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18629)

    • 医用低耗领先企业,产能释放及定制赋能带来新增量

      医用低耗领先企业,产能释放及定制赋能带来新增量

      个股研报
        拱东医疗(605369)   医用低耗市场千亿,公司为行业领先企业。医用低耗内外需求高增长,2021年国内市场规模1164亿元,四年复合增速约21%,行业细分领域众多、竞争格局分散。公司在医用低耗领域市占率约为1%,已形成近4000种规格的产品体系,是国内医用低耗行业产品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   模具设计能力构筑核心竞争力,“定制+通用”双轮驱动下持续拓展业务边界。模具决定耗材生产的质量、效率、成本和稳定性。公司位处模具之乡,是医用耗材领域少数具备模具设计能力的企业,产业资源和人才资源丰富,为定制服务和品类扩张赋能。   通用耗材:境内采血管集采可期,境外长尾客户项目放量有望。境内方面,真空采血管集采趋势初显,公司产能充足、成本优势及盈利能力突出,有望借助集采推动销量翻番;境外方面,2022H1境外营收占比26%,随着长尾客户项目放量、产能瓶颈突破及海外疫情缓解,OEM/ODM有望恢复高增长。   短期看IVD封闭式耗材:率先入局,放量正当时。2020年中国IVD市场规模890亿元,同比增速24%,IVD行业快速增长驱动耗材市场扩容,预计2025年IVD封闭耗材市场空间约20亿元,市场集中度高。公司于2016年率先布局IVD封闭耗材、头部效应明显,已与超过100家IVD企业形成合作,覆盖国内主流客户,SKU超过300种。伴随客户项目的逐步成熟,IVD封闭式耗材2020年收入1.4亿元、2021年收入2.6亿元,迎来快速放量期。   中短期看药品包材:项目逐步迈入成熟期,未来三年有望迎来高速增长期。2018年中国塑料药包材市场规模593亿元,药品和包材关联审评政策深度绑定药包材供应商和药企。公司于2018年布局药包材,已有2个项目进入成熟期、60余个储备项目稳步推进,有望复制IVD封闭式耗材的成功路径。   中长期看实验室耗材:入局科研市场,重点发力高附加值细胞培养类耗材。2021年中国一次性生物实验室耗材市场规模约115亿元,国产化率低。公司凭借模具开发能力和多年积累的技术基础,重点研发高附加值细胞培养类耗材,发展高校、科研机构等科研类客户,有望提供中长期业绩支撑。   盈利预测与估值:突破产能瓶颈,IVD封闭式耗材放量,品类扩张持续,预计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4.05/5.22/6.69亿元(+30.2%/28.9%/28.1%),综合考虑相对与绝对估值,预计公司合理估值140-149亿元,相较当前股价有19%-27%空间,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料价格波动;新品研发失败;市场开拓不及预期;竞争加剧等。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0页
      2022-09-27
    • 携程集团-S(09961):Q2业绩符合预期、Q3盈利有望呈健康状态,展望Q4存在不确定性

      携程集团-S(09961):Q2业绩符合预期、Q3盈利有望呈健康状态,展望Q4存在不确定性

    •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医学影像设备国产龙头,撬动千亿进口主导市场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医学影像设备国产龙头,撬动千亿进口主导市场

    • 北交所新股申购报告:中科美菱:医疗低温储存“小巨人”,市占率前三

      北交所新股申购报告:中科美菱:医疗低温储存“小巨人”,市占率前三

      个股研报
        中科美菱(835892)   生物医疗低温存储“小巨人”,深耕行业20年   中科美菱成立于2002年,主营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布局生命科学、智慧冷链、家庭健康三大业务板块。中科美菱产品相继取得了CE、UL等认证,广泛服务于医疗系统、血液系统、疾控系统、卫生系统、畜牧系统、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以及基因工程、生命科学等领域。2021年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定为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年来中科美菱及相关研发人员参与起草了生物医用低温存储行业3项国家及1项行业标准和2项技术规范,涵盖行业主要产品和使用环节。2017-2021年营收CAGR达到34.28%,2022年H1营收为2.36亿元,同比下降13.14%,主要系产品销售结构变动导致低温存储设备营收下降32%;净利润2017-2021年CAGR达52.49%,2022年H1净利润为4129.03万元,同比下降21%,主要系营收下降及销售、研发费用支出较多。   医疗机械国内仍处快速渗透阶段,低温存储为医疗重要基础设施   低温存储设备为医疗领域重要基础设施之一,2021年我国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市场规模达到49.03亿元,同比增长47.59%,按细分市场来划分,血液安全领域规模为6.17亿元;生物样本库领域规模为15.42亿元;药品试剂领域规模为13.85亿元;疫苗安全领域规模为13.59亿元。预计到2028年我国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215.43亿元,按照细分市场来划分,恒温冷藏冷冻箱(医用冷藏箱、医用冷藏冷冻箱)规模为149.53亿元;低温保存箱(医用低温箱)规模为14.56亿元;超低温保存箱(超低温冷冻存储设备)规模为51.34亿元。   中科美菱以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为核心,近两年市占率前三,运营能力强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2020-2021年,主导产品——生物医疗领域低温存储专用设备,中科美菱在国内品牌中的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截至2021年底中科美菱共拥有专利210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122项,外观设计77项;另有16项软件著作权。中科美菱所处行业较为细分,与之经营同类产品的上市公司为海尔生物、澳柯玛等,为了获取更多比较对象,我们选取了海尔生物、澳柯玛、迈瑞医疗、宝莱特4家可比公司。中科美菱整体规模尚小但成长速度领先,2019-2021年中科美菱营收CAGR为44.40%,海尔生物、澳柯玛、迈瑞医疗、宝莱特分别为44.87%/15.80%/23.53%/14.93%。营运能力明显领先行业,2017-2021年存货周转率持续上升,2021年为9.14次。估值上,可比公司当前PETTM平均为42.45X,对应2021年PE平均为31.25X,中科美菱发行底价为16元/股,对应2021年PE为17.67X,发行后对应23.88X,估值较可比略低,可以参与申购。   风险提示:技术升级风险、市场竞争风险、人才流失及技术泄密风险。
      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9页
      2022-09-26
    • 阿里健康(00241):长期收入增长前景不改

      阿里健康(00241):长期收入增长前景不改

    • 综合布局医美设备领域,新品获批助推业务拓展

      综合布局医美设备领域,新品获批助推业务拓展

      个股研报
        普门科技(688389)   全面布局光电医美领域, LC-580 体外冲击波获证丰富医美解决方案   公司于 2019 年开始布局医美产品,开拓院外医疗市场。 公司分别于 2020年 11 月、 2021 年 6 月收购京渝激光、为人光大,形成了以激光治疗系列产品为核心的皮肤医美整体解决方案。2022 年 8 月 31 日,公司获得 LC-580体外冲击波治疗仪医疗器械注册证新批件,进一步丰富公司医美解决方案。 LC-580 体外冲击波治疗仪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软化松解瘢痕、活化肌肉与结缔组织,可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皮肤科、整形美容科等科室。   光电医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深圳发改委新政有望促行业发展   光电医美设备又被称为能量源设备,是指通过激光、射频、超声等能量对皮肤的作用以达到美容效果的设备。近年来,受益于轻医美项目的流行,激光美容产品得到医美机构的青睐。2022 年 7 月 6 日,深圳发改委制定《深圳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指出将鼓励发展医疗美容产业,其中包括支持电子类医美产品,积极发展用于皮肤美容、口腔美容、中医美容的医用激光、光子、射频及超声设备, 水光仪、内窥镜等医疗器械。 对新取得Ⅱ类、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单个品种分别给予最高 300 万元、 500 万元一次性奖励。    光电医美领域产品丰富,抗衰新科技智能冲击波抗衰系统上市   公司现有产品聚焦于激光、超声、冲击波等高能量源医美设备,主要产品包括调 QNd:YAG 激光治疗机、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强脉冲光治疗仪、红蓝光治疗仪、光子治疗仪等,基本满足祛斑/祛痘/祛疤等皮肤治疗、脱毛/美白等基础美容、嫩肤/紧致/塑形等抗衰老等医美需求。   2021 年底,公司新产品冷拉提超脉冲智能冲击波抗衰系统(简称:冷拉提)获得 NMPA 认证,该系统的核心技术为超脉冲转换阀,围绕该技术公司已取得十项专利。冷拉提超脉冲智能冲击波抗衰系统有改善皮肤弹性、活化肌肉和结缔组织、改善代谢活性、促进新血管和胶原蛋白的形成等功能,可以缓解皮肤受热刺激或其他损伤导致的凝固、粘连、结节、疤痕等问题,具备非创伤、无植入、皮肤无升温等特点。   盈利预测: 随着公司新产品获批销售,小幅上调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 年 营 业 收 入 分 别 为 10.41/13.95/18.58 亿 元 ( 前 值 为10.31/13.65/17.9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53/3.37/4.48 亿元(前值为2.51/3.33/4.37),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产品销售推广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0页
      2022-09-25
    • 治疗康复、IVD双翼齐飞,光电医美未来可期

      治疗康复、IVD双翼齐飞,光电医美未来可期

    • 百德医疗(06678):IPO申购指南

      百德医疗(06678):IPO申购指南

      国元证券(香港)
      3页
      2022-09-22
    • 疫情集采影响逐渐减弱,公司产品布局成为公司长期发展新引擎

      疫情集采影响逐渐减弱,公司产品布局成为公司长期发展新引擎

      个股研报
        蓝帆医疗(002382)   事件:2022年9月20日,蓝帆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接到通知,子公司山东吉威医疗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威医疗”)研发和生产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优美莫司涂层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导管”于近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以下简称“国家药监局”)的批准注册。   点评:   自主研发国内首创,产品矩阵丰富彰显实力。柏腾™BA9DCB是国内首款获批的莫司类药物涂层球囊,填补了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在药物球囊领域应用的空白,为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案。我们认为,该产品的研发成功及获批上市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完善冠脉植介入领域的高值耗材产品组合,增强公司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将对公司的经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外部影响逐渐减弱,公司业绩有望重回正轨。2020及2021年公司心脑血管业务受新冠疫情和集采影响较大,但从2022年开始,心脑血管业务上半年实现营收相比去年同期实现同比增长;2022年上半年海外市场的冠脉支架销售量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系统(TAVR)的营收同比实现约110%增长;2022年上半年国内市场中公司集采产品心跃®(EXCROSSAL)支架继续保持良好销售势头,支架销量超过20万条,国内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至23%,国内新产品BioFreedom®无聚合物药物涂层冠脉支架等开始为公司贡献营收。我们认为,公司心脑血管业务正在逐步走出全球新冠疫情和国内集采后的低谷,公司业绩有望重回正轨。   投资并购结合研发创新,为公司发展提供新动力。公司将继续坚持投资并购与创新研发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开发、投资和并购具有核心技术及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加速心脑血管板块的统筹与布局。投资并购上,将充分利用专业团队通过产业基金或者直接投资和并购等多种形式展开;创新研发上,公司在新加坡、美国、德国、山东、北京、上海搭建全球八个研发和临床注册平台,构建起全球24小时研发体系,依托全球化的研发平台,在冠脉、瓣膜、神经介入等多个高值耗材赛道上布局。我们认为,公司在研产品管线有望成为公司未来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投资建议:蓝帆医疗作为心脑血管器械行业龙头公司,产品矩阵不断丰富,逐渐摆脱集采及疫情影响,未来成长可期,建议持续关注。   风险因素:新冠疫情持续影响的风险、行业政策变化风险、产品质量风险、新产品研发和注册风险、新产品进入市场的准备时间较长的风险、市场竞争风险、产品毛利下降风险、销售模式变更风险。
      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2-09-22
    • 调研分析报告:央企加持,未来成长可期

      调研分析报告:央企加持,未来成长可期

      个股研报
        博雅生物(300294)   投资要点:   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包括血液制品业务、天安药业的糖尿病用药业务、新百药业的生化类用药业务、博雅新和的化学药业务、复大医药经销业务,其中血制品是公司的主营业务,其他业务公司将在未来几年内剥离。   血制品行业具备较强的资源属性,上游的采浆量多少决定了血制品公司的利润规模。从我国的血制品采浆量来看,上一轮采浆高峰在 2015 年-2016 年附近,近年来由于浆站审批趋严,采浆增速放缓,2020 年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采浆量首次呈现负增长态势,较 2019 年下滑 8.79%,2021 年随着国内疫情的良好管控,采浆量有回升。预计“十四五”行业采浆量有望提升,行业景气度有望回升。集采对血制品行业影响有限。    “十四五”公司采浆量有望突破千吨。考虑到公司的大股东为央企华润集团,目前该集团与战略省份合作,明确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浆站总数量 30 个以上,采浆规模 1000 吨以上的目标。随着采浆规模的提升、产品结构的丰富,公司吨浆产值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预计公司 2022 年、2023 年、2024 年每股收益分别为 1.18 元,1.23 元和 1.37 元,对应 9 月 21 日收盘价 31.85 元,动态 PE 分别为 26.99 倍,25.89 倍和 23.25 倍。给予公司“增持”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超于预期
      中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9页
      2022-09-22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