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开医药】医疗器械系列报告(四)体外诊断篇:并驱争先,前景广阔

【粤开医药】医疗器械系列报告(四)体外诊断篇:并驱争先,前景广阔

券商报告

【粤开医药】医疗器械系列报告(四)体外诊断篇:并驱争先,前景广阔

  体外诊断是指将血液、体液、组织等样本从人体中取出,使用体外检测试剂、仪器等对样本进行检测与校验,以便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检测、后期观察、健康评价、遗传疾病预测。体外诊断产品主要由诊断设备(仪器)和诊断试剂构成,根据检测原理方法以及检测环境条件可以分成包括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现场即时检测(POCT)等主要领域。   市场规模:高速成长,细分赛道蓬勃发展   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进入稳健增长阶段。2018-2022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以8.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接近937亿美元的市场总额,成为医疗器械领域占比超过18%的细分领域。国内体外诊断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8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约为604亿元,2022年市场规模达到1576.3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7.10%,约为全球市场增速的3.4倍。   细分领域来看,免疫诊断市场规模最大,2022年预计市场规模462亿元,约占体外诊断总体29.31%;分子诊断增长最快,2022年预计市场规模198亿元,近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28.78%。POCT领域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参考海外发达国家2020年29%占比(占体外诊断领域),国内POCT当前市场规模不足10%,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竞争格局:跑马圈地,龙头企业并驱争先   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发展成熟,行业集中度高,罗氏、雅培、丹纳赫(贝克曼)、西门子四足鼎立,形成垄断格局。2022年,罗氏、雅培、丹纳赫(贝克曼)、西门子诊断业务板块占行业规模20%、18%、12%、7%。   国内当前市场集中度低,龙头企业竞争较为激烈。国内医疗器械上市器械企业116家,主营业务为体外诊断的共38家,2022年累计国内营收约为797.09亿元,约占行业规模的50.56%。   细分领域来看,技术含量较低的生化诊断、血液诊断、酶联免疫基本完成国产替代,形成等迈瑞医疗、达安基因、安图生物、新产业、万孚生物等国产品牌为主的竞争格局。技术含量较高的化学发光、分子诊断、POCT等领域海外龙头雅培、罗氏、丹纳赫(贝克曼)、西门子具有较大优势。   产业链及商业模式:成熟完备,上中下游齐头并进   国内体外诊断行业形成了上游原材料-中游仪器与试剂研发制造-下游流通与应用完整的产业链条。从上游看,抗原、抗体、引物、诊断酶等关键核心生物原料部分存在进口依赖,国产品牌处于加紧攻关突破中;从中游看,龙头公司研发投入增强,逐步形成试剂+仪器一体化布局,封闭式、自动化、即时化、便捷化、小型化趋势明显,整体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增强;从下游看,大型互联网经销崛起、集采提速扩面等行业因素影响下,经销商囤货、市场、垫资等业务职能削弱,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业务职能进一步强化,小型经销渠道利润空间被挤压,大型经销渠道将加快资源整合,形成强者恒强的发展格局。   增长前景   (一)居民健康意识提升,早诊早筛+精准医疗等需求因素驱动下行业高增长具备必然性。《健康中国2030》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重点提高面向慢性病、新生儿疾病、妇女疾病筛查能力。精准医疗方面,生育健康、个性化治疗、健康体检及疾病预测、新药研发成就四大应用场景,对应下游超百亿级市场规模,有望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新动能。   (二)诊断水平显著提升,创新标志物+诊断技术迭代+治疗手段丰富供给端利好。生物标志物用于临床取得阶段性成果,早期诊断、疾病干预、追踪示警等方面需求被进一步满足。叠加技术方法快速迭代,诊断窗口提前,以诊断结果为依据能够指导后续治疗并监测治疗进展,许多重病、大病、及常见病患者病死率普遍降低,行业供给水平不断优化。   (三)关键原料国产化加速,中下游成本压力缓释。国内关键原料企业近年来加快成长。预计国产体外诊断试剂原料市场规模将以23.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4年达到27亿元,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减轻中下游成本压力。同时,头部企业近年来亦通过海外收购、自建平台等方式纵向布局,实现关键原材料自主可控布局。   (四)集采+出海双轮驱动,行业竞争力有望加速提升。医保控费大势所趋,体外诊断试剂具有使用量大、产品竞争相对丰富等集采特点,相关领域产品纳入集采指日可待。国内企业当下处于国产替代“临门一脚”,总体降价动力和能力相对充足。与此同时,海外布局成为新的增长点,随着相关试剂获批上市以及获得国外重点地区相关资质认证,IVD企业海外相关业务收入将进一步提升,国内IVD企业整体竞争力加强。   投资建议:行业增长可期,寻找细分赛道机会   国内体外诊断发展迅速,国产品牌市占率、影响力逐步提升,行业未来增长可期。我们建议从早诊早筛+精准医疗需求、先进技术储备转化、关键原材料国产化、集采和出海等角度寻找细分赛道机会。   一是重大疾病早诊早筛+精准医疗需求下,关注肿瘤早筛、无创产检、伴随诊断等细分赛道高速增长。   二是当前处于生命周期早期阶段的先进技术储备与转化,如分子诊断基因测序领域NGS以及三代单分子荧光测序和纳米孔测序、PCR领域dPCR,免疫诊断领域化学发光等技术。   三是关键原材料国产化布局,核心原料公司有望在全行业高速增长背景下获得成长机会。   四是消费端集采与出海新趋势,关注集采降价下整体运营能效的提升以及出海产品资质与增长放量。   风险提示   诊疗领域政策变化风险、.新技术产品商业化失败风险、.纳入集采降价超预期风险
报告标签:
  • 医疗器械
报告专题:
  • 下载次数:

    687

  • 发布机构:

    粤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发布日期:

    2023-10-24

  • 页数:

    24页

下载全文
定制咨询
报告内容
报告摘要

  体外诊断是指将血液、体液、组织等样本从人体中取出,使用体外检测试剂、仪器等对样本进行检测与校验,以便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检测、后期观察、健康评价、遗传疾病预测。体外诊断产品主要由诊断设备(仪器)和诊断试剂构成,根据检测原理方法以及检测环境条件可以分成包括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现场即时检测(POCT)等主要领域。

  市场规模:高速成长,细分赛道蓬勃发展

  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进入稳健增长阶段。2018-2022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以8.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接近937亿美元的市场总额,成为医疗器械领域占比超过18%的细分领域。国内体外诊断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8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约为604亿元,2022年市场规模达到1576.3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7.10%,约为全球市场增速的3.4倍。

  细分领域来看,免疫诊断市场规模最大,2022年预计市场规模462亿元,约占体外诊断总体29.31%;分子诊断增长最快,2022年预计市场规模198亿元,近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28.78%。POCT领域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参考海外发达国家2020年29%占比(占体外诊断领域),国内POCT当前市场规模不足10%,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竞争格局:跑马圈地,龙头企业并驱争先

  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发展成熟,行业集中度高,罗氏、雅培、丹纳赫(贝克曼)、西门子四足鼎立,形成垄断格局。2022年,罗氏、雅培、丹纳赫(贝克曼)、西门子诊断业务板块占行业规模20%、18%、12%、7%。

  国内当前市场集中度低,龙头企业竞争较为激烈。国内医疗器械上市器械企业116家,主营业务为体外诊断的共38家,2022年累计国内营收约为797.09亿元,约占行业规模的50.56%。

  细分领域来看,技术含量较低的生化诊断、血液诊断、酶联免疫基本完成国产替代,形成等迈瑞医疗、达安基因、安图生物、新产业、万孚生物等国产品牌为主的竞争格局。技术含量较高的化学发光、分子诊断、POCT等领域海外龙头雅培、罗氏、丹纳赫(贝克曼)、西门子具有较大优势。

  产业链及商业模式:成熟完备,上中下游齐头并进

  国内体外诊断行业形成了上游原材料-中游仪器与试剂研发制造-下游流通与应用完整的产业链条。从上游看,抗原、抗体、引物、诊断酶等关键核心生物原料部分存在进口依赖,国产品牌处于加紧攻关突破中;从中游看,龙头公司研发投入增强,逐步形成试剂+仪器一体化布局,封闭式、自动化、即时化、便捷化、小型化趋势明显,整体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增强;从下游看,大型互联网经销崛起、集采提速扩面等行业因素影响下,经销商囤货、市场、垫资等业务职能削弱,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业务职能进一步强化,小型经销渠道利润空间被挤压,大型经销渠道将加快资源整合,形成强者恒强的发展格局。

  增长前景

  (一)居民健康意识提升,早诊早筛+精准医疗等需求因素驱动下行业高增长具备必然性。《健康中国2030》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重点提高面向慢性病、新生儿疾病、妇女疾病筛查能力。精准医疗方面,生育健康、个性化治疗、健康体检及疾病预测、新药研发成就四大应用场景,对应下游超百亿级市场规模,有望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新动能。

  (二)诊断水平显著提升,创新标志物+诊断技术迭代+治疗手段丰富供给端利好。生物标志物用于临床取得阶段性成果,早期诊断、疾病干预、追踪示警等方面需求被进一步满足。叠加技术方法快速迭代,诊断窗口提前,以诊断结果为依据能够指导后续治疗并监测治疗进展,许多重病、大病、及常见病患者病死率普遍降低,行业供给水平不断优化。

  (三)关键原料国产化加速,中下游成本压力缓释。国内关键原料企业近年来加快成长。预计国产体外诊断试剂原料市场规模将以23.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4年达到27亿元,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减轻中下游成本压力。同时,头部企业近年来亦通过海外收购、自建平台等方式纵向布局,实现关键原材料自主可控布局。

  (四)集采+出海双轮驱动,行业竞争力有望加速提升。医保控费大势所趋,体外诊断试剂具有使用量大、产品竞争相对丰富等集采特点,相关领域产品纳入集采指日可待。国内企业当下处于国产替代“临门一脚”,总体降价动力和能力相对充足。与此同时,海外布局成为新的增长点,随着相关试剂获批上市以及获得国外重点地区相关资质认证,IVD企业海外相关业务收入将进一步提升,国内IVD企业整体竞争力加强。

  投资建议:行业增长可期,寻找细分赛道机会

  国内体外诊断发展迅速,国产品牌市占率、影响力逐步提升,行业未来增长可期。我们建议从早诊早筛+精准医疗需求、先进技术储备转化、关键原材料国产化、集采和出海等角度寻找细分赛道机会。

  一是重大疾病早诊早筛+精准医疗需求下,关注肿瘤早筛、无创产检、伴随诊断等细分赛道高速增长。

  二是当前处于生命周期早期阶段的先进技术储备与转化,如分子诊断基因测序领域NGS以及三代单分子荧光测序和纳米孔测序、PCR领域dPCR,免疫诊断领域化学发光等技术。

  三是关键原材料国产化布局,核心原料公司有望在全行业高速增长背景下获得成长机会。

  四是消费端集采与出海新趋势,关注集采降价下整体运营能效的提升以及出海产品资质与增长放量。

  风险提示

  诊疗领域政策变化风险、.新技术产品商业化失败风险、.纳入集采降价超预期风险

报告正文
摩熵医药企业版
9大数据库,200+子数据库,一站查询药品研发、临床、上市、销售、投资、政策等数据了解更多
我要试用
1 / 24
试读已结束,如需全文阅读可点击
下载全文
如果您有其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咨询
粤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最新报告
关于摩熵咨询

摩熵咨询是摩熵数科旗下生物医药专业咨询服务品牌,由深耕医药领域多年的专业人士组成,核心成员均来自国际顶级咨询机构和行业标杆企业,涵盖立项、市场、战略、投资等从业背景,依托摩熵数科丰富的外部专家资源及全面的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为客户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定制化解决方案

1W+
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200+
真实项目案例
1300+
业内高端专家资源
市场洞察与营销赋能
市场洞察与营销赋能
分析市场现状,洞察行业趋势,依托数据分析和深度研究,辅助商业决策。
立项评估及管线规划
立项评估及管线规划
提供疾病领域品种调研、专家访谈、品种立项、项目交易整套服务。
产业规划及研究服务
产业规划及研究服务
以数据为基础,为组织、园区、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趋势线索。
多渠道数据分析及定制服务
多渠道数据分析及定制服务
帮助客户深入了解目标领域和市场情况,发现潜在机会,优化企业决策。
投资决策与交易估值
投资决策与交易估值
依托全球医药全产业链数据库与顶级投行级分析模型,为并购、融资、IPO提供全周期决策支持。
立即定制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