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行业领域:
  • 全部
  • 化药/生物药
  • 中药
  • 原料药
  • 医疗器械
  • 泛医疗
  • 其他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产业分析
  • 市场数据分析
  • 临床研究进展
  • 集采分析
  • 专利分析/FTO分析
  • 政策分析
  • 医药盘点
  • 投融资
  • 立项评估
  • 技术平台研究
  • 其他
治疗领域:
  • 全部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物
  • 皮肤病药物
  • 罕见病
  • 其他
  • 补气补血药物
  • 全身用激素类制剂(不含性激素和胰岛素)
  • 呼吸系统药物
  • 心血管系统药物
  • 感觉系统药物
  • 抗寄生虫药物、杀虫药物和驱虫药物
  • 抗肿瘤药
  • 免疫机能调节药物
  • 杂类
  • 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
  • 神经系统药物
  • 系统用抗感染药物
  •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报告搜索:

全部报告(92558)

  • 中间体业务景气持续,合成生物学项目逐步落地

    中间体业务景气持续,合成生物学项目逐步落地

    个股研报
      川宁生物(301301)   事件描述    2023 年 1 月 16 日, 公司发布 2023 年业绩预报。 公司 2023 年预计归母净利润 9.0 亿元(+118.7%) ~9.9 亿元(+140.6%), 23 年 Q1-Q3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75 亿元/2.15 亿元/2.49 亿元, 分别同比+74.4%/+57.8%/+160.2%。 按照预报口径, 则 23 年 Q4 归母净利润为 2.60 亿元( +229.1%) ~3.50 亿元(+343.0%)。   2024 年 1 月 12 日, 北京微构工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构工场”) 与川宁生物宣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加速生物制造产业化落地, 重点推动 PHA 可降解材料的产业化, 2024 年将开启产能合作。   事件点评    2023 年公司净利润大幅增长。 川宁生物是抗生素中间体较大规模、 产品类型齐全的企业。 2023 年抗生素市场需求恢复, 公司主要产品销量上涨, 产品价格维持较高水平。 23 年 Q1-Q3 营收分别为 12.70 亿元/11.47 亿元/11.64亿元, 分别同比+27.4%/+16.3%/+21.8%。 公司净利润也同比上升, 23 年 Q1-Q3分别为 1.75 亿元/2.15 亿元/2.49 亿元, 预计 23 年 Q4 归母净利润为 2.60 亿元(+229.1%) ~3.50 亿元(+343.0%)。   公司现金流情况良好, 财务费用下降明显。 公司前三季度货币资金 11.02亿元,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11.03 亿元, 现金流情况良好。 2023 年利息支出减少及汇兑收益增加, 导致财务费用相较去年同期下降, 23 年前三季度财务费用为 4414.97 万元, 同比-51.00%, 预计 2024 年财务费用仍将保持在较低水平。   发酵技术、 成本优势明显, 产能充沛, 销量增长明显。 公司在新疆伊犁地域优势明显, 原材料、 能源、 人工、 地理方面成本较低, 公司独创 500m3发酵罐大幅提升单批产量和效率。 根据招股书, 公司主要抗生素中间体中,硫氰酸红霉素产能 3,000 余吨, 市占率约 44%, 位居第二。 头孢类中间体(7-ACA、 D-7ACA 和 7-ADCA) 产能共 3000 余吨, 位居第一。 青霉素类中间体产量约为 6700 吨/年, 市占率 18%, 位居第二。 从前三季度情况看,7-ADCA 平均销售价格相较去年同期上涨 2.33%, 销量较去年同期增加368.04%。 目前抗生素行业仍然保有每年 4%的需求量增速, 同时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态势促使当前公司硫氰酸红霉素产销两旺, 为公司业绩的增长提供基础。   加码合成生物学, PHA 提供成长弹性。 公司建立上海研究院, 已有十 多个项目管线, 项目逐步落地带来增量业绩。 23 年建设可年产红没药醇 300吨、 5-羟基色氨酸 300 吨、 麦角硫因 0.5 吨、 依克多因 10 吨、 红景天苷 5 吨、诺卡酮 10 吨、 褪黑素 50 吨、 植物鞘氨醇 500 吨及其他原料的柔性生产基地。此外, 公司与微构工场正式达成战略合作, 利用川宁生物现有产线进行 PHA材料的生产, 计划向全球客户提供不低于 2000 吨/年的 PHA 原料。 公司研究院每年也将交付 3 个相关产品, PHA 以及后续合成生物学产品将成为公司未来增长的新动力。   投资建议   抗生素需求恢复景气提升, 合成生物学项目落地增量可期。 预计公司2023~2025 年总营收分别为 47.44 亿元/55.44 亿元/63.16 亿元, 同比增长24.2%/16.8%/13.9%, 归母净利润 9.38 亿元/11.68 亿元/14.08 亿元, 同比128.0%/24.5%/20.5%, 对应 PE 分别为 20.3/16.3/13.5。 首次覆盖, 给予“增持-B”评级。   风险提示   农副产品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供应风险; 合成生物学项目研发风险; 产品价格波动风险; 环保风险; 汇兑风险; 国内外竞争对手降价带来的竞争格局恶化风险等
    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页
    2024-01-18
  • 业绩有望扭亏为盈,水稻玉米种子均景气,看好转基因!

    业绩有望扭亏为盈,水稻玉米种子均景气,看好转基因!

    个股研报
      隆平高科(000998)   事件:隆平高科发布2023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88亿元-95亿元,yoy+16.83%-26.13%;归母净利润1.65-2.25亿元,扭亏为盈。   1、巴西业务实现并表,种质资源交流是未来看点   2023年公司以现金支付的方式收购隆平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即公司从事巴西玉米种子销售的业务主体)13.7%股份,隆平发展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推动公司2023年拟实现营业收入88-95亿元,按调整前营业收入同比增幅138.56%-157.54%。隆平发展脱胎于陶氏益农在巴西的特定玉米种子业务,拥有丰厚南美玉米种质资源,玉米种子销售额位居巴西前三!隆平发展成为隆平高科子公司之后,除了扩大公司收入体量、推动公司全球市占率提升,更有望高效地将巴西玉米种质资源及现代化育种体系引入国内,补足国内玉米种质资源短板,巴西的转基因玉米推广经验也能应用于国内市场。   2、国内玉米种子、水稻种子规模均明显上涨,品种竞争力凸显!   调整后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同比增幅16.83%-26.13%,主要原因在于公司玉米种子、水稻种子的营业收入对比上年同期实现大幅增长。玉米种子方面,公司裕丰303登顶全国推广面积第一大玉米品种,且联创808、中科玉505等品种接力崛起;水稻种子方面,公司臻两优系列品种得以大面积推广,以镉低积累优势打入市场。   3、转基因玉米种子获批,隆平高科品种数量领先!   2023年12月我国审定通过第一批转基因玉米种子(37个),公司品种数量达8个,位列第一,龙头企业竞争优势明显,预计将进一步提升市占率推动行业集中。转基因玉米种植增产降本优势明显,转基因品种可增产5.6%-11.6%。假设产量提升可达约10%,预计带来每亩150元产量提升的收益;同时由于转基因玉米品种抗虫耐除草剂性状表现突出。农药使用量减少60%,预计带来11-12元农药费用节省;叠加人工成本节省(打药除草费用节省),综合来看,可为种植户带来150-200元/亩的额外收益,效益提升较明显。预计种植者接受度较高,转基因渗透率提升较快。在此背景下,我们预估转基因玉米种子价格有望高于常规玉米种子!   4、盈利预测:考虑巴西隆平完成并表且公司国内玉米种子等业务开展顺利,我们上调公司业绩预测,前值为预计公司2023/24/25年营收41.4亿、51.3亿、62.4亿元,归母净利润1.6亿元、4.6亿元、7.2亿元;现调整为:我们预计公司23/24/25年营业收入为88.28、98.72、114.8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95、5.88、9.49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增长201%、61%。公司经营有明显改善,转基因玉米种子布局领先,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变动风险、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风险、新品种研发和推广风险、市场风险、业绩预告仅为初步测算,具体以公司年报披露为准。
    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页
    2024-01-18
  • 基础化工行业深度报告:碳酸锂价格见底迹象明显,锂电材料或迎来补库周期

    基础化工行业深度报告:碳酸锂价格见底迹象明显,锂电材料或迎来补库周期

    化学制品
      随着碳酸锂价格企稳见底,中游锂电材料有望迎来补库需求,价格有望回暖   根据百川盈孚和Wind数据,2023年碳酸锂产能同比大幅增长,截至2024年1月8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10.05万元/吨,较2022年的历史高点下跌了82.37%,已处于2017年以来11.42%的历史分位数。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4年1月8日,锂电池行业指数为12,340,较2021年12月的历史高点下跌62.95%;行业市盈率与市净率分别为17.0倍、2.9倍,分别处于2017年以来0.13%、1.94%的历史分位数,当前锂电池行业呈现“价格低、利润低、估值低”的三低水平。我们认为,当前行业“三低”水平或已充分反映市场悲观预期,随着上游碳酸锂价格企稳见底,锂电材料有望迎来一轮补库需求,带动锂电材料价格企稳回升。   2023年多数锂电材料价格大幅下跌,2024年新增产能或延缓投放   截至2024年1月4日,磷酸铁、磷酸铁锂的价格分别为10,700、21,000元/吨,较2018年以来的历史高点分别下降了60.37%、82.50%;干法隔膜参考价格为0.575元/平方米,较2018年以来的历史高点下降80.83%;六氟磷酸锂市场均价约为6.6万元/吨,较2018年以来的历史高点下跌88.52%;DMC、EMC的价格分别为4,700、7,650元/吨,较2019年以来的历史高点分别下跌72.35%、74.50%;锂电级PVDF市场均价约为7.75万元/吨,较2017年以来的历史高点下跌了84.18%;负极材料参考价格为35,298元/吨,较2017年以来的历史高点下跌了49.89%。根据百川盈孚数据统计,各锂电材料预计在2024年有较多新增产能投产,但当前多数锂电材料价格已在历史低位,这些新增产能投放进度或难以乐观。   新能源革命下锂电池的需求增长确定性仍然较强,锂电材料或迎来补库行情   随着碳酸锂和锂电材料价格持续下行,电池价格持续下降,下游整车厂的电芯成本有所缓解,国内新能源车产业链的一体化优势逐渐体现到电动车的价格优势上。根据Wind数据,2023年1-11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830.37万辆,同比+36.87%。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1-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109.1万辆,同比+83.5%。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预计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1,800万辆,全球汽车电动化渗透率或接近20%,或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认为,随着电芯成本大幅下降、国内新能源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新能源车的销量、出口数量在2024年有望持续超预期。未来随着碳酸锂价格企稳,锂电池需求有望超预期增长,而多种锂电材料产能已严重过剩,大部分企业已陷入亏损,规划的新增产能或将延后投放,未来供需共振下,锂电材料有望迎来补库行情,届时锂电材料价格有望回暖。   受益标的:【磷酸铁行业】川恒股份、云图控股、芭田股份等;【六氟磷酸锂】天赐材料、多氟多等;【电解液及溶剂】新宙邦、天赐材料、华鲁恒升、胜华新材;【隔膜】恩捷股份、星源材质、恒力石化等;【PVDF】联创股份、东阳光;【导电材料】黑猫股份、天奈科技、道氏技术等。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锂电材料产能竞争加剧、下游装机需求下滑等。
    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6页
    2024-01-18
  • 医药生物行业深度报告:政策扶持吸入制剂行业,替代进口进程加速

    医药生物行业深度报告:政策扶持吸入制剂行业,替代进口进程加速

    化学制药
      投资要点   局部给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更具优势   吸入制剂与普通口服制剂相比,其优势在于药物可直接进入肺部,起效迅速,避免了首过效应,降低给药剂量;与注射剂相比,经口吸入制剂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全球支气管哮喘防治倡议和我国指南均一致推荐吸入疗法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哮喘患者的一线基础治疗方法。   药械组合产品构建天然研发门槛   吸入制剂是由药物处方和雾化装置组成的药械组合产品,给药和治疗的效果由药物理化特性、装置雾化性能、患者操作技巧和使用依从性4个因素共同决定。药械协同产品构筑了较高的研发壁垒,属于《“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中的医药创新产品和医药产业化技术攻关工程,亦属于CDE及FDA相关指导文件中定义的复杂制剂,无论在成熟的海外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布局的企业及已上市的药品均相对较少。   临床高要求提升行业壁垒   吸入制剂涉及体循环,药代动力学和局部递药等效性之间关系复杂,所以不同于常规仿制药,需III期临床试验作为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考察方式。国内颁布多项吸入制剂指导原则,对于口服吸入制剂评价的总体要求与FDA较为相似,除包括体外药学等效性研究及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PK-BE、PDBE和CE)。较高的临床投入和临床的高要求,使得进入吸入制剂行业的公司呈现集中化,国外主要布局吸入制剂的公司为GSK,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和诺华制药等公司。   政策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国内吸入制剂市场此前基本为进口公司垄断,国产化市场份额不足10%。近年来,国家推动集采进程在第四批、第五批和第七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中,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异丙托溴铵/硫酸沙丁胺醇)、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和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用溶液共5种吸入制剂被纳入全国药品集中采购范围。“集中采购”政策的实施使得国产企业获批仿制药快速实现商业化,加速了国产替代的过程。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于2021年6月中选第五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原研厂商阿斯利康产品落选,四川普锐特、长风药业、健康元和正大天晴进入集采后,被进口公司垄断的局面被打破。2020年阿斯利康市场份额为94.92%,到了2023H1年仅为49.48%,成功实现国产替代过程。   投资建议   近年来,随着国家陆续推出的扶持政策、国内药企研发实力的逐渐增强和原研药的专利到期,国内公司市场份额稳步增长,加速进入进口替代阶段。药械产品研发壁垒高,临床高要求提升行业进入壁垒。随着城市建设,汽车工业的急速发展和空气污染、雾霾天气已经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健康,带来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大气中颗粒物暴露可增加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吸入制剂药物对哮喘、COPD和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着优异的临床效果,庞大的患者群体将进一步驱动市场增长。维持医药生物行业的推荐评级,推荐关注吸入制剂行业健康元。   风险提示   集采降价超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推荐公司业绩不及预期,进口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国内公司销售不及预期和审批政策变动等风险。
    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37页
    2024-01-18
  • 医疗器械行业专题:海阔天空,国产IVD加速出海打造第二增长引擎

    医疗器械行业专题:海阔天空,国产IVD加速出海打造第二增长引擎

    医疗器械
      海外IVD可及市场空间广大:   在广阔的海外市场中,各地域各赛道的市场情况各不相同,由于政治、竞争等因素,存在部分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极难进入的IVD市场,剔除这部分后估算国产品牌真正可及的市场空间更有实际意义。   我们强调可及市场概念,并在本报告中将其定义为国产IVD品牌已触达加上10年内理论上可以触达的终端,并估算了海外各细分赛道的可及市场空间。从可拓展空间来看,各主要赛道(海外可及市场规模:中国市场规模)在1-2倍左右,(海外可及市场规模:国产品牌国内现有销售规模)在2-4倍左右,大型免疫检测、分子检测等赛道可拓展空间较大。   从三维度评估企业出海业务:   我们将龙头IVD企业的成功出海经验总结为具备三个维度的优势,以期为投资者选取出海标的提供参考。   赛道优势,空间大、壁垒高、经营风险小:更高的空间为龙头企业在更长时间内维持快速增长提供了可能。具备高技术、准入、渠道壁垒的赛道尽管前期投入较大,但更不易受后来者冲击,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良好稳定的盈利能力和ROE。国际业务普遍风险较大,投资者往往难以跟踪企业销售情况。以化学发光、封闭式生化、部分分子检测为代表的IVD赛道实行“设备+试剂”绑定的业务模式,前一阶段的仪器销售为今后的试剂销售提供了良好参考,业绩风险相对较小,有望获得一定的估值溢价。   产品优势,在性价比之外能做出差异化:海外市场尽管广阔,但并不是无人之地,国内企业想要出海与先发的国际巨头竞争,早期可以靠性价比优势在下沉市场积攒经验与口碑,但想要把海外业务打造成支柱性业务,仅仅是在产品质量和性能上接近国际品牌并不够,需要做出有别于国际主流产品的差异化。例如万孚生物的单人份发光产品在检测速度、运行温度要求等方面实现了革新、亚辉龙将化学发光技术应用于自免检测、新产业将双抗夹心技术应用于小分子检测等等,均是在国际巨头的主流产品之外做出了稀缺的差异化,进而赢得终端青睐而不断提升当地市占率。   业务布局,优秀的团队、本地化与渠道合作:充满积极性、优秀的团队有助于快速开拓市场、寻找海外合作机会,并在长期中维持公司海外业务的生命力,而生产、服务的本地化以及和当地渠道的良好合作与管理有助于公司充分挖掘当地市场潜力。典型案例如华大基因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工程化能力在海外建立了多家本地化实验室、万孚生物在乌干达合作建设了非洲首个可以生产WHOPQ资质的具有全自动生产设备的工厂、亚辉龙与日本MBL合作推进海外产品准入等等,均是借助良好的本地化与渠道合作深挖当地市场,并进一步巩固自身业务护城河。   投资建议:出海对于拉高企业发展空间、延长业绩快速发展阶段有着重要意义。疫情之前IVD板块增长的主线逻辑包括国内市场的国产替代以及渗透率提升。随着集采等政策的推进,国产品牌有望加速实现国内市占率的提高。从更长时间维度来看,全面进军海外市场是国内IVD行业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并延长高速发展阶段的必要性举措。海外业务前期投入成本较高、布局耗时较长,产品注册完备、渠道构建充分、本地化布局领先的龙头企业有望占得先机。建议关注:生免检测领域:新产业、安图生物、亚辉龙、普门科技、迪瑞医疗、基蛋生物;分子检测领域:华大智造、华大基因、圣湘生物、凯普生物、艾德生物;POCT领域:万孚生物、东方生物、奥泰生物。   风险提示:全球IVD行业增长不及预期的风险、海外业务不确定性较高的风险、假设及预测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的风险。
    国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8页
    2024-01-18
  • 公司发布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认购份额不超过25000份

    公司发布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认购份额不超过25000份

    个股研报
      梅花生物(600873)   公司发布 2024 年员工持股计划,认购份额不超过 25000 万份。 1月 16 日,公司发布 2024 年员工持股计划草案,本次员工持股计划参与对象为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独立业务部门负责人、核心业务骨干,总人数不超过 245 人,其中董监高人员为 9人。在份额上,本次计划份额合计不超过 25000 万份,其中董监高预计认购份额上限为 4800 万份,占比 19.2%;本次计划每份认购价格为 1 元,筹集资金总额上限为 2.5 亿元,股票来源为通过二级市场购买(包括但不限于竞价交易、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等)等法律法规许可的方式取得梅花生物股票。本次员工持股计划存续期为 36 个月,分两期解锁。公司员工持有公司股票的目的一方面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在于建立和完善员工、股东的利益共享机制,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提高职工的凝聚力和公司竞争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公司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氨基酸行业龙头,合成生物学值得关注。 公司为全球氨基酸龙头,以玉米为主要原料,下游布局广泛;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了动物营养氨基酸、鲜味剂产品及人类医用氨基酸、胶体多糖等多个优势产品为核心的业务结构,具体产品包括赖氨酸、苏氨酸、味精、黄原胶、医药氨基酸等,其中赖氨酸、味精产能分别达到百万吨级。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公司经过多年积累,搭建了菌种改造、工艺优化、应用开发团队,擅长于计算机辅助菌种设计与氨基酸生产底盘细胞基因组编辑,并与公司发酵工艺与分离提取实验室无缝衔接,以择优迭代放大替代生产菌,产品、技术的快速迭代是公司合成生物学发展的特色。   “分红+回购”双模式。 公司通过“分红+回购注销”回报股东,在现金分红上,根据 WIND, 2020-2022 年公司现金分红总额分别为 9.26亿元、 12.17 亿元、 11.77 亿元。在回购注销上,公司 2020-2022 年股份回购方案分别计划注销股本 3006.96 万股、 2608.49 万股、9903.93 万股,分别使用自有资金总额 20048.05 万元(回购总计3422.20 万股)、 20020.15 万元、 99950 万元。 2023 年 4 月 8 日,公司董事会通过最新一轮股份回购议案,拟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 8亿元,不高于 10 亿元。截至 2023 年 12 月底,公司已回购股份约6359.06 万股,总金额约 57664.52 万元(不含交易费用)。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5.22、 38.41、 42.82 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1.20 元、 1.30 元、1.45 元。参考同行业公司,我们给予公司 2024 年 PE10 倍,对应目标价 13 元(上期目标价 13 元,基于 24 年 10 倍 PE, 维持),维持给予“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 产品价格下跌,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在建产能进度不及预期。
    海通国际证券集团有限公司
    13页
    2024-01-17
  • 医药行业周报:关注眼科赛道和药品研发新节奏

    医药行业周报:关注眼科赛道和药品研发新节奏

    化学制药
      医药周观点: 本周重点关注研发赛道和药品研发新节奏。眼科方向关注近视赛道重点品种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研发进度,看好后续产品获批带来的市场空间。同时一季度重点关注本土药品创新研发服务,相关细分板块仿制药分成类业务进入拐点向上阶段, 1 类创新品种随着临床的逐步推进,也将陆续进入收获期。1) CXO: 2023 年全球生物技术投融资企稳回升,重点关注全球龙头、仿制药CRO、 GLP-1 三大方向。药明生物 2023 年非新冠新增项目数创历史新高,生物药生产全球化和离岸外包的需求不断增长。 2)创新药: 眼科药物赛道患者人群庞大,关注近视及干眼症赛道, 2023 年 5 月兴齐眼药硫酸阿托品滴眼液(SQ-729)的上市申请被拟纳入优先审评,建议关注近期审评审批进展。 AD 新药仑卡奈单抗国内获批,关注 AD 领域诊断需求提升。 3)中医药: 冬春季国内呼吸道疾病患病提升,短期建议关注呼吸道疾病终端需求增长和基药目录推进情况,长期建议关注板块业绩稳健增长。 4)疫苗与血制品: 国内 HPV 疫苗在研管线丰富, 10 余家药企参与布局,临床进度可观,关注万泰生物、康乐卫士、沃森生物、瑞科生物、智飞生物等。中长期来看, 疫苗板块关注带状疱疹疫苗、 HPV 疫苗等产品需求的提升。血制品国企化进程不断推进,关注行业供给与需求双重景气度提升。 5)医药上游供应链: 创新药行情回暖,叠加海外市场开拓,带动生科链板块业绩+估值修复,关注制药工业端大订单落地节奏。 6)医疗设备与 IVD:重点关注三诺生物 CGM 产品的放量及 FDA 获证节奏。关注 IVD 集采进度。 7)医疗服务: 建议关注刚性医疗服务,具备较高的业绩韧性,考虑到下半年属于传统医疗旺季,且部分公司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建议重点关注。 8)线下药店:门诊统筹政策陆续落地实行,随着门诊统筹管理药房渗透率提升带来人流量提升, Q4药房利润有望环比改善。 9)高值耗材: 关注近期流感潮汐下呼吸道 POCT 快检产品的系统性投资机会及年报一季报兑现机会, 短期推荐基本面较强的康复、电生理、神经介入和大小支架领域,其次关注运动医学国家集采及关节集采续约谈判中有望出现积极变化的骨科领域国产龙头公司,明年关注集采影响出清后有望出现业绩拐点的脊柱领域。 10)原料药: 一致性评价叠加集采加速行业洗牌,特色原料药产业链跨国转移带来增量机会,部分产品价格周期触底有望较快迎来系统性修复,“原料药+制剂”、“原料药+CDMO”等强协同方向打开成长天花板,行业机遇逐步显现,近期建议重点关注减肥药产业链相关原料药公司,中长期关注具有多层次竞争优势的行业龙头及产业链延伸方向,以及产品价格有望率先反转的肝素及沙坦领域重点公司。 11)仪器设备: 科学仪器需求端有望随经济好转复苏,看好国产仪器在需求端、政策端、产品端三重共振下的长期成长性机会;关注临床检测设备增量市场机会,肝脏弹性检测设备检测有望受益于 NASH新药获批和 glp-1 药物适应症拓展,科学仪器下游应用不断拓展深化,关注产业东风下国产龙头的业绩兑现机会,有望享受国产替代和检测项目拓展双重利好加入放量。 12)低值耗材: 关注 GLP-1 相关上游辅包材需求提升和潜在国产厂商切入供应链的机遇;关注下游需求恢复、补库存、以及供给端格局优化的相关上游耗材领域。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兴齐眼药、赛托生物、 阳光诺和、百诚医药、 万邦医药、成都先导、 药明康德、药明合联、诺泰生物、 普蕊斯、祥生医疗、迈得医疗、可孚医疗、三诺生物等。    风险提示: 集采压力大于预期风险;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竞争加剧风险;政策监管环境变化风险;药物研发服务市场需求下降的风险。
    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3页
    2024-01-17
  • 医药生物周报(24年第3周):瑞思迈面罩一级召回,关注海外医疗器械的安全性监管

    医药生物周报(24年第3周):瑞思迈面罩一级召回,关注海外医疗器械的安全性监管

    医药商业
      核心观点   本周医药板块表现弱于整体市场,中药板块领跌。本周全部A股下跌1.61%(总市值加权平均),沪深300下跌1.35%,中小板指下跌1.60%,创业板指下跌0.81%,生物医药板块整体下跌2.70%,生物医药板块表现弱于整体市场。分子板块来看,化学制药下跌2.64%,生物制品下跌5.37%,医疗服务上涨0.80%,医疗器械下跌2.31%,医药商业下跌3.02%,中药下跌4.00%。医药生物市盈率(TTM)26.77x,处于近5年历史估值的26.94%分位数。   瑞思迈AirFit和AirTouch面罩一级召回,涉及设备超2000万个。瑞思迈已于2023年11月20日主动发起对所有带磁铁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呼吸机面罩的召回,是由于CPAP面罩的下头带和框架连接   上有磁铁,当磁铁靠近体内的某些植入物和医疗设备时,可能会产生磁   干扰而破坏其功能,从而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本次瑞思迈在美国召回的设备数量为20414357个,涉及召回的产品分发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3年11月20日,产品型号为AirFit和AirTouch,并被FDA认定为Ⅰ级召回。   国信医药观点:瑞思迈本次召回目的为更新产品标签,添加更多警告和信息,以指导患者和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安全使用产品。截至目前有6人受伤,尚无死亡报告,且不要求无禁忌的人群退还面罩,预计整体影响较为可控,同时建议关注瑞思迈后续季度收入增速。瑞思迈竞争对手飞利浦伟康2021年起陷入呼吸机召回风波,瑞思迈获得市场份额扩大良机。我们认为,呼吸机领域召回事件频发,需关注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对竞争格局的影响。   风险提示:研发失败风险;商业化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风险;政策超预期风险。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7页
    2024-01-17
  • 医药生物行业双周报2024年第2期总第100期: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顺利召开,FDA发布2023年新药年度报告

    医药生物行业双周报2024年第2期总第100期: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顺利召开,FDA发布2023年新药年度报告

    医药商业
      行业回顾   本报告期医药生物行业指数跌幅为5.75%,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位居第26,跑输沪深300指数(-4.28%)。从子行业来看,线下药店、医药流通跌幅居后,跌幅分别为1.16%、2.22%;疫苗、其他生物制品跌幅居前,跌幅分别为10.15%、8.56%。   估值方面,截至2024年1月12日,医药生物行业PE(TTM整体法,剔除负值)为26.21x(上期末为27.83x),估值下行,低于负一倍标准差。医药生物申万三级行业PE(TTM整体法,剔除负值)前三的行业分别为诊断服务(47.46x)、医院(47.31x)、其他医疗服务(45.07x),中位数为28.38x,医药流通(14.28x)估值最低。   本报告期,两市医药生物行业共有16家上市公司的股东净减持0.76亿元。其中,10家增持0.43亿元,6家减持1.19亿元。   重要行业资讯:   国家卫健委办公厅:《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年版)》   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加强医药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产品供应保障工作   泽璟制药:外用“重组人凝血酶”获NMPA批准上市,为国内首款   艾力斯:“伏美替尼”拟突破性疗法,一线治疗EGFR20插入突变NSCLC   再生元:双特异性抗体平台技术专利被宣告全部无效   投资建议:   2023年全年申万医药生物行业指数跌幅为7.05%,跑赢沪深300指数(-11.38%),位居申万31个一级行业第16位;血液制品板块表现亮眼,全年涨幅达到20.74%,其次为化学制剂板块(4.24%),医院、医疗研发外包、线下药店板块整体表现不佳,跌幅分别为29.85%、23.50%、18.64%。全球医药融资规模增速自2021年底以来持续下滑,但近期呈现收窄趋势;XBI指数由2022年5月左右的低点波动回升,当前在90左右水平。我们认为随着融资环境的好转,创新药板块和CXO板块将迎来机会,建议关注具有新药持续开发、出海能力的药企,头部CXO企业。   风险提示:   政策不及预期,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市场风险加剧。
    长城国瑞证券有限公司
    23页
    2024-01-17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BMS切入核药赛道,关注核药领域投资机会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BMS切入核药赛道,关注核药领域投资机会

    化学制药
      行情回顾   上周(2023.12.25-2023.12.29)医药生物(申万)行业指数涨幅为2.31%,板块整体跑输沪深300指数0.50pct、跑输创业板综指1.28pct,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列第14位。港股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上周上涨7.20%,跑赢恒生指数2.87pct,在12个恒生综合行业指数中,排名第1位。   核心观点   BMS溢价收购RayzeBio,布局核药赛道。据财联社报道,当地时间2023年12月26日,跨国生物医药巨头百时美施贵宝(BMS)宣布,其将以每股62.50美元的价格收购生物技术公司RayzeBio,交易总价值约41亿美元。本次让BMS溢价100%收的RayzeBio是一家“放射性药物治疗”(RPT),其专注于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开发抗癌药物,根据RayzeBio官网显示,公司研发进展最快的“RYZ101”,旨在向肿瘤输送合成放射性同位素锕-225,评估该药物治疗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Ts)的流程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与目前可用的放射性药物治疗相比,基于锕的放射性药物治疗具有潜在优势,如果RYZ101的Ⅲ期临床能获得成功,它将有望成为第一个获批的锕-225放射性药物疗法,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   核药市场发展潜力大,跨国药企持续加码。据制药网报道,核药是一类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临床诊断或者治疗的特殊药物。近年来,受利好政策的支持,市场需求持续扩大等因素的影响,核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援引制药网报道,2022年全球核医学市场规模为95.9亿美金,预计到2032年这一市场将超过286.1亿美金。除了BMS押注核药赛道以外,礼来、罗氏等跨国药企也纷纷通过收购等方式加快进入核药领域。例如,2023年10月3日,礼来宣布以14亿美元、溢价87%的价格收购Point Biopharma,将后者的主要临床资产PNT2002(一种用于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PSMA靶向177Lu放射性药物疗法)收到旗下,从而加入核药竞争赛道。同样,2023年9月20日,罗氏旗下基因泰克与PeptiDream达成一项超10亿美金合作协议,旨在发现和开发新型大环肽-放射性同位素(肽-RI)偶联药物,罗氏也通过此次合作宣布进入了核药领域。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核药领域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随着跨国药企陆续开始切入核药赛道,建议关注国内有相关业务布局的企业,如东诚药业、恒瑞医药、远大医药等。   风险提示:销售不及预期风险,医药政策影响不确定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甬兴证券有限公司
    10页
    2024-01-17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