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258)

    • 维生素AD龙头,利润持续高增长

      维生素AD龙头,利润持续高增长

      个股研报
        华特达因(000915)   事件描述   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2亿元、归母净利润4.6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5.7%、45.1%,实现EPS1.97元。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亿元,同比上升5.8%,实现归母净利润1.6亿元,同比上升76.4%。公司销售毛利率80.0%,销售净利率47.6%,相比于中报提高了1个百分点。   公司业务主体达因药业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3亿元、净利润2.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3.6%、68.8%,前三季度达因药业实现营业收入16.1亿元、净利润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5%、48.5%,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事件点评   达因药业收入占比以及净利率继续提升。达因药业第三季度收入占比为89.8%,相比于中报88.1%的占比继续提升。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公司将伊可新的适用年龄段从0-3岁调整到0-6岁,上量明显。第三季度达因药业净利润率为53.8%,相比于中报数据50.8%提升3个百分点。净利润提升与伊可新提价有关。伊可新30粒装(所有规格中占比最大的规格)在7月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提价,幅度6.4%,提价将助益营收和利润的提升,公司也会继续加强终端渠道合作,促使伊可新及其他品种的持续上量。   新品种获批,治疗类新品种加速推广。公司近期获得盐酸托莫西汀口服液的药品注册证(化药四类),该品种主要用于6岁及6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公司其他治疗类品种包括口服补液盐散(Ⅲ)和地氯雷他定等,产品准入相关工作正在推进。此外,公司加强对维生素D、盖笛欣(复方碳酸钙泡腾颗粒)、伊佳欣(右旋糖酐铁颗粒剂)等维矿类产品的推广力度,预期维矿类品种仍将保持快速的增长。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2-2024年EPS分别为2.21、2.81、3.53元,对应公司10月19日收盘价49.95元,PE分别为17.3、13.6、10.9倍,我们认为,公司是儿童药龙头企业,伊可新单品在扩大适用人群和提价后,将保持快速增长。同时凭借品牌和渠道优势,其他单品及治疗品类也将快速增长。国企改革治理结构明显改善,管理体制理顺,内部动力足,我们看好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给予“买入-B”评级。   风险提示   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疫情反复影响终端销售的风险,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的风险,产品降价的风险等。
      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页
      2022-10-20
    • 李宁(02331):22Q3零售流水表现稳健,库存水平处于健康状态

      李宁(02331):22Q3零售流水表现稳健,库存水平处于健康状态

    • 新材料行业周报:受疫情、下游开工回升等因素影响,短期BDO价格上涨

      新材料行业周报:受疫情、下游开工回升等因素影响,短期BDO价格上涨

      化学原料
        投资要点   整体:上周(2022.09.19-2022.09.25),沪深300涨跌幅-1.95%,上证指数涨跌幅-1.22%,创业板指涨跌幅-2.68%。涨幅前三行业分别是煤炭(3.43%)、有色金属(1.56%)、石油石化(1.23%)。基础化工涨跌幅-0.82%,跑赢沪深300指数1.13个百分点,跑赢上证指数0.4个百分点,跑赢创业板指数1.87个百分点,其周涨跌幅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1位。   板块:上周新材料指数涨跌幅-0.36%,跑赢沪深300指数1.59个百分点,跑赢创业板指2.32个百分点,跑赢上证指数0.86个百分点。新材料指数板块中各子行业行情大部分下跌,本周涨幅居前的子行业是锂电化学品(1.65%),跌幅前三的子行业分别是半导体材料(-5.55%)、膜材料(-3.03%)、可降解塑料指数(-2.88%)。   个股:上周新材料板块中,实现正收益个股占比24%,涨幅居前的个股有振华新材(16.06%)、新宙邦(10.63%)、激智科技(8.19%),跌幅居前的个股有集泰股份(-13.54%)、彤程新材(-12.19%)、斯迪克(-10.19%)。   估值:截至2022年9月25日,当前创业板指PE(TTM)为43.54,过去三年平均PE为58.63,新材料指数PE(TTM)为26.68,过去三年平均PE为42.54,新材料指数相对创业板指溢价率为-38.72%。   行业动态   行业要闻:   1)出口欧盟!中国石化生物可降解材料PBAT通过德国认证   2)丰原生物与大禾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推广聚乳酸产品   3)宜昌泽美年产16000吨有机硅产品技改扩建项目启动   4)中复神鹰与彼欧新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世界级超级工厂重要上市公司公告(详细内容见正文)   投资建议   传统塑料市场庞大,PBAT、PLA等可降解塑料迎替代机遇。以国内市场来看,中华环保联合会塑料循环普惠专委会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初级形态塑料产量为9574.1万吨,塑料制品产量为8184.2万吨,产量相当于世界总产量的1/3,传统塑料存在庞大的替代空间。按照原料来源分类,生物可降解塑料可分为石油基和生物基,石油基可降解塑料主要包括PBAT、PBS、PCL,生物基可降解塑料主要包括PLA、PHA,其中,PBAT和PLA是目前市场使用的主力。PBAT和PLA的性能有所差异,下游应用场景不同,PBAT延展性好,主要应用于地膜、一次性塑料袋等领域,PLA硬度高、具有食品接触安全性,主要应用于吸管、餐盒等领域,二者在下游领域有互补的关系。   受供给影响,BDO价格上涨,助推下游拉升。BDO是生物可降解塑料PBAT的重要原料,据百川盈孚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9月23日,BDO价格为14250元/吨,延续了上涨的态势。近期BDO价格上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驱动:1、新疆是BDO产能大省,受疫情影响,新疆地区运输受限;2、近期多家工厂庄主换剂检修,工厂整体开工低位;3、下游氨纶和PBAT开工有所回升。中长期来看,在双碳的大背景下,可降解塑料前景广阔,建议关注自主研发生物降解聚酯PBAT、产品性能领先的金发科技,以及率先突破丙交酯技术、具有完整PLA生产工艺且可大规模量产的海正生材。   风险提示   疫情可能引发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政策风险;技术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9页
      2022-09-26
    • 基础化工行业周报:新材料指数持续下调,仅碳纤维板块小幅上涨

      基础化工行业周报:新材料指数持续下调,仅碳纤维板块小幅上涨

      化学原料
        投资要点   整体:上周(2022.09.12-2022.09.18),沪深300涨跌幅-3.94%,上证指数涨跌幅-4.16%,创业板指涨跌幅-7.1%。基础化工涨跌幅-7.31%,跑输沪深300指数3.38个百分点,跑输上证指数3.15个百分点,跑输创业板指数0.22个百分点,其周涨跌幅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29位。   板块:上周新材料指数涨跌幅-6.58%,跑输沪深300指数2.64个百分点,跑赢创业板指0.52个百分点,跑输上证指数2.42个百分点。新材料指数板块中各子行业行情大部分下跌,本周涨幅居前的子行业分别是碳纤维(1.14%),跌幅前三的子行业分别是膜材料(-11.14%)、有机硅(-9.46%)、锂电化学品(-8.19%)。   个股:上周新材料板块中,实现正收益个股占比10%,涨幅居前的个股有华秦科技(6.9%)、集泰股份(5.49%)、ST宏达(3.02%),跌幅居前的个股有明冠新材(-21.19%)、回天新材(-15.4%)、厦钨新能(-15.37%)。   估值:截至2022年9月18日,当前创业板指PE(TTM)为44.89,过去三年平均PE为58.69,新材料指数PE(TTM)为26.62,过去三年平均PE为42.6,新材料指数相对创业板指溢价率为-40.7%。   行业要闻   1)金发科技:年产3万吨/年聚乳酸项目延期至2022年四季度投产   2)总投资171.4亿元!吉林化纤前8个月实现产值111亿元   3)新纶新材拟投42亿打造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园和光电材料产业园   4)打通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核心环节瓶颈,中粮科技再引入战略投资者   核心观点   短期观点:   碳纤维价格回落,库存量持续增长。百川盈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产T300级别12K碳纤维市场价格参考140-150元/千克;国产T300级别24/25K碳纤维市场价格参考130-140元/千克;国产T300级别48/50K碳纤维市场价格参考125-130元/千克;相比去年同期价格下降了25-30%,T700级别12K碳纤维市场价格参考270-280元/千克,与去年相比价格稳中有升。截至9月16日,国内碳纤维库存量1750吨,主要是因为2022年碳纤维企业大幅扩产,供给能力大大提升。碳纤维存储时间较长,不同质量的碳纤维其寿命可保持在2-5年,我们认为短期碳纤维库存上升对行业影响较小。   国产替代趋势不改,下游渗透率持续提升。2022H1碳纤维板块营收净利增速分别为47.90%/59.75%,维持了2021年的高增长态势。2022年以来,碳纤维价格持续下调,有利于提高下游应用的渗透率,尤其是在风电叶片等工业领域。随着国内企业逐步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产品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2021年碳纤维国产化率达到46.89%。中长期来看,碳纤维行业国产化替代进程加速,新能源、风电、光伏等下游需求高景气,产品渗透率不断提升,预计下游需求放量整体市场规模仍高速增长,建议关注具备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的碳纤维原丝龙头吉林碳谷,以及主营小丝束高性能碳纤维的中复神鹰。   风险提示   疫情可能引发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政策风险;技术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8页
      2022-09-19
    • 2022H1新材料行业中报综述:下游需求景气向上,技术升级带来长生命周期确定性

      2022H1新材料行业中报综述:下游需求景气向上,技术升级带来长生命周期确定性

      化学原料
        投资要点:   新材料行业整体成长性较好,盈利能力处于高位,估值有所修复仍有上升空间。   从业绩表现来看,2021年整体板块实现营收10335.16亿元,同比增长49.89%;实现归母净利润1030.48亿元,同比增长90.00%。2022年H1,新材料板块实现营收5861.83亿元,同比增长18.94%;实现归母净利润515.82亿元,同比下降6.28%。新材料板块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主要是受可降解塑料子板块影响。2021H1板块整体毛利率为24.44%,同比下降2.34pcts;净利率为11.60%,同比下降1.85pcts,净利率处于历史高位。   从历史估值来看,截至2022年9月7日,新材料指数的PE(TTM)为28.50,自今年4月份以来已经有明显修复,仍远低于近三年平均PE(TTM)42.62。由于新材料下游多涉及新能源、半导体、光伏等高景气下游,在国产替代加速的背景下,未来估值仍有提升空间。   新材料行业细分板块分化较大,锂电化学品、有机硅、碳纤维业绩增速居前,锂电化学品增速超100%。2022H1新材料板块中的OLED材料、可降解塑料、锂电化学品、膜材料、有机硅、碳纤维和半导体材料的营收分别同比增长30.57%、17.47%、114.10%、25.61%、52.29%、47.90%、10.13%;其中OLED材料、锂电化学品、膜材料、有机硅、碳纤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7.66%、143.55%、12.78%、65.38%、59.75%,可降解塑料和半导体材料的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17.57%、0.40%。   碳纤维:国产替代趋势不改,下游渗透率持续提升。2022H1碳纤维板块营收净利增速分别为47.90%/59.75%,维持了2021年的高增长态势。2022年以来,碳纤维价格持续下调,有利于提高下游应用的渗透率,尤其是在风电叶片等工业领域。随着国内企业逐步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产品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2021年碳纤维国产化率达到46.89%。中长期来看,碳纤维行业国产化替代进程加速,新能源、风电、光伏等下游需求高景气,产品渗透率不断提升,预计下游需求放量整体市场规模仍高速增长,建议关注具备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的碳纤维原丝龙头吉林碳谷,以及率先突破干喷湿纺技术的中复神鹰。   可降解塑料:传统塑料市场庞大,PLA等可降解塑料迎替代机遇。可降解塑料板块目前仍处于导入期,受政策影响较大。2022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政策推进力度不及预期,叠加上半年原油价格高企,上游原材料价格处于高位,该板块整体净利润负增长。PBAT和PLA是目前可降解塑料市场使用的主力,其中,PLA生产工艺中的丙交酯环节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目前全球能够实现PLA量产的公司只有4家,建议关注具备PLA大规模量产能力、原料端压力有所释放的海正生材,以及具备上下游一体化优势的金丹科技。军工材料: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军工材料逆势高景气。在俄乌冲突加剧、全球局势紧张、国内疫情多点开花的大环境下,军工下游需求因政府采购的模式,受宏观环境波动较小,展现出了逆周期高景气需求,建议重点关注华秦科技,公司是市场上唯一一家从事军工隐身材料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具有较强的稀缺性,独享该细分领域的增长红利。锂电化学品:营收净利增速均超100%,下游新能源景气向上。在双碳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需求持续高景气,相关上游公司成长确定性高。根据乘联会数据统计,2022年1-8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365.2万辆,同比增长123.6%,预计全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约650万辆,下游需求旺盛给上游负极材料、隔膜涂覆材料等带来机会,建议关注从事隔膜涂覆材料的壹石通,以及从事负极包覆材料的新股信德新材。   投资建议:(1)碳纤维下游多涉及新能源、光伏、风电、氢能等高景气领域,下游渗透率提升,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建议关注中复神鹰、吉林碳谷;(2)PLA被公认为最具前景的可降解塑料,2022二季度PLA上游乳酸价格下调,原料端压力有所释放,建议关注海正生材、金丹科技;(3)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军工材料逆势高景气,建议关注华秦科技;(4)新能源汽车长期景气向上,上游原材料成长性高,建议关注壹石通、信德新材。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风险,产业政策风险、技术研发与更迭的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9页
      2022-09-16
    • 医药2022H1中报总结:收入和利润增速整体下滑,疫情扰动加大分化

      医药2022H1中报总结:收入和利润增速整体下滑,疫情扰动加大分化

    • 化工行业2022年中报综述:化工行业业绩整体实现增长,钾肥高景气持续

      化工行业2022年中报综述:化工行业业绩整体实现增长,钾肥高景气持续

      化学制品
        投资要点:   2022H1化工行业实现大幅增长。上半年化工行业(申万一级分类)实现营业收入52318.48亿元,同比增长33.9%,实现归母净利润为3643.69亿元,同比增长54.43%。基础、石化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6.92%、11.74%,同比分别提升2.55pct、1.84pct;投入资本回报率分别为6.32%、4.92%,同比提升0.94pct、1.74pct;毛利率分别为22.94%、20.13%,同比提升0.72pct、0.38pct;净利率分别为12.98%、6.06%,同比提升0.90pct、1.38pct。。   Q2化工业绩整体实现增长,基础化工业绩有所下滑。Q2化工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7589.41亿元,同比增长30.89%,环比增长15.86%,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907.77亿元,同比增长49.27%,环比增长37.26%。其中,基础实现营业收入5932.1亿元,同比下滑11.06%,环比增长14.74%;实现归母净利润727.84亿元,同比下滑5.92%,环比增长17.37%。Q2基础、石化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5.01%、3.75%,同比分别提升-0.24pct、1.52pct,环比分别提升0.63pct、0.74pct;毛利率分别为22.6%、19.7%,同比分别提升-0.45pct、1.7pct,环比分别提升-0.69pct、0.94pct;净利率分别为13.21%、5.86%,同比分别提升0.13pct、1.3pct,环比分别提升0.53pct、1.12pct。   重点行业投资展望。钛白粉:高成本弱需求导致行业盈利下滑,供需两旺下钛白粉行业迎来新发展;有机硅:工业硅景气持续提升,有机硅市场供给增长明显;磷化工:磷矿石高耗能下供应趋紧,磷肥行业高景气持续;钾肥:钾肥板块维持高景气,关注供需错配下的投资机会。   投资建议:随着疫情的缓和,国内经济的持续复苏,国内家电、新能源汽车等市场有望保持增长,纺服行业订单回暖,化工下游终端需求有望持续改善。中长周期看,化工偏上游的部分子行业产能收缩是确定性的逻辑主线,高能耗子行业新增产能不足,落后产能逐渐淘汰,下游需求的持续旺盛,化工品价格和行业盈利有望持续上行,行业高景气有望维持,对行业维持“同步大市-A”评级。   重点关注具备刚需特性的农药、钾肥、有机硅等行业。国内农药政策需求导向明显,相关政策驱动高毒农药淘汰提速、绿色农药需求旺盛、农药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在粮食安全问题凸显以及出口持续向好的背景下,农药行业景气度延续;我国是全球最主要钾肥消费国之一,但由于国内钾盐资源匮乏,我国钾肥进口依赖度一直偏高,受俄乌冲突影响,钾肥仍将呈现供给偏紧局面。有机硅材料受终端下游产品出口旺盛、新市场应用场景不断拓宽,保持较高的景气度,未来我国有机硅表观消费量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新基建、消费升级为有机硅材料带来巨大机遇。   重点公司关注:东方盛虹、扬农化工。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不及预期风险、原油价格大幅波动风险、全球疫情持续大规模扩张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其他不可抗力风险。
      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4页
      2022-09-08
    • 疫情扰动短期业绩,产品管线持续扩充

      疫情扰动短期业绩,产品管线持续扩充

      个股研报
        优宁维(301166)   事件描述   公司发布2022年中报,2022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3亿元,同比减少1.14%;实现归母净利润4086.28万元,同比减少20.0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517.20万元,同比减少25.27%;基本每股收益为0.47元,同比减少40.51%。   事件点评   2022H1公司业绩不及去年同期,主要系疫情冲击和相关费用增长较快。一方面,上半年我国多地疫情散发对公司客户拓展、商品配送与签收等业务的开展造成了较大冲击。通过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小区域的业务拓展、线上业务拜访力度、增加培训讲座频次、紧急启用南京分仓、申请复工复产等措施,公司已努力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2022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3亿元,同比减少1.14%。另一方面,公司持续强化平台能力建设,加大在业务拓展、研发、产品线、信息化、供应链、人才团队等领域投入,相关费用增长较快。2022H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4086.28万元,同比减少20.09%。   2022H1公司持续扩充产品管线,致力于全面满足客户科研需求。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生命科学试剂、设备、耗材、实验室服务等SKU数量超过718万种,其中自主品牌SKU超过36万种。目前公司产品覆盖基因、蛋白、细胞、组织及动物等不同水平的研究对象,涵盖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医学基础研究、体外诊断研究、药物研发、细胞治疗研究等领域,可有效满足不同领域研究人员对抗体多元化的应用需求。同时,公司围绕中高端免疫学检测分析仪器,提供检测分析和样品制备两类设备,其中检测分析仪器主要包括酶标仪、凝胶成像仪、超敏多因子电化学发光分析仪、细胞磁性分选仪、多功能流式点阵仪、流式细胞仪等,样本制备仪器及耗材包括全自动组织处理器、移液器、移液管、离心管等。   2022H1公司自研产品的研发实力进一步增强,产品研发进度加快。上半年公司的杭州抗体研发中心成功研发重组抗原产品24个(SKU数72种),病理IHC抗体5个(SKU数10种);南京蛋白研发中心已成功研发重组蛋白产品244种,涵盖药物靶点蛋白、细胞因子、酶类、重组抗原方向;经过1个多月的研发攻关,2022年7月公司成功推出新冠变异株Omicron抗原和猴痘病毒蛋白抗原系列产品,用于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的核心原材料。与此同时,包括GMP级生产车间在内、总投资2.80亿元的南京研发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建设,预计建成后将大幅提升公司自主研发产品的产能,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于重组蛋白、IVD抗体等产品的需求。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14.08、18.29、23.52亿元(原值为14.69、19.24、24.88亿元),同比增长26.9%、29.9%、28.6%;分别实现净利润1.37、1.72、2.22亿元(原值为1.43、1.83、2.36亿元),同比增长25.6%、26.3%、28.6%;对应EPS分别为1.58、1.99、2.56元(原值为1.66、2.11、2.73元),以8月31日收盘价50.96元计算,对应PE分别为32.3X、25.6X、19.9X,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客户流失、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下降等风险;贸易摩擦及汇率波动风险;疫情反复干扰公司供应链及下游客户销售的风险。
      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页
      2022-09-01
    • 疫情影响下韧性十足,品牌计划初见成效

      疫情影响下韧性十足,品牌计划初见成效

      个股研报
        新天药业(002873)   事件描述   公司发布2022年中报,实现营业收入5.25亿元,同比增长15.53%;归母净利润0.57亿元,同比增长22.65%;实现EPS0.35元,并以资本公积10转4。   事件点评   二季度受疫情影响仍然稳健增长,品牌计划初见成效。公司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75亿元,同比增长15.02%,归母净利润0.27亿元,同比增长23.74%。扣非归母净利润0.26亿元,同比增长18.51%。二季度4~5月受疫情影响,公司业绩增速有所收窄。6月份“和颜”品牌推广计划发力,在四个省份进行试点,系统展开“和颜”系列品牌建设和产品推广,有力地带动了二季度业绩回归。未来“和颜”品牌推广计划有望推广至全国,带动公司业绩持续增长。   渠道拓展,OTC销售占比继续提升。目前公司处方药产品覆盖11500余家县(区)级以上医院,其中三级医院1400余家,数量持续增加。OTC产品覆盖800余家连锁药店的85000余家门店,与近500家药品连锁总部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公司同时加大互联网线上销售投入,实现OTC系列“OMO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模式。目前OTC销售占比已经超过30%,预计年底在品牌计划的推动下,有望达到35%。公司计划在保持整体销售增长的前提下,将OTC销售占比提升至50%左右。   主导品种进入二次增长拐点,小品种提供新的业绩增长点。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坤泰胶囊(妇科用药)、苦参凝胶(妇科用药)、宁泌泰胶囊(泌尿系统用药)、夏枯草口服液(清热解毒类用药)等品种。2022H1妇科产品收入3.7亿元,同比增长14.4%,毛利率78.03%。泌尿系统产品收入1.09亿元,同比增长15.5%,毛利率85.86%。清热解毒类收入0.38亿元,同比增长19.1%。此外,公司现有小规模在产产品中,调经活血胶囊、欣力康胶囊、龙掌口含液、当归益血口服液、消瘀降脂胶囊等均为独家品种。公司计划根据市场状况和产能安排,启动推广活动,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   研发跟进,新品为未来储备动能。公司按照“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的研发要求,持续进行中药新药、中药配方颗粒和经典名方等产品研发储备。公司拥有龙岑盆腔舒颗粒、苦莪洁阴凝胶、术愈通颗粒3个中药新药产品且已完成临床三期试验,今年底将陆续报产,预计明年四季度开始逐步贡献销售。公司还拥有中药配方颗粒省标品种445个,完成国标备案133个,经典名方产品的研发也已初见成效。研发上已经形成“二三四”格局:研发布局于上海、贵阳两地,分别建立了上海海天医药、上海硕方医药、贵阳新天药业三大研发基地,系统的构建了中药创新药研发中心、中药配方颗粒研发中心、古代经典名方研发中心、上市后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四大研发模块。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中药行业巨大变化正在发生,中药新的分类和注册申报管理办法出台,解决了中药创新药如何研发的难题,中药创新药正渐行渐近。公司坚持中药创新药的研究,已上市产品以及即将上市的产品,如果现在进行研发,按照新的分类标准,均属于1类中药新药。公司销售上拓展OTC渠道,控费增效,加大品牌投入,同时启动二线品种的销售推广,研发上新品种今年即将报产,已经形成“中药创新药+中药配方颗粒和在研经典名方+投资小分子化药创新药”的产品格局。如果下半年疫情平稳,我们认为公司今年股权激励目标仍有望完成。预计公司2022-2024年EPS分别为0.79\1.04\1.36,以8月29日收盘价15.76元计算,PE分别20\15\12倍,给予“买入-B”评级。   风险提示   行业政策风险:医保控费、中药集采降价等;产品研发及上市进度慢于预期的风险;药品质量风险;中药材涨价;疫情影响到公司生产销售的风险等。
      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页
      2022-08-30
    • 新材料行业周报:新材料板块全面下跌,碳纤维价格持续回落

      新材料行业周报:新材料板块全面下跌,碳纤维价格持续回落

      化学原料
        整体:上周(2022.08.22-2022.08.28),沪深300涨跌幅-1.05%,上证指数涨跌幅-0.67%,创业板指涨跌幅-3.44%。基础化工涨跌幅-0.48%,跑赢沪深300指数0.57个百分点,跑赢上证指数0.19个百分点,跑赢创业板指2.96个百分点,其周涨跌幅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4位。   板块:上周新材料指数涨跌幅-5.12%,跑输沪深300指数4.07个百分点,跑输创业板指1.68个百分点,跑输上证指数4.45个百分点。新材料指数板块中各子行业行情全面下跌,本周跌幅前三的子行业分别是膜材料(-10.27%)、OLED材料指数(-10.1%)、半导体材料(-8.97%)。   个股:上周新材料板块中,实现正收益个股占比12.77%,涨幅居前的个股有长鸿高科(4.74%)、万华化学(4.47%)、金发科技(4%),跌幅居前的个股有奥来德(-25.26%)、帝科股份(-18.31%)、双星新材(-17.99%)。   估值:截至2022年8月28日,当前创业板指PE(TTM)为48.15,过去三年平均PE为58.81,新材料指数PE(TTM)为29.62,过去三年平均PE为42.74,新材料指数相对创业板指溢价率为-38.48%。   行业要闻   1)海南成为中国首个全面禁售燃油车省份   2)吉林化纤15万吨/年碳纤维原丝万吨级生产线开车成功   3)丰原年产3000吨聚乳酸、5000吨乳酸项目启动   4)厦钨新能拟在福建宁德扩产7万吨锂电正极材料   核心观点   短期观点:   碳纤维价格回落,库存量持续上升。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1年1-6月,我国进口碳纤维产品合计14739吨,较2021年同比下降16%,一方面是因为欧美企业对碳纤维需求恢复,出口到我国的总量减少,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碳纤维供给能力提升,市场份额提高。从进口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口总量为5325吨,同比下降36%,来/进料加工/保税区业务数量为9414吨,同比增长4%,占比64%。据中国化纤协会初步统计,90%以上的来/进料加工用于体育器材及风电叶片领域,表明海外的碳纤维应用能力较强。百川盈孚数据显示,8月28日,国内碳纤维库存量为1500吨,相比2021年全年库存维持在10-25吨的水平,国内库存量大幅增长,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碳纤维供应量增加,一方面是国外对民品碳纤维的出口限制有所放松。从产品价格看,上半年国内碳纤维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三季度以来,碳纤维的价格有所回落,考虑到国内供应量持续增加,国内疫情导致下游需求有所放缓的双重因素,预计碳纤维价格仍有下调空间,但T700及更高等级碳纤维价格将保持相对稳定。碳纤维产业链受下游需求增长支撑,特别是在双碳目标下,碳纤维在风电、光伏、储能等新能源领域不断拓展,行业整体保持较好发展,短期来看,碳纤维原料丙烯腈价格持续回落,建议关注具备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的碳纤维原丝龙头吉林碳谷。   风险提示   疫情可能引发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政策风险;技术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9页
      2022-08-29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