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医药研发创新与营销创新峰会
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研报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229)

    • 医药行业:支持创新药第二版征求意见稿传出,利好创新药长期发展

      医药行业:支持创新药第二版征求意见稿传出,利好创新药长期发展

      化学制药
        昨日晚间,《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意见》第二版征求意见稿开始在业内流传,我们认为发出时间基本符合预期,且第二稿文件进一步厘清市场重点关注的商保丙类目录相关政策,短期可落地性明显增强。重申我们长期看好中国创新药行业的观点。   事件:2025年2月20日晚,《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意见》第二版征求意见稿开始在业内流传(详情请见链接)。继2024年3月《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第一版征求意见稿在业内流传及2024年7月国常会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之后,此政策文件为支持创新药发展的第二版征求意见稿。   点评:此第二稿文件发出时间基本符合预期,我们很高兴看到国家在积极推进支持创新药发展政策,我们认为这将有利于中国创新药行业长期健康积极发展。受益于积极的政策支持,我们见到医药板块市场情绪进一步提振,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今日(2月21日)上午上涨+3.7%。   对比此前较为全面宽泛的第一版征求意见稿,我们留意到第二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厘清市场重点关注的商保丙类目录方面相关政策,短期可落地性明显增强,包括:   1)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增设以创新药为重点的丙类药品目录。丙类目录结算价格由国家医保局组织商业保险公司与药企平等协商确定,做好丙类药品目录与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衔接;每年定期开展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和丙类药品目录调整;丙类目录药品在进院管理上享受与基本医药甲乙类目相同的政策待遇,各定点医疗机构应于每年度医保目录公布后1个月内召开药事会,不得以医药总额限制、医疗机构用药目录数量、次均药品费用、药占比等理由影响创新药进院;基本医保目录和丙类目录调整情况及时将新增品种纳入“双通道”管理范围;丙类目录药品不计入基本医保自费率指标和集中采购中选可替代品种监测;允许使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结余资金购买商保产品。   2)鼓励商保公司设立创新药投资基金。涉创新医药权益类投资规模达到本企业上年度存量健康保险资金总额一定比例的,医保部门在与商业健康保险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   我们预计丙类目录有望于新一年国家医保目录确定后出台,预计可能在9月左右(根据国家医保局发言,2025年9月将结束国家基本医药谈判)。我们认为以下药品有可能将被纳入丙类目录,包括1)惠民保中支出排名前列但目前尚未加入医保的抗PD-1/PD-L1药物,包括Opdivo、Keytruda、Imfinzi等,2)创新属性强、临床价值大但尚未被纳入医保的ADC药物,例如Trodelvy、Elahere等。   重申我们长期看好中国创新药行业的观点,建议重点关注研发能力强、具备差异化产品、商业化能力领先、具备出海潜力的优秀创新药龙头企业。   投资风险:创新药支持政策落地速度慢于预期,竞争激烈。
      浦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
      6页
      2025-02-21
    • 再鼎医药(09688):迈入催化剂密集的转型之年

      再鼎医药(09688):迈入催化剂密集的转型之年

    • 2024年业绩承压,静待护肤品板块拐点

      2024年业绩承压,静待护肤品板块拐点

      个股研报
        华熙生物(688363)   华熙生物早前发布2024年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全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70.47%-75.36%。归母净利润的大幅减少主要是由于公司的业务处于转型阶段,收入占比最大的化妆品业务收入同比下降幅度较大,且年内变革相关管理费用、减值计提等一次性支出较多所致。我们下调2024E-2026E盈利预测,并下调目标价至人民币52.2元;维持“持有”评级。   功能性护肤品板块拐点未至:华熙生物在2024年将改革放在首位。尽管2024年原料以及医疗终端业务仍较为稳健,但收入占比最大的功能性护肤品业务的改革使公司整体陷入负增长困境。这一改革主要包括组织运营、人才培养以及产品体系构建等方面。目前,随着功能性护肤品各品牌的主要负责人到位,公司将围绕糖生物学以及细胞生物学推出新品,管理层预计进入2025年公司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有望触底,但我们认为何时迎来拐点仍需观察新品成功推出的确定性。   多项一次性费用拖累业绩表现,2025年核心经营利润率有望改善:华熙生物管理变革引致公司在2024年录得多项一次性费用,超过人民币7000万元:(1)管理咨询费用:因组织结构升级、薪酬体系变革(包括人员优化费用)、股权激励等事项支付给管理咨询公司的费用;(2)股权激励:公司2021年推出的股权激励计划在2024年度进行摊销,在2025年将不会有相应支出。除此之外,2024年度公司也录得其他一次性费用,包括公司对应收账款、存货以及商誉等资产计提人民币2.1亿元,以及创新业务投入以及生产供应链改造升级等。我们认为,在公司改革期间的相应费用支出是必须的,并期待随着收入的提升以及没有上述一次性费用的影响下,公司2025年核心经营利润率有所改善。   下调盈利预测和目标价,维持“持有”评级:由于公司改革成效尚未具体展现,叠加多项一次性费用拖累业绩表现,我们按照公司业绩预告下调公司2024E盈利预测;考虑到功能性护肤品收入的回升确定性尚不清晰,下调2025E-2026E盈利预测,并下调目标价至人民币52.2元。   投资风险:行业需求放缓;线上竞争加剧;管理变革成效不及预期。
      浦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
      7页
      2025-02-05
    • 巨子生物(02367):亮眼表现促管理层上调业绩指引,预计2025年保持高速增长

      巨子生物(02367):亮眼表现促管理层上调业绩指引,预计2025年保持高速增长

    • 首次提供盈利时间指引,预计2025年实现经营利润盈亏平衡

      首次提供盈利时间指引,预计2025年实现经营利润盈亏平衡

      个股研报
        百济神州(688235)   近日公司于美国旧金山参加年度健康医疗大会,分享公司近况和未来规划。最大的正面惊喜来自于管理层首次明确提供盈利时间线指引,预计2025年实现GAAP经营利润盈亏平衡。上调目标价至美股268美元,港股161港元,A股人民币197元,维持美股/港股“买入”评级,上调A股评级至“买入”。   公司首次给出明确盈利时间线指引,预计2025年全年实现GAAP经营利润盈亏平衡:此次会议最大的正面惊喜来自于管理层首次给出明确的盈利指引,预计将于2025年全年实现GAAP口径经营利润盈亏平衡。尽管此前连续2个季度公司已实现Non-GAAP经营利润(3Q24/2Q24分别实现6563万/4846万美元盈利),但公司在此次会议前并未曾明确指引,因此该盈利预期仅部分反映在会议之前股价中,该盈利指引显著提振了市场情绪,带动公司美股上涨4%、港股上涨7%、A股上涨9%。此外,我们很高兴看到公司积极提升与资本市场沟通与信息披露透明度,包括从4Q24开始举行季度业绩电话会,以及届时将公布正式2025年收入和利润指引。   潜在同类最佳组合有望进一步巩固公司在CLL领域的强势地位:在120亿美元CLL市场中,百济核心产品泽布替尼在新患中市场份额逐季上升至目前50%左右,持续多个季度保持BTK抑制剂领导者的强势地位。放眼未来,得益于优秀的疗效及安全性数据,公司拥有潜在同类最佳药物组合治疗CLL,包括BTK抑制剂单用、BTK+BCL2抑制剂联用(2024ASH公布一期TN CLL深度持续缓解数据,N=137)、BTK CDAC±BTK/BCL2抑制剂,多样化药物组合有望帮助公司在CLL初治经治患者人群中强势保持行业领袖者地位。   两个下一代血液瘤产品研发均在有条不紊推进中:(1)Sonrotoclax(BCL2抑制剂)有望于2H25公布全球R/R MCL和中国R/R CLL二期数据读出,并进行对应的加速审批NDA申请(若数据支持)。Sonrotoclax全球三期CELESTIAL-TN CLL入组接近完成(N=640,预计将于1H25完成入组),大致符合之前指引进度。此外,公司有望于1H25开启R/RCLL和R/R MCL的三期研究。(2)BGB-16673(BTK CDAC)预计1H25启动R/R CLL三期临床试验,2H25启动R/R CLL和pirtobrutinib三期头对头临床试验,2026年有望读出二期R/R CLL数据。   高效研发推进速度与效率彰显出公司强大执行力:从开发速度来说,公司从GLP毒理试验到首次人体试验平均用时8-9个月,快于行业水平30%;每个剂量爬坡组录取病人用时6周左右,快于行业水平3倍;剂量爬坡和剂量拓展时间间隔仅为3-5周,快于行业水平50%。我们认为,高效的研发推进不仅受益于持续增加的全球临床团队规模(由2024年中3000+人进一步增加至2024年底3600+人),更反映了公司临床团队强大的执行力。此外,尽管研发团队维持稳定规模(1100+人),2024年共计实现13款新分子进入临床(vs.2023年:5款),略超之前指引的12个新分子,亦彰显出超预期的早期研发效率与执行力。   公司亦首次公布其早期重点资产峰值销售预测,其中CDK4抑制剂、EGFR CDAC、PRMT5+MAT2A抑制剂联用、IRAK4CDAC分别有望实现50亿、40亿、30亿、30亿美元销售。重点推进的CDK4抑制剂BGB-43395入组速度迅猛,约1年时间已入组133例患者,POC数据预计于1H25公布,2L HR+/HER2-BC三期试验预计将最早于4Q25开启,1LHR+/HER2-BC三期试验亦在规划中。其余多款早期资产均预计于2H25公布POC数据,包括泛KRAS抑制剂、B7H4ADC、EGFR CDAC、CDK2抑制剂、B7H3ADC、CEA ADC、FGFR2b ADC、IRAK4CDAC。   维持“买入”评级,上调目标价至美股268美元,港股161港元,A股人民币197元:基于更新的公司进展,我们将2025E、2026E收入分别上调约4%,主要受益于泽布替尼海外销售预测提升,同时我们略微下调此前的研发费用及销售行政费用预测,因此2025E实现GAAP经营利润盈亏平衡、2025E由此前净亏损上调为盈亏平衡,2026E净盈利较此前预测有所提升。基于DCF估值模型(WACC和永续增长率的假设分别为8.1%和3.0%),上调美股/港股/A股目标价至268美元/161港元/人民币197元(其中A股估值溢价系数由此前30%轻微上调至33%),维持美股/港股“买入”评级、上调A股评级至“买入”。   投资风险:泽布替尼海外销售增速未如预期;核心研发管线临床/审批延误或数据不及预期。
      浦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
      10页
      2025-01-16
    • 和黄医药(00013):出售非核心资产落地,充足现金流推进ATTC研发

      和黄医药(00013):出售非核心资产落地,充足现金流推进ATTC研发

    • 医药行业2025年展望:乘风而起,开启创新增长新周期

      医药行业2025年展望:乘风而起,开启创新增长新周期

      化学制药
        2024 年回顾: 截至 2024 年 12 月 9 日, MSCI 中国医药指数/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年内分别下跌 16%/10%,分别跑输 MSCI 中国指数(上涨 16%)/恒生指数(上涨 20%) 。尽管医药指数年末较年初仍呈下跌态势,但下半年表现较上半年有所好转。目前 MSCI 中国医药指数前瞻市盈率为 23x,较过去 5 年均值低 1.0 个标准差。在所有的子板块中,表现最好的板块为医药流通及创新药两个板块, YTD 分别录得 14.4%及 13.6%的板块涨幅;表现最差的板块为连锁药店、互联网医疗及医疗服务, YTD 分别录得29.8%、 18.1%及 14.0%的板块跌幅。   2025 年展望: 随着反腐影响的逐步消退、集采风险对大品种药品的基本出清、国家政策对于发展创新药创新器械的明确支持、数个国产重磅创新药物(包括国产 ADC、 GLP-1、自免药物) 预计于 2024 年底/2025 年陆续获批,以及多款中国创新药接连实现出海授权,我们认为 2025 年医药行业基本面有望进一步提升,板块情绪有望进一步上涨,叠加医药板块整体低估值水平,我们对 2025 年医药板块整体呈乐观态度,重申看好创新药、创新高值耗材的观点。此外,我们也认为 CXO 或具备短期反弹机会。 具体来说, 我们对各板块的看法如下:   创新药: 看好研发能力强、核心产品商业化潜力大、出海前景光明、短期有重磅创新药物获批销售和重点研发管线数据读出的生物科技企业或龙头创新药企,建议关注科伦博泰、 康诺亚、 康方生物、和黄医药、百济神州、恒瑞医药。   医疗器械: 看好创新高值耗材、医疗设备板块。其中高值耗材股价弹性更高, 2025 年业绩增速有望在今年业绩低基数的基础上实现复苏,医疗设备 2025 年则有望充分享受设备更新政策落地带来的增量需求。 建议关注归创通桥、 爱康医疗、迈瑞医疗。   CXO: 随着海外降息推进及融资逐步复苏,新签订单有望更多地转化为CXO 公司的收入,提升 CXO 公司 2025 年业绩。 生物安全法案更新版本或放松对药明系的限制, 且立法时间线往后推移,尽管未来立法仍存不确定性,我们认为生物安全法案短期利空暂时出尽, 已反映至 CXO 行业近几日股票反弹中。 未来在中美地缘政治震荡下, CXO 板块或具备短期反弹机会。 建议关注药明康德、康龙化成、 药明合联、 药明生物。   医药流通&中药: 当前医药流通及中药板块龙头股息率仍具吸引力,随着国企改革持续深化, 相关国企龙头有望持续提质增效。 建议关注国药控股、上海医药、 华润三九。   医疗服务: 继续看好政策利好频出的辅助生殖。 建议关注锦欣生殖。   首选标的科伦博泰、 康诺亚。 科伦博泰研发实力强大,短期商业化催化剂丰富, 2025 年将迎来额外 3 款产品的中国获批,核心产品 SKB264 亦有望于 2025 年迎来额外两个肺癌适应症的获批,商业化前景广阔。康诺亚核心产品 CM310 将于 2025 年迎来首个完整年度商业化,作为首个国产重磅 IL4R,我们认为其市场潜力巨大。此外,康诺亚研发实力强劲,NewCo 形式有助于加快其出海步伐, 2025 年潜在出海交易有望进一步提振股票行情。   投资风险: 创新药支持政策落地不及预期, 医疗设备更新进度不及预期、设备反腐影响持续、 美国降息节奏慢于预期,中美地缘政治紧张加剧。
      浦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
      52页
      2024-12-11
    • 短期行业扰动不改长期成长逻辑,数字骨科+国际化打开发展空间

      短期行业扰动不改长期成长逻辑,数字骨科+国际化打开发展空间

    • 创新药迈入收获期,国际化加速前行

      创新药迈入收获期,国际化加速前行

      个股研报
        恒瑞医药(600276)   创新药收入强劲增长成为推动公司业绩增长的强大引擎。此外,公司国际化加速前行,创新药出海交易亦有望成为稳定的收入贡献来源。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人民币61元。   创新转型成功,创新药收入持续推动公司业绩增长。作为国内制药行业龙头,公司近年来集采风险基本出清,创新转型成功,创新药收入强劲增长(2023/1H24分别实现22%/33%同比增长),成为推动公司业绩增长的强大引擎。截至1H24,创新药约占公司收入46%左右。目前公司累计有17款创新药物获批。展望未来,随着更多肿瘤、自免、代谢创新药的获批及放量,我们认为未来三年公司创新药收入有望维持20%-30%同比增速,持续推动公司业绩增长。   公司是国内ADC管线资产储备最为丰富的企业之一,2025年有望迎来首款ADC获批上市。肿瘤是公司多年来核心疾病领域(约贡献收入53%),ADC已成为公司未来肿瘤管线重点。经过10年的ADC研发积累,公司成功开发12款新型、具有差异化的ADC分子进入临床阶段,成为国内ADC管线最丰富的企业之一,其中4款(SHR-A1811、SHR-A1921、SHR-A1904、SHR-A2009)处于3期,首款ADC产品SHR-A1811有望于2025年获批上市。凭借差异化的ADC分子设计、优秀的临床数据(单用及潜在丰富的联用空间)、先发优势及强大的商业化实力,我们认为ADC将成为公司中长期肿瘤板块的强劲驱动力,公司亦有望在国内ADC竞争中长期处于行业领先状态。   创新药出海授权不断丰富与升级,国际化有望进一步加速。自2023年以来,公司大幅加速了创新药出海授权的步伐,出海药物数量不断增加,出海授权的药物创新性越来越高,且具备全球潜在同类最佳的潜力(例如:TSLP单抗)。此外,海外合作伙伴的规模亦进一步升级,例如2023年公司成功授权HRS-1167与SHR-A1904至德国Merck KGaA,2023年出海的TSLP分子授权予OneBio后被GSK收购。此外,出海授权的合作模式亦于2024年进一步创新至通过NewCo形式出海(例如,3个GLP-1创新药出海至Hercules),公司不仅可在海外新成立的公司保持一定话语权,亦可享受海外公司后续潜在的估值收益。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球BD负责人Jens Bitsche-Norhave近期加入,其跨国大药企近20年的BD经验及国际化视野有望加快公司创新药出海的步伐。短期来看,BD交易的首付款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此外,2025年公司有望实现“双艾”组合的美国上市。中长期来看,随着具备全球同类最佳潜力的出海产品往后期推进及获批,公司的海外里程碑收入及分成收入有望逐步提升。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人民币61元。我们预测公司2024E/2025E/2026E有望实现272亿/297亿/334亿元收入,60亿/65亿/77亿元归母净利润。我们采取SOTP估值方法分别对创新药及仿制药业务估值,我们预计公司创新药业务估值约为3,229亿元(基于DCF估值,WACC:7.8%,永续增长率3%),仿制药业务估值约为662亿元(基于PE倍数估值,采取20x2025E PE),加总我们得到公司目标市值3891亿元,对应目标价人民币61元。   投资风险:销售不及预期、竞争激烈、研发延误或失败、国际化进展不顺利、利润不及预期。
      浦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
      77页
      2024-11-28
    • ADC行业:中国力量,大有可为

      ADC行业:中国力量,大有可为

      生物制品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是近年来肿瘤药物研发中的热门领域。根据Frost&Sullivan预测,全球ADC市场规模有望从2022年的79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30年达到647亿美元(对应30%CAGR),中国ADC市场有望从2022年的8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662亿元(对应73%CAGR)。中国已成为全球ADC研发的核心参与者,国产ADC新药约占全球管线的40%,持续多笔ADC授权交易,凸显海外合作方对国内ADC产品的认可。我们认为下列三种类型玩家有望在ADC浪潮中成为行业引领者并持续受益:(1)具备强大ADC技术平台,已在ADC技术研发积累多年丰富经验,且已开发多款差异化ADC药物的ADC龙头Biotech,例如科伦博泰;(2)具备强大研发实力及独特的ADC技术平台,已积累多款差异化ADC临床药物,具备强大商业化能力的创新大药企,例如恒瑞医药;(3)具备全面丰富的技术能力、全球领先的ADC外包服务公司,例如药明合联。首次覆盖科伦博泰(6990.HK)、恒瑞医药(600276.CH)、药明合联(2268.HK),均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分别为230港元、人民币61元、35港元。
      浦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
      200页
      2024-11-27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定制咨询

    400-9696-311 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