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会议纪要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1388)

    • 线下药店:医疗反腐风再起时,药店的机会与挑战?

      线下药店:医疗反腐风再起时,药店的机会与挑战?

      医药商业
        事件:   2023年12月18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大型医院巡查工作方案(2023—2026年度)》,巡查范围为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含中医医院)。巡查重点聚焦三方面,分别为公立医院党建情况,行业作风建设和运行管理。巡查方式采用自查结合实地巡查,自2023年12月启动,于2026年10月底前完成本轮巡查。该方案的公布意味着新一轮医疗反腐的全面开展。相比《大型医院巡查工作方案(2019—2022年度)》,我们看到本次方案加强了对于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的巡查,重点关注对廉洁从业“九项准则”的监管,并多次强调对于“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的监督监管。   点评:   医疗反腐总体利好药房发展,加速处方外流。自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视频会议7月21日在京召开后,医疗领域中的购销环节和关键岗位持续受到反腐纠风的重点关照,而公立医院作为漩涡中心也已经进入了常态化医疗反腐阶段,院内推广活动长期受到压力,商业贿赂和违规行为面临更加严格的惩罚。我们认为,医疗反腐的持续深化和常态化有助于加速医药分开和处方外流:通过多轮的医疗反腐工作,一方面医疗机构对于处方的垄断和掌控力一定程度上会在严打带金销售和商业行贿后有所削弱,而另一方面制药企业也会把更多药品营销推广的重心放到院外零售渠道。此外,门诊统筹政策对药店的进一步放开以及电子处方流转的加速也从资金和处方层面上给与零售终端更多的支持,同时也能降低患者在购药环节对于医院的依赖程度,引导更多患者流向社会药房。我们在药店行业深度报告中也预测,2024-26年药房承接的处方外流规模增量能达到251/388/533亿元,总体规模增量超千亿元。   药店医保刷卡监管是当前重点,今年来已开展多轮飞行检查。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随着门诊统筹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药店在医保支付中受到的监管同样有变严格的趋势,全国多地零售药店也将成为医保基金飞检的重点目标。3月,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管理暂行办法》中检查对象包括了定点药店。4月,五部门联合发布的《2023年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零售药店的7项重点违规行为。7月,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2023年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工作的通知》开启了飞检实施阶段。今年8月,2023年度国家医保基金飞行检查正式启动,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并首次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检查对象。针对药店的检查重点包括将医保基金不予支付的药品或其他商品串换成医保药品,空刷、盗刷医保凭证,伪造、变造医保药品“进、销、存”票据和账目,伪造处方或参保人员费用清单,为非定点零售药店、中止医保协议期间的定点零售药店或其他机构进行医保费用结算等行为。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在处方外流加速和医保资金监管的合力作用下,零售药店发展方向将呈现分化态势,一部分药店向专业化靠拢,全面拥抱处方和医保,充分利用门诊统筹资质和处方流转平台获得客流量,通过精细化运营和采购规模效应改善利润率,同时严格监控医保资金的使用并确保处方来源和购销环节的合规性;而另一部分药店将通过多元化经营增加非药品类占比,在减少对医保资金依赖的同时提升客单价和毛利。我们建议持续关注在精细化运营、专业化管理,和多元化经营方面具备较强能力的连锁药店,重点关注大参林、益丰和健之佳。大参林具备地区优势,稳健务实的经营风格,以及较强的精细化运营能力,在坪效、ROE和周转率上都表现相对较好。益丰具有同业中最高的利润率,且在近年来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在慢病管理的投入和专业化服务能力的提升使其拥有大量的高价值高粘性客户群体。健之佳不断拓宽产品品类,非药品类销售占比同业最高,同时在线上渠道方面的拓展能力使其拥有大量的公域和私域流量。   风险提示:门诊统筹政策落地速度和执行力度不及预期;处方流转平台落地和使用情况不及预期;连锁企业门店扩张速度和新店经营情况不及预期;行业内竞争加剧,来自线上平台的价格竞争超预期;医保政策变化等风险。
      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12-29
    •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慢性手部湿疹药物Delgocitinib乳膏临床研究取得突破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慢性手部湿疹药物Delgocitinib乳膏临床研究取得突破

      化学制药
        报告摘要   事件:第32届欧洲皮肤病与性病学会(EADV)年会上公布了Delgocitinib的DELTA2临床研究结果,DELTA2是Delgocitinib乳膏的两项关键III期临床试验中的第二项。Delgocitinib乳膏在国内正在中重度慢性手部湿疹患者中开展III期临床研究。   点评:   Delgocitinib(迪高替尼)乳膏是一款FIC的研究性局部泛Janus激酶(JAK)抑制剂,已在日本上市,用于≥16岁的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局部治疗。2014年,利奥制药和日本烟草公司达成许可协议,利奥制药获得了除日本外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和商业化Delgocitinib乳膏用于皮肤病学适应症的局部使用的独家权利,JT保留在日本的权利,2023年8月获EMA批准上市。目前唯一获得FDA批准的JAK抑制剂乳膏是Inyte公司的Opzelura(芦可替尼乳膏),获批适应症为特应性皮炎和非节段性白癫风。然而目前JAK抑制剂的安全性一直受到监管机构严格审查,并经常附带黑框警告,关于Opzelura的警告列出了严重感染、死亡、癌症、心脏相关事件和血栓风险。   Delgocitini可以抑制JAK-STAT信号的激活,而JAK-STAT信号在成人中度至重度慢性手部湿疹(CHE)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慢性手部湿疹(CHE)被定义为持续超过三个月或一年内复发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手部湿疹(HE)。目前外用糖皮质激素仍是CHE的一线治疗药物。近年来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已成功用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难治性慢性炎症性疾病,对于CHE的治疗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度普利尤单抗(dupilumab)对出汗不良型CHE、中重度角化型手部湿疹、水疱型CHE、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及特应性手部湿疹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小分子药物中,JAK抑制剂古沙替尼(gusacitinib)、乌帕替尼(upadacitinib)、巴瑞替尼(baricitinib)及PDE-4抑制剂阿普米司特(apremilast)均对CHE有效。   Delgocitinib已取得两项Ⅲ期临床成功。2022年底DELTA1试验宣布达到主要和所有关键次要终点。2023年DELTA2试验宣布取得成功,研究结果表明,与乳膏载体相比,delgocitinib乳膏治疗16周后,CHE显著改善,且耐受性良好。与安慰剂相比,接受delgocitinib治疗的患者中实现IGA-CHE改善的比例显著更高(29.1%vs.6.9%;p<0.001)。第16周达到了关键的次要终点,包括与安慰剂相比,接受delgocitinib治疗的患者的手部湿疹严重程度指数(HECSI-75)改善≥75%的比例显著更高(49.5%vs.18.2%);p<0.001)。   目前国内正在开展在中重度慢性手部湿疹中国成人患者中评价Delgocitinib乳膏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的III期临床试验,预计将纳入约360名患者。   投资建议:JAK靶点在很多疾病领域都体现出治疗潜力,尤其在炎症性疾病上,JAK是大热的研发靶点。同时自免类疾病,例如特异性皮炎、银屑病等存在较大未被满足临床需求,相关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建议关注:诺诚健华,三生制药,百济神州等。   风险提示:新药研发及上市不及预期;行业政策变化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12-29
    •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阿斯利康将以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阿斯利康将以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

      化学制药
        事件:12月26日,阿斯利康宣布以约12亿美元的总价格收购亘喜生物(GracellBiotechnology)。收购完成后,亘喜生物将作为阿斯利康的全资子公司,在中国和美国开展业务。   点评:   亘喜生物获阿斯利康溢价154%并购。根据协议条款,阿斯利康将合并收购亘喜生物的所有稀释后股份(包括所有ADS代表的股份)。在交易结束时,阿斯利康以普通股每股现金价格2.00美元(相当于每股ADS10.00美元)完成收购,交易价值约为10亿美元,相较亘喜生物在2023年12月22日的收盘价溢价62%,比公告发布前60天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格(VWAP)每股ADS3.94美元溢价154%。在达到特定监管相关里程碑时,阿斯利康将额外向亘喜生物支付每股现金价格0.3美元(相当每股ADS1.5美元)。首付款加上有价值付款合计约为12亿美元,相较亘喜12月22日收盘价溢价86%,比公告发布前60天VWAP溢价192%。   亘喜生物将成为首家被跨国药企全资并购的中国生物科技企业。亘喜生物成立于2017年,主要从事细胞治疗药物开发。2021年1月,亘喜生物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本次收购完成,亘喜生物将成为首家被跨国药企全资并购的中国生物科技企业。阿斯利康公司将获得亘喜生物资产负债表上剩余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及短期投资。截至2023年9月30日,亘喜生物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和有价证券总额为2.34亿美元。该交易预计将于2024年第一季度完成,此次拟议收购将为公司不断扩充的细胞疗法管线增添GC012FCAR-T细胞疗法。   亘喜生物通过技术平台优势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亘喜生物拥有一整套专有的基因工程改造技术,包括双特异CAR和增强型CAR,可与公司的FasTCAR和TruUCAR技术平台相结合,进一步增强CAR-T候选产品的治疗效果。FasTCAR生产技术平台为自体CAR-T细胞技术平台,可将细胞生产周期由传统的数周时间大幅加速至次日完成,即能显著缩短生产时间,有望缩短患者等待期,降低疾病进展恶化的风险,降低生产成本。TruUCAR技术平台为通用型同种异体CAR-T细胞技术平台,也可以更低成本生产。   GC012F有望成为针对多发性骨髓瘤、其他各类恶性血液肿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一代治疗方案。截至目前,亘喜生物的在研管线几乎都是双靶点CAR-T产品,靶点主要选择了BCMA和CD19,适应证较多面向血液瘤,同时也通过介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治疗打开自身免疫类疾病治疗的大门。作为基于FasTCAR技术平台打造的核心产品,GC012F是一款处于临床阶段的创新型BCMA/CD19双靶点自体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疗法,目前GC012F正在开展多项临床研究,适应症覆盖多种血液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亘喜生物已在美国启动了一项评估GC012F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1b/2期IND临床试验,在中国也即将启动同适应症的1/2期IND临床试验。此外,美国FDA和中国NMPA都已批准了GC012F针对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rSLE)的IND申请,一项针对同适应症的由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也已启动。   投资建议:细胞治疗由于具有独特作用机制,相较于传统药物靶向性更强,CAR-T在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中展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临床获益明显。近年来CAR-T也逐步开拓自免领域研究,不断打开市场空间。同时细胞治疗的安全性问题、生产问题、工艺复杂性、成本和可及性问题等也受到广泛关注。建议关注具有差异化生产技术同时产品管线临床研发进度居前,且具有一定全球化战略布局的企业。   风险提示:新药研发及上市不及预期;行业政策变化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12-29
    • 医药生物行业深度报告: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迎蓝海,高血压介入治疗迈入新时代

      医药生物行业深度报告: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迎蓝海,高血压介入治疗迈入新时代

      医药商业
        高血压是心血管病主要风险因素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因此,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的核心策略之一。   根据百心安招股书,中国高血压的患者人数从2015年的2.90亿人稳步增长至2019年的3.17亿人,CAGR为2.3%;预计于2030年将达到3.88亿人,2019年2030年的CAGR为1.8%。   目前药物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治疗方案下仅约22%的患者血压可控,并且药物治疗存在长期用药不依从、药物副作用大、用药存在禁忌、需要终身服药、经济负担重的问题,高血压亟需一种有效的替代疗法。   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消融术(RenalDenervation,RDN)是一种经皮介入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射频、超声等能量消除肾动脉传入和传出神经,一定程度上阻断大脑和交感神经之间的信号传导,从而降低高血压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实现一次微创手术长期平稳降压的效果。   RDN具有全天候降压效果,依从性好,微创手术副作用相对较小。真实世界多个临床试验和长期随访结果都证实了RD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023年11月,RecorMedical宣布FDA批准RecorParadise™治疗高血压;美敦力宣布SimplicitySpyral获得FDA的批准,几天后完成首例在美国的商业化手术。   国内外公司RDN产品百花齐放,国外以美敦力、Recor等为主;国内以百心安、魅丽纬叶、信迈医疗、微创电生理等为主。
      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30页
      2023-12-21
    •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GSK引进翰森制药B7-H3 ADC药物,抢占差异化靶点赛道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GSK引进翰森制药B7-H3 ADC药物,抢占差异化靶点赛道

      化学制药
        报告摘要   事件:12月20日,翰森制药宣布全资附属公司上海翰森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与葛兰素史克(GSK)订立许可协议,GSK以1.85亿美元首付款和15.2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取得B7-H3ADC药物HS-20093的大中华区以外权益。   点评:   B7-H3和B7-H4是B7家族重要的免疫调节蛋白,目前全球尚无相关靶向药物获批。B7家族是一组调控T细胞激活和分化的免疫调节配体,会在获得性免疫细胞、先天免疫细胞、和多种癌症组织中表达。目前已经发现10余种B7蛋白分子,包括B7-H1(PD-L1)、B7-H3和B7-H4等。与PD-L1(B7-H1)一样,B7-H3和B7-H4也是B7家族重要的免疫调节蛋白,广泛表达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中,除了乳腺癌、肝癌和肺癌等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疾病以外,还包括子宫内膜癌、胆管癌、结肠癌和卵巢癌等,已成为新兴的免疫治疗靶点。截至目前,全球尚无靶向B7-H3或B7-H4的治疗或药物获批。   近2个月内,GSK分别以15.7亿美元和17.1亿美元获得翰森制药开发的B7-H4ADC和B7-H3ADC管线。10月20日,GSK以8500万美元首付款和14.8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引进翰森制药开发的B7-H4ADC药物HS-20089大中华区以外权益。HS-20089是一种新型B7-H4靶向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其有效载荷为拓扑异构酶抑制剂(TOPOi)。目前HS-20089正在国内进行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的Ⅰ期临床研究。   本次GSK取得的HS-20093是一种新型B7-H3靶向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由全人源化的B7-H3单抗与拓扑异构酶抑制剂(TOPOi)有效载荷共价连接而成,正在国内进行多项用于治疗肺癌、肉瘤、头颈癌及其他实体瘤的Ⅰ期和Ⅱ期临床研究。   全球进入临床阶段的靶向B7-H3ADC药物有近10款,国内翰森制药、第一三共及迈威生物等正在开展Ⅱ期临床试验,此外国内赛道布局企业还包括百奥泰等。全球在研的B7-H4药物相对B7-H3药物相对较少,国内靶向B7-H4ADC药物进入临床阶段的为翰森制药的HS-20089和阿斯利康的AZD8205。   投资建议:随着ADC领域热门靶点药物的研发竞争加剧,相关制药企业不断布局差异化创新策略,近期围绕新兴靶点ADC的合作交易也不断涌现。建议关注管线布局丰富,研发进度居前的创新药公司,例如:迈威生物,翰森制药,百奥泰,百济神州等。   风险提示:新药研发及上市不及预期;行业政策变化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12-21
    • 医药行业点评报告:和铂医药ADC出海,国产ADC正集体走到国际市场

      医药行业点评报告:和铂医药ADC出海,国产ADC正集体走到国际市场

      医药商业
        事件: 2023 年 12 月 15 日, 和铂医药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宣布,与辉瑞就靶向人间皮素(MSLN)抗体偶联药物(ADC) HBM9033的全球临床开发和商业化签订独家授权协议。   根据协议,诺纳生物将获得 5300 万美元预付款和近期付款,及最高达 10.5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此外,诺纳生物还有资格从净销售额中获得从高个位数到高十位数不等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HBM9033 目前在临床一期,具备 BIC 潜力   HBM9033 是一款特异性靶向人间皮素(MSLN)的抗体偶联药物(ADC),该肿瘤相关抗原在多种实体瘤中上调。HBM9033中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由 Harbour Mice® 平台产生,具有良好的特性,可保持与膜结合型 MSLN 的强结合和内化并减少与游离型 MSLN 的结合。独特的抗体设计使其在各种具有不同MSLN 表达水平的临床前肿瘤模型研究中展现出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 从而使 HBM9033 成为一种潜在的全球同类最佳疗法。   2023 年 8 月, HBM9033(MSLN ADC)获批美国 IND,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辉瑞刚刚收购 ADC 龙头企业 Seagen,这次交易是合体后的第一次出手。 意味和铂医药得到了辉瑞这样的跨国大药企以及ADC 细分领域领军企业的双重认可。 此次交易不仅给公司带来现金流,更增强了公司继续深耕前沿创新的信心。   医药寒冬中, 中国 ADC 风景独好,集体走向国际市场   2021 年 8 月,荣昌生物就维迪西妥单抗与 Seagen 达成潜在总额高达 26 亿美元的授权交易,成为国内 ADC 赛道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拉开了国产 ADC 的出海序幕。   国产 ADC 药物的靶点丰富度和在研药物的绝对数量都促成了出海事件的不断高涨。 截至 2023 年 12 月,国产 ADC 出海交易已超过 20 起,交易金额已超过 350 亿美元, 中国的药企再一次成为创新的主角。   在这个漫长的医药寒冬中, ADC 也成为风景独好的一抹亮色。   投资建议: 中国药企非常擅长工程改造类的创新, ADC 可以改造的空间远大于其他类型的创新药,未来 ADC 将成为肿瘤治疗的常规武器,属于 ADC 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始。 推荐目前重视布局 ADC 研发平台的创新药公司: 和铂医药, 百利天恒, 迈威生物, 荣昌生物,恒瑞医药,科伦博泰,乐普生物, 石药集团。   风险提示: 临床研发失败的风险,竞争格局恶化风险,销售不及预期风险,行业政策风险,技术颠覆风险等。
      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5页
      2023-12-20
    •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国家卫健委全面推进DRG

      医药生物行业点评报告:国家卫健委全面推进DRG

      化学制药
        报告摘要   事件 近日,国家卫健委印发《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指导手册》的通知。 通知明确到 2025 年底,争取实现三级医院全部开展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 DRG 成本核算;二级及以下医院全部开展科室成本核算、诊次成本核算、床日成本核算,逐步开展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 DRG 成本核算。到 2030 年底,力争所有医院均开展上述成本核算工作。   点评   DRG(Diagnosis-Related Groups)付费, 即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根据年龄、疾病诊断、合并症、并发症、治疗方式等因素,把病人分入临床病症与资源消耗相似的诊断相关组,并对各疾病诊断相关组制定支付标准。在此基础上,医保按照相应的付费标准进行支付。DRG 作为风险调整工具一般适用于诊断和治疗方式对病例的资源消耗和治疗结果影响显著的病例, 例如急性住院病例。不适用于门诊病例、康复病例、需要长期住院的病例,以及某些诊断相同,治疗方式相同,但资源消耗和治疗结果变异巨大病例,例如精神类疾病。   2019 年,国家医疗保障局召开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国家试点工作启动视频会议,公布了 DRG 付费国家 30 个试点城市名单。2021 年 11 月,国家发布了 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到 2025 年底, DRG/DIP 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 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正式开始向全国推广。 DRG/DIP 的本质为将治疗标准化,国家版DRG 共分了 618 个组,涉及各疾病的治疗路径,把针对医疗行为的支付进行标准化,而 DIP 则是更多考虑到临床治疗的差异化,分组更细,在医疗行为逐步标准化后,将减少不合理的治疗、开药和检查。   DRG 付费方案之下,药品和耗材变为成本, 将促进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提升病床周转率,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益。 医疗机构的成本控制主要在于药品及耗材在治疗费用占比下降,集采政策背景下,药品、低值耗材或高值耗材通过以价换量实现进口替代。 更具临床疗效的治疗药品和耗材的占比将会上升,辅助用药的占比将会下降。 此外,由于医保主要解决基本医疗需求,高端医疗需求亟待商保进行补充,因此高端民营医院将存在一定发展空间。   风险提示新药研发及上市不及预期;行业政策变化风险。
      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页
      2023-12-20
    • 医药生物行业深度报告:药明合联Pre-IPO募资完成,国内11月投融资环比大幅增加

      医药生物行业深度报告:药明合联Pre-IPO募资完成,国内11月投融资环比大幅增加

      医药商业
        报告摘要   2023年11月全球融资事件数环比增加。根据财联社创投通发布的11月医疗健康领域融资数据,2023年11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189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为205.33亿元;与2023年10月数据相比,投融资事件数环比增加23.5%,融资总额环比减少0.1%。   2023年11月国内融资额及事件数环比大幅增加。根据财联社创投通发布的11月医疗健康领域融资数据,2023年11月国内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109起融资事件(不包括IPO、定向增发等),同比减少31%,环比增加76%;披露融资总额约59.31亿元,同比减少6%,环比增加49%。其中,药明合联完成23.47亿港元Pre-IPO轮融资,为本月国内医疗健康领域披露金额最高的投资事件。   观点更新:短期建议关注催化剂,关注24年海外需求复苏。   现阶段为业绩真空期,我们建议关注以下几点行业或公司的变化:   1)美联储加息预期,2)投融资的边际变化,3)减肥药、阿尔茨海默症、ADC、AI等领域的进展以及相关大订单的落地。未来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流动性逐步宽松以及投融资回暖,海外需求将先于本土需求改善,未来建议关注海外需求复苏。   投资建议:1)随着海外需求的逐步回暖,国际业务占比高的CXO企业将率先改善,我们重点推荐业绩稳定且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龙头CXO公司;2)仿制药CRO行业持续高景气,对医药投融资以及创新药CXO的周期性波动免疫,新签订单及业绩持续高增长,建议关注百诚医药、阳光诺和等;3)减肥药、阿尔茨海默症、ADC以及AI等领域催化不断,未来大订单的落地等催化剂有望提振股价表现,建议关注泓博医药(AI主题)等。   风险提示:美联储加息超预期,投融资回暖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汇率波动等风险。
      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0页
      2023-12-19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板块出现持续调整,看好主题轮动(附二线HR+/HER2-乳腺癌研究专题)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板块出现持续调整,看好主题轮动(附二线HR+/HER2-乳腺癌研究专题)

      化学制药
        本周观点   本期周报, 我们梳理了乳腺癌流行病学数据,二线 HR+/HER2-乳腺癌现行治疗手段以及新疗法的探索。   2022 年中国乳腺癌新发患者约 34 万例,其中 HR+/HER2-乳腺癌约20 万例。根据治疗指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HR+/HER2-乳腺癌,一线推荐疗法为内分泌治疗联合 CDK4/6 抑制剂。针对前线标准治疗耐药的二线治疗,靶向 PI3K/AKT/mTOR 通路是有效途径之一, FDA先后批准了诺华的 PI3Kα抑制剂 Alpelisib 和阿斯利康的 AKT 抑制剂 Capivasertib,来凯医药 AKT 抑制剂 LAE002 的 Ph1b 期结果也表现出与 Capivasertib 相当的良好疗效及安全性。此外, HER2 低表达亚型也在不断探索, 2022 年 8 月 FDA 批准 DS-8201 二线治疗HR+/HER2 低表达乳腺癌患者。   投资建议   本周医药板块表现较差, 下跌 1.96%,跑输沪深 300 指数 0.26pct。从交易量来看,交投活跃度微降。板块内部来看,子板块中, 药用包装和设备疫苗和原料药表现相对较好, 血制品、体外诊断和医疗设备则跌幅靠前。我们建议重视医药板块内部主题投资的机会,尤其是阶段性布局中小市值的投资策略:   创新药——近期不断迎来创新药出海落地叠加医保谈判价格公布,建议关注预期差较大、核心品种参与国谈、短期催化剂较多的标的。前期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前期获 FDA 批准上市,成为在美上市的第二款国产抗体药,加之医保谈判结果即将揭晓,我们认为创新药板块的市场情绪有望进一步回暖。推荐重点关注预期差和弹性较大的标的如亚虹医药-U(688176)、加科思-B(1167.HK);核心产品参与本轮国谈的标的如华领医药-B(2552.HK);近期催化剂较多的标的如云顶新耀-B*(1952.HK)。   原料药——2023 年海运价格大幅回落,截至 10 月已回落至 2020 年初水平,且 2023 年上游原材料成本持续下降, 1-10 月,我国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PPI 同比均出现下降, 10 月跌幅有所收窄,同比降幅为 6.9%。在上游原材料成本及海运价格逐步回归合理水平的背景下,随着 Q4 海外去库存逐渐接近尾声,以及原研品种规范市场专利开始陆续到期,板块业绩有望在 Q4 有所恢复。建议关注明年业绩确定性较强或具备主题投资属性的个股,如:同和药业(300636)、奥锐特(605116)等。   CXO——行业内公司基本面表现有所分化, 1)创新药 CXO 整体处于行业周期底部,从三季报来看业绩增速有所放缓或者下滑,未来从药企需求的恢复到订单的落地以及业绩的改善仍需一定时间; 2)仿制药 CXO 以及 SMO 企业业绩持续高增长,新签订单保持高增速,未来发展势头良好。未来逐步进入业绩真空期,我们建议近期关注以下几点行业或公司的变化: 1)港版 FDA 设立及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的建设进度; 2)美联储加息预期以及投融资的边际变化;   3)减肥药、 ADC、 AI 等领域的进展。   仿制药——随着集采进入后半程风险出清及医药反腐逐步纠偏,仿制药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同时未来需求和业绩的确定性较高,我们看好仿创结合的制药龙头企业,较高的利润给公司的估值提供了安全边际,同时创新属性尚未在估值中充分体现,随着新药的放量,将不断贡献业绩增量,如京新药业(002020)、福元医药(601089)、科伦药业(002422)。同时建议关注板块内主题投资机会,例如减肥药、眼科用药等领域。    风险提示   全球供给侧约束缓解不及预期;美联储加息超预期;一级市场投融资不及预期;医药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医药反腐超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创新药进度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安全性生产风险。
      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页
      2023-12-19
    • 医药行业周报:大额海外授权频至,数据、品种为王

      医药行业周报:大额海外授权频至,数据、品种为王

      化学制药
        报告摘要   本周我们讨论国内年初至今的药品大额海外授权   宏观层面:从MNC全球licensein交易首付款中位数来看,早期临床研究数据的价值大幅提升。   根据dealforma,2023年MNC全球licensein交易首付款中位数在药物发现/临床前实验/临床I期试验/临床II期试验/临床III期试验阶段分别为0.47/0.58/0.85/1.85/0.7亿美金,其中临床III期的产品在授权时往往针对更少量的地区权益,因此未呈现最高的首付款金额。临床II期阶段的产品达成的首付款中位数在2023年Q1-3相对2022年全年大幅增长,体现需求端MNC对药品的早期临床研究数据十分重视,供给端药物研发企业创新活力旺盛,创新药licensing交易趋势向好。   微观层面:国内实现大额海外授权的产品有共性特点。据我们统计,年至今实现海外大额授权的早期品种可能有如下特点:1)临床研究数据有显著突破;2)授权方与被授权方有合作基础;3)品种落在研发热点,且与海外合作方的管线/技术平台有协同;4)获FDA批准IND申请、重要认证。   判断下一波国内创新药出海机会,建议关注FIC/BIC品种及相关公司:   1)第一类:广泛布局适应症,或在海外潜在适应症庞大:如中国生物制药(FS222为4-1BB/PD-L1双抗,潜在BIC品种,可增强在PDL1低表达癌种中的效果)、荣昌生物(泰它西普为针对SLE的BIC品种,已获FDA快速审批通道资格)、亚盛医药(APG-2575、HQP1351在多个针对血液瘤的临床研究中证明BIC实力,血液瘤在海外相对国内更高发)、康辰药业(以AXL为主要靶点的多靶点TKIKC1036在早期临床研究中布局了多个实体瘤,AXL在多种实体瘤中高表达)、和黄医药(Syk抑制剂索乐匹尼布针对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具有BIC潜力)、乐普生物(EGFRADCMRG003重点开发HNSCC、NPC和NSCLC,在ESMO2023展示针对HNSCC、NPC的亮眼数据,针对NPC获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等;   2)第二类:海外对标品种在临床研究中取得针对细分适应症的突破且在推进进一步探索(如肿瘤适应症线数前移等),公司在此基础上实现了BIC临床研究结果及第一梯队进度:如迈威生物(Nectin-4ADC在早期临床试验中实现相对海外对标品种更高的ORR)等。   行情回顾:本周医药板块下跌,在所有板块中排名第二十五。本周(12月11日-12月15日)生物医药板块下跌1.97%,跑输沪深300指数0.26pct,跑赢创业板指数0.34pct,在30个中信一级行业中排名第二十五。   本周中信医药子板块行情均下跌。其中,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子板块领跌,分别下跌3.05%和2.6%。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出海”和“创新”两条支线   (1)医疗设备在国内政策扶持下,取得了国产化率的显著突破,并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作为第二生命曲线,出海的医疗设备标的包括: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华大智造、开立医疗、澳华内镜、海泰新光、祥生医疗等。   (2)生物类似药临床研究成功概率高,出海逻辑于近期得到验证,关注布局美国市场的标的:百奥泰等。   (3)ADC开启广谱抗肿瘤模式,有望引领精准化疗新时代:创新药公司包括荣昌生物、恒瑞医药等,相关的CDMO公司包括博腾股份、凯莱英。   (4)集采政策趋于温和,叠加自身经营不断强化、新品迭代推陈出新,试剂耗材企业国产替代进口的征程加速,相关标的包括:新产业、安图生物、亚辉龙、微电生理、惠泰医疗等。   (5)部分制药/科研上游标的,正相继进入基期新冠影响出清的阶段,短期表观增速改善,长期项目推进、新市场拓展逻辑不变:奥浦迈、键凯科技等。   风险提示:行业监管政策变化的风险,贸易摩擦的相关风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风险,新品研发、注册及认证不及预期的风险,安全性生产风险,业绩不及预期的风险。
      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9页
      2023-12-19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