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行业领域:
  • 全部
  • 化药/生物药
  • 中药
  • 原料药
  • 医疗器械
  • 泛医疗
  • 其他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产业分析
  • 市场数据分析
  • 临床研究进展
  • 集采分析
  • 专利分析/FTO分析
  • 政策分析
  • 医药盘点
  • 投融资
  • 立项评估
  • 技术平台研究
  • 其他
治疗领域:
  • 全部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物
  • 皮肤病药物
  • 罕见病
  • 其他
  • 补气补血药物
  • 全身用激素类制剂(不含性激素和胰岛素)
  • 呼吸系统药物
  • 心血管系统药物
  • 感觉系统药物
  • 抗寄生虫药物、杀虫药物和驱虫药物
  • 抗肿瘤药
  • 免疫机能调节药物
  • 杂类
  • 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
  • 神经系统药物
  • 系统用抗感染药物
  • 肌肉-骨骼系统药物
  •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报告搜索:

全部报告(110740)

  • 深度报告:积极战略转型,CPT III期揭盲备受期待

    深度报告:积极战略转型,CPT III期揭盲备受期待

    个股研报
    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7页
    2020-02-07
  • 医疗行业:“小汤山”医院落地,推动医疗设备采购大潮带来板块投资机会

    医疗行业:“小汤山”医院落地,推动医疗设备采购大潮带来板块投资机会

    医疗行业
    中心思想 本报告的核心观点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导致医疗设备需求激增,尤其是在“小汤山”模式医院和方舱医院的建设和运营中。这为国内医疗设备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着风险。报告重点分析了疫情对医疗设备行业的影响,并对部分受益企业进行了评估。 疫情催生医疗设备巨大需求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特别是其高传染性和潜伏期长的特点,迫使各地建设“小汤山”模式医院和方舱医院,以隔离和治疗患者。这直接导致了对特定医疗设备的巨大需求,包括监护仪、血氧仪、呼吸机、诊断设备(CRP、血气分析仪等)、CT、DR、制氧机等。 根据报告数据,仅已公布的“小汤山”医院和方舱医院床位就超过两万张,相当于十几个三甲医院的规模,这将带来巨大的医疗设备采购需求。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面临机遇与挑战 疫情期间,国内医疗设备企业积极复工复产,保证临床需求物资供应。理邦仪器、迈瑞医疗、鱼跃医疗、万东医疗、宝莱特、万孚生物等公司紧急返工,加快生产,甚至扩增产能,以满足激增的市场需求。 然而,产能供应不足、设备采购不及预期以及“小汤山”医院落地不及预期等风险依然存在。 主要内容 疫情发展及政策响应 报告详细回顾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发展历程,从2019年12月1日武汉首例病例出现,到2020年1月20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并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再到各地陆续建设“小汤山”医院和方舱医院,展现了疫情的快速蔓延和政府的积极应对。 1月20日被认为是疫情发展的关键拐点,此后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防控措施。 医疗设备企业复工复产情况 报告列举了多家医疗设备上市公司在疫情期间的复工复产情况,例如理邦仪器、迈瑞医疗、鱼跃医疗等公司紧急复工,加班加点生产医疗设备,并向各地医院紧急输送了大量的监护仪、呼吸机、诊断设备等。 这些数据有力地支撑了疫情对医疗设备需求的巨大拉动作用。 “小汤山”模式医院建设及全国扩散 报告详细介绍了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历程,以及全国各地陆续建设“小汤山”模式医院和方舱医院的情况。 数据显示,已有12个省份计划建设31家“小汤山”医院,床位数超过1.4万张,加上方舱医院,总床位数将更加庞大。 这进一步印证了医疗设备需求的持续增长。 SARS时期医疗设备需求回顾 报告对比分析了2003年SARS疫情期间的医疗设备需求,指出当时国内医疗设备产业相对薄弱,主要依赖进口,难以满足疫情的紧急需求。 此次疫情则为国内医疗设备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疫情对医疗设备需求的影响及投资机会 报告分析了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中对医疗设备的需求,并指出监护仪、血氧仪、诊断设备、呼吸机、CT、DR等设备的需求量大幅增加。 报告认为,拥有相关产品线且生产线位于国内的医疗设备企业将受益于此次疫情带来的设备采购大潮,并对部分受益企业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风险提示 报告最后指出了潜在的风险,包括“小汤山”医院落地不及预期、设备采购不及预期以及产能供应不足等。 这些风险需要投资者谨慎考虑。 总结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对医疗设备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国内医疗设备企业在疫情期间展现了强大的应变能力和生产能力,但同时也需要关注潜在的风险。 报告通过对疫情发展、政策响应、企业复工复产情况以及医疗设备需求的分析,为投资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但投资者仍需独立判断,谨慎投资。
    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4页
    2020-02-06
  •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医疗健康行业影响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医疗健康行业影响

    医疗行业
    中心思想 本报告的核心观点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影响是双面的。短期内,疫情相关产品(诊断试剂、检测设备、治疗药品、医用耗材等)需求激增,部分子版块如在线问诊平台、部分流通企业短期受益;但与此同时,非疫情相关产品的订单量下滑,医院采购计划延迟,疫情对整体行业业绩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评估。长期来看,疫情对医疗健康行业发展逻辑的影响有限,医保控费、分级诊疗等政策仍将主导行业发展方向。 短期影响:部分板块受益,整体影响有待评估 疫情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短期波动性。一方面,疫情相关产品的需求暴增,带动相关企业订单量大幅提升,部分企业一月份订单量甚至达到2019年上半年的总量。这主要体现在:诊断试剂、检测设备、治疗药品、医用耗材等方面的需求激增,推动相关企业业绩短期增长。另一方面,非疫情相关产品的订单量却出现下滑,医院采购计划延迟,病人就诊减少,对相关企业业绩造成负面影响。 网上药店和连锁药店由于全民防范意识提升而受益,在线问诊平台访问量也大幅增加,但疫情对医疗流通行业整体的积极影响有限,因为疫情期间的交通管制、人员返工延期以及成本上升等因素抵消了部分积极影响。医疗信息化领域,部分企业在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前期受益,但疫情长期化可能导致后续项目采购下降。 长期展望:行业发展逻辑不变,结构性调整或将出现 尽管短期内疫情对医疗健康行业造成冲击,但从长期来看,行业发展逻辑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医保控费、分级诊疗等政策仍将是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虽然疫情期间部分设备、耗材、药品销量快速上升,但企业也面临着加班人工、原料成本增加等问题,医疗机构其他科室就诊人数减少以及交通管制、物流限制等因素也对产品销售造成影响。因此,疫情对相关企业整体业绩的促进作用需要综合考虑。 参考2003年非典疫情,医药制造业收入和利润增幅曾出现短暂提升,但疫情结束后增速下滑。 本次疫情后,行业结构性调整的可能性值得关注,但长期来看,国内医药行业仍将在政策引导下持续发展,基层医疗、互联网医疗以及呼吸、传染病等相关科室的投入可能会增加。 主要内容 本报告主要从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分析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影响。 短期影响分析:细分领域差异显著 报告首先分析了疫情对医疗健康行业短期影响,指出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疫情相关产品销量大幅提升,非相关产品销量下滑。 疫情相关产品:需求暴增,部分企业受益 报告详细列举了疫情相关产品,包括诊断试剂、检测设备、治疗药品、医用耗材等,并指出部分企业一月份订单量已达到2019年上半年的总量。 这部分内容突出了疫情对相关企业短期业绩的积极影响。 非疫情相关产品:订单下滑,业绩受损 报告也指出,由于疫情期间医院采购计划延迟、病人就诊减少等因素,非疫情相关产品的订单量出现下滑,对相关企业业绩造成负面影响。 这部分内容平衡了对疫情积极影响的描述,体现了疫情对行业影响的复杂性。 C端环节:在线问诊和药店受益 报告分析了疫情对C端环节的影响,指出网上药店、连锁药店和在线问诊平台受益于全民防范意识的提升,一月份流水增加,对年内业绩有一定提升作用。 这部分内容进一步细化了疫情对不同细分领域的差异化影响。 流通环节:疫区企业短期受益,长期影响有限 报告分析了疫情对医疗物资流通环节的影响,指出疫区(特别是湖北省)的流通企业短期受益,但长期来看,交通管制、人员返工延期、成本上升等因素将抵消部分积极影响。 这部分内容体现了对行业影响的全面分析,不仅关注短期收益,也考虑了长期风险。 医疗信息化:短期受益,长期影响有待观察 报告还分析了疫情对医疗信息化领域的影响,指出部分企业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前期受益,但疫情长期化可能导致后续项目采购下降。 这部分内容体现了对行业长期发展趋势的关注。 长期影响分析:行业发展逻辑不变,结构性调整可能出现 报告随后分析了疫情对医疗健康行业长期影响,指出疫情对行业发展逻辑的影响有限,医保控费、分级诊疗等政策仍将主导行业发展方向。 历史经验借鉴:2003年非典疫情的启示 报告参考了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医药制造业的经验,指出虽然短期内可能出现收入和利润增幅,但疫情结束后增速会下滑。 这部分内容为对长期影响的判断提供了历史依据。 长期发展趋势:政策导向和结构性调整 报告总结指出,长期来看,基层医疗、互联网医疗以及呼吸、传染病等相关科室的投入可能会增加,但行业发展逻辑不会改变,但结构性调整的可能性值得关注。 这部分内容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总结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影响是短期波动与长期稳定并存的复杂局面。短期内,疫情相关产品需求激增,部分子版块受益,但非相关产品销量下滑,整体影响有待进一步评估。长期来看,医保控费、分级诊疗等政策仍将主导行业发展,疫情对行业发展逻辑的影响有限,但可能加速行业结构性调整。 需要持续关注疫情发展态势以及政府政策变化,对行业未来发展进行动态评估。
    招商银行
    3页
    2020-02-05
  • 下半年平稳运行,多基地布局分散风险

    下半年平稳运行,多基地布局分散风险

    个股研报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0-02-04
  • 医疗保健行业点评报告:新冠疫情行业点评——新冠疫情短期结构性扰动,不改大势

    医疗保健行业点评报告:新冠疫情行业点评——新冠疫情短期结构性扰动,不改大势

  • 医疗健康行业: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人力资源政策调研报告

    医疗健康行业: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人力资源政策调研报告

    医疗行业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人力资源政策调研报告分析 中心思想 本报告的核心观点在于,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各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报告通过调研数据,分析了疫情对企业运营、员工管理、业绩指标调整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建议。 主要内容 疫情影响与企业应对 疫情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不同企业性质受影响程度差异显著: 民营企业受“无法正常服务客户”和“销售下滑”影响最大,而能源、资源及工业行业则更关注“企业管理”方面的影响。 关键挑战: 节后员工返工困难、原材料/辅料运输受阻、远程办公软硬件条件不足、管理层危机意识不足等。 员工管理的核心要务 弹性工作制与安全保障: 制造型企业在提供弹性工作方面阻力较大,更侧重于疫情防护措施;外资企业普遍重视弹性工作制。 心理疏导与支持: 政府及公共服务单位更重视员工心理压力疏导,提供紧急援助和补充保险也受到重视。 应对措施与业绩调整 员工工作安排的应对措施 完善线上工作流程: 已实施线上办公的企业需优化流程,提高在线工作能力。 建立新的服务模式: 尽快建立服务客户的新模式和沟通方式,以及为员工提供在线工作的培训。 节后返工与薪资支付 返工安排: 遵循政府强制性规定,地方政府拥有优先权;员工可申请年假或事假。 隔离期间薪资: 隔离期间,企业应按规定支付员工工资。 2020年业绩指标调整策略 业绩下调趋势: 46%的调研企业计划调低2020年业绩指标,外资企业下调比例高于国企/央企和民营企业。 行业差异: 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受影响相对较小,政府及公共服务行业受影响最大。 民营企业策略: 近六成民营企业维持业绩指标不变。 企业疫情管理措施 疫情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 外资企业的快速反应: 在制定全面应对政策、实施沟通和提供援助方面行动迅速。 国企/央企的组织响应: 统计员工情况、成立疫情应对专门委员会。 其他措施: 购买防护用品、线上跟踪员工健康状况、发布疫情预警信息。 建议:加强沟通与信任 日常沟通: 加强公司层面与员工的日常沟通,包括疫情通报、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等,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赖感。 总结 本报告深入分析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并提供了基于调研数据的专业分析。报告强调了疫情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企业带来的差异化影响,并针对员工管理、工作安排、业绩调整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报告的核心在于,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灵活、务实的策略,在保障员工健康与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德勤
    10页
    2020-02-01
  • 2019年中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行业概览

    2019年中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行业概览

    医疗行业
    中心思想 本报告的核心观点是:中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行业在2019年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巨大,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 市场规模及增长潜力 2014年至2018年,中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市场规模从18.4亿元增长至68.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8.8%。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2.2%。这主要得益于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优生优育理念普及以及政府政策支持。 行业竞争格局与未来趋势 目前,市场集中度较高,华大基因和贝瑞和康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超过40%。但随着政策开放和市场竞争加剧,其他企业如安诺优达、博奥生物等也积极参与竞争。未来,联合实验室模式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产品升级(NIPT Plus)也将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主要内容 中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行业市场综述 定义及分类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主要用于检测胎儿染色体异常,分为基础版NIPT和升级版NIPT Plus。NIPT Plus检测范围更广,价格也更高。 NIPT产品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NIPT技术基于从孕妇外周血中提取胎儿游离DNA,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实现检测。其发展依赖于胎儿游离DNA提取技术、二代测序技术以及测序成本的下降。 发展历程 行业发展历程可分为技术萌芽期(1997-2004年)、稳定发展期(2005-2013年)和快速发展期(2014年至今)三个阶段。 产业链分析 产业链包括上游仪器试剂供应、中游样本采集与检测以及下游消费三个环节。医院在产业链中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上游市场集中度高,主要由Illumina、赛默飞世尔和华大智造等企业垄断。中游主要参与者为第三方检测商、经销商和医院,合作模式包括外送测试和联合实验室两种。下游消费者主要为高龄初产妇、高危孕妇等。 行业市场规模 2014-2018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38.8%,未来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中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行业驱动因素 居民消费能力增长与优生优育理念普及 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优生优育理念的普及,共同推动了行业消费规模的扩大。 中国孕妇检测需求与支持性政策双向驱动行业发展 孕妇对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需求以及政府的支持性政策(医保政策、补贴政策等)共同促进了行业快速发展。NIPT相比传统唐氏筛查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和更低的风险。 中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行业风险分析 产妇总人数下降风险 中国育龄妇女和新生儿数量下降,对市场容量构成负面影响。 新产品研发失败风险 新产品研发涉及高技术壁垒,存在研发失败的风险。 区域性政策风险 区域性政策差异可能影响产品价格和销量。 中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行业相关政策 2015年至今,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和监管性政策,促进了行业标准化发展。 中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行业发展趋势 行业竞争加剧,联合实验室成为行业未来趋势 行业竞争加剧,但华大基因和贝瑞和康两强格局趋于稳定。联合实验室模式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产品升级,助力企业展开差异化竞争 NIPT Plus产品(检测染色体微缺失和微重复)成为竞争焦点,企业通过产品升级实现差异化竞争。 中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行业竞争格局 市场集中度高,华大基因和贝瑞和康占据第一梯队,其他企业分列第二、三梯队。 中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行业典型企业分析 报告对安诺优达、优迅医学和乐普基因三家企业进行了详细分析,分别从公司简介、战略定位、产品与服务、核心优势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专业观点 行业专家认为,中国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行业市场空间巨大,未来将实现量价齐升。 方法论 报告的研究方法包括自主研发的算法、行业大数据分析以及多元化的调研方法。 法律声明 报告的著作权归头豹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传播或引用。 总结 本报告对中国2019年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行业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涵盖了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竞争格局、风险因素以及典型企业案例等方面。报告指出,该行业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行业将朝着产品升级、联合实验室模式以及更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和分析,为投资者、企业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头豹研究院
    30页
    2020-01-31
  • 中国呼气检测新兴技术市场展望

    中国呼气检测新兴技术市场展望

    医疗行业
    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
    18页
    2020-01-31
  • 中国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发展白皮书系列2-医用耗材篇

    中国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发展白皮书系列2-医用耗材篇

    医疗行业
    中国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发展白皮书系列2-医用耗材篇 中心思想 本报告以中国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医用耗材市场,特别是高值和低值耗材领域的发展现状、竞争格局、政策环境、关键要素、发展战略、机遇挑战和趋势。报告的核心观点包括: 高值耗材市场增长迅速,但竞争格局分散,进口品牌占据优势,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低值耗材市场规模大,国产产品占据主导,但行业集中度低,面临转型升级压力。 政策环境对行业发展影响深远,鼓励创新、规范市场是主旋律。 研发能力、营销网络、品牌建设和资本实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 高值耗材行业呈现进口替代加速、行业整合加剧、生态型企业崛起和跨界技术重塑商业模式的趋势。 低值耗材行业面临国内市场拓展、行业集中度提高、转型升级和资本运作的机遇。 主要内容 1. 医用耗材上市公司概述 1.1 医用耗材行业基本情况 定义与分类: 医用耗材是指在临床诊断、护理等过程中使用的医用卫生材料,分为高值医用耗材和低值医用耗材。 高值耗材市场概况: 市场规模增速约20%,2018年超1000亿元。血管介入和骨科植入类市场占比最高。 低值耗材市场概况: 2018年市场规模约640亿元,增速20%左右。注射穿刺类占比最大。 1.2 医用耗材上市公司概况 高值耗材上市公司: 17家,分布于血管介入、骨科植入物、眼科植入物等细分领域。 高值耗材上市公司分布: 上海、北京和广东省最多。 高值耗材上市公司产品图谱: 乐普医疗、威高股份和微创医疗产品线丰富,佰仁医疗、启明医疗和健帆生物专注于细分领域。 低值耗材上市公司: 10家,分布于医用敷料、手套、采血管等细分领域。 低值耗材上市公司分布: 淄博市手套企业多,宜昌和绍兴敷料企业多,广州导管和采血管企业多。 低值耗材上市公司产品图谱: 多数企业在自身细分领域进行研发升级和产品线组合,发展成为方案解决商。 2. 骨科植入耗材上市公司发展研究 2.1 骨科植入耗材行业分析 定义与分类: 用于人体骨骼替代、支撑、修补的医疗材料,分为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等。 产业链分析: 上游为金属材料、生物陶瓷、高分子材料企业;中游为研发生产企业;下游为医疗机构。 发展历程: 经历了产业萌芽、起步、艰难发展、快速发展和创新发展期。 市场规模: 2018年全球市场365亿美元,中国市场2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7.14%。 市场格局: 创伤、脊柱和关节产品占超85%的市场,创伤市场国产化程度最高,关节市场进口占主导。 2.2 骨科植入耗材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董事长/创始人: 具备医学、生物学或管理学专业背景。 产品注册证书: 大博医疗持有三类证书数量最多。 业务收入结构: 微创医疗骨科器械占比最高,威高股份临床护理产品占比最高,大博医疗创伤类产品占比最高。 2.3 骨科植入耗材上市公司产研销与资本运作 研发投入: 近5年研发支出持续提高,微创医疗研发投入占比高。 科技研发平台与创新产出: 微创和威高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威高和大博医疗有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入围。 销售模式: 多数采取经销商模式。 销售区域分布: 微创医疗主要市场在国外,威高骨科板块在国内布局较多。 销售费用: 威高、微创和春立医疗销售费用占比较高。 资本运作: 上市企业积极通过海内外并购方式拓展产品管线。 2.4 骨科植入耗材上市公司经营数据分析 营收规模与增速: 近5年骨科部分营业收入高速增长。 利润规模与增速: 威高股份利润额最高,大博医疗和爱康医疗利润增速较稳定。 细分业务盈利能力: 大博医疗销售毛利率最高,大博医疗持续保持了近50%的净利率。 营运能力比较: 威高股份和凯利泰的存货周转率较高,大博医疗应收账款周转率最高。 市值变化: 近5年市值均大幅上涨。 3. 血管介入耗材上市公司发展研究 3.1 血管介入器械定义与分类 定义: 在医学影像导引下,经血管途径进行心血管、脑血管和外周血管修复和替换治疗的器械。 类别: 心血管介入器械、脑血管介入器械和外周血管介入器械。 3.2 血管介入器械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董事长简介: 具备医学、生物学、工学专业背景,多有博士学历。 产品注册证书: 乐普医疗3类注册证数量最多。 3.3 血管介入器械上市公司研发经费投入情况 研发投入: 近年来各公司都加大研发投入,微创医疗研发投入最高。 研发占比: 赛诺医疗、心脉医疗和先健科技近年研发投入占比最高。 科技研发平台与创新产出: 微创、先健科技和乐普医疗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微创医疗有多个创新器械产品。 销售区域: 微创医疗和先健科技国际市场占比较高。 销售情况: 微创医疗销售费用率较高,乐普医疗销售人员占比最高。 资本运作: 乐普医疗围绕心血管领域拓展产品的多元化,并购频繁。 3.4 血管介入器械上市公司营收规模与增速 营业收入: 乐普医疗营业收入最高,微创医疗次之。 营业收入增速: 先健科技、乐普、心脉医疗和微创医疗近年营收增速持续加快。 利润规模与增速: 乐普医疗营业利润最高,各公司营业利润增速呈下滑趋势。 盈利能力: 佰仁医疗毛利率最高,心脉医疗净利率最高。 营运能力: 微创医疗和先锋科技周转率相对略低,心脉医疗应收账款周转率最高。 市值变化: 市值增长强劲,微创医疗市值上涨3.6倍。 4. 眼科等高值耗材上市公司发展研究 4.1 眼科等其他高值耗材概况 细分市场: 神经外科、眼科、口腔科、血液净化等。 市场格局: 眼科耗材市场进口品牌占主导,神经外科耗材除人工硬脑膜外,其他领域进口为主,口腔耗材进口替代程度低,血液净化耗材主要以进口产品为主。 4.2 眼科等高值耗材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董事长/创始人: 具备医学、生物学或管理学专业背景。 产品注册证书: 昊海生科产品证书最多。 4.3 眼科等高值耗材上市公司研发投入 研发投入: 研发投入金额较少,昊海生科投入金额最高。 研发占比: 冠昊生物和正海生物研发投入比例较高,欧普康视和健帆生物研发投入比例较低。 科技研发平台与创新产出: 冠昊生物和昊海生科获批了国家级研发平台,正海生物获得了医疗器械优先评审程序。 销售费用与人员占比: 正海生物销售占比最高,欧普康视销售费用占比最低。 4.4 眼科等高值耗材上市公司销售区域分布 销售区域分布: 各上市公司主要市场在国内。 资本运作: 欧普康视资本运作活跃,冠昊生物投资并购范围广泛。 营业收入: 昊海生科和健帆生物营业收入超10亿元。 营收增速: 健帆生物和欧普康视近年营收增速大幅上升。 利润与增速: 健帆生物利润规模最高,冠昊生物近年利润增速持续下滑。 盈利能力: 正海生物毛利率最高,欧普康视净利率水平最高。 营运能力: 欧普康视存货周转率较高,应收账款周转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市值变化: 市值总体呈上涨趋势,冠昊生物市值下滑。 5. 高值耗材上市公司发展洞察 5.1 高值耗材行业发展特征与发展环境 发展特征: 产业发展速度快,高值耗材品类全;企业规模不大,竞争格局分散;外资品牌主导高端市场,国产品牌奋起直追;上市公司资本运作频繁,行业整合加速;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产业前景广阔。 政策环境: 鼓励创新、加速国产化、规范市场、医保控费。 5.2 高值耗材产业发展关键要素 研发能力是核心竞争力;营销网络是决定性因素;品牌建设是长期过程;资本实力是企业壮大的保障。 5.3 高值耗材上市公司发展战略洞察 发展策略: 建立行业标准,控制价值链,先发地位,客户关系,品牌与专利,技术创新优势,成本优势等。 发展路径: 精品引领型、内外并重型、综合拓展型、平台扩张型、生态构建型。 5.4 高值耗材发展机遇挑战与趋势 机会: 基层医疗和非公医疗机构存量市场放量;国际化拓展企业成长边界;进口产品的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广阔前景;创新研发获取超额利润。 挑战: 国家政策调控导致产品价格降低;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创新能力欠缺;企业规模扩张面临管理水平考验;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稀缺及激励不够。 趋势: 高值耗材进口替代加速;高值耗材行业整合加剧;生态型企业更能获得长期竞争优势;跨界新技术重塑商业模式。 6. 低值耗材上市公司发展研究 6.1 低值医用耗材定义与分类 定义: 医疗机构经常使用的一次性卫生材料。 分类: 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类、注射穿刺类、医用高分子材料类等。 6.2 低值医用耗材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董事长简介: 多数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 产品收入结构: 奥美医疗医用敷料占比最高,英科医疗医用高分子手套占比最高。 6.3 低值耗材上市公司研发投入 研发投入: 研发投入金额较少,总体保持上升态势。 研发占比: 研发投入比例普遍较低,阳普医疗研发投入比例较高。 科技研发平台与创新产出: 多数建立了省市级的科技研发平台,康德莱和阳普医疗的发明专利较多。 销售模式与费用占比: 多数企业采取OEM模式,销售费用率较低。 销售区域分布: 出口占比较多,特别是医用敷料和手套。 资本运作: 多数通过资本运作手段进行投资和并购。 营收规模: 奥美医疗和蓝帆医疗营收超20亿元。 营收增速: 蓝帆医疗营收增速最高。 利润规模: 奥美医疗和蓝帆医疗利润超2亿元。 利润增速: 蓝帆医疗利润正向增长。 盈利能力: 普华和顺净利率最高。 营运能力: 英科医疗周转率远高于其他低值耗材企业,普华和顺和奥美医疗周转率最低。 市值变化: 市值总体呈下滑趋势,蓝帆医疗市值上涨。 7. 低值耗材上市公司发展洞察 7.1 中国低值耗材行业发展特征洞察 产品种类齐全,但以低端产品为主;产品出口占比较大,但毛利率较低;产品竞争格局分散,产业完整度较低。 7.2 中国低值耗材行业发展政策环境 鼓励产业升级,开发创新性强的产品;部分省份推行集中采购政策。 7.3 低值耗材行业发展关键要素 规模化生产与低成本;质量控制技术;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资源开发能力;区位因素。 7.4 中国低值耗材行业发展趋势洞察 国内市场拓展成为发展重点;行业集中度加快提高;转型升级成主流;通过资本运作促进产业整合。
    华夏基石产业服务集团
    120页
    2020-01-20
  • 年报符合预期,还原激励费用后增长稳定

    年报符合预期,还原激励费用后增长稳定

    个股研报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0-01-20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