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药商业
事件:近日,国内多个地区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引起广泛关注。
报告摘要
7月31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发布了《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简称“《诊疗方案》”),进一步完善2008年发布的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根据《诊疗方案》显示,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CHIKV)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只有1个血清型。其对热敏感,不耐酸,甲醛、碘伏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可灭活。
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基孔肯雅病毒,最初在非洲流行,之后不断扩散到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在国内,根据深圳卫健委报道,2025年7月27日0时至8月2日24时,广东省新增报告2,892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主要分布在佛山,占比高达96%,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另外,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的传播媒介相同,流行区域基本相同,临床表现类似,需通过核酸检测鉴别。
该病毒属于自限性病毒性传染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疗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发烧时建议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高热不退者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此外,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预防关键措施包括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个人使用蚊香等方式。
基孔肯雅热病毒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PCR或等温扩增核酸检测等方法检测血液样本中的基孔肯雅病毒核酸)、病毒分离(采用Vero、C6/36、BHK-21和HeLa等敏感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抗体检测(采用ELIS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IgM抗体于发病3-4天可检出,IgG抗体于发病后第5-8天可检出)。目前检测机构可提供基孔肯雅病原学检测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依托荧光PCR、一二代测序等平台及技术,开展基孔肯雅热病毒检测。
我们建议关注与基孔肯雅热相关的个股,尤其是检测诊断赛道,如圣湘生物(688289.SH)、硕世生物(688399.SH)、金域医学(603882.SH)、艾迪康控股(9860.HK)等。
风险提示:基孔肯雅热传播范围增加;检测量不及预期;政策风险等。
国证国际证券(香港)有限公司
0页
2025-08-06