来看,生物制品板块整体营收同比增长8.46%,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3.83%,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6.7%。   (1)从整体器械行业来看,内部细分领域分化较为显著,大面表现为上半年与新冠诊疗有关的行业(如新冠检测、健康防护、感控等)的营收规模同比收缩明显,与院内诊疗、个人诊疗和消费医疗有关的行业(如各类手术器械、内镜器械、眼科、IVD化学发光等)则实现了较快的同比增速。面向未来,我们认为在器械领域应该重点关注创新与国际化两条主线。国内方面,由于控费政策和反腐政策的推进,将来支付端预计将向具备真正创新能力、能够针对性解决临床痛点、临床意义与疗效得到充分验证的品种倾斜。海外方面,由于器械领域国际市场空间天然高于高内,一般可看到较多器械品种的海外空间约是国内的5-7倍。随着国产龙头的技术不断突破、对海外高端客户群的渗透能力越来越强,能够走出新的国际化逻辑的公司将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2)从体外诊断板块单独来看,2023年上半年国内诊疗活动复苏情况良好,常规IVD业务逐步恢复常态。业绩方面,大多企业表观业绩受到了上年同期新冠基数影响,板块整体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70.98%、87.18%,但剔除新冠相关标的后,板块整体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上升24.63%、32.68%。短期来看,由于2023Q3处于医疗反腐重要阶段且上年同期常规业务无低基数效应,我们建议重点关注各企业三季度各月份经营情况。长期来看,我们坚定看好IVD行业在集采及医疗反腐的共振推动下,沿着国产替代+份额集中两条主线良性发展,建议关注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国产龙头企业。   医药商业:23H1医药商业板块(剔除次新股及ST股)整体营收同比增长13.6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27%,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7.11%,毛利率稳定在12.51%,扣非净利率稳定在2.09%。2023H1在疫情后诊疗逐步恢复,集采影响逐步出清,多省份出台政策取消医院回款及零售药房门店扩张及统筹账户对接的影响下,医药商业公司业绩持续恢复性增长。   中药:2023H1年中药板块整体营收同比增长14.5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3.59%,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33.98%。单季度来看,2023Q2中药板块整体营收同比增长13.98%,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2.78%,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38.67%。2023年以来中药板块超额收益明显,相关上市公司的微观业绩形成较强支撑,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1)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四类药”管控放开,以感冒呼吸为特色的OTC品种普遍受益,渠道出现补库存周期;(2)政策相对友好,医保目录推荐、指南共识推荐、基药目录推荐等形成强大的中药消费推力;(3)疫后民众的保健意识增长,自我免疫力提升的需求对中药消费形成强烈刺激。   风险提示:产品研发及审批速度低于预期、医药政策变动、药品及医疗服务等出现质量问题、产品/服务降价超预期风险、统计误差风险等。
      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7页
      2023-09-06
    • 海尔生物(688139):23Q2短期阶段性放缓,静待需求复苏

      海尔生物(688139):23Q2短期阶段性放缓,静待需求复苏

    • 鱼跃医疗(002223):23H1业绩实现高增长,综合器械龙头的平台型优势逐步显现

      鱼跃医疗(002223):23H1业绩实现高增长,综合器械龙头的平台型优势逐步显现

    • 新药周观点:医保初审名单公布,23年预计将有32款国产创新药首次参与医保谈判

      新药周观点:医保初审名单公布,23年预计将有32款国产创新药首次参与医保谈判

      化学制药
        本周新药行情回顾:2023年8月28日-2023年9月1日,新药板块涨幅前5企业:艾力斯(27.4%)、天演药业(14.5%)、复宏汉霖(11.7%)、再鼎医药(10.8%)、康宁杰瑞(10.1%)。跌幅前5企业:华领医药(-17.2%)、德琪医药(-11.0%)、迈博药业(-10.0%)、圣诺医药(-7.4%)、开拓药业(-6.7%)。   本周新药行业重点分析:本周,国家医保局公布2023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通过初步形式审查的申报药品名单,多个不同品种药物纳入名单中,有待后续开展专家评审、谈判竞价等环节以最终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在此,我们梳理了参与今年医保谈判的药物,预计将有32款国产创新药(含引进)首次参与医保谈判:   (1)2022年7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新获批上市创新药:上述时间段中共有34个国产创新药(含引进)获批上市,其中恒瑞医药的瑞格列汀和阿得贝利单抗、信达生物/驯鹿的伊基奥仑赛、赛生药业/Y-mAbs的那西妥单抗、红日药业的对甲苯磺酰胺、乐普生物的普特利单抗等6个创新药不在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药品名单中,预计将不参加今年医保谈判;其余28个创新药将有望首次参加医保谈判。   (2)有资格参与2022年医保谈判但未参与的国产创新药: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新获批上市创新药中共有13款创新药有资格参与2022年医保谈判但未参与,在本次公布名单中基石药业的舒格利单抗、德琪医药的塞利尼索、百济神州的达妥昔单抗β、济民可信的磷酸索立德吉等4款创新药在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药品名单中,将有望首次参加医保谈判。   (3)参与2022年医保谈判但未纳入医保目录的国产创新药:2022年医保谈判中共有5款创新药参与谈判但未纳入医保目录,在本次公布名单中康方生物的卡度尼利单抗、复宏汉霖的斯鲁利单抗、康宁杰瑞/思路迪/先声的恩沃利单抗不在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药品名单中,预计将不参加本次医保谈判。   本周新药获批&受理情况:   本周国内4个新药或新适应症获批上市,33个新药获批IND,30个新药IND获受理,4个新药NDA获受理。   本周国内新药行业TOP3重点关注:   (1)百济神州递交了抗PD-1单抗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这是该产品在中国递交的第13项适应症上市许可申请,此前该药已在中国获批11项适应症。   (2)迪哲医药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戈利昔替尼胶囊拟纳入优先审评,拟定适应症为既往至少接受过一次标准治疗的复发或难治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   (3)基石药业择捷美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PD-L1表达≥5%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3期研究GEMSTONE-303达到了总生存期主要研究终点。   本周海外新药行业TOP3重点关注:   (1)近日强生旗下杨森公司宣布,已经向美国FDA递交补充生物制品许可申请,寻求批准双特异性抗体疗法Rybrevant与化疗联用,一线治疗携带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NSCLC患者。   (2)Novocure宣布肿瘤电场疗法TTFields+多西他赛联合治疗铂类化疗耐药卵巢癌的三期临床ENGOT-ov50没有达到OS主要终点。TTFields+多西他赛治疗组与多西他赛单药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   (3)辉瑞在中国启动了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vepdegestrant片的3期临床,拟用于ER+/HER2-乳腺癌一线治疗;同时启动了人源化干扰素β抗体的3期临床,拟用于治疗活动性特发性炎症性肌病。   风险提示:临床试验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临床试验结果不及预期的风险,医药政策变动的风险,创新药专利纠纷的风险。
      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4页
      2023-09-03
    • 创新药研究框架之ADC:国内ADC技术梳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创新药研究框架之ADC:国内ADC技术梳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化学制药
        核心观点:国内ADC药物竞争格局复杂,清晰且准确地认知相   关企业ADC技术有助于挖掘产业投资机会。本报告中我们梳理了国内主要ADC参与企业的技术平台并对相关技术做了清晰明了的解析,我们发现国内主流的ADC技术主要是基于第一三共、Seagen、Immunomedics等平台进行优化改造而来,但相关优化改造已展现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潜力。结合已有ADC药物临床数据,以及基于对ADC药物结构(包含抗体、Linker、Payload)和体内作用方式复杂性的认知,我们认为ADC药物领域并不存在“包打天下”的技术平台,国内相关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存在超预期的可能性。   国内主流的ADC技术主要是基于第一三共、Seagen、Immunomedics等平台优化改造而来。从技术路线来看,主流的国产ADC技术主要是基于第一三共、Seagen、Immunomedics、Synaffix、Ambrx等技术平台进行的优化改造或者引进产品或技术所得。目前全球有多家药企布局ADC领域,包括第一三共、Seagen、Immunomedics、Ambrx、Synaffix、ADCTherapeutisc、ImmunoGen、Mersana、NBETherapeutics、Zymeworks、Alteogen等,上述企业在ADC技术领域均有各自独有特色。对国内ADC企业来说,主流的ADC技术还是来源于对第一三共、Seagen、Immunomedics、Synaffix、Ambrx等技术平台进行优化改造或者引进产品或技术所得,相关优化改造已展现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潜力。   第一三共技术路线:主要针对毒素进行优化改造,部分企业同时优化接头,主要参与者有恒瑞医药、百利天恒、百奥泰、正大天晴、百济神州等。第一三共目前已基于其ADC平台开发出了HER2、TROP2、HER3等不同靶点的ADC药物,其ADC主要结构大致可分为“抗体-(Mc-GGFG-Dxd)n”结构。国内以第一三共ADC技术平台为基础进行优化改造的ADC企业,主要有恒瑞医药、百利天恒、百奥泰、正大天晴、百济神州等,其主要针对毒素Dxd、接头进行改造。上述国内公司针对毒素Dxd、接头等进行优化改造,主要是为了获得可规避专利、稳定性良好、安全性与有效性良好的ADC产品,其中部分产品已披露的临床数据已验证其改造的有效性。   Seagen技术路线:主要基于接头部分改造优化,主要参与者有迈威生物、石药集团、科伦博泰、荣昌生物、乐普生物等。Seagen(已被辉瑞收购)目前已基于其ADC平台开发出了Nectin-4、CD30、TF等不同靶点的ADC药物,其ADC主要结构大致可分为“抗体-(Mc-VC-PABC-MMAE)n”结构。国内以SeagenADC技术平台为基础进行优化改造的ADC企业,主要有迈威生物、石药集团、科伦博泰、荣昌生物、乐普生物等,由于SeagenADC技术已过专利保护期,部分企业未对相关技术做进一步改造,而部分企业出于更优效设计的考虑对接头做了改造。   Immunomedics技术路线:主要针对接头、毒素等进行优化,代表企业科伦博泰。Immunomedics(已被吉利德收购)目前已基于其ADC平台开发出了TROP2ADC等不同靶点的ADC药物,其ADC主要结构大致可分为“抗体-(CL2A-SN38)n”结构。国内以ImmunomedicsADC技术平台为基础进行优化改造的ADC企业,主要有科伦博泰等,其主要针对接头、毒素进行改造。   建议关注:恒瑞医药、百利天恒、科伦博泰、迈威生物、荣昌生物、乐普生物、百奥泰、石药集团、信达生物、康宁杰瑞、君实生物、百济神州、康诺亚、浙江医药。   风险提示:临床试验推进进度低于预期或失败的风险;专利中主要创新药分子结构与实际进入临床创新药分子结构存在差异的可能性;创新药未来出海存在专利纠纷的风险。
      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8页
      2023-09-01
    • 康方生物(09926):创新药布局进入上市收获期,PD-1、VEGF双抗多个头对头临床值得期待

      康方生物(09926):创新药布局进入上市收获期,PD-1、VEGF双抗多个头对头临床值得期待

    • 华熙生物(688363):23H1业绩增长承压,费用率有所优化

      华熙生物(688363):23H1业绩增长承压,费用率有所优化

    • 锦波生物(832982):23H1业绩高速增长,新获批Ⅲ械溶液产品

      锦波生物(832982):23H1业绩高速增长,新获批Ⅲ械溶液产品

    • 智飞生物(300122):HPV疫苗收入持续增长,在研项目与产品出海稳步推进

      智飞生物(300122):HPV疫苗收入持续增长,在研项目与产品出海稳步推进

    • 华恒生物(688639):Q2业绩延续高增,看好公司长期成长

      华恒生物(688639):Q2业绩延续高增,看好公司长期成长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