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医药行业周报:政策趋势有望好转,AI持续赋能产业

医药行业周报:政策趋势有望好转,AI持续赋能产业

研报

医药行业周报:政策趋势有望好转,AI持续赋能产业

  医药行业观点   1.医药政策趋势有望逐步好转   根据米内网数据,2024年我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药品销售额预测达18638亿元,同比下滑1.2%,其中占比最大的公立医院市场下滑3.5%。医院端增长受政策影响最为明显,主要影响包括仿制药集采降价、中成药地方联采、医疗反腐等。创新药作为医保支付的主要增量,但目前占市场整体比例仍较低,国产创新药增长也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市场以平衡前期研发高投入。对于国内创新药市场,制约其定价、支付、销量的政策环境依然是首要因素。2024年7月国常会通过发布《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2025年我们预计医保等多部门有望推动支持发展药品创新高质量发展的细则条款,而且在定价方面给与创新药更大的市场自由度。支付方面,2024年医保已发布医保和商保协同策略,丙类医保预计2025年制定落地。结算方面,根据医保局部署,2025年全国80%左右统筹地区将基本实现基本医保基金与定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2026年推广至全国所有统筹地区;集采药品耗材、国谈药的直接结算也将于2026年全面实现。   2.AI为健康产业持续赋能,接入DeepSeek有望加速普及   从病理图像智能识别到目前多模态医学大模型,AI持续为医疗健康产业赋能,并逐步重塑医疗诊断的模式。AI在医疗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节省,如智能阅片、自动生产电子病例,自动生成体检报告,将医生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更专注于患者的治疗。2025年2月18日瑞金医院与华为合作发布病理大模型,病理阅片时间从人工的分钟级别提高到AI的秒级。建立在高质量数据的多模态的医学大模型还有高精准度优势,将头部医疗资源的诊疗经验以AI的方式向医疗系统推广,将提升整体的医疗资源,实现高水平医疗诊断的广泛普及。整合AI的智能体还将医疗服务延伸至家庭端,如AI+CGM不仅能持续监测血糖,还可以根据分析数据以提供个性化的提示和建议。自国内原生的大模型DeepSeek发布后,医渡科技等数字医疗领域的头部企业先后官宣接入DeepSeek,对比ChatGPT等大模型,DeepSeek训练所需的算力成本大幅降低,而且DeepSeek还采取完全开源的策略,极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AI部署门槛,加速医疗AI的研发及推广普及。   3.AI+提高新药研发效率,从发掘新靶点到新药发现全面提速   AI正逐步重塑新药的研发模式,传统的新药研发是一项依赖研发者经验、长周期、高投入的复杂的工程,随着AI技术的融入,新药研发的组织模式正逐步改变,在分析复杂生物系统、识别疾病生物标志物和潜在靶点、模拟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预测候选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以及临床试验管理等多个环节中,AI展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虽然基于AI+新药研发仍在持续验证阶段,尤其需要临床数据和真实世界疗效数据的持续验证,但在前端的药物筛选,AI带来的效率提升、成本的节省,研发周期缩短是传统研发方式难以实现的。全球创新药企已经先行起步,2月20日,Incyte宣布与AI药物研发先驱GenesisTherapeutics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新型小分子治疗药物。国内产业界也逐步将AI技术应用在新药发现当中,2月21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发布首次发现了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FAM171A2,并通过AI工具在从7000余种小分子化合物中成功找到了一种小分子,可有效抑制FAM171A2蛋白和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结合。   4.CRO外部环境或有变化,AI+CRO赋能   CRO行业订单和盈利取决于内外医药市场的环境,虽然自2024年以来海外创新药融资趋势已好转,但因为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影响,海外制药企业将订单交给药明等中国企业仍有顾虑,虽然中国CRO企业在效率、成本等多方面均有优势。2024年12月,生物安全法案尚未获得美国两院通过,2025年中国CRO企业将获得一些窗口期,而且美国总统更替之后,目前主要是增加关税,对于具备成本优势的中国企业,目前加税幅度并不影响CDMO的竞争优势,而且生物安全法案再通过的概率已显著降低,海外制药企业的顾虑会也会降低。国内订单方面,2024年医药投融资趋势并非好转,但已基本止跌,来自对外授权交易订单的快速增长,国内新药研发已逐步建立良性循环,新药市场价值的兑现将驱动国内研发投入更健康更持续的增加,也有利于CRO企业的良性竞争。2025年1月,泓博医药发布其DiOrion平台,该平台通过在药物研发流程中的核心环节,如靶点验证、化合物筛选与优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度分析与智能预测,大幅缩短了研发周期,并显著降低了试验成本。除泓博医药之外,预计更多CRO企业将积极拥抱AI技术,以寻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提升竞争力。   5.Illumina被列入商务部不可靠实体清单,基因测序产业链国产化加速   2月4日,中国商务部将illumina(因美纳)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目前执行具体的限制措施并不明确,但对于下游合作用户,供应链的稳定必然会谨慎考虑。根据illumina披露的2024年Q4报告,2024年大中华地区的销售为3.07亿美元,加上其他与中国的合作服务商,仪器+试剂的市场份额预计仍为第一,凭借在NGS的领先,illumina的全球市场份额也达到了50%的份额。Illumina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之后,国产测序仪的国产替代将加速,实际上高、中、低通量的测序仪,国产测序仪已在技术上全面赶上进口水平,2025年1~2月,国家药监局也先后审批了赛陆医疗与圣湘生物的测序仪。华大智造与赛陆医疗已推出置换方案,预计自2025年开始,中国测序仪市场的国产化进程将大幅加快。   6.关注CAR-T治疗技术进展,通用型CAR-T已开始推向临床   根据医药魔方、强生与吉利德年报,2024年全球CAR-T细胞疗法销售约45.32亿美元,其中传奇生物与强生合作的Carvykti(西达基奥仑赛)达到9.63亿美元,中国企业也参与到全球CAR-T销售的分成当中,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目前国内市场获批上市的国产CAR-T产品也达到3款。由于自体CAR-T高昂的生产成本,目前CAR-T尚不能纳入到医保中,仅靠商业保险,较难覆盖有效的治疗人群。异体CAR-T的的技术突破,未来制备成本的大幅降低,为纳入医保创造可能。2025年2月14日,AllogeneTherapeutics日前宣布,其在研CAR-T疗法在复发/难治性(R/R)大B细胞淋巴瘤(LBCL)患者中的1期ALPHA和ALPHA2试验数据,其数据结果显示,ALPHA/ALPHA2试验中观察到的总缓解率(ORR)和完全缓解(CR)率与已获批的自体CD19靶向CAR-T疗法,用于治疗曾接受过两线或以上系统治疗的R/RLBCL患者中的结果一致。国内通用型CAR-T已有国内企业申报IND,2025年1月23日博生吉医药集团开发的、基于Vδ1T细胞的靶向CD19的现货通用型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注射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2025年2月10日科济药业的基于THANK-uPlus平台的首例通用型CAR-T受试者四周时评估为sCR。2月17日NatureMedicine发布一项针对神经母细胞瘤的CAR-T治疗研究,其中1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31.6%,总生存率(OS)为36.8%,该研究证明了CAR-T也能实现治疗实体瘤的可行性和长期性。   7.减重市场国产新药数据陆续发布,关注海外授权的机遇   诺和诺德和礼来发布2024年数据,其中诺和诺德的核心主力产品司美格鲁肽(Ozempic+Rybelsus+Wegovy)合计销售2018.49亿丹麦克朗,约合279.42亿美元,2025年预计销售额将超过K药成为全球药王,而礼来的年替尔帕肽降糖版(Mounjaro)增长销售额115.4亿美元,同比增长124%,减重版Zepbound销售额49.26亿美元,虽然和司美格鲁肽相比,替尔泊肽的销售规模不及,但凭借更佳的减重效果,减重版的替尔泊肽正快速追赶。面向降糖和减重两个重点市场,GLP-1的全球市场价值已充分显现。中国创新药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减重和降糖领域的研发当中,差异化的研发思路,为全球合作创造更多可能。2月19日歌礼制药发布小分子口服GLP-1R激动剂ASC30美国Ib期多剂量递增研究前两个队列取得积极期中结果,其中多剂量递增(MAD)队列2中,每日一次服用ASC30口服片治疗28天后,肥胖症患者体重相对基线平均下降6.3%。   医药推选及选股推荐思路   新版医保目录落地执行、医保预付金制度推进、协同商保发展,医保对医药产业的新增量逐步展现,政策预期逐步转向正面,AI赋能医药提升研发效率,促进医疗技术的推广普及,维持医药行业“推荐”的评级,具体的推选方向和选股思路如下:   1)医疗大模型发布,创造新市场机遇,关注【金域医学】、【润达医疗】、【迪安诊断】、【美年健康】、【医渡科技-B】。   2)AI赋能医药研发,提升研发效率,AI创新平台估值重估,关注【晶泰控股-P】、【泓博医药】、【维亚生物-B】。   3)测序仪及配套试剂国产化加速,关注【华大智造】,AI应用与测序相结合,关注【华大基因】。   4)AI与器械相结合,竞争力提升,附加值增加,推荐【祥生医疗】,关注【三诺生物】、【鱼跃医疗】、【联影医疗】。   5)关注最新临床数据发布和潜在BD,技术平台价值凸显,推荐【益方生物】,关注【科济药业-B】、【和铂医药-B】、【华领医药-B】。   6)减重和NASH领域差异化布局和对外合作出海,推荐【众生药业】,关注【歌礼制药-B】、【联邦制药】、【来凯医药-B】、【甘李药业】、【博瑞医药】。   7)科研试剂海外需求订单恢复,产业内整合与合作加强,建议关注【阿拉丁】、【百普赛斯】、【毕得医药】、【皓元医药】。   8)国内创新政策环境好转,研发投入增加,创新药CRO订单向好,建议关注【益诺思】、【昭衍新药】、【药明康德】。   9)原料药库存周期变化,2025年盈利好转的品种,关注【海普瑞】、【健友股份】,专利期高峰到来及出海增量,关注【华海药业】。   10)外延拓展,提高资产收益率,关注【康为世纪】、【热景生物】。   风险提示   1.研发失败或无法产业化的风险   医药生物技术壁垒高,研发失败可能导致不能按计划开发出新产品,无法产业化。   2.销售不及预期风险   因营销策略不能适应市场、学术推广不充分等因素影响,导致销售不及预期。   3.竞争加剧风险   如有多个同种产品已上市,或即将有多个产品陆续上市,市场竞争激烈。   4.政策性风险   医药生物是受高监管的行业,任何行业政策调整都可能对公司产生影响。   5.推荐公司业绩不及预期风险
报告标签:
  • 化学制药
报告专题:
  • 下载次数:

    847

  • 发布机构:

    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 发布日期:

    2025-02-24

  • 页数:

    33页

下载全文
定制咨询
报告内容
AI精读报告
报告摘要

  医药行业观点

  1.医药政策趋势有望逐步好转

  根据米内网数据,2024年我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药品销售额预测达18638亿元,同比下滑1.2%,其中占比最大的公立医院市场下滑3.5%。医院端增长受政策影响最为明显,主要影响包括仿制药集采降价、中成药地方联采、医疗反腐等。创新药作为医保支付的主要增量,但目前占市场整体比例仍较低,国产创新药增长也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市场以平衡前期研发高投入。对于国内创新药市场,制约其定价、支付、销量的政策环境依然是首要因素。2024年7月国常会通过发布《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2025年我们预计医保等多部门有望推动支持发展药品创新高质量发展的细则条款,而且在定价方面给与创新药更大的市场自由度。支付方面,2024年医保已发布医保和商保协同策略,丙类医保预计2025年制定落地。结算方面,根据医保局部署,2025年全国80%左右统筹地区将基本实现基本医保基金与定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2026年推广至全国所有统筹地区;集采药品耗材、国谈药的直接结算也将于2026年全面实现。

  2.AI为健康产业持续赋能,接入DeepSeek有望加速普及

  从病理图像智能识别到目前多模态医学大模型,AI持续为医疗健康产业赋能,并逐步重塑医疗诊断的模式。AI在医疗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节省,如智能阅片、自动生产电子病例,自动生成体检报告,将医生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更专注于患者的治疗。2025年2月18日瑞金医院与华为合作发布病理大模型,病理阅片时间从人工的分钟级别提高到AI的秒级。建立在高质量数据的多模态的医学大模型还有高精准度优势,将头部医疗资源的诊疗经验以AI的方式向医疗系统推广,将提升整体的医疗资源,实现高水平医疗诊断的广泛普及。整合AI的智能体还将医疗服务延伸至家庭端,如AI+CGM不仅能持续监测血糖,还可以根据分析数据以提供个性化的提示和建议。自国内原生的大模型DeepSeek发布后,医渡科技等数字医疗领域的头部企业先后官宣接入DeepSeek,对比ChatGPT等大模型,DeepSeek训练所需的算力成本大幅降低,而且DeepSeek还采取完全开源的策略,极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AI部署门槛,加速医疗AI的研发及推广普及。

  3.AI+提高新药研发效率,从发掘新靶点到新药发现全面提速

  AI正逐步重塑新药的研发模式,传统的新药研发是一项依赖研发者经验、长周期、高投入的复杂的工程,随着AI技术的融入,新药研发的组织模式正逐步改变,在分析复杂生物系统、识别疾病生物标志物和潜在靶点、模拟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预测候选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以及临床试验管理等多个环节中,AI展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虽然基于AI+新药研发仍在持续验证阶段,尤其需要临床数据和真实世界疗效数据的持续验证,但在前端的药物筛选,AI带来的效率提升、成本的节省,研发周期缩短是传统研发方式难以实现的。全球创新药企已经先行起步,2月20日,Incyte宣布与AI药物研发先驱GenesisTherapeutics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新型小分子治疗药物。国内产业界也逐步将AI技术应用在新药发现当中,2月21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发布首次发现了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FAM171A2,并通过AI工具在从7000余种小分子化合物中成功找到了一种小分子,可有效抑制FAM171A2蛋白和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结合。

  4.CRO外部环境或有变化,AI+CRO赋能

  CRO行业订单和盈利取决于内外医药市场的环境,虽然自2024年以来海外创新药融资趋势已好转,但因为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影响,海外制药企业将订单交给药明等中国企业仍有顾虑,虽然中国CRO企业在效率、成本等多方面均有优势。2024年12月,生物安全法案尚未获得美国两院通过,2025年中国CRO企业将获得一些窗口期,而且美国总统更替之后,目前主要是增加关税,对于具备成本优势的中国企业,目前加税幅度并不影响CDMO的竞争优势,而且生物安全法案再通过的概率已显著降低,海外制药企业的顾虑会也会降低。国内订单方面,2024年医药投融资趋势并非好转,但已基本止跌,来自对外授权交易订单的快速增长,国内新药研发已逐步建立良性循环,新药市场价值的兑现将驱动国内研发投入更健康更持续的增加,也有利于CRO企业的良性竞争。2025年1月,泓博医药发布其DiOrion平台,该平台通过在药物研发流程中的核心环节,如靶点验证、化合物筛选与优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度分析与智能预测,大幅缩短了研发周期,并显著降低了试验成本。除泓博医药之外,预计更多CRO企业将积极拥抱AI技术,以寻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提升竞争力。

  5.Illumina被列入商务部不可靠实体清单,基因测序产业链国产化加速

  2月4日,中国商务部将illumina(因美纳)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目前执行具体的限制措施并不明确,但对于下游合作用户,供应链的稳定必然会谨慎考虑。根据illumina披露的2024年Q4报告,2024年大中华地区的销售为3.07亿美元,加上其他与中国的合作服务商,仪器+试剂的市场份额预计仍为第一,凭借在NGS的领先,illumina的全球市场份额也达到了50%的份额。Illumina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之后,国产测序仪的国产替代将加速,实际上高、中、低通量的测序仪,国产测序仪已在技术上全面赶上进口水平,2025年1~2月,国家药监局也先后审批了赛陆医疗与圣湘生物的测序仪。华大智造与赛陆医疗已推出置换方案,预计自2025年开始,中国测序仪市场的国产化进程将大幅加快。

  6.关注CAR-T治疗技术进展,通用型CAR-T已开始推向临床

  根据医药魔方、强生与吉利德年报,2024年全球CAR-T细胞疗法销售约45.32亿美元,其中传奇生物与强生合作的Carvykti(西达基奥仑赛)达到9.63亿美元,中国企业也参与到全球CAR-T销售的分成当中,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目前国内市场获批上市的国产CAR-T产品也达到3款。由于自体CAR-T高昂的生产成本,目前CAR-T尚不能纳入到医保中,仅靠商业保险,较难覆盖有效的治疗人群。异体CAR-T的的技术突破,未来制备成本的大幅降低,为纳入医保创造可能。2025年2月14日,AllogeneTherapeutics日前宣布,其在研CAR-T疗法在复发/难治性(R/R)大B细胞淋巴瘤(LBCL)患者中的1期ALPHA和ALPHA2试验数据,其数据结果显示,ALPHA/ALPHA2试验中观察到的总缓解率(ORR)和完全缓解(CR)率与已获批的自体CD19靶向CAR-T疗法,用于治疗曾接受过两线或以上系统治疗的R/RLBCL患者中的结果一致。国内通用型CAR-T已有国内企业申报IND,2025年1月23日博生吉医药集团开发的、基于Vδ1T细胞的靶向CD19的现货通用型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注射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2025年2月10日科济药业的基于THANK-uPlus平台的首例通用型CAR-T受试者四周时评估为sCR。2月17日NatureMedicine发布一项针对神经母细胞瘤的CAR-T治疗研究,其中1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31.6%,总生存率(OS)为36.8%,该研究证明了CAR-T也能实现治疗实体瘤的可行性和长期性。

  7.减重市场国产新药数据陆续发布,关注海外授权的机遇

  诺和诺德和礼来发布2024年数据,其中诺和诺德的核心主力产品司美格鲁肽(Ozempic+Rybelsus+Wegovy)合计销售2018.49亿丹麦克朗,约合279.42亿美元,2025年预计销售额将超过K药成为全球药王,而礼来的年替尔帕肽降糖版(Mounjaro)增长销售额115.4亿美元,同比增长124%,减重版Zepbound销售额49.26亿美元,虽然和司美格鲁肽相比,替尔泊肽的销售规模不及,但凭借更佳的减重效果,减重版的替尔泊肽正快速追赶。面向降糖和减重两个重点市场,GLP-1的全球市场价值已充分显现。中国创新药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减重和降糖领域的研发当中,差异化的研发思路,为全球合作创造更多可能。2月19日歌礼制药发布小分子口服GLP-1R激动剂ASC30美国Ib期多剂量递增研究前两个队列取得积极期中结果,其中多剂量递增(MAD)队列2中,每日一次服用ASC30口服片治疗28天后,肥胖症患者体重相对基线平均下降6.3%。

  医药推选及选股推荐思路

  新版医保目录落地执行、医保预付金制度推进、协同商保发展,医保对医药产业的新增量逐步展现,政策预期逐步转向正面,AI赋能医药提升研发效率,促进医疗技术的推广普及,维持医药行业“推荐”的评级,具体的推选方向和选股思路如下:

  1)医疗大模型发布,创造新市场机遇,关注【金域医学】、【润达医疗】、【迪安诊断】、【美年健康】、【医渡科技-B】。

  2)AI赋能医药研发,提升研发效率,AI创新平台估值重估,关注【晶泰控股-P】、【泓博医药】、【维亚生物-B】。

  3)测序仪及配套试剂国产化加速,关注【华大智造】,AI应用与测序相结合,关注【华大基因】。

  4)AI与器械相结合,竞争力提升,附加值增加,推荐【祥生医疗】,关注【三诺生物】、【鱼跃医疗】、【联影医疗】。

  5)关注最新临床数据发布和潜在BD,技术平台价值凸显,推荐【益方生物】,关注【科济药业-B】、【和铂医药-B】、【华领医药-B】。

  6)减重和NASH领域差异化布局和对外合作出海,推荐【众生药业】,关注【歌礼制药-B】、【联邦制药】、【来凯医药-B】、【甘李药业】、【博瑞医药】。

  7)科研试剂海外需求订单恢复,产业内整合与合作加强,建议关注【阿拉丁】、【百普赛斯】、【毕得医药】、【皓元医药】。

  8)国内创新政策环境好转,研发投入增加,创新药CRO订单向好,建议关注【益诺思】、【昭衍新药】、【药明康德】。

  9)原料药库存周期变化,2025年盈利好转的品种,关注【海普瑞】、【健友股份】,专利期高峰到来及出海增量,关注【华海药业】。

  10)外延拓展,提高资产收益率,关注【康为世纪】、【热景生物】。

  风险提示

  1.研发失败或无法产业化的风险

  医药生物技术壁垒高,研发失败可能导致不能按计划开发出新产品,无法产业化。

  2.销售不及预期风险

  因营销策略不能适应市场、学术推广不充分等因素影响,导致销售不及预期。

  3.竞争加剧风险

  如有多个同种产品已上市,或即将有多个产品陆续上市,市场竞争激烈。

  4.政策性风险

  医药生物是受高监管的行业,任何行业政策调整都可能对公司产生影响。

  5.推荐公司业绩不及预期风险

中心思想

本报告的核心观点是:医药行业政策环境有望好转,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赋能产业,为医药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具体体现在:

  • 政策利好:国家政策逐步转向支持药品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医保支付和结算体系改革将进一步完善,为创新药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 AI赋能: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到加速新药研发,AI正在重塑医疗诊断和药物研发模式。
  • 市场机遇:国产替代加速,减重市场国产新药数据陆续发布,为中国医药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和海外合作可能。

主要内容

医药政策趋势有望逐步好转

2024年我国药品销售额同比下滑,公立医院市场受政策影响最为明显。然而,《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的发布以及2025年医保等多部门有望出台的细则条款,预示着政策环境将逐步好转,创新药在定价、支付和销售方面将获得更大自由度。医保和商保协同策略的实施以及全国医保基金与定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的推进,将进一步优化医药产业生态。

AI为健康产业持续赋能,接入DeepSeek有望加速普及

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从病理图像智能识别发展到多模态医学大模型,显著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瑞金医院与华为合作发布的病理大模型,将病理阅片时间从分钟级缩短至秒级,体现了AI技术的巨大潜力。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发布和开源,进一步降低了中小企业AI部署门槛,加速了医疗AI的研发和普及。

AI+提高新药研发效率,从发掘新靶点到新药发现全面提速

AI技术正在改变传统新药研发的模式,在靶点发现、药物筛选、安全性预测等多个环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并缩短研发周期。全球创新药企已积极拥抱AI技术,国内也涌现出利用AI技术发现新药靶点和药物的案例。

CRO外部环境或有变化,AI+CRO赋能

CRO行业订单和盈利受内外医药市场环境影响。虽然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影响依然存在,但中国CRO企业在效率和成本方面的优势依然显著,并且海外制药企业的顾虑正在降低。国内新药研发良性循环的建立,也将驱动国内CRO市场持续增长。AI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CRO企业的竞争力。

Illumina被列入商务部不可靠实体清单,基因测序产业链国产化加速

Illumina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后,国产测序仪的国产替代将加速。目前国产测序仪在技术上已达到进口水平,国家药监局也陆续审批了国产测序仪,预计国产化进程将大幅加快。

关注CAR-T治疗技术进展,通用型CAR-T已开始推向临床

全球CAR-T细胞疗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通用型CAR-T技术的突破,有望降低制备成本,为其纳入医保创造条件。国内企业已申报IND,并取得了积极的临床试验结果,证明了通用型CAR-T治疗实体瘤的可行性和长期性。

减重市场国产新药数据陆续发布,关注海外授权的机遇

GLP-1药物在降糖和减重市场展现出巨大的市场价值。中国创新药企业积极参与研发,差异化的研发思路为全球合作创造更多可能。国产GLP-1药物的临床数据陆续发布,展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

医药推选及选股推荐思路

报告根据市场分析,推荐了多个细分领域的投资标的,涵盖医疗大模型、AI赋能医药研发、测序仪国产化、AI与器械结合、创新药研发、减重和NASH领域等多个方面。

重点关注公司及盈利预测

报告列出了部分重点关注公司的股票代码、名称、投资评级以及2023年、2024年和2025年的EPS和PE预测数据。

风险提示

报告指出了医药行业面临的几大风险,包括研发失败风险、销售不及预期风险、竞争加剧风险、政策性风险以及推荐公司业绩不及预期风险。

医药行情跟踪

报告详细跟踪了医药行业一周、一月以及子行业的涨跌幅,并分析了医药板块个股的周涨跌幅以及子行业的相对估值。

医药板块走势与估值

报告分析了医药生物行业指数的走势和估值情况,指出医药生物行业估值低于历史五年平均水平。

团队近期研究成果

报告列出了华鑫医药团队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和点评报告的清单。

行业重要政策和要闻

报告总结了近期重要的行业政策和新闻事件,包括政策文件和公司公告等信息。

总结

本报告对医药行业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政策环境好转、AI技术赋能以及国产替代加速等因素将为医药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报告同时指出了行业面临的风险,并提供了具体的投资建议和重点关注公司,为投资者提供了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本报告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独立判断。

报告正文
摩熵医药企业版
9大数据库,200+子数据库,一站查询药品研发、临床、上市、销售、投资、政策等数据了解更多
我要试用
1 / 33
试读已结束,如需全文阅读可点击
下载全文
如果您有其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咨询
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最新报告
关于摩熵咨询

摩熵咨询是摩熵数科旗下生物医药专业咨询服务品牌,由深耕医药领域多年的专业人士组成,核心成员均来自国际顶级咨询机构和行业标杆企业,涵盖立项、市场、战略、投资等从业背景,依托摩熵数科丰富的外部专家资源及全面的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为客户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定制化解决方案

1W+
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200+
真实项目案例
1300+
业内高端专家资源
市场洞察与营销赋能
市场洞察与营销赋能
分析市场现状,洞察行业趋势,依托数据分析和深度研究,辅助商业决策。
立项评估及管线规划
立项评估及管线规划
提供疾病领域品种调研、专家访谈、品种立项、项目交易整套服务。
产业规划及研究服务
产业规划及研究服务
以数据为基础,为组织、园区、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趋势线索。
多渠道数据分析及定制服务
多渠道数据分析及定制服务
帮助客户深入了解目标领域和市场情况,发现潜在机会,优化企业决策。
投资决策与交易估值
投资决策与交易估值
依托全球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与顶级投行级分析模型,为并购、融资、IPO提供全周期决策支持。
立即定制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