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215)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行业景气度上行,创新药迎来春天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行业景气度上行,创新药迎来春天

      化学制药
        投资要点:   本期(1.28-2.4)上证综指收于3263.41,下跌0.04%;沪深300指数收于4141.63,下跌0.95%;中小100收于7992.03,上涨1.70%;本期中万医药生物行业指数收于9667.04,下跌1.15%,在申万31个级行业指数中涨跌幅排名居第27位。其中,化学制剂、原料药板块跑赢上证综指和沪深300。   重要资讯:   医保谈判持续推进,91个独家产品突围   1月18日晚,2022年医保目录调整工作落下唯幕,新目录正式对外发布。最终,121个药品谈判/竞价成功,总成功率达到82.3%平均降幅为60.1%,与2021年基本持平,最大降幅超过90%。111个药品新增进入目录,3个国家药监部门注销文号的原目录内药品被调出。2022版医保目录将于2023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谈判/竞价成功121个药品中,有111个为目录外药品,其中,3个非独家药品直接调入,17个非独家药品通过竞价准入方式调入91个独家药品通过谈判准入方式调入。111个新增药品包括慢病药56个、抗肿瘤药23个、抗感染药17个、军见病药7个、新冠治疗药2个。通过本轮调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达2967种,其中西药1586种,中成药1381种;中药饮片未作调整,仍为892种。2016年至今,国家医保谈判已经进行了七轮,与往年相比,2022年国谈新增品种数量、谈判成功率等均有质的飞越。   此次国家医保谈判继续支持国产重大创新药品进入目录,并全力支持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20个国产重大创新药品、2个新冠治疗药新增进入医保   第八批国家集采进入准备期,倍特、复星领跑   近日,第八批集采工作将要开启。1月10日召开集采座谈会后,相应品种目录已经流出。根据网传文件,第八批集采拟纳入41个品种(181个品规),米内网数据显示,这41个品种2021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合计销售额超过600亿元,其中有20多个为超10亿大品种;7个品种竞争激烈,满足条件企业数达10家及以上。从企业情况看,国内企业中,倍特药业、扬子江药业、齐鲁制药、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复星医药、华北制药、华润医药、鲁南制药等均有品种在列。其中,倍特药业、复星医药、扬子江药业是“提名”最多的国产企   6月底奥地利将取消所有疫情防控措施   民航资源网2023年2月3日消息:据TheLocalAustria消息,奥地利政府于2月1号表示,从4月30日起,医院和疗养院将不再要求佩戴口罩,从6月30日起,所有疫情防控措施都将取消,新冠病毒不再是法定传染病。   奥地利卫生部长JohannesRauch表示,疫苗接种、新冠检测和药物治疗将纳入国家卫生系统的常规结构。除了有症状的人群和有风险的患者外,将不再提供免费新冠检测,且只能由家庭医生或在医院进行。“新冠病毒会持续存在,我们准备长期与之共存”   JohannesRauch认为奥地利已做好充分准备,并指出奥地利四分之三的人口都已接种了疫苗。Rauch认为,疫苗接种、新冠检测和药物治疗应继续保持免费   核心观点:   正如我们此前的预测,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渐消退,医药行业投资在复苏环境下回归均衡发展,而近年来创新一直是我国医药生物行业发展的一条主旋律,在“十四五”规划中,医药创新的战略位置更加突出对医药原始创新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医药行业发展的创新逻辑得到持续强化。   自2022年12月疫情放开以来,我国创新药市场表现走强。创新药指数和创新药优势成长50指数表现均优于医药生物指数。从基金持仓变化情况来看,2022年第四季度,创新属性强的化学制药和医疗服务子板块基金持仓占比较第三季度显著提升。从美国2022年3月进入疫情全面放松阶段以来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走势上看,美国疫情全面放开后的第一波感染高峰结束之后至今,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明显强于纳斯达克指数。参照美股情况,医疗需求刺激下的创新药仍然具备上升空间。宏观数据显示,我国7天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DR007)处于历史低位,利好创新和成长板块估值提升。另一方面资金价格下行和充裕的流动性利好创新型成长企业和新兴产业投资扩张。   目前医药行业整体估值水平处于历史底部位置,行业基本面整体依日稳健,短期内低估值的板块及其前期跌幅较大的优质个股有望迎来结构性的估值修复行情。同时,业绩确定性强、创新能力突出的相关板块及上市公司有望持续得到市场关注。长期来看,随着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工作持续推进,安全边际高、创新能力强、产品管线丰富和竞争格局较好的企业有望在长周期持续受益,建议继续围绕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消费终端和和具备稀缺性和消费属性的医疗消费等布局,同时挖掘估值相对较低的二线蓝筹:   1)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包括综合类和专科创新药企业、CXO产业,建议关注药明康德、凯莱英、恒瑞医药、恩华药业、复星医药、科伦药业、君实生物-U、信立泰、康辰药业、华东医药、荣昌生物、博腾股份、泰格医药等;   2)受益医疗新基建,具备进口替代和自主可控能力的高端医疗器械龙头,建议关注迈瑞医疗、联影医疗、乐普医疗、普门科技、欧普康视、开立医疗、海尔生物等;   3)受益居家自主诊疗、保健消费和市场集中度提升的连锁药店龙头,建议关注一心堂、益丰药房等;   4)受益新冠治疗和常规治疗需求常态化,竞争力突出的综合医疗服务行业,建议关注国际医学、爱尔眼科、通策医疗、普瑞眼科、美年健康等;   5)具备消费和保健属性的药品生产企业,建议关注天士力、华润三九、同仁堂、东阿阿胶等。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风险;行业政策风险:市场调整风险
      中航证券有限公司
      21页
      2023-02-05
    • 中航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周报:行业景气度上行,创新药迎来春天

      中航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周报:行业景气度上行,创新药迎来春天

    • “阳康牛”,加配成长

      “阳康牛”,加配成长

      中航证券
      17页
      2023-01-28
    • 2023年医药生物行业年度投资策略报告:春去春又来

      2023年医药生物行业年度投资策略报告:春去春又来

      化学制药
        核心观点:   复盘2022年医药行业全年走势,整体处于调整态势,目前行业处于底部位置,修复在路上。2022年,医药生物行业主要经历了两波明显的上涨行情,包括5-6月份以及10月初启动的新冠产业链驱动的上涨。从医药生物各子板块的月度涨跌幅来看,医药商业,尤其是线下连锁药店板块,受益于居家自主诊疗、保健消费和市场集中度提升等多重利好因素,在行业中表现强势。横向比较其他行业和全部A股,截至12月31日,申万医药生物板块下跌10.32%,跑输全部A股(-3.64%),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8,居于中游水平。对比子板块2021年及2022年涨跌情况,2021年显著上涨的部分子板块2022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估值回归的逻辑。根据市值分类,2022年医药生物企业剔除次新股后,以小市值药企表现最佳,但整体表现弱于2021年。次新股2022年平均表现优于2021年,较行业内其他市值类型的公司相比,整体表现出较好的韧性,在行业整体调整的状态下呈现出较高的活跃度。   2022年前三季度,在常规医疗和新冠疫情构成医疗总需求的背景下,医药行业维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凸显了行业长坡厚雪的特征。2022前三季度,医药生物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8303.61亿元,在申万31个行业中排名第10,收入规模处在行业中上游位置;营收增速为10.05%,较上年有所下降,但行业排名较上年明显提升。2022前三季度医药生物板块实现归母净利润1848.34元,行业排名第6,排名较为靠前;归母净利润增速为5.52%,较上年有所下滑;行业排名第12,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整体来看,医药生物板块的归母净利润规模和增速仍处于中上游水平。   政策方面,2022年2月发布的《“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把创新作为推动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并明确了“到2025年,前沿领域创新成果突出,创新驱动力增强,国际化全面向高端迈进“等目标。在前沿技术领域,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市场,紧盯新靶点、新机制药物开展研发布局”,标志着我国医药行业向更高水平原始创新的转变。同时,规划提出,“培育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形成一批研发生产全球化布局、国际销售比重高的大型制药公司”,对我国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出更高要求,创新逻辑持续强化。药品集采方面,第七轮国家药品集采中选药品平均降价48%,与此前五批国家药品集采相比,降价幅度略显温和。随着药品集采常态化,未来行业将持续分化,龙头效应进一步凸显。生产管线丰富,研发能力突出,竞争格局较好的企业有望从中获益。高值耗材全国集采方面,第三批国家组织高值耗材集采,即脊柱类耗材集采产生拟中选结果,高值耗材器械集采常态化趋势得到验证,高值耗材价格下降预期逐步兑现。省级高值耗材集采在国家集采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围,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省级集采产品种类包括:心脏介入电生理类耗材、体外检测类耗材肝功类生化检测试剂、口腔科种植牙以及正畸耗材等。随着集采的全面铺开,临床用量大、采购金额高、应用成熟、竞争充分、同质化水平较高的高值医用耗材品种以量换价已是不可逆的趋势。2022年医保谈判延迟,预计价格降幅相对温和。综合来看,创新药是国家医保政策重点支持的方向,创新能力强、竞争格局相对缓和领域的创新型药企有望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更大的竞争优势。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驱动下,国内医疗新基建蓬勃发展,医院建设项目随之快速增长,医疗新基建不仅包括大型公立医院的扩容,也包括基层医疗机构的提质改造,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2021年11月,《“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方案(2021-2025年)》中指出,到2025年,全国至少1000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配套融资等政策陆续出台,医疗新基建需求释放将有效驱动医疗器械市场扩容,是“十四五”期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一条值得关注的主线。国产医疗器械产品迭代升级将有望迎来加速,具备自主可控和进口替代的头部医疗器械企业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医药重仓持股和超配比例位居前列。从2022前三季度重仓持股情况来看,医药生物行业基金重仓持股金额为4499.59亿元,占比为10%,位列基金重仓持股行业排名第三;超配情况来看,31个行业中共有11个行业基金重仓持股实现超配,医药生物行业超配比例为2.08%,位列基金重仓持股超配比例行业排名第四。2022年医药生物行业震荡幅度较大,医药行业在基金重仓持股中持续位居前列,成长能力和防御属性仍然受到投资者青睐。纵向来看,医药行业重仓持股2022年前三季度整体表现较为平稳,三季度医药行业重仓持股环比略有下滑。从医药生物行业基金重仓持股比例来看,2022年前三季度,基金重仓持有A股医药生物行业的市值占持有A股市值的比例分别为11.67%、10.22%和9.92%。对比基金重仓持股比例和标准行业配置比例来看,2022年医药生物行业依旧保持在超配状态。2021年末至2022Q3期间,行业超配比例有所下滑。医药行业各子板块基金持仓呈现分化态势,2022Q3化学制药、医疗器械、医药商业和中药子板块的基金重仓持股比例上升。在我国药品、耗材集采提速的背景下,国产替代加速,创新能力强和具备自主可控逻辑的相关板块和企业的关注度得到提升,化学制药和医疗器械成为2022Q3基金重仓持股增幅较大的重点子板块,行业内重仓持股比例分别由2022H的8.92%和19.11%提升至2022Q3的14.08%和23.99%。医药商业重仓持股比例由2022H的1.42%提升至2022Q3的2.96%,中药重仓持股比例由2022H的7.64%提升至2022Q3的8.2%。基金重仓持股集中度高,各子板块基金重仓持股前三名公司占比超过50%。其中,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品、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医疗服务板块前三名重仓持股公司占比合计分别为57%、73%、82%、56%、70%和67%。   我国资本市场深化对外开放进程,外资参与度日渐提升。自我国2001年加入WTO以来,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持续加大,近十年来对外开放的趋势尤为明显。随着QFII多次扩容,沪股通、深股通全面开通等稳步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外资持续流入。整体来看,外资持股占医药生物行业总市值比重相对较低,截至2023年1月6日,占比约为3.04%。2014年至2021年中,医药生物行业的外资持股总市值占比整体呈稳定上升趋势;2022年期间医药行业外资持股经历近几年来较大幅度震荡,但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政策放开,经济复苏趋势确立,海外资金呈现了较为明显的流入趋势。医药生物行业流通市值结构显示,2021年2月5日为外资持股流通市值的占比的高点,为8.38%。短期来看,随着市场信心稳步回升,外资持股流通市值的占比近期整体呈现上行的态势。目前从医药行业的持股情况来看,陆股通是外资行业的主要投资渠道,占外资持有医药生物行业比重的93.62%,整体较为稳定。从趋势上来看,陆股通占外资的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   2022年,医药生物行业融资规模反弹,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融资规模大幅增长。医药生物行业整体融资1371.60亿元,同比增长0.39%。其中,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行业融资总额750.11亿元,同比下滑33.16%;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行业融资总额621.49亿元,同比增长154.70%。从融资方式上看,医药生物行业首发上市融资规模占比仍然最大,但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的增发规模呈现显著增长的态势。从上市公司数量上看,2022年医药生物行业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与2021年相比略有下降。总体来看,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均为医药生物公司集中上市的年份。2022年1-11月,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5904.50亿元,利润总额为3882.3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0.73%和-28.15%。在前期高基数的影响下,2022年医药制造业表现相对稳定,剔除2021年疫情催化的影响,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较2020年稳定增长,同时分化加剧。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上市公司数量为462家,医药生物行业营业收入占医药生物制造业营业收入的87.28%,利润总额占73.69%。从趋势上来看,自2013年开始,医药生物行业证券化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2022年前三季度,医药生物行业营收规模最大的三个子板块分别为医药商业、化学制剂与中药,分别为6,971.27亿元、3,039.25亿元和2,558.14亿元;从营业收入成长性来看,增速最高的三个子板块分别为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和生物制品,增速分别为38.45%、26.12%和11.98%。2022年前三季度,生物医药行业归母净利润最高的三个子板块分别为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与中药,分别为725.87亿元、254.38亿元和239.39亿元;从归母净利润成长性来看,增速最高的三个子板块分别为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和原料药,增速分别为73.23%、29.38%和5.02%。2022年前三季度,医药生物行业毛利率最高的三个子板块分别为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和化学制剂,分别为59.12%、56.98%和51.32%;净利率最高的三个子板块分别为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和原料药,分别为28.10%、17.57%和10.85%%;ROE最高的三个子板块分别为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和中药,分别为22.95%、15.11%和9.90%。   多项支付端数据显示医疗消费依然存在较大空间。我国人均卫生费用从2010年的1490.1元增加到2021年的5440.0元,尽管2021年人均卫生费用增速和前几年相比有所下滑,但仍有6.41%。从结构上看,个人卫生支出比例持续下降,从2010年的35.29%下降到2021年的27.60%,为医疗消费的进一步释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医保基金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我国基本医保基金收入26576.42亿元,增速为7.70%;同期我国基本医保基金支出为21301.74亿元,增速为2.30%,收入增速大于支出增速。医保基金盈余方面,2020年我国医保基金盈余为5274.68亿元,增速为36.31%,与前两年相比,增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显著超预期。医保基金支出增速下滑明显的原因主要是2021年年同期有支付新冠疫苗及接种费用,今年来相关支出大幅减少,同时疫情影响下常规医疗需求受到持续压制。此外,国家医保局开展了价格谈判、集采等控制药价的措施,有效缓解了医保基金的压力。健康险方面,2022年1-11月健康险保费收入为8154.50亿元,增速为3.28%,与2021年基本持平。整体来看,我国健康险近年来发展较为快速,保费收入维持增长态势,成为个人支付、医保基金支付以外的另一支撑。健康险保费赔付方面,2022年1-11月为3238.17亿元,增速为-11.52%,赔付减少的主要原因是2022年受到疫情管控等影响入院治疗同比下滑。从结构上看,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75%,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6.37%,医疗消费仍然存在较大的空间。   医药生物行业估值阶段性处于低位。统计2000年以来的数据,截至2023年1月6日,采用申万医药指数,医药生物行业整体估值处于历史洼地,行业PE处于4.39%分位,子板块方面,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生物制品、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的PE分别为处于11.09%、29.98%、4.90%、9.80%、19.60%、0.17%和1.52%分位;医药生物行业PB处于20.29%分位,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生物制品、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的PB分别处于22.87%、19.52%、22.44%、17.71%、22.10%、29.41%和28.41%分位。按照2022年12月31日的收盘数据,采用整体法计算,医药行业(TTM)的市盈率和市净率(最新报告期MRQ)分别为24.78和3.35。整体来看,医药行业的PE及PB估值均处在历史底部的位置。2021年医药行业相对A股整体的市盈率和市净率的溢价比率
      中航证券有限公司
      72页
      2023-01-17
    • 创新药KC1036多样化临床突破,进入Ⅱ期试验阶段

      创新药KC1036多样化临床突破,进入Ⅱ期试验阶段

      个股研报
        康辰药业(603590)   事件   1月11日,公司发布《关于KC1036进入胸腺肿瘤Ⅱ期临床研究的公告》,公司1类创新药KC1036在临床Ⅰ期中抗肿瘤活性表现优异,同时,由于KC1036在胸腺肿瘤患者中的初步有效性结果,公司计划开展KC1036治疗晚期胸腺肿瘤患者的Ⅱ期临床研究,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上海市胸科医院共同作为临床试验主导单位。1月13日,公司发布《关于KC1036联合用药治疗晚期肺腺癌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的公告》表示,公司KC1036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和PD-1/PD-L1抗体治疗失败的晚期无驱动基因肺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Ⅱ期临床研究方案KC1036开展Ⅱ期临床研究方案,已获得NMPA批准开展。   KC1036为全球首创1类新药,临床Ⅰ期数据表现良好。   KC1036是公司大力主导的肿瘤领域研发产品,属于全新结构的靶向抗肿瘤药物,符合公司“全球新”的研发标准,其治疗范围包括非小细胞肺癌、胆囊癌、胆管癌、胃癌及白血病等,该药品属于世界首例多靶点受体酪氨酸激酶AXL/VEGFR2/FLT3新型小分子抗肿瘤药。截至公告发布时间,公司已在多个临床试验研究中,合计纳入超过100余例不同类型的晚期实体瘤患者参与KC1036的临床研究。在此前开展的临床Ⅰ期试验中,KC1036在抗肿瘤效果、临床特异性、安全性和耐受性的结果中,均取得了优异的表现。若KC1036研发进展顺利推进,未来有望在恶性肿瘤治疗等领域丰富公司产品管线,增厚公司业绩。   金草片研发进展顺利   公司目前在研项目金草片,属于我国在研中药1.2类新药(原中药第5类新药),其主要成分是总环烯醚萜苷,由筋骨草全草提取获得。金草片物质基础和作用更为明确,主要的应用场景为针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11月9日,公司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已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金草片整体研发进展较为顺利,从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来看,金草片临床安全性与安慰剂临床数据相当,表现出较好的临床安全性。预计金草片或将于2024年获批上市,为公司业绩增长提供支撑。   研发投入驱动创新提速   研发方面,公司三季度研发费用为1,905.76万元,同比增长54.20%,主要系公司KC1036等核心项目研发支出增加导致。公司目前在手资金充足,截至2022Q3拥有货币资金5.26亿元,为后期研发管线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摊薄后EPS分别为0.85元、1.00元和1.25元,对应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30.71倍、26.18倍和20.88倍。康辰药业作为我国血凝酶制剂行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受益于医疗机构手术人次恢复增长,通过持续的研发创新和产品引入丰富产品管线,目前各项研发项目顺利推进,KC1036进入临床Ⅱ期阶段,创新中药金草片Ⅲ期临床试验进展顺利,未来公司有望迎来创新成果的多样化兑现,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药品研发不及预期风险、政策风险、新冠肺炎疫情风险。
      中航证券有限公司
      4页
      2023-01-17
    • “阳康牛”,布局成长

      “阳康牛”,布局成长

      中航证券
      18页
      2023-01-14
    • “阳康牛”,市场或在犹豫中持续上行

      “阳康牛”,市场或在犹豫中持续上行

    • 创新药系列深度报告(三):减肥蓝海,方兴未艾

      创新药系列深度报告(三):减肥蓝海,方兴未艾

      医药商业
        核心观点:   肥胖是体内脂肪过多的一种慢性疾病。国内外通常用体质指数(BMI)(体重(kg)/ 身高2(m2)这个指标定义超重或者肥胖。从肥胖的成因上看,除了遗传因素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行为发生变化,构成肥胖的重要诱因,肥胖成为一类社会关注的重要健康问题。从1980年到2015年,全球超重或肥胖发生率明显提升。2015年,全球范围大约有19亿成年人超重,约占世界人口的39%;其中6.1亿成年人肥胖。分地区来看,美洲、欧洲及中东是全球超重及肥胖发生率最高的三个地区。近年来,中国超重、肥胖以及中心性肥胖发生率显著增加。   目前,肥胖已被WHO认定为一种疾病。体重增加与二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风险高度相关。此外,肥胖与13种原发癌症具有显著相关性,证据级别充分。此外,医美意识提升,驱动减重市场消费需求释放。2022年艾媒数据显示,超过8成网民自感体重超重。对自己身材、体型的不满是当今大学生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有72.8%的受访女生希望有一个更瘦的身体。我们认为,这一部分有较强减肥意愿、但体重处于正常范围的人群也可能是未来减重市场潜在消费者。市场方面,预计随着肥胖人群增加,新的减肥药物上市,全球及国内减肥药物市场将高速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分析,预计到2025年,全球减肥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64亿美元,2020-2025E复合年增长率为20.2%;国内减肥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87亿元,2020-2025E复合年增长率为35.6%。   目前我国肥胖防治主要有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代谢性手术治疗三种方式。2022年艾媒咨询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瘦身网民在选择瘦身方式时,效果和安全性是其首要考虑因素。比较三种减重方式的效果,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的减重效果相对比较轻微,6个月内减重仅4%左右,懒惰和食欲难以控制等主观因素是中国网民减肥的最大障碍;减肥手术可以减重本身体重的20%-30%,减重效果好但适用范围较窄。药物减重效果优于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而且较减肥手术受众更广,将是大势所趋。目前全球肥胖治疗市场的渗透率较低,仍存在着大量未被激活的临床需求。目前全球大约有7.6亿肥胖患者,但寻求帮助的人数不足10%,接受医学抗肥胖治疗的人群只有大约2%。历史上,很多被广泛应用的减肥药物因为严重的安全性问题被被撤市。近年来,经美国FDA批准上市、且仍在应用的减肥药主要有:奥利司他(Orlistat)(1999年)、芬特明-托吡酯复方制剂(2012年)、纳曲酮-安非他酮复方制剂(2014年)、利拉鲁肽(Liraglutide)(2014年)、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2021年)等。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的减肥药物是奥利司他胶囊。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是一种主要由肠道L细胞所产生的激素。生理条件下,GLP-1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多个器官,达到降血糖、减轻体重、心血管获益、肾脏保护等生物学作用。诺和诺德公司2021年在美国获批的司美格鲁肽减重效果出众,68周平均减重15.3kg,司美格鲁肽减重效果可维持两年以上,并带来生活质量改善;此外,根据诺和诺德公司公布的司美格鲁肽与利拉鲁肽的头对头临床试验研究数据,司美格鲁肽的减重效果显著优于利拉鲁肽。截至2022年2月,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这两种药物已经占据全球抗肥胖药物市场的重要地位,两种药合计在全球肥胖市场占有率达到82%。司美格鲁肽上市后迅速放量,截至2022年4月,司美格鲁肽在美国的处方量达到每周2.48万剂次,远远超过利拉鲁肽的1.02万剂次。从司美格鲁肽和利拉鲁肽的销售额来看,2021年全年,上述两种减重药的销售额为85亿丹麦克朗(相当于84.8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5%。2022年Q1减重药销售额达到34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107%,其中,司美格鲁肽的2022Q1销售额为14亿丹麦克朗,占比为41.2%。司美格鲁肽的上市带动了全球肥胖药物治疗市场的增长。从2021年2月-2022年2月,司美格鲁肽和利拉鲁肽这两种药物的合计销售额增长了73亿丹麦克朗,增长率达到117%,而同期全球肥胖药物市场增长率为83%,除司美格鲁肽和利拉鲁肽之外的其它药物仅增长2亿丹麦克朗。并且,在美国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患者大多首次接受抗肥胖治疗,占比为75%。   目前以GLP-1为靶点的药物研发趋势方面,主要有:研发口服剂型,增加患者用药依存性;以及和其它靶点联用,提升减重效果。在GLP-1R口服剂型研发方面,仍以诺和诺德公司走在前列。根据该公司2022年三季报披露,该公司研发的口服Semaglutide的临床III期试验已于2021年Q3开始,预计于2023年H1完成。国内方面,针对GLP-1这一靶点进行布局的国内企业较多,其中仁会生物的beinaglutide和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生物类似物进度较为靠前,处于上市前审评阶段。复星医药的利拉鲁肽生物类似物处于临床III期试验阶段,目前国内进度较为靠前的GLP-1R激动剂的给药方式以注射为主,口服剂型多处于研发早期阶段。   研究表明,人体所感受到的饥饿和饱腹感受到大脑和关键消化器官之间的一个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所调控。GLP-1和GIP、胰高血糖素等具有协同作用,因此GLP-1与其他靶点联合成为减重药物的一个重要的研发方向,主要包括:GLP-1R/GIP双靶点、GLP-1R/GCCR双靶点、GLP-1R/Amylin双靶点等。GLP-1R/GIP双靶点药物方面,礼来公司的替尔泊肽(Tirzepatide)进度最为靠前,其在中国的研发进度处于临床III期试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司美格鲁肽相比,替尔泊肽展现出较好的减重效果。国内企业豪森药业、华东医药、鸿运华宁等针对这一对靶点均有布局,处于研发早期阶段。GLP-1R和GCGR双重激动剂方面,信达生物与礼来公司(Eli Lilly)共同推进的Mazdutide进度靠前,并具有同类最优潜力。据信达生物新闻稿介绍,mazdutide高剂量的临床1期结果使其成为全球首个减重幅度在给药12周即超过11.5%的减肥单药,目前该产品的3期研究已全面启动。根据Pharmaprojects数据库,在中国市场、针对GLP-1R和GCGR靶点的药物较少,仅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Ingelheim)的BI-456906和信立泰的DD-01,分别处于临床I期和临床前研究阶段。GLP-IR和胰淀素(Amylin)双靶点联合治疗方面,诺和诺德公司的卡格列奈和司美格鲁肽联用在1b期临床试验中效果较好。   投资建议:目前,随着诺和诺德等国际药企的减重明星药物研发成功,减肥人群的未满足临床需求将得到满足,减重市场有望迎来快速增长。综合考虑我国企业在减重领域的研发布局和研发进展,布局更加完整、具有前瞻性,有先发优势的企业或脱颖而出,建议关注华东医药、信达生物等。   风险提示:研发不及预期风险;销售不及预期风险;竞争格局加剧风险;产品降价风险;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风险
      中航证券有限公司
      43页
      2023-01-02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复盘2022年以来的四次新冠产业链主题的投资机会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复盘2022年以来的四次新冠产业链主题的投资机会

      医药商业
        投资要点:   本期(12.10-12.17)上证综指收于3167.86,下跌1.22%;沪深300指数收于3954.23,下跌1.10%;中小100收于7527.50,下跌1.91%;本期申万医药生物行业指数收于9473.69,上涨0.36%,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指数中涨跌幅排名居第5位。其中,中药、医药商业、化学制剂、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原料药板块跑赢上证综指、沪深300和中小100。   重要资讯:   “第四针”再燃新冠疫苗江湖   2022年12月13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新冠病毒疫苗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实施方案》(下简称“方案”)称,现阶段,可在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基础上,在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方案指出,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相关组合共9种:   1、3剂灭活疫苗+1剂康希诺肌注式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   2、3剂灭活疫苗+1剂智飞龙科马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   3、3剂灭活疫苗+1剂康希诺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   4、3剂灭活疫苗+1剂珠海丽珠重组新冠病毒融合蛋白(CHO细胞)疫苗;   5、2剂康希诺肌注式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康希诺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   6、3剂灭活疫苗+1剂成都威斯克重组新冠病毒疫苗(sf9细胞);   7、3剂灭活疫苗+1剂北京万泰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   8、3剂灭活疫苗+1剂浙江三叶草重组新冠病毒蛋白亚单位疫苗(CHO细胞);   9、3剂灭活疫苗+1剂神州细胞重组新冠病毒2价S三聚体蛋白疫苗。   9种组合中,8种采用“3剂灭活疫苗+1剂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的方式,只有“2剂康希诺肌注式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康希诺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组合,第一、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均使用腺病毒载体疫苗。   中国医药与辉瑞公司签订协议负责辉瑞新冠药物在中国大陆市场的进口和经销   12月14日晚,中国医药公告称,中国医药与辉瑞公司签订协议,将负责辉瑞公司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Paxlovid)在中国大陆市场的进口和经销。   辉瑞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截至II月30日,辉瑞已向全球52个国家运送了近3700万疗程的Paxlovid。这包括美国政府先前订购的所有2000万个疗程。   辉瑞周二表示,美国政府同意向该公司支付近20亿美元,购买其新冠病毒抗病毒药物Paxlovid额外370万个疗程。辉瑞表示,新疗程的药物补充了辉瑞之前签订的2000万疗程合同,计划在2023年初交付。   拜登政府此前同意为首批订购的2000万个疗程支付约106亿美元,大约每个疗程530美元。根据新合同,政府每个疗程支付的费用大致相同。根据Refinitiv的数据,在签订新合同之前,分析师预测Paxlovid新冠药物销售额将在2022年超过220亿美元,明年将接近120亿美元。这家美国制药商去年表示,今年可能生产多达1.2亿个疗程的Paxlovid。   当前防疫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   12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基层医疗服务保障有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社区、农村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家庭医生、乡村医生是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推进感染者分级分类收治、风险人群健康监测管理、老人和孩子等重点人群医疗服务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根据疫情形势、病情轻重缓急程度等合理分配医疗资源,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强化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和服务保障,及时提供咨询指导;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设置,筑牢基层首诊的第一道防线。   核心观点:   复盘2022年以来的四次新冠产业链主题的行情,包括2022年的1月、3月、8月和10月中旬以来的行情,与我国疫情流行的严重程度及新冠治疗产业链发展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分开来看:1)1月的行情从年初到1月20日结束,持续20天;2)3月行情,新冠治疗指数从2月23日左右开始上涨,到3月21日达到最高点,之后逐渐回落,于4月20日左右回落到2月23日的水平,整个行情历时两个月;3)2022年8月,新冠治疗指数、检测指数从8月3日开始上涨,到8月15日左右达到高峰,而后缓慢回落,8月25日左右,指数回归到8月3日水平;4)年末行情从10月11日开始,于11月24日达到高位后至今在高位震荡,持续近两个月。   本周以来,我国新冠疫情进一步蔓延,对症治疗西药产业链已迎来需求驱动的一波业绩增长,中药产业链投资机会也在持续兑现,建议关注以岭药业等。除了对大多数人群进行对症治疗外,在目前的政策背景下,对于高风险人群,如何降低重症、死亡风险成为重中之重。由于已上市新冠小分子口服药在降低重症率、死亡率方面具有确定证据,在人群大规模感染的背景下,新冠小分子治疗药物仍是未来新冠产业链投资机会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建议继续关注相关研发项目进展顺利、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如君实生物-U等。此外,随着重点人群第二剂次加强新冠疫苗接种的推进,以及未接种人群随着政策改变导致的接种意愿提升,雾化吸入式新冠疫苗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启接种工作,新冠疫苗的序贯接种可能迎来增量需求的释放机会,建议持续关注康希诺等。此外,零售连锁药店除了受益行业政策改革、集中采购、医药分家和处方药外流等政策,新冠相关的消费需求有望助推业绩增长,建议重点关注行业龙头,包括老百姓、益丰药房、一心堂等。总体来看,我们认为随着各类治疗药物产能的提升、供需缺口的改善和管理优化,新冠主题产业链的投资机会的性价比在下降,预计震荡加剧。   市场的重心或逐步向复苏主题转移,目前医药行业整体估值水平处于历史底部位置,行业基本面整体依旧稳健,短期内低估值的板块及其前期跌幅较大的优质个股有望迎来结构性的估值修复行情。同时,业绩确定性强、创新能力突出的相关板块及上市公司有望持续得到市场关注。长期来看,随着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工作持续推进,安全边际高、创新能力强、产品管线丰富和竞争格局较好的企业有望在长周期持续受益,长期来看,随着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工作持续推进,安全边际高、创新能力强、产品管线丰富和竞争格局较好的企业有望在长周期持续受益,建议继续围绕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消费终端和和具备稀缺性和消费属性的医疗消费等布局,同时挖掘估值相对较低的二线蓝筹:   1)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包括综合类和专科创新药企业、CXO产业,建议关注药明康德、恒瑞医药、博腾股份、恩华药业、凯莱英、复星医药、泰格医药、康龙化成、普洛药业和信立泰等;   2)进口替代能力突出的高端医疗器械龙头,建议关注迈瑞医疗和乐普医疗等;   3)受益市场集中度提升的医疗消费终端,建议关注一心堂、益丰药房、金域医学和迪安诊断等;   4)具备稀缺性和消费属性的生物制品企业,包括智飞生物、长春高新、华兰生物和康希诺等;   5)中药创新药和品牌中药生产企业:以岭药业、红日药业、华润三九、同仁堂和达仁堂等。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波动风险、市场调整风险
      中航证券有限公司
      21页
      2022-12-18
    •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关注新冠居家治疗产业链的供需演绎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关注新冠居家治疗产业链的供需演绎

      医药商业
        投资要点:   本期(12.3–12.10)上证综指收于3206.95,上涨1.61%;沪深300指数收于3998.24,上涨3.29%;中小100收于7674.15,上涨2.46%;本期申万医药生物行业指数收于9439.72,上涨1.39%,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指数中涨跌幅排名居第17位。其中,原料药板块跑赢上证综指、沪深300和中小100。   重要资讯: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公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对风险区划定和管理、核酸检测、隔离方式等工作提出十个方面进一步的优化要求。重点内容包括:   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根据防疫工作需要,可开展抗原检测;优化调整隔离方式,感染者要科学分类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落实高风险区“快封快解”;保障群众基本购药需求;各地药店要正常运营,不得随意关停。不得限制群众线上线下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处方药物。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聚焦提高60-79岁人群接种率、加快提升8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率,作出专项安排;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基本医疗服务;强化涉疫安全保障。严禁以各种方式封堵消防通道、单元门、小区门,确保群众看病就医、紧急避险等外出渠道通畅。推动建立社区与专门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为独居老人、未成年人、孕产妇、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提供就医便利;进一步优化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没有疫情的学校要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校园内超市、食堂、体育场馆、图书馆等要正常开放。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   1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指南指出,居家治疗适用的对象是: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感染者;基础疾病处于稳定期,无严重心肝肺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等需要住院治疗情况的感染者。   居家治疗的家居环境要求包括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居家治疗人员尽可能在家庭相对独立的房间居住,使用单独卫生间。家庭应当配备体温计(感染者专用)、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及带盖的垃圾桶。   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的通知》   12月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的通知》。对有自主抗原检测需求人员、人员密集场所的人员(大型企业、工地、大学等)、居家老年人和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等,均可以按照自主、自愿的原则,随时进行自我抗原检测。有自主抗原检测需求人员可通过零售药店、网络销售平台等渠道购买抗原检测试剂,进行自测。   核心观点:   12月以来,随着多项政策的发布,我国新冠防治策略发生变化,将最大程度地减轻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目前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使得人群可能大量感染,而重症率和死亡率较低的现实标志着或可将新冠作为一般传染病对待。结合这两点特征,对症中西医治疗药物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迎来需求的爆发。对于治疗环节,我们在此前的报告中提示过除口服药物以及抗体外,对症治疗西药产业链或将迎来需求驱动下的业绩增长,建议关注具备多重产业链优势的企业,如新华制药等;中药产业链投资机会也在持续兑现,建议关注以岭药业等。此外,由于病毒变异方向仍有不确定性,因此仍然需要注意重点人群保护,因此新冠小分子治疗药物仍是未来新冠产业链投资机会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建议继续关注相关研发项目进展顺利、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如君实生物-U等。同时,随着加强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的推进,以及未接种人群随着政策改变导致的接种意愿提升,雾化吸入式新冠疫苗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启接种工作,新冠疫苗的序贯接种可能迎来增量需求的释放机会,建议持续关注康希诺等。检测环节,抗原检测具有成本低廉、操作方便等优势,随着居家隔离等政策的实施,抗原检测将成为未来检测新冠的主流,建议关注检测领域的抗原检测产业链上、中游的相关上市企业,如诺唯赞等。消费场景方面,零售连锁药店除了受益行业政策改革、集中采购、医药分家和处方药外流等政策,新冠相关的消费需求有望助推业绩增长,建议重点关注行业龙头,包括老百姓、益丰药房、一心堂等。   目前医药行业整体估值水平处于历史底部位置,行业基本面整体依旧稳健,短期内低估值的板块及其前期跌幅较大的优质个股有望迎来结构性的估值修复行情。长期来看,随着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工作持续推进,安全边际高、创新能力强、产品管线丰富和竞争格局较好的企业有望在长周期持续受益,长期来看,随着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工作持续推进,安全边际高、创新能力强、产品管线丰富和竞争格局较好的企业有望在长周期持续受益,建议继续围绕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消费终端和和具备稀缺性和消费属性的医疗消费等布局,同时挖掘估值相对较低的二线蓝筹:   1)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包括综合类和专科创新药企业、CXO产业,建议关注药明康德、恒瑞医药、博腾股份、恩华药业、凯莱英、复星医药、泰格医药、康龙化成、普洛药业和信立泰等;   2)进口替代能力突出的高端医疗器械龙头,建议关注迈瑞医疗和乐普医疗等;   3)受益市场集中度提升的医疗消费终端,建议关注一心堂、益丰药房、金域医学和迪安诊断等;   4)具备稀缺性和消费属性的生物制品企业,包括智飞生物、长春高新、华兰生物和康希诺等;   5)中药创新药和品牌中药生产企业:以岭药业、红日药业、华润三九、同仁堂和达仁堂等。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波动风险、市场调整风险
      中航证券有限公司
      21页
      2022-12-11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