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薄膜专题报告:“产能扩张+技术突破”助力PI薄膜国产化进程加快

PI薄膜专题报告:“产能扩张+技术突破”助力PI薄膜国产化进程加快

券商报告

PI薄膜专题报告:“产能扩张+技术突破”助力PI薄膜国产化进程加快

  投资要点:   “产能扩张+技术突破”助力PI薄膜国产化进程加快   PI薄膜是聚酰亚胺商业化最早且最为成熟的产品形式,也是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高分子材料。聚酰亚胺是“金字塔尖”的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优异的性能,广泛应用于柔性屏幕、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其中,聚酰亚胺薄膜(PI薄膜)是最早商业化、最成熟、市场容量最大的产品形式,也是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高分子材料,具有生命周期长、功能多样化、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等特点。   制备工艺突破及产能扩张是PI薄膜国产化进程加快的关键驱动因素。①在制备工艺方面:PI薄膜生产在配方、工艺及设备等多个环节均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目前最为成熟的PI薄膜制备工艺是二步法。尽管国内PI薄膜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企业存在差距,但以瑞华泰为代表的国内厂商已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核心技术体系,掌握了完整的PI薄膜制备技术,推动了PI薄膜的国产化进程。②在产能方面:全球高性能PI薄膜的研发和制造技术主要由美国、日本和韩国企业掌握,国内厂商现有产能相对较小尚不足以兼顾研发和生产,但瑞华泰、时代新材、国风新材均在积极推进扩产规划,为抢占现有市场份额、拓展新市场和提升国产化率做好准备。   美日韩企业主导PI薄膜市场,国内厂商竞争力持续增强   美日韩企业主导PI薄膜市场。①美国企业主要是杜邦公司,作为行业的“带头人”,其生产的“Kapton”系列涵盖热控、电子、电工等多种薄膜类型。②日本企业涵盖钟渊化学、宇部兴产、住友化学等,其中:钟渊化学主要布局电子及热控PI薄膜,用于2L-FCCL生产的TPI薄膜是其优势产品;宇部兴产采用独树一帜的“一步法合成+流涎”工艺,在以COF为代表的微电子应用领域具有明显优势;住友化学是CPI薄膜领域的“先行者”,具有柔性OLED用CPI薄膜批量供应能力。③韩国企业包括可隆、SKC、PIAM等,PIAM(原SKPI)是由可隆和SKC合资建立的PI薄膜领先企业,合资终结后可隆和SKC分别进行了CPI薄膜研发并具备批量供应能力。   国内厂商在PI薄膜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升。瑞华泰、时代新材、国风新材、丹邦科技是中国大陆主要的PI薄膜生产厂商,其中:瑞华泰是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高性能PI薄膜厂商,具有丰富的PI薄膜产品种类;时代新材曾具备导热膜批量供货能力,但经过重大调整后已将PI薄膜业务移交时代华鑫和时代华昇;国风新材加速向战略性新材料产业转型,PI薄膜是其重点布局的业务之一;丹邦科技拥有柔性材料到柔性封装基板到柔性芯片器件封装产品全产业链布局,但已终止上市。   中低端市场:国内厂商已立足市场,产能扩张助力向上突破   热控PI薄膜:5G推广有望创造新需求,国内厂商竞争力提升。热控PI薄膜是制备人工石墨散热膜的关键材料,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产品,5G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高导热石墨膜需求,也为热控PI薄膜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目前该领域主要供应企业包括PIAM、达迈科技以及中国大陆厂商。虽然中国大陆厂商在该领域起步较晚,但目前瑞华泰和时代华鑫等国内厂商已实现大规模量产,并且国产热控PI薄膜的性能优势正逐步显现。   电子PI薄膜:FPC需求扩张为重要驱动,产能扩张助力国产化率提升。电子PI薄膜是制造FCCL的关键基膜材料,FCCL可加工成FPC并最终应用于手机、汽车等领域,手机需求逐步回暖、5G时代带来技术变革、汽车三化趋势愈演愈烈、可穿戴市场快速发展等因素都将助推FPC需求快速增长,预期电子PI薄膜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国内厂商已具备3L-FCCL用PI薄膜供应能力,并且与国际巨头的产品性能差异正逐步缩小,目前瑞华泰、时代华鑫、国风新材等国内厂商均在积极推进产能扩张,电子PI薄膜领域的国产化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电工PI薄膜:绝缘要求提升带来新机遇,国内厂商已顺利破局。电工PI薄膜常用于变频电机、发电机等高级绝缘系统,并最终用于高速轨道交通、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传统电工绝缘领域对于PI薄膜的性能要求相对较低因而国内已能实现大规模生产,而多应用于新兴领域且性能要求更高的耐电晕PI薄膜则长期被杜邦等国际巨头所垄断,但以瑞华泰为代表的国内厂商已在耐电晕薄膜的突破上取得关键进展。   高端市场:日韩企业长期垄断,国内厂商技术突破按下加速键   COF用PI薄膜:日本企业垄断市场,国内厂商加速破局正当时。伴随AMOLED、MiniLED、Micr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渗透率持续提升,作为COF封装关键材料的PI薄膜有望迎来快速发展。COF用PI薄膜市场此前长期被以宇部兴产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垄断,目前全球已有多家突破这项技术,其中包括中国大陆厂商丹邦科技,但丹邦科技退市后中国大陆厂商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可能会有所减弱,加速破局或将依托瑞华泰与下游应用单位共同进行技术攻关的COF用PI薄膜项目。   TPI薄膜:钟渊化学占据专利高地,国内厂商逆势开发新工艺。2L-FCCL已成为主要的FCCL产品,伴随FCCL市场空间持续扩大,TPI的重要性日益显现。钟渊化学拥有“三层共挤”专利技术并占据专利高地,国内厂商在层压法制备2L-FCCL上打破垄断仍需较长时间,但以瑞华泰为代表的国内厂商正积极布局涂布法等其他制备工艺,力求实现无胶法FCCL商业化生产。   CPI薄膜:折叠屏手机迅速发展,国内厂商已顺利打破垄断。折叠屏手机是CPI薄膜的主要应用场景,OLED向可卷曲方向发展叠加价格逐步下探推动折叠屏手机进入快速放量阶段,CPI薄膜有望受益。并且折叠形态的多样化、折叠设备的大型化以及大规模推广催生的降本需求有利于CPI薄膜市场占有率提升。目前,CPI薄膜的供应商主要有住友化学、韩国可隆以及韩国SKC,国内厂商瑞华泰生产的CPI薄膜也即将实现小规模量产。   国家政策持续支持PI薄膜业务发展,国产替代进程有望进一步加快   国家政策高度支持PI及PI薄膜的发展,国产替代步伐有望加快。近年来,各国都在将PI的研究、开发及利用列入21世纪化工新材料的发展重点之一。此前相关政策明确表示将PI列为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的发展重点,此后进一步将柔性显示用PI列为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的重点专项和关键技术。国家政策导向对PI及PI薄膜的开发和生产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为国产高性能PI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投资建议:PI薄膜是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高分子材料,以美国杜邦、日本钟渊化学、韩国可隆为代表的国际巨头长期以来在PI薄膜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厂商在打破垄断方面虽取得了明显突破但仍限于中低端市场,产能不足和技术难点尚未攻克仍是制约国内厂商进入高端PI薄膜市场的核心原因。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以瑞华泰为代表的国内厂商也在积极进行产能扩张和高端产品研发,打破国际巨头垄断、保障关键材料供应安全指日可待,建议持续关注进展较快的瑞华泰(688323.SH)。   风险提示:国内厂商业务规模、产品技术与国际知名企业存在较大差距的风险;PMDA和ODA等原材料采购价格波动风险;募投项目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新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消费电子市场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
报告标签:
  • 化学制品
报告专题:
  • 下载次数:

    473

  • 发布机构:

    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发布日期:

    2023-07-13

  • 页数:

    63页

下载全文
定制咨询
报告内容
报告摘要

  投资要点:

  “产能扩张+技术突破”助力PI薄膜国产化进程加快

  PI薄膜是聚酰亚胺商业化最早且最为成熟的产品形式,也是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高分子材料。聚酰亚胺是“金字塔尖”的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优异的性能,广泛应用于柔性屏幕、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其中,聚酰亚胺薄膜(PI薄膜)是最早商业化、最成熟、市场容量最大的产品形式,也是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高分子材料,具有生命周期长、功能多样化、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等特点。

  制备工艺突破及产能扩张是PI薄膜国产化进程加快的关键驱动因素。①在制备工艺方面:PI薄膜生产在配方、工艺及设备等多个环节均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目前最为成熟的PI薄膜制备工艺是二步法。尽管国内PI薄膜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企业存在差距,但以瑞华泰为代表的国内厂商已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核心技术体系,掌握了完整的PI薄膜制备技术,推动了PI薄膜的国产化进程。②在产能方面:全球高性能PI薄膜的研发和制造技术主要由美国、日本和韩国企业掌握,国内厂商现有产能相对较小尚不足以兼顾研发和生产,但瑞华泰、时代新材、国风新材均在积极推进扩产规划,为抢占现有市场份额、拓展新市场和提升国产化率做好准备。

  美日韩企业主导PI薄膜市场,国内厂商竞争力持续增强

  美日韩企业主导PI薄膜市场。①美国企业主要是杜邦公司,作为行业的“带头人”,其生产的“Kapton”系列涵盖热控、电子、电工等多种薄膜类型。②日本企业涵盖钟渊化学、宇部兴产、住友化学等,其中:钟渊化学主要布局电子及热控PI薄膜,用于2L-FCCL生产的TPI薄膜是其优势产品;宇部兴产采用独树一帜的“一步法合成+流涎”工艺,在以COF为代表的微电子应用领域具有明显优势;住友化学是CPI薄膜领域的“先行者”,具有柔性OLED用CPI薄膜批量供应能力。③韩国企业包括可隆、SKC、PIAM等,PIAM(原SKPI)是由可隆和SKC合资建立的PI薄膜领先企业,合资终结后可隆和SKC分别进行了CPI薄膜研发并具备批量供应能力。

  国内厂商在PI薄膜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升。瑞华泰、时代新材、国风新材、丹邦科技是中国大陆主要的PI薄膜生产厂商,其中:瑞华泰是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高性能PI薄膜厂商,具有丰富的PI薄膜产品种类;时代新材曾具备导热膜批量供货能力,但经过重大调整后已将PI薄膜业务移交时代华鑫和时代华昇;国风新材加速向战略性新材料产业转型,PI薄膜是其重点布局的业务之一;丹邦科技拥有柔性材料到柔性封装基板到柔性芯片器件封装产品全产业链布局,但已终止上市。

  中低端市场:国内厂商已立足市场,产能扩张助力向上突破

  热控PI薄膜:5G推广有望创造新需求,国内厂商竞争力提升。热控PI薄膜是制备人工石墨散热膜的关键材料,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产品,5G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高导热石墨膜需求,也为热控PI薄膜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目前该领域主要供应企业包括PIAM、达迈科技以及中国大陆厂商。虽然中国大陆厂商在该领域起步较晚,但目前瑞华泰和时代华鑫等国内厂商已实现大规模量产,并且国产热控PI薄膜的性能优势正逐步显现。

  电子PI薄膜:FPC需求扩张为重要驱动,产能扩张助力国产化率提升。电子PI薄膜是制造FCCL的关键基膜材料,FCCL可加工成FPC并最终应用于手机、汽车等领域,手机需求逐步回暖、5G时代带来技术变革、汽车三化趋势愈演愈烈、可穿戴市场快速发展等因素都将助推FPC需求快速增长,预期电子PI薄膜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国内厂商已具备3L-FCCL用PI薄膜供应能力,并且与国际巨头的产品性能差异正逐步缩小,目前瑞华泰、时代华鑫、国风新材等国内厂商均在积极推进产能扩张,电子PI薄膜领域的国产化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电工PI薄膜:绝缘要求提升带来新机遇,国内厂商已顺利破局。电工PI薄膜常用于变频电机、发电机等高级绝缘系统,并最终用于高速轨道交通、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传统电工绝缘领域对于PI薄膜的性能要求相对较低因而国内已能实现大规模生产,而多应用于新兴领域且性能要求更高的耐电晕PI薄膜则长期被杜邦等国际巨头所垄断,但以瑞华泰为代表的国内厂商已在耐电晕薄膜的突破上取得关键进展。

  高端市场:日韩企业长期垄断,国内厂商技术突破按下加速键

  COF用PI薄膜:日本企业垄断市场,国内厂商加速破局正当时。伴随AMOLED、MiniLED、Micr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渗透率持续提升,作为COF封装关键材料的PI薄膜有望迎来快速发展。COF用PI薄膜市场此前长期被以宇部兴产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垄断,目前全球已有多家突破这项技术,其中包括中国大陆厂商丹邦科技,但丹邦科技退市后中国大陆厂商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可能会有所减弱,加速破局或将依托瑞华泰与下游应用单位共同进行技术攻关的COF用PI薄膜项目。

  TPI薄膜:钟渊化学占据专利高地,国内厂商逆势开发新工艺。2L-FCCL已成为主要的FCCL产品,伴随FCCL市场空间持续扩大,TPI的重要性日益显现。钟渊化学拥有“三层共挤”专利技术并占据专利高地,国内厂商在层压法制备2L-FCCL上打破垄断仍需较长时间,但以瑞华泰为代表的国内厂商正积极布局涂布法等其他制备工艺,力求实现无胶法FCCL商业化生产。

  CPI薄膜:折叠屏手机迅速发展,国内厂商已顺利打破垄断。折叠屏手机是CPI薄膜的主要应用场景,OLED向可卷曲方向发展叠加价格逐步下探推动折叠屏手机进入快速放量阶段,CPI薄膜有望受益。并且折叠形态的多样化、折叠设备的大型化以及大规模推广催生的降本需求有利于CPI薄膜市场占有率提升。目前,CPI薄膜的供应商主要有住友化学、韩国可隆以及韩国SKC,国内厂商瑞华泰生产的CPI薄膜也即将实现小规模量产。

  国家政策持续支持PI薄膜业务发展,国产替代进程有望进一步加快

  国家政策高度支持PI及PI薄膜的发展,国产替代步伐有望加快。近年来,各国都在将PI的研究、开发及利用列入21世纪化工新材料的发展重点之一。此前相关政策明确表示将PI列为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的发展重点,此后进一步将柔性显示用PI列为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的重点专项和关键技术。国家政策导向对PI及PI薄膜的开发和生产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为国产高性能PI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投资建议:PI薄膜是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高分子材料,以美国杜邦、日本钟渊化学、韩国可隆为代表的国际巨头长期以来在PI薄膜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厂商在打破垄断方面虽取得了明显突破但仍限于中低端市场,产能不足和技术难点尚未攻克仍是制约国内厂商进入高端PI薄膜市场的核心原因。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以瑞华泰为代表的国内厂商也在积极进行产能扩张和高端产品研发,打破国际巨头垄断、保障关键材料供应安全指日可待,建议持续关注进展较快的瑞华泰(688323.SH)。

  风险提示:国内厂商业务规模、产品技术与国际知名企业存在较大差距的风险;PMDA和ODA等原材料采购价格波动风险;募投项目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新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消费电子市场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

报告正文
摩熵医药企业版
9大数据库,200+子数据库,一站查询药品研发、临床、上市、销售、投资、政策等数据了解更多
我要试用
1 / 63
试读已结束,如需全文阅读可点击
下载全文
如果您有其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咨询
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最新报告
关于摩熵咨询

摩熵咨询是摩熵数科旗下生物医药专业咨询服务品牌,由深耕医药领域多年的专业人士组成,核心成员均来自国际顶级咨询机构和行业标杆企业,涵盖立项、市场、战略、投资等从业背景,依托摩熵数科丰富的外部专家资源及全面的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为客户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定制化解决方案

1W+
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200+
真实项目案例
1300+
业内高端专家资源
市场洞察与营销赋能
市场洞察与营销赋能
分析市场现状,洞察行业趋势,依托数据分析和深度研究,辅助商业决策。
立项评估及管线规划
立项评估及管线规划
提供疾病领域品种调研、专家访谈、品种立项、项目交易整套服务。
产业规划及研究服务
产业规划及研究服务
以数据为基础,为组织、园区、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趋势线索。
多渠道数据分析及定制服务
多渠道数据分析及定制服务
帮助客户深入了解目标领域和市场情况,发现潜在机会,优化企业决策。
投资决策与交易估值
投资决策与交易估值
依托全球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与顶级投行级分析模型,为并购、融资、IPO提供全周期决策支持。
立即定制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