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类型:
  • 全部
  • 深度报告
  • 医药观察周报
  • 医药观察月报
  • 定制化报告
  • 券商报告
报告专题:
  • 全部
  • 行业研究
  • 公司研究
  • 宏观策略
  • 会议纪要
  • 财报
  • 招股书
  • 政策法规
  • 其他
报告搜索:
发布日期:
发布机构:

    全部报告(12)

    • 创新药行业动态追踪:生物医药行业企稳复苏,创新成为驱动行业增长新动能

      创新药行业动态追踪:生物医药行业企稳复苏,创新成为驱动行业增长新动能

      化学制药
        投资要点   生物医药产业结构性升级,创新成为发展新动能   中国在研管线数量2014年来持续增加,据Pharmaprojects统计,2014年中国在研管线数量为701个,至2024年已增至6,119个,复合增速高达24%,在研管线数量的全球占比由2014年的6%增至2024年的27%,得益于中国医药企业持续的研发投入,管线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中国药物出海(license-out)及在海外成立New-co势头迅猛,创新逐渐转变为支撑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据医药魔方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医药市场结构仍以仿制药为主,2023年仿制药占中国医药市场结构的65%左右,创新药占比较低,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从创新药上市数量来看,2019年来中国创新药上市数量整体而言不断增加,且国产创新药占比呈上升趋势,反映出中国医药生物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处于行业新旧动能切换,由仿制到创新的过渡阶段,创新驱动特征逐渐显现。   出海进程提速,海外市场带来业绩增量   中国创新药出海取得了重大成果,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呈现爆发增长态势,2019年中国license-out出海交易金额仅为9亿美元,交易数量22个,至2024年,交易金额达到519亿美元,复合增速高达125.0%,交易数量达到94个,复合增速为33.7%,中国创新药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有望持续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创新药出海进程提速将为中国医药生物企业带来业绩增量。   板块历经深度调整,看好估值修复机会   随着药品集采政策不断优化,产业竞争环境或将深度改善,主流生物医药企业的利润有望修复并因行业竞争格局的优化进一步提升在行业中的地位,板块历经深度调整估值得到修复,生物医药行业或迎戴维斯双击。叠加AI浪潮下生物医药研发深度获益于人工智能发展,资本市场回暖利好生物医药企业融资并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药研发的利好政策密集出台等因素的影响,建议关注创新药板块的价值重估机会。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恒瑞医药、药明康德和恩华药业。   风险提示   建议关注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及管控升级的风险。
      河北源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8页
      2025-06-06
    • 创新药行业动态追踪:生物医药行业新旧动能切换,创新药前景光明

      创新药行业动态追踪:生物医药行业新旧动能切换,创新药前景光明

      生物制品
        投资要点   人口老龄化深化,医疗和养老政策加码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2024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数量达到3.1亿,占比高达22.0%,未来老龄人口比例还将继续增加。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深,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白内障、帕金森症和阿尔梅茨海默症等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将会显著增加,为医疗产业带来更大的市场机会。而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是医疗企业的重点关注领域,上述领域的融资额位于行业前列,深受资本青睐。   有关医疗和养老的利好政策密集出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指出2025年将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述政策利好医疗消费需求增长,为创新药带来更大市场空间。   生物医药产业结构性升级,创新成为发展新动能   中国在研管线数量2014年来持续增加,据Pharmaprojects统计,2014年中国在研管线数量为701个,至2024年已增至6,119个,复合增速高达24%,在研管线数量的全球占比由2014年的6%增至2024年的27%,得益于中国医药企业持续的研发投入,管线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中国药物出海(license-out)及在海外成立New-co势头迅猛,创新逐渐转变为支撑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板块历经深度调整,看好估值修复机会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未来将优化药品集采政策,产业竞争环境有望深度改善,头部生物医药企业的利润或将修复并因行业竞争格局的优化进一步提升在行业中的地位,板块历经深度调整后估值修复,生物医药行业或迎戴维斯双击。叠加AI浪潮下生物医药研发深度获益于人工智能发展,资本市场回暖利于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支撑创新研发投入,支持创新药研发的利好政策密集出台等因素的影响,看好创新药板块未来的投资机会。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恒瑞医药、药明康德和恩华药业。   风险提示   建议关注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及管控升级的风险。
      河北源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5页
      2025-04-02
    • 雄安新区专题研究:系统布局高端高新产业,新材料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雄安新区专题研究:系统布局高端高新产业,新材料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化学制品
        投资要点   进军新材料高端市场,致力于打破国外垄断   中国新材料产业正处于由中低端产品自给自足向中高端产品自主研发、进口替代的过渡阶段,与美、日等优势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半导体领域高端新材料对外依存度超过90%,高端磁性材料对外依存度约20%,高端生物医用材料对外依存度约为70%,国产替代空间广阔。雄安新区积极布局新材料产业,有望加速高端新材料的国产化进程,促进雄安新区经济发展。   新材料产业链复杂多元,雄安新区具备发展优势   新材料行业上游为基础材料,中游为新材料生产制造环节,成品可分为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下游电子信息、新能源、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领域,产业链结构复杂,下游分布广泛。生物制药、航空航天、新能源等产业也在雄安新区密集布局,靠近消费市场,利于新材料产业在雄安新区的未来发展。   雄安积极布局高端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国产化进程有望提速   中国高端生物医用材料自给率不足30%,约70%-80%高端生物医用材料需要从国外进口。相关生物医用材料生产企业受国产原材料纯度与质量、国产设备性能、模具精度和缺乏精密工艺等因素影响,使中国高端生物医用材料面临严重的卡脖子问题,国产替代空间广阔。雄安新区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投建创新平台和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未来有望打破国外垄断,加速高端生物医用材料国产化进程。   投资建议   雄安新区旨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望加速人才、资金、技术、优秀企业等资源向雄安新区集聚,助力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作为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整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将获得产业发展政策重点扶持。京、津、冀地区现有产业基础完善,半导体、卫星互联网、生命科学等高端高新产业在雄安新区系统布局,预期能够与雄安新区新材料产业链实现深度协同,因此我们持续看好雄安新区新材料产业的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   建议关注市场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及替代技术出现的风险。
      河北源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5页
      2024-10-31
    • 血液制品专题研究:血液制品行业盈利水平改善,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血液制品专题研究:血液制品行业盈利水平改善,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生物制品
        投资要点   我国血液制品行业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血液制品属于生物制品行业的细分行业,主要以健康人血浆或经特异免疫的人血浆为原料,采用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的生物活性制剂,是不可或缺的国家重要战略性储备物资及重大疾病急救药品。根据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血液制品市场规模超500亿元,预计到2030年我国血液制品市场规模将达到950亿元。   血液制品行业总体发展向好,盈利水平改善   2024上半年,血液制品原料血浆采集良好,产品销售市场需求景气,血液制品行业总体发展趋势持续向好。2024H1,血液制品(申万)行业毛利率为48.81%,同比+2.86pct;净利率为30.87%,同比+3.04pct。行业盈利水平显著改善。血液制品(申万)行业销售费用率自2020年开始一路下降。2024H1,血液制品(申万)行业销售费用率为6.38%,同比-2.29pct。   血液制品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我国从2001年起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实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总量控制。近年我国血液制品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使我国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目前已形成天坛生物、上海莱士、泰邦生物、华兰生物、派林生物为行业第一梯队千吨级大型血液制品企业的竞争格局,但相比欧美成熟国家行业集中度偏低。长远来看,参照欧美成熟市场发展趋势,中国血制品行业将走上政策引导及市场竞争推动下的行业整合之路,拥有资源、资金、规模等大公司优势愈发明显,领先企业与一般企业之间的分化日益加剧,血液制品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投资建议   受益于中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医疗专业人员对血液制品临床价值认知的全面提升、血液制品企业对医学教育的持续投入和海外市场的拓展,血液制品市场呈现持续增长态势。随着近几年临床医生与社会大众对血液制品的关注和了解,血液制品相关临床治疗价值被进一步熟知,血液制品行业获得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和发展机会。建议关注天坛生物、派林生物、上海莱士。   风险提示   市场拓展不及预期风险;产品价格波动风险;成本上升风险;血制品安全风险;相关政策风险。
      河北源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2页
      2024-09-30
    • 医药生物专题研究:关注医药生物公司中报业绩,重点关注创新药、医疗器械板块

      医药生物专题研究:关注医药生物公司中报业绩,重点关注创新药、医疗器械板块

      生物制品
        投资要点   2024半年报陆续披露,医药生物行业有望迎来拐点   截至8月12日,医药生物(申万)行业共有34家公司披露2024半年报,其中22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共有101家公司披露业绩预告,其中,59家公司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2024上半年行业整体业绩有望向好。   医药生物行业估值水平处于历史底部   截至2024年8月12日,医药生物(申万)行业估值水平(PE-TTM)为27.1倍,处于历史底部区域。其中,化学制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医药商业\中药\医疗服务(申万二级)行业估值水平(PE-TTM)分别为35.4\23.8\29.3\15.0\25.4\23.3倍。   中国医药生物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细分行业前景广阔   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中国医药市场规模2022年已达2309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39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8%。   据恒瑞医药2023年报数据显示,我国仿制药市场规模约占整体医药市场规模的近七成,但随着国家带量采购的持续推进,仿制药价格大幅降低,仿制药市场规模将逐步下降,预计创新药占整体医药市场规模的比重将持续提高。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增长迅速,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报告现状及“十四五”展望》预计到2025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营收可达1.88万亿元。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全球第二,但人均略低,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重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Frost&Sullivan预计2025年中医药市场规模将超5000亿元。从中长期看,中医药行业发展稳健。   投资建议   1)创新药领域建议关注贝达药业、科伦药业、恩华药业等;   2)医疗器械领域建议关注迈瑞医疗、微电生理-U等;   3)中药领域建议关注佐力药业、羚锐制药、片仔癀、华润三九、达仁堂、太极集团、同仁堂等。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药品质量风险;政策变动风险。
      河北源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3页
      2024-08-14
    • 医药:GLP-1专题研究系列一-降糖、减肥市场持续扩容,GLP-1药物市场增长迅速

      医药:GLP-1专题研究系列一-降糖、减肥市场持续扩容,GLP-1药物市场增长迅速

      化学制药
        投资要点   GLP-1已成为减肥药物临床研究的核心靶点,市场增长迅速   据辉瑞预测,美国GLP-1类药物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达到约900亿美金的量级,其中2型糖尿病药物市场约占350-400亿美元,减肥药物市场约占500-550亿美元。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位居全球第一,2030年肥胖人口预计超3亿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糖尿病用药市场规模预计在2030年将达到1091亿美元,我国糖尿病用药市场规模预计在2030年将达到人民币1675亿元。   同时,由于我国生活条件改善以及运动缺乏等因素,导致近年肥胖人口迅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达到3.29亿人。   GLP-1类药物具有降糖、减重作用   GLP-1通过葡萄糖依赖方式作用于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基因的转录,增加胰岛素的生物合成和分泌;刺激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β细胞凋亡,从而增加胰岛β细胞数量,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抑制食欲及摄食,延缓胃内容物排空等。   海外公司占据全球领先位置,中国GLP-1药物尚处于发展初期   GLP-1药物在糖尿病和减肥药布局上,礼来、诺和诺德占据全球领先位置。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是全球首个销售额超百亿美元的GLP-1药物大单品。礼来的替尔泊肽为全球首款GIPR/GLP-1R双重激动剂。   此外,利拉鲁肽中国专利已到期,部分中国公司已提交上市申请;司美格鲁肽中国专利将于2026年到期。   投资建议   GLP-1RA不仅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还有减轻体质量、降低收缩压、改善血脂谱等降糖外的获益。建议关注研发GLP-1药物的公司:恒瑞医药、华东医药。   风险提示   研发失败风险;药品降价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集采压力大于预期风险;政策变化风险。
      河北源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0页
      2024-03-01
    • 医用内窥镜行业专题研究系列一:我国医用内窥镜行业规模逐年增大,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医用内窥镜行业专题研究系列一:我国医用内窥镜行业规模逐年增大,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化学制药
        多元化临床需求推动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受到老龄化加速的影响,慢性病患病率不断增加,临床需求推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弗诺斯特沙利文《医学影像彩超设备独立市场研究报告》数据预测,到2026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超过7400亿美元。目前, 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仍是国际跨国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但随着市场需求的提升、国家对医疗产业的扶持以及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发展带来的产业升级,逐渐实现国产替代, 预计2026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13300亿元。   内窥镜是全球医疗器械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品类型之一   内窥镜下的微创诊疗是现代医学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是普外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骨科、妇科等科室不可或缺的诊断和手术设备, 也是完成消化系统肿瘤早筛的重要工具。 无论是应用于外科手术的硬镜还是应用于诊断筛查的软镜, 都具有明确的临床价值。   目前, 我国医用内窥镜主要依赖进口, 国产替代空间大   我国医用内窥镜行业规模逐年增大, 目前, 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国产替代政策的实施,国内品牌的占有率有明显上升,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据弗诺斯特沙利文2023年《内窥镜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医用内窥镜2021年市场规模为248亿元,国产化率仅为6.9%,到2025年我国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90亿元,国产化率有望增加至18.3%。   投资建议   与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相比,虽然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政府对医疗领域大力扶持等因素的驱动,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迅速。 内窥镜是全球医疗器械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品类型之一,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正处于初期快速发展阶段。 建议关注澳华内镜、开立医疗、迈瑞医疗。   风险提示   国产替代不及预期风险;研发失败风险;产品推广不及预期风险;政策风险
      河北源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1页
      2024-01-05
    • 中药专题研究系列一:中药有效防治多种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行业景气度提升

      中药专题研究系列一:中药有效防治多种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行业景气度提升

      中药
        感冒和流感病毒交替,2023前三季度中药行业增速稳健   2023Q1-Q3,中药行业(申万二级)实现营业收入2811.49亿元,同比增长9.57%;实现归母净利润328.73亿元,同比增长36.50%。2023Q3,中药行业实现营业收入849.14亿元,同比增长0.53%;实现归母净利润84.03亿元,同比增长16.94%。2023Q1-Q3行业增速上升明显,主要是由于上半年感冒、流感病毒交替,市民购入感冒、止咳类药品,同时,现如今身体保养问题愈发得到重视,消费者购买中药型保健品。2023Q3,由于原材料中药材价格较高的影响,三季度行业增速放缓。   国家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推动中药行业长期发展   2022年3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中医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中医药开放发展积极推进,中医药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等目标。   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带动医药商品需求增长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4亿人,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18.70%。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将带动医药商品需求增长,大健康产业市场将进一步扩张。   OTC不受集采影响,具有消费属性,表现稳健   OTC销售渠道多为零售药店,除对应病症患者外,销售群体还包括保健人群,有利于产品销售规模的增长,扩大企业市场份额,OTC中成药生产公司不受集采影响,一定程度上拥有定价权,战略发展规划相对自由。   投资建议   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重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建议关注:华润三九、达仁堂、康缘药业、太极集团、同仁堂。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药品质量风险;政策变动风险;经济复苏低于预期风险。
      河北源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6页
      2023-12-07
    • 医药生物专题研究:医药生物部分子板块三季度业绩稳定增长,中国药品研发投入增速超全球增长率

      医药生物专题研究:医药生物部分子板块三季度业绩稳定增长,中国药品研发投入增速超全球增长率

      化学制药
        投资要点   生物制品行业三季报业绩增速超行业平均水平   2023年前三季度,医药生物(申万一级)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8770.82亿元,同比增长1.84%;实现归母净利润1550.23亿元,同比下降17.68%;实现扣非净利润1350.20亿元,同比下降21.80%。2023年第三季度,医药生物行业实现营业收入6052.75亿元,同比下降2.69%;实现归母净利润482.98亿元,同比下降9.03%;实现扣非净利润407.81亿元,同比下降14.71%。   2023年前三季度,表现较好的申万三级行业包括其他生物制品、血液制品、中药、医院行业,它们分别实现营收487.34/142.58/2811.49/435.39亿元,同比增长20.65%、20.30%、9.57%、23.74%;实现归母净利润7.22、36.17、328.73、46.66亿元,同比增长113.54%、18.76%、36.50%、84.89%;实现扣非净利润-27.46、34.63、300.39、43.22亿元,同比增长57.85%、19.16%、24.45%、87.18%。   2023年第三季度,其他生物制品、血液制品、中药、医院行业分别实现营收187.95、49.59、849.14、157.64亿元,同比增长28.45%、22.57%、0.53%、12.37%;实现归母净利润32.31、12.41、84.03、22.18亿元,同比增长230.93%、17.87%、16.94%、19.07%;实现扣非净利润5.87、12.42、75.72、20.03亿元,同比增长124.71%、25.33%、1.59%、25.83%。   中国医药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医药研发投入增长潜力巨大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2023年底,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其中化学药9148亿元、生物药6137亿元、中药4778亿元。2018年至2023年中国医药市场整体年复合增长率为5.5%,其中,生物药年复合增长率为18.5%。   据恒瑞医药2022年报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药品研发投入将达到496亿美元,2020-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5%,远超全球增长率,预计创新药占整体医药市场规模的比重将持续提高。    投资建议   1)化学制药领域建议关注恒瑞医药、华东医药;   2)生物制品领域建议关注智飞生物、天坛生物。   风险提示   研发失败风险;药品降价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集采压力大于预期风险;行业政策变化风险。
      河北源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7页
      2023-11-16
    • CXO专题研究系列一:新药研发需求广阔,CXO价值回归

      CXO专题研究系列一:新药研发需求广阔,CXO价值回归

      医药商业
        投资要点   全球医药行业趋势总体向好   全球一级市场制药公司融资情况回暖,新药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制药行业发展直接影响到CXO服务的需求。据凯莱英披露,2022年,全球医药市场的研发投入规模为2437.4亿美元,到2025年预计达到3067.6亿美元,2030年将达到4177.4亿美元。2022年全球新药在研管线数量达20109种药物,较2021年相比增加了8.2%,持续的高研发投入与充足的Pipeline数量为医药外包服务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全球CRO、CDMO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据Frost&Sullivan统计,2017年至2022年,全球CRO市场规模从490.3亿美元增加到790.9亿美元。随着全球药物研发投入逐年增长,预计在未来四年内,全球CRO市场规模将会以10.6%的年复合增长,并于2026年有望达到1185.3亿美元,其中,全球临床CRO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346.2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551.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9.8%,预计在2026年达780.4亿美元,2030年达1058.7亿美元。   据Frost&Sullivan统计及预测,全球CDMO行业处于持续放量发展的趋势,保持较高的市场景气度,2021年市场规模为632.0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1243.0亿美元,2030年将达到2310.0亿美元。   中国CXO企业具备成本优势   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更具有研发成本优势,能够吸引国际CXO需求向中国转移。CXO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依托医药领域的专业人员提供服务,中国CXO公司近些年持续培养人才。欧美等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较高,而中国存在明显的人力、物力成本优势。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我国头部CRO、CDMO企业: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凯莱英。   风险提示   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下游创新药行业发展不及预期风险;地缘政治风险。
      河北源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6页
      2023-09-28
    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咨询业务联系电话

    1898041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