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工行业
中心思想
禁塑政策下的市场误区与核心挑战
本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禁塑与限塑政策背景下,可降解塑料大规模推广所面临的挑战与误区。报告核心观点指出,塑料污染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规范生产、使用、处置”,而非塑料本身“几百年不降解”的特性。因此,将解决塑料污染的重心完全转向可降解塑料,可能是一种“因噎废食”且不经济的选择。
可降解塑料的真实效能与经济考量
报告强调,目前主流的可降解塑料(如PLA和PBAT)在自然条件下(如土埋和海水)的降解能力远低于预期,仅在特定人工堆肥环境下才能有效降解。同时,可降解塑料的生产成本远高于传统塑料,且其焚烧处理在碳排放和污染控制方面与传统塑料并无显著差异,甚至在某些原料生产环节存在更高的能耗和污染。报告建议,解决塑料污染应侧重于加强垃圾分类、有效回收处理,并限制塑料总量使用,而可降解塑料应主要应用于不适合回收的特定领域。
主要内容
禁塑与限塑令的政策目标与实施范围
2020年1月16日,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旨在加强塑料污染治理。
阶段性目标:
到2020年: 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率先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到2022年: 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污染突出领域和新兴领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
到2025年: 塑料制品全链条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提升,重点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具体限制措施:
不可降解塑料袋: 2020年底起,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商场、超市、药店、书店、餐饮打包外卖及展会活动禁止使用;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2022年底扩大至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县城建成区。2025年底,上述区域集贸市场禁止使用。
一次性塑料餐具: 2020年底起,全国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餐饮堂食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2022年底扩大至县城建成区、景区景点。2025年,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
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 2022年底起,全国星级宾馆、酒店不再主动提供。2025年底扩大至所有宾馆、酒店、民宿。
快递塑料包装: 2022年底起,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邮政快递网点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降低不可降解塑料胶带使用量。2025年底扩大至全国范围。
政策背景解读: 《意见》出台的初衷是解决不规范生产、使用、处置塑料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健康安全问题。报告认为,若忽视“不规范”这一关键,盲目将塑料污染归咎于塑料本身,并全面转向可降解塑料,可能导致新的浪费和污染。
塑料与可降解塑料的定义与特性分析
本章节详细阐述了普通塑料和可降解塑料的化学构成、特性及其在环境中的表现。
一般塑料:
构成与特性: 常见的塑料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主要由碳(C)、氢(H)、氧(O)原子通过共价键拼接而成的长链高分子材料。它们化学稳定性好,熔点高,不易降解,单位成本低,因此被广泛使用。
环境问题: 其稳定性在丢弃后成为缺点,若不规范丢弃处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可降解塑料:
国标定义: 根据《GB/T 20197-2006 降解塑料的定义、分类、标志和降解性能要求》,可降解塑料是指在规定环境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和包含一个或多个步骤,导致材料化学结构的显著变化而损失某些性能(如完整性、分子质量、结构或机械强度)和/或发生破碎的塑料。
分类: 根据降解方式可分为生物分解塑料、热氧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和可堆肥塑料。
热门品种: 目前最热门的生物分解塑料代表性品种为聚乳酸(PLA)和PBAT(己二酸丁二醇酯和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共聚物)。PLA主要由玉米淀粉发酵制成,PBAT则以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与丁二醇为原料合成。资本市场对这两种产品寄予厚望,期望其能替代传统塑料用于生产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
可降解塑料的真实降解效能评估
本章节通过实验数据和研究结果,质疑了可降解塑料在自然条件下大规模推广的有效性。
土埋条件下的降解:
PLA表现: 根据研究,在土埋条件下,PLA的分子量没有发生明显下降,其在自然土壤环境中的降解极其缓慢。尽管肉眼可见性能降低,但并未达到国家标准定义的分子层面长链打碎的降解要求。
堆肥条件下的降解:
PLA表现: PLA在受控堆肥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降解性。实验显示,在加蒸馏水、相对湿度50%左右、温度58℃(±2)并维持90天的条件下,PLA的生物分解率可达88.4%。
条件限制: 报告指出,这种维持特定温度和湿度的堆肥环境在自然条件下难以具备,需要人工提供能源和环境进行处理。
海洋环境下的降解:
聚酯材料表现: 实验表明,在静态海水和静态河水中,PBAT、PBS、PLA的失重率均小于3%。在天然海水中,PLA在52周内几乎不降解,分子量、失重、力学性能均无明显变化。PBS和PBAT降解速率缓慢,虽分子量和力学性能有下降,但未呈现明显失重。
结论: 可降解塑料在海水环境中的降解能力仍不能令人满意,无法有效解决海洋塑料污染问题。
塑料焚烧的污染与经济性对比分析
本章节对比了传统塑料和可降解塑料在焚烧处理方面的污染和经济性,并提出焚烧是更合适的处理方式。
污染对比:
碳排放: 焚烧传统塑料和可降解塑料都会排放二氧化碳,从碳排放角度看,二者没有本质差异,因为可降解塑料的最终降解产物也包括二氧化碳。
能耗: 垃圾焚烧发电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塑料,聚乙烯的燃烧焓接近原油,高于标煤。因此,焚烧处理非但不是能耗问题,反而是提供能量。
二噁英问题: 焚烧塑料可能产生二噁英,主要与聚氯乙烯(PVC)中的氯元素有关。报告指出,二噁英可以通过过滤装置脱除,且一次性塑料制品中应减少或避免使用PVC。
填埋隐患: 报告认为,焚烧能将高分子链打碎为CO2,而可降解塑料即使降解90%,仍有部分残留,长期填埋可能忽视污染隐患。
经济性对比:
成本差异: 目前聚乙烯价格约为7元/公斤,而PLA和PBAT的价格超过20元/公斤。可降解塑料的成本远高于传统塑料,即使未来规模化生产,也难以达到同等价格水平。
全产业链成本: 价格是衡量全产业链资源投入的标尺。例如,PBAT的原料BDO在我国主要通过乙炔法生产,而乙炔来自电石,电石生产过程能耗和污染相对较高。这表明可降解塑料的“绿色”属性并非绝对。
结论与政策建议
报告总结了对塑料污染治理的观点,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污染根源: 报告重申,“白色污染”的根本问题在于“乱扔”这一不规范行为,而非塑料本身不降解。
政策方向: 禁塑令的初衷是好的,但措施不应侧重于让乱扔的塑料垃圾自行降解,而应着力于改变乱扔的习惯,加强垃圾分类和有效回收处理。
经济性考量: 塑料制品因其低廉的价格带来便利,全社会提高成本使用可降解塑料并非理性选择。
可降解塑料的定位: 可降解塑料(如PLA)应主要应用于不适合回收的特定领域,例如医疗领域中的免拆手术缝合线。
总结
本报告对禁塑与限塑政策下的可降解塑料推广进行了专业且分析性的评估。报告指出,塑料污染的核心问题在于不规范的处置行为,而非塑料材料本身的非降解性。通过数据和实验分析,报告揭示了当前主流可降解塑料(PLA、PBAT)在自然环境(土埋、海水)下降解能力不足的现实,并强调其仅在特定人工堆肥条件下才能有效降解。在经济性方面,可降解塑料的成本远高于传统塑料,且其全产业链的能耗和污染并非完全“绿色”。因此,报告建议,解决塑料污染应回归本源,即加强垃圾分类、有效回收处理和限制塑料总量使用,而非盲目全面转向可降解塑料。可降解塑料应被定位为在特定、不适合回收的领域(如医疗)发挥其独特价值。
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5页
20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